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道与民本
孟子“王道”思想探究
( 一) 在经济上 , 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以保证 民生。 他说“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 鱼鳖 不可胜食也 。斧斤 以时 入 山林 , 材木不可胜用 也 。谷 与鱼鳖不可胜食 ,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 王道之始也。 ’ ( 《 孟子 ・ 梁惠
2 0 1 3年第 o 5期 第2 9卷 ( 总3 2 9期)
吉林 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0F EDUCATI ONAL I NS TI TUTE OF J I LI N P ROVI NCE
No . 0 5, 2 01 3 VO 1 . 2 9 T0 t a l N 3 2 9
孔 子说 : “ 道二 : 仁 与不 仁 而 已矣 ” ( 《 孟子 ・ 离
娄上》 ) 。孟子 指 出: “ 仁也 者 , 人也; 合 而言之 , 道 也。 ” ( 《 孟子 ・ 尽 心下 》 ) 道 与仁 互 为表里 。那 么 , 统
治者要 怎 么样 施 行 “ 仁政 ” , 才能“ 莫 之能御 ” 呢?
二、 孟 子“ 王道” 思想 的主 要 内容
洪范 》: “ 无 偏无 陂 , 遵王之义 ; 无 有作好 , 遵 王 之
道; 无 有作 恶 , 遵王 之路 。无 偏无 党 , 王道 荡荡 ; 无 党
无偏 , 王道 平 平 ; 无反无 侧, 王道正 直” 。在 对 儒 家
经典的考 察 中, 我 们 发 现, 在儒 家 的视 域 中, “ 仁 政” 、 “ 王政 ” 和“ 王道” 为 同义 词 。
孟子 “ 王 道" 思想探究
孑 J 、 晓 迪
( 南京 大 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要 : “ 王道” 思 想 的提 出体 现 了儒 者 们 对 政 治 生 活 的 美好 愿 望 和 社 会 理 想 。 而 对 王 道 说 阐 述 最 详尽 的 当属 孟 子 。笔 者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他明确提出要“保民”,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孟子解读
• 第四,教民就是要明人伦,德化民俗。 •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 故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xiang)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 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 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 于是孟子提出五伦之教: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 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 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 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 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 理想。
• 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 保证。“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 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 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第一,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 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
• 第二,安民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 足食。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这就是“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 者无恒心”。一定要使民众有稳定的产业, 在当时主要是拥有稳定的土地,民众才会 有稳定的思想情绪,易于为善难于为恶, 社会也才能获得稳定。
4.以德服人:论王道
• 孟子见梁襄王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 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孰能与之?’对曰:
•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 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 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能御之?’”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表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所以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能够实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能够“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但要保护民众,也要保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保护,臣下同样能够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关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
关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重要基础。
他发展了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
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仁政思想实现仁政是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
孔子的“仁”虽然具有比较广泛的含义,但最基本的内容是“爱人”或爱民。
孟子依照孔子关于“仁”的理念,将其扩充为治国理政的纲领,也就是“仁政”。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如果不实行仁政,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将会失去民心而被人民推翻。
孔子的提倡的“仁”,主要取自《易经》中的《同人》卦,是“向善”之意。
因为《同人》与代表战争的《师》卦阴阳背反,所以儒家的“仁”也就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讼》),而不是以武力解决各种矛盾。
孔子和孟子都周游过列国,但两者都是倡导和平的使者,从来不鼓动战争。
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到“仁者,爱人”。
但在《易经》中《乾》为爱,为善,为第一因。
“仁”的含义也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孟子的儒家爱民思想,首先则是养民,其次是教育民众,这和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
《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关于养民,孟子认为首先要让民众有恒产,使得民众没有衣食之忧以及生老病死之虞。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梁惠王上》)孟子认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遵守道德原则。
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违法犯罪。
这一点似乎同管子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致的。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首先考虑人民的福祉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孟子的仁政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亲民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亲民爱民,关心人民的疾苦,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并及时解决。
2. 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时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德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采用德治而非法治,因为德治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实行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品德和修养。
4. 王道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王道而非霸道治国,即用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倡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君主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以仁义之道治国,主张实行道德教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
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 民本思想: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
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心必身。
”(《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孟子两章》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古代思想家的学说。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孟子》中的两章,分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教材通过这两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思想家的学说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对于孟子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孟子的思想,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了解孟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
2.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提问、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4.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作者:侯佳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0期摘要:儒家经典《孟子》一书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
首先,就民众、君主及国家政权的关系而言,民众为本,国君与政权为末。
其次,君主和任何国家政权都不可能离开民众而单独存在。
最后,民众的安居乐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前提。
孟子所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巩固君主政权、推行王道政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子民本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孟子;儒家;民本思想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99-02一、民本思想概述中国古代并无“民本”一词,多数学者认为,“民本”源于《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及《春秋榖梁传·桓公十四年》中的“民者,君之本也”。
“民惟邦本”一词,孔颖达《尚书正义》注:“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宁。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完整地出现“民本”一词,但民本思想却古已有之。
早在殷周时期便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多少便能反映出当时“领导者”为满足民众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作出的努力。
周公之时,“知小民之依,能保惠于庶民”,“怀保小民”(《尚书·无逸》)等记载也表明统治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惠民、保民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孔子以“仁”为基础施行“德治”。
孔子推崇养民的君子之道,《论语》云:“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民本思想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孟子比较明确地提出民本思想,论述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孟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成者(刘夏:《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史记》记载:“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孟子三章简介
2.孟子三章的内容概述
3.孟子三章的注释全解
4.总结
正文
孟子三章注释全解,是对《孟子》这部儒家经典的其中三篇文章的深入解读和诠释。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他的言论汇集,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哲学、教育、道德等多个领域。
而其中的三篇文章,更是精华所在,因此受到了后人的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孟子三章的内容概述。
《公孙丑下》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探讨了仁政、王道、民本等理念;《滕文公上》则是孟子与滕文公的交谈,话题主要围绕着政治道德、治国理政等方面;《离娄上》则是孟子对于离娄的教诲,内容涉及人性、道德、教育等问题。
这三篇文章,无一不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是我们理解孟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读孟子三章的注释全解。
《公孙丑下》中,孟子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强调了政治的根本在于民,只有关爱百姓,国家才能安定;在《滕文公上》中,孟子主张君主要有仁爱之心,以民为本,同时,他还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理念;在《离娄上》中,孟子阐述了人性的本善,以及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观点。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注释全解是对孟子思想的深入解读,它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念以及教育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胡安国的民本思想与宋代的王道
胡安国的民本思想与宋代的王道民本思想在宋代非常活跃,众多的思想家们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阐述。
在胡安国的思想体系中,民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爱民、恤民、与民同忧乐的思想主张。
急民事、惜民力的民本措施是王道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胡安国王道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在两宋种种社会现实矛盾和民族矛盾急遽上升的背景下,胡安国“恤民固本”“与民同忧乐”的主张,认识到人民的历史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又不可能真正彻底实行,带有明显的改良主义色彩。
标签:胡安国;民本;王道民本,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意指民之于国,犹如根之于树、干之于木。
“民本”,是“国以民为本”的简略说法,比喻老百姓是国家政治的基础、根基。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有很强的民本思想政治传统,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渊源深远。
在周代,周公旦“敬天保民”的思想,最早体现了国君对天、对民的态度要敬与保,将民与天置于同等地位,这样统治才能永保长久;《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①之说,此后,“民惟邦本”即为中国民本思想的源头活水;孔子非常形象地把百姓与君主的关系比喻为水与舟,“夫君者舟也,庄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所以覆舟”②;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的民、国、君的轻重次序。
民本思想具有双面政治功能,既对国君治国理政设定限制与规范,同时其目的又是维护国君的权力以巩固统治;而王道也兼具两种功能,既论证王权的合法性,又对国君进行最高的道德和行为制约。
宋儒们胸怀复兴王道的坚定的政治信仰,民本主张便是他们依托的最好思想资源,体现了宋代政治与思想文化两大领域内的关联与互动。
胡安国便是宋代把复兴王道融于民本思想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胡安国曾登上经筵讲席,也曾应诏奏对,还著书立说来影响国君的政治决策,其中民本思想是他屡屡涉及的一个重要话题,“以三纲为本,以民事为要”④,他希望把国君培养成为一个合乎儒家圣王理想的君主。
孟子的王道思想得天下有道
1.孟子的王道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2.孟子的“忧民”、“乐民”之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想。
孟子这段话的核心是希望君王能“与民同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是为了维护当时封建统治。
因为当时天下战国兼并,要统一天下大势,是用仁政,还是用暴政,这是孟子游说君主唯一能说的话。
而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种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种始自于脚下的朴实情怀比孟子把国家希望寄托在君王一人身上更加的现实,胸怀更加博大,志向更加高远。
3.《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4.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课文中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孟子民本思想内容解读
孟子民本思想内容解读孟子在战国中期用其民本思想作为政治主张,对各国的诸侯君主进行游说。
所谓‘民本’,即国之有民,犹如树之有根、木之有干,民众是国家的基础。
孟子认为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在春秋无义战的大背景下,统治者大多崇尚富国强兵以称霸中原,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并没有真正的实施,但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却是久远的。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它至今仍可发挥其固有的精神,并寻找合适其生根发芽的土壤。
(一)“王道”、“霸道”孟子主张要想国家稳定,有两条道路可以走。
一条是“霸道”,一条是“王道”。
霸道是用武力解决问题,让民众屈服,用武力去讨伐其他国家,占领他国领土,使他国臣民屈服,在孟子所处战乱频发的时代,霸道是一种常态。
另一条“王道”是指君主心中存在仁义,讲理义,用良好的道德修养使民众心甘情愿的归服。
孟子极力推崇“王道”,“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以德服人一个是以力服人。
孟子认为平定天下的君王,都是以“王道”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像尧、舜、禹、商汤、武王都是实行王道的代表。
施行“霸道”的君主只能给国家带来灾难,带来战争,带来老弱病残死于沟壑的惨状。
像“霸道”的代表晋文公和齐桓公,他们所崇尚的武力并没有统一当时分裂的局面。
所以孟子强烈反对用武力的方式征服他国。
孟子写道:“以力假仁者霸……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此段论述简明扼要的表明“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假装仁义采取武力称霸,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力,而采用仁义的方式统一天下称为王,这种情况下不需依仗国力的大小。
依靠武力使人臣服,采取这种强硬的方式他人的内心并没有屈服,只是力量不足没有能力抗衡罢了。
以美德仁义服人者,大家内心对此都是心悦诚服。
当孟子看到社会中出现面有饥色的难民,荒野中有饿死的尸体时,但君主的厨房里却有肥美的肉食,马厩里有着肥美的骏马,遂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孟子散文中仁政民本思想之探
孟子散文中仁政民本思想之探河南省偃师市第二高级中学 邢惠玲【摘 要】儒家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儒家思想适合封建统治者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孔孟思想的核心“仁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文章就孟子散文中的仁政民本思想略作了探析。
【关键词】孟子散文 仁政民本思想 影响悠悠中华,滚滚江河,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直到今天,他的政治理论、经济观点、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仍为人们所沿袭,所实践,所证明。
他,就是孟子。
一、孟子思想核心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大师,早年曾游学齐、魏等诸侯国,曾为齐宣王客卿。
宣王很尊礼孟子,但对他的学说始终不采用,这是因为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在讲“攻伐”,而他却一味宣传王道仁政,不符合统治者要求。
孟子生性刚烈,他的处世原则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在对待国君态度上,孟子绝没有孔子那样恭顺,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
他推崇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而且他的胸襟抱负也是远大的,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自信。
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这与孔子“仁”的学说和“德政”是一脉相承的。
孟子仁政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民本论”,即“民贵君轻”,他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同时大力推行学校教育,进行礼乐教化。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两方面理论依据,即政治理论——民本论和哲学理论——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 、“仁政”、“王道” 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谷梁传•恒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
”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
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主张的王道政治,主要内容如下:
一、仁政:孟子认为仁德是做好一切政治工作的根本要素,唯有
仁政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本思想:孟子强调君主要以民为本,政治是为了人民服务的,要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倾听民意,解决民生问题。
三、爱民思想:孟子认为君王的爱民是宣扬仁爱、调和百姓的政
治原则,只有让百姓感到君王的爱心,才能够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四、有恒思想:孟子主张立志有恒,用道德的力量去实现政治理想,只有坚定不移地秉持正义,才能够推行得更加成功。
五、德治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本,忠厚正直
的君子才能够有效地领导百姓,而政治道德的提升则需要通过教化和
修养来实现。
六、王者之道:孟子提出君主的行为是正义、信念、宽容、谦逊
的象征,而良好的领导风范则是全民之范本,因此不断提高自身内涵,是君主必须追求的基本要求之一。
大学孟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欲知仁义,请见其小者:以其父母之遗体,欲求利焉而免于刑者,不亦善乎?”王曰:“善。
”“王欲知仁义之大者,请见其大者:以天下为己任,不亦重乎?以天地为大矣,不以己为大;以人民为大矣,不以己为大;以四时为大矣,不以己为大。
夫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
王欲得其天下,必先得其民;欲得其民,必先得其心。
得其心,而民畏之;得民心,而天下归之。
今王不修其政,而求其民,是犹筑室于道而求其雨也。
”王曰:“吾惛然自失矣!吾欲正天下,而不知其道;吾欲得民心,而不知其术。
夫子教吾以仁义,夫仁义者,天下之正道也,民之所共由也。
夫子之教,得无过乎?”孟子对曰:“王之所惛然自失者,非夫子之过也,王自失也。
王欲正天下,而不知其道,故惛然自失。
王欲得民心,而不知其术,故惛然自失。
夫子之教,未尝过也。
王若用夫子之教,则天下可正,民心可得。
”翻译:孟子拜访梁惠王,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益?仁义不也是重要的吗?大王想要了解仁义,请看以下小事:有人为了自己的父母遗体,想要谋取利益而又避免刑罚,这不是很好吗?”王说:“好。
”“大王想要了解仁义的重大意义,请看以下大事:把天下视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把天地视为伟大,不以自己为伟大;把人民视为伟大,不以自己为伟大;把四时视为伟大,不以自己为伟大。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
大王想要得到天下,必须先得到人民;想要得到人民,必须先得到他们的心。
得到他们的心,人民就会敬畏;得到民心,天下就会归附。
现在大王不整治自己的政治,却想要得到人民,这就像在道路上建造房屋却祈求下雨一样。
”王说:“我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了!我想治理天下,却不知道方法;我想得到民心,却不知道技巧。
先生教我仁义,仁义是天下正道,人民共同遵循的道路。
论民本文言文翻译-论民本翻译
论民本文言文翻译|论民本翻译大家还记得论民本这篇文言文吗?下面本文库整理了论民本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论民本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道
王道之始:保民、养民 王道之成:富民、教民
民本思想是王道主张的基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 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 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 《孟子· 尽心下》
注释:①社稷:土神和谷神,又是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 用的牛羊等祭品。④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粢:粟米
课堂小结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孟子依然被世人敬仰。
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长河中,闪亮的 是他那思想的光芒。无论是修身养性、治国安
民,还是教育学习、交友处世,甚或孝亲敬老
等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
反刍,引发后人思考。
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 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浏览这些图片,结合今天所学的孟子
材料一
饿解 ,放 反前 内夕 战, ” 国 大统 游区 行“ 。 反 饥 说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货币急剧贬值,再加上战争 期间的物资短缺,致使国统区大批民众陷了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家却疯狂掠夺财产,搜刮金银,大发国难 财。
材料二
解放区土地改革
说明:土地改革使许多赤贫的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 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
称霸天下 (霸道) 称王天下 (王道)
武力、杀伐 仁政、攻心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 想
1、因先:效法先王(禹、汤、
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 统治政治。君臣、父子、兄 弟之义,等级分明
王道
2、尊贤任能
3、反对非正义战争 4、制民之产,教化百姓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
4、教民:发展教育,
以“明人伦”
轻刑薄税
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
“省刑罚,薄税敛。”即不能滥征,不能
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 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 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而 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 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有布 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送儿上前线
为了保住手里的土地,解放区人民踊 跃参军。
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 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 下的决定性因素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 离娄上》)
1、顺民:重视民情民,广泛征求国 人意见
保 民 之 道2、安民:通过省罚、止战争等手 段,使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如:轻 刑薄税 •制民产 3、养民:发展生产, 使人民衣食无忧 •使民以时
与 民 本 思 想
孟 子 的 王 道 主 张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
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者,文王 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 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 公孙丑上》
孟子将霸、王作为两条对比鲜明的政治方 略和统一天下的途径提出来——以力假仁 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这是他的理论创建。
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内
容。孟子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最基本要 素,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这一根本稳固了, 国家才能安宁,君主和社稷都是为民而立的, 其地位都可以“变置”,唯人民的地位不容 动摇。
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 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 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 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 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 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离娄:黄帝时一个视力特别好的人②公输子:又称鲁 班,是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③师旷:春秋时著名的乐师
浏览这些图片,结合今天所学的孟子
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作业:
1、完成《论民本》第1、2、6题,并就简述
题做积累。 2、完成《论王道》第1、3、4、5题,并就 简述题完成积累。 3、预习《论其他》
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中国煤矿工人
山西黑砖窑窑工
农村留守儿童
失学儿童
让中国农民过上滋润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被 人尊重,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也应该是我 们社会的共同理想,否则他们即使做了工人的工 作,也还被冠以“农民工”,这岂非奇怪之事?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思考:孟子引用《诗经》中“不愆不忘,率由 旧章”这两句诗,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 谈谈你的看法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 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