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篇:古代兵书的起源和军事哲学的萌芽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全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兵法全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兵法》⼜称《孙武兵法》、《吴孙⼦兵法》、《孙⼦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共⼗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花招,⽽是⼤战略、⼤智慧。

如今,孙⼦兵法已经⾛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兵法》⽵简1972年出⼟在临沂。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东省北部)⼈。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孙武⼦),⼜称“兵家⾄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兵学的⿐祖”。

孙武⼤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前五世纪初,由齐⾄吴,经吴国重⾂伍员(伍⼦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三篇,受到重⽤为将。

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兵法》⼗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

他撰著的《孙⼦兵法》在中国乃⾄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化、哲学等领域被⼴泛运⽤。

被译为⽇⽂、法⽂、德⽂、英⽂,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兵法》章节列表1.始计篇2.作战篇若听从我的意见,⽤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ⅴ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夏朝。

由于阶阶级矛盾成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战争也就成了阶级斗争的最高斗争形式。

到了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常备武装力量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到了西周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简策、版牍),为兵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著作--兵书也就在西周产生了。

在《左传》、《孙子》等兵书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ⅴ(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ⅴ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孙子兵法》是一部春秋末期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1.?战争的起因ⅴ《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2?战争的性质ⅴ《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天理贪图不义之财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兴师动众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战国时期的兵书与军事演练

战国时期的兵书与军事演练

战国时期的兵书与军事演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是各国争霸的时代,也是军事理论和战术演练得到蓬勃发展的时期。

兵书和军事演练在战国时期具有重要意义,为各国军事力量的提升和作战能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I. 兵书的兴起与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开始注重军事思想的整理和总结,因此兵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兴盛。

兵书以系统性和科学性为特点,主要包括战争策略、阵法布阵、士兵训练和后勤保障等内容。

其中,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

兵书的出现对整个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兵书为各国统治者提供了战争指导的理论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加系统地思考和规划战争。

其次,兵书的兴起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兵器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进步。

最后,兵书的传播和研究促进了军事思想的交流,促使各国军事理论水平的提升。

II. 军事演练的重要性与形式战国时期的军事演练是实践和验证兵书思想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磨炼将领的指挥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军事演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针对战术战略的演练,也有专门针对某一方面技能的训练。

1. 实战演练实战演练是对兵书思想在实际作战中的验证,既可以是对某一兵法阵法进行模拟战斗,也可以是大规模的战争模拟。

通过实战演练,各国能够发现并改进自身的不足,提高士兵和将领的实战技能,增强应对不同战场情况的能力。

2. 技能训练军事演练还包括对士兵个体技能的专门训练,例如弓箭、马术、兵器使用等。

通过不断的技能训练,士兵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并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这种训练形式是对兵书思想在实践中的贯彻和践行。

III. 军事演练对战争的影响战国时期的军事演练不仅是对士兵和将领技能的训练,也对整体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提升作战能力军事演练能够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能力,使战国时期的各国能够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通过演练,士兵们了解并熟悉各种战术和兵法,从而能够更加灵活应对敌军的各种战术。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传承自古至今,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积淀,对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交相辉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相继问世,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和军事的重要观点,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这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军事发展
秦汉时期,军事思想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兵法体系。

《孙子兵法》的影响持续扩大,韩非子、李斯等人的思想也对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军队管理、战术部署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兵法传承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兵法传承得到进一步发展。

《六韬》、《三略》等兵书相继问世,军事思想逐渐丰富起来。

在唐宋时期,陆游、李纲等军事家提出了许多新的战争理论,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的兵法演进
明清时期,中国的兵法经历了新的演进。

《武经总要》等兵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兵法的系统化和丰富化。

明朝的军事改革和清朝的八旗制度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这些思想和传统对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兵法传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影响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方面面,对中国军事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的军事哲学

明清时期的军事哲学

明清时期的军事哲学时代概况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兵学兴盛的时期,也是古代兵书出版数量最多的时期。

但是对这个时期的兵书,过去研究不够,很少有人作专门的介绍。

当我们从军事哲学的角度,对这个时期的兵书作简要介绍之前,首先需要说明在这个时期中我国古代兵学的再度兴盛和终结的时代背景。

明清兵学兴盛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战争的需要。

明清(不含近代)的著名战争和军事人物,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记载有二十四次,三十六人。

例如,朱元璋、刘基、徐达等所进行的创立明朝的战争,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戚继光、俞大猷指挥的抗倭战争,袁崇焕守卫辽西的战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努尔哈赤、多尔表灭亡明朝的战争,康熙、乾隆等平定北方的战争等等。

明清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大发展,仅明代就有三、四百次,战争行动动辄数十万,以至百万以上。

正是这些战争为古代兵学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明代的军事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北方民族的防御战略,一是对南方倭寇的防御战略。

明代的兵学也是围绕这两个战略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明初就比较重视武备,取得对蒙古、西域各部族作战的胜利,巩固了西北边防,也比较重视对兵书的收集整理。

朝廷下诏令“求四方遗书,设秘书监”,共著录兵书五十八部。

明洪武时(1397)兵部还奉命重刻宋本武经七书,发给武职官员子孙学习。

明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同时边患加剧,北有蒙古,东南沿海有日本倭寇侵扰。

此时有关海边防的兵书增多,还涌现出许多关于兵器、地理、供应以及汇编的类书,影响较大的有数十部。

清代对整理保存我国古籍作过重要贡献,但对兵书查禁较严,著录兵书较少。

乾隆时用十年编修了大型的《四库全书》,只收录兵书二十部,附存目录四十七部,特别对明代兵书查禁更严。

《四库全书提要》对收录的每部兵书都作了介绍,这是第一个有提要的兵书目录。

其次,武器的改进要求兵学的改进。

明清在武器上也有较大发展,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是一部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的兵法与军事思想一直被军事家和统帅们所重视,作为指导战争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兵法的起源、军事思想的发展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兵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集权统治逐渐形成的这一时期,针对战争的需求,一些军事家开始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即兵法。

兵法起初以个人的经验和思考为基础,不断发展并广泛传播于各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兵法莫过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书之首,通过对战争的规律、兵器的运用以及指挥和谋略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兵法思想。

军事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在不同战争中摸索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智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

这些军事思想不仅仅包含了战争策略和指挥战术,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例如,古代军事家尚為提倡和平,注重防御,提倡智谋胜于武力等等。

这些军事思想不仅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和"防御"等核心价值观念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兵法与军事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兵法和军事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对兵法和军事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们的写作和思维受到了影响,比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到战争和军事策略的描写。

其次,兵法和军事思想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战争中,兵法和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帮助中国成功地实现统一和国家繁荣。

最后,兵法和军事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产和教诲。

例如,中国古代对于和平的追求、强调防御和智谋等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军事思想

第一章  军事思想

第一章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的特点(5)深刻的实践性、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阶级性、明显的继承性、不断的创新性。

第一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载体是兵书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至清朝前期。

产生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军事指导思想上的基本内容“天命观”产生的重要标志:《军志》,《军政》两部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

《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明朝最为杰出的兵书: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二、《孙子兵法》(重点)1《计》:①战争的重要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春旺知道,不可不察也。

”②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五事) 道、天、地、将、法。

(将):智信仁勇平。

③欺敌误敌的“诡道十二法”,目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④“庙算”2《作战》:①“兵贵胜,不贵久”②“因粮于敌”3《谋攻》:谋略的思想核心。

①创造性地提出“全胜”:“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作战的目的是以min代价max胜利②“伐谋”“伐交”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6《虚实》:用兵原则“致人而不致于人”。

以“水形”喻“兵形”提出“避实击虚”“因敌变化”。

7《军争》:主动权。

9《行军》:治军原则“令之以文”“齐之以武”10《地形》:地行是用兵之助。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三)《孙子兵法》的影响1国内:明代的茅元仪则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2国外:唐朝“输出”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含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1、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历程(一)萌芽成型时期(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

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就有大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

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由于对战争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战争受迷信的影响极大,国家经常以占卜、观察星象等来决定战争行动,产生了以天命观为中心内容的战争指导思想;军队的治理以“礼”和“刑”为基础,“礼”主要适于上层的贵族和军官,讲究等级名分、上下有序,对下级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严酷的刑法。

(二)成熟繁荣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

这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古代军事大发展的时期。

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使战争连绵不断,战争规模扩大,战争频繁而形式多样。

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全面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

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它标志着封建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

其他影响较大的兵书还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三)充实提高时期(秦至五代)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这期间主要经历了秦、汉、晋、隋、唐等几个大的王朝。

其中,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秦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舟师水军参战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的配合作战。

第三章 军事思想

第三章  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二)形成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 ②战争比较频繁,提供丰富的实践源泉 ③文化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④各个诸侯国重视和提倡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四)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明朝至清朝后期
从14世纪末至 19世纪40年代,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了没落 的境地,但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很多。 这时,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的先进兵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以及其他 的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于是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 变化。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的重要论述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


战争观与方法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军队建设思想 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
国防建设思想
军事思想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是军事哲学层次上的问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一)萌芽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
这个阶段已经产生了一些萌芽形态的兵书。商代的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就有大 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 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段的引文。《易经》、 《尚书》、《诗经》中都有些片段以及零星的军事思想的论述,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古代军 事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中国最早的兵书《军政》、《军志》

中国最早的兵书《军政》、《军志》

中国最早的兵书《军政》、《军志》我大中华文明从远古演进到了夏、商、周朝代之际,先祖们对于与军事直接相关的军队、战争等事物逐渐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史学典籍的文献中就是,不再仅仅是对各场战争的双方、时间、地点、结局的简单记录,而是出现了军事领域较为系统的理性论述,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出现了萌芽,其中的代表就是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军事类著作《军政》与《军志》。

从目前我国的史学研究上看,《军政》与《军志》是我国史籍记载中最早的两部兵书。

虽然这两部书已经佚失,对其作者及具体内容尚难以考证。

但通过我国自春秋时期以后的典籍(《左传》、《孙子兵法》《李靖兵法》、《十一家注孙子》等书中都有所体现)中散见的只言片语的引用中,我们仍可洞察其部分详情。

经后人整理,这些典籍中引用的《军政》、《军志》中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句:其一,“《军志》曰:’允当则归。

’又曰:’知难而退。

’又曰:’有德者不可敌’。

”这句话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引文。

其背景是楚国与晋国的城濮之战前,楚成王认为其对手晋国在其国君晋文公(重耳)治理之下国富军强,难以全胜,在此在对其禁军统帅子玉下达命令时引用了《军志》中的这三句话进行告诫。

“允当则归”与“知难而退”两句的含义是指战争双方兵力大致相当,没有必胜的把握的情况下应适可而止,必要时不宜恋战,应主动撤出交战,以免遭重大创伤。

这就是“知难而退”的真正含义。

这与近代的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提出的“进攻的顶点”理论是相近的。

“有德者不可敌”其内在的逻辑是如果敌方君主有德,就会获得民众的支持,其军队也必然会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一个国家内政稳定,在遭遇外敌入侵时就会万众一心地抗击,而这样的对手是难以战胜的。

后来的孙武将其称为是“道”,并说“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指的正是这个道理。

与此相近,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也有“《军政》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思想的演进

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思想的演进

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思想的演进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

从夏商周时期的守势战争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思想,再到秦汉时期的合纵连横,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一、夏商周时期:守势战争的特点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思想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的初步稳定,战争形势日益复杂。

夏代人以守势战争为主,主要依靠城池防御、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地方势力的抵御。

同时,战争中的士兵合纵连横,形成集体行动和战争合作的思想。

这一时期的战争与军事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战争思想的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思想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思想发展的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国家力量的对比也更加悬殊。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军事思想开始兴起,即变法思想。

变法思想强调通过改革军制、整顿装备、提升士气以及运筹帷幄来提高战争胜算。

同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对战争与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孙子兵法中强调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等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合纵连横的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形成战国晚期的合纵思想。

合纵思想强调各国联合起来对抗强敌,通过各方力量的协作与配合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同时,秦汉时期还有军事地理学的发展,通过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改变战争形势。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思想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后来的战争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兵家思想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兵家思想的兴起时期。

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派别,强调可靠的情报、精确的计划和战略的决策。

在这一时期,兵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兵法体系,例如孙武、吴起、孟子等知名军事家的著作。

兵家思想对后来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军事思想知识点总结

古代军事思想知识点总结

古代军事思想知识点总结古代军事思想是军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古代军事战略、战术以及组织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军事思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古代军事思想的起源、代表性思想家、主要思想内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一、古代军事思想的起源古代军事思想起源于古人类面对战争的实际需求,在古代军事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归纳。

最早的古代军事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商代时期的《兵法》和古印度的《摩诃婆羅多》等。

二、代表性思想家1. 孙子(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孙子兵法》。

他主张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具有着“以迂其途、以诓其敌”的战术思想。

2. 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人和军事理论家,著有《战争论》。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主张以政治目的为中心,在战争中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以取得胜利。

3. 文天祥(1236-1283年):中国南宋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著有《敬亭山志》。

他总结了自己的军事经验,提出了“时与别决,势亦死生”的战略思想。

4. 西涅卡(公元4世纪):罗马军事家,著有《罗马军制》。

他提出了组织军队的基本原则,强调军纪的重要性,并且注重士兵的训练和装备。

三、主要思想内容1. 战争目的与政治关系:古代思想家普遍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治上的利益。

孙子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观点,克劳塞维茨则主张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

2. 战争的本质与特点:孙子将战争定义为“用兵之道”。

他强调战争需要智慧和战略,提出了“以计致敌,以谋动敌”的思想。

克劳塞维茨则认为战争是一种力量的对比,是通过斗争和暴力实现目标的手段。

3. 军事组织与管理:古代军事思想家重视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性。

西涅卡提出了军队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纪律、训练和装备等方面。

孙子则提出了军队管理的方法和原则,如“将者,智谋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 战略与战术:古代军事思想家对战略和战术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兵学中国历代军事大家和著作以及战略思想

中国兵学中国历代军事大家和著作以及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与中国兵学
孙子兵法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的璀璨明珠 孙子兵法是在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的土壤中产生
的 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它之前的中国智慧和中国
兵学 孙子兵法对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要深入了解和学习孙子兵法,必须了解中国兵学
的概貌和一般知识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兵学的概貌和一般知识
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
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宗族安 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 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 因而各宗族活动 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 固定, 使得氏族成员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 稼穑为生。
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
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 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气候———狂 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 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向蚩 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 (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
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 后,黄帝族乘胜东 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 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 “命少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 位能服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 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结为同盟。
兵学之祖——黄帝
兵学之祖——黄帝
黄帝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取名 叫轩辕。传说黄帝从小聪明异常,出生不 到78 天就能说话,9 岁时就具备了多方面 的才干。他英勇 无比,武艺超群,经常率 部众平息部落之间的冲突,调节纷争,在 各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得到了大家的 拥戴。黄帝把自己部落善于搏斗的人组织 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军队。
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
起因:黄帝部落渡过黄河到达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 河、黄河进至河北中部。发祥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 相邻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发展,为争夺生存地和奴 役异族部落,与炎、黄两大部落发生冲突。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孙子兵法》历经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

西汉初的名将韩信曾以此书对部将教导谆谆,指挥其军队“举之不断、行而不迷、进退有据”,使他的军队攻无不克、风靡南北。

据说拿破仑在戎马倥偬间也常看此书,他以雄才大略和多谋善胜著称于世,拿破仑的杰出战略战术思想不无借鉴《孙子兵法》。

即使在现代,《孙子兵法》仍不失为军事战略的指南,他的“不战而胜”思想已为世人所熟知。

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渊源,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应当有所裨益。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

老子原名李耳,具体生卒年代未详,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辈,孔子曾远道登门“问礼于老子”,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去。

孙武生长于齐国贵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孙武为吴军统帅,“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武是否到过老子那里求教,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俩人哲学思想的比较中,略知《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我们通过比较、评析,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对老子哲学在论兵方面的全面承续关系,以及老子哲学对孙武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不战而胜思想老子反对轻率的战争,认为“佳兵不祥”,即好战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主张“无为而治”。

孙子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指出:“凡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第二章第二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示(最新)

第二章第二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示(最新)





1.黄帝与炎帝为争夺部族首领而进行的战争 ------“坂泉之战” 2、炎帝联合黄帝与蚩尤进行的战争--“逐 鹿之战” 2.禹灭三苗的战争 -------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战 争
战争政策:灭族,毁宗庙,子孙为隶-------符合战 争性质.即侵略 、 掠夺
原始社会末期主要作战武器

骨镖
石镞
春秋铁剑
铁刃铜斧

弓箭
虎符
青铜头盔
皮甲

骑兵时代的确立

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为标志,骑兵作为一个兵种正式出现。
春秋战国百家论兵

孔子:“师出有名。” 《孟子》:“春秋无义战。” 《墨子》:“兼爱、非攻。” 《司马法》:“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 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尉缭子》:“诛暴乱禁不义。” 《吕氏春秋》:“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期 春 战 秋 国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军事特征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军事思想
周室衰微,诸候强并弱,礼乐征伐自诸候出。 齐、楚、秦、晋始大

春秋时期争霸战: 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 湛阪之战等。 晋齐之间爆发的鞍之战、平阴之战等。 晋秦之间爆发崤之战、彭衙之战等。
1、明代军事方面的基本特征 2、前清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明清(前期)随着火器日益大量的装备军队, 在军队编制和战法上,都引起了一系列显著变 化。戚继光的"鸳鸯阵","三才阵",已具备有近 代的"散兵群"、"散兵行"的雏形。孙承宗"车营 战法"中所提出的"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 等显示出战术思想上注重发挥火力,注重纵深 配置,协同动作等近代战术精神。

中国古代兵书的发展

中国古代兵书的发展

中国古代兵书的发展中国古代兵书那可真是个宝藏啊!咱就从最早的时候说起吧。

那时候打仗就已经有不少经验要总结了,就像《孙子兵法》,孙武那可真是个厉害的人物。

他写的这本兵书啊,就像一本绝世秘籍。

里面那些计谋,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可都是智慧的结晶。

感觉孙武就像一个超级智慧的老爷爷,坐在那给你唠嗑,告诉你打仗的诀窍。

这兵书一出来,就给后来的将领们提供了超棒的参考。

再往后呢,又有很多兵书冒出来。

这些兵书就像是一群小伙伴,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

有的着重讲战术,像怎么布阵啦,骑兵步兵怎么配合啦。

就好比是一群士兵在操场上,听着将领拿着兵书讲着怎么排兵布阵才最厉害。

而且这些兵书还会不断发展,就像人们的智慧在不断升级一样。

你可别小看这些兵书,它们在战争里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将领们把兵书带在身边,就像带着个智慧锦囊。

遇到难题了,就翻开兵书找找答案。

比如说被敌人包围了,说不定兵书里就有应对之法,像利用地形突围之类的。

这就像在黑暗里有了一盏明灯,给人希望。

古代那些写兵书的人啊,也都特有情怀。

他们写兵书不只是为了打仗,也是希望能让国家安定,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就像是一群有担当的大哥,想着怎么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土地。

而且这些兵书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呢。

从兵书里你能看出来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战争的态度。

不过呢,兵书也不是万能的。

战场上的情况那是千变万化的。

有时候就算照着兵书来,也可能会出岔子。

但这并不影响兵书的价值。

它们就像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在历史的长河里闪着光。

它们见证了古代战争的风风雨雨,也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直到现在,这些兵书还在被人们研究,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呢。

就像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大礼包,里面装满了惊喜。

军事篇:古代兵书的起源和军事哲学的萌芽

军事篇:古代兵书的起源和军事哲学的萌芽

军事篇:古代兵书的起源和军事哲学的萌芽有了战争就会有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但兵学即军事学术的产生则应该在发明文字之后。

文字的产生是兵法得以记载的客观条件。

有了兵学、兵法、兵书才谈得上蕴含于其中的军事哲学思想。

实际上春秋以前没有产生系统的军事著作,只能说是古代军事思想与军事哲学的萌芽时代。

古代有伏羲氏发明狩猎,发现河图洛书的传说,后人常常把它神秘化,看作最早的兵法。

河图出土于黄河岸边的土层中,洛书出土于洛河岸边的岩层。

有人考证,河图、洛书这两种图形是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时代,狩猎猛兽的两种基本队形,或称“打虎公约”。

它表明人们在狩猎中的分工,有领头人、突击手、追赶者等等,有些类似后来的军事组织。

当时氏族之间的原始战争也可能利用了这种生产斗争的经验,不过并没有专门的军人和一般生产者的分工。

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兵法的创始人。

近年来有人考证中国有文字的文化史应上推到黄帝时代,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与量尤的涿鹿之战以及对四方的征讨,都是石器时代部落间的兼并聚合。

当时可能已有有组织的作战行动,乌合之众的个人械斗已发展为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因而也就产生了进攻防守等军事策略一类的思想。

但当时生活工具和战斗工具还无严格区别,例如弓箭既用于打猎又用于作战。

同时文字尚未产生,因而也不可能有军事著作。

所谓黄帝兵法、玄女兵符之类,显然只是传说和伪托。

玄女可以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女战神。

伪托的《黄帝问玄女战法》中说,黄帝与量尤九战不胜,“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自称玄鸟,黄帝伏地拜。

”并问:“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作起。

”于是“遂得战法焉”。

另一种说法是风后传给黄帝《握奇经》一书。

这些说法当然都不可靠。

一般认为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其中有关于军事与战争的简单记载,内容涉及到当时军队的名称、编制、兵器等,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萌芽形态的兵书。

夏商的鸣条之战也体现了一定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篇(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及《孙子兵法》概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及《孙子兵法》概述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在奴隶社会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开始出现的,它是我国古代战争经验的总结。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二、《孙子兵法》(一)《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孙子兵法》是春秋及其以前长期战争孕育的结果。

春秋时期,是战乱频繁的时代。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中,就发生过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加上多次的奴隶起义以及与战争紧密相关的聘问、朝贡、盟会等政治活动,构成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战争画卷。

“汤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纵观春秋时期的全部历史,大量的、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的战争。

公元前770前,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

一些大的诸侯国先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自己的国力,对东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地盘,又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在这时期,中原地区齐、宋、晋、秦、楚等强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后期,正当北方各国之间的战乱日渐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两国随着各自实力的增长,称霸中原的野心也随之强烈。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称霸战争,迫切需要人们对战争的规律加以总结,战争实践,也为新的军事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前提,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兵家名将,他们留心于战阵之事,潜心于兵法韬略,积极从事军事理论的研究。

《孙子兵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

(二)《孙子兵法》作者介绍《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

其祖父田书,因在齐景公时“伐莒有功”,景公大悦,不仅把乐安作为食邑封赐田书,而且将“赐姓孙氏”作为一种最高的礼遇以彰其功。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三)充实提高时期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军事理论
• 1、充实的根源 • 2、谋略的发展。 战争实践丰富
整理古籍 骑兵和水师的出现。 注释兵书。
(四)系统完善时期 ——宋代至清代前期的军事理论
• • • • 1、谋略得以成熟 朱升 2、战术得以发展 戚继光的“以火器为先,冷兵器中 “高筑墙、广 3、武学得以兴盛 以长兵器为先,兵器配置要以长护 《武经总要》 积粮、缓称王” 宋朝自公元l072年正 短的原则” 4、兵书得以传世 式兴办武学,教育学 《武经七书》
(一)萌生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理论
• 1、产生的基础 • 2、产生的标志 出现了军队 出现了车战 《军志》
产生了谋略 《军政》
“少康中兴”
“昔殷之兴也,伊 挚在夏;周之兴也, 吕牙在殷。”
(二)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理论
• 1、形成的基础 • 2、形成的标志 产生了专门指挥作战的将领 和军事家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 《六韬》 战略战术的原理、原则更加 《司马法》 系统。 《孙膑兵法》
• 1、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军事人物,在实践 中总结了一些新战术; • 2、军事理论研究后期取得一定的成就。
汉尼拔 围歼战术 费边 消耗战 凯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西庇阿 攻敌必救 沃邦的《论要塞的反攻和防御》和《筑 城论文集》;凯撒 预备队 亚历山大三世 马其顿步兵方阵 奥尼山得的《军事长官指南》 宙斯塔夫二世 线式战术 韦格蒂乌斯的《军事简述》。
(二)外国近代军事理论
1、外国近代军事理论的产生
(1)产生的物质基础:军事、政治实践的发展 (2)产生的政治基础:对战争地位的认识 一是火器开始在军队装备中占有 (3)产生的实践起点:尼德兰军事改革 重要地位; 马基雅维利(1469-1527)认为: (4)产生的重要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 二是雇佣兵制度代替了封建骑士 尼德兰的莫里茨· 奥兰治亲王的改革: 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必须专心致 制度。 力于战争,切实掌握军事力量。 规定了严格的军人纪律, 《劳埃德将军的军事政治回忆录》。 统一了训练制度, 1604年,英国发生了具有重大国 《霸术》,《兵法》。 制定了队列条令, 际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确了军队组织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篇:古代兵书的起源和军事哲学的萌芽
有了战争就会有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但兵学即军事学术的产生则应该在发明文字之后。

文字的产生是兵法得以记载的客观条件。

有了兵学、兵法、兵书才谈得上蕴含于其中的军事哲学思想。

实际上春秋以前没有产生系统的军事著作,只能说是古代军事思想与军事哲学的萌芽时代。

古代有伏羲氏发明狩猎,发现河图洛书的传说,后人常常把它神秘化,看作最早的兵法。

河图出土于黄河岸边的土层中,洛书出土于洛河岸边的岩层。

有人考证,河图、洛书这两种图形是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时代,狩猎猛兽的两种基本队形,或称“打虎公约”。

它表明人们在狩猎中的分工,有领头人、突击手、追赶者等等,有些类似后来的军事组织。

当时氏族之间的原始战争也可能利用了这种生产斗争的经验,不过并没有专门的军人和一般生产者的分工。

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兵法的创始人。

近年来有人考证中国有文字的文化史应上推到黄帝时代,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与量尤的涿鹿之战以及对四方的征讨,都是石器时代部落间的兼并聚合。

当时可能已有有组织的作战行动,乌合之众的个人械斗已发展为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因而也就产生了进攻防守等军事策略一类的思想。

但当时生活工具和战斗工具还无严格区别,例如弓箭既用于打猎又用于作战。

同时文字尚未产生,因而也不可能有军事著作。

所谓黄帝兵法、玄女兵符之类,显然只是传说和伪托。

玄女可以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女战神。

伪托的《黄帝问玄女战法》中说,黄帝与量尤九战不胜,“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自称玄鸟,黄帝伏地拜。

”并问:“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作起。

”于是“遂得战法焉”。

另一种说法是风后传给黄帝《握奇经》一书。

这些说法当然都不可靠。

一般认为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其中有关于军事与战争的简单记载,内容涉及到当时军队的名称、编制、兵器等,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萌芽形态的兵书。

夏商的鸣条之战也体现了一定的军事思想。

当时,成汤根据伊尹的建议,采取了孤立敌人、设伏诱敌、聚而歼之的战术,打败了夏桀。

西周时将文字写在竹片和木板上,流传下来的文献较多,但军事理论尚未以兵书的形式出现,而是散见于国家的典章、法令等历史文献之中。

如《尚书》、《易经》、《周礼》等都有关于军事原则的论述。

《武经总要·序》指出:“周法夏商,建官最备”。

周代是夏商两代的继承和发展,从周代的文献中也可推知夏商的一些情况。

兵法史上最早的实有其人的著名军事家当推吕尚(即姜子牙、姜太公)。

《史记》曾说:姜尚“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事之言兵”,“皆宗太公为本谋”。

他辅助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

明代的《封神演义》是以这一历史作素材的神魔小说,虽然纯属虚构,但也用神话形式表现了这一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过程。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和吕尚注意战前用间,在战斗中注意佯攻正面、迂回侧翼,具有一定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们以四万多人对敌之七十万人,促使敌军倒戈,取得胜利。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六韬》一书据说是吕尚的作品,也有人说《三略》是由黄石公转述吕尚的思想,合称为太公兵法。

但后人考证这些书是战国至西汉作品,不可能出自太公之手。

不过也不能否认这些书和吕尚的思想有一定联系。

古人常常达而不作,其思想由历代弟子加以转述、记载、发挥,这是常见的现象。

《六韬》论将才以勇为首,这和《孙子》论将以智为先有所不同,比较接近周初的情况。

《司马法》一书也记载了周代的兵法。

据说姜太公封于齐,使兵法传到齐国,以后由田穰苴整理而成。

但两书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真正属于西周时代的兵书是《军志》和《军政》。

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兵学诞生的标志。

二书虽已散失,但后代的一些历史著作和兵书如《左传》、《孙子》等曾摘引其中片断语句。

如“有德不可敌”,“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正则为营,行则为阵”。

(《军志》)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而避之”。

“言不相闻,故为之旌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军政》)等等。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当时的军事思想已经比较成熟。

传说为周文王所作的《周易》包含着斗争和变易的思想,对后代兵书有很大影响。

其中有关于军事问题的专卦。

如师、同人、离等卦都简单地概括了一定的战争经验。

“师贞丈人吉”,指出了出师正义才能取得胜利。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失得勿恤”,“无不利”等也是针对战争而言的。

其中体现了避敌锋锐,伺机而动,诱敌而击的军事哲学思想。

最古的史书《尚书》也有古代军事制度、战况和用兵方法的记载。

其中有五篇“誓”,都可以说是战前动员令。

《牧誓》就是武王伐纣的战斗动员,其中要求战车六、七步一停,缓慢前进,照顾队列整齐,刺向敌人四至七次,要暂停整顿,以保持战斗方阵。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都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了战争,大唱“纠纠武士”,“修我戈矛”的战歌。

《周礼》一书也有关于周代军制的资料。

《逸周书》更提出了“兵强胜人,人强胜天”的唯物主义命题。

但这个时期军事思想中的迷信成分还是比较严重的。

由于天命观和敬天保民思想影响,战争发动者都以恭行天罚和吊民代罪相号召,强调“有德不可敌”(《左传》)。

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有些记载相互矛盾,说明思想比较混杂。

例如《太公兵法遗文》中曾说:“凡兴军动众、陈兵,天必见其云气,示之以安危。

”而另一种说法又称武王出师前卜卦得凶兆,又逢暴风雨。

姜尚不为所动,认为“枯骨死草,何知凶吉”。

这又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了。

西周有兵书专著出现是有其客观条件的。

首先,军事力量和军事制度有所发展。

周开创了分封诸侯的制度,各分封国靠军力维持统治,国家统治集团成了武装的战斗集体。

为了巩固统治,周还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建立了大约二十多个师(每师约二千五百人)的常备军。

其次,武器和战术有了发展。

早在夏代,我国已有少量铜兵器。

殷商时期,我国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工具和战斗工具已经有了明显分工,周代的武器更有了改进,戈加长,出现了钩、戟等新武器,提高了杀伤能力。

这些是属于冷兵器时代的部分质变。

周代已开始广泛使用车战。

军队主要由车兵和徒兵(步兵)组成。

车兵是主力,一般由奴隶主贵族担任。

徒兵配合作战,由奴隶担任。

一部战车的战士及服务人员组成一个战斗单位,有的达百人之多。

战车的多少就成了衡量军力强弱的标志,故有千乘之国之说。

周代编制,一乘战车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外在革车中有二十五人配合作战。

甲土是作战的主力,其中车左主射是车长,车后主击刺,车中是御手。

车战可以说是阶级社会战争的最早作战形式,中外皆是如此。

第三,战术也有了很大变化。

作战方式为徒兵配合车战,在指挥上强调稳扎稳打,以大方阵正面推进,要求行动统一,严格管理。

车战之利在于平原及有良好的道路。

因此,战前侦察地形十分重要。

这样一来,间谍战、心理战、宣传战以及战前运用谋略的思想都开始发展起来。

当然,这时的作战形式和战术,仍然比较简单。

《司马法》就曾说过:“古者逐奔不过百步”。

第四,在军事教育上也有发展。

上层社会逐渐形成习武之风,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项中,射、御都是军事教育。

贵族青年经常进行田猎,每年春秋两季还要举行“弓射”之礼比武,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军事演习或军事体育运动。

古代兵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形成的。

(责任编辑:孟亚鹃)
责任编辑:wenm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