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道、王道、霸道
商鞅论王道,霸道的句子
商鞅论王道,霸道的句子
商鞅在《商君书》中关于王道和霸道的论述,其中有一句是:“国皆有法,而无贵贱。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
于百姓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都有法律,不分贵贱。
法律
是用来编著成图籍,设置在官府,并向百姓公布的。
此外,商鞅还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使
国家强大。
他主张“法治”、“集权”,反对“礼治”、“集权”,认为法治能够使国家富强,而礼治只能使国家衰弱。
在商鞅看来,王道和霸道都是一种政治策略,但它们在实施方
式上有所不同。
王道注重道德教化,以德治国,强调以仁义之心来
治理国家;而霸道则注重武力征服,以力治国,强调以强权来统治
国家。
商鞅认为,王道虽然高尚,但难以实施;而霸道虽然残酷,
但易于操作。
因此,他主张实行法治,以强制手段来治理国家。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转发核心提示:周朝的天子称王,周的政治理念是“王道”,也是儒家倾心的理想政治。
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
孔子提出“仁政”概念,主张士人参政议政。
春秋战国的霸道政治背离了周的王道。
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显,但传统皇朝政治实质上是杂用王道和霸道。
主张王道的儒学始终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政治,因而不能成为政治学;法家所言之法是统治之法,不限制君权,所以是“霸道”的理论。
中国政治文化在20世纪才有了民权、民主、宪法等全新的概念。
本文摘自《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作者:王鸿生原题为: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在一定意义上,可用“王道”和“霸道”来解释传统政治的所有特征,也可以说王道和霸道就是古代帝王之道。
在传统政治的框架中,王道荡荡,象征传统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浩浩,象征传统政治“威权统治”的一面。
从现代政治学的观点看,王道和霸道都没有“合法性”,但有其历史的合情合理性和文化正当性。
无论是王道还是霸道,都是君主政治,而非民主政治,而且中国传统政治并没有沿此道走向现代民主。
今天,深入探讨这对概念的政治文化意蕴,有助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国政治文明的历史,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内涵。
一、周代的王道理念及问题在中华文明史上,周是中国王官文化形成的时期。
周朝的天子称“王”,周礼所确定的政治理念也就是“王道”,这是儒家所倾心的理想政治。
但是,在周朝王道政治的理念中隐含着一个无法排除的悖论:周人是以属国的身份取代原来的宗主而称王,无法诉诸自己血统的神圣性,只是借抽象的“天命”来进行所谓“顺天应人”的革命,实际上是以“霸道”取天下的。
既然周人可借“天意民心”来进行“革命”,推翻殷商的统治,又如何能保证自己的统治始终得到“天意民心”的眷顾,不被另一次“革命”所推翻呢?从《尚书·周书》的内容看,周的统治者曾对“武王革命”的正当性做了不少辩护,周初的统治者在政治行为上都采取了临渊履薄的态度。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帝道、王道、霸道
帝道、王道、霸道帝道、王道、霸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三大治国之道。
帝道、王道、霸道是古人的语言,用现代人的语言就是——德治、礼治、法治!一是帝道,即尧帝、尧帝的以德治国的治国之道。
尧舜时期的以德治国,就是用各种道德规范人们的一言一行,从而达到德润人心的目的,使普通百姓不想干坏事,使大小官员不想搞腐败;二是王道,即周文王、周武王的以礼治国的治国之道。
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就是用各种礼仪限制人们的一言一行。
从而达到礼限人行的目的,使普通百姓不能干坏事,使大小官员不能搞腐败;三是霸道,即秦孝公、秦始皇的以法治国的治国之道。
秦国、秦朝时期的以法治国,就是用严刑酷法威慑人们的一言一行。
从而达到法慑人行的目的,使普通百姓不敢干坏事,使大小官员不敢搞腐败。
这三个治国之道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治国文化,都有其符合时代精神的合理性、科学性、真理性,都有其落后时代的片面性、局限性、谬误性。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推出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治国之道,既继承发展了帝道、王道、霸道的合理性、科学性、真理性,又克服纠正了帝道、王道、霸道的片面性、局限性、谬误性。
1、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对象是自然人,重点是自然人,用家庭伦理道德与政治伦理道德润人心,从源头上抑制普通百姓干坏事的欲望,使其不想干坏事;从源头上抑制大小官员搞腐败的欲望,使其不想搞腐败。
2、以制治国以礼治国发展到当今社会就是以制治国,即用各种严格的制度、体制、机制限制人们的一言一行。
所以,以制治国的对象是自然人,重点是法人及法人代表,用制度、体制、机制限人行,从制度上堵塞普通百姓干坏事的漏洞,使其不能干坏事;从制度上堵塞大小官员搞腐败的漏洞,使其不能搞腐败。
3、依法治国以法治国发展到当今社会就是依法治国。
“以”与“依”两个字,音同意不同:古代社会以法治国的“以”是以帝王认定的法律制度,或者帝王自己的金口玉言为治国的法律依据;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依”是依独立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为治国的法律依据。
先秦“五至”论与帝道、王道、霸道说——由《鹖冠子·博选》篇说起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这应 当从德 、才两 方面 来说 明五 至之 士 。作 者依 德 、才 高低把 士 分成 5等 ,相 信他 们对 治理 国家 发挥 不 同程 度 的作用 。因五者 的德 、才 不一 ,故 作者 建议 君主 对他 们采 取不 同的态度 :
北面而事之,则伯 己者至;先趋 而后息, 问而后默,则什 己者至; 先 人趋 己趋,则若 己者至;
2 0 年 7月 09 第3 卷 第 3 期
古代 文 明
T eJ u n lo n i n i i i a i n h o r a fA c e tC v 1 z t o s
J l, 0 9 u y 2 0
V 13 N 3 o . o
[ 国先秦 史】 中
先秦“ 五至, 与帝道 、王道 、霸道说 , 论
— —
由 《 鹛冠 子 ・ 博选 》篇说起
杨 兆贵
提
要 :( ( 鹃冠子 ・ 博选 篇写于秦代 ,其主要思想是五至论 。本文由该篇入手,探讨五至
论的理论渊源 ,五至论所涉及的先秦诸子帝道、王道、霸道说 ,以及各学派对帝道、王道、霸道
的不同看法,并对产生此三道说的时代背景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 鹃冠子 ・ 博选》篇 五至论
不 是鹃 冠子 一人 所 写,也 非反 映一 时一 派之 作 。其 中 《 近迭 》 度 万 》 王 铁 》 兵 政 》 学 问》5 、《 、《 、《 、《 篇 反映 鹗冠子 的 思想 。其他 大部 分篇章 反 映战 国晚期 黄老 学派 的思想 ,也有 的主要 反 映兵家 思想 ( 黄 老 学在 某程 度上 可包 容兵 家 ) 博 选 》和 《 希 》两 篇 因避 秦始 皇之 讳 ,写成 于秦 代 。《 鸿》篇 吸 。《 著 泰 收、包 含 战国 以来太 一 的主要 内涵 ,把本 体和 元神 结合起 来 ,为汉 武推 行 以太一 为 中心的祭 祀奠 下理
霸道与王道的辩论稿
霸道与王道的辩论稿
什么是王道,什么是霸道?孟子说的很清楚:“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王道和霸道,一个凭借德,一个凭借力,一个真正去行仁义,一个却打着仁义的幌子欺负别人。
凭借强大的武力,打着仁义的幌子,去征服别的国家,那就是霸道,像春秋五霸那样,都有一时的成功,做了大国霸主,但霸权都不长久。
王道就不同了,王道是以德服民,就像当年商汤王才七十里、周文王仅有一百里,就可以行仁政,但商汤王和周文王最后都成了国运数百年的大国。
孟子认为,从根本上看,霸道只能横行一时,唯有王道才会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才会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内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
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这是认为“以力假仁”犹胜于不假。
他说:“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皇道、帝道、王道、霸道2012-01-28 17:52:58来自: bruce上古帝王治世,按宏观治理的四种模式来划分,大致分为皇道、帝道、王道、霸道,按历史上出现的相应人物,大致如此:伏羲与神农氏淳朴归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国不扰民,民出而作,落而息,不感帝力而自得其乐。
何为道,为民者,出而作,落而息,即为道。
道在本心,无需教化,民在道中,行则合道,是以无为,是以弃智而愚民。
若伏羲与神农氏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帝力於民何有哉?伏羲与神农氏皆为皇道,亦道教所称“无上大道”,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分善恶不分正邪。
轩辕黄帝篡夺炎帝上台,本是以下犯上不义之举,加上轩辕黄帝为世界战争始作俑者,首开与蚩尤争夺帝位之血腥战端,成为暴力夺得天下第一人,导致天下干戈四起杀伐遍地,轩辕黄帝失和丧德,因此由伏羲与神农氏时的皇道堕落为帝道。
周武王首启臣弑君之恶例,悬纣王首级于太白旗示众,丧失君臣之道,由帝道进一步沦为王道。
尧逢囚即曰:“此吾未教之过也。
”事事皆背在自己身上,此王道也,未入帝道也。
舜继尧再治天下,历数十年垂拱而治,已由王道至于帝道。
刘邦以张良为帝师、以萧何韩愈曹参陈平等为臣,此帝、王、霸道杂用者也。
隋文帝治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从谏如流且能臣众多,百姓安居乐业,可为帝、王道兼用者也。
嬴政,刘彻、曹操,皆霸者也,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现今美国亦是。
皇道:用无为,以道率民,民以道而归之。
人民居德而崇道功,以道化教世人为己任,为功德。
与生俱来处高德,都有崇高的思想和智慧学识,且胸怀大志。
世盛德朴,化度众人。
使人民灵魂转向道并处身德朴,此时人对诡诈、刁蛮陌生,不理解,处于研究状态。
视智巧为贼,视德朴为人本该就有的天性。
上天以德生人,人当以德报之,去智巧而行德朴,不浪费财物。
帝道:用恩信以德行世,民有贤德,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民重礼节,当时时以道德端正己行。
诡诈难以立足,以德教民,民感恩戴德以德报之。
王道和霸道名词解释
王道和霸道1. 简介在人类社会中,权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通过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对他人产生影响。
王道和霸道是权力的两种不同体现,分别代表了合理而公正的权力行使和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滥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王道和霸道的定义、特征、区别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2. 王道的含义及特征2.1 定义王道作为一个名词,最初源自中国古代的君权观念。
王道即君权之道,是一种合理、公正、道义化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代表了正义和公平的原则,并通过法律、道德和规则来约束权力的行使,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权利。
2.2 特征王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性:王道的权力行使是符合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不以私利为目的,而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
2.公正性:王道是公正的,它尊重人权、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特定个体或群体。
3.法治性:王道坚持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体系来约束权力的行使,确保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4.限制性:王道对权力的行使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允许滥用权力或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3. 霸道的含义及特征3.1 定义霸道作为一个名词,指的是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强调个人或组织对他人的支配和控制,不经过合法的程序和合理的限制,滥用权力、违背公正、侵犯他人权利。
3.2 特征霸道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专断、独裁的,不受制约和监督,违反了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原则。
2.不公正性:霸道是不公正的,它往往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得权力,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3.任性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任意的,不遵守规则和法律,不考虑社会和个体的长远利益。
4.不受限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没有明确的限制和约束,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和不正当的行为。
4. 王道与霸道的区别王道和霸道是权力行使的两种不同方式,主要区别如下:1.目标不同:王道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目标,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平等;霸道以个人或组织的私利为目标,追求权力和控制。
何谓王道
何谓王道?对手不乖,便从他身上碾过去。
何谓霸道?就算乖的,也碾过去。
何谓天道?亲,今天该你被碾了。
何谓帝道?你不想被碾,也不得不被碾!
何谓儒家之道?碾过去之前跟他说一声。
何为墨家之道?用器械从不乖的身上碾过。
何谓墨者之道?用自己造的大轮子碾过去!
何谓兵家之道?简单高效的碾过去。
何谓道家之道?一边打酱油,一边淡定的看着你被碾!
何为佛家之道?碾完你告诉你其实碾等于没碾没碾等于碾,你被碾是因为以前碾过别人;何谓法家之道?我依律严厉地将你碾过;
何谓纵横家之道?我喊上一帮人来碾你!
何为阴阳家之道?”我算出你今儿晚上要被碾过!”
何为国际主义之道?我碾你是为了你好。
何谓强国之道?众小弟拿号排队找关系走后门双膝跪地至诚膜拜:大哥啊求碾压!否则我就跪地不起!
何为中华之道?自古以来,你就是被我们碾大的.......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坐在轮子上大喊:“历史的车轮碾过来啦!。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赏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赏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商君列传【原文】【注解】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①,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②,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③。
会座病④,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⑤,将奈社稷何⑥?”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⑦。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⑧,王色不许我⑨。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⑩,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①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
②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
刑,通“形”。
指形体或事实。
名,指言论或主张。
③进:推荐、保举。
④会:适逢,正赶上。
⑤有如不可讳:倘有不测。
不可讳,亦作“不讳”。
死亡的婉转说法。
讳,忌讳,隐瞒。
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国家怎么办呢?有托付何人的意思。
社稷:国家政权的代称。
社,土地神。
稷,谷神。
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以代称国家。
⑦嘿:同“默”。
⑧言:指推举。
若:你。
⑨色:脸色,神情。
⑩疾:快,迅速。
?禽:同“擒”拘捕,捕捉。
?悖:荒唐,糊涂。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①,东复侵地②,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③。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④,其志不开悟矣。
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皇道、帝道、王道、霸道2012-01-28 17:52:58来自: bruce上古帝王治世,按宏观治理的四种模式来划分,大致分为皇道、帝道、王道、霸道,按历史上出现的相应人物,大致如此:伏羲与神农氏淳朴归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国不扰民,民出而作,落而息,不感帝力而自得其乐。
何为道,为民者,出而作,落而息,即为道。
道在本心,无需教化,民在道中,行则合道,是以无为,是以弃智而愚民。
若伏羲与神农氏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帝力於民何有哉?伏羲与神农氏皆为皇道,亦道教所称“无上大道”,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分善恶不分正邪。
轩辕黄帝篡夺炎帝上台,本是以下犯上不义之举,加上轩辕黄帝为世界战争始作俑者,首开与蚩尤争夺帝位之血腥战端,成为暴力夺得天下第一人,导致天下干戈四起杀伐遍地,轩辕黄帝失和丧德,因此由伏羲与神农氏时的皇道堕落为帝道。
周武王首启臣弑君之恶例,悬纣王首级于太白旗示众,丧失君臣之道,由帝道进一步沦为王道。
尧逢囚即曰:“此吾未教之过也。
”事事皆背在自己身上,此王道也,未入帝道也。
舜继尧再治天下,历数十年垂拱而治,已由王道至于帝道。
刘邦以张良为帝师、以萧何韩愈曹参陈平等为臣,此帝、王、霸道杂用者也。
隋文帝治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从谏如流且能臣众多,百姓安居乐业,可为帝、王道兼用者也。
嬴政,刘彻、曹操,皆霸者也,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现今美国亦是。
皇道:用无为,以道率民,民以道而归之。
人民居德而崇道功,以道化教世人为己任,为功德。
与生俱来处高德,都有崇高的思想和智慧学识,且胸怀大志。
世盛德朴,化度众人。
使人民灵魂转向道并处身德朴,此时人对诡诈、刁蛮陌生,不理解,处于研究状态。
视智巧为贼,视德朴为人本该就有的天性。
上天以德生人,人当以德报之,去智巧而行德朴,不浪费财物。
帝道:用恩信以德行世,民有贤德,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民重礼节,当时时以道德端正己行。
诡诈难以立足,以德教民,民感恩戴德以德报之。
什么是“王道”、“霸道”?
什么是“王道”、“霸道”?很多人对传统文化都有误解,觉得儒家是古代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道家佛家则是封建迷信,其实那都是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认真读过经典。
传统文化是为天下苍生服务的,是为了利益众生,是为了世界和平,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单纯为统治阶级服务。
下面选取《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两句名言,让我们了解一下“王道”与“霸道”有何不同。
一、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点评:我们都听说过“王道”和“霸道”这两个词,究竟什么意思呢?孟子在这里给我们讲清楚了。
依靠武力之实,假借仁义之名,成就一己之私,这就是霸道。
要想称霸,就要有比较大的国家做后盾,才会有势力制服其他国家,成就霸业。
如果一个国家很小,就没有办法成就霸业了。
如果依靠道德仁爱,治理国家,救世安民,心是真心,政是实政,这就叫做王道。
王道靠的是至诚之心,足以感化天下,因为施行仁政,又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依附。
所以不必有土地广大的国家,也不必拥有强大的武力,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心悦诚服了。
比如商汤在毫都的时候,他所管辖的土地面积,不过方圆七十里而已。
周文王在西岐的时候,他所管辖的土地面积,也不过方圆百里而已。
因为他们能够施行仁政,以德服人,最后才能成就商朝、周朝的王业。
王道和霸道,表面上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仁政爱面,只不过一个是真仁,一个是假仁。
出于真诚的仁爱之心,就是王道;假托仁爱之名的,就是霸道。
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点评:赡是足的意思。
孟子说,王道和霸道,表面看似一样,但其用心不一样,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服从,也是不一样的。
霸道是以假仁假义让人屈服的,人们虽然外面看起来顺从,但内心不服,不是真心爱戴,只是因为力量不足,弱不胜强,不得已才屈服的。
而王道则是以德行和仁爱让人顺服的,不是勉强顺从,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爱戴,就好像孔门七十二贤对于孔子的恭顺敬仰一样。
商鞅变法检讨与死因追究
子庶民的人身自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体权利被碾压,即便宰相也保不住性命。孝 公 一 死 ,反对势力集结反扑,改革派威
权体系瞬 间 坍 塌 ,没有培植出值得信赖的接班梯队,无 人 可 靠 ,一 旦 失 宠 于 新 王 ,商鞅的事功业绩、个人
贡献注定遭受全盘否定。但把商鞅彻底污名化则有失公允。
关 键 词 :商 鞅 ;秦 孝公;变法;法家;功过
这个“变法 之 令 ”,涉及人民的有(1)和 (3)两 条 。首当其冲的(1)就是要有效控制人民,把秦国
底 层 的 庶 民 以 十 口 、五 口 为 基 本 单 位 重 新 划 分 和 编 制 ,以便政府统一管理,尤其可以为税赋征收、 兵役承担提供直接的户籍根据<5),充分满足国家 需 要 。“牧 司 连 坐 ”制 度 的 设 置 ,用意显然在于有效 钳制人民的手脚,勿 使 犯 罪 ,如有 违 犯 ,则彼此脱 不掉干系。孝 公 、商缺似乎立志要把秦国拖进一个 军 事 化 、半 军 事 化 管 理 的 社 会 。 (3 ) 的表面是对民 众居住方式的强制干预,粗暴而不近人情,根本不 循习惯礼俗。也难怪汉代贾谊批评说:“商君违礼 义 ,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3] 但小家庭化改革的实质却是细分了税赋征收单 位 ,以便国家从民众身上搜刮更多的财富,绝不让 老百姓占便宜,政府想 着 法 子 敛 财 ,如 有 违 犯 ,则 加倍处罚。秦地的“国富民穷”由此奠定了体制基 础 ,国家有权力干扰民众的生活,政府对庶民可以
大 事 ,就必须特立独行,可以一意孤行,而罔顾大 部分俗人的不理解和不同意;只要能够强国,啥都 可以抛在脑后,挑战一下民众的浅见和陋见又算 得 了 什 么 呢 !至 于 群 众 ,其 实 都 是 一 些 “可 与 乐 成 ” 而 “不可与虑始”的 人 而 已 ,根本不必拿他们当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之前,天子称“王”,诸侯称“公”,仅有死后被当作神来崇拜的少昊、颛顼、喾、尧、舜才被称作“帝”。
换句话说,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的治国方式,就是“帝道”,亦称“黄老”学说,核心则是师法造化,无为而治。
儒家要求君王对百姓实施“仁政”,让百姓“近悦远来”,这就叫作“王道”。
秦国实施变法,核心便是“耕”与“战”。
变法之后,秦人财富地位与血统关系不大,而主要与战功挂钩。
于是,敌军首级,成了金钱地位的等价物。
从此,秦人特别嗜血好战。
因为,战场杀敌等于发家致富,“虎狼之师”由此养成。
可见,所谓“霸道”,就是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
上古帝王治世,按宏观治理的四种模式来划分,大致分为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按历史上出现的相应人物,大致如此:/ 伏羲与神农氏淳朴归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国不扰民,民出而作,落而息,不感帝力而自得其乐。
何为道,为民者,出而作,落而息,即为道。
道在本心,无需教化,民在道中,行则合道,是以无为,是以弃智而愚民。
若伏羲与神农氏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帝力於民何有哉?伏羲与神农氏皆为皇道,亦道教所称“无上大道”,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分善恶不分正邪。
轩辕黄帝篡夺炎帝上台,本是以下犯上不义之举,加上轩辕黄帝为世界战争始作俑者,首开与蚩尤争夺帝位之血腥战端,成为暴力夺得天下第一人,导致天下干戈四起杀伐遍地,轩辕黄帝失和丧德,因此由伏羲与神农氏时的皇道堕落为帝道。
周武王首启臣弑君之恶例,悬纣王首级于太白旗示众,丧失君臣之道,由帝道进一步沦为王道。
尧逢囚即曰:“此吾未教之过也。
”事事皆背在自己身上,此王道也,未入帝道也。
舜继尧再治天下,历数十年垂拱而治,已由王道至于帝道。
刘邦以张良为帝师、以萧何韩愈曹参陈平等为臣,此帝、王、霸道杂用者也。
隋文帝治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从谏如流且能臣众多,百姓安居乐业,可为帝、王道兼用者也。
嬴政,刘彻、曹操,皆霸者也,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现今美国亦是。
皇道:用无为,以道率民,民以道而归之。
人民居德而崇道功,以道化教世人为己任,为功德。
与生俱来处高德,都有崇高的思想和智慧学识,且胸怀大志。
世盛德朴,化度众人。
使人民灵魂转向道并处身德朴,此时人对诡诈、刁蛮陌生,不理解,处于研究状态。
视智巧为贼,视德朴为人本该就有的天性。
上天以德生人,人当以德报之,去智巧而行德朴,不浪费财物。
帝道:用恩信以德行世,民有贤德,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民重礼节,当时时以道德端正己行。
诡诈难以立足,以德教民,民感恩戴德以德报之。
以德高之人为官作吏,人民相互谦让,先人后己。
不为己得己失,人民相互尊敬,视诡诈为贼。
人民亲融和顺,民心纯朴。
以诡为耻,以德为尊。
帝有皇帝王三象。
王道:用公正,以功率民。
公买公卖,除暴安良,使民丰衣足食,公平致富,使人各具才能,重功绩成果。
规劝人们辨善恶识好坏,处世公平。
那是自己的,那是别人的,很明确,君用道劝民以功,民崇以功,做实际事,王低一步入霸,高一步入帝故有帝王霸三象。
霸道:用智、以力。
赏罚必信,法令显明,以力率民,民亦以力归之。
以力逞势,政令不出二门,借虚名以争实利。
以力而争,只求效率数量,以利而重视技能之人,以诡诈为智谋,争强斗势,取利不以德而以争,小争以言,大争以兵,霸走高一步为王,走低一步逞豪匪,故霸有王霸匪三象。
最高明的统治者行用皇道,中等贤明的统治者行用帝道,下等贤明的统治者行用王道、霸道。
具体体现在实际中,皇道好比人体的头部,帝道好比人体的腹部,王道好比人体的臀部,霸道好比人体的手脚。
按东南西北划分,能无为而治、德盛贤明、如同皇天普照的皇道统治者萌生于北方(如伏羲);能明辨事象、定制立法、德合天地的帝道统治者萌生于南方(如虞舜);能推行仁政、辅以刑罚、使神灵和民众乐于归往的王道统治者萌生于东方(如商汤);靠刑罚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统治者萌生于西方。
(如秦始皇)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
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
故使臣不用礼赏功,美而无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霸主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
信衰士疏,赏毁士不为用。
三皇虽然没有传下修身治国的言论,但是他们潜移默化的仁德遍布四海,所以天下老百姓不知把功劳记在谁的名下。
依照自然的法则,有理论,有法规,因此天下太平。
有了功劳,君臣谦让,他们的美德,无形中变成了老百姓的行动,百姓当然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所以古代的帝王使用群臣不必有那么多的礼仪法规、赏罚奖励,就能使四海和美而不互相伤害。
五帝依据天象制定历法,崇拜山川之神,并按其尊卑秩序制定礼仪,依四时五行之气教化民众,虔诚地祭祀天地之神、祖先之灵。
凡天下之物,活动的禽兽,静止的草木,大到名山大川的神灵,小到丘陵坟莹的鬼魂,日月所照之处,没有不归顺的。
“王道”重于“德”,“德”胜“术”而“王”:而“霸道”重于“术”,“术”胜“德”则“霸”。
(理同“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王”之道,万民敬而仰之;“霸”之道,众人畏而惧之。
王者称王多依德智,而固其王业则多假术力;霸者则恰恰相反,霸者称霸多借术力,而定其霸业则多附德智。
但无论“王”“霸”取得并固持其基业均是“德”“术”并用。
对于帝道和霸道他是两个对立的矛盾层次。
一个是以德以礼教育感化,一个是铁手腕硬来。
读史偶得(2)历史记载,商鞅离开母国卫国,前往秦国,游说秦孝公。
通过关系,商鞅见到孝公,言说“帝道”,孝公没有兴趣,不时昏睡,并将引荐者责骂一通。
接着,商鞅再次求见,言说“王道”,孝公不像上次那样打瞌睡,可还是觉得不合己意,并且再次责备了引荐者。
尽管如此,商鞅并未放弃,而是第三次求见孝公,向他言说“霸道”。
这一次,孝公非常满意。
后来,孝公与商鞅竟然连谈数日而不厌倦。
当然,他们谈的具体内容,外人所知不多。
不过,关于“霸道”,人们可从变法各项举措窥之一二;而关于“帝道”与“王道”,内容则基本付之阙如。
秦国实施变法,核心便是“耕”与“战”。
变法之后,秦人财富地位与血统关系不大,而主要与战功挂钩。
于是,敌军首级,成了金钱地位的等价物。
从此,秦人特别嗜血好战。
因为,战场杀敌等于发家致富,“虎狼之师”由此养成。
可见,所谓“霸道”,就是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
儒家要求君王对百姓实施“仁政”,让百姓“近悦远来”,这就叫作“王道”。
两千多年来,中国统治者“杂王霸之用”,亦即嘴巴上说的是“王道”,实际做的则是“霸道”。
成效如何,史籍汗牛充栋,无须赘言。
当年日军侵华,打正旗号,说是为了建设“王道乐土”。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什么叫“帝道”?秦孝公为什么听得打瞌睡?战国之前,天子称“王”,诸侯称“公”,仅有死后被当作神来崇拜的少昊、颛顼、喾、尧、舜才被称作“帝”。
换句话说,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的治国方式,就是“帝道”,亦称“黄老”学说,核心则是师法造化,无为而治。
秦孝公是个有为之君,所以,商鞅对他言说“帝道”,实在是对牛弹琴。
在漫长的中华帝国历史上,“帝道”也曾展示它的非凡魅力,可惜仅此一次,而且为时短暂。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吕后执掌朝廷大权。
之后,外戚势力一直非常强势。
前135年,窦太后死,汉武帝全权处理国政,“帝道”治国实验宣告结束。
史书记载,刘邦夺得天下时,民生凋敝,天子座驾,四匹马配不齐同一毛色,而政府高官只能乘坐牛车。
到了文帝、景帝执政时,社会富裕、国力强盛,“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可见,“文景之治”,并非浪得虚名。
老子说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段文字,可以意译如下:“最好的时代,百姓根本不感到统治者的存在;次一等的,百姓亲近并赞誉他;再次一等的,百姓畏惧他;更次一等的,百姓轻侮、蔑视他。
统治者诚信不足,所以,百姓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应该是悠哉游哉的啊,不轻易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以是观之,“霸道”不如“王道”,“王道”不如“帝道”。
所以,“康乾之治”不如“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不如“文景之治”。
君主专制时代,则是一代不如一代。
帝道王道霸道从本质来讲都是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是构建国家内外秩序的手段而已,都能保障国家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但是,因所倡导路线主张的差异也注定了最后面临的结局不尽相同。
但是,作为国家道路的选择方式,必然也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因此,帝道和王道虽然看着远比霸道完美,但是如果逆潮流而动,最后只能是国破人亡的凄惨闹剧,也正是因此,商鞅见秦孝公时,先后谈论了帝道、王道、霸道,打动秦孝公的却是最后才谈及的霸道。
帝道恃“德”、王道恃“义”、霸道恃“信”,用国者德立而帝,“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帝道一般是指三皇五帝时采取的治理国家方式,有些接近于道家的提纲挈目的“无为而治”思想,那时是部落联盟时代,能够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以及其它部落的战争中生存下来是最大的课题,因此,解决温饱是最大的任务,各方其实都经不起战争的消耗,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
因此,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下,首先在内政方面是要选贤任能,发展生产,惠及部落民众,粮食多了,人口就增长,部落也会强大,部落内部就呈向心的稳定;其次,部落关系方面,由于自己部落的强大,为其他弱小的部落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部落自然就会归附,所以,“有苗不服,执干戚以舞”,也就是说“修德”使其他部落“慕义”而归,而不是采取战争的方式;再次,民主的禅让制度,保证了领导层能够得到万民和各部落的敬服,保证了部落领导层延续的稳定性和先进性;最后,武力讨伐天下敌对,保证部落联盟的安定外部生存环境。
除了最后一项的征伐较多的具有维护自己领导地位的现实意味之外,其他方面来讲帝道是一种崇尚“德天下德万民”的治理天下的态度。
王道和霸道是私有制地位确立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产物,帝道这种较为原始民主的制度已经被明确的君臣关系所取代,帝道注定成了不可追的过往。
王道是一种在私有制社会君臣关系体制下对帝道的一种改良,从“德天下德万民”转变为了强调能维护事务和谐共处秩序的“义”,更多的接近于儒家思想。
荀子认为,在国家层面倡导礼义,在政治方面举“义士”任贤选能、在诉讼方面举“义法”保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社会举“义志”形成社会的导向。
也就是说,“义”从社会层面来说,是一种保证君臣民三方内在秩序和三方利益的内在规范,国君要推行“仁政”,从根本上保证国民的利益,大臣要堪为士民表率,教化国民,国民要努力发展生产,服从各项义务。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义”也提供了一种变革的理论基础,君臣民三方中,如果有谁破坏了这种内在规范,积累到了其他两方无法容忍的程度,那就可以“义”的需求进行阶级矛盾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