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仪器
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的异同比较
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的异同比较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用于测定物质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尽管它们有着相似的应用领域,但在原理、仪器和操作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研究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原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通过测量物质中特定元素在特定波长下吸收可见光的量,来确定该元素的含量。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但过渡态或分解态的离子并不吸收该波长的光,从而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分析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法可以测定多种元素,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1. 仪器和工作原理:在原子吸收法中,主要使用的仪器是原子吸收光谱仪。
该仪器包括光源、样品室、光学系统、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将样品中的元素化合物转化为原子态,通过中空阴极放电灯或石墨炉技术,产生特定元素的原子吸收光谱,再通过光谱仪测量吸收光强度,最终计算出元素的浓度。
2. 优点和应用:原子吸收法具有高选择性、良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等优点。
它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冶金、食品安全等领域。
可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以及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二、原子荧光法原子荧光法(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FS)是一种利用原子或离子在受激发后发射荧光的现象来分析物质中元素含量的技术。
原子荧光法需要源于样品的非分解态的离子或原子进行测定。
它可以测定只能被激发成原子态的元素或离子。
1. 仪器和工作原理:在原子荧光法中,主要使用的仪器是原子荧光光谱仪。
该仪器包括光源、样品室、分光系统、荧光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将样品中的元素通过光源激发成原子态并发射荧光,再将荧光信号由光谱仪检测并进行分析。
2. 优点和应用:原子荧光法具有高选择性、较低的检测限和较宽的线性范围等特点。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K d kN
积分吸收与原子总数成正比,只要测出积 分吸收,即可求得待测元素的浓度
25
• 但由于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仅有10-3 nm,很窄,要准确测积分吸收,需使 用分辨率很高的单色器,一般光谱仪 器很难满足。 • Δ =10-3,若 取600nm, • 单色器分辨率R= /Δ = 6×105
9 2
1 T
(
1 Ar
1 Mr
)
洛伦兹变宽随有效截面积和气体压力P增大而增 大,随温度、粒子的质量增大而减小。温度对多普勒 变宽的影响正好相反。
18
• 宽度与多普勒变宽为同一数量级10-4~ 10-3 nm • 在一定条件下,谱线变宽主要受热变 宽和压力变宽的影响。当气相中与待测 原子共存的其它粒子浓度很小时,以热 变宽为主。
46
4. 火焰——进行原子化的能源 • 试样的脱水、汽化、离解成基态原子 直接影响原子化程序。 • 温度过高,会使试样原子激发或电离, 基态原子数减少,吸光度下降。 • 温度过低,不能使试样中盐类解离或 解离太小。测定的灵敏度会受影响。
47
火焰原子化
48
• 常见的火焰及温度: • 火焰种类 • 丙烷-空气焰 • 氢气-空气焰 • 乙炔-空气焰 • 乙炔-氧化亚氮焰
2.104 9.9×10-6 2.690 4.99×10-7 2.932 1.22×10-7
4.346 3.35×10-11 5.02×10-9
Pb283.3
Zn213.9
3
3
4.375 2.83×10-11 4.55×10-9
1.34×10-7
5.796 6.22×10-15 6.22×10-12 5.50×10-10
43
原子质谱与原子荧光谱的区别与联系
一、原子质谱与原子荧光谱的基本概念- 原子质谱是一种利用原子吸收、原子发射或原子荧光现象来分析物质成分和含量的分析技术。
它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发射光谱法(AES)等。
- 原子荧光谱是一种利用试样原子或离子在激发态的原子或离子衰减到基态时所发出的特征辐射来分析物质成分和含量的分析技术。
二、原子质谱与原子荧光谱的区别1. 分析原理差异- 原子质谱是利用原子在外加能量作用下的光谱特性进行分析的,分析原理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
- 原子荧光谱利用原子在激发态到基态跃迁时所发出的荧光进行分析,分析原理主要包括荧光发射和荧光激发。
2. 检测方法不同- 原子质谱主要包括电热原子吸收光谱(ETAAS)、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和物质的原子发射光谱检测。
- 原子荧光谱包括常规原子荧光法、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发射光谱法。
3. 应用范围不同- 原子质谱适用于绝大多数元素的分析,特别适用于金属元素和少量有毒元素的分析。
- 原子荧光谱主要应用于金属元素的分析,对无机和有机物中的痕量和微量元素也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4. 灵敏度和准确性不同- 原子质谱的灵敏度较高,可达到ppb(μg/L)至ppt级别(ng/L)。
- 原子荧光谱的灵敏度一般在ppb级别,适用于微量元素的分析。
三、原子质谱与原子荧光谱的通联1. 原子质谱与原子荧光谱都是利用原子的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2. 两者的检测原理都与原子能级结构和原子激发、辐射过程有关,均属于原子光谱学的范畴。
3. 原子荧光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原子发射光谱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原子发射光谱也可以包括荧光发射。
4. 两者在分析金属元素和痕量元素等方面有较为相似的应用范围。
四、结语在原子光谱学领域,原子质谱和原子荧光谱是两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它们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的谱线宽度,它是由单色器的狭缝宽度(S) 和倒色 散率(D)决定。当倒色散率(D)一定时,可通过 选择狭缝宽度(S)来确定:
W=DS
第31页/共62页
五、检测系统
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记录 装置组成。
作用:将待测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过检波放大、 数据处理后显示结果。
第35页/共62页
三、电离干扰
来源:
高温导致原子电离,从而使基态原子数减少, 吸光度下降。
消除:
加入消电离剂(主要为碱金属元素),产生大
量电子,从而抑制待测原子的电离。如大量KCl 的
加入可抑制Ca的电离,
K Ca++ e
K+e Ca
第36页/共62页
四、光谱干扰
主要有谱线干扰和背景干扰两种 1、谱线干扰和抑制
第34页/共62页
二、化学干扰
来源:待测元素与共存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所 引起的干扰,主要影响原子化效率,使待测元素的吸光度降低。
消除:
1. 加入释放剂:SO42-、PO43-对Ca2+的干扰----加入La(III)、
Sr(II) ----释放Ca2+; 2. 加入保护剂(配合剂):
• PO43-对Ca2+的干扰---加入EDTA----CaY(稳定但易破坏) • 含氧酸中Mg 和Al 形成MgAl2O4---使A急剧下降-----加8-羟
基喹啉作保护剂。
3. 加入缓冲剂或基体改进剂:主要对GFAAS。例如加入EDTA可 使Cd的原子化温度降低。 4. 化学分离:溶剂萃取、离子交换、沉淀分离等。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又称为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而在六十年代有较大发展的一种仪器分析新方法。
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波,通过样品的蒸汽时,被蒸汽中的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光波强度减弱的程度,可以求出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它可应用于地质矿物原料、冶金材料和成品、农业、石油、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生化及环境污染监测等多方面,能测定几乎全部金属元素和一些半金属元素。
而且具有准确、快速、设备较为简单、操作人员容易掌握等特点。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是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痕量分析方法。
物质吸收电磁辐射后受到激发,受激原子或分子以辐射去活化,再发射波长与激发辐射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
当激发光源停止辐照试样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这种再发射的光称为荧光;若激发光源停止辐照试样之后,再发射过程还延续一段时间,这种再发射的光称为磷光。
荧光和磷光都是光致发光。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这些优点使得它在冶金、地质、石油、农业、生物医学、地球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内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1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及其类型当自由原子吸收了特征波长的辐射之后被激发到较高能态,接着又以辐射形式去活化,就可以观察到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可分为三类:共振原子荧光、非共振原子荧光与敏化原子荧光。
1.1共振原子荧光原子吸收辐射受激后再发射相同波长的辐射,产生共振原子荧光。
若原子经热激发处于亚稳态,再吸收辐射进一步激发,然后再发射相同波长的共振荧光,此种共振原子荧光称为热助共振原子荧光。
如In451.13nm就是这类荧光的例子。
只有当基态是单一态,不存在中间能级,没有其它类型的荧光同时从同一激发态产生,才能产生共振原子荧光。
共振原子荧光产生的过程如图3.15(a)所示。
1.2非共振原子荧光当激发原子的辐射波长与受激原子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原子荧光。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介绍及应用
4.2.1.2 光学系统
➢ 单光束光学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介绍和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 原子荧光光谱法介绍和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介绍和应用
Alan Walsh
(1916-1998) 和他的原子吸 收光谱仪在一 起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介绍和应用
4.1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 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 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 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介绍和应用
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介绍和应用
4.2.1 仪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介绍和应用
4.2.1.1 空心阴极灯
➢ 空心阴极灯(Hollow Cathode Lamp,HCL) ➢ 由待测元素的金属或合金制成空心阴极圈和钨或其
各个量子化能级上的分布遵循Boltzmann分布 定律:
Ni
gi
ΔEi
e kT
N0 g0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介绍和应用
4.1.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处于基态原子核外层电子,如果外界所提供 特定能量(E)的光辐射恰好等于核外层电子基 态与某一激发态(i)之间的能量差(ΔEi)时,核 外层电子将吸收特征能量的光辐射由基态跃 迁到相应激发态,从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 选择性好:谱线比原子发射少,谱线重叠概率小 。 ➢ 灵敏度高:适用于微量和痕量的金属与类金属元素
定量分析。 ➢ 精密度(RSD%)高:一般都能控制在5%左右。 ➢ 操作方便和快速: 无需显色反应。 ➢ 应用范围广。 ➢ 局限性:不适用于多元素混合物的定性分析;对于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仪器分析】
小结
1.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为什么不能用连续 光源? 峰值吸收是如何实现的?
2.比较石墨炉原子化法和火焰原子化法的异 同。
3.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有哪些 方法,试比较他们的优缺点。
4.怎样选择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最佳条件? 5.试比较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
计算题
1.现拟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碳灰中微量硅, 为了选择适宜的分析条件,进行了初步试 验,当Si浓度为5.0ug/mL时,测得 Si251.61,251.43和251.92nm的吸光度为 别为0.44,0.044和0.022。试回答:
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 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 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
2. 原子荧光的类型
可分为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 化荧光等三种类型。
光子
光子
共振荧光 非共振荧光
非共振荧光包括三种类型:
直跃线荧光
阶跃线荧光
反stocks荧光
3.待测原子浓度与荧光的强度 1).当光源强度稳定、辐射光平行、 理想情 况下:
二、仪器
原子荧光光度计分为非色散型和色散型。 这两类仪器的结构基本相似,只是单色器 不同。
反光镜
单色器
检测器
光源
也可以是连续 光源如高压Xe 弧灯
原子化器
1. 光源
在原子荧光光度计中,需要采用高强 度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激光和等离 子体等。
商品仪器中多采用高强度空心阴极灯、 无极放电灯两种。
• 通过样品与酸的混合物对微波能的吸收达 到快速加热消解样品的目的。
第五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发射 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
三种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产生机理
一、概述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内部结构和原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物质分析学、化学分析学、化学物理学和光谱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原子光谱包括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它们是由原子在外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特殊波长和频率的光谱。
发射光谱是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产生的谱线,吸收光谱是原子吸收外界光子导致能级跃迁的谱线,荧光光谱则是原子在受激激发后再跃迁回基态时放出的光谱。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种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
二、发射光谱产生机理1. 激发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高能级,此时原子处于激发态,处于不稳定状态。
2. 跃迁在激发态下,原子的电子会趋向于迅速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这个跃迁的过程伴随着光子的发射。
3. 能级结构原子内部的能级结构决定了发射光谱的特性,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能级结构,因而发射光谱对于元素的鉴定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三、吸收光谱产生机理1. 能级跃迁吸收光谱是由原子吸收外界光子导致能级跃迁而产生的,能级跃迁的规律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可以用于确定原子的能级结构和特性。
2. 共振吸收当外界光子与原子的能级跃迁能量匹配时,发生共振吸收现象,这种吸收现象对于不同元素的吸收光谱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吸收光谱谱线吸收光谱谱线的位置和强度反映了原子吸收外界光子的能力,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及其含量。
四、荧光光谱产生机理1. 受激激发荧光光谱是原子在受到外界激发能量后处于激发态的荧光物质产生的光谱,激发的能量可以是光子或者其他激发源。
2. 荧光发射激发后的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随后电子会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并伴随着荧光发射。
3. 荧光光谱应用荧光光谱在物质分析、生物学、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是三种重要的原子光谱,它们具有独特的产生机理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三种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的深入理解,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原子内部的结构和性质,还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仪器分析-第7章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的能级与跃迁和元素的特征谱线 1. 基态第一激发态, 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2.第一激发态基态 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3.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特征谱线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分析线。 利用待测原子蒸气对同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共振 线)的吸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 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二)原子吸收光谱轮廓与变宽
☺ 1、吸收定律 强度为I0 的单色平行光通过厚度为l的原子蒸气,其 中一部分光被吸收,透过光的强度I服从吸收定律:
I0 原子蒸汽 l I
I I 0 e
( k l )
K是基态原子对频率为的
光的吸收系数。它与入射 光的频率、基态原子密度 及原子化温度等有关。
第一节
一、原子吸收的历史发展
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蒸 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 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1802年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太阳光
暗 线
–1859年Kirchhoff和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大气层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若采用一个连续光源(氘 或钨灯),即使是用高质 量的单色器入射可得到光 谱带为(0.2nm)的高纯光。 原子吸收线半宽度(10-3 nm, 即便是全部吸收)。由待测 原子吸收线引起的吸收值, 仅相当于总入射光强度的 0.5% [(0.001/0.2)×100%=0.5%], 原子吸收只占其中很少部 分,使测定灵敏度极差。
原子吸收光谱仪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虽 然种类很多,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锐线光源 原子化器 主要组成部分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7
Kυ是基态原于对频率为υ的单色光的吸收系数,它 与入射光的频率、基态原子密度及原子化温度等有关。
2. 吸收线的轮廓与变宽
吸收线的轮廓:是指谱线强度Iυ 或吸收系数Kυ 与频率υ的吸收曲线。 以吸收线的中心频率ν0,(或中心波长λ0)和半宽度Δ ν (或Δ λ)来表征。 中心频率对应的吸收系数K0 称为峰值吸收系数。
单道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光学系统
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其抑制
一、物理扰及其抑制
物理干扰:由于试液和标准溶液的物理性质的差异,引起进样速度、 进样量、雾化效率、原子化效率的变化所产生的干扰。 消除和抑制物理干扰常采用如下方法: 1. 配制与待测试样溶液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 如果试样组成不祥,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物理干扰。 2. 尽可能避免使用粘度大的硫酸、磷酸来处理试样;当试液浓度较高时 适当稀释试液也可以抑制物理干扰。
空心阴极灯
2. 放电机理
施加适当电压时,电子将从空心阴极内壁流向阳极;与充入的惰性
气体碰撞而使之电离,产生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内壁猛烈轰
击;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再与电子、 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发生撞碰而被激发,于是阴极内辉光中便出现了阴
极物质和内充惰性气体的光谱。
试液在火焰原子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可逆的化
学反应。这些副反应不仅使气态基态原于数目减少,使测定 方法的灵敏度降低,而且会产生各种干扰效应。
2. 非火焰原子化器
非火焰原子化器是利用电热、阴极溅射、高频感
应或激光等方法使试样中待测定元素原子化,应用最
广泛的是石墨炉原子化器(GFA)。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的优点:试样用量少,液 体几微升,固体几毫克;原子化效率几乎达到100%;绝 对灵敏度极高。
原子荧光仪器原理及结构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发 展起来的光谱分析技术,是原子光谱法中的一个 重要分支, 它是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的综 合与发展,是一种优良的痕量分析技术。
主要内容
原子荧光发展史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基础 原子荧光仪器结构
原子荧光发展史
1.一八五九年克希霍夫研究太阳光时开始原子荧光理论的研究 2.一九零二年胡克等研究原子荧光现象,观察到了钠的荧光现象 3.一九六四年威博尼尔提出原子荧光光谱法,可作为一种化学分
干扰元素、改变酸度、改变还原剂的浓度等。 气相干扰:分离、选择最佳原子化环境
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基础
氢化物发生装置
连
氢
续
化
流
物
动
进
样
系
流
统
动
注
射
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基础
断
续
氢
流
化
动
物
进
样
系
顺
统
序
注
射
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基础
气 气液分离器 液
分 膜分离 离
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基础
原子荧光仪器结构
光源
要求: 要有足够的辐射强度 光谱纯度高,背景低 辐射能量稳定性好 使用寿命长,操作和维护方便
原子荧光仪器结构
石英管原子化器
普通
屏蔽
原子荧光仪器结构
光学系统
简化结构;光程短; 增强荧光信号强度
原子荧光仪器结构
通道
单道、双道、三道、四道 优势: 多元素同时测定;单道增强
多通道设计
原子荧光仪器结构
检测器
日盲光电倍增管
检测波长范围: 160nm~320nm
仪器分析第04章 原子吸收(荧光)光谱
N
1 2 k
(K 为激发态寿命或电子在高能 级上停留的时间,10-7-10-8 s)
原子在基态和激发态的寿命是有限的。电子在基态停留的时间长, 在激发态则很短。由海森堡测不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原理,这种情况将导致激发态能量具有不确定的量,该不确定量使谱线 具有一定的宽度N (10-5nm),即自然宽度。 该宽度比光谱仪本身产生的宽度要小得多,只有极高分辨率的仪器 才能测出,故可勿略不计。
K d
e 2
mc
N0 f
式中,e为电子电荷;m为电子质量;f为振子强度,它是受到激发的每个原 子的平均电子数,与吸收几率成正比。
此式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积分吸收”只与基态原子数N0成正比 而与频率及产生吸收线的轮廓无关。只要测得积分吸收值,即可求出基 态原子数或浓度。因此 AAS 法是一种不需要标准比较的绝对分析方法。 积分吸收就是将原子吸收线轮廓所包含的吸收系数进行积分(即吸 收曲线下的总面积)。
因此,尽管原子吸收现象早在18世纪就被发现,但一直未用 于分析。直到1955年,Alan Walsh 提出以“峰值吸收”来代替“ 积分吸收”。从此,积分吸收难于测量的困难得以“间接”地解 决。
25
2. 峰值吸收 1955年,Walsh 指出,在温度不太高时,当发射线和吸收线满足以 下两个条件,即: 带宽 e a ; e a 中心波长一致 当e a时,发射线很窄,发射线的轮廓可认为是一个矩形,则 在发射线的范围内各波长的吸收系数近似相等,即K=K0(K ,积分吸 收系数;K0 ,峰值吸收系数),因此可以“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 ”:
同样频率的光辐射,其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
原子荧光光谱仪-仪器百科
一、原子荧光光谱仪简介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一定波长的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荧光的波长在紫外、可见光区。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约经10-8秒,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态,同时发射出荧光。
若原子荧光的波长与吸收线波长相同,称为共振荧光;若不同,则称为非共振荧光。
共振荧光强度大,分析中应用最多。
在一定条件下,共振荧光强度与样品中某元素浓度成正比。
该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目前已有20多种元素的检出限优于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谱线简单;在低浓度时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达3—5个数量级,特别是用激光做激发光源时更佳。
主要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在环境科学、高纯物质、矿物、水质监控、生物制品和医学分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二、原子荧光光谱仪原理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经过约10-8s,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分为共振荧光、直跃荧光、阶跃荧光等。
发射的荧光强度和原子化器中单位体积该元素基态原子数成正比,式中:I f为荧光强度;φ为荧光量子效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发射荧光光子数与吸收激发光光子数的比值,一般小于1;Io为激发光强度;A为荧光照射在检测器上的有效面积;L为吸收光程长度;ε为峰值摩尔吸光系数;N为单位体积内的基态原子数。
原子荧光发射中,由于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使荧光强度减少甚至消失,该现象称为荧光猝灭。
三、原子荧光光谱仪结构原子荧光分析仪分非色散型原子荧光分析仪与散型原子荧光分析仪。
这两类仪器的结构基本相似,差别在于单色器部分:1、激发光源:可用连续光源或锐线光源。
常用的连续光源是氙弧灯,常用的锐线光源是高强度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激光等。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a.恒磁场调制方式
吸收线分裂为π 和两个 σ±,π组分平 行于磁场方向波长不变,σ± 组分垂直于磁 场方向,波长分别向长波和短波方向移动。
光源发射线通过起偏器后变为偏振光,某 时刻平行于磁场方向的偏振光通过时,吸收线 组分和背景产生吸收,得到原子吸收和背景吸 收总吸光度;另一时刻垂直于磁场的偏振光通 过原子能器时只有背景吸收,没有原子吸收, 两者之差即为原子吸收。
b.可变磁场调节方式
磁场变化 零磁======激磁 零磁时, 原子+背景吸收; 激磁时,
仅背景吸收,他们之差为原子吸收。
四.分析方法
1.测量条件选择
⑴.分析线,查手册,随空心阴极灯确定。 ⑵.狭缝光度 W=DS没有干扰情况下, 尽量增加W,增强辐射能。⑶.灯电流, 按灯制造说明书要求使用。⑷.原子条 件。⑸.进样量(主要指非火焰方法)。
空心阴极灯 即发射线
半宽度远小 于吸收线半 宽度光源.
⑷. 实际测量
I = I0·exp(-Kν1 )
式为吸收定律。
I--透光率, I0---入射光, l --- 蒸气厚度
Kν---吸收系数,
当用线光源时, 光度表示:
可用K0
代替
Kν
,用吸
A = lg I0/I = lg [1/exp(-K01)]
先用锐线光源测定分析线的原子吸收和 背景吸收的总和。再用氘灯(紫外区)或碘 钨灯、氙灯(可风区)在同一波长测定背景 吸收(这时原子吸收可忽略不计)计算两次 测定吸光度之差,即为原子吸收光度。
Ⅲ.Zeaman 效应校正背景
该法是在磁场作用下,简并的谱线 发生分裂的现象。
Zeeman方法: 光源调制——磁场加在光源上。 吸收线调制——磁场加在原子能器 上— —使用广泛。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一、共振线
基态 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激发态 基态
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1〕各种元素的原子构造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基态 第一激发态: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 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1〕待测元素与其共存物质作用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 致使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减少。
例:a、钴、硅、硼、钛、铍在火焰中易生成难熔化合物
b、硫酸盐、硅酸盐与铝生成难挥发物。
〔2〕待测离子发生电离反响,生成离子,不产生吸收, 总吸收强度减弱,电离电位≤6eV的元素易发生电离,火焰 温度越高,干扰越严重,〔如碱及碱土元素〕。
由于原子互相碰撞使能量发生略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ΔVo为主
。
m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mm。
假设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收 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敏 度极差
假设将原子蒸气吸收的全部能 量,即谱线下所围面积测量出 〔积分吸收〕。那么是一种绝 对测量方法,如今的分光装置 无法实现。
ccc/ΔA 单位: μg(mol 1%)-1 3.特征质量
〔二〕检出极限
在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小浓度或最
小量。用接近于空白的溶液,经假设干次〔10-20次〕重复
测定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向的3倍求得。
1.火焰法
cDL=3Sb/Sc
单位:μg ml-1
2.石墨炉法
mDL=3Sb/Sm
Sb:标准偏向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与 原子荧光光谱法 区别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区别在分析化学中,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两种常用的方法,它们在分析物质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时非常有用。
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原子能级的不同特性来进行分析,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来分析物质中
的金属元素。
当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物质时,物质中的金属元素会吸收这些能量,并跃迁到高能级。
然后,仪器会测量金属元素从高能级返回到低能级时所放出的能量,从而确定物质中的金属元素浓度。
这种方法可以分析多种金属元素,并且可以测量非常低的浓度。
相反,原子荧光光谱法则是利用原子在受到能量激发后,重新释放能量的特性来进行分析。
当物质中的金属元素受到能量激发时,它们会释放出能量,产生独特的荧光光谱。
仪器会测量这些光谱来确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荧光光谱法比原子吸收光谱法更加灵敏,可以检测到更低的金属元素浓度。
总之,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在分析金属元素方面是非常有用的。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原子能级的不同特性,分析原理和灵敏度也有所差异。
根据不同的分析需求,可以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仪器3.2.3.1火焰原子化器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火焰原子化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目前已经相当成熟,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原子化器之一。
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分析精度好、测定元素范围广、背景干扰较小等。
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由于雾化效率低及燃气和助燃气的稀释,致使测定灵敏度降低;采用中、低温火焰原子化时化学干扰较大;在使用中应考虑安全问题等。
火焰原子化器的工作原理是首先使试样雾化成气溶胶,再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使进入火焰的试样蒸发、熔融、分解成基态原子。
与此同时应尽量减少自由原子的激发和电离,减少背景吸收及发射。
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中,对化学火焰的基本要求是:火焰有足够高的温度,能有效地蒸发和分解试样,并使被测元素原子化;火焰稳定性能良好,噪音低,以保证有良好的测定精密度;较低的光吸收,提高仪器的能量水平,降低测量噪声,以获得低的检出限;燃烧安全。
有关火焰原子化过程的详细内容,请参见本书第四章4.2.1节火焰原子化。
1 预混合型火焰原子化器的结构火焰原子化器按照气体的混合方式分可分为预混合式和全燃烧型两种常见形式。
预混合式原子化器的燃气与助燃气在进入燃烧器之前已充分混合,产生层流火焰,燃烧稳定,噪音小,吸收光程长,得到了广泛应用。
全燃烧型原子化器的燃气、助燃气与样品溶液分别由不同的管道导入燃烧器,在进入燃烧器后边混合边燃烧,火焰燃烧不稳定,噪声大,目前基本不用。
预混合型原子化器由雾化器、预混合室、燃烧器组成。
结构如图3.9所示。
图3.9 预混合型火焰原子化器结构图(1) 雾化器原子吸收法中所采用的雾化器是一种气压式装置,它将试样转化成气溶胶。
典型的雾化器如图3.10所示。
图3.10 雾化器结构图当气体从喷雾器喷嘴高速喷出时,由于伯努利(Bernoumlli)效应的作用,在喷嘴附近产生负压,使样品溶液被抽吸,经由吸液毛细管流出,并被高速的气流破碎成为气溶胶。
气溶胶的直径在微米数量级。
直径越小,越容易蒸发,在火焰中就能产生更多的基态自由原子。
雾化器的雾化效率对分析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对试样溶液雾化的基本要求是:喷雾量可调,雾化效率高且稳定;气溶胶粒度细,分布范围窄。
一个质量优良的雾化器,产生的气溶胶直径在5~10μm范围的应占大多数。
调节毛细管的位置即可改变负压强而影响吸入速度。
装在喷雾头末端的撞击球的作用就是使气溶胶粒度进一步细化,以有利于原子化。
(2) 预混合室预混合室作用是使助燃气、燃气和气溶胶三者在进入燃烧器前得到充分混合,使粒度较大的雾珠凝聚,排除到废液收拾瓶内,粒度细的气溶胶均匀地进入燃烧器,使火焰燃烧尽量不受扰动,以改善火焰的稳定性。
如果有粗大雾珠进入燃烧器,不能迅速挥发,火焰会出现明显扰动,火焰温度下降,散射增强,噪声增大。
只有大小(小于15μm)均匀的气溶胶进入燃烧器,才能有效地原子化,获得最佳的灵敏度。
对雾化室的基本要求是:燃气、助燃气,气溶胶充分混合;凝聚及排除大的雾珠;小的记忆效应。
由于预混合型火焰原子化器的燃气、助燃气、气溶胶在预混合室充分混合,在预混合室存在燃烧的充分条件,当供气速度小于燃烧速度时,将会引起“回火”,因此,这种原子化器不宜采用燃烧速度过快的可燃混合气体。
目前商品仪器大都设有防爆装置,在排水管的下端必须设有水封,以免气体溢出引起回火爆炸。
增大雾化室的体积可以提高测定稳定性,然而在每次喷雾时从开始喷雾到处于稳定状态所需时间较长,使用小的雾化室可以缩短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以达到提高分析速度的目的。
火焰原子化器的“记忆”效应,是指前一次喷雾溶液残留物对后一次测定的影响,这可从吸喷样品溶液转为吸喷去离子水(空白)时仪器读数返回零点或基线的时间长短来判断。
“记亿”效应不仅影响分析速度,还会对分析结果带来干扰。
特别是同时测定含量变化较大的样品时,“记忆”效应往往会给低含量测定引进较大的误差。
商品仪器预混合室常用“非浸水”性材料制作或内壁喷涂“非浸水”性材料,另外需使预混合室有一小倾斜角度,呈圆锥形,以便让凝聚的大雾珠沿室壁顺畅地排入废液管和废液瓶。
严防预混合室内“积水”,造成气路阻塞,引起“回火”爆炸。
预混合室尺寸应合理匹配,过大过小都会引起测量性能变坏。
通常,从喷雾到产生信号读数约需1s,而得到一个稳定的读数信号,约需7~10s。
(3) 燃烧器燃烧器是火焰原子化器的关键部件之一,一个好的燃烧器,应当具有原子化效率高、噪声小、火焰稳定、燃烧安全的特点。
预混合式原子化器使用最多的是单缝燃烧器,它制作简单,使用范围宽。
通常空气-乙炔焰采用0.5mm×100mm的单缝燃烧器,一氧化二氮—乙炔焰采用0.5mm×50mm的单缝燃烧器。
燃烧速度较小的火焰,燃烧器缝隙可稍大些。
如果使用燃烧速度快的火焰,必需采用较小的燃烧缝,否则容易引起回火事故。
多缝(常用3缝)燃烧器外测狭缝的火焰可屏蔽大气,减小火焰噪音,因此3缝燃烧器的稳定性比一般的单缝燃烧器高,它的缺点是消耗燃料多,不能用于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
另外,在火焰发射分析时常采用一种圆形燃烧器,它是端面有许多小园孔的圆柱形燃烧器。
进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时,为增加灵敏度需要较长的原子吸收光程,故采用长缝式燃烧器。
测定浓度高的样品时,有时需要将燃烧器旋转一定的角度。
燃烧器一般采用耐高温、导热性好的材料制成,常用钛铸造或拼制而成,为清洗积炭,应方便拆卸。
缝式燃烧器采用带凹形沟面结构,当火焰燃烧时,凹形沟面造成周围空气的对流状态,改善了火焰燃烧的动力学特性,减小了缝隙边缘的碳沉积。
2 几种常用火焰按照火焰的反应特性,一般将火焰分为三类:还原性火馅(富燃火馅)、中性火焰(化学计量火焰)和氧化性火焰(贫燃火焰)。
对于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而言,最合适的是还原性火焰。
影响火焰反应的主要因素是燃气的性质及燃气与助燃气之比例。
(1) 空气—乙炔火焰空气-乙炔火焰燃烧稳定,重复性好,噪声低。
燃烧速度不是很大,只有158cm·s-1,使用安全,易于操作。
火焰温度比较高,最高温度可达2300℃,除个别元素如A1、Ti、Zr、Ta等之外,对多数元素都有足够的测定灵敏度。
调节乙炔和空气的流量比,可方便地获得不同氧化还原特性的火焰,以适应于不同元素的测定。
例如贫燃火焰对测定Au、Pt,、Pd,Rh、Ir等有很高的灵敏度。
富燃火焰含有相当多的原子碳、固体碳、CH基以及其它的含碳化学物质,在这种火焰中,氧原子浓度低,有利于易生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的原子化,所以测定碱土金属元素、Mo、Cr、Tn等则宜用富燃火焰。
不同氧化还原特性的乙炔-空气火焰具有明显的外观特征,便于调节控制。
空气-乙炔火焰不足之处是对波长在230nm以下的辐射有明显的吸收,特别是发亮的富燃火焰,由于存在未燃烧的碳粒,使火焰发射、自吸收和散射增强,噪声增大。
这种火焰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温度还不够高,容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B、Be、A1、Sc、Y、Ti、Zr、V和稀土元素等在该火焰中原子化效率低。
(2) 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空气-乙炔火焰温度不很高,难以使容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有效地原子化。
使用氧气代替空气做助燃气,可以使乙炔火焰的温度提高,但氧气-乙炔火焰的燃烧速度太大,为1140cm٠s-1,远远大于空气-乙炔火焰的燃烧速度,为了保证稳定燃烧,一定要在雾化室内保持相当高的压力和使用窄缝燃烧器,这样又伴随着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由于试液中盐结晶或烟尘阻塞燃烧缝隙,使火焰变得不稳定。
用氧气做助燃气,除了不容易维持稳定的燃烧条件之外,在安全措施上也要求比较严格。
因此,氧气-乙炔火焰目前很少用于原于吸收光谱测定。
使用一氧化二氮代替空气做助燃气,既可以提高乙炔火焰的温度(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最高温度可以达到2 955℃,接近于氧气-乙炔火焰的温度),又能保持较低的燃烧速度,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的燃烧速度只有160 cm٠s-1,接近于空气-乙炔火焰的燃烧速度。
使用这种火焰可以测定约70种元素,大大地扩大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范围。
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是目前唯一获得了广泛应用的高温化学火焰。
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燃烧速度低、火焰温度高。
和空气-乙炔火焰相比,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中含氧量高,含氮量低,在一氧化二氮中,O:N=1:2,在空气中,O:N=1:4。
一氧化二氮分解产生氧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火焰吸收了N2O分解时释放出来的热量,提高了火焰温度,可以减少以至完全消除在测定某些元素时的化学干扰。
因为乙炔的燃烧反应速度直接依赖于氧的供应速度,而氧的供应速度受到一氧化二氮分解反应的制约,因此,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的燃烧速度能够保持得比较低,使用安全。
(3) 其它火焰可用于原子吸收分析的火焰还有空气-氢气火焰和氩气-氢气火焰。
空气-氢气火焰的温度约为2 045℃,氩气-氢气火焰的温度约为1 577℃。
这两种火焰基本上无色,可吸入钠盐溶液来确定火焰是否被点燃。
由于空气-氢气火焰温度低,电离干扰弱,对紫外波段(200nm附近)的吸收很小,因此可用来测定碱金属(Cs、Rb、K、Na)或分析线位于短波长区的元素(As、Se、Zn、Pb、Cd、Sn等)。
由于这两种火焰的温度低,化学干扰和基体干扰会更严重些,在通常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很少应用。
但在氢化物发生-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及氢化物原子荧光分析中使用很普遍。
3.2.3.2石墨炉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是应用最广泛的无火焰原子化器,其基本原理是将试样放置在电阻发热体上,用大电流通过电阻发热体,产生高达2 000~3000℃的高温,使试样蒸发和原子化。
图3.11为石墨炉的原理简图。
图3.11 石墨炉原理由于石墨炉原子化器较小,基态原子在其中停留时间较长,原子蒸气浓度要比火焰法高出两个数量级,一般检出限可达10-10~10-14g,不用富集分离便可测定痕量或超痕量成分,而且所需试样量较少,操作也比较简单。
当今商品化仪器常用的石墨炉按加热方式分为纵向加热及横向加热两种,石墨管外形如图3.12所示。
纵向加热石墨管结构简单,石墨管体积小巧,但由于两供电石墨锥在光路的前后,沿光路方向有较大的温度变化,原子化过程存在空间的不等温性,因此基体干扰严重。
为克服纵向加热石墨炉的一些固有缺陷,Perkin-Elmer公司开发了横向加热技术,并推出了带横向加热石墨炉的商品原子吸收光谱仪。
我国,马治中及陈友祎先生分别对横向加热技术做了研究,并首先在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的TAS-98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实施,推出了我国首台横向加热石墨炉商品仪器。
陈友祎又对石墨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发了热解石墨平台石墨管、两端带窗口平台石墨管等,进一步改善了原子化条件,减少基体干扰,提高了测量精密度,降低了检出限,并大大提高了石墨管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