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万岁》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2.1《长征胜利万岁+》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长征胜利万岁》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回忆录相关的文学常识,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这篇回忆录的行文思路与线索。
3.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探究其中的艺术手法。
4.学习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化。
学习重难点:1.理解作品内涵,归纳内容要点,把握这篇回忆录的行文思路与线索。
2. 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读准字音跋(bá)涉追剿(jiǎo)娄(lóu)山千钧雷霆(tíng)寒暄(xuān)寒噤(jìn)喧(xuān)哗禁(jìn)止渲(xuàn)染衣襟(jīn)2.解释词语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
形容路途遥远险阻。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
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
多用来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
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运筹帷幄: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连续不断。
二、资料链接1.识作者杨成武(别名:杨能俊,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战争年代,他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功勋卓著。
建国以后,他长期担任我军高级领导职务,历任副总参谋长、常务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军委副秘书长、代总参谋长、军委常委等职,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等荣誉。
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长征胜利万岁生平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岁当上团政委。
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作品主要作品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
续表评价杨成武同志1929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是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领。
革命战争年代,他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功勋卓著。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长期担任我军高级领导职务,为推进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保卫我国领土、领空、领海安全,为加强总参谋部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
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在红军长征中,杨成武所在的红四团经常作为先头部队,突破敌军层层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抢占娄山关,保卫遵义会议,屡战屡胜。
遵义会议以后,参加了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著名战斗。
为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并从中汲取启示,撰写一篇感悟文章,字数在800字左右。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身边的长征遗迹和红军故事,了解当地人民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制作一份报告或PPT,进行课堂分享。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拓宽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长征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情境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红军长征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6)课堂总结:通过总结长征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长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历史背景和教学活动。
组织一次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长征故事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典型例题讲解
开篇直接输出。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开篇直接输出。
板书设计
开篇直接输出。
教学反思
开篇直接输出。
(2)视频: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让生对长征有了直观的认识。(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拓展内容,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4)实物道具:在情境教学环节,使用红军长征时期的道具,如草鞋、军帽等,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
教学流程
2.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生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鉴赏兴趣,尤其是具有深刻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在学习风格上,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善于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长征胜利万岁》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1长征胜利万岁—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重难点:一、常考易错成语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场面热烈。
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运筹帷幄:《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后因以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横征暴敛: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背井离乡: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也说离乡背井。
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儿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
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化干戈为玉帛: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也说实至名随。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心里阴险狠毒。
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
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肝脑涂地:原指在战乱中惨死,后指牺牲生命。
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形容人多语杂。
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鲜衣怒马:形容生活豪华奢侈。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蜗角虚名:指微不足道的虚名。
二、常识积累文学常识杨成武: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他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著有《杨成武回忆录》。
练习题: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家财政部再度重申,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他们的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长征胜利万岁》是杨成武所著的一篇文章,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
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感悟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应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语法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思维发展与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3. 文化传承与创新: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感受革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把握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精神。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长征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关于长征的历史资料片或展示长征相关图片,简要介绍长征背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了解的长征故事或人物,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阅读学生自读文章,注意字词句的读音和节奏。
(三)讨论1. 分组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你认为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主题,解释文章中的难懂词句。
2. 分析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阐述长征胜利的原因。
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形势:当时,国民党政府加强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同时对共产党内部也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和打压。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战略转移的机遇。
(2)敌人的围剿:1930 年至 1934 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征胜利万岁》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结构,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长征胜利万岁》,深刻理解长征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通过写作和表达,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长征胜利万岁》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运用文章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和欣赏文章中的语言和结构。
3. 运用文章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长征胜利万岁》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长征的历史资料,相关文学作品的评论和分析。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对长征的历史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长征胜利万岁》。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长征胜利万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和结构,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2)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分析和欣赏文章的语言和结构。
4. 写作与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2)教师通过提问和指导,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长征胜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内容和语言表达自己对长征胜利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征胜利的敬仰和敬意,增强国家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团队合作和自我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长征胜利万岁》的内容介绍。
2. 长征胜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
三、教学步骤1. 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长征的历史知识。
(2)提问学生对长征胜利的理解和感受。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分发课文《长征胜利万岁》给学生。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修辞手法分析:通过学生举例和写作作业检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长征胜利万岁》的文本。
2. 与长征胜利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建议1. 在上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背景。
2.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长征胜利万岁导学案
八、经典语句解读
《长征胜利万岁》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经典语句深刻反映了长征的艰辛与伟大,以及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坚定。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
三、预习检测题
一、填空题
1.《长征胜利万岁》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军衔)上将。
2.长征的起点是______,终点是______。
3.长征途中,红军共经过______个省,翻越______座大山,跨过______条大河。
二、选择题
1.《长征胜利万岁》中描述的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间是:
第二部分(第9~22段):详细记述了大长征的最后一站,即吴起镇战斗的过程和意义。这部分又分为三个小层次:
战前及准备(第9~13段):介绍吴起镇战斗的背景,以及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所做的战斗部署和准备。
战中(第14~20段):详细描述了吴起镇战斗的过程,包括红军如何歼灭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以及战斗的胜利和意义。
1.“长征胜利万岁,展示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长征胜利的意义,强调了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它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力量不仅支撑红军走过了漫漫征途,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长征胜利万岁,证明了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的重要性。”这句话强调了毅力和勇气在长征胜利中的关键作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凭借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红军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胜利。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长征胜利万岁》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掌握作者的表达意图;(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长征精神;(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长征胜利万岁》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历史背景的理解;(2)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3)对课文中的情感和态度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长征胜利万岁》的含义。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 分析与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长征胜利万岁》;2. 参考资料:关于长征的历史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人教版)】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作者及长征的时代背景。
2.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
3.学生通过鉴赏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理解其中所渗透的作者情感。
4.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与作用,探讨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鉴赏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理解其中所渗透的作者情感。
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与作用,探讨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本科预习学案。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师出示《七律·长征》的书法作品: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大家对作品的内容是不是很熟悉?生:《七律·长征》。
2.师:请大家一起大声地朗读《七律·长征》吧!生齐声朗读。
3.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4.那么,艰苦卓绝的长征终于取得胜利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具体了解长征取得最终胜利的过程。
二、作者简介问:杨成武是谁?明确: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9 年参加革命,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 岁任团政委。
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
长征中率部夺取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
第2.1课《长征胜利万岁》学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长征胜利万岁》学案【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8)红四团抵达了陕北吴起镇。
(1-2)(3)(4-8)第二部分(9-22)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9-12)(13-15)(16-19)(20)(21—22)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23-31)(32—34)(35—38)(39—42)(43-45)【文本研读】1.第7段中为什么要提到“苏维埃”,表达出什么感情?围歼敌人的场面和上面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都描写得很详细,试分析场面描写的特点。
写左权带兵消灭反动民团是否背离长征胜利的主题?试作分析。
这段对话,对表现文章内容和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毛主席是如何总结长征的?列举的一系列数字有什么表达作用?6.第42段中毛主席为什么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7.这篇文章展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探究鉴赏】1.本文记述事件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2.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有很多事件可以回忆,作者是如何精心选材的?3.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主旨意蕴】答案【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8)红四团抵达了陕北吴起镇。
(1-2)写红四军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兴高采烈的场面。
(3)简要回顾长征的艰难,交代指战员兴奋、激动的缘由。
(4-8)红四团进入吴起镇及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牌子的感受。
第二部分(9-22)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9-12)回忆毛主席亲自指挥这一仗的背景与缘由。
(13-15)战斗之前的部署与准备。
(16-19)战斗过程。
(20)长征中最后一仗的意义及代价,以及作者对牺牲战友的情感。
(21—22)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23-31)赴会路上,邓小平指示为宣传队、机关同志做衣服,写出了红军当时在生活上的困难。
《长征胜利万岁》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
《大战中的插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3.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导入学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作品简介杨成武,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岁当上团政委。
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有《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等著作。
二、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长征胜利万岁》导学案
《长征胜利万岁》导学案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概括文章所记述的主要事件,并体会作者在记叙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进行场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3、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中国工农红军完成长征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
1928年入团。
1929年参军。
1930年转党。
参加了长征。
历任红军团、师政委和师长、八路军独立团团长、独立1师师长、晋察冀1分区、冀中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野3兵团、20兵团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司令员、志愿军20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长、防空军司令员第一副总长、代总长、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副总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
是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的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有《忆长征》、《敌后抗战》、《战华北》、《回忆录》等著作。
革命战争年代,他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功勋卓著;和平时期,为保卫我国领土、领空、领海安全,为加强总参谋部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写作背景: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红军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
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
后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
1935年9月17日,攻占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
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
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起县),标志着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吴起镇不仅由此成为了党中央与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奠基大西北、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长征胜利万岁》公开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修上)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3.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重点: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难点: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一、预习新课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央全军干部会议。
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二)作者简介: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岁当上团政委。
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2.1《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青溪教学目标1.了解回忆录的文体特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长征的相关背景。
2.通读文章,理清结构线索,了解叙事选材的特点。
3.结合文本,概括人物品格,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核。
4.鉴赏并掌握文章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感悟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课前任务:1、任务一:本文线索是什么?理清思路,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都写了哪些事件。
2、任务二: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文中的一些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请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形象特点的?3、任务三:仔细阅读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说说这些论述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它论述“长征的意义”的内容给你议论文写作带来哪些启示?4、任务四:赏析句子“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任务五:文本中体现的长征精神是什么?长征精神对当代的意义是什么?导入:本单元课文可以用一个字“站”,一字立骨,串联起6篇文章,完整地论证了我们祖国发展的历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提出“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何能“站”?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我们走向民族复兴,让我们通过作者杨兴武将军所思所感所想来感知一二。
《长征胜利万岁》长征背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赣闽粤),进行长征。
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经过14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遵循语文学科特性,主要从作者,从亲历者的角度来感受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的具体内容文本主要从主席的话语中得到,主席从哪些方面介绍长征的?(任务三)毛主席讲话内容(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胜利万岁》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3.鉴赏本文运用的场面描写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预习要求1、查找作者和背景资料2.积累文中重要词语。
3.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各段落的意思。
三、预习检测全文共46段,请在预习基础上,对全文的段落进行分层,概述写了哪些主要事件。
第1-2段。
第3段。
第4-8段。
第9-12段。
第13-15段。
第16-20段。
第21-22段。
第23-31段。
第32-34段。
第35-38段。
第39段写。
第40-41段。
第42-43段。
第44-46段。
四、研习文本(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本文的结构思路。
1.速读全文,标划重点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本文写了哪些事件。
3.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画出结构图。
(二)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四)精读倒数第5段,通过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体会长征胜利的意义,并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课后检测(一)阅读毛泽东《七律长征》和写作背景,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全词,并简要赏析。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红军长征七十多年后,崔永元带着2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再次踏上长征路,他们沿着70多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走向终点,并完成各类体验活动、采访活动及若干公益任务。
对此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材料选自“新浪网”,假如请你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发表自己对这一行动的看法,你将如何说?材料一:长征不仅是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我建议把它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定期组织活动,让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这项比马拉松还厉害得多的运动,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
91岁高龄的李中权将军曾参加过长征,他告诉选手们:“我当年长征时,才二十出头,真的是吃过草根,吃过皮带。
你们重走长征路是继承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千秋万代传下去。
”材料二:除了走路外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给准备船;洪水过了再下水;爬山给准备向导、绳索并提供天气预报……有医生全程跟踪,没有任何危险。
这是什么长征呀?分明是在作秀。
材料三:崔永元坦承:“的确,现在长征路线的交通等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变,也没有敌人在追我们,但是如果他们认为这是在炒作,那请他们来走一回。
我们不光是用脚在行走,更是用心在丈量,在体会一种精神!”《长征胜利万岁》导学案答案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预习检测:第1-2段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指战员兴高采烈。
第3段回顾长征的艰难。
第4-8段写进入吴起镇及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牌子的感受。
第9-12段写吴起镇战斗的背景。
第13-15段写吴起镇战斗前的部署准备。
第16-20段写吴起镇战斗过程、意义及代价。
第21-22段写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第23-31段写作者参加全军干部会议路上,邓小平同志的指示。
第32-34段写全军干部会议的会场环境气氛。
第35-38段写毛主席对全军干部的问候。
第39段写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
第40-41段写毛主席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第42-43段写作者听毛主席讲话的激动兴奋。
第44-46段写毛主席指出长征付出的代价,向全体指战员发出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号召。
四、研习文本(一)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
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2.本文先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再写吴起镇战斗,然后写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
3. 指战员兴高采烈一、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回顾----长征到达吴起镇-----长征胜利万岁二、吴起镇战斗(背景、缘由、部署,过程,意义、代价)三、中央全军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二)提示:结合文体特征思考。
记叙类文体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对比、衬托等。
【明确】1.场面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2.动作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
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3.心理描写: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
4.侧面描写: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小结:请同学们在阅读第二、三部分的时候,体会并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表现手法更好地表现内心的感情的。
(三)提示:在文中辨别、标划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语句。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在本文综合运用,交织细密。
记叙、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可以增加感染读者的力量。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四)提示:划分段落层次,理解内容。
结合全文分析。
【明确】本段写毛主席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毛主席对长征作了高度而准确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论述阐释长征的功绩和意义。
照应上文写红军指战员的兴奋激动的感性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五、课后检测(一)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浓缩了长征的艰难、险阻、曲折和悲壮,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二)答题提纲:1.这个活动,能让我们真切感受长征路上的艰难。
2.能让我们领悟长征精神3.可以让我们珍惜革命成果,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
4.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扬长征精神课后拓展:长征精神的内涵1、乐于吃2113苦,不惧艰难5261的革命乐观主义2、勇于战斗,4102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1653主义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5、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关于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总括在场面描写中,人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很多个,也可以是一件事物。
但是要以人物描写为主,场面为辅。
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的。
场面描写少不了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
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
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
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
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
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场面描写即把活动的场面和情景有重点地具体地进行描写。
关键是在场面描写中要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范文:1.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到达军营的第四个夜晚夜深了,很静。
“嘟、嘟、嘟。
”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
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
“别开灯!”不知哪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
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
“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啰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塌了?”“嚷什么,我把脸盆揣翻了!”……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一层汗。
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
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
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就往肩上一扛,跳下地,拖拉着鞋,冲出门外……2.“司机中等身材,有四十来岁,黑胖胖的脸上留着短须,带着眼镜,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沉着、热情办事果断的好大叔。
医生说病情十分严重,把我们吓得心惊肉跳,医生说按医院的规定,应马上交钱,就可以马上动手术,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幸灾乐祸地说:‘谁是他的父亲,快一点去交钱,迟了就没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