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制度经济学(宋雪莲)第9讲 制度变迁
16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政府的一般作用
界定和维护一定产权制度; 政府应该对有效的产权制度负责,这是政府 税收的依据之一; 产权制度是各种制度的基础; 制定和维护市场交易的各种制度; 削弱垄断,促进竞争的各种制度; 统一的货币制度; 统一的标准计量制度; 市场准入制度;
17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15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在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 重要的。 在非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变迁中,政府不干预也是 至关重要的,不干预等于默认,等于间接支持。 因此,在一个国家整体的或部分重要的制度变迁 中,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扶持都是难以取得成 功的,即使是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有时也需要 政府加以确认,使其合法化。
12
制度变迁的方式
渐近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
激进式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变革表现为快速的、 飞跃式的质的变化过程。 激进式制度变迁的适用条件:
旧制度的弊病已充分暴露,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 员都强烈要求变革旧制度; 变革的目标比较一致,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 倾向于用某一种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 社会发展比较均衡,地区间、阶层间在收入、教 育水平、价值取得等方面差距不大。在上述三 个条件下,采用激进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其代 价比较小,易获得成功。 但如果条件不具备强制推行激进式制度变迁,则 损失会更大
4
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的原因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 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或提高 制度的成本与收益(直接的与间接的、物 质的与精神的、短期的与长期的)比。 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 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5
制度变迁的主体
个人或群体
制度变迁理论[1]
师。找对象。在泰国,人妖有自己的组织,而
且相当有影响力。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组织(主要指非政府的组织)
赢利性组织是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 迁的重要主体。
如公司制企业的形成、股票市场规则的形 成、
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规则、约定、惯例、法律形 成等等,都是在赢利性组织的努力下才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
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 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四、制度变迁的原因 诺斯认为制度的产生是由于制度安排的非
均衡,及未达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最优
资源配置是否最优 分配是否公平 社会福利是否最大化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成本与收益”的比 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 行为主体才会推动制度变迁,否则,就会维 持原有制度不变。所以制度变迁的主要经济 动机是获得制度收益,减少制度成本或交易 费用。
制度变迁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1
制度变迁理论[1]
一、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
要内容,其主要代表人物:诺斯,
代表作:《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是指从一种制度安排,经过人们 的修正、
完善、更改、替代、转换、废除、创立、创 新等各种方法而变为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的发起者必然是制度创新者,它 可能是个人、政府或非政府的盈利与非赢利 组织。
能够进行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团体是企 业家、优秀政治家、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 素质之一,也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之 一。
制度变迁的方式与理论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变迁方式分类 A:诱致性制度变迁 1.含义: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
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2.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非均衡带来的获利机会
诱致性制度变迁变为现实取决于个别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 比较
5.保护限制进口:更为糟糕的情况 然而,认识到一些稀缺性劳动资源的配臵不是为了Y(物 品,例如鞋)的生产而是为了保护限制进口的进口许可证 或进口份额,情况就变得更加严峻了 重塑模型:存在一条自由贸易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F ,还 存在一条包括资源的配臵以维持对外国鞋的进口限制的生 产可能性边界R 外
四、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
阅读资料:搞定与被搞定都很累-冯仑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方式
一、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一节 基于目标实现途径的 制度变迁分类
一、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 1.是指通过改变人类行为的选择集以提高生产效率使净国民 收入无可争议地得到增加的制度变迁 2.布罗姆利:“制度交易通过对社会某些成员的鼓励和对某 些成员的限制来修改选择集。 对消费者来说,新产品能扩大消费集(X*>X),就像新技 术能扩大企业的生产集(Z*>Z)。同样的,如果发现X*中 的一个新的化学制品是致癌的,现在必须禁止生产,这将 会产生一个新的生产集(Z’<Z*)
冲击力——巨大振荡——休克状态
C:渐进式制度变迁和突进式制度变迁都有被采用的价值 1.渐进式变迁所需时间长,新旧制度对峙、摩擦大,而且,本来为了缓 和或不激化矛盾,协调好各方关系,却也可能使矛盾悬而未决,而且, 还可能增加新矛盾
第06章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经济学》PPT课件
• 国家理论:国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制订什么样的产权规则,是否变革产权规则,何时 和如何变革,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成本收益的 计算。并尽量节约交易成本,获取最大利益。
• 国家理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而国 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如果某个主体能够超 越于众多经济活动主体,而作为第三者承担起界定 和保护产权这个职能,可能有利于交易费用的节约。 国家就是这样的角色。相对于私人来说,国家在制 订和变革产权制度方面更具有规模经济,可以节约 许多交易成本,因为它具有暴力优势,可以依靠强 制节约制订和变革制度的组织成本。
• (一)方法论------经济人假设、均衡分析、边际分析
• 经济人假设及与之相联系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 最主要的方法。来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制度变迁 主体都财富最大化者,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追求对 成本收益之间的差额。
• 分析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制度创新的机会等 。 • 边际分析:
• 合约谈判给定时,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发现将资料用 于再建立协约是有利可图的 ;
第二节 主要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一、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三、旧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 新制度经济学派中有许多人对制度变迁理论做出 了贡献,比较而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最系 统、最完备的,最能代表整个新制度经济学在制 度变迁方面的成就。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 现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 合著)、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 本著作中。
• 一、制度的稳定与变迁 • 二、制度变迁主体 • 三、制度变迁的动力或动因 •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 五、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 • 六、制度变迁周期
• 国家理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而国 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如果某个主体能够超 越于众多经济活动主体,而作为第三者承担起界定 和保护产权这个职能,可能有利于交易费用的节约。 国家就是这样的角色。相对于私人来说,国家在制 订和变革产权制度方面更具有规模经济,可以节约 许多交易成本,因为它具有暴力优势,可以依靠强 制节约制订和变革制度的组织成本。
• (一)方法论------经济人假设、均衡分析、边际分析
• 经济人假设及与之相联系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 最主要的方法。来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制度变迁 主体都财富最大化者,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追求对 成本收益之间的差额。
• 分析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制度创新的机会等 。 • 边际分析:
• 合约谈判给定时,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发现将资料用 于再建立协约是有利可图的 ;
第二节 主要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一、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三、旧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 新制度经济学派中有许多人对制度变迁理论做出 了贡献,比较而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最系 统、最完备的,最能代表整个新制度经济学在制 度变迁方面的成就。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 现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 合著)、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 本著作中。
• 一、制度的稳定与变迁 • 二、制度变迁主体 • 三、制度变迁的动力或动因 •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 五、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 • 六、制度变迁周期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的构成
非正式约束(内在制度):包括价值信念、 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 形态等,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正式约束(外在制度):包括政治规则、 经济法规和契约,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 成文法
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关系
1· 正式约束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非 正式约束的改变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正式约束尤其是哪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 的正式规则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 个国家,大大降低正式制度创新和变迁 的成本。非正式约束可移植性差 3· 非正式约束只有与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 下,才能发挥作用
路径依赖
1· 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一系列的 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都会加强这 一轨迹; 2· 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 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 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 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利益集团就会加强 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组织。
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 大的潜在利润,外部利润内在化的过程 就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外部利润来源的四个方面:1· 由规模经济 带来的利润;2· 外部经济内部化带来的 利润;3· 克服对风险的厌恶;4· 降低交易 费用带来的利润
引起制度不均衡的原因
1· 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影响制度选择集 合的因素: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制度 引进、政府政策的改变) 2· 技术改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4· 其他制度安排改变
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
1· 主体:一群人或一个团体 2· 特点:盈利性、自发性、渐进性 3· 原则:成本--收益比较 4· 优势: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 5· 面临问题:外部主体:国家或政府 2· 原则:国家的成本--收益分析 3· 优势: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 制度变迁 4· 面临问题: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 态的刚性、官僚政治、集体利益冲突、 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的构成
非正式约束(内在制度):包括价值信念、 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 形态等,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正式约束(外在制度):包括政治规则、 经济法规和契约,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 成文法
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关系
1· 正式约束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非 正式约束的改变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正式约束尤其是哪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 的正式规则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 个国家,大大降低正式制度创新和变迁 的成本。非正式约束可移植性差 3· 非正式约束只有与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 下,才能发挥作用
路径依赖
1· 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一系列的 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都会加强这 一轨迹; 2· 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 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 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 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利益集团就会加强 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组织。
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 大的潜在利润,外部利润内在化的过程 就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外部利润来源的四个方面:1· 由规模经济 带来的利润;2· 外部经济内部化带来的 利润;3· 克服对风险的厌恶;4· 降低交易 费用带来的利润
引起制度不均衡的原因
1· 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影响制度选择集 合的因素: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制度 引进、政府政策的改变) 2· 技术改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4· 其他制度安排改变
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
1· 主体:一群人或一个团体 2· 特点:盈利性、自发性、渐进性 3· 原则:成本--收益比较 4· 优势: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 5· 面临问题:外部主体:国家或政府 2· 原则:国家的成本--收益分析 3· 优势: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 制度变迁 4· 面临问题: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 态的刚性、官僚政治、集体利益冲突、 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
制度变迁理论
整体变革式制度创新会受到旧制度的顽强 抵抗,特别是那些旧制度的受益者会千方百 计阻挠新制度的建立,因此,整体变革式的 制度创新往往会导致社会震荡和冲突。
局部制度变迁: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 ,如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 保障制度变迁等等。与局部制度相对应的制 度均衡称之为局部制度均衡。当然,这种变迁 也可以与整体制度变迁同时进行,因为整体制 度变迁就是由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加总
制度变迁的各种方法、途径不能等同于制度 变迁本身,因而,制度创新是导致制度变迁 的方法、途径,而不是制度变迁本身。
二、关于制度变迁的事例 Fatherhood economics
人们会对制度产生需求, 是因为制度能够 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方便和 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当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时,人们渴望有法 律法规以及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有效地制止 这种状况。
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
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 性与消极性。(诺斯悖论)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国家权力 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同时,国 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 ,因为,国家权力不仅具有扩张性质,而且 其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利实现的,在国 家的侵权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导致无 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 诺思悖论”。
张宇燕在华南师范大学演讲
路径依赖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进行制度创 新时,初始的制度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初始 的制度选择有差错,将可能会使整个制度创 新最终远远偏离目标,即“差之毫厘,失之 千里”。
路径依赖要求人们在渐进的过程中,做 出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要十分谨慎地不仅 要考虑其直接后果,还要研究其长远的路径 影响,以免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形。而且在偏 离的路径上走得愈远,回到正确路径需要的 代价就会愈高,以致最后导致整个制度创新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 期,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第二个时期是 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 ,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 的分析,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 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成果 卓著。当然还应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即使发生革命性变迁,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会因革命而中断联系。一个民 族的传统意识形态不会因为某个革命而被消灭、中断、取而代之,新的意识形态 不会随革命成功而迅速形成。
1.3.4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诺斯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形成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 第二,确定选择集合; 第三,确定变迁方案即菜单选择; 第四,形成次级行动集团; 第五,两个集团完成变迁。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1981年 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三本著作中。
制度变迁理论
1 理论概述 1.1 方法论 1.2 理论基础 1.3 制度变迁过程
2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 3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大 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收益最大化的活动,促进市场发 展和经济增长,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重要力量,双方呈现出互 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因此,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 依赖”问题。
1.3.2 制度变迁的动力------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 从单个制度变迁主体的行为动机或追求来解释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
制度变迁理论
B
11
强制性(人们必须接受)
无论人们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的,政府有强大 的国家机器保证其意志的贯彻。
非赢利性与赢利性
政府与一般经济组织一样,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功能。政 府在通过法律体系和法律机制、直接和间接补贴、信贷活动和 公共服务等方式影响私人生产的同时,其自身也直接参与了生 产,如直接提供国防、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在消 费方面的作用则包括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政府支出和直接购买 物品和服务的政府支出
B
13
政府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阻碍经济 的发展。没有政府不行,但政府常常又干了许多愚 蠢的事情。
一旦一个政府获得了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利,是 不会轻易放弃的,而且还会自我扩张,而这种权利 常常损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地方政府则利用手 中权利常常进行设租活动。
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 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农村制度改革。
B
32
明明是好的制度,为什么就难以实施呢?
引进的制度为什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宏观的宪法制度、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等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国家长期形 成的意识形态、传统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也 是难以一下子变革的,这些制度一旦形成就难以变 革,从而成为其他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
B
9
组织(主要指非政府的组织)
赢利性组织是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迁的 重要主体。
如公司制企业的形成、股票市场规则的形成、 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规则、约定、惯例、法律形成等 等,都是在赢利性组织的努力下才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
非赢利性组织,如保护动物协会、绿色和平组织。
B
10
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具有其他主体没有的特点: 垄断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 政府是唯一的,在既定的时期内是无法选择的。
制度变迁
第六,国家的生存危机
问题二 :尽管它降低组织成本和实
施成本,但它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 原则,进而增加磨擦成本。
3、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 度变迁比较
(1)两者的共同点: 第一,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
第二,都遵循成本——收益比较的基本
原则。
3、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 度变迁比较
三、制度变迁的方式
(一)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 (根据变迁的速度来划分)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根据变迁的主体来划分)
(一)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 制度变迁
1、渐进式制度变迁 (1)定义: 所谓渐进式制度变迁指的是变迁过程相 对平稳,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新旧制 之间的轨迹平滑,衔接较好的变迁方式。 案例:中国的改革(经济研究,1999。1; 2000,5)
续上
4、次级行动团体
也是一个决策单位,是预期能够分 享制度变迁收益,并帮助初级行动团 体获取潜在收益完成制度变迁的组织。 如接受中共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 制度变迁就是实现现代化;十六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制度装置: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
特别提示:
初级行动团体与次级 行动团体可能是个人也可 能是组织。
4、偏好的变化
偏好的改变受经济发展水平、 国民收入、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也受相对价格和信息成本的影响 随着偏好的变化,既有制度 可能就不再符合人们的最大化要 求,于是形成对制度创新的需求。
注意: 相对价格和偏好变化不一定引起制度创 新和制度变迁,只要原有的制度均衡还未打 破,制度创新就不会发生。 打破原有均衡制度的条件是存在一种潜 在的制度安排,并且创新成本低收益高。 潜在的制度安排主要是人的理性(或知 识)的提高,使人们能够发现它的存在。这 种角色被熊彼特称为“企业家”。熊彼特认 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
制度变迁理论ppt课件
技术创新产生新的收益流,需要新的制度来将其内部化。
c.外部利润的存在(市场规模、风险成本、交易成 本)
外部利益是泛指可以产生但在现有制度之内没有实 现的利益。或者在现有制度之外存在的利益。
市场规模、风险成本、交易费用等方面的变化都可 以产生外部利益,这些外部利益存在,但在现有制 度安排中不能实现,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制度变迁 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这些利益,也就是外部利益内部 化。
第四节 制度变迁的方式
一、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一、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
1.渐进式制度变迁: 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通过渐次的部分变化逐步实现制
度整体变化的方式。明治维新,中国改革,语言。市
场
其特点:从部分到整体,方式非对抗、自发、自愿 的演进,过渡相对平稳。连续性。
评析:一般说来,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人们在 获利机会的诱致下并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 主进行的,因而,是有效率的。同时,它一 般是在一致同意基础上实现的,因而比较公 平,实施效率比较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 观制度变迁,应该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
但是,由于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外部性“搭 便车”,会使制度供给不足。
d.制度环境的变化。降低变迁成本,产生新的收益。
德姆塞茨(1967)考察了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的发展, 认为美国山区的印第安人之所以在18世纪之后形成了土地的 私有产权,主要原因是动物毛皮的贸易大大地提高了动物的 相对价格。动物相对价格的提高促进了更为经济地畜养毛皮 动物。畜养毛皮动物要求有能力阻止偷猎,于是诱致了对圈 养毛皮动物的土地私有产权进行界定和保护的制度的产生。 相反,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迟迟未发生私有产权的制度变迁, 因为平原地区的动物和森林地区毛皮动物相比没有商业上的 重要性,而且平原动物主要是食草动物,其习性是在广阔的 土地上漫跑,为确立私有狩猎边界所获得的价值,由于要阻 止动物跑到相邻的土地的成本相对较高而降低了。他由此证 明,新的产权制度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 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而相对价格是决定这种新的 收益—成本比较的关键因素。
c.外部利润的存在(市场规模、风险成本、交易成 本)
外部利益是泛指可以产生但在现有制度之内没有实 现的利益。或者在现有制度之外存在的利益。
市场规模、风险成本、交易费用等方面的变化都可 以产生外部利益,这些外部利益存在,但在现有制 度安排中不能实现,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制度变迁 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这些利益,也就是外部利益内部 化。
第四节 制度变迁的方式
一、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一、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
1.渐进式制度变迁: 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通过渐次的部分变化逐步实现制
度整体变化的方式。明治维新,中国改革,语言。市
场
其特点:从部分到整体,方式非对抗、自发、自愿 的演进,过渡相对平稳。连续性。
评析:一般说来,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人们在 获利机会的诱致下并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 主进行的,因而,是有效率的。同时,它一 般是在一致同意基础上实现的,因而比较公 平,实施效率比较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 观制度变迁,应该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
但是,由于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外部性“搭 便车”,会使制度供给不足。
d.制度环境的变化。降低变迁成本,产生新的收益。
德姆塞茨(1967)考察了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的发展, 认为美国山区的印第安人之所以在18世纪之后形成了土地的 私有产权,主要原因是动物毛皮的贸易大大地提高了动物的 相对价格。动物相对价格的提高促进了更为经济地畜养毛皮 动物。畜养毛皮动物要求有能力阻止偷猎,于是诱致了对圈 养毛皮动物的土地私有产权进行界定和保护的制度的产生。 相反,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迟迟未发生私有产权的制度变迁, 因为平原地区的动物和森林地区毛皮动物相比没有商业上的 重要性,而且平原动物主要是食草动物,其习性是在广阔的 土地上漫跑,为确立私有狩猎边界所获得的价值,由于要阻 止动物跑到相邻的土地的成本相对较高而降低了。他由此证 明,新的产权制度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 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而相对价格是决定这种新的 收益—成本比较的关键因素。
第八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 由于制度的单件性,个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是 以性质为特征的。个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不是 需要多少同质的制度,而是需要哪方面的制度 ,以及在哪个方面需要哪一种制度。
一、制度变迁需求的界定
• 社会对于制度变迁的需求不可能从个人的制度变迁 需求简单加总求得。
• 由个人的制度排序综合成社会的制度排序的过程是 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如果非合作制度博弈的纳什 均衡解是唯一的,那么所有人将需求这个唯一的制 度,从个人制度需求综合成社会制度需求的过程将 极其简单,就是制度博弈的过程本身;如果均衡解 是多重的,每个人将对这多重解(多项可能实行的 制度)进行排序,从个人的制度排序(需求)综合 成社会制度排序(需求)的过程将可能非常复杂, 成为一个典型的公共选择过程。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需求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供给 第四节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 舒尔茨(1968)提出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 制度供求分析、制度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并把 它们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
1.规模经济与潜在利润
• 规模经济反映的事实是,最有效(单位成本最 低)的产出可能需要企业的规模很大。相对于 规模小的企业,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 势,单位成本低,因而利润更高。要形成规模 大的企业以获取内含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需 要较大的资本量,而企业可得资本量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制度)形式。
• 具有无限寿命和有限责任的公司的创新提高了 对获取资本的限制,因而允许创新者获取内含 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
2.外部性与潜在利润
• 科斯认为,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外部性都根源于 产权界定不清,因此产权的界定及产权制度的 完善可以大大地减少外部性。科斯主要关注的 是如何使负外部性内在化,而诺思则主要关注 的是如何使正外部性内在化。
一、制度变迁需求的界定
• 社会对于制度变迁的需求不可能从个人的制度变迁 需求简单加总求得。
• 由个人的制度排序综合成社会的制度排序的过程是 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如果非合作制度博弈的纳什 均衡解是唯一的,那么所有人将需求这个唯一的制 度,从个人制度需求综合成社会制度需求的过程将 极其简单,就是制度博弈的过程本身;如果均衡解 是多重的,每个人将对这多重解(多项可能实行的 制度)进行排序,从个人的制度排序(需求)综合 成社会制度排序(需求)的过程将可能非常复杂, 成为一个典型的公共选择过程。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需求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供给 第四节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 舒尔茨(1968)提出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 制度供求分析、制度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并把 它们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
1.规模经济与潜在利润
• 规模经济反映的事实是,最有效(单位成本最 低)的产出可能需要企业的规模很大。相对于 规模小的企业,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 势,单位成本低,因而利润更高。要形成规模 大的企业以获取内含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需 要较大的资本量,而企业可得资本量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制度)形式。
• 具有无限寿命和有限责任的公司的创新提高了 对获取资本的限制,因而允许创新者获取内含 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
2.外部性与潜在利润
• 科斯认为,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外部性都根源于 产权界定不清,因此产权的界定及产权制度的 完善可以大大地减少外部性。科斯主要关注的 是如何使负外部性内在化,而诺思则主要关注 的是如何使正外部性内在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项法案的通过显然主要是通过患病的个人及其家 属的努力才得以通过的。
8
同姓恋: 美国、加拿大已有同性恋者结婚。荷兰同性恋者
不但可以合法结婚也可以合法离婚,荷兰参议院 (2000.9.)通过了使同性恋结婚合法化的法律,参 议院还通过立法准许同性恋者婚后收养孩子。一些国 家也将同性恋的合法年龄规定为16 岁(以色列、英 国等)。人妖在泰国是合法的。大学里有人妖学生, 也有人妖教师。找对象。在泰国,人妖有自己的组织, 而且相当有影响力。
第六章 制度变迁理论
1
一、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代表人物:诺斯,
代表作:《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2
制度变迁是指从一种制度安排,经过人们的修正、 完善、更改、替代、转换、废除、创立、创新等各 种方法而变为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变革、制度变化、制度更新。 制度变迁的各种方法、途径不能等同于制度变迁本 身,因而,制度创新是导致制度变迁的方法、途径, 而不是制度变迁本身。
17
制度变迁是通过对规则、标准、实施等因素的边际 调整来实现的,制度变迁的代理人可能是政治家或 企业家。
物质的与精神的 获取收益 货币的与非货币的
直接的与潜在的
18
• 技术的变化也是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
诺斯说:“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与经济演进 基本核心。”技术变迁能够产生报酬的递增,从而 组织结构与模式更加复杂化,同时使相应的规则发 变化。工厂制度的产生是技术变迁的直接结果。技 变迁也使城市工业社会得以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 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14
四、制度变迁的原因
诺斯认为制度的产生是由于制度安排的非均衡,及 未达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最优
资源配置是否最优 分配是否公平 社会福利是否最大化
15
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 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 会推动制度变迁,否则,就会维持原有制度不变。 所以制度变迁的主要经济动机是获得制度收益,减 少制度成本或交易费用。
13
政府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阻碍经济的 发展。没有政府不行,但政府常常又干了许多愚蠢 的事情。
一旦一个政府获得了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利,是不 会轻易放弃的,而且还会自我扩张,而这种权利常 常损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地方政府则利用手中 权利常常进行设租活动。
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 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3
二、关于制度变迁的事例 Fatherhood economics 人们会对制度产生需求, 是因为制度能够给人们提供
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方便和利益就是制度发挥 的功能和作用。
当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时,人们渴望有法律法规以 及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有效地制止这种状况。
当现有的制度不能满足需要时,会渴望制度发生变化。 当社会上关于婚姻家庭问题很严重时,人们希望能 通过制度的变革以解决这些问题,新婚姻法的颁布、 美国福利制度的改革等。
制度变迁足需要动力的,没有动力制度就不会发生 变迁。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制度变迁主体推动制 度变迁的动因或动机,无论个人、政府还是社会其 他利益集团,推动制度变迁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当认为制度变迁对自己有利,即创新的预期收益大 于预期成本时,就会积极推动制度变迁。
16
诺思认为,和推动技术进步一样,推动 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也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但不同的行为主体推动制度变迁的动机、行 为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有差异。
11
强制性(人们必须接受)
无论人们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的,政府有强大的 国家机器保证其意志的贯彻。
非赢利性与赢利性
政府与一般经济组织一样,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功能。政府 在通过法律体系和法律机制、直接和间接补贴、信贷活动和公 共服务等方式影响私人生产的同时,其自身也直接参与了生产, 如直接提供国防、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在消费方 面的作用则包括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政府支出和直接购买物品 和服务的政府支出
9
组织(主要指非政府的组织)
赢利性组织是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迁的重 要主体。
如公司制企业的形成、股票市场规则的形成、 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规则、约定、惯例、法律形成等等, 都是在赢利性组织的努力下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非赢利性组织,如保护动物协会、绿色和平组织。
10
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具有其他主体没有的特点: 垄断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 政府是唯一的,在既定的时期内是无法选择的。
一项制度变迁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勇于制度创新 者,还要有响应者、实施者、服从者、执行者,否 则都难以实现成功的制度变迁。
7
个人,一般是积极活跃者。
例:安乐死:
2001 年4 月10 日,荷兰议会通过了“安乐死” 法案,据此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安然死亡”。这项 法案显示,无论是谁,只要身在荷兰,就可以按照 安乐死的法案来执行操作。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 不少病人便忙着打听细节,筹备赶赴荷兰受死。局 外人在口头上议论纷纷,而局中人则已经用实际行 动来响应了。显而易见,这项法案是危重病人的福 音。
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
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
12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性与消极 性。(诺斯悖论)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国家权力是保护 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同时,国家权力又是个 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因为,国家权力不 仅具有扩张性质,而且其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 利实现的,在国家的侵权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 “诺思悖论”。
4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 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或提高制度的成本 与收益(直接的与间接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短期的 与长期的)比。
制度变迁是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 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5
三、制度变迁的主体 •个人或群体 •组织(非政府的赢利和非盈利组织) •国家或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
也可分为发起者或创新者、模仿学习者、主动或被 动服从者。 也可分为初级行为团体、次级行为团体与第三行为 团体。
6
制度变迁的发起者必然是制度创新者,它可能是 个人、政府或非政府的盈利与非赢利组织。
能够进行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团体是企业家、优 秀政治家、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 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之一。
8
同姓恋: 美国、加拿大已有同性恋者结婚。荷兰同性恋者
不但可以合法结婚也可以合法离婚,荷兰参议院 (2000.9.)通过了使同性恋结婚合法化的法律,参 议院还通过立法准许同性恋者婚后收养孩子。一些国 家也将同性恋的合法年龄规定为16 岁(以色列、英 国等)。人妖在泰国是合法的。大学里有人妖学生, 也有人妖教师。找对象。在泰国,人妖有自己的组织, 而且相当有影响力。
第六章 制度变迁理论
1
一、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代表人物:诺斯,
代表作:《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2
制度变迁是指从一种制度安排,经过人们的修正、 完善、更改、替代、转换、废除、创立、创新等各 种方法而变为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变革、制度变化、制度更新。 制度变迁的各种方法、途径不能等同于制度变迁本 身,因而,制度创新是导致制度变迁的方法、途径, 而不是制度变迁本身。
17
制度变迁是通过对规则、标准、实施等因素的边际 调整来实现的,制度变迁的代理人可能是政治家或 企业家。
物质的与精神的 获取收益 货币的与非货币的
直接的与潜在的
18
• 技术的变化也是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
诺斯说:“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与经济演进 基本核心。”技术变迁能够产生报酬的递增,从而 组织结构与模式更加复杂化,同时使相应的规则发 变化。工厂制度的产生是技术变迁的直接结果。技 变迁也使城市工业社会得以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 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14
四、制度变迁的原因
诺斯认为制度的产生是由于制度安排的非均衡,及 未达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最优
资源配置是否最优 分配是否公平 社会福利是否最大化
15
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 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 会推动制度变迁,否则,就会维持原有制度不变。 所以制度变迁的主要经济动机是获得制度收益,减 少制度成本或交易费用。
13
政府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阻碍经济的 发展。没有政府不行,但政府常常又干了许多愚蠢 的事情。
一旦一个政府获得了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利,是不 会轻易放弃的,而且还会自我扩张,而这种权利常 常损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地方政府则利用手中 权利常常进行设租活动。
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 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3
二、关于制度变迁的事例 Fatherhood economics 人们会对制度产生需求, 是因为制度能够给人们提供
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方便和利益就是制度发挥 的功能和作用。
当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时,人们渴望有法律法规以 及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有效地制止这种状况。
当现有的制度不能满足需要时,会渴望制度发生变化。 当社会上关于婚姻家庭问题很严重时,人们希望能 通过制度的变革以解决这些问题,新婚姻法的颁布、 美国福利制度的改革等。
制度变迁足需要动力的,没有动力制度就不会发生 变迁。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制度变迁主体推动制 度变迁的动因或动机,无论个人、政府还是社会其 他利益集团,推动制度变迁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当认为制度变迁对自己有利,即创新的预期收益大 于预期成本时,就会积极推动制度变迁。
16
诺思认为,和推动技术进步一样,推动 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也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但不同的行为主体推动制度变迁的动机、行 为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有差异。
11
强制性(人们必须接受)
无论人们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的,政府有强大的 国家机器保证其意志的贯彻。
非赢利性与赢利性
政府与一般经济组织一样,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功能。政府 在通过法律体系和法律机制、直接和间接补贴、信贷活动和公 共服务等方式影响私人生产的同时,其自身也直接参与了生产, 如直接提供国防、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在消费方 面的作用则包括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政府支出和直接购买物品 和服务的政府支出
9
组织(主要指非政府的组织)
赢利性组织是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迁的重 要主体。
如公司制企业的形成、股票市场规则的形成、 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规则、约定、惯例、法律形成等等, 都是在赢利性组织的努力下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非赢利性组织,如保护动物协会、绿色和平组织。
10
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具有其他主体没有的特点: 垄断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 政府是唯一的,在既定的时期内是无法选择的。
一项制度变迁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勇于制度创新 者,还要有响应者、实施者、服从者、执行者,否 则都难以实现成功的制度变迁。
7
个人,一般是积极活跃者。
例:安乐死:
2001 年4 月10 日,荷兰议会通过了“安乐死” 法案,据此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安然死亡”。这项 法案显示,无论是谁,只要身在荷兰,就可以按照 安乐死的法案来执行操作。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 不少病人便忙着打听细节,筹备赶赴荷兰受死。局 外人在口头上议论纷纷,而局中人则已经用实际行 动来响应了。显而易见,这项法案是危重病人的福 音。
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
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
12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性与消极 性。(诺斯悖论)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国家权力是保护 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同时,国家权力又是个 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因为,国家权力不 仅具有扩张性质,而且其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 利实现的,在国家的侵权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 “诺思悖论”。
4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 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或提高制度的成本 与收益(直接的与间接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短期的 与长期的)比。
制度变迁是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 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5
三、制度变迁的主体 •个人或群体 •组织(非政府的赢利和非盈利组织) •国家或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
也可分为发起者或创新者、模仿学习者、主动或被 动服从者。 也可分为初级行为团体、次级行为团体与第三行为 团体。
6
制度变迁的发起者必然是制度创新者,它可能是 个人、政府或非政府的盈利与非赢利组织。
能够进行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团体是企业家、优 秀政治家、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 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