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诗歌,也称为“陈子昂登岳阳楼”。

这首诗歌以联想性的语言描写了陈子昂在岳阳楼上的观景的景色,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表达出了他尊重传统,不忘开拓未来的精神。

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情绪,诗意清新,句式简洁,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全诗以陈子昂登上岳阳楼,看到江河波澜壮阔,四面群山环抱,白驹过隙,黄鹤飞翔,楚天明净,青山绿水共相映,听见曲江细流潺潺的声音,用笔触勾勒出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

鉴赏上,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表达了陈子昂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反映出他尊重传统,不忘开拓未来的精神。

在韵律上,这首诗采用了很多自然形式的韵脚,如“净、映、声”,使诗歌句式更加紧凑,更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

整首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陈子昂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8篇)

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8篇)

语文诗歌鉴赏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8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诗歌鉴赏篇1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4分)答:(1)友人相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

(2)精于炼字,巧用衬托。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语文诗歌鉴赏篇2知识点1.鉴赏人物形象型【得分技法】第一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联系诗歌中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诗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李白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王历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从题目来看,诗人是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

大雪纷飞,正是饮酒的天气,王历阳“不饮杯中酒”的行为,让陶渊明也会笑死。

陶两明喜欢饮酒,常戴头巾,抚琴自乐,宅边有五棵柳树。

诗歌借陶渊明来嘲笑王历阳“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刻画了王历阳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形象。

【答案】王历阳是一个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抚琴、栽柳、戴头巾,可是喝酒不痛快。

“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A.曹操B.王湾C.陆游D.龚自珍(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

”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

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

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答案】(1)B(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高中语文 《陈子昂诗鉴赏》知识文本素材

高中语文 《陈子昂诗鉴赏》知识文本素材

陈子昂诗鉴赏生平简介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某某射洪西北〕人。

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

武那么天光宅元年〔684 〕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那么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

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

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

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X不能实现,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

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

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

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

著有《陈伯玉集》。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诗鉴赏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那么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这首诗作于武那么天万岁通天二年。

当时,武那么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无将略,先头部队被契丹所败,总管王孝杰坠崖而亡,几乎全军覆没。

武攸宜听说后,十分惊骇,怯敌不前。

陈子昂认为自己“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于是建议以奇兵胜骄敌,请分兵万人为前驱,但未被采纳;后来又多次进谏,“言甚切至〞,竟触怒了建安王。

刚愎自用的武攸宜一怒之下,将他降职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幽州台,俯仰古今,纵望天地,思绪潮涌,感慨万端,遂赋诗七首,总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缅怀古代求贤假设渴、唯贤是用的燕昭王等贤明君主,抒发自己生不逢辰、未能施展抱负的感慨。

《登幽州台歌》是继《蓟丘览古》稍后的又一感怀杰作。

《蓟丘览古》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

咏怀古迹其三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深沉的情
感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古人的怀念。


诗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直接表达了诗人站
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时间的孤独和历史的寂寞。

古人已逝,来者未至,诗人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
感和孤独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个人命运
的思考。

接下来的“念天地之悠悠”,诗人将视野从个人扩展到了整个宇宙,
感受到了天地的广阔和时间的悠长。

这种广阔的视野和悠长的时间感,使得诗人的孤独感更加强烈,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

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是诗人情感的爆发,也是全诗情感的高潮。

诗人在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孤独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种情感的流露,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使得这
首诗成为了咏怀古迹的经典之作。

诗人通过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古人的
怀念,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
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A.曹操B.王湾C.陆游D.龚自珍(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

”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

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

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答案】(1)B(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情感、主旨类题型(解析版)诗歌鉴赏中考答题得分技巧

情感、主旨类题型(解析版)诗歌鉴赏中考答题得分技巧

专题06情感、主旨类题型常见常考题型如下: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范例】(2020·遂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唐·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

③断:断绝,消散。

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

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答案】(1)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

《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

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解析】【分析】⑴这两句诗描写的时间是夜晚,夜晚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清楚了。

描写的景物有:野戍荒烟和深山古木,这些景物在夜晚会呈现出什么画面呢,结合“断”“平”两个字进行想象,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

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⑵①根据“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如何此时恨”可以看出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

②《晚次乐乡县》首联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乡愁伤感情调。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

《感遇(第三十五)》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第三十五)》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第三十五)》陈子昂唐诗鉴赏【原文】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卅五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赏析】此诗作于垂拱二年(686)诗人《乔知之北征叛乱的突厥同罗、仆固时。

这是诗人第一次出征边塞,尽管时间不长,未经年而归,但他亲眼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更激发了抗敌报国之心,因此向武则天呈上了《为乔补胸论突厥表》、《上西蕃边州它危事三条》等卓有成见地的书表,陈言边塞将领腐败,“至将不选,士卒不练”,“故猛阵对寇,未尝不先自溃散,遂使夷狄乘利”,并警告当权者:“匈奴不灭,中国未可安卧!”(见《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同时又赋此诗抒怀。

它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是一箴言志的杰作。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上二句直截了当,叙述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志向。

诗人本是梓州射洪富豪之子,少年任侠,年十八,尚未知书。

后闭门苦读,终于成才。

(见《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这两句诗,坦率真切,朴实感人。

下二句,继而概述学成本领后的报国从军之举。

所谓“感时”,是指自己受到贞观以来几十年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激励。

“拔剑起蒿菜”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少年豪杰的形象,英气逼人,威风凛凛,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常常以宝剑作为壮志的象征。

但这里的“拔剑”,不但象征胸怀志气,而且是实指武事,即自己的万里从军之举。

在这一段里,诗人叙事详略得当,剪裁颇见匠心。

本来,他自拔干“蒿莱”(草野、民间),中进士之后,曾被武后赏识,任麟台正字等职,参预朝政。

但作者对这些一概略去,直写从军。

显然诗人更为看重这次从军。

这样写,也为下文专写军中生活和感受作了铺垫。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这一段先概括叙事,接着即事抒情,境界苍凉阔远,悲壮激越。

其中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又饱蘸着诗人的激情壮志,前二句用对偶,“西”与“北”,方位相对,表明征程辽远,纵横于祖国西北边塞。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赏析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赏析
作为结束,用“珍禽”两个代用词,反应起笔的“翡翠”。“多材信为 累”这一句,已由鸟说到人,诗人却马上缩住,一笔宕开,仍归之于鸟。短 短十二句诗,艺术结构上却这样的起伏不平,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诗内在的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 却采用了缓和的口气,“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自是 五言古诗的正声。
这首诗句句寄寓很深,鹂栖居贵树,意喻诗人品志高洁,因为羽毛美丽 被美人喜爱,意喻诗人的文才出众被武则天相中任用,用以点缀升平;被美 人喜爱的结果却是杀身去羽,意喻被统治者压迫,丧失自由;翡翠鸟逃不出 虞人之网实则象征诗人力单势薄逃不出统治者的控制。因此结尾叹鸟实为人 自叹。近人吴闿生认为“此言士不幸见知于武后”,宋人刘辰翁认为“多是 叹世,而卒不免”,将陈子昂比为扬雄之不幸而作莽(王莽)大夫。
1、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 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 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 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 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 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 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作者介绍: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出征。

两次从,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

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

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

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知识储备】一、导入“古来圣贤皆寂寞”。

苏东坡是孤独的,他一再地被贬职,人生抱负难以实现,心里不是不凄凉的,他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渗透着怎样深刻的悲哀。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的背后,是做不到官场尔虞我诈虚假逢迎、无法实现为官济世的理想的苍凉与无奈。

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今天再认识一位孤独之人----陈子昂。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三、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注释《登幽州台歌》:选自《韩陈子昂集》。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郭隗(wěi )以古人千金买马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昭王并尊郭隗为师。

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五、诗意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六、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相关内容。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诗鉴赏这首五言诗所吟咏的对象是香兰杜若。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

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

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

因此诗人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落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描摹花叶的茂盛的姿态,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

这一笔以“朱”、“紫”等鲜明的色彩加以描绘,并由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

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垂下来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勾勒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描绘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贵骄傲。

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

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凋落。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由夏入秋,白天渐短。

“迟迟”二字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

用“嫋嫋”来表现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

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高考诗歌鉴赏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高考诗歌鉴赏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鉴赏古诗鉴赏0216 1337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

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

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

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

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

“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

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

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

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

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

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

中考语文一轮考点突破:诗歌鉴赏(词句赏析)

中考语文一轮考点突破:诗歌鉴赏(词句赏析)

诗歌鉴赏(词句赏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淇上送赵仙舟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请从修辞角度说说画线句子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①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②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③,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注释】①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他力主抗金,遭主和派反对,被弹劾落职。

这首词是他闲居带湖时所作。

①尊:同“樽”,酒杯。

①化工:指天公,此处暗指皇帝。

词中画直线句子运用了想象,请加以赏析。

4.阅读古诗文,回答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请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做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宋)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②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③年华。

【注释】①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文学创作比较频繁。

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

①政使:纵使。

①用:享用。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乙】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甲】【乙】两首诗中画线句子都含有“独”字,请结合内容分析这两处“独”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诗歌鉴赏】陈子昂《燕昭王》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陈子昂《燕昭王》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陈子昂《燕昭王》原文及翻译赏析陈子昂《燕昭王》原文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陈子昂《燕昭王》注释、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的贤明君主,善于纳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齐国。

2、碣(jié)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

碣石,指墓碑。

碣,齐胸高的石块。

3、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

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4、尽:全。

5、安在哉:在哪里之意。

6、霸图:宏图霸业。

7、已矣:结束了。

已,停止,完结。

矣,语气词,加强语势。

8、驱:驱使。

9、复:又,还。

陈子昂《燕昭王》翻译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

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陈子昂《燕昭王》赏析《燕昭王》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山顶的感慨,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语言朴实,情怀豪迈。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

《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这首诗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诗的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

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的向往。

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诗歌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原文其一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其二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注释、银烛:明亮的蜡烛。

2、绮筵:华丽的酒席。

3、离堂:饯别的处所。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

4、长河:指银河。

5、悠悠:遥远。

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6、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

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7、青春:此指春天。

8、滴沥:形容滴水。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翻译其一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

离堂上思念朋友情,分别后山川路途远。

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

前往洛阳道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其二紫色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赏析《春夜别友人》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

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

此诗用词精准,不悲不哀,却流露出真挚的思念。

这两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

第一首诗写作者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首诗同样作于告别宴会,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倾吐其为国建功立业的宏愿。

这两首诗语言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

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

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

登幽州台歌同类型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同类型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同类型诗歌鉴赏一、登幽州台歌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佳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这么短短几句,却有着无尽的韵味。

咱先来说说这诗的背景哈。

陈子昂那时候是个有抱负的人呢,他在政治上想要大展宏图,可是现实却老是给他使绊子。

他登上幽州台的时候,那心里的惆怅啊,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这幽州台在当时可能就是个能让人感怀古今的地方。

再聊聊这诗里表达的情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往前看,看不到那些古代的贤明君主和英雄豪杰,往后看呢,也看不到未来能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孤独感啊。

他觉得自己就像被时代抛弃了一样,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他就像一颗孤独的星星。

然后就是这“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他看着天地那么广阔,时间那么漫长,自己却这么渺小,这么无助。

他的悲伤就忍不住爆发出来了,眼泪就流下来了。

这种把个人的孤独和渺小放在广阔的天地和历史当中的写法,真的很震撼人心。

二、同类型诗歌黄鹤楼赏析崔颢的黄鹤楼也是这种很有韵味的怀古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一开头就给人一种很空灵的感觉。

昔人乘着黄鹤飞走了,只剩下黄鹤楼在这儿。

黄鹤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了,只剩下白云在天上飘了千年。

这就和登幽州台歌里那种对古人的追思有点像,都有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里描写的景色也很有深意。

晴川、汉阳树、鹦鹉洲,这些景色看着很美,但是诗人心里却是忧愁的。

到了最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时候他的忧愁就不仅仅是对古人的怀念了,还有对家乡的思念。

在这古老的黄鹤楼上,他看着江上的烟波,心里的愁绪就像那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三、同类型诗歌蜀相赏析杜甫的蜀相又是另一种感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歌鉴赏】陈子昂初入京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陈子昂初入京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陈子昂初入京原文及翻译
陈子昂初入京原文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

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辩者。

子昂突出,顾左
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

”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
可集宜阳里。

”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
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

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
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下。

陈子昂初入京翻译
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

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
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

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

”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
把好琴。

”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宜阳里来。


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
昂捧着琴说:“我是四川陈子昂,写过上百篇的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
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

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去钻研。

”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下,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在场的宾客。

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
轰动整个长安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子昂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王运熙)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

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

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

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

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

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

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以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

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由夏入秋,白天渐短。

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

用嫋嫋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然而嫋嫋秋风并不平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

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

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

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阎昭典)感遇三十八首(其四)陈子昂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这是《感遇诗》的第四首。

诗人拈出两则对比鲜明的历史故事,夹叙夹议,借古讽今,抒写自己对时事的深沉感慨。

全诗质朴雄健,寄寓遥深。

诗中写了两个历史人物:乐羊和秦西巴。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

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

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

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

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

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

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

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一个为了贪立军功,居然忍心吃儿子的肉羹。

骨肉之情薄到如此,这样的人,对别人岂能有忠心呢?一个怜悯孤兽,擅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却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

这样的人,对一只孤兽尚且有恻隐之心,何况对他的国君呢?他肯定是能忠君到底的。

现在要研究的是:陈子昂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历史故事?他当时遇到了什么事,因而有感要发呢?原来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杀了许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杀了太子李宏、李贤、皇孙李重润。

上行下效,满朝文武大臣为了效忠于武则天,干了许多自以为大义灭亲的残忍事。

例如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以死刑,头触殿阶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亲。

陈子昂对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十分愤怒。

但是他不便正面谴责,因而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咏史诗,实质上是一首针砭当时政治风气的讽谕诗。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说它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旨意的。

(施蛰存)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陈子昂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这是一首寓言诗。

全诗双关到底,句句是说鸟,也句句是写人。

诗一开始就突出了诗的主角──羽毛赤青相杂的翡翠鸟。

这种鸟生在南方,犹如诗人的出生地四川位于帝都长安的西南一样。

翡翠鸟筑巢在神话中名贵的三珠树上,犹如诗人的品格高超,不同流俗。

这鸟本由自在,雌雄双飞,不幸为美人所喜爱,比之于黄金一般,于是这鸟就倒霉了,犹如诗人不幸为武则天所赏识,不能不在她的统治下做官一样。

翡翠鸟为什么会被美人喜爱呢?由于它的羽毛长得漂亮,既可以使美人的首饰临风招展,婀娜生光,又可以使美人的锦被结采垂花,斑烂增艳。

这两句比喻诗人的才华文采,被统治者用来点缀升平,增饰治绩。

所以作为鸟,就不免在炎热的南州被杀,而将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处,妆点在美人的头上与床上;作为人,就不免为统治者所强迫,名列朝班,丧失了在政治上抉择的自由。

有人要说,翡翠鸟既然知道自己将受到杀身之祸,何不远走高飞呢?可怜,这鸟儿巢居南海,还能算不远吗?没有用,虞人(周礼职掌打猎的官名)还是用罗网来找到了它。

这里比喻诗人虽想隐遁,但还是难逃统治者的笼络。

怪来怪去怪谁呢?不论是鸟是人,总是自己有了才华,反为才华所累,正如象有齿,麝有香,因而遭受到杀身之祸一样,看了这名贵小鸟的遭遇,那能不连声叹息呢?叹鸟即所以叹人,亦即诗人的自叹。

近人吴闿生认为此言士不幸见知于武后,宋人刘辰翁认为多是叹世,而卒不免,将陈子昂比为扬雄之不幸而作莽(王莽)大夫。

这些看法,都和诗人的原意是吻合的。

故事结束之后,最末第二句多材信为累,才把的正意点出。

一经点明,立即缩住,这正是寓言的手法。

这一寓言情节简单,但诗人叙述时却没有平铺直叙。

开首二句叙述翡翠鸟的安乐生活,第三四句立即以问句作一折,五六两句马上把首二句的和平愉快气氛打破,落入了残酷的结局,炎洲二字呼应南海,玉堂与珠树林对照,虽则两者都是豪华富贵的环境,而珠树林中是雌雄双栖,玉堂阴处是杀身委羽,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为下文的叹息伏根。

七八两句,表面写得很繁华热闹,但美人头上、床上的旖旎葳蕤,是牺牲了双飞双宿的小鸟的生命换得来的,热闹繁华的背后,正是凄冷悲惨。

第九句照文理应该发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远走高飞呢?这里诗人用精简的手法,省去问题,而用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这两句答案,使节省掉的问题,仍能于无字句中托出,这里自问自答,又是一个折,然后落出正意:多材信为累,而以叹息作为结束,用珍禽两个代用词,反应起笔的翡翠。

多材信为累这一句,已由鸟说到人,平庸的写法,接下去可以发挥一下,而诗人却马上缩住,一笔扬开,仍归之于鸟。

短短十二句诗,艺术结构上却这样的起伏不平,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内在的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采用了缓和的口气,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自是五言古诗的正声。

(沈熙乾)燕昭王陈子昂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这诗乍读平淡无奇,细想却含蕴深广。

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

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

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徙署军曹。

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

燕昭王,是战国时燕国的君主。

公元前三一二年执政后,广招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齐国。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碣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

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

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