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陇右诗

合集下载

杜甫陇右诗两地名考辨

杜甫陇右诗两地名考辨
收稿日期 � - ), 男 , 甘肃文县人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副教授 .
皇帝 观 兵朔 方 之岁 , 始以 上 录改 名 汉源 , 将复 禹 旧 绩, 以 从人 欲 . 其 山 川 , 形势 , 土 地, 风 俗 , 近 镐千 里, 华风 不间 , 多 乎哉 ! 盖小 国以 聚大 国之 义 也. 且夫 南呀 蜀门 , 东 豁雍 畤, 西走连 碛, 北逾
钱 注杜 诗
( 今新
� � � 编 辞源 , 汉 语大 词典 面 上理 解 为 "汉 水之 源 ", 并 引 华 阳 国 志 论 述 � � 喧宾夺主 其源 流 " 汉 源 ", 禹贡 汉水有 二源, 东源出武 都氐道县 漾山, 为 漾水. "导 漾东 流 为汉 " 是 也 . 西 源 出 陇西 嶓 冢 杜 诗详 注 所持 观点 与 杜臆 相
2 010年 5 月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M a, 20 10 � � � � � � 第 3 0 卷 第� 3� 期 � J a fTia h i N a U ie i V . 30 N . 3
杜甫陇右诗两地名考辨
蔡副全
� � � � �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系 , 甘肃 陇南 ) 摘 要 � 杜甫 �发秦 州 � 诗有 "汉源 " 一词 , 明清注家多 以为是同谷 别名 , 将 其地望定在 同谷 (成县 ) 飞
山, 会白 水, 经葭 萌入 汉, 始源 曰沔 . 清仇 兆鳌
" 汉 源 " 在 唐 乾 元 中 的 确 为 县 名 , 是 由 "上
禄 " (今甘 肃西 和境 内) 更名 而来 , 唐 于邵 汉源 � 同, 认为 汉源 就在 成县 飞龙 峡 � � 县 令厅 壁记 有 述 杜臆 成县之东河, 源 出秦州南, 又有南 河, 源出 青渠 堡南 , 俱 入龙 峡, 注于 嘉陵江 . 嘉 陵 水, 即汉 水. 此诗 汉源 , 当 在龙 峡. 鲍注 以汉 源为 县 名, 非 也. 唐书 汉 源 县 属成 州 . 地志 汉 有二 源, 东源 出武 都氐 道, 西源 出陇 西西 县之 嶓冢

杜甫陇右诗

杜甫陇右诗

杜甫陇右诗,在诗人生的诗歌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近年来,区域文化研究在国内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杜甫陇右诗作为陇右文化的一个亮点引起了当地学者和一些杜诗学专家的注重。

但客观而论,现有的研究还显得比较单薄和保守。

杜甫陇右诗的研究理应积极、主动、大胆地寻求一种更广阔、更开放的研究视角是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来审视陇右诗的意象化创作现象。

而这样的研究和探索,将有助于真实地透视杜甫客秦时的心态与诗歌艺术追求,也有助于杜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堪称一位用意象说话的圣手、其诗歌创作特色,若以一言以蔽之.即用意象说话。

而杜甫陇右诗的创作,可谓真正揭开了诗人自觉而有效地用意象说话的新篇章。

客秦时期是诗人诗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杜诗言志》说:“老杜生平诗,自去华适秦以后,为之一变。

”这为之变,不但休现在诗人生活方式、思想志趣的转变,更体现在其诗歌体裁形式和审美风格的转变。

以此为界;其诗歌创作告别辉煌的“诗史”阶段,而转入以律诗为主、用意象说话的新阶段;以沉郁浓重的悲凉之色取代了盛唐时期诗歌中瑰丽明亮的豪迈之气。

从而全面形成了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美学风格,并从此开启了中唐诗歌的一代新风。

所以无论是从杜甫的人生历程,还是从诗歌创作来看,去华适秦无异于这位“七龄思即壮,开日咏凤凰”(《壮游》)的诗圣的一次悲壮的“凤凰涅槃”。

客秦时期,还是诗人诗歌创作历程中一个难得的丰产期。

诗人用他的诗篇歌咏秦州的秋天,歌咏了心灵的秋天,也迎来了诗人诗歌创作的秋天。

但这是个金黄色的秋天,硕果累累,分外迷人。

就诗歌意象而论,陇右诗的意象深沉蕴藉又丰赡富丽,充分体现杜诗沉郁的风格陇右诗所蕴意象,其范围之广、数量之丰、意蕴之深、情致之远,是前所未有的。

诗人仕途上的失意,政治上的弃掷,生活上的困顿,这种现实际遇的不幸恰恰成为诗人的大幸.是它成就了这位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诗圣。

而杜甫挂冠远游首选秦州做为求寄栖身之地亦属幸运之举。

杜甫陇右诗《龙门镇》再考

杜甫陇右诗《龙门镇》再考

傍 流 、 斜 支 、测 流 , 是 横 水 的源 头 之 一 ,二 者 不 可 分 离 ; 又 据 史 料 记 载 的 一 则 战 例 和 戍 镇 设 置 规 模 .判 定 今 西
和 县 石 峡镇 石 峡 街 是 杜 甫 笔 下 的 “ 门镇 ” 龙 ,其 成 县 府 城 集 与 西 和坦 途 关 均 与 史 料 和 《 经 注 》 所 载 相 左 。 水 关 键 词 : 水 经 注 ; 龙 门谷 ;龙 门水 ; 龙 门镇 ; 石 峡 街 ; 坦 途 关 ;府 城 集 中 图 分 类 号 :K 2 . 98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 3 l (0 1 4 0 5 — 8 6 1 1 5 2 1 )0 — 0 7 0
( 中共 兰州 市 委 党 校 ,甘 肃 兰 州 7 0 0 ) 3 0 0
摘 要 : 诗 圣 旅 陇 纪行 诗 的 当今 地 址 大 部 分 已有统 一认 识 ,唯 独 《 门镇 》 《 草 岭 》 U 诗 尚在 仁 智 互 见 龙 、 积 - 之 中 在 前 文 《 甫 陇 右 诗 ( 门镇 ) 考 》 的 基 础 上 又 进 行 了大 量 的 资 料 查 阅和 实 地 考 察 , 史 料 与 实 践 证 明 : 杜 龙
拙文 《 杜甫 陇右 诗 ( 门镇 )考》 问世 后 。受 龙
到 了学界 与 乡邦 的关 注 .也 引起 了不 少 杜诗 爱好 者
拙 文 在 “ 龙 门 镇 》 考 ”第 二 部 分 中 明 确 提 《 出: “ 尽管 坦途 关有 石 门 、栈 道 、细 泉 、轻 冰 、沮
和方 志工 作者 的兴 趣 ,听 到 了不 少 意见 与反 映 :在 杜 甫文化 地 理研究 方 面激起 了小小涟 漪 .愚 拙甚 感 欣 慰 。 由于 诗 圣 度 陇 已逾 千 年 。行 迹 地 名 变更 频

论杜甫陇右诗的抒情特征

论杜甫陇右诗的抒情特征

作者简介 � � 李宇林 ( - ), 男 , 河南鲁山人 ,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

心中 十分 不安 , 他 多么 希望 战火 早日 熄灭 万 方声 一概 吾 道竟 何之 � � � , 人 民得 (同上其四 以 生存 . 但是 � 中 事 反复 , 俯 仰悲 身世 溪 风为 飒然 (同上其十二 � , 事与 愿 违, 当 想 到 "邺� 死人 � 积如 丘" 的唐 � 军惨 败和 � "诸 将已 茅土 � " 的 � 无功 生 涯能 几时 常 在羁 旅中 ( 遣兴三首 其二 晋爵 时, 诗人 便发 出了 "载 躯谁 与谋 "� 的 感慨 . 其 丈 夫贵 壮健 惨 戚非 朱颜 � � (同上其三 忧国 � 忧民 之情 , � 溢 于言 表. � 诸如 此类 � 关心 � 时事 的诗 大 哉乾 坤内 吾 道长 悠悠 ( 发秦州 句在 � 陇右 诗中 屡见 � , 例 如� � � � 常 恐死 道路 永 为高 人嗤 ( 赤谷 西 征问 烽 � 火 心 折此 淹 留 二十首 飘 蓬逾 三年 回 首肝 肺热 � � � ( 秦州杂诗 � � ( 铁堂峡
肃 宗乾 元 二 年 (
年 ) 秋 , 杜 甫 辞 去了 华 州
苦 而忘 怀国 事和 人民 , 他 身处 逆境仍 关注 着平 叛战 争 , 仍 关怀 着饱 受战 乱之 苦的军 民 , 忧国 忧民 之情 其 黄叶
司功 参军 的职 务, 携妻 带子 , 跋 山涉 水, 来到 了秦
州 (今甘 肃省 天水 市 � ) 在秦 州生 � 活了 三个 月左 右, 始 终萦 绕于 胸怀 , 试 读他 的陇 右诗 遣兴 三首 � 后 为生 活 所迫 , 又移 居 同谷 (今 甘 肃省 成 县 ) 到 一, 其二 了同 谷以 后, 生活 更加 艰难 � 下 马古 战场 四 顾但 茫然 风悲 浮云 去 � � , 几 乎陷 入了 绝境 只 寓 陇右 的 � 近四 个 月里 , � 杜 甫 共写 下 了 首诗 这 今 人尚 开边 汉 虏互 胜负 封 疆不常 全 � 些 诗内容丰富, 艺术精湛, 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 将 三 军同 晏眠 � 位 � 其陇 右诗 在抒 � 情方 面亦 � 颇具 个性化 特征 , 能 给 高 秋登 寒山 南 望马 邑州 降虏 东击 胡 � � � 愿 闻甲 兵休 邺 中事 反复 死 人积如 丘 � 土 载 躯谁 与谋 一

杜甫陇右诗探析

杜甫陇右诗探析

颇为偏爱 , 运用 自如 , 诗中随处可见魏晋之影。他不仅仅是化 用其诗句 , 而且学习其写法 , 在诗中多用 比兴。如《 遣兴三首》
之二:
具有高扬的政治激情 , 欲救人民于水 火, 又有一种人牛短促 但
功名 未 立 的感 慨 , 此 极 易 产 生 共 鸣 。杜 甫 陇右 时期 的 遣 兴 因 咏怀 诗 , 细 腻 , 强 烈 的抒 怀 , 袭 了建 安 文 学 的 特 点 , 感情 有 承 具 有 建 安 风骨 。如 其 同谷 七歌 之 七 : [ 稿 日期 ]0 1 O — 6 收 2 1 一 1 0 [ 作者 简 介 ] 雪 晴(9 3一) 女 , 韩 17 , 内蒙古 财 经 学 院公 共管 理 学 院 , 师 。 讲
代 其他 诗歌 相 比还 是 与其 前 期作 品 相 比 , 都呈 现 出鲜明 的 特 色 , 其诗 歌 创 作 生 涯的 一座 重要 的 里程 碑 。 是
[ 关键词 ]杜甫 陇右诗 遣兴咏怀 边塞山 水 咏物 [ 中图分 类号 ] 2729[ / . 0 0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62 37 (010 — 02 0 A[ 1 — 43 21) 05 — 3 7 2
长 。 闻说 真 龙 种 , 残 老 脯 骝 。 哀 鸣 思 战 斗 , 立 向 苍 仍 迥
苍超 过唐代 的其他诗 人, 年 以 这
后 , 代 的 诗人 便 很 少 有 人 超 过 杜 甫 的 了 。 _ 杜 甫 在 陇 右 期 唐 ”1
间的诗歌 , 主要包括遣兴 咏怀诗 、 边塞 山水诗 和咏物诗 等, 这
集 ” 与阮籍的“ , 中夜不能寐 , 起坐弹 鸣琴 ” 出一辙 。同样的 如 还有《 水会渡》 中的“ 中夜 尚未安” “ 、 远游令 人瘦” 在 曹植诗 ,

贫贱忧戚 玉汝于成——杜甫流寓陇右对其诗歌艺术的影响

贫贱忧戚 玉汝于成——杜甫流寓陇右对其诗歌艺术的影响
2 0 1 3 年1 月
天 水 师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m M o f T i a n s h u i No r mM Un i v e mi t y
J a n . , 2 0 1 3
V0 1 . 3 3 No . 来自 第3 3 卷 第1 期
贫贱忧戚
— —
玉汝于成
公元 7 5 9 年 、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 ,伟大诗人 杜甫抛弃了华州 司功参军 的微官 ,携家带 口,千里 迢迢 ,艰难 跋涉 ,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 的关 中大 地 ,翻越陇山边关 ,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 ,开始 了 “ 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 下成州 ,十二月初 一离开成州南行 ,年底 到达成 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 ,但在杜甫的生活、思 想 、创作 上 ,却具有重要 的标志意义 。一 言以蔽
对社会黑暗的认识和批判现实 的力量 ,从而获得理 想精神的升华 ,完成一位殉道者的涅磐 。 从他的诗作而言,冯至 、朱东润等研究者都认 为 ,“ 三吏” 、“ 三别 ”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 ,代表 了杜诗的最高成就 ,是杜甫创作的一个高峰 。这无 疑是对 的。但假若更全 面考察杜甫一生的创作道 路 ,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 、风格特征与艺术 的创造 做总体的把握 ,则不妨说陇右时期又是杜诗创作的 转折 点 :以陇右 为界 ,可以把 他 的诗作 分 为前 、后
山川不但滋养 了杜甫 ,杜甫描写陇右山川 、展现陇 右文化精神及诗人居陇期间的思想情怀 的百多篇诗 歌 ,不但是诗歌史上的第一 ,就其艺术高超 、影响
深远 、脍 炙人 口、传 诵不 衰 而言 ,也是 诗歌史 上 的 唯一 ,堪 称 空前绝后 !杜甫 的陇 右诗 ,永远 是陇 右 文化 的瑰 宝 ,沾溉后 人 。 明清 到现 当代 ,产 生许 多

杜甫陇右诗《石龛》今地考析——兼论“仇池草堂”与《仇池》诗

杜甫陇右诗《石龛》今地考析——兼论“仇池草堂”与《仇池》诗
6 7
过此 地 时 所 留诗 句 : ‘ 驱车 石 龛 下 ’即指 此 龛 。 ” 而在 “ 八 峰 崖 石 窟 ” 下 ,再 未 附 录 杜 公 《 石 龛 诗》 。9 7 版 的 县 志编 委 们没 有 意识 到这 一 改变 给 他
的 《 县志》造成 了一块 “ 硬伤” 。该版 《 县 志》在 《 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水系 ・ 石峡河》条下引述 《 水
《 积草岭》 一诗 中说“卜 居 尚百里 ” ,是说 “ 积草岭” 到 同谷 尚有 百里 之遥 ,石 龛 比积 草 岭更 远 , 自然要
超过一百里。其他典籍包括各种杜诗注评 ,皆无释
却步 ……曲崖为龛 ,深窟作祠 ,面面有玲珑之观 , 峰峰有峻峭之态 ……”并 附杜工部 《 石龛》诗。[ 3 1 但因 “ 峰腰石龛”即 “ 八峰石龛”山高路险 ,
位 于县南 石 峡 乡坦途 村河 西 山麓 。……杜 甫路 过 时
图2 石峡八峰全景远眺 ( 为坐 东向西 图) , 石龛
图 1石峡八峰崖石龛 。 亦 名 峰 腰 石 龛
《 石龛》诗 的关系 ,亦未附杜公诗 。 直 至 民国三 十六 年 ( 1 9 4 7 )朱 绣梓 编撰 的 《 民
国西 和县 志》 才对 “ 石龛 ” 的地理 方 位有 了 明确说 法 :“ 峰 腰 石龛 ,在 县南 八 十 里 ,八 峰排 列 ,松柏 苍翠 。 山腰有 石 龛一 带 ,龛前 栈 道悬 空 ,怯者 望 而
张希仁
(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 理论研究室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杜 甫陇右纪行诗 《 石龛》 的地 理位置 ,“ 旧注 ”寥寥无 几。考察确认 :今甘肃 西和石峡镇 石峡村西
山的 “ 八峰崖 石龛”为杜 甫笔下 的 “ 石 龛” 。但杜 甫只去 了 “ 石龛下” ,而未去 “ 石龛” 。通过 对前往八 峰崖 石窟

杜甫陇右诗《龙门镇》考

杜甫陇右诗《龙门镇》考
县 一 百 一 十里 ,按 此 方 位 , 《 龙门 锄 诗应 在 《 百 诗 后 。 ” l 7
在上世纪末 的修志过程 中,西和县修志人员经过 考察 ,确认 《 龙门镇》 诗 的当今地址在西 和县石峡 乡坦 途关 村 ,并 在村头树立杜甫 龙门{ 诗碑。理 由有 五 :一 、坦途关有石 门,符合杜甫 门镇》 “ 门云雪 隘”的 石 情 景描述 。上世纪五十年代修西石公路时 ,将刻有 “ 碧峰插天”形似石 门的摩崖炸掉 了半 片 ,四个 醒 目的镌 刻大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1 0 0年第 3期 ( 总第 6 3期)

[ 要]本 文从 《 摘 水经
右锡 《
张 希 仁
锤》 考
( 中共 兰州市 委党 校 ,甘 肃 兰 州 7 0 0 ) 3 0 0
和 《 水经注 ・ 对 西汉水南总两条 支流洛谷水、洛溪水的记载进行考察 ,理清 了 图》
镇 的 关 系 ,也 弄 清 了洛谷 、龙 门谷 、洛 汉谷 的 关 系及 具 体 位 置 ; 并从 龙 门 水 的 发 源 、 流 向 、 交汇 点 及 其 地 理 特 征
考证 ,判定西和县石峡镇 石峡街是杜诗 “ 门镇”的现地 ;剖析 了成县 府城 和西和坦途关不是唐 “ 门镇”的基 龙 龙 本理 由,从史料和地理特征 两个方面找 出了有力证据 。 [ 关键词]水 经注 ;龙 门水 ;龙 门镇 ;府城 ;坦途 关;石峡街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5 6 2 1 )3 0 1一 5 0 9 6 6 (0 0 0 — l9 O
洛 谷 水 与 洛 溪 水 、 洛 溪 水 与今 六巷 河之 间 的 关 系 ,确 定洛 溪 水 、 洛 汉 水 、 六 汉 水 三 名 实为 一 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又 对 洛 溪 水 的 支

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

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

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作者:李一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期作者简介:李一鸣(1993-),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2016级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根据仇兆鳌《杜诗详注》所载,杜甫存诗1458首,这其中有二十多首遣兴诗,其间有十八首写自陇右。

分别为《遣兴三首》(我今日夜忧),《遣兴三首》(下马古战场)、《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遣兴二首》(天用莫如龙)、《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

此外,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将《遣兴三首》(我今日夜忧)认定是“乾元元年罢谏官后作”,杜甫此时未在陇右,所以暂且不归在陇右诗。

杜甫在秦州如此集中、密集地写了如此之多的遣兴诗,这在杜甫全集中所占比例之重,的确令人值得深思研究。

虽然日后也有遣兴,但拉杂零碎,少之又少。

并且在秦州所写的十八首遣兴诗,分为五组,每一组诗主题突出,首与首之间又相互关照,无论语言还是思想方面,都取得了较高艺术水准。

本文尝试从内在与外在两种因素,以此来分析杜甫在陇右所写的《遣兴》诗。

杜甫在《可惜》诗中曾有“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又在《至后》一诗中说:“愁极本凭诗遣兴。

”何谓遣兴?通俗点讲,就是抒发情怀,解闷散心之意。

我们不妨分开来解释,所谓遣,即排遣,抒发之意。

兴,作为中国诗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含义亦是多样性的。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作为诗经“六艺”之一,兴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朱熹注为:“感发意志。

”孔子所谓的兴,即是说诗歌可以感发情感,抒发意志,引起联想与想象。

很显然,后者“兴”更契合遣兴之意。

可以说杜甫以遣兴为题,抒发情怀,解闷散心,其优秀的遣兴组诗,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西江月遣兴》,其借酒醉大发牢骚,正是其郁郁难以排遣的表现。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唐] 杜甫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

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

马头金狎帢,驼背锦模糊。

咫尺云山路,归飞青海隅。

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

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

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

【朱注】《通鉴》:天宝十四载春,哥舒入朝,道得风疾,遂留京师。

故蔡都尉先归而公送。

若十一载入朝,乃在冬日,与春城赴上都不合。

梦弼之说,非是。

《唐书》:诸府折冲都尉各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

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之属,以教其军阵战斗之法。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①。

健儿宁斗死②,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③,才缘挑战须④。

身轻一鸟过⑤,枪急万人呼⑥。

①《韩诗外传》:“弯弓而射之。

”汉桓帝时童谣:“丈夫何在西击胡。

”②陈琳乐府:“边城多健儿。

”曹植诗:“名在壮士籍。

”希曰:健儿、壮士,乃军士之名。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于京师召募十万众,号曰文武健儿。

陈琳乐府:“男儿宁当格斗死。

”③先锋,注见二卷。

④《汉书·项羽传》:“愿与王挑战。

”注:“挑战,擿娆敌求战也。

”⑤韦鼎诗:“一鸟忽相惊。

”张景阳诗:“忽如鸟过目。

”⑥开元十二年四月敕,四军枪矟,有绯绿红碧之辨。

《玄宗实录》:吐蕃寇边,翰用半段枪,当其锋,击之。

《项羽传》:“学万人敌。

”杜牧诗:“射雕都尉万人敌,黑弰将军一鸟轻。

”本此。

云幕随开府①,春城赴上都②。

马头金匼匝③,驼背锦模糊④。

咫尺雪山路⑤,归飞青海隅⑥。

上公犹宠锡⑦,突将且前驱⑧。

①王洙曰:军中以幕为府。

《西京杂记》:成帝设云幕于甘泉。

②沈约诗:“春城丽白日。

”鹤曰:古时,国都通称上都,至宝应元年,方以京兆府为上都。

班固《西都赋》:“作我上都。

”③古诗:“骢马金络头。

”《西京杂记》:羊胜《屏赋》:“屏风鞈匝,蔽我君王。

”鲍照诗;“雕屏匼匝组帐纡。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的意思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的意思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的意思“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天边行》,其古诗全文如下: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注释】⑥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⑦“洪涛”一句:写江边所见,寓情于景,含世乱之象。

⑧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⑨九度:多次。

九,极言其多。

洛阳,故里所在。

⑩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

【翻译】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赏析】“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这两句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

这两句是即景寓情。

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

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

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最后这两句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

骨肉,这里指兄弟。

九度,指九次。

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杜甫陇右诗与陇右地域文化(上)

杜甫陇右诗与陇右地域文化(上)
收 稿 日期 :2 0 一 1 2 0 6O — 5
诗 作 为一 种精 神寄 托 。此 时 的杜 甫 ,把 “ 诗是吾 家 诗 ”提 升 到更 为重 要 的位置 之 上 陇右 时期 诗歌 创
作 的空 前 旺盛 .超 常 丰产 与此 是不无 关 系 的 “ 故
人 何 寂 寞 ?今 我 独凄 凉 。 老 去 才 难 尽 ,秋 来 兴 甚
华 了杜 甫 的 人 生 境 界
关 键 词 : 地 域 文 化 ;杜 甫 ; 陇 右 诗 ; 影 响 中圉 分 类 号 :I0 . 2 72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3 1 (0 6 3 0 7 — 5 3 1 1 5 20 )0 — 0 0 0
唐 肃 宗乾 元 二 年 (5 年 )立 秋 过 后 。杜 甫携 79 眷 西行 。先后 来 到 秦 州 、 同谷 ,岁末 又 转 徒 成 都 。 陇右 半年 。在杜 甫 的 一生 中有 着 不 同寻 常 的 意 义 。 冯 至 先生 说 : “ 杜 甫 的一 生 ,79 是他 最 艰 苦 在 5年 的一 年 .可 是 他 这一 年 的创 作 .尤 其 是 ‘ 吏 ’ 三 、 ‘ 三别 ’以及 陇右 的一 部 分诗 却 达 到最 高 的 成 就 。 ”
本 来 .仕 途 的蹭蹬 、生 计 的黯 淡 已经使 他 陷入愁 苦
的情境 之 中 .而与 关 中迥然 不 同的秦州 的地 理环 境 又使 他多 了一 层孤 : 蚀之感 。显 然 ,作 为地 域文 化 空 间依 托 的 自然 环 境 的 改 变 .深 深 地 影 响 了他 的 心 理 .愁苦 、孤 独构 成 了他 陇右 时期 的基本 心态 。然 而 . “ 独心 态是 一种 通 向精 神 自由的心 态 ,它有 孤 助 于作 家进 入创 作 的 自由天 地 ” z 助 于 诗人把 写 。f 唷

杜甫诗歌的甘肃印象

杜甫诗歌的甘肃印象

杜甫诗歌的甘肃印象
【实用版】
目录
一、杜甫流寓陇右的背景
二、杜甫诗歌中对甘肃自然风光的描绘
三、杜甫诗歌中对甘肃历史文化的体现
四、杜甫诗歌中对甘肃人民的生活描写
五、杜甫诗歌对甘肃的印象总结
正文
杜甫诗歌的甘肃印象
乾元二年(759 年)初秋,时年 48 岁的杜甫走上了流寓陇右的甘肃之旅,用诗史之笔描画出多彩的甘肃印象。

杜甫西行首途,是翻越陇坂进入甘肃(陇右道),诗笔首先着墨陇坂、崆峒。

陇坂别称陇山、关山。

道路九转,从关中东来的人走到这里常常踌躇不前。

他在由陇入蜀时写《青羊峡》: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

东笑莲华卑,北知崆峒薄。

”就是借吴山、莲花山、崆峒山等来显示陇山的突兀高耸,意谓寥廓之地隐伏难见,已极宇宙大观。

杜甫诗歌中对甘肃自然风光的描绘,不仅仅局限于高山峻岭,还包括了对河流、峡谷的赞美。

例如,他曾在《黄河》一诗中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表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也展现了甘肃地区壮美的自然风光。

此外,杜甫还以甘肃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创作了许多诗歌。

例如,《崆峒山》一诗,描绘了崆峒山的神奇和古朴,表达了对这一历史文化名山的敬仰之情。

在杜甫的诗歌中,还可以看到对甘肃人民生活的描写。

他在《石壕吏》一诗中,通过叙述石壕吏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甘肃人民的艰难生活状况。

这些诗歌都表明,杜甫在甘肃期间,深入民间,了解民生,关注社会,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诗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总之,杜甫诗歌中的甘肃印象,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对历史文化的体现,还有对民生的关注。

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

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李一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者简介:李一鸣(1993-),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2016级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54-02根据仇兆鳌《杜诗详注》所载,杜甫存诗1458首,这其中有二十多首遣兴诗,其间有十八首写自陇右。

分别为《遣兴三首》(我今日夜忧),《遣兴三首》(下马古战场)、《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遣兴二首》(天用莫如龙)、《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

此外,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将《遣兴三首》(我今日夜忧)认定是“乾元元年罢谏官后作”,杜甫此时未在陇右,所以暂且不归在陇右诗。

杜甫在秦州如此集中、密集地写了如此之多的遣兴诗,这在杜甫全集中所占比例之重,的确令人值得深思研究。

虽然日后也有遣兴,但拉杂零碎,少之又少。

并且在秦州所写的十八首遣兴诗,分为五组,每一组诗主题突出,首与首之间又相互关照,无论语言还是思想方面,都取得了较高艺术水准。

本文尝试从内在与外在两种因素,以此来分析杜甫在陇右所写的《遣兴》诗。

杜甫在《可惜》诗中曾有“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又在《至后》一诗中说:“愁极本凭诗遣兴。

”何谓遣兴?通俗点讲,就是抒发情怀,解闷散心之意。

我们不妨分开来解释,所谓遣,即排遣,抒发之意。

兴,作为中国诗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含义亦是多样性的。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作为诗经“六艺”之一,兴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朱熹注为:“感发意志。

”孔子所谓的兴,即是说诗歌可以感发情感,抒发意志,引起联想与想象。

很显然,后者“兴”更契合遣兴之意。

可以说杜甫以遣兴为题,抒发情怀,解闷散心,其优秀的遣兴组诗,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西江月遣兴》,其借酒醉大发牢骚,正是其郁郁难以排遣的表现。

杜甫陇右诗《龙门镇》考·三

杜甫陇右诗《龙门镇》考·三

军 、秦州刺史 、仇池公 ,谥定为武王 ,仍遣使来藩。秦太子宣奔盛。分 氐羌为二十部扩军 , 各为镇戍 ,不置郡县”] 杨盛实行 了 “ _ 2 。 以镇戍代郡县” 以军统户 ” “ 、“ 、 军政合一”的扩军
[ 收稿 日 ]2 1 - 4 2 期 0 10 — 5
[ 作者简介]张希仁( 9 3 ,男,甘肃西和人 ,中共兰州市委 党校教授 。 14 一)
珍而散归于魏。李崇进驻赤土 ( 今天水市秦州区天 水郡) ,筹谋进攻仇 池之策 。面对北魏数万大军 , 杨灵珍极力布防,派从弟杨建率兵五千镇守龙 门,
北伐 ,街亭失守后 ,就曾有 “ 拔西县 民干余家还汉 中”之事 ;其后赵主刘耀遣武卫刘朗率骑三万伐仇
池未克 ,掠 三千余产而归 ;再后前秦苻坚进攻仇
佚 ,淡出了人们 的记忆 ,但戍镇 的历史名称却永记 史册 ,流 传至今 。
二 、 从 李 崇 派 慕 容 拒 夜 袭 龙 门 的 战例 考 察 。 “ 门戍 ” 的 当今 位置应 在石 峡街 龙
《 资治通 鉴 ・ 一百 四十一》 载 :建 武 四年 卷
(9) 九月 ,丁 酉 ,魏 主 以河 南尹 李崇 为都督 陇右 47 山道 ,出 氐不 意 ,表里袭 之 ,使天 水群 氐背弃 杨灵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 1 年第 4期 ( 第 7 01 总 0期)
杜 甫 陇右诗



— ,_ .
—,一
●, _
张希仁
( 中共兰 州市 委党 校 ,甘 肃 兰州 70 0) 30 0 [ 摘要] “ 门戍 ”设 立 ,始 子 仇 池 氐王 杨 盛 实行 的 “ 龙 以镇 戍代 郡 县 ” “ 、 以军 统 户 ”的 军政 制 度 改革 。本 文从 “ 门镇 ”设 戍 的历 史 背景和 慕容 拒夜 袭龙 门的战例 中找 到 了杜 甫笔 龙 下的 门镇》 今地 ,是 “ 西和 县石 峡街 ” 的 又一铁证 。 同时 ,纠正 了在 考察 “ 门镇 ”今 龙

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的意思

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的意思

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的意思“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其古诗全文如下: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

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才缘挑战须。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

马头金匼匝,驼背锦模糊。

咫尺雪山路,归飞青海隅。

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

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

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

【注释】⑴原注:时哥舒入奏,勒蔡子先归。

⑵《韩诗外传》:“弯弓而射之。

”汉桓帝时童谣:“丈夫何在西击胡。

”⑶陈琳乐府:“边城多健儿。

”曹植诗:“名在壮士籍。

”希曰:健儿、壮士,乃军士之名。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旧历十一月,于京师召募十万众,号曰文武健儿。

陈琳乐府:“男儿宁当格斗死。

”⑷《汉书·项羽传》:“愿与王挑战。

”注:“挑战,擿娆敌求战也。

”⑸韦鼎诗:“一鸟忽相惊。

”张景阳诗:“忽如鸟过目。

”⑹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旧历四月敕,四军枪矟,有绯绿红碧之辨。

《玄宗实录》:吐蕃寇边,翰用半段枪,当其锋,击之。

《项羽传》:“学万人敌。

”杜牧诗:“射雕都尉万人敌,黑弰将军一鸟轻。

”本此。

⑺王洙曰:军中以幕为府。

《西京杂记》:成帝设云幕于甘泉。

⑻沈约诗:“春城丽白日。

”黄鹤曰:古时,国都通称上都,至宝应元年,方以京兆府为上都。

班固《西都赋》:“作我上都。

”⑼古诗:“骢马金络头。

”《西京杂记》:羊胜《屏赋》:“屏风鞈匝,蔽我君王。

”鲍照诗;“雕屏匼匝组帐纡。

”江淹《江上之山赋》:“鼍鼋兮匼匝。

”《韵会》:“匼匝,周绕貌。

”此言金络马头,其状密匝也。

⑽《唐书》:哥舒翰在陇右,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

赵曰:驼背蒙以锦帕,故云模糊。

匼匝、模糊,皆方言。

⑾钱谦益笺:《寰宇记》:姑臧南山,一名雪山,山无冬夏积雪,属武威郡。

又番和县南山,一名天山,一名雪山,山阔千余里,其高称是。

《元和郡国志》:雪山,在瓜州晋昌县南六十里,积雪夏不消,南连吐谷浑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陇右诗,在诗人生的诗歌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近年来,区域文化研究在国内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杜甫陇右诗作为陇右文化的一个亮点引起了当地学者和一些杜诗学专家的关注。

但客观而论,现有的研究还显得比较单薄和保守。

杜甫陇右诗的研究应当积极、主动、大胆地寻求一种更广阔、更开放的研究视角是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来审视陇右诗的意象化创作现象。

而这样的研究和探索,将有助于真实地透视杜甫客秦时的心态与诗歌艺术追求,也有助于杜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堪称一位用意象说话的圣手、其诗歌创作特色,若以一言以蔽之.即用意象说话。

而杜甫陇右诗的创作,可谓真正揭开了诗人自觉而有效地用意象说话的新篇章。

客秦时期是诗人诗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杜诗言志》说:“老杜生平诗,自去华适秦以后,为之一变。

”这为之变,不仅休现在诗人生活方式、思想志趣的转变,更体现在其诗歌体裁形式和审美风格的转变。

以此为界;其诗歌创作告别辉煌的“诗史”阶段,而转入以律诗为主、用意象说话的新阶段;以沉郁浓重的悲凉之色取代了盛唐时期诗歌中瑰丽明亮的豪迈之气。

从而全面形成了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美学风格,并从此开启了中唐诗歌的一代新风。

所以无论是从杜甫的人生历程,还是从诗歌创作来看,去华适秦无异于这位“七龄思即壮,开日咏凤凰”(《壮游》)的诗圣的一次悲壮的“凤凰涅槃”。

客秦时期,还是诗人诗歌创作历程中一个难得的丰产期。

诗人用他的诗篇歌咏秦州的秋天,歌咏了心灵的秋天,也迎来了诗人诗歌创作的秋天。

但这是个金黄色的秋天,硕果累累,分外迷人。

就诗歌意象而论,陇右诗的意象深沉蕴藉又丰赡富丽,充分体现杜诗沉郁的风格陇右诗所蕴意象,其范围之广、数量之丰、意蕴之深、情致之远,是前所未有的。

诗人仕途上的失意,政治上的弃掷,生活上的困顿,这种现实际遇的不幸恰恰成为诗人的大幸.是它成就了这位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诗圣。

而杜甫挂冠远游首选秦州做为求寄栖身之地亦属幸运之举。

秦州的奇山胜水、风物人情、人立占,一不旧析尉铸人心-的伤痛.仲诗人被压抑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使诗人的诗意得以自由惬意地高扬。

诗人的心灵流连徘徊于秦州的山水名胜、风物风情之中,神与物游,心与景会。

秦州之地,不仅成了诗人暂时栖身之所,而且俨然成了诗人个性张扬、心灵栖息的天堂。

这样当诗人从履冰临渊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心游于秦州的山光水色、名胜古迹之中时,当诗人带着解脱的轻松,释放自己被压抑的天性,并进而全身心地投人到自己酷爱的诗歌创作中去时,他平生第一次感到了无限的惬意。

于是,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底、多年的生活积淀与其自觉而高涨的创作意识相碰撞,便立即进射出眩目的天才之光,为我们留下了100多首不可多得的诗篇。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又通过审美移情,创造出一系列既濡染着秦州的山水风物特色,又浸透了老杜平生血性的意象,这就赋予陇右诗以典型的意象化创作特色。

下面,我们将集中讨论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所谓主体意象,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诗人的个性和风格的意象。

一般地说,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也最能体现诗人鲜明的风格。

因此,诗人有没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如果我们对杜甫陇右诗从题材内容方面作一考察,便会发现陇右诗中大量出现和频繁使用的意象,亦即陇右诗的主体意象主要有田园意象群、羁旅意象群和边塞意象群三大意象系列。

一、田园意象群:诗人访寻“桃源”,寄身栖心之心迹的外化在陇右诗中,这类意象主要有桃源、武陵、柴门、藩篱、南山、归鸟、松、菊、竹、船人、隐者、故人等。

自陶渊明开辟田园诗这一诗歌新园地以来,至盛唐便出现了以王、孟为代表的田园诗派,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田园意象。

杜甫拜冠远游、去华适秦,正式揭开了他弃朝返野人生历程的序幕。

作为在野者和漂泊者,杜甫在客秦期间创作的作品中,具有田园风貌的诗篇就占到了将近一半,这在诗人此前的创作中是从未有过的,田园意象群遂成为陇右诗的主体意象之一。

第一,这类意象与表现诗人在乱世之秋藏身远祸、求寄栖身的心态有关,它们所展示的,正是诗人当时心目中的“桃花源”。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杜甫当时心目中的“桃花源”,既不是王维所憧憬、陶醉的那个不染尘俗,闲适、和谐、自由清静的精神生活乐园,也不是陶渊明所理想化的那个目不见战火风云、耳不闻戍鼓雁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奢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的物质生活乐土,而是诗人在乱世之中仅仅能够藏身栖身、有奇可探、有幽可寻,并能给诗人以山林田园之乐的人间栖息之地。

如《赤谷西掩人家》,对于暂离战火与仕患之险而又前途未卜的杜甫而言,其出郊所见“赤谷西崎人家”,无疑形同与乱世间隔的一所“桃花源”。

诗中“桃源”、“武陵”这两个田园意象,在传达避患而来者“遂故问此东家而谋止宿”之意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渴望天下早日安宁和平,黎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倾向。

这与其后期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的安得广厦、大庇寒士的感情基调是相通一致的。

再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三,从诗中所用“船人”、“桃花”这两个田园意象来看,“东柯谷”亦不失为诗人心目中的一所“桃花源”。

另外,《寄赞上人》中的“茅屋”、“林丘”、“杖锡”、“南山”、“隐者”等,均为田园意象,它们勾画出了诗人眼中赞上人之居的桃源景象。

在诗的结尾,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的恳辞。

在一般读者看来,杜甫通过此诗意在表露一种隐逸情绪。

其实不然,此诗真正所要表达的是诗人向故人求寄、“谋止宿”的心绪及对赞上人的怀旧叙旧之情、同病相怜之意。

仅此而已。

其他如,诗人发现秦州骤亭风光秀丽,便说“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炯”(《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九);听说仇池山神奇怪峻,就想到“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同上之十四);尝到太平寺泉水清冽甘美,便写道:“何当宅下流,余润通药圃”(《太平寺泉眼》);得知东柯村一带崖谷坟好,更情不自禁吟道:“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示侄佐》)。

均表达一种卜居栖身的心迹。

第二;这类意象是诗入追求个性自由、保全人格独立之心声的自然流露。

同时,诗人还借此抒写对社会人生的反思与感慨。

桃花源里可栖身,这仅仅是诗人通过田园意象所要表达心迹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桃花源里可栖心。

如果说栖身是为了躲避战乱,那么,栖心是为了休养慰藉心性、保全人格独立,并进而对社会人生进行冷静反思。

因为诗人在经历了一番人生的艰难坎坷和乱世流离之后.身心早已疲惫不堪。

而丑恶的社会却依然故我,并未有大的改观。

因此,诗人想找个地方安静下来,一面休养身心,一面反思人生,这应该是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济世经邦理想的伟大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必然心态,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常常采用的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

就像屈原放逐借赋《离骚》以反思人生、抒发优愤一样,杜甫在此之前就因房琅事件被贬了官,紧接着又辞去华州司功参军而拜冠远游,这里既有被贬黝的一面,又有负气远游、自我放逐的成分,此时的诗人已“无复有立朝之望矣”。

诗人于是“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但确切地说,“因人”不是远游的真正目的,栖心才是其远游的真正用意所在。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进而发现,就在这种心态的牵引启发下,杜甫写了一些叙旧、思亲、怀友和遣兴遣怀的诗篇,间接地反映和提出了天才寂寞、不为世容、怀才不遇、命运多并等这样重大的人生问题。

例如:“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遣兴二首》之一),“君看握洼种,态与鸳验异”(《遣兴二首》之二),“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遣兴五首》之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之二),“文章僧命达,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凡此等等,都是诗人客秦期间冷静地进行社会反思和人生感悟的结晶,也是陇右诗思想的含金量所在。

在意象理论的范畴中,意象既是构成一首诗歌的基本单位,也是诗人开拓意境,表达其对宇宙人生的感受、理解与认识,昭示其独特的美学趣味的最珍贵的素材。

大凡一个大诗人,都有自如地驾驭意象的能力,而意象的选择本质上是对诗人在特殊情境中心灵之对应物的选择。

诗人有怎样的心境,表现在其诗歌所选用的意象上,必然会流露出相应的倾向。

那么,杜甫寓居秦州,藏身远祸、求寄栖心、反思人生,这种心态体现在陇右诗创作中,就必然要大量选用与之相对应、相吻合的田园意象群。

由此推论,陇右诗中所选用的田园意象群,就是诗人访寻桃源以寄身栖心之心迹的外化,其婉曲地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之秋对和平、安宁的强烈呼求和对社会、人生的冷静思考。

二、羁旅意象群:诗人感时忧世,自我观照情怀的物化在历代那些命运多蚌而多情善感的诗人笔下,总会有羁旅情思泊泊流涌,羁旅诗遂成为历代许多诗人常耕不辍的一大诗歌品类,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一系列寄托着深厚悠长的生命底蕴的羁旅意象。

去华适秦、拜冠远游,在杜甫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以此为界,诗人开始了他弃朝返野、颠沛漂泊的漫漫流寓生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涯游子和乱世“野老”。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出现了大量感怀身世、抒写羁旅情思的羁旅意象。

与陇右诗中的田园、边塞等其他意象群相比,羁旅意象最能体现诗人客秦时的特殊心境、审美情趣和其诗歌沉郁悲凉的风格。

如果把陇右诗比作一部悲怆苍凉的乐曲,那么,优时伤乱、感怀身世、抒写羁旅悲愁就是构成这部乐曲的主旋律。

第一,羁旅意象均濡染着秦州的地域和季候特色,具有浓厚的忧郁、悲凉色彩。

在汉唐人的意识中,“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么,西出长安到了秦州就应该是苍凉凄清、寥廓神秘的边塞了。

而诗人适秦之时,境遇既不好、命运又多外,精神的压抑、苦闷,生活的窘迫、困顿迫使他对边塞萧条、苍凉之物象特别敏感;而且,诗人客秦期间又适值边塞深秋季节,草木凋零、虫鸟将息,自然物境与诗人心境默然融合,于是诗人悲落叶于劲秋,瞻万物而思纷,以情观物、触物伤怀。

诗人伤时忧国、感怀身世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带着浓厚忧郁悲凉色彩的意象。

那“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的古塞、秋云;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边秋戍鼓、雁鸣;那“秋听殷地发,风散人云悲”的边郡鼓角、悲风;以及那“萧萧半叶死”的病橘;那被玉露凋伤的枫林;那“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的兼蔑⋯⋯边塞秋天的萧瑟凄凉与诗人内心的优愁悲哀联结在一起,在一片衰飒的秋风秋声秋色中,衬托出乱世的哀愁与个人的迟暮之感。

因此,这些意象无不濡染着秦州的地域与季候特色,也无不濡染着诗人落寞、哀愁、悲凉的情慷。

第二,羁旅意象多出现在诗人客秦时创作的大量泳物诗中,而且构成此类意象的物象原型多为弱小细微或病残废弃之物,诗人藉此寄托个人的身普之悲,抒写独特的人生体验。

杜甫是咏物的圣手,陇右诗中咏物之作就有10余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