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与霸道
商鞅论王道,霸道的句子
商鞅论王道,霸道的句子
商鞅在《商君书》中关于王道和霸道的论述,其中有一句是:“国皆有法,而无贵贱。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
于百姓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都有法律,不分贵贱。
法律
是用来编著成图籍,设置在官府,并向百姓公布的。
此外,商鞅还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使
国家强大。
他主张“法治”、“集权”,反对“礼治”、“集权”,认为法治能够使国家富强,而礼治只能使国家衰弱。
在商鞅看来,王道和霸道都是一种政治策略,但它们在实施方
式上有所不同。
王道注重道德教化,以德治国,强调以仁义之心来
治理国家;而霸道则注重武力征服,以力治国,强调以强权来统治
国家。
商鞅认为,王道虽然高尚,但难以实施;而霸道虽然残酷,
但易于操作。
因此,他主张实行法治,以强制手段来治理国家。
荀子王道与霸道思想兼用的现实意义.doc
荀子王道与霸道思想兼用的现实意义王霸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对概念,中国思想家常用这对概念说明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
王道强调以德服人,主张仁义治国,霸道强调以力服人,主张功利和暴力,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和治理手段。
王道是一种理想,是儒家所致力的社会政治手段;霸道符合社会现实,不同儒者对霸道思想态度不一。
先秦儒家对王霸思想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王霸思想是早期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倡导王道,孟子拥护王道,反对霸道。
荀子对现实社会和政治手段思考的更符合实际,更为具体,认为王道优先,霸道次之,王霸可兼用,权谋最次,反对用权谋。
荀子王霸兼用的思想符合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一、先秦儒家的王道和霸道思想王霸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内涵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讨论王霸思想时要注意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表达,厘清各自的特定含义。
先秦是王霸思想的源头,孔孟荀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因此需要首先分析孔孟的王霸思想,重点分析荀子的王霸思想。
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倡导王道政治,手段是以德服人。
孔子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仁学,认为仁者爱人,以爱人之心推及到政治上,衍生出了为政以德[1]11(《论语为政》)的现实逻辑,具体手段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12(《论语为政》),孔子的这一主张恰是王道政治的主张。
孔子反对霸道,认为依靠使人屈服的刑罚手段治理百姓,不能使人真心改过,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1]12(《论语为政》)尽管如此,孔子对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一,推动社会发展,还是持肯定的态度,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1]151(《论语宪问》)对于管仲的贡献,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151-152(《论语宪问》)在孟子那里王道和霸道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政治手段,他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内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
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语文教学中的“王道”与“霸道”-最新教育资料
语文教学中的“王道”与“霸道”当急功近利之风吹向各个领域,当“揪”的理念“深入人心”,原本最有味道和文化气息的语文教学也变得索然无味。
这里存在一个历史上争论很久的问题,到底是行王道还是行霸道?观点一:霸道(典型代表: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烽烟四起,大家各据一方,靠实力打天下。
诸侯最关注的问题是自身如何在与邻邦的武力竞争中生存下去的问题。
霸道强调控制力,强调军事,强调权谋,强调方法论,能够直接解决春秋时军事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而王道则强调吸引力,强调道德,强调内政,强调风尚。
这也并非不重要,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渐进式的。
比较而言,王道的作用反而没有霸道那么容易显现出来。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择面比较大,很多老师只择其一二所谓重点篇目,其他则不去问津,一来赶教学进度,二来觉得课文么,多教两篇少教两篇没啥影响。
这就是典型的霸道思想。
这样一来,可就枉费了教材选编者的良苦用心。
笔者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增加和丰厚学生的积累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专题”设计亮点鲜明,文化气息较为突出。
学生可在专题的指引下,感受专题中不同文章的同与异;一个个鲜明的专题犹如一次次精神的洗礼,其内容之丰富,自成体系,又环环相扣。
岂可轻易“放过”?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中的霸道重分数的提高、重解题技巧的训练,参加考试、取得分数是教学的目的。
就拿诗歌鉴赏来说,《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那教师自可见招拆招,将问题和答题步骤一一对应,学生自可照猫画虎,应对自如。
可是别忘了,再好的技巧也得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之上。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痛心地发现,学生是按照我们的步骤一二三一一写来,也写了很多,很完整,可却很难得到分数。
问题就出现在诗歌还没读懂就开始套程序了。
显然,这是重技轻艺的结果。
观点二:王道(典型代表:宋代)宋代矫枉过正,儒家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霸道也被贬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度。
中国的“王道”与美国的“霸道”
中国的“王道”与美国的“霸道”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5期在中国文明史上,“王道”确定了“天下有道”,“霸道”标志着“天下无道”。
中国“王道”思想代表来自东方的和合智慧、天下秩序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级规模治理理想,可成为西方民主霸权及其国际法秩序异化的对治方案与替代性愿景。
“永远不称霸”源自中国文明传统在中国长期的文明史上,“王道”与“霸道”成为激烈竞争的治理哲学与施政路线。
“王道”确定了“天下有道”,而“霸道”标志着“天下无道”。
天下之理想治道,在于“王者兴”,在于“王道”规范的认同与多元力量的整合。
王道秩序,因而成为“协和万邦”的理想性秩序,其中融贯的是和平、共生、安全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理性秩序思维与国际法精神。
“永远不称霸”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这一反复宣示的国策基准,不是虚伪的战略掩饰,而是基于自身文明传统和国际秩序观的真诚表达与追求。
但“国强必霸”似乎又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常态规律,对霸权的竞争及追求权力地位的承认,构成西方历史与文明进步的关键动力。
西方“以己度人”,以其主观历史眼光评断中国国家行为性质与走向,容易推导出所谓“中国威胁论”,甚至引向“新冷战”深渊。
西方对中国“霸权”降临的想象、恐惧和维护自身霸权的本能反制意识,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之间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美国相信中国的霸权意图并游说其盟友、准盟友甚至中间地带国家采取相同立场,建立所谓“反华统一战线”,有两个核心支点,即所谓民主价值观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美国成为“丛林霸王”是当代国际法秩序的最大软肋202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外国制裁法》,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中国看来,美国霸权主义的体现,是有其文化根基和行为习惯的,甚至是以其“同盟体系”进行的集团化“犯罪”。
1、霸道与王道
霸道与王道作者:金焕民这篇读起来让人云里雾里的文章,是写给那些“资本型老板”看的。
什么是资本型老板?是指那些秉持“拿我工资,就得唯我是从”的老板。
这类老板虽然貌似重视人才,但骨子里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礼贤下士”。
这类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自然也就很难让他知道他人的价值。
他们的自信完全建立在资本基础之上。
这类老板信奉的是霸道。
咨询这个职业,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近距离、大面积接触成功人士---无论是老板或者是高级职业经理人。
从某种意义上,能够研究透他们,就能发现中国企业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刘春雄老师曾经整了一个给中小企业老板画像的小系列,过程中邀请我也整上两篇。
我没写。
原因是怕得罪人---与许多中小企业老板关系都不错,如果大家对号入座,会很尴尬。
况且我写东西有时很尖锐,用词很具杀伤力,就越发不愿意无事生非了。
去年写了个营销高管修炼系列,里面用许多篇幅讲老板的不容易,建议高管们应多体谅老板的难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对老板无限迁就,因为老板也分为三六九等。
有些老板,根本就不值得“伺候”。
除了少数人,大多数人在具有一定成就之后,都会飘飘然。
即使那些没有飘飘然的“少数人”,所以能够自持,主要原因也是所取得的成就,还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达到之后也会如此。
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会飘飘然,而在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飘飘然状态和用什么方式去飘飘然。
莫扎特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天才的音乐家。
他很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并且经常把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写信告诉朋友。
其中女王夸他百年一遇,是他最得意的。
其实,他最终的成就很可能是万年一遇。
另外一个同样著名同样硕果累累的音乐家威尔第,是这样总结自己一生的:20岁之前,只谈自己;30岁谈自己与莫扎特;40岁谈莫扎特与自己;50岁之后只谈莫扎特。
在这里,我只选择一个特定的视角谈谈飘飘然这个问题。
这个特定的视角就是如何评价自我,做到“知人”与“自知”;如何处理“已”与“人”的关系;如何平衡个人好恶与事业需要间的关系。
帝道、王道、霸道
战国之前,天子称“王”,诸侯称“公”,仅有死后被当作神来崇拜的少昊、颛顼、喾、尧、舜才被称作“帝”。
换句话说,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的治国方式,就是“帝道”,亦称“黄老”学说,核心则是师法造化,无为而治。
儒家要求君王对百姓实施“仁政”,让百姓“近悦远来”,这就叫作“王道”。
秦国实施变法,核心便是“耕”与“战”。
变法之后,秦人财富地位与血统关系不大,而主要与战功挂钩。
于是,敌军首级,成了金钱地位的等价物。
从此,秦人特别嗜血好战。
因为,战场杀敌等于发家致富,“虎狼之师”由此养成。
可见,所谓“霸道”,就是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
上古帝王治世,按宏观治理的四种模式来划分,大致分为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按历史上出现的相应人物,大致如此:/ 伏羲与神农氏淳朴归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国不扰民,民出而作,落而息,不感帝力而自得其乐。
何为道,为民者,出而作,落而息,即为道。
道在本心,无需教化,民在道中,行则合道,是以无为,是以弃智而愚民。
若伏羲与神农氏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帝力於民何有哉?伏羲与神农氏皆为皇道,亦道教所称“无上大道”,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分善恶不分正邪。
轩辕黄帝篡夺炎帝上台,本是以下犯上不义之举,加上轩辕黄帝为世界战争始作俑者,首开与蚩尤争夺帝位之血腥战端,成为暴力夺得天下第一人,导致天下干戈四起杀伐遍地,轩辕黄帝失和丧德,因此由伏羲与神农氏时的皇道堕落为帝道。
周武王首启臣弑君之恶例,悬纣王首级于太白旗示众,丧失君臣之道,由帝道进一步沦为王道。
尧逢囚即曰:“此吾未教之过也。
”事事皆背在自己身上,此王道也,未入帝道也。
舜继尧再治天下,历数十年垂拱而治,已由王道至于帝道。
刘邦以张良为帝师、以萧何韩愈曹参陈平等为臣,此帝、王、霸道杂用者也。
隋文帝治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从谏如流且能臣众多,百姓安居乐业,可为帝、王道兼用者也。
嬴政,刘彻、曹操,皆霸者也,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现今美国亦是。
帝道、王道、霸道
帝道、王道、霸道帝道、王道、霸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三大治国之道。
帝道、王道、霸道是古人的语言,用现代人的语言就是——德治、礼治、法治!一是帝道,即尧帝、尧帝的以德治国的治国之道。
尧舜时期的以德治国,就是用各种道德规范人们的一言一行,从而达到德润人心的目的,使普通百姓不想干坏事,使大小官员不想搞腐败;二是王道,即周文王、周武王的以礼治国的治国之道。
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就是用各种礼仪限制人们的一言一行。
从而达到礼限人行的目的,使普通百姓不能干坏事,使大小官员不能搞腐败;三是霸道,即秦孝公、秦始皇的以法治国的治国之道。
秦国、秦朝时期的以法治国,就是用严刑酷法威慑人们的一言一行。
从而达到法慑人行的目的,使普通百姓不敢干坏事,使大小官员不敢搞腐败。
这三个治国之道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治国文化,都有其符合时代精神的合理性、科学性、真理性,都有其落后时代的片面性、局限性、谬误性。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推出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治国之道,既继承发展了帝道、王道、霸道的合理性、科学性、真理性,又克服纠正了帝道、王道、霸道的片面性、局限性、谬误性。
1、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对象是自然人,重点是自然人,用家庭伦理道德与政治伦理道德润人心,从源头上抑制普通百姓干坏事的欲望,使其不想干坏事;从源头上抑制大小官员搞腐败的欲望,使其不想搞腐败。
2、以制治国以礼治国发展到当今社会就是以制治国,即用各种严格的制度、体制、机制限制人们的一言一行。
所以,以制治国的对象是自然人,重点是法人及法人代表,用制度、体制、机制限人行,从制度上堵塞普通百姓干坏事的漏洞,使其不能干坏事;从制度上堵塞大小官员搞腐败的漏洞,使其不能搞腐败。
3、依法治国以法治国发展到当今社会就是依法治国。
“以”与“依”两个字,音同意不同:古代社会以法治国的“以”是以帝王认定的法律制度,或者帝王自己的金口玉言为治国的法律依据;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依”是依独立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为治国的法律依据。
王道与霸道
王道与霸道——浅谈中美外交战略异同力二万睿1117030218 首先,王道是什么?仅就外交上来说,王道,重仁义,反对滥用武力,主张用对话与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
王道,走的是和平之路,谋求和平,谋求协调,谋求合作,谋求共赢。
从外交上看,王道能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什么是霸道?霸道,迷信武力,以争夺霸权与取得霸主地位为外交的最大目的。
霸道尚武,主张凭借武力,征服天下。
外交上的霸道指的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比如美国,他利用自己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
霸道,走的是暴力道路:“暴力多边主义,主张仰仗军事同盟,建立军事优势,采取军事手段,发动军事打击,以谋求国际主宰地位和单方面的安全利益”。
在王道和霸道之间,中国选择了王道,而美国则相反。
美国奉行“先发制人”政策。
自二战以来,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有美国的参与,比如索马里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南联盟战争(在此美国轰炸了我国大使馆),还有最近的利比亚战争,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联合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名义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美国发动这么多战争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如果当事国服从美国的安排,那么美国就不打他,然而如果你不听从美国的“旨意”,那么就会遭到残酷的打击。
就像伊拉克,萨达姆本来就是美国培养起来的,当萨达姆为美国人服务时,美国花大笔资金支持他,然而当萨达姆不再听美国人话时,美国竟然绕开联合国打击一个主权国家,这难道不是霸权吗?当制裁利比亚,朝鲜时美国就动用联合国,然而联合国不同意时美国就不理睬,这对其他国家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联合国岂不成了美国的工具吗,也因此这件事后,美国的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伤。
而中国奉行“积极防御”政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
它的基本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这是认为“以力假仁”犹胜于不假。
他说:“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与霸道”及当代价值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在中国的政治史上,王道与霸道一直都是君王常采用的两种治国之道。
王道即儒家强调的仁政,象征专制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则指的是武力、刑法,象征着专制政治“权威统治”的一面。
这两种治国之道在历史上曾助多位君王成就王朝盛世。
现如今,这两种治国理念仍旧在许多学者的著作中被提及,对处理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是一件值得各国参考的政治法宝。
一、“王道”的概念内涵在中国传统的古代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最先高举“王道”的大旗,积极探索救治良方,并沿着“内圣外王”的规矩构建了一套理想的社会秩序,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统一。
关于“王道”,孟子曾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
用道德而实行仁义使天下归顺的人,不用依靠国家的辽阔”。
经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家的梳理总结,王道已经成为以仁德为标准和原则的儒家的政治理想。
先秦诸子各家将“王道”作为其所倡导的经世的根本道理和治国之本,对重建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应对策略,最根本目的都是想要改变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以此来实现天下大一统、上下有序的共同理想[1]。
“王道”作为儒家的政治理想,以仁义道德为根本,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几千年以来被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所沿用,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始终是贯穿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的主线。
二、“霸道”的概念内涵在西周末期,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秩序逐渐开始分崩离析,中国政治来到了诸侯“称霸”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在当时能够称霸一方,求才若渴,纷纷招揽有才之士并增添国力来富国强兵,于是便形成了王者霸主争抢诸子百家思想为自己所用的局面,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霸道遂应运而生。
段俊平: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
段俊平: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人们在谈论企业家的领导艺术时,经常会说“王道”与“霸道”两个词,其实“王道”与“霸道”从古到今都是中国执政所用的两个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所谓“王道”是指以道德感化为主要执政方式,是建立在以德服人哲学理念的管理形式。
所谓“霸道”是指以行使权利为主要的执政方式,是建立在以力服人的基础上的管理形式。
在历史上无论是唐王李世民的“王道”或是秦王秦始皇的“霸道”的执政方式在一段时间内都取得了社会繁荣和稳定,但是时间一长,两种执政方式都出了问题。
历史证明只有辩证的处理和应用好“王道”与“霸道”的关系,一个社会或组织才能长治久安。
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过如下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用政策来管理和用刑罚来规范人民,人民就会只求免于刑罚,即使犯错但只要没受到刑罚的处罚,心中就不会有羞耻感。
而用道德来管理和用礼数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从内心有羞耻感,从而自动自发的遵守社会规范。
由此可见,仅用以力服人的“霸道”虽然可以震慑组织内的成员免受错误,但却不会达到自动自发的管理目的。
只有用以德服人的“王道”才能最终感化组织内的成员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
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这其实就是西方管理学说中的制度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最早论述。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其实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管理大师,其管理的哲学理念与西方两千年后今天的理论同出一辙。
这不得不说我们古代圣人先贤的智慧已经超越了历史的时空。
我们现在重拾历史的思想贝壳,就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我们就会感知中国化管理的精髓和魅力。
(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画好圈、饼、叉就是管理大师》)现代西方管理学中对“制度”和“文化”的管理关系做了许多论述。
在西方许多制度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被执行下去,因为西方人们有宗教契约精神,而在中国只有好的制度才能被执行,坏的制度甚至是不合理的制度,开始就会被人们的诟病而无法执行下去,曾经流传甚广的管理故事证明了这一点。
霸道与王道的辩论稿
霸道与王道的辩论稿
什么是王道,什么是霸道?孟子说的很清楚:“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王道和霸道,一个凭借德,一个凭借力,一个真正去行仁义,一个却打着仁义的幌子欺负别人。
凭借强大的武力,打着仁义的幌子,去征服别的国家,那就是霸道,像春秋五霸那样,都有一时的成功,做了大国霸主,但霸权都不长久。
王道就不同了,王道是以德服民,就像当年商汤王才七十里、周文王仅有一百里,就可以行仁政,但商汤王和周文王最后都成了国运数百年的大国。
孟子认为,从根本上看,霸道只能横行一时,唯有王道才会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才会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王道和霸道名词解释
王道和霸道1. 简介在人类社会中,权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通过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对他人产生影响。
王道和霸道是权力的两种不同体现,分别代表了合理而公正的权力行使和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滥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王道和霸道的定义、特征、区别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2. 王道的含义及特征2.1 定义王道作为一个名词,最初源自中国古代的君权观念。
王道即君权之道,是一种合理、公正、道义化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代表了正义和公平的原则,并通过法律、道德和规则来约束权力的行使,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权利。
2.2 特征王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性:王道的权力行使是符合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不以私利为目的,而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
2.公正性:王道是公正的,它尊重人权、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特定个体或群体。
3.法治性:王道坚持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体系来约束权力的行使,确保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4.限制性:王道对权力的行使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允许滥用权力或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3. 霸道的含义及特征3.1 定义霸道作为一个名词,指的是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强调个人或组织对他人的支配和控制,不经过合法的程序和合理的限制,滥用权力、违背公正、侵犯他人权利。
3.2 特征霸道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专断、独裁的,不受制约和监督,违反了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原则。
2.不公正性:霸道是不公正的,它往往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得权力,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3.任性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任意的,不遵守规则和法律,不考虑社会和个体的长远利益。
4.不受限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没有明确的限制和约束,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和不正当的行为。
4. 王道与霸道的区别王道和霸道是权力行使的两种不同方式,主要区别如下:1.目标不同:王道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目标,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平等;霸道以个人或组织的私利为目标,追求权力和控制。
王道和霸道名词解释
王道和霸道的名词解释引言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用不同的词汇来形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其中,王道和霸道是两个常用的词汇,用来描述不同类型的人或行为方式。
本文将对王道和霸道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含义和应用。
王道定义王道是指一种合理、公正、仁慈、有度量、体现尊重他人权益的行为方式。
王道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平衡,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特点1.合理公正:王道强调依法办事,遵循公共利益和社会规范。
它要求以公正、客观、公开的方式处理事务,不偏袒任何一方。
2.仁慈有度:王道注重关怀他人,并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到各方利益。
它追求温和而宽容的态度,尽可能减少冲突和伤害。
3.尊重他人权益:王道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应该平等对待。
它主张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4.平等互助:王道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并鼓励互助合作。
它认为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同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应用王道的思想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1.政治领域:在政治上,王道是指政府依法行使权力,为人民谋福祉。
它要求政府公正执法,保护公民的权益。
2.经济领域:在经济上,王道是指企业依法经营,遵循市场规则。
它要求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利润,并回馈社会。
3.教育领域:在教育上,王道是指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
它强调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
4.个人行为:在个人行为中,王道是指每个人都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以诚信、友善、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霸道定义霸道是指一种强势、专横、不顾他人权益的行为方式。
霸道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地迫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意愿。
特点1.强势专横:霸道行为通常表现为强制性和高压态度。
它不顾他人的意见和权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2.利益最大化:霸道行为以自身利益为中心,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它往往以牺牲他人权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3.不择手段:霸道行为常常采取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欺骗、威胁、恐吓等。
王道与霸道浅谈
王道与霸道浅谈—以中西文化为对比时间:2012-10-29 来源:原创作者:寒江雪阅读:227次谈谈王道与霸道,就不得不说起中国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王道与霸道就已经很兴盛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图存求才若渴,为建霸业,形成了诸子百家争为王者霸主所用,以求本门发扬光大,王道霸道遂应运而生。
王道在中国古代所代表之人非孔孟儒家为典型性代表,即儒家所强调的仁政,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霸道在春秋典型的代表是法家,霸道所强调的是古时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侧重武力取胜,英雄主义,以及法制精神,两者以此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许就是两个极端。
中国作为一个以农耕文明的大国,由于自从汉朝以后,统治阶级侧重于王道,推崇“罢黜百家,唯独儒术”的封建政治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在这种文化熏陶影响下,国民渐渐失去了那种强有力的反抗意识,就像鲁迅所说的“失去了自信力”和“自我安慰”“自我满足”的思想,缺失了民族精神。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养育了一代代的顺民,而不是向西方一样的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观念,在此并不是否认儒家思想,只是想说明王道对中国后世的影响。
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求一丝答案,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昌盛为什么会在清朝以后衰落,也许与中国统治阶级经常推行的王道儒家思想有很大联系,在中国的思想观念中,一直强调保大家舍小家,为集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等观念,在中国很难出现一个像拿破仑那样的英雄人物,即使在中国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物,只会是有两种可能,要么它产生于集体之中,像李世民、朱元璋、赵匡胤、毛泽东等,要么会死的很惨,像韩信,于谦、杨修、孔融、彭德怀等。
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落后世界潮流的开端,更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屈辱时期,面对英国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在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主战派,一种声音是主降派,但是最后结果是主降派胜出了,从此战争形势除了退让就是忍辱负重,一步步的退缩丧失的不仅仅是主权,更是一个民族的衰落。
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皇道、帝道、王道、霸道2012-01-28 17:52:58来自: bruce上古帝王治世,按宏观治理的四种模式来划分,大致分为皇道、帝道、王道、霸道,按历史上出现的相应人物,大致如此:伏羲与神农氏淳朴归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国不扰民,民出而作,落而息,不感帝力而自得其乐。
何为道,为民者,出而作,落而息,即为道。
道在本心,无需教化,民在道中,行则合道,是以无为,是以弃智而愚民。
若伏羲与神农氏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帝力於民何有哉?伏羲与神农氏皆为皇道,亦道教所称“无上大道”,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分善恶不分正邪。
轩辕黄帝篡夺炎帝上台,本是以下犯上不义之举,加上轩辕黄帝为世界战争始作俑者,首开与蚩尤争夺帝位之血腥战端,成为暴力夺得天下第一人,导致天下干戈四起杀伐遍地,轩辕黄帝失和丧德,因此由伏羲与神农氏时的皇道堕落为帝道。
周武王首启臣弑君之恶例,悬纣王首级于太白旗示众,丧失君臣之道,由帝道进一步沦为王道。
尧逢囚即曰:“此吾未教之过也。
”事事皆背在自己身上,此王道也,未入帝道也。
舜继尧再治天下,历数十年垂拱而治,已由王道至于帝道。
刘邦以张良为帝师、以萧何韩愈曹参陈平等为臣,此帝、王、霸道杂用者也。
隋文帝治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从谏如流且能臣众多,百姓安居乐业,可为帝、王道兼用者也。
嬴政,刘彻、曹操,皆霸者也,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现今美国亦是。
皇道:用无为,以道率民,民以道而归之。
人民居德而崇道功,以道化教世人为己任,为功德。
与生俱来处高德,都有崇高的思想和智慧学识,且胸怀大志。
世盛德朴,化度众人。
使人民灵魂转向道并处身德朴,此时人对诡诈、刁蛮陌生,不理解,处于研究状态。
视智巧为贼,视德朴为人本该就有的天性。
上天以德生人,人当以德报之,去智巧而行德朴,不浪费财物。
帝道:用恩信以德行世,民有贤德,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民重礼节,当时时以道德端正己行。
诡诈难以立足,以德教民,民感恩戴德以德报之。
对执行霸道和王道的看法作文
对执行霸道和王道的看法作文In my opinion, being authoritative and autocratic in leadership can be both effective and detrimental at the same time. 在我看来,在领导方面执行霸道和专横可以同时有效和有害。
On one hand, being authoritative can lead to quick decision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lans. 一方面,执行霸道可以导致快速做出决定和实施计划。
This can be especially beneficial in situations where swift action is necessary, such as during crises or emergencies. 这在需要迅速行动的情况下特别有益,比如在危机或紧急情况下。
However, it can also stifle creativity, hinder collaboration, and discourage open communication among team members. 但是,这也可能抑制创造力,阻碍合作,而且会阻止团队成员之间的开放交流。
Being autocratic may also lead to resentment and dissatisfaction among subordinates, resulting in lower morale and decreasedproductivity. 而专横可能会导致下属的怨恨和不满,从而导致士气低落和生产力下降。
Furthermore, an authoritative leadership style can contribute to a toxic work environment, where employees feel demoralized and disempowered. 此外,执行霸道的领导风格可能会导致一种有毒的工作环境,员工感到士气低落和权力被剥夺。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周朝的天子称王,周的政治理念是“王道”,也是儒家倾心的理想政治。
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
孔子提出“仁政”概念,主张士人参政议政。
春秋战国的霸道政治背离了周的王道。
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显,但传统皇朝政治实质上是杂用王道和霸道。
主张王道的儒学始终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政治,因而不能成为政治学;法家所言之法是统治之法,不限制君权,所以是“霸道”的理论。
中国政治文化在20世纪才有了民权、民主、宪法等全新的概念。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王道;霸道;儒学;秦制[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09)01―0128―05“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在一定意义上,可用“王道”和“霸道”来解释传统政治的所有特征,也可以说王道和霸道就是古代帝王之道。
在传统政治的框架中,王道荡荡,象征传统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浩浩,象征传统政治“威权统治”的一面。
从现代政治学的观点看,王道和霸道都没有“合法性”,但有其历史的合情合理性和文化正当性。
无论是王道还是霸道,都是君主政治,而非民主政治,而且中国传统政治并没有沿此道走向现代民主。
今天,深入探讨这对概念的政治文化意蕴,有助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国政治文明的历史,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内涵。
一、周代的王道理念及问题在中华文明史上,周是中国王官文化形成的时期。
周朝的天子称“王”,周礼所确定的政治理念也就是“王道”,这是儒家所倾心的理想政治。
但是,在周朝王道政治的理念中隐含着一个无法排除的悖论:周人是以属国的身份取代原来的宗主而称王,无法诉诸自己血统的神圣性,只是借抽象的“天命”来进行所谓“顺天应人”的革命,实际上是以“霸道”取天下的。
既然周人可借“天意民心”来进行“革命”,推翻殷商的统治,又如何能保证自己的统治始终得到“天意民心”的眷顾,不被另一次“革命”所推翻呢?从《尚书?周书》的内容看,周的统治者曾对“武王革命”的正当性做了不少辩护,周初的统治者在政治行为上都采取了临渊履薄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道与霸道
——浅谈中美外交战略异同
力二万睿1117030218 首先,王道是什么?仅就外交上来说,王道,重仁义,反对滥用武力,主张用对话与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
王道,走的是和平之路,谋求和平,谋求协调,谋求合作,谋求共赢。
从外交上看,王道能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什么是霸道?霸道,迷信武力,以争夺霸权与取得霸主地位为外交的最大目的。
霸道尚武,主张凭借武力,征服天下。
外交上的霸道指的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比如美国,他利用自己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
霸道,走的是暴力道路:“暴力多边主义,主张仰仗军事同盟,建立军事优势,采取军事手段,发动军事打击,以谋求国际主宰地位和单方面的安全利益”。
在王道和霸道之间,中国选择了王道,而美国则相反。
美国奉行“先发制人”政策。
自二战以来,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有美国的参与,比如索马里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南联盟战争(在此美国轰炸了我国大使馆),还有最近的利比亚战争,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联合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名义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美国发动这么多战争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如果当事国服从美国的安排,那么美国就不打他,然而如果你不听从美国的“旨意”,那么就会遭到残酷的打击。
就像伊拉克,萨达姆本来就是美国培养起来的,当萨达姆为美国人服务时,美国花大笔资金支持他,然而当萨达姆不再听美国人话时,美国竟然绕开联合国打击一个主权国家,这难道不是霸权吗?当制裁利比亚,朝鲜时美国就动用联合国,然而联合国不同意时美国就不理睬,这对其他国家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联合国岂不成了美国的工具吗,也因此这件事后,美国的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伤。
而中国奉行“积极防御”政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不搞军备竞赛,不搞军事结盟,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当今世界,这是真正的王道,以王道昭天下,深得人心,朋友遍天下。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国外交策略大相径庭呢?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国的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的外交策略。
由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世界上经济和军力都为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他暂时有实现“霸道”的外交策略的实力。
而我国由于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消耗了大量国力,另外加上建国后美国对我国的技术经济封锁,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发展。
现在通过改革开放虽然我国国力相对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美国,我国还是有一定差距。
所以,在今天的斗争中我们还不能和美国硬碰硬。
另外由于美国的种种手段,例如通过在中国周边设置棋子,挑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限制中国发展,然而中国因为国力和世界政治形势所迫,除了经济制裁手段并没有其他更好的反制手段,以致中国如今仍然保
持“积极防御”政策。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国家的历史和外交传统。
美国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血与火的时代”通过独立战争和工业革命起家,深受早期殖民主义影响,属于“暴发户”,资本的本性决定了他们信奉霸道。
而中国自唐朝以来一直实行王道的和平主义政策,对小国广布恩泽,被誉为天朝上国,出现过“万国来朝”的盛况,因此我们有信奉王道的传统。
虽然中国和美国实行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但是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这一点上是共通的。
中国与美国,谁能笑到最后?
众所周知,和平与发展乃是现代国际社会的主流话题。
在非洲,中国通过援建基础建设项目,比如建设学校,医院,公路等,帮助非洲国家进行建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扬。
另外,中国不断减免一些贫穷国家的贷款,也为非洲国家带来了福音。
这才是大国所为。
中国正是通过这种广布德泽的方法,赢得了很多国家的民心。
否则,中国如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非洲国家的倡议下顺利进入联合国,并获得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否则那些非洲国家为何欢迎中国企业到他们国家进行投资?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反观美国,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发动战争的做法已经受到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声讨,看看美国国内的反战游行吧,能够做出连自己国内的人民都看不下去的无耻行径的政府,你还能指望他在国际上能干出什么好事呢?911事件就是对他胡作非为的惩罚。
毫无疑问,中国发展起来了,假如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力量和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其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在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同时,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同时,应该也必然会团结更多的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与一切霸权主义做斗争。
而且,中国不称霸。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王道”理想传统的国家,而且中国人民深知:“霸者”从来就没有好结果。
所以不称霸不只是中国在现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策略选择,而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的重要原则。
任美国在国际风云中张牙舞爪,我用“韬晦”之策。
就是一心一意搞建设,就是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要不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历史规律不可抗拒。
霸者必然衰落,王者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