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部测量

合集下载

碎部测量-传统测图法

碎部测量-传统测图法

2、绘制坐标格网
• 为了准确将控制点展绘在原图上,必 须先在图纸上精确绘制10cm10cm 的坐标格网。 专用工具:直角坐标展点仪、格网尺 等。 使用精确直尺: 按对角线法绘制
直尺对角线法绘制方格网
C D
A
B
直尺对角线法绘制方格网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1000
500
600
(2)距离交会法
• 距离交会法是测量两已知点到碎部点 的距离来确定来确定碎部点位置的一 种方法。 • 当碎部点到已知点(困难地区也可以 为已测的碎部点)的距离不超过一尺 段,地势比较平坦且便于量距时,可 采用距离交会的方法测绘碎部点。如 城市大比例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时, 常采用这种方法。
8.5 大比例尺地面模拟法测图
700
800
900
1、10cm方格边 长误差不超过 0.2mm。 2、小方格对角线 长度误差不超过 0.3mm。 3、对角线各点应 在一条直线上, 偏离不大于 0.2mm。
2、绘制坐标格网
20cm×20cm
1、10cm方格边 长误差不超过 0.2mm。 2、小方格对角线 长度误差不超过 0.3mm。 3、对角线各点应 在一条直线上, 偏离不大于 0.2mm。
⊙ T51-1 35.789
3、展绘控制点(检查)
二、经纬仪测绘法原理
——按极坐标定点进行测图
已知:A、B
测绘:房屋
b
测点P D 后视B H
b p a
工作:
A 、B==>a 、b ? 观测:b、D、H ? P ==> p ?
测站A
经纬仪测绘法原理
——按极坐标定点进行测图
1、安置仪器:经纬仪安置在测站点(控制点)上,量取 仪器高i,填入记录手簿,绘图板安置在测站旁。 2、定向:后视另一控制点,使 水平度盘读数为00º0000。 —极轴方向 3、立尺:由立尺员选定立尺点, 将水准尺竖立在地物、地貌特征 点上。

测绘专业-全站仪碎部测量

测绘专业-全站仪碎部测量

全站仪碎部点数据采集
三.全站仪碎部测量的实施
(一)测站设置与检查
1.架设全站仪。将电子全站仪安置在测站点上,对中(误 差在2mm内)、整平、量取仪器高。
2. 输入测站坐标。启动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软件,新建工 程或调用以前的工程,然后按菜单提示输入测站点坐标和仪 器高。 (可调用全站仪已有测站的坐标数据,也可手工输 入)。
全站仪碎步点数据采集 三.全站仪数据采集的实施过程
(一)测站设置与检查 3.定后视 在后视点上架设棱镜,对中整平后、用全站仪瞄准后视
点棱镜中心,输入棱镜高度及后视点坐标。
全站仪碎步点数据采集
三.全站仪数据采集的实施过程
(一)测站设置与检查 4.检查 (1)测站点坐标和后视点坐标 测量后视点,检查测量值与已知值之间的差值,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小结
• 1、碎部点的概念; • 2、全站仪碎部测量方法。
全站仪碎部点数据采集
一、碎部点的概念
2.地貌特征点(如下图所示):体现地貌形态,反 映地貌性质的特殊点位,即地面坡度变化的点,如山 顶、鞍部、变坡点、山脊点和山谷点等。
全站仪碎点数据采集
二、碎部点测量的方法
碎部测量的方法有GPS-RTK法和全站仪法。 全站仪碎部测量的方法有: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 、 距离交会法、方向距离交会法等。
全站仪碎部点数据采集
全站仪碎部点数据采集
一、碎部点的概念
碎部点:碎部特征点,包括地物特征点和地貌特征点。 地物特征点(如下图):能够反映地物形状、位置的特 殊点位,简称地物点。地物轮廓线的转折、弯曲等变化点 以及地物的交叉、交汇点,如房屋,农田边界转折点,河 流、道路、管线等的交汇点、转折点;独立地物的中心点 等。
• 碎部点数据采集有草图法和编码法。 • 草图法就是在进行数据采集时要及时将碎部点之间的关联

全站仪碎部测量原理

全站仪碎部测量原理

全站仪碎部测量原理
全站仪碎部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工程测量方法,主要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的碎部测量。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全站仪对测量点进行坐标测量,再通过计算得到测量点的高程值。

全站仪碎部测量的基本步骤如下:
1. 确定测量点:根据工程需要,确定需要测量的点位置,并在测量点周围设置明显的标记。

2. 设置全站仪:将全站仪安装在稳定的支架上,调整全站仪的水平度和垂直度,使其准确对准测量点。

3. 观测测量点:利用全站仪的望远镜观测测量点,记录下测量点的坐标值和高度值。

4. 计算高程值:根据全站仪测量的坐标值和已知的高程值,计算出测量点的高程值。

5. 记录测量数据:将测量的坐标值、高程值和其他相关数据记录下来,以便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

全站仪碎部测量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操作简单、速度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测量任务。

同时,全站仪碎部测量还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方便工程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

碎部测量的方法

碎部测量的方法

碎部测量的方法
一 碎部点的选择
1、定义:地物和地貌的特征点。

2、地物碎部点的选择:地物的轮廓线和边界线上的转折点或交叉点。

如:面状地物的棱角点和转角点 线状地物的交叉点 点状地物的中心点
3、地貌碎部点的选择:地性线上的坡度或方向变化点。

如:山脊线、山谷线、山腰线、山脚线和最大坡度线 注:地貌的表面都可以看作是由各种坡面组成。

二 碎部点位置测定的方法
1、平面位置测定原理:极坐标法 在A 点安置经纬仪,后视B 点
测量水平角β并量p 至A 的水平距离D 。

2、高程位置测定原理:三角高程测量 在极坐标法定平面位置的基础上用三角 高程测量的方法进行测定。

p A H H D tg i v α=+⋅+-
详细见下述。

3、观测方法
①在A 点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并量取仪器高i ;
②盘左或盘右瞄准B 点,并使H 窗读数为0°00′00″; ③瞄准P 点水准尺,在H 窗读数为β; ④在水准尺上读取三丝读数;
⑤使竖盘水准管气泡居中,在V 窗读取L 或R ; ⑥将观测数据记入《地形测量记录计算表》。

表如下所述。

第七章 碎部测量

第七章 碎部测量
地面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图地形图数字化一大平板仪测图照准读取视距垂直角以及目标高计算测站至标尺的水平距离和碎部点的高程绘图搬站二经纬仪测图选择已知点作为起始方向设站安置图板照准读数计算绘图三地面数字测图利用全站仪gps接收机等仪器采集数据及其编码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而自动绘制地形图的方法
第七章 碎部测量
7.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一、碎部点的坐标计算 极坐标法 方向交会法:有部分碎部点不能到达,利用 方向交会法计算碎部点的坐标。 量距法:部分碎部点受到通视条件的限制不 能直接观测计算坐标,可根据周围已知点通 过丈量距离计算碎部点的坐标。 方向距离交会法 直角坐标法
二、碎部点高程的计算 采用经纬仪或大平板仪进行测图时:
1 H = H 0 + k * l * sin 2α + i − v 2
采用全站仪或测距经纬仪时:
H = H 0 + D * sin α + i − v
7.3 地物测绘
一、地物测绘的一般原则 地物:地球表面上自然和人造的固体性物体, 与地貌一起总称地形。 地物在地形图上的表示原则:能按比例尺绘 制的,将它们的水平投影位置的几何形状依 比例尺描绘在地形图上;不能按比例的将地 物符号表示在中心位置上。
7.1 碎部测图方法
碎部测量:以控制点为基础,测定地物、地 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将其绘制成地形图 的测量工作。 施测方法:对地物碎部点从测量 实质:地物和地貌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过程:测定平面位置和高程;绘制地物和地 貌
碎部测量方法: 传统方法-平板仪测图、经纬仪测图 现代方法-航空摄影测量法及数字测图法 地面数字测图根据采集数据的手段不同可分 为:地面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图、地形图 数字化
二、几种典型地貌的测绘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盆地 山坡 梯田 特殊地貌测绘

测量学第14讲-碎部测量

测量学第14讲-碎部测量
一、极坐标法
3、2位置(棱镜位置)碎部点坐标计算:
x x p (S2 l2 ) cos 2
y y p (S2 l2 ) sin 2
4、3位置(棱镜位置)碎部点坐标计算:
l x x p S32 l32 cos( 3 arctan 3 ) S3 l3 2 2 y y p S3 l3 sin( 3 arctan ) S3
PJ PA
PA arctg
y A yP x A xP
9.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三、量距法
5、直角坐标法(支距法)
碎部点M的坐标计算公式为
xM x A S AM cos
yM y A S AM sin
若J在AB左侧,则
AB
AB
xJ xM S MJ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s(
1.前方交会
AB AJ
sin sin( )
AJ
BJ BA
S AJ S AB
X J X A S AJ cos YJ YA S AJ sin
AJ
9.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二、方向交会法
1.前方交会
9.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1、0位置碎部点坐标计算:
x x p S0 cos0 y y p S0 sin 0
2、1位置(棱镜位置)碎部点坐标计算:(O点坐标)
x x p (S1 l1 ) cos1
y y p (s1 l1 ) sin 1
9.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yJ yM S MJ sin(
若J在AB右侧,则

测定碎部点的方法

测定碎部点的方法

测定碎部点的方法
在机械加工、装配和测量过程中,需要对工件的碎部点进行精确的测定。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测定碎部点的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比较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在机械加工、装配和测量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工件的碎部点进行精确的测定。

碎部点是指工件上的特定点,通常是螺纹、孔、凸台等。

精确测定碎部点的位置和尺寸对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装配精度至关
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碎部点的方法。

1. 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是最常用的测定碎部点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使用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深度计等,直接测量碎部点的尺寸和位置。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精度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碎部点。

2. 比较测量法
比较测量法是通过与已知尺寸的比较来确定碎部点的尺寸和位置。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标准件或已知尺寸的工件作为比较基准。

比较测量法的优点是精度高,适用于难以直接测量的碎部点,如深孔、盲孔等。

3. 间接测量法
间接测量法是通过测量与碎部点相关的其他尺寸,然后根据工件的加工工艺和几何关系计算出碎部点的位置和尺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
复杂的工件和难以直接测量的碎部点。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测定碎部点的方法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碎部点的类型、尺寸、位置和加工精度等。

此外,为了保证测量精度,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并进行严格的误差分析和修正。

综上所述,精确测定碎部点对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装配精度至关重要。

第7章 碎部测量

第7章 碎部测量
植被测绘
植被是地面各类植物的总称,如森林、果园、耕 地、苗圃等。
植被的测绘主要是各种植被的边界,以地类界点 绘出面积轮廓,并在其范围内配制相应的符号。对 耕地的测绘,还应区别是旱田还是水田等。如地类 界与道路、河流等重合时,则可不绘出地类界,但 与高压线、境界重合时,地类界应移位绘出。
任务一: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
任务一: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
3.3 地物测绘
地物测绘主要是将地物的形状特征点(也 即其碎部点)准确地测绘到图上。连接这些特 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图象
任务一: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
地物测绘的一般原则
凡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就应将其水平投影位置 的几何形状测绘到地形图上,或是将它们的边界位置 表示到图上,边界内再充填绘入相应的地物符号。
任务一: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
地物边界重合或冲突的处理
4.悬空建筑在水上的房屋与水涯线重合,可间 断水涯线,房屋照常绘出。
5.水涯线与陡坎重合,可用陡坎边线代替水涯 线;水涯线与斜坡脚重合,应在坡脚将水涯线绘出。
6.双线道路与房屋、围墙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 边线重合时,可以建筑物边线代替路边线。道路边 线与建筑物的接头处应间隔0.3mm。
任务一: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
独立地物测绘
独立地物对于用图时判定方位、确定位置有着重 要作用,应着重表示。独立地物应准确测定其位置。 凡图上独立地物轮廓大于符号尺寸的,应依比例尺 符号测绘;小于符号尺寸的,依非比例符号表示。 独立地物符号的定位点的位置,在现行图式上均有 相应的规定。
任务一: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
任务一: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
3.2 工作草图
工作草图是内业绘图的依据,尤其是采用测记法 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工作草图是绘图的必需品,是 成果图质量的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坐标测量(coordinate measuring)
(1)功能:
测出目标点的(X,Y,H)
(2)原理
1)平面坐标(X,Y)测量 原理
2)高程(Z)测量原理
二、方向交会法
定义 又称角度交会法,是分别在两个已知测点
上对同一碎部点进行方向交会以确定碎部点。
工具 经纬仪 适用情况 用于测绘目标明显、距离较远、易于
第七讲 地形图的测绘
教学目标
(1)了解地形测图的概念 (2)熟悉地形测图的基本原理 (3)掌握全站仪在一个测站测图的方法步骤
重点: 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
难点: 后视定向的意义过程
地形图测绘
在控制测量之后,以控制点为测站, 测定其周围的地物、地貌的特征点的平 面位置和高程,按测图比例尺缩绘在图 纸上,并根据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 勾绘出地物、地貌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形成地形图。
测绘地形图的方法:
①经纬仪测绘法、
②小平板仪与经纬仪联合测绘法、
传 统
③大平板仪测绘法、
④航空摄影测量
⑤全站仪测图
第一节 碎部测量的基本方法
一、极坐标法
定义 根据测站点上的一个已知方向,测定 所求点方向与已知方向的夹角和测站点至 所求点的距离,从而确定所求点位置的一 种方法。
测图时展点方法: 按碎部点坐标直接展绘在测图纸上, 根据水平角和水平距离用图解法将碎部点 直接展绘在图纸上。
6)等高线测绘注意事项
(1)不要等到把全部等高线通过点都求出后再勾 绘等高线,应边求等高线通过点边勾绘等高线。
在两相邻地性线之间求得等高线通过的点之后, 应立即根据实地情况,将同高的点子连起来。 先画计曲线,后画首曲线,并注意等高线通过 山脊线、山谷线的走向。
(2)测绘地貌时,除测绘地性线上的地貌 特征点外,还应考虑地形点密度和最大视 距,增加或减少地貌点。一般要求在图上 地貌点间距为2cm~3cm。
特点 极坐标法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也是最主 要的测绘碎部点的方法。适用于通视良好 的开阔地区。碎部点的位置都是独立测定 的,因此不会产生误差积累。
工具 经纬仪、平板仪
全站仪测图原理也是极坐标法,不同的 是它可以直接测定并显示碎部点的坐标和 高程,极大提高了碎部点的测量速度和精 度,在大比例尺数字测图中被广泛采用。
2 1
A
B
A
B
(a)
(b)
三、距离交会法
定义 测量两已知点到碎部点的距离来确定碎部点 位置的一种方法。
工具 皮尺 适用情况 当碎部点到已知点(困难地区也可以为
已测的碎部点)的距离不超过一尺段,地势比较 平坦且便于量距时可采用。如城市大比例地形图 测绘、地籍测量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碎部点的高程可以根据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定, 城市地区可以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
瞄准的碎部点,如电杆、水塔、烟囱等地物。
原理 如图 (a) ,A、B为已知点,为测定河流对
岸的电杆1、2,在A点测定水平角1、2,在B 点测定水平角1、2,利用前方交会公式计算1、 2点的坐标。也可以利用图解法,根据观测的水 平角或方向线在图上交会出1、2点,如图 (b)
1 2
1 2
1 2
三、 经纬仪测绘法
(mapping method with theodolite) (一)原理过程
极坐标法定点 1、先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绘图板安置 于测站旁; 2、用经纬仪测定碎部点的方向与已知方 向之间的夹角,再根据视距测量原理测站 点至碎部点的距离和碎部点的高程。 3、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根据测得的角度和 距离数据把碎部点的位置展绘于图纸上, 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再对照实地描 绘地形。
碎部点就是地物和地貌的特征点。 地物的特征点就是决定地物(顶面)形状的地物
轮廓线上的转折点、交叉点、弯曲点及独立地 物的中心点。 地貌碎部点是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最能反 映地貌特征的点,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脚、 谷底、谷口、沟底、沟口、洼地、台地、河川 湖池岸旁等的坡度和方向变化处。
(1) “地物”取“轮廓转折点”。
滑的曲线。
④不能依比例描绘的地物,应按规定的非 比例符号表示。
3、等高线勾绘
1)地貌表示方法 ---等高线 2)等高线勾绘步骤 首先轻轻描绘出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
再根据碎部点的高程内插勾绘等高线。 不能用等高线表示的特殊地貌,如悬崖、峭
壁、土坎、土堆、冲沟、雨裂等,用图式 规定的相应符号表示。
工具 皮尺 适用情况 适用于隐蔽狭小的城市街区测图
原理 如图所示,A、B为两已知控制点,距离为
DAB,野外勘丈待测点P到基线AB的垂距DKP和A到 垂足K的距离DAK,利用公式计算K点坐标。也可以 利用图解法直接绘出。
第二节 大比例尺地形图传统测绘方法
一、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1、室内整理资料(控制点,已有地形图),勾绘出 测图范围。 2、野外实地踏勘,了解测区地形特点,考察图 根控制的布设条件 3、绘制整个测区的展点网图,并在网图上绘注 测区中图的分幅和编号。 4、定出本测区的施测方案和技术要求。 5、准备测量仪器设备。 6、准备测图板。
地貌点过密或过稀不仅会使勾绘等高线困难, 而且不利于准确表示地貌。
如果用视距法测量距离,应限制视距长度。 视距长度与测图比例尺有关和地物的重 要程度有关。
如果采用测距仪测距,碎部点的距离一般 没有限制,只需考虑测图时展点方便。
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地貌点最大 间距(米)
最大视距(米)
距长度49mm。A到43m和B到47m等 高 线 的 高 差 为 0.3m 和 0.6m , 由 相 似 三角形原理,可计算出A点到43m等 高线和B点到47m等高线的平距x1和x2: x1=(490.3)/4.9=3mm x2=(490.6)/4.9=6mm
A x1c
B 47.6 47.0 46.0
3、立尺:立尺员把塔尺立到地形、地貌
特征点上。
在立尺之前,立尺员应根据实地情况及本 测站实测范围,选定立尺点,并与观测员、 绘图员共同商定跑尺路线。然后依次将视 距尺立在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上。
3)内插勾绘等高线的原理
测地貌碎部点时,地貌点选在地面坡度变 化处,故两相邻地貌点间的坡是等齐坡, 即过这两点间的等高线平距相等。 插绘等高线时,相邻地貌点间所通过的各 条等高线的位置,可根据两点间的高差和 图上平距,用比例内插法确定。
原理图示
如图所示,地性线上两相
B 47.6
邻点A、B的高程分别为
A x1c
d
e
f
g
x2 42.7 B
解析法相当麻烦和费时 实际作业一般采用目估内插法来确定等高线通过
的点。即先目估确定靠近两端点的等高线通过 点,然后在其间目估等分其它等高线通过点。 目估法十分简单和迅速,但不易掌握,要反复练 习,才能熟练、准确。
5)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1)首先描绘出地性线(山脊线、山谷线), (2)在相邻碎部点之间内插出通过等高线位置 (3)以山脊线和山谷线为依据,用圆滑的曲线连 接相邻同高点; (4)加粗计曲线。
a
1)对角线法
eb
o
f
d
c
2)格网的检查
要求:格网交点应在一 条直线上,偏离不应大 于0.2mm。每格长度误差 也不应超过0.2mm。小方 格对角线长度(14.14cm) 误差不应超过0.3mm。
3 、展绘控制点
例:展绘控制点A(647.43, 634.52,4.50);
B(913.46,748.63,6.45)。 1)确定格网线的坐标和 1000
1、图纸准备
图纸安置
1)临时性测图可将图纸直接固定在图板上; 2)长期保存的地形图,可将图纸裱糊在锌版、铝
板或胶合板上。
可选用图纸类型 1)磅纸(机械制图用的图纸)
2)聚脂薄膜——透明、不变形、可洗
2 绘制坐标格网
方格网规格: 40cm50cm或50cm50cm
方格的大小:10cm10cm
47.0
42.7m和47.6m,若地形
图等高距为1m,则A、B间
46.0
共有43m、44m、45m、
46m、47m等五条等高线
45.0
通过。 AB间的坡度是均匀
44.0
的,故其间穿过的五
43.0
条等高线平距相等。A
d
d
d
42.7 dB
4)两相邻点间插绘等高线过程
(1)确定两条边缘等高线的位置 本例中,边缘等高线即43m、47m两条; AB 高 差 为 4.9m , 量 得 其 对 应 的 图 上 平
原理 如图 (a) 所示,A、B为已知点,P为测定
碎部点,测量距离S1、S2后,利用距离交会公 式计算P点坐标。也可以利用图解法,利用圆规 根据水平距离,在图上交会碎部点,如图 (b)
P
S2 S1
A
B
(a)
P P
S1 S1
A
B
(b)
四、勘丈支距法 定义 通过测定碎部点到已知基线的垂距以
及已知点到垂足的距离,来确定待测碎部点 位置的方法。
2.高差公式: hAB Dtan i v
(二)配置
1、工具:经纬仪、图板、塔尺、小钢尺、 量角器、三棱尺、计算器、铅笔、橡皮等。
2、人员:观测员、记录计算员、绘图员各1 人、立尺员2人。
(三)一个测站上的测绘工作步骤
1、安仪:在控制点A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
2、定向:后视(盘左瞄准)控制点B,度盘置零。
原理图解
Sβ11
β2
S2 β3
S3
如图,A、B为地面上的两个已知点,欲测定碎部点(房角 点)1、2、、n的坐标,可以将仪器安置在A点,以 A距部B离点方Si向(1、i作=S为21、零、方2、向、,S观n,、测即n水)可的平利坐角用标1极。、坐2标、计算公、式n计,算测碎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