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二说明文阅读训练一及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当前,科学家已经能将体积极小的信号 传感器和微电子计算器埋入材料,这种智能 材料在局部出现问题时,计算器收到信号后 即会发出指令,使一些形状记忆合金和胶粘
2
之类的物质发生变化,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 智能材料尽管仅仅是起步,但它代表着
未来材料发展的智能化趋势。目前,科学家 们正在不断地研究,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 一步得到启发,以便找出更好的研究智能材 料的数据的线索。
③太阳光为何是白色的?原来光是波动 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光对应有不同的波长, 太阳光大约含有 300 纳米到 900 纳米的波, 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按紫、蓝、青、绿、黄、 橙、红的次序排列,各种颜色的光混到一起,
1
所以阳光呈白色。 ④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呢?原来光是按
直线传播的,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由观察点 对球面做条切线,切线下面所对应的弧长就 是所能看到的距离。所以离地越高,看得也 就越远。
⑥光纤通信就是用纯净的高透明度玻璃 做成光学纤维输线,它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 的粗细,让激光在光纤中传输,用以传输信 息进行通信。光纤通信实际上就是有线的光 通信,但比现在的有线电通信容量却大几万 倍;况且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代替了铜、 铝等金属制成的导线,不但成本低廉,而且 原材料比比皆是。光纤通信的另一优点是不 受电磁波的干扰,比较安全可靠,线路也很
1. 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功能的 材料是智能材料。
2. 第三段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材料是如何制成的?
4. 最后一段中“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 步得到启发”这句话和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 照应?
5. “智能材料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 但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 种说法是否符合文章原意?请回答并说明 理由。

初中说明文训练题(含答案)

初中说明文训练题(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精选题(一)快递与电子商务①从山东来京打工的阴法勇2004年刚当上快递员那会儿,每天在丰台区的三个镇之间骑车跑上五六十公里,也只能揽来三四个快件。

但如今,阴法勇每天只去一家企业收件。

他说:“这家企业的网上购物生意,每天都能发七八十个快件。

光这一家我就快忙不过来了。

”②最早,民营快递的发展速度并不快。

从2005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其对快递业的正面影响开始显现。

当年,圆通、申通、中通和韵达速递工资先后和淘宝签约,成为淘宝推荐的物流企业。

电子商务中的网购迅速成为这些大型快递企业的主要业务来源。

最高峰时,圆通70%的业务量都来自淘宝。

对一些小型快递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产生的业务量甚至占其业务总量的90%-100%。

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近几年,快递业务收入每年都有20%只有的增长。

③然而,“成也电子商务,败也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在给快递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

④首先,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使急于抢占这个市场的快递业打起了价格战。

七八年前,北京同城快递起价为10元左右,后来一度降至5元,DDS 快递公司甚至..曾打出上海同城快递2.8元的超低价。

这种情况导致导致快递企业利润积累缓慢,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渐弱。

先是DDS 公司在业务激增的冲击下,因入不敷出倒闭。

之后是去年11月11日淘宝大促销,一天就产生了1000多万件快递量,让快递企业也招架不住,造成混乱局面。

⑤其次,近两年来的电子商务和快递业成为一根绳上的两只蚱蜢,电子商务跳得太快,而快递业被拽得踉踉跄跄。

在管理上出现脱节情况。

快递企业来不及兴建仓库,购置车辆和培训人员,往往采用特许加盟的方式扩大规模。

这种方式虽然能快速扩大企业的派送范围,却难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快件延误、损毁或丢失的现象时常发生。

特别是电子商务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货,导致中西部地区派送任务重,揽收收入低,派送不积极,设计快件丢失、损毁和延误的投诉居高不下。

初二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初二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1:位次的讲究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

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

“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

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

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

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

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

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阅读习题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2、*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

例 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

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

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 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

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 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

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

在上蜡前,先要熔蜡。

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

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

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

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

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 _____________。

2. 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空间顺序)B. 工艺流程顺序C.由主到次的顺序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 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 /⑦B.①②③ / 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 /⑤⑥⑦D.① /②③④⑤⑥⑦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

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

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

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 1. 制作过程; 2. B; 3. 分类别、列数据; 4. 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 5. D例 2. 阅读选文,完成1— 6 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 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 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完整版)初二说明文阅读训练一及答案

(完整版)初二说明文阅读训练一及答案

一、说明文(一)烽火台的诉说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

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

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

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

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

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

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

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

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

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

19说明文阅读(能力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解析)

19说明文阅读(能力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解析)

19 说明文阅读(一)(2022春·湖北襄阳·八年级期末)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

为什么全世界都迷恋冰墩墩①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连摩纳哥亲王都想多要一个,因为带一个回去不好给龙风胎交代。

没有人能抵挡冰墩墩的魅力,亲王的孩子也是一样。

日本记者连体育资讯都不播报了,改为播报冰墩墩的资讯,“花滑的情报没有,但是我有冰墩墩。

”火爆程度让冰墩墩上线即售罄,不少人甚至彻夜排队只为一墩。

冰墩墩彻底火了,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流。

②为了实现“墩自由”,网友们还打起了设计者的“主意”。

设计者:“很抱歉,我们什么也没有。

”冰墩墩为什么能让全世界都如此上头?其实,冰墩墩最初的灵感只是冰糖葫芦。

但由于食物无法承载国家形象,所以选择了熊猫作为容纳物。

③于是带壳的大熊猫出现了,由于头部边缘还有一圈象征国家速滑馆的“冰丝带”,所以某种角度看上去,还有点像一只漏了馅的芝麻汤圆。

不得不说,这形象物选得真是太对了。

毕竟,看到圆滚滚的熊猫谁不想摸两把。

对大熊猫,全世界有一大批爱慕者。

这种圆滚滚似乎天生就让人喜爱,谁会拒绝一个胖胖萌萌、特别黏人的吃货呢?④为什么熊猫可以戳中我们的萌点?外形上,黑黑的眼圈为它增加了乖巧感,没有黑眼圈的熊猫会让人感到它的脸隐藏了一丝兽性与杀意,失却了萌感。

黑白配色使它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白中有黑,黑中有白。

这似乎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低调匀称的黑白色与中国人无论在审美还是性情上,都有着很高的契合感。

⑤另一种说法是,人类的审美以“趋近己类为贵”为一大特征。

“审美活动一旦打开,审查与被审查便不会对等。

”熊猫的外表与人类的五官区分有着类似的地方。

因而更容易受到人类的喜爱。

笨拙的动作,夸张的躯体,整体以圆润构成的轮廓……⑥外在形象使得熊猫从一开始就能够让人对其降低戒备,甚至让人觉得有种别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憨态可掬,撒娇卖萌,像极了小时候的人类。

⑦作为当代一种代表“萌”的特殊符号,可爱天真、单纯无邪拥有萌感的熊猫可以轻易地冲破人们的心理防线,打破文化壁垒,走向世界。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1:腰围上的中国①和大多数学者不同,英国通亚咨询公司的创办人和着席研究员研究中国的工具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测量的是中国人的腰围。

根据他的跟踪测量,他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已经从1985年的63.5厘米增长至76.2厘米。

在短短的27年的时间里,中国男人的腰围粗了20%。

更令人震惊地是,其中40~50岁的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达到了86.2厘米。

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越来越胖了。

②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2亿人超重,其中大约6000万人肥胖。

这个庞大群体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黑洞:仅2003年,我国成人可归因于超重或肥胖所带来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中风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就高达211亿元。

③“仅仅在20多年前,即使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人们仍在努力填饱肚子,现在他们却在拼命减肥。

”与弗伦奇共同完成著作《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一位作者马修middot;格莱博表示:“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

”④从杨柳细腰到大腹便便,中国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增长了近40%,肥胖率增长了近100%。

⑤“啤酒肚”所体现的腹内积聚脂肪,即所谓的中心性肥胖,更容易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中心性肥胖将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更高,目前中国的肥胖人群中,八成以上存在这种肥胖类型。

在中国,中心性肥胖是指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

按照这个标准,本世纪初,我国35~74岁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6.1%,女性患病率为37.6%。

换句话说,我国已有近4000万名男性和9000万名女性处于危险之中。

心脑血管研究专家介绍,肥胖很容易引起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这“三高”会造成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水管里的斑锈迹。

这些“锈迹”脱落下来,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阅读《大地的震动》,完成7-10题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

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

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

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

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

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是6级地震的约1000倍。

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人们也不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

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

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明文
(一)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

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

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

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

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

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

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

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

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

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

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
...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

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

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

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
,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

据《汉书》记载
.......
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

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14.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分)
15.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
析。

(3分)
⑴悄悄告诉:
⑵据《汉书》记载:
16.第⑥段和第⑦段人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3分)
17.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3分)
14.答案示例:(大约)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通信方式消失。

15.答案示例:⑴“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1分)。

⑵“据《汉书》记载”说明烽火一天传递千余里的说法是有据可查的(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1分)。

16.答案示例:不能。

因为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1分),第⑦段解释其原因(1分),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1分),所以不能调换。

17.答案示例1: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1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1分)。

这亲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答案示例2:文中引用吴均的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分),(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在古代烽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1分)。

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可读性),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