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碎部点测量
碎部测量演示课件

第九章 碎部测量 9.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一、碎部点的坐标计算
5、直角坐标法(支距法)
J
➢ 由角度和距离计算坐标,
A
是数字测图的基础。
J M
➢ A、B为坐标已知点,J
为待定碎部点,过J作垂 线JM垂直AB,则
➢ J点在AB左侧时的坐标
xyJJ xyM M S SM MJc JsioT T nA A s((B B 9 9 0 0))
0.07~0.1mm,并经过热定型处理。 ➢ 具有伸缩性小、无色透明、不怕潮湿等优点,便于使用和
保管。
6
第九章 碎部测量 9.1 碎部测图方法
一、传统测图 ➢ 测图前,要将控制点展绘在图纸上,首先在图纸上精确绘
制直角坐标格网,大比例尺地形图采用10×10cm方格网。 ➢ 坐标格网绘制可采用绘图仪、专用格网尺等工具进行。 ➢ 坐标格网绘制好后,必须进行检查,检查内容:
18
第九章 碎部测量 9.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一、碎部点的坐标计算 3、量距法 (2)偏距法 ➢ 已知A、B坐标,已知边长BJ,AJ、BJ间夹角为直角,J点坐
标:
19
第九章 碎部测量 9.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一、碎部点的坐标计算
3、量距法
JA
(3)插点法 :
S1
J1
S
JB
J2
S2
➢ 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碎部点,已测定其中两点位置时,可用 直线插点法,通过量取距离S1、S2…,以求得J1、J2 …坐标:
➢ 地貌测绘实质: ➢只要确定这些方向变化线和坡度变化线上的方向和 坡度变换点(地貌特征点或地性点)的平面位置和 高程,即反映出地貌的基本形态。
3
测绘类实习报告3篇

测绘类实习报告3篇测绘类实习报告篇1实习时间:8月29号到9月4号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实习内容:测绘一级锥齿轮减速器一实习目的:机械制图是机械类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知识,图示方法的掌握、制图标准的应用、绘图技能的提高、制图和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增强,都是通过制图习题和作业要求来实现的。
多做练习是学好机械制图的关键,因此要积极独立多做各种练习。
通过对一级锥齿轮减速器装配的测绘,让我们全面地、系统的复习机械制图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绘图、读图的质量和速度,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实际生产中,在新产品设计、引进先进技术以及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维修时,需要对现有的机器和零部件进行测绘,画出其装配图和零件图,因此,掌握测绘技术对工程技术人员具备有重要意义。
在机械制图测绘实习中,通过对一级锥齿轮减速器的测绘,达到以下目的:1、使我们掌握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2、了解徒手画草图的意义;3、掌握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测量数据、有关标准和手册、计算公式确定标准件的规格和齿轮参数;4、能正确选择配合、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并进行标注;5、进一步巩固《机械制图》中掌握的绘图技能,使识图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6、培养我们耐心细致工作作风、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
7、在测绘中,注意培养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在测绘过程中要做到复习教材,查找资料,学以致用;8、在零件的表达方法上有独到的见解,视图选择正确、布置合理;9、弄清所测绘的装配体的工作原理,懂得各零部件的作用以及各零部件间的装配联结关系10、所绘图样要符合机械制图的标准,标准件要按标准画法、简化画法或比例画法绘制,并要标准化,要有正确的、较完整的尺寸标注与技术要求;11、熟练掌握测量工具,准确测出外圆,内孔,中心距,高度,深度,长度,孔距,齿顶圆,螺纹等有关尺寸。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它规范了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的应用。
该标准于2010年3月31日发布,自2010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由XXX发布。
该标准包含以下内容:1.总则:介绍了该标准的背景、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
2.技术要求:详细说明了RTK测量的技术要求,包括测量设备、数据处理、控制点、测量方法等方面。
3.测量精度:规定了RTK测量的精度要求,包括水平精度、垂直精度和时间精度等方面。
4.数据处理:详细介绍了RTK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等方面。
5.报告和记录:规定了RTK测量报告和记录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6.质量保证:介绍了RTK测量质量保证的方法和要求。
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测绘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该标准的制定也为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促进了测绘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本标准旨在规范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以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标准适用于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测量单位和测绘单位。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包括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的规定,以及仪器设备的要求和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的要求。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涉及以下文件,引用时必须注明文件名称、编号、年份或日期(包括所有修订单):GB/T -2018 《测量数据质量评定》GB/T -2018 《测量数据处理规范》术语和定义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参照GB/T -2018《测量数据质量评定》和GB/T -2018《测量数据处理规范》。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应采用XXX规定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以确保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碎部测量-传统测图法

16 1.6 84.46
2.6
不 埋 石 图 根 点 25--点 号 62.74--高 程
25 1.6 62.74
照 明 装 置 a.路 灯 b.杆 式 照 射 灯
2.0
a 1.6 4.0
1.0
1.6
b4.0 1.6
1.0
地物符号——半比例符号:
对于延带状延伸的地物(如道路、通讯线管道等),其长度依
8.4 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量
方法
一、碎部点的选择
5.35
坚5
5.40
东
大
道
所谓碎部点 就是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如房角、道路交叉点、
山顶、鞍部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过程是先 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然后根据碎部 点对照实地情况,以相应的符号在图上描绘地 物、地貌。测量碎部点时,可以根据实际的地 形情况、使用的仪器和工具选择不同的测量方 法。
a.依 比 例 尺 的
b.不 依 比 例 尺 的 b
栅 栏 、 栏 杆
篱 笆
10.0 10.0
0.6
1.0
0.3
10.0
1.0
注记
文字、数字、特殊符号等对地物加以说明,称为地物注记。诸 如城镇、工厂。河流、道路的名称,桥梁沿长宽及载重量,公 路路面路基宽度及铺筑材料,果园果树名称等。
等高线注记
一般高程点及注记
一般房屋
1 混--房屋结构 3--房屋层数
混3
2 简单房屋
1:2000
1.6
2
3 建筑中的房屋
建
4 破坏房屋 5 棚房
破
45° 1.6
旱 地
1.0 2.0
10.0 10.0
稻 田
碎部点的测绘原理.

(四)地形图的等高距 等高距的选择与地面坡度有关,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高程注记点的 高程应注至厘米(cm);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时可注至分米(dm)。
第二节
(一)极坐标法 (二)角度交会法 (三)距离(边长)原理及方法
一、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原理及方法
极坐标法测绘碎部点示意图
角度交会法测绘碎部点示意图
距离(边长)交会法测绘碎部点示意图 直角坐标法测绘碎部点示意图
二、碎部点的选择
地物和地貌特征点,亦即地物和地貌的方向转折点和坡度变化点。 (一)地物特征点的选择 地物特征点一般是选择地物轮廓线上的转折点、交叉点,河流和道路的 拐弯点,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二)地貌特征点的选择 最能反映地貌特征的是地性线(亦称地貌结构线:它是地貌形态变化的 棱线,如山脊线、山谷线、倾斜变换线、方向变换线等,例如,山顶的最 高点,鞍部、山脊、山谷的地形变换点,山坡倾斜变换点,山脚地形变换 点处 。 (三)碎部点间和视距的最大长度 碎部点间距和视距的最大长度一般应符合表7-1的规定。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PPT

A
B
4、量距法
(1) 距离交会法 cosSA 2BSA 2JSB2J
2•SAB•SAJ
arccSoA 2 BsSA 2 JSB 2J
2•SAB•SAJ
x J x A S A J•c o s(T A B) y Jy A S A J•sin (T A B)
J
S AJ
T AJ
S AB
A
T AB
S BJ
r
式中:
TPJ r
A
r
S AJ
S PA
T PA
T PJ
P
r
arcsin
SAP SAJ
sin
TPJ TPA
SAPxAxP2yAyP2
TPA
arctan
yA xA
yP xP
小结
极坐标法(重点) 直角坐标法 方向交会法 量距法 方向距离交会法
思考
当J点在AB的 左侧时,则
x J x M S M J•c o s (T A B 9 0) y J y M S M J•s in (T A B 9 0)
当J点在AB的 右侧时,则
x J x M S M J•c o s (T A B 9 0) y J y M S M J•s in (T A B 9 0)
B
4、量距法
(2) 偏距法
SAJ SA2 BSB2J
arcsin(SBJ/SAB)
S AJ
T AJ
S AB
A
T AB
J
S BJ
B
若J在AB左侧,则 若J在AB右侧,则
x J x A S A J•c o s(T A B ) y Jy A S A J•sin (T A B)
碎部测量_20110413

碎部测量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其高程值.下面分别介绍碎部点的选择和碎部测量的流程。
一、碎部点的选择对于地物,碎部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河岸线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
由于地物形状极不规则,一般规定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图上大于0.4mm均应表示出来,小于0.4mm时,可用直线连接。
基于实验的选点应该包括房角点,道路转折点,路灯,井盖等.二. 碎部测量的流程1.输入控制点将全站仪开机,在内存中选择一个文件,将其更名,然后做一只坐标键盘输入操作,输入各控制点的点名和坐标(N是x坐标,E是y坐标)。
2.碎部测量选好控制点,在其上架设仪器,对中整平.调取该测站点坐标. 然后将仪器对准后视点,调取后视点坐标(此为).选择另一控制点,将其按照碎部点进行测量坐标.测得的坐标与求得理论值对比,误差在厘米级的才符合精度要求,才可进行碎部测量.3.导出数据将全站仪与计算机相连,然后通过仪器的内存找到文件.查看其参数.然后打开索佳数据通讯软件中的coord,在”通讯”中选择”参数设置”,修改其波特率,使其一致.然后点击”通讯”的”数据下载”,再操作全站仪,选好文件,回车,此时文件后出现”out”,点击OK 即可.最后将导出的数据”另存为”即可.4. 内业成图由全站仪导出数据后,用记事本方式打开,对数据进行编辑:导出点点名,屏幕显示名,,X坐标,Y坐标,高程Z导出的坐标相交换x y,其他的一些信息删除.打开软件,首先”配置”→SV300环境.先设置比例尺(比例尺1:X的X)和展点(展点为地形,全部覆盖)成图过程中,植被,道路,建筑物,点状符号要分图层画图.(配置→新建→点()路灯,井盖,控制点等))5成图整饰为该图添加图名,成图时间,成图单位,图廓,比例尺等图幅管理→图幅网格,修改网格单元宽度和高度,使得一个网格就能覆盖整个测区,然后用”窗选网格范围”,选定区域进行平移操作.用”图幅管理”→标准图廓,用鼠标点去图幅网格,在生成标准分幅图对话框中修改参数即可.三具体操作碎部点选择及草图绘制碎部点的选择如上文所述,此处不再赘言.但是要求在草纸上绘出大致的地物,将相应的碎部点画出并标出名称,这样在之后测碎部点时可以输入相应的名字而不至于混淆.1. 新建文件及已知数据录入1.1 打开仪器进入初始界面.点击键盘上的”esc”,进入副初始界面,界面下方包括”测量””内存””配置”,如下图所示:点击”内存”,进入内存菜单界面,该界面含”文件操作””已知坐标””代码操作”.如下图所示:选择”文件操作”,进入了”文件操作”菜单界面,如下图所示:1.2 选择”文件选取”,在”列表”中选择一个数据量为0的文件(如果没有,可以选择了一个文件执行”文件删除”,则生成了一个空文件) .多次”回车”之后,在这个菜单界面,选择”文件更名”更改文件名称.1.3输入控制点数据.点“esc”返回到”内存”菜单界面,选择其中的”已知坐标”,进入后选择”键盘输入”,将控制点的X, Y坐标输入,注意记清各控制点名.2. 测站定向2.1输入测站坐标.回到初始界面,选择”坐标”,进入坐标菜单界面,选择”测站定向”,随后选择”测站坐标”,可以手动输入,也可以通过”调取”该控制点的数据.随后点击”OK”即可。
铁道工程测量 试题

10. 为了放样18m的一段水平距离,其两点高差为0.2m,所用尺子的尺长方程式为:L=30-0.005+1.20×10-5×30×(t-20℃),若放样时的温度为10℃,则放样时读数应为()。
A) 17.9874m B) 18.0063m C) 17.9937m D) 18.0126m4. 平面控制测量:在全测区范围内选点布网,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x、y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5. 视距测量: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望远镜视距丝(上、下丝)同时测定地形点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
3.布设测量控制网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为什么?答:应遵循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
原因是为了限制误差的传播范围,满足测图和放样的碎部测量的需要,使分区的测图能拼接成整体,使整体的工程能分区开展测量工作。
4.中线测量的任务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中线测量就是把线路的中心(中线)标定在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
主要内容包括:测设中线各交点和转点、量距和钉桩、测量线路各转角,道路工程还需在线路转折处加测圆曲线。
五、计算题2.根据下表中的观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各测站的计算。
测点编号点号后尺下丝前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水准尺中丝读数K+黑减红高差中数备注上丝上丝后视距前视距黑(m)红(m)视距差d ∑d1BM1ZD1 1.571 0.793 后5 1.384 6.171K5=4.787K6=4.687 1.197 0.417 前6 0.5515.239后—前2ZD1A 2.121 2.196 后6 1.934 6.621 1.747 1.821 前5 2.008 6.796后—前答案:测点编号点号后尺下丝前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水准尺中丝读数K+黑减红高差中数备注上丝上丝后视距前视距黑(m)红(m)视距差d ∑d1BM1ZD1 1.571 0.793 后5 1.384 6.171 0+0.832K5=4.787K6=4.687 1.197 0.417 前6 0.5515.239 -137.4 37.6 后—前+0.833 +0.932 +1-0.2 -0.22ZD1A 2.121 2.196 后6 1.934 6.621 0-0.074 1.747 1.821 前5 2.008 6.796 -137.4 37.5 后—前-0.074 -0.175 +1-0.1 -0.34.试算置仪器于M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所需的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2、地貌特征点的选择 地貌特征点应选在最能反映地貌特征的山脊 山谷线等地性线上, 如山顶、 鞍部、 线 、 山谷线等地性线上 , 如山顶 、 鞍部 、 山脊和 山谷的地形变换处、 山谷的地形变换处 、 山坡倾斜变换处和山脚地形 变换的地方。 变换的地方。 为了能真实地表示实地情况,在地面平坦或坡度 无明显变化的地区,碎部点的间距、碎部点的最大 视距和城市建筑区的最大视距均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适用于通视良好的 开阔地区, 开阔地区,施测范 围较大,效率高。 围较大,效率高。 误差不易累积。 误差不易累积。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经纬仪测图-----极坐标法
一个测站上的步骤: 一个测站上的步骤:
1、安置仪器 2、立尺 3、观测 4、记录及计算 5、展点与绘图---量角器展点(﹡) 展点与绘图---量角器展点(
工程测量基础
一、 测定碎步点的方法 碎部点平面坐标测量办法: 碎部点平面坐标测量办法:
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 方向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
碎部点高程测量办法: 碎部点高程测量办法:
三角高程测量 经纬仪视距法(﹡) 经纬仪视距法(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一、方向交会法(角度交会法) 方向交会法(角度交会法)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三、极坐标法
定义: 定义:根据测站上一个已知 方向, 方向,测定已知方向与所测 夹角和量 碎部点方向之间的夹角 碎部点方向之间的夹角和量 测测站点至所测碎部点之间 水平距离, 的水平距离,以确定碎部点 的位置的一种方法。 的位置的一种方法。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二、距离交会法(边长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边长交会法)
定义: 定义:以碎部点到两个已 知控制点或两个已测定的 碎部点的距离 距离来确定碎部 碎部点的距离来确定碎部 点的方法。 点的方法。
适用于隐蔽地区或建 筑密集区、通视困难, 筑密集区、通视困难, 且距离不大, 且距离不大,量距方 便的碎部点测量。 便的碎部点测量。
坐标器展点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全站仪测图-----坐标测量功能
一个测站上的步骤: 一个测站上的步骤:
1、安置全站仪,量取仪器高 安置全站仪, 2、安放棱镜,读取棱镜高 安放棱镜, 3、按“坐标测量” 坐标测量” 4、输入测站坐标 5、后视定向 6、坐标测量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测定已知点1至碎部点 测定已知点 至碎部点 M的距离 ,测定已 的距离D1, 的距离 知点2至碎部点 至碎部点M的距 知点 至碎部点 的距 离D2,便能确定该碎 , 部点的平面位置。 部点的平面位置。此 距离交会法。 即距离交会法。已知 点不一定是测站点, 点不一定是测站点, 可能是测定位置的碎 部点。 部点。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碎部点的选择
1、地物特征点的选择 地物特征点主要是地物轮廓的转折点, 地物特征点主要是地物轮廓的转折点,如房 屋的房角,围墙、电力线的转折点、道路河岸线 屋的房角,围墙、电力线的转折点、 的转弯点、交叉点,电杆、独立树的中心点等。 的转弯点、交叉点,电杆、独立树的中心点等。 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可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 形状。 由于地物形状极不规则,一般规定,主要地 物凹凸部分在图上大于0.4mm时均应表示出来; 在地形图上小于0.4mm,可以用直线连接。
定义: 定义:分别在两个 已知点上对同一个 方向交 碎部点进行方向 碎部点进行方向交 会以确定碎部点位 置的一种方法。 置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测绘目标明 确、距离较远或不 易立尺、 易立尺、易于瞄准 的碎部点。 的碎部点。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当碎部点距测 站较远而测距 工具只有卷尺 或遇河流、 ,或遇河流、 水田等测距不 便时, 便时,可用此 法。
工程测量基础
任务1 任务1 地物和地貌的表示
地形测图:以控制点为基础,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 地形测图:以控制点为基础,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
将地面上各种地物、地貌测绘到图纸上。 将地面上各种地物、地貌测绘到图纸上。
碎步点:地物、地貌的特征点。 碎步点:地物、地貌的特征点。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任务一: 任务一:地物和地貌的表示
学习情境5: 学习情境 : 碎部点测量
任务二: 任务二:展绘控制点
任务三: 任务三:全站仪碎部点测量 任务四: 任务四:CASS成图软件的基本操作 成图软件的基本操作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工程测量基础
碎部点的最大间距和最大视距
最大视距/m 最大视距 地貌点 测图比 最大间距 例尺 /m 1:500 1:1000 1:2000 1:5000 15 30 50 100 主要地物点 一般 地区 60 100 180 300 城市 建筑区 50 80 120 — 次要地物点和地貌点 一般 地区 100 150 250 350 城市 建筑区 70 120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