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
风骨
“风骨”诗人——陈子昂——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王亚妮中文0902内容提要: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
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
关键词:陈子昂文风改革与创新“风骨”“兴寄”“风雅”不足之处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对诗歌的创新与突破首先在于对齐梁文风的批判。
陈子昂在他那篇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他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摘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
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
”(《唐诗品汇。
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关键字:陈子昂、诗歌理论、风骨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
“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
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
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
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
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
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
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
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从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谈起
2018年4月第31卷第2期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Apr.,2018Yol.31 No.2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从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谈起陈逸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林庚的《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指出,当社会发展较好、充满希望时,更容易出现浪漫 主义,并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论证,得出陈子昂诗歌和建安风骨属于浪漫主义的结论。
本文对 此提出了质疑,论证了建安时代的主流是战乱而非发展;建安文学不是平民文学,而是名士文学;陈子昂诗歌与建安文学一样,既关注现实、悲悯苦难,又雅好慷概、高扬理想。
本文最后反思、批评 了古代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缺陷。
关键词:陈子昂;建安文学;名士风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53(2018)02-0054-06一、《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内容概述林庚的《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一古代诗歌中的 浪漫主义传统》一文原载于《文学评论》1959年第5 期,于1987年收人林先生《唐诗综论》一书。
《陈子昂 与建安风骨》全文分为提出问题的前言和论证观点 五个章节。
在前言部分林先生发问:“作为盛唐时代 前夕的大诗人陈子昂,他在诗歌创作上以及主 上,究 于浪漫主义 主义呢”⑴5;在之后的五个章节,林先生证的核心观点:陈子昂诗歌 于浪漫主义。
在前言里,林先生除了提出上述的问题外,还 摆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发 、时,更容易出现浪漫主义。
林先生的原 :“在全盛 的于文 出的,自然就更有利于浪漫主义的出现,’[1]5;“的为 ,的时 ,生产浪漫主义;的,的时候,生现实主义,’[1]6。
林先生就在这个前提上 论证 的核心观点。
在第一 章“武 的时代”里,林先生用“武 为唐玄了”,论证了一个观点:陈子昂所处的时代,并非一人,“一个全民意志盛旺的前夕,一个上升发展中深具浪漫 主义气质的时代,’[1]12。
陈子昂的风骨名词解释
陈子昂的风骨名词解释陈子昂,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以他的才华和思想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他生平的事迹中,一个被深深铭记的元素就是他的“风骨”。
那么,什么是陈子昂的风骨呢?本文将对陈子昂的风骨进行名词解释,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首先,风骨,从字面上理解,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气质的综合体现。
在陈子昂的案例中,他的风骨体现出他独特的个性和坚定的立场。
作为一位文人和官员,他在政治和文学两个领域都有过卓越的表现,而他的风骨则是他展示出这一切的根本原因。
陈子昂的风骨可看作是他坚守正道和追求公正的精神体现。
他在任职时一直以清廉正直著称,并抱持着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态度。
他在历史上著名的《送韦司空表》中表达了他对污吏的痛恨,对正直行为的鼓励,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他风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风骨让他能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定的立场,不屈于世俗的诱惑和压力。
其次,陈子昂的风骨还体现在他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上。
作为一位文学家,他以其才华和胸怀成为唐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陈子昂的诗作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的特点,他的作品承载着他对社会状况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的文字气势恢弘,展现了他才情出众的一面。
他的诗作中所展现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触感,都是他风骨的体现,使他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名声大噪。
此外,陈子昂的风骨还展示在他对自由思想的追求上。
他在其著名的《北青萝》中写到:“幽怀沉吟暮,孤墙春草绿。
登楼鸿雁来,况乃逐风去。
”这段文字透露出他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以及对束缚的反抗。
他的风骨在于他敢于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不受束缚。
综上所述,陈子昂的风骨是他独特个性和坚定立场的综合体现。
无论是在政治、文学还是思想追求上,他都展现出了不屈不挠、坚持正直和追求自由的品质。
陈子昂的风骨成为了他鲜明的地标,也为后世的人们树立了榜样。
通过对陈子昂风骨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他的作品、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并从中获得一些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启发。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文/肖旭
一.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
第一、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诗歌创作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第二、明确提出改革现状的具体要求。
大力提倡“风雅兴寄”,“汉魏风骨”。
第三、提出了自己对新诗歌的艺术形式要求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二.陈子昂诗歌的思想内容:《感遇诗》
①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朝入云中郡”;
②讽刺武后内政弊端的,“圣人不利己”;
③感怀身世的诗,“兰若生春夏”、“本为贵公子”;
④也有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的,“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
⑤《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陈子昂诗歌的艺术特点:
陈子昂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比兴托讽的诗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
初盛唐诗人与建安文学
学理论研究》1 6 9 年第6 刘畅 《 9 期; 悲凉· 速老 · 忧患意识— 试论建安风骨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 《 ,沧 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 年第 1 99 期。 , 孙敏强 《 “ 风骨” “ 唐气象” 论 “ 从 建安 到 盛 — 风骨” 美 涵 说的 学内 和历史 义》 浙江 意 ,《 学刊》1 9 9 9 年第2 期;张学松 《 从意象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 i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9
r ly i une t pe o Tn D ns a ad pd f m tn e i . n ecd ot f g at l n hl t o ao o at I f t l h e s a y y o t e e h r i f e
l r opry r e Tn D ns . i a p setiPi 一 ag at t r r i n m ey y y
Z' g L B i f f ea p ,hn ag le t t l ru o J n n in , i ,u o xm l C e Z' r i d t i a r f A a a D u r e in e z h h t t e i a a e e a Pr d a o df et ee h hr u i cm asn h t h S eo w s ie n ad n e vl n pro wt t o t i i f r n v i f g a e o i i h f x a e D nse. e vt itsc a i n f s s g pw r l i tg yatsH l a d uh o t a ops sn t o eo em n i i e e t e o psi s o e i h o e f an i
“风骨”的含义
“风骨”的含义牛晓东【期刊名称】《魅力中国》【年(卷),期】2013(000)034【摘要】“Strength of Character”,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first stated literary theory in LiuXie’s The Gentle Heart Carves Dragons,gives rise to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of the research workers of later generations.There ar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nd opinions for it.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ich and colorful meanings of the discourse of“Strength of Character”.the thesis reviews some important parlances of the predecessors,points some perplexions,then combines the specific times and relate theory of the modem lingnistics that was advancedby“Strength of Character”.%“风骨”作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的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引起了后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本文回顾前人的论述并指出其迷误所在,进而结合“风骨”提出时的具体时代语境和现代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考察《文心雕龙》“风骨”论的丰富意义。
【总页数】3页(P94-96)【作者】牛晓东【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文化情怀与学术风骨——读俞荣根先生《风骨法苑几多人》 [J], 董卫国2.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r——从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谈起 [J], 陈逸鸣3.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从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谈起[J], 陈逸鸣;4."风骨"之含混性——刘勰阐释"风骨"不明之因探析 [J], 余贝贝5.从审美构思角度论《文心雕龙》"风骨"之内涵——兼论现代话语体系下"风骨"的审美构思过程 [J], 李想;马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摘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
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
”(《唐诗品汇。
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关键字:陈子昂、诗歌理论、风骨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
“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
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
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
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
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
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
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
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从“唐诗风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看“风骨”的内涵
从“唐诗风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看“风骨”的内涵作者:谢富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 524300摘要:唐诗风骨源于国风和汉魏风骨,它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其为坚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明丽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唐诗风骨主要表现为盛唐诗人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关心国运兴衰、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摹写山川壮丽、田园牧歌、风俗人情的美学理想。
本文尝试将“风骨”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度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关键词: 盛唐风骨建安风骨涵义演变【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034-“风骨”一词本为汉魏品评人物的风神骨相所用。
“风”即风采,“骨”即骨相。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来,将其作为文学评论的一个范畴,为后代诸家所认同。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概念,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为刘勰首创。
这一概念既总结了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建安风骨”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又直接萌发了初唐陈子昂所呼唤的“汉魏风骨”,对后来刚健、爽朗、生动的“盛唐之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标准,“风骨”是指“风力”和“骨鲠”。
《文心雕龙•风骨》:“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风力”即指作品中体现出的感情倾向。
“骨鲠”则指作品中的主要题材“风”,而要有“力”,即要有积极健康的感情力量;“骨”,而要有“气”,即要有简约严明的创新精神,二者互为因果,不可或缺,才是好的文学作品。
笔者根据自己对目前各类看法的理解,试图将“风骨”看成一种集审美要求与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并以此重新审视“风骨”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一、“唐诗风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风骨”作为诗学范畴是经过刘勰的系统阐释真正成熟,并进入了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体系,但“风骨”的广泛应用和倡导则是其同代与后代人努力的结果。
论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070《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陈子昂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指斥齐梁以来的绮丽诗风,高倡“兴寄”“风骨”,强调诗歌要有壮伟豪侠之气,要能体现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感遇》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直接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内容或抒写理想抱负、身世遭遇;或针砭时弊、抨击朝廷;或发表对人生、人事的看法等,他活用比兴、妙用叠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恢复了诗歌美刺比兴的风雅传统,开创了唐诗风骨,影响了有唐一代。
[关 键 词] 陈子昂;唐诗风骨;《感遇》诗论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丽珍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兴唐代诗风的起点,他的诗歌主张集中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感遇》三十八首中。
这组诗践行了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所倡导的“兴寄”“风骨”等诗歌创作理论主张,影响深远,从而奠定了他在唐朝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陈子昂还把他的诗歌主张践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兴寄”“风骨”自齐梁以来,诗歌绮丽婉媚、浮艳雕琢、无病呻吟,汉魏风骨荡漾无存。
陈子昂极力否决齐梁靡丽诗风,要求洗华从朴,强调唯有直接表达才能最真实、最直接地抒发真切的情感,他的诗歌革新主张主要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曰:“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
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在这篇序文里,陈子昂首先用“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高度总结了当时文坛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并对当时文坛一直风靡的齐梁间“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之遗风表示出十分的痛心、忧虑和怅恨。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其他如孔融、王粲、刘桢、阮王禹、徐干、陈琳等都是建安文学集团中有成就的重要作家,后人称他们为“建安七子”。
建安文学的特质是才性的自由发挥和情感的浓烈表现,这在当时由于冲破了两汉以来逐渐建立并巩固的儒家人格框架而表现出一种“刚健”的革命性。因此诗人们在诗中表现出与其他时代不同的特点:
第二,表现看透生命的悲壮理想。人生苦短,成为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如曹巫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莱、徐干、应踢、刘祯、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先后被曹操、曹巫所杀,这对文人的刺激很大。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祯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璃《七哀诗》)。第二种是感慨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曹植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文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志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建安年间,诗人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精神,以及洒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守儒学,表现自身鲜明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是政治理想的产物,是人生短暂的哀叹,充满着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风骨”被后世诗人追慕,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后人评价建安文学时,借用“建安风骨”来概括建安文风。王瑶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曾收入了《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可知‘雅好慷慨’是建安诸子的共同趋向,而‘慷慨’也因之是建安诗文的特征。 Biblioteka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走近陈子昂,看唐诗风骨
走近陈子昂,看唐诗风骨摘要:陈子昂的生平经历决定了他诗歌的昂扬情调,即便遭遇困顿挫折,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也转为愤激慷慨之音,他的诗歌主张深远的影响了唐诗,对唐诗的后世走向起到了骨架的作用关键词:陈子昂诗歌创新比兴言志风骨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陈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
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
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出三峡,北上京城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
落第后回故里金华山研读。
"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
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陈子昂进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征讨契丹。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因父亲老迈而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陈子昂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士人,他倡导诗歌革新理论。
继四杰之后,陈子昂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
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提要: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思想和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
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
其风格常常概称为“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的内涵就是慷慨悲凉。
感慨动乱的现实,抒写内心的性情,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
当时的群体都卷入了汉末战乱和动荡的社会,都经历了考验。
其中一个群体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建安七子”。
本文旨在总结和比较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风格的特点,并从中分析他们对建安风骨所作的贡献以及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成就。
connotation of“the Jianan Character”is desolate and generous. Jianan qiz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Jianan Character.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seven poets’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Jianan literature.Keywords:“Jianan qizi”、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Jianan Character”[2]正文:1.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1. 七子整体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的思想以及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而建安文学的风格建安风骨因其慷慨悲凉而对后世产生影响。
在建安时期,文人学士才华横溢,以不分上下的高足在文坛上并驾齐驱。
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风骨兴寄说
On Chen zi-ang's Poetic Theory "Fenggu", and
"Xingji"
作者: 尹顺民 达正岳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兰州,730070 兰州城市学院,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61-63页
主题词: 陈子昂 风骨 兴寄 诗歌理论
摘要: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他在<修竹篇序>中提出的"风骨"、"兴寄"诗歌革新的理论主张,不仅抨击了"彩丽竞繁"的颓靡文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令莫传的"风骨"再传,使绝迹的"兴寄"再续,恢复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陈子昂“风骨”说内涵探析
陈子昂“风骨”说内涵探析
戴思奇
【期刊名称】《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5)2
【摘要】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以“风骨”“兴寄”为中心的文学革新理论,其中“风骨”这一文学理论内涵十分丰富。
陈子昂上承建安风骨,下启盛唐风骨,其“风骨”内涵既继承了建安诗歌慷慨激昂的特点,又创新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新诗歌审美标准。
陈子昂用“风骨”理论亲自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对扫除六代颓靡之文学,矫正浮靡之诗风,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风骨”说也影响了后世一批诗人,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戴思奇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陈子昂的"风骨"说与唐代诗学
2.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r——从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谈起
3.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风骨""兴寄"说
4.“论”也“兴寄”“风骨”,“诗”也“兴寄”“风骨”——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探析陈子昂美学理论的建构
5.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从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谈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作者:陈逸鸣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林庚的《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指出,当社会发展较好、充满希望时,更容易出现浪漫主义,并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论证,得出陈子昂诗歌和建安风骨属于浪漫主义的结论。
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论证了建安时代的主流是战乱而非发展;建安文学不是平民文学,而是名士文学;陈子昂诗歌与建安文学一样,既关注现实、悲悯苦难,又雅好慷概、高扬理想。
本文最后反思、批评了古代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二分法的缺陷。
关键词:陈子昂;建安文学;名士风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2-0054-06一、《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内容概述林庚的《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古代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传统》一文原载于《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于1987年收入林先生《唐诗综论》一书。
《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全文分为提出问题的前言和论证观点五个章节。
在前言部分林先生发问:“作为盛唐时代前夕的大诗人陈子昂,他在诗歌创作上以及主张上,究竟是属于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呢”[1]5;在之后的五个章节里,林先生力证自己的核心观点:陈子昂诗歌属于浪漫主义。
在前言里,林先生除了提出上述的问题外,还摆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当社会发展较好、充满希望时,更容易出现浪漫主义。
林先生的原话是:“在全民意志盛旺的情况下是有利于文艺高潮出现的,这自然就更有利于浪漫主义的出现”[1]5;“当所遇见的矛盾较为单纯,可以有希望克服的时候,就容易生产浪漫主义;当所遇到的矛盾纠缠复杂,难以求得解决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现实主义”[1]6。
随后林先生就在这个前提上开始论证自己的核心观点。
在第一章“武则天的时代”里,林先生用“武则天预为唐玄宗选拔了开元名相”等事例,论证了一个观点:陈子昂所处的时代,并非一些人说得那么黑暗,而是“一个全民意志盛旺的前夕,一个上升发展中深具浪漫主义气质的时代”[1]12。
在第二章“建安风骨”里,文章先指出陈子昂钦慕的“建安风骨”是指一种“爽朗遒劲的风格”,它符合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高瞻远瞩”、“有理想而不同于流俗”、“具有英雄性格”。
然后说建安时代也是一个上升的时代,农民起义带来的“主要的是发展而不是战乱”,这就是建安风骨“雅好慷概”、“梗慨多气”的主要原因。
在第三章“陈子昂的诗歌主张”、第四章“陈子昂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第五章“《登幽州台歌》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立足于陈子昂的具体作品——《修竹篇》《感遇诗》《登幽州台歌》等,说明陈子昂诗歌的确颇有浪漫主义的风骨。
如前所述,在《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的前言与第一、第二章里,林庚是在摆设自己的逻辑链。
此逻辑链可归纳如下。
在前言道明一个论证的前提,即社会发展较好时更容易出现浪漫主义。
在论证部分,指出建安时代的农民起义带来的主要是发展,并根据前言的前提推导出建安时代容易出现浪漫主义;又推导出“建安风骨”便是这上升时代出现的浪漫主义;再根据陈子昂追慕建安风骨、陈子昂所处的武则天时代也是上升的,最终推导出陈子昂本人的诗也是浪漫主义的。
《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展现了林庚作为一位文学史专家的深厚的学术修养,不过文章的逻辑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以《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的逻辑链为切入点,探究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的艺术风格,并对古代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二分法的缺陷作出批评和反思。
二、汉末战乱的影响先谈农民起义的问题。
林庚想要说明,汉末农民起义对社会带来发展,是建安风骨出现的主要原因。
他说:“农民起义的推动历史发展,因此不是由于带来了战乱,而是由于打破了封建社会某一个时期停滞不前的状态,打击了阻碍封建社会发展的豪强势力,教训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解放了社会上的进步力量,因而出现了向人民让步的开明政治,保证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1]15可见,林先生没有具体说明汉末农民起义到底带来什么样的发展,而是搬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理论来泛泛而谈。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以黄巾之乱为代表的民变爆发后的建安时代大致是怎么样的。
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腐化,在黄巾之乱前,东汉王朝的社会经济已遭到很大的破坏。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 年),黄巾之乱爆发。
在镇压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相互征讨,形成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
据《后汉书》记载,皇甫嵩、朱儁的军队镇压颍川黄巾军,杀敌近20 万人。
[2]2301-2302初平二年(公元191 年),公孙瓒袭击青、徐州地区的黄巾军,屠杀黄巾军数万人,黄巾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河。
[2]2359此处记载的只是官兵杀死起义者的一部分。
在殊死搏斗时,官兵的死亡当然不会少,至于死于黄巾之乱的无辜百姓更不知道有多少。
黄巾之乱基本平息后,军阀混战给无辜百姓带来的浩劫更是怵目惊心。
比如,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曾派军到阳城,正赶上百姓聚集举行祭社活动。
卓军将祭社的男子全部砍头,掳走妇女和财物,返回洛阳后诈称破贼大胜。
[3]131据《后汉书·陶谦传》记载,兴平元年(公元194 年),曹操攻打陶谦,下取虑、雎陵、夏丘等县后,“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2]2367战争往往伴随着天灾和瘟疫的肆虐横行。
黄巾之乱后,几乎每年都发生局部的天灾、瘟疫。
严重的时候,灾区百姓易子而食是普遍的现象。
各地军阀忙着逐鹿天下,他们并不注重也无余力去抗灾救民。
战争、天灾、疾疫带来人口的大量死亡,导致建安年间全国人口的骇人听闻的骤减。
根据《晋书·地理志上》的记载,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全国总计有户10677960,有口56486856,及至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则不过有户2459804,有口16163863。
[4]267-268而且,这是在经过三国半个世纪恢复后的太康元年的数字。
那么,三国时期的户口数字当然比这更少。
黄巾之乱后,中国社会经济何止是雪上加霜,简直是陷入绝境了。
建安时期人民流离失所,死亡众多,无主土地大量增加,正如《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中说:“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3]352;《后汉书·仲长统传》说:“今者土广民稀,中地未垦,……其地有草者,尽曰官田”[2]1656。
可想而知当时的农业受到了多么可怕的破坏。
不仅是农业,城市经济也是遭受浩劫。
洛阳本是东汉的首都、政治与经济的中心。
《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在迁都长安之前,“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
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
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3]134。
随后,昔日富庶的洛阳竟沦为荒场废墟。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自榷、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嬴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
”[2]2341董卓死后,部下李傕、郭汜争权混战,两三年间,不仅是长安城,原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关中地区全变成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土。
总之,从黄巾民变到三国初年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尤其是北方)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处处是萧条景象。
《晋书·山简传》载山简曾上疏说:“自初平之元,讫于建安之末,三十年中,万姓流散,死亡略尽,斯乱之极也。
”[4]809这可以说是对建安年间民生疾苦的一个综述。
前文提及,林庚说建安时期的农民起义“教训了当时的统治阶级”,“保证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黄巾民变确实“教训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然而可惜的是,统治阶级还来不及吸取这教训,东汉江山就已经被蜂拥而起的各路军阀瓜分得四分五裂。
黄巾民变后,无休止的战争、天灾和瘟疫导致了惨不忍睹的劳动人口的锐减,更谈何“保证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林先生未尝细考汉末民生状况,而引阶级斗争理论轻言建安时代里发展是主流,这恐怕是苍白无力、有失妥当的。
三、建安文学是名士文学在了解建安时代的主流是战乱和苦难后,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林先生逻辑链里的失误。
林先生逻辑链有重要的一环是:由建安时代的农民起义带来的主要是发展,推导出建安时代容易出现浪漫主义。
在文章里林先生断言,建安文学总体风格是“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从作品上说,建安文学中,直接写战乱的是为数不多的”。
先假定林先生关于建安文学总体风格的这一断言是正确的。
但是这一文学现象能反过来印证建安时代的主流是发展吗?换句话说,如果战乱是一个时代的主流,是否意味着时代文学里就不能是“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呢?林先生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建安文学并不是平民文学。
于平民而言,战乱的时代里每天都有一把剑悬在他们头顶,随时可能落下来;因挨饿受冻而痛苦、因战火袭来而恐惧、因生离死别而哀伤,这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如果建安文学真的是平民文学,那么建安文学恐怕真的只有笼罩着灰暗色彩的内容了。
但是建安文学不是平民文学,底层人民并没有话语权,他们的啼饥号寒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既然林先生在文章里用了阶级分析法,那么我们大可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试问,若按阶级分析法看,像袁绍、曹操、刘备、孙权、曹丕、乃至于建安七子等等,这些在历史上留得下声音的人物是属于什么阶级呢?肯定不会是农民阶级。
既然不属于农民阶级,那么他们对于战乱的感受,和平民百姓当然有很大的不同。
其实,曹操、建安七子等都是名士,不管是善于作诗还是统兵;他们都是枭雄、野心家,其中高尚些的可称为英雄、政治家。
建安文学正是英雄名士的文学,反映着英雄名士的心声,体现着英雄名士的风骨。
林先生说,建安文学是浪漫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
其实不然。
建安文学是既关注现实、悲悯苦难,又雅好慷概、高扬理想。
一方面,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在建安文学里多有反映。
比如,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写军阀混战后中原的悲惨景象;《薤露行》:“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表现出董卓强行迁都带来的浩劫。
这两首诗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
王粲《七哀诗》第一首:“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生动细腻地刻画出战乱后白骨遍地,妇人忍痛弃子的凄惨景象。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七哀诗》说:“此杜少陵《天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
”[5]249可见,如果说杜甫诗是“诗史”,是所谓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那么,曹操、王粲的诗当是杜诗的鼻祖呢。
另一方面,雅好慷慨、高扬理想是建安文学的又一重要特征。
曹操诗作《观沧海》笔调豪壮,气象雄奇,在描绘大海的磅礴气势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囊括四海的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