浅谈语文课激趣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激趣的重要途径

发表时间:2011-08-08T15:17:33.637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朱建锋[导读]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导语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朱建锋(大名县上马头中学河北大名056900)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许多老师已探索出了不少新教法,但要真正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是精心设疑,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导语设疑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导语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语,能触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情绪高涨地投入学习中,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导语的类型有多种,如:直入式、目标式、观察式、演练式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激疑式,“疑问”犹如相声中的“包袱”,一个一个地展示给学生,就能牢牢地抓住学生,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乐此不疲。一位老师在教《统筹方法》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听说过孙膑赛马的故事吧,开始田忌同齐王赛马总是失败,而采用了孙膑的办法,用同样的马却以三局两胜赢得了胜利。为什么用同样的马,赛马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呢?主要是孙膑巧妙地安排了赛马的顺序,即运用了今天所说的“统筹方法”。那么,什么是“统筹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好处?该怎样运用?要弄清这些问题,同学们就要认真学好这一课。”这样的导入,在津津有味的故事中提出疑问,既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劲头有增无减。 2.教学过程设疑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能否产生课堂效益,给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密切相关。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讲得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不得其要;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穿新鞋,走老路”、“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仍未灭绝。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精心设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把握恰当,能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因此,在设疑时要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紧紧抓住“文眼”“诗眼”等。切忌不要面面俱疑,好的疑问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处于和谐的交流之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藤野先生》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首先从课文结尾部分切入:“作者为什么认为‘在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让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疑问:“从哪几件事情可以看出?”回头学习“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情。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再次设疑:“课文写了这些,就应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开头五段、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不是画蛇添足?”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满脸惊诧,又迫不及待去寻求答案。教师自然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正衬和反衬这一教学任务。最后一问就容易些了:“作者是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怀念藤野先生的?”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只设计了几个疑问,把握住了文章核心:作者怀念的人很多,然而为什么最怀念藤野先生,一个“最”字彰显了藤野先生与众不同的伟大人格。接下来,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发挥了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设计简洁、明了、精要,怎能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3.结语设疑

课堂教学结尾犹如下围棋进入收“官”阶段,“官子”收得好,满盘皆赢,否则,前功尽弃;也如写文章讲究结构那样,做到了“凤头、猪肚”,还得完善好“豹尾”这一环节。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知识,引起进一步学习愿望的阶段。若处理得当,能体现出“卒章显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魅力。也正是这一阶段,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动机减弱、学习兴趣下降等疲软现象。而有些老师却容易忽视这一阶段,常常是草草了事应对,效果极不理想。课堂结尾方式也有很多种,如:随机型、归纳型等,这些方式都能起到结束全课,前呼后应,归纳总结的作用,但我认为好的结尾还是应向扩展型发展,做到结语精心设疑。如:一位老师在上完《孔乙已》一文时,就是这样结尾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究竟他的结局如何?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主旨,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这一结语巧设悬念,既保留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延伸了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和课文主旨,收到了“言尽而意无尽”的效果。而还有的老师为了引出下一节新课,通常布置几道预习题,巧设疑问,为学习下一课架设桥梁,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究兴趣,也不失为好的结语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出现疑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所以我们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时,最好经过遴选,吹糠见米,抓住要害,在激发学生兴趣上要紧紧抓住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学生就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来稿日期:2011-07-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