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 地质 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容大矿业公司2013.4

一、野外观察的基本内容

1. 沉积岩地区:主要观察内容:首先应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岩性观察(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粒度、岩石种类、地层产状、接触关系和标志层的特征。地层中是否有矿化)。次要内容:包括风化岩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尽可能观察地层厚度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变化。

2. 侵入岩地区:野外应从宏观到微观上进行观察。观察主要内容为岩相和相带的变化特征(包括斑晶、基质的粒度大小变化,各粒度的比例,矿物成分及含量的变化,结构构造、岩石种类);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内外接触带及蚀变带特征,流线、流面的产状以及脉岩,矿化特征等。次要内容为岩体的原生与次生构造、析离体与捕虏体及成分含量。

3. 变质岩地区:观察应观察岩石的产出形态、颜色、结构、构造、主要及次生矿物的含量,不同矿物的排列方式及不同岩性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特征矿物(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十字石、兰闪石、矽线石等)的出现或消失。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有无构造迭加,有无变余结构(如变余杏仁、火山碎屑、砾岩等),是否发育混合岩及混合岩的类型,脉体成分含量与基质的关系,岩层厚度沿走向延伸变化情况以及次生变化和风化外貌。特别要仔细观察地层层序(正常与倒转)的关系。如原生的示顶构造、次生的层理与劈理的关系。

其它如火山岩、混合岩等可参照以上内容进行详细的野外观察。

二、地质观察点的描述记录

地质观察点就其点上及附近地质现象不同而点性亦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岩性控制点、界线点、构造控制点、矿化点等。现将各类性质的地质观察点需要描述记录的要点简述如下:

1. 岩性控制点

在较长一段距离内,同一岩性特征变化不大,但为了满足填图比例尺的要求,应适当定一些岩性控制点。不同的岩性控制点,其描述内容亦有不同。

(1)第四系堆积物控制点

如果是河流冲洪积物堆积,则应描述记录堆积物的颜色、结构、构造、物质

成分、粒度大小、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类型等。当可见阶地剖面时,应测量堆积物的厚度,观察记录其纵向和横向的变化,说明该点位于阶地(或河流滩)的什么部位。必要时测量扁平砾石的产状。

如果是坡积物堆积,则应描述记录本点位于堆积物什么部位,坡积物的成分、粒度、砾石中有无矿化现象。堆积物的分布范围及其来源等。

以上观察时还应注意地貌形态。必要时应素描和照相。

(2)沉积岩区的岩性控制点

除要按前述的描述记录的基本内容进行描述记录外,还应描述记录该点的岩性差异变化,岩层产状变化,露头情况(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等。必要时应素描或照相。

(3)岩浆岩区的岩性控制点

侵入岩区的岩性控制点描述记录要点除按前述的描述记录的基本内容进行描述记录外,还应描述记录该点上岩性差异变化(如颜色、粒度、结晶程度、风化程度等),有无矿化出现以及露头情况等。必要时应素描或照相。

火山岩区的岩性控制点,应描述记录岩石的颜色(新鲜面和风化面颜色)、结构(集块、角砾、凝灰质)、构造(层状、似层状、块状等)、野外定名等。若是火溢流相的岩石,应观察记录熔岩的流动构造、有无气孔、杏仁体或枕状体出现。并注意观察节理的性质和产状。

2.界线点

包括岩性分界线、地层分界线、侵入岩与围岩界线等。

(1)岩性分界线

一般是同一地层组段中的不同岩性分界线。

要记录描述地质点两侧的岩性。按路线前进方向依序分别描述记录。除按拳术的描述记录的基本内容进行描述记录外,还应描述记录接触面产状,判定接触关系。

(2)地层分界线

指不同组段的岩层接触界线

要按路线前进方向依序分别描述记录点两侧的岩性各属于什么组段。然后分别进行“基本内容”的描述记录。最后对接触面产状进行描述测量,判定接触关

系(是整合、假整合还是微角度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必要时应素描或照相。

(3)侵入岩与围岩界线

同样要按地质路线前进的方向依序分别描述记录界线点两侧的岩性各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组段,然后分别进行“基本内容”的描述记录。最后对接触界线和内外接触带进行详细观察描述:观察侵入体是“内倾”还是“外倾”,即接触面倾向岩体内还是倾向岩体外。接触面的岩性变化,注意热接触变质带的特征,描述记录变质矿物出现的分带性。

露头良好、接触关系清楚的地质点上必须有素描图和照相。

注意岩体中有无围岩捕虏体,围岩中有无岩脉穿入。若有的话,应素描和照相。

发现特殊岩性,应同时采集标本、样品。

3. 构造控制点

包括断层点、褶皱构造点、节理裂隙统计点等。

(1)断层点

除详细描述该点两侧的岩性特征外,应重点搜集断层接触的地质依据,如两侧地质体产状,接触处的断层破碎带情况,通过破碎带中的砾石的磨圆度以及有无定向排列的情况等来判断断层的性质以及构造应力的方向。观察破碎带中有无石英脉、碳酸盐脉等脉岩穿入。通过对节理面或断层面上的阶步判断断层的位移方向或对岩石节理裂隙的产状推断断层两盘的位移方向。

对断层带的地质现象要有素描图和照相。

另外,从宏观地貌上寻找断层通过的地方是否呈负地形,如丫口、沟谷等。

(2)褶皱构造点

一般是指小褶皱(褶曲)观察点

要注意搜集褶皱发育区的岩性、产状、褶皱轴产状、劈理产状;小褶皱的规模、两翼岩层产状,褶皱转折端形态。根据露头,进行褶曲素描或照相。

(3)节理裂隙统计点

在矿产调查中少有定这类点,一般是在区调工作中或专门的构造路线调查中定点。

在该点上除了对岩性特征进行描述记录外,侧重于对节理裂隙分布状况、密

度、每组节理裂隙的产状、发育程度的资料搜集描述记录。节理裂隙中有充填物时,就调查充填物的岩性、颜色、宽度、延伸情况等。

对以上所述的各类地质点上的观察均应注意搜集矿化现象。

4.矿化点

是指已发现有矿化现象时而定的观察点。

当发现有矿化现象时,应定点描述矿化赋存的地质体岩性(或叫矿化围岩)特征,矿化类型、矿化体的规模(厚度或宽度或出露宽度),测定矿(化)体的产状,矿化体在走向的长度,尽可能绘制大比例尺小范围的矿化体平面分布略图及露头素描图,同时可以照相。

在矿化带上,应采集连续拣块样品或刻线样品。如果矿化范围较小,则采集拣块样即可。

矿化点上除采集矿石化学分析样外,应同时采集手标本、薄片鉴定样等。

三、地质路线点间描述记录

在地质填图过程中,点间描述记录同样十分重要。路线信手剖面是一条连续的地质剖面,对于分析研究工作区的地质构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点间描述记录要像实测剖面那样(精度可粗略些),沿前进方向逐一对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进行定位描述记录,定位方法采用目估和结合地形地貌特征或GPS确定。

1.点间描述记录格式一般是:由xx点(处)沿xx地物什么方向前进:

0~xx m,岩性为……产状:xx∠xx(xx m)

xx~xx m,岩性为……样品:(编号、名称)(xx m)

xx m处为下点(或调查路线结束)

2.信手剖面图的绘制要点:

一般是边走边绘制。

注意信手剖面图的摆放方位,遵循左西、右东的原则。

图件要素:包括图名、方向(以每个点前进的方向)、比例尺、地形线、岩性花纹、地质体产状、样品采集位置及编号,以及路线穿越过的地物、地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