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_天堂_莫里森_天堂_的主题研究
狂欢化理论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三部曲分析
狂欢化理论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三部曲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爵士乐》《天堂》,因时间、内容上的连贯性而被归结为三部曲,更因系统刻画了一群狂欢中的疯癫人物而堪称三部曲之狂欢化经典。
三部曲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有研究者集中关注单一作品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但是,在疯癫美学观照下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系统研究莫里森三部曲的却不多。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由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要素构成。
狂欢节逐渐演化成圣诞节和集市等。
狂欢式是狂欢节上加冕和脱冕等一切仪式的总称,具有全民性和动态性,带有狂欢化色彩的疯癫者也参与其中并体验狂欢式的世界。
当狂欢式升格为文学语言时就形成了狂欢化。
狂欢化处在动态的建构中,消解了疯癫与理性、神圣与粗鄙、黑与白等的二元对立。
疯癫与狂欢密不可分,疯癫是内容和表象,狂欢是形式和释放,本质都旨在颠覆。
巴赫金推崇的“怪诞”美与福柯倡导的“疯癫”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旨在突出疯癫的边缘视角而体验相对化的、狂欢化的世界。
因此,在疯癫美学观照下,三部曲也就具备了为非裔美国人开启一场狂欢之旅的可能性。
一、“疯癫语体”的狂欢化叙述疯癫者以“不可靠叙事者”身份参与到叙事中,使文本具有了不确定性的艺术张力,其跳跃性思维和非理性语言决定了文本在叙述语体上呈现出诗化与粗鄙化并置的特征,契合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要理解疯癫,需要诗人的才华”因为疯癫者的精神紊乱导致其叙述杂乱琐碎,并有意使用狂欢广场上的粗言俗语使叙事呈现出语体粗鄙化的特点。
疯癫者异化的才华也让他们常使用诗歌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凸显文本语言诗化的特色。
因此,三部曲正是奔走在这两种极端语体中的代表。
小说中的疯癫者借助两种语体的并置共存,在钟摆式的狂欢中完成了加冕和脱冕的仪式,解构了权威。
《宠儿》的疯癫叙事具有典型的诗化特征:隐喻性、象征性、多重视角性。
《宠儿》的狂欢化底蕴决定了疯癫者被脱冕的命运,在语体上表现出粗鄙和插科打诨。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一位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她的作品涉及到黑人的历史、文化、种族和性别问题,她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创伤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黑人创伤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下面我们将结合她的几部作品来进行综述。
《亲爱的》
《亲爱的》是托尼·莫里森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的生活经历。
这个女人在年轻时遭到了强奸和虐待,这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感到孤独、无助和绝望,对于自己的过去感到惊恐和苦闷。
她的孩子也受到了她过去的影响,他们不断地受到黑人种族歧视,这进一步加深了她的痛苦和无助感。
《天堂》
《天堂》是托尼·莫里森的另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黑人男子与一位荷兰移民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男主角来自南方的城市,他曾经是一位老师,后来投入了黑人民权运动。
他的人生充满了种族差异和社会紧张气氛,这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他面临着白人的歧视和压迫,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着希望和力量。
《亲爱的》和《天堂》都是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经典的黑人创伤小说,这些小说展示了黑人所经历的痛苦和种族隔阂。
它们向读者展示了黑人文化和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社会不同层面的悲剧和现实。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国内研究概述
- 247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托尼·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国内研究概述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赵翔宇【摘要】托尼•莫里森是非裔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在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迄今为止,莫里森发表了十篇小说,创作主题与非洲民族文化和民族解放息息相关,并且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中着重关注了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
近年来,国内外对莫里森的研究日渐增多。
本论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学者对莫里森作品中的母爱主题的研究,并试图找出空白点,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母爱主题 国内研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迄今为止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分别为《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秀拉》、《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和《家园》。
这些小说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以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
莫里森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还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
她的写作手法简洁明快,故事情节神秘隐暗并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并且在创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摈弃了白人叙述黑人的语言,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女作家。
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中国出现了莫里森研究热潮,并且对莫里森作品研究的角度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叙事技巧、黑人文化主题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最蓝的眼睛》、《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而对其它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新出版的《爱》、《恩惠》和《家园》的研究少之又少。
莫里森的创作主题是丰富的,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她在小说中对母爱的关注和诠释这一主题一直未变。
莫里森曾经说过:“我始终在写一个主题,那就是爱与爱的缺失。
”在这十部作品中,母爱主题是每部作品贯穿始终的内在主线。
托尼·莫里森《天堂》主题的多元内涵解读
摘
要: 莫里森的《 堂》 主题 定位 上与她此前的作品并非是 同构性设计 , 天 在 相比之下 , 后者 的主题 建构 显然存在 多
元性的 内涵和更有深度 的意蕴。莫里森在 肯定黑人对“ 天堂” 的向往和追求的合理性的 同时 , 也揭 示了潜伏在黑人 心底的梦魇 以及 由此 而造 成的他 者 灾难的悲剧。作品对鲁 比人心 目中的 “ 天堂” 进行 了反思和质疑 , 体现 了她对 也
黑人的精神世界 以及 未来的生活命 运怀有更深切 的思考和 关切 。 关键词 : 莫里森 ; 天堂》 主题 ; 《 ; 反思 ; 解读
中图分类号 :16 4 I0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1 )5— 0 1 0 (02 0 04 — 4
I t r e a i n t he M ulic n t to s o he To i n Pa a s n o rs n n e pr t to o t t- o no a i n ft p c i r die by To iM r io
r t n l y o h u s i g a d y a i g frt e”p r d s ” b h lc e p e, niMors n as e e l a i a i ft e p r u n n e r n o h o t n a a ie y t e ba k p o l To rio l o rv as
ti s d e e a i g a d mu t c n o ain n t e t e o s u t n Att e s me t o c n r t e an e p rme nn n l - o n tt s i h h me c n t ci . h a i t o f m h i o r o me i
敌意与和解——对托尼·莫里森《天堂》中冲突的探析
敌意与和解——对托尼·莫里森《天堂》中冲突的探析摘要:作为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第一部小说,《天堂》从1997年出版以来就获得评论家和学者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
通过分析偏见导致冲突、敌意深化冲突以及和解化解冲突三个部分,对比鲁比镇与女修道院两个社区处理冲突的不同方式来强调和解在解决冲突中的重要性,从而凸显了这部小说的主旨———只有摒弃偏见和敌意,以和解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消解冲突,才能建造一个人间天堂。
关键词:《天堂》;冲突;敌意;和解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极为多产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几乎获得了所有主要的文学奖项。
《天堂》是她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写成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通过对比鲁比镇和女修道院两个社区的不同命运来审视天堂的概念。
本文通过对《天堂》中冲突的探析,试图分析鲁比镇和女修道院两个社区之间解决冲突的不同方式,阐明在冲突中摒弃偏见和敌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和解的方式来化解冲突的重要性。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偏见导致冲突、敌意深化冲突以及和解化解冲突。
1偏见导致冲突鲁比镇的居民一心想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社区。
在鲁比镇居民的眼中,鲁比镇是一个安全、美丽且繁华的小镇。
他们神化自己的历史,固守传统,一味排外。
鲁比镇居民试图通过复制凋敝的黑文镇的模式来建造一个乌托邦式的纯黑人社区,鲁比镇年长者思想僵化和刻板,其内部种族偏见泛滥。
因此,在鲁比镇井然有序的假象下,鲁比镇并不安宁,恰恰相反,鲁比镇内部因偏见而充满了各种冲突。
1.1僵化刻板导致冲突僵化(Rigidity)与刻板(Stereotype)是偏见的两种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贝斯黑莱姆在《偏见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僵化意味着在解决一问题或任务时,相对来说,不能从一种思想方式或者假设转移为另一种思想方式或假设。
”而“刻板”在《简明牛津英语字典》的定义为“没有变化地继续进行或不断重复某事。
”[1]鲁比镇的年长者思想刻板僵化,固守祖先的传统,对新思想与新观念抱持偏见。
天堂的所在——试析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天堂》中架构的“第三空间”
托尼 ・ 莫里森的作品《 天堂》 发表 于 1 9 9 7 年, 是继 《 宠 儿》 、 《 爵士乐》 之后 其 “ 历 史 三 部 曲” 的完 结之 作 。对 于 黑人 族裔 身份 认 同 的探 讨是 莫 里 森 作 品 中一 直 延 续 着 的 主题 , 在《 天 堂》 , 中作 者 将 对 身 份 认 同 的 探 讨 带 向 历 史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2
哈 尔滨 学 院学 报
霍米 ・巴 巴指 出 , 在“ 西方” 批 评理 论制 度 化 的前 提 下 , 关 于差 异 的叙 事 和 文化 政 治成 了
封 闭 的阐释循 环 , 而 要打破 或跳 出这 种循 环 , 必
文 化 生产 作用 , 分析 殖 民 地文 化中 蕴 含 的颠 覆
第 三 空间是 霍米 ・巴 巴在 阐述 文化 意义生 产 时 使用 的一 个 重要 概 念 , 巴 巴将 其 定 位 为文 化 差 异 表 达 的 前 提 条 件 。 巴 巴 与 许 多 处 在 “ 后” 时代 的 理 论 家 一 样 坚 持 着 修 订 和重 新 建 构 的精 神 , 致力 于搅 扰 西 方话 语 的权 威 性 。在
“ 居 中的空 间” 。
《 天 堂》 中通 过 构 建 第 三空 间来 质 疑 文 明 起 源 的纯 真性 , 并 试 图对这 一空 间加 以 干预 , 从 而 在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2 3
’
[ 作者简 介] 王文 雯( 1 9 8 7一) , 女, 安 徽 砀 山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比 较 文 学 与 世 界 文 学研 究。
性是适合 的、 有意义的。由此 , 我们来对莫里森
失落的天堂对失乐园的文学分析
失落的天堂对失乐园的文学分析当谈及失落的天堂和失乐园时,我们不禁想起了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约翰·弥尔顿。
他的史诗《失落的天堂》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包含了许多深刻而多层次的哲学思考和文学技巧。
而对于《失落的天堂》与《失乐园》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文学分析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作品的内在联系与对比。
首先,《失落的天堂》是弥尔顿在17世纪所创作的一部长诗,通过对伊甸园的叙述,揭示了人类原罪的发生与人类反抗上帝的历程。
而《失乐园》则是该长诗的第二部分,以同样的主题为基础,探讨了人类失去了与上帝的和谐之后所经历的痛苦和苦难。
从文学角度而言,这两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首先是叙事结构。
《失落的天堂》以神话叙事的方式展开,描述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快乐与悲伤。
而《失乐园》则以追忆叙事的方式,回顾了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以后的生活。
这种对比的叙事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也更具现实意义。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失落的天堂》中,我们见证了亚当和夏娃的崛起和堕落。
亚当和夏娃形象的描绘不仅有着历史和宗教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亚当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自由意志,而夏娃则代表了人类的诱惑与罪恶。
而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和真实。
他们经历了痛苦和悲伤,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类的希望。
这种形象转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更符合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性。
最后是语言运用。
弥尔顿以其高超的叙事才华和对押韵诗句的运用而闻名于世。
在《失落的天堂》和《失乐园》中,他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和美丽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宏大而庄严的氛围。
他的诗句充满了音乐的美感,读起来带有一种节奏感,仿佛是在听一部宏大的史诗。
而这种庄重的语言运用也有助于展现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深层意义。
在整个文学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天堂》与《失乐园》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打破种族束缚,勇敢融入社会——托尼·莫里森《天堂》主题探析的开题报告
打破种族束缚,勇敢融入社会——托尼·莫里森《天堂》
主题探析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选择的论文主题是《天堂》主题探析。
《天堂》是美国黑人文学大师托尼·莫里森的经典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子吉斯丁的成长经历,通过她的故事探讨了黑人社区的刻板印象、正义与平等、种族歧视、身份认同等重要社会问题。
《天堂》在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曾经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
家图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托尼·莫里森以精湛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残酷和暴力,同时也呼吁人们打破种族束缚、勇敢融入社会,促进社会正义与平等。
本论文将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天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
思想内涵。
首先,论文将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为后续的分析打下基础。
接着,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探讨小说中对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揭示和
批判;其次,探究小说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和反思;最后,探讨小说中对勇气、自立
与自由的呼唤和鼓励。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将揭示《天堂》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和主题。
本论文的意义在于深刻剖析了《天堂》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欣赏托尼·莫里森的经典小说,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想深度。
狂欢化理论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三部曲分析
狂欢化理论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三部曲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爵士乐》《天堂》,因时间、内容上的连贯性而被归结为三部曲,更因系统刻画了一群狂欢中的疯癫人物而堪称三部曲之狂欢化经典。
三部曲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有研究者集中关注单一作品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但是,在疯癫美学观照下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系统研究莫里森三部曲的却不多。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由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要素构成。
狂欢节逐渐演化成圣诞节和集市等。
狂欢式是狂欢节上加冕和脱冕等一切仪式的总称,具有全民性和动态性,带有狂欢化色彩的疯癫者也参与其中并体验狂欢式的世界。
当狂欢式升格为文学语言时就形成了狂欢化。
狂欢化处在动态的建构中,消解了疯癫与理性、神圣与粗鄙、黑与白等的二元对立。
疯癫与狂欢密不可分,疯癫是内容和表象,狂欢是形式和释放,本质都旨在颠覆。
巴赫金推崇的“怪诞”美与福柯倡导的“疯癫”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旨在突出疯癫的边缘视角而体验相对化的、狂欢化的世界。
因此,在疯癫美学观照下,三部曲也就具备了为非裔美国人开启一场狂欢之旅的可能性。
一、“疯癫语体”的狂欢化叙述疯癫者以“不可靠叙事者”身份参与到叙事中,使文本具有了不确定性的艺术张力,其跳跃性思维和非理性语言决定了文本在叙述语体上呈现出诗化与粗鄙化并置的特征,契合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要理解疯癫,需要诗人的才华”因为疯癫者的精神紊乱导致其叙述杂乱琐碎,并有意使用狂欢广场上的粗言俗语使叙事呈现出语体粗鄙化的特点。
疯癫者异化的才华也让他们常使用诗歌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凸显文本语言诗化的特色。
因此,三部曲正是奔走在这两种极端语体中的代表。
小说中的疯癫者借助两种语体的并置共存,在钟摆式的狂欢中完成了加冕和脱冕的仪式,解构了权威。
《宠儿》的疯癫叙事具有典型的诗化特征:隐喻性、象征性、多重视角性。
《宠儿》的狂欢化底蕴决定了疯癫者被脱冕的命运,在语体上表现出粗鄙和插科打诨。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揭示黑人社会和个体内心的创伤为主题,探索了黑人身份和经历的复杂性。
在她的小说中,黑人创伤经历被深入研究和呈现,并呼吁社会对这些创伤给予关注和关怀。
本文将对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进行综述。
莫里森作品中最常被提及的黑人创伤是奴隶制度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
在《宝贝》(Beloved)中,主人公塞斯特(Sethe)是一个逃离奴隶制度的黑人妇女,她为了给自己的女儿一个自由的未来,选择了杀死她。
这个行为带给塞斯特无尽的内疚和痛苦,她的内心深处始终被过去的创伤所困扰。
这个故事揭示了奴隶制度对黑人个体和家庭的摧毁,以及黑人后裔对过去的痛苦和记忆的继承。
莫里森作品中还探讨了种族暴力对黑人社区的创伤影响。
在《天堂》(Paradise)中,莱斯•芒拉特(Ruby)这个小镇的黑人居民曾经历了一系列的种族屠杀事件,导致社区陷入混乱和破碎。
这个故事揭示了种族暴力对于黑人社区的持久伤害,使得个体和整个社群无法忘记过去的创伤。
莫里森通过描写芒拉特居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呈现了种族暴力对生活的持续影响。
在莫里森的作品中,个体内心的创伤也得到了重视。
在《琴棋书画》(Jazz)中,主人公维奥莱特(Violet)和约·特雷斯(Joe Trace)的婚姻因为外遇而陷入危机,维奥莱特为了保护自己的婚姻,采取了极端的行动。
这个故事展现了夫妻关系中的心理创伤和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种族和性别对个体心灵的伤害。
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黑人创伤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将黑人社区和个体的创伤经历深入刻画。
这些创伤不仅来自于历史上的奴隶制度和种族屠杀,也来自于个体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莫里森的作品呼吁社会对这些创伤给予理解和关怀,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求和平和救赎。
从约束空间到自由空间的奔逃与停留——托尼·莫里森《天堂》解析
从约束空间到自由空间的奔逃与停留—托尼•莫里森《天堂》解析邹依桐冯宇(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在《天堂》的时期,尽管人们的物质需求已能得到基本的满足,处于种族压迫下的男性黑人们仍处在 一种相当的焦虑与失落的精神状态中。
而黑人女性则更为悲惨地处于一种双重压迫的不幸状态,作为黑人他们 被白人所歧视,作为女人他们被男人所歧视。
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女主人公前往修道院,逃离黑人男性控制的行 动。
本文此进行讨论,以此寻得一条受压迫的人寻求精神解放与自由的道路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天堂》;约束空间;自由空间托尼•莫里森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中一位极为多 产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几乎获得了所有主要的文 学奖项。
《天堂》是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之后写成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通过对比鲁比镇和女 修道院两个社区的不同命运来审视天堂的概念。
《天 堂》中,一个重要隐喻便是女人们从鲁比镇到女修道院,从约束空间到自由空间的奔逃与停留。
1鲁比镇与修道院的精神反差《天堂》中的鲁比镇在某种意义上是女性角色的监 狱。
父权家长制,这个鲁比镇镇民默认的制度使女性 住民们在精神上痛苦不堪。
看似祥和的小镇鲁比,实 质因其实施的父权家长制度积患已久。
小镇住民们都 是深受白人迫害的黑人,他们聚集在小镇鲁比,试图创 造出一个黑人的世外桃源。
但小镇与其说是黑人的小 镇,不如说是黑人成年男性的小镇。
女性和年轻人在 其中被边缘化了。
他们的声音也被极大地忽视了。
被 边缘化,被视为附属品的女性并没有被男性主体当作 有独立思想、独立感情的人来看,因此获得爱情和亲情 对他们来说都是奢望。
在玛维斯和丈夫房事过后,他 的丈夫说:“我不知道,玛维。
我就是不知道。
”,而玛维 斯选择了沉默,因为她恍然大悟他不是在和她而是在 和门外窃笑的其他孩子说话。
在这里玛维斯名没有被 当成可以沟通的“人”来对待。
她的思想,情感都被这 个小镇压迫与束缚,无法自由决定命运,也无法自由表 达情感。
《失落的天堂》读书笔记
《失落的天堂》读书笔记《失落的天堂》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残酷。
作为读者,我深受其启发,以下是我对这本小说的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以主人公约翰的经历展开,约翰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他在大学毕业后来到一个偏远的小岛工作。
他一开始对小岛抱有美好的憧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这个所谓的天堂并不完美。
在小岛上,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善良的、热情的,也有自私的、残忍的。
小说通过不同角色的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无论是善良还是邪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和动机,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
第二部分:现实的残酷在小岛生活的过程中,约翰逐渐面对了现实的残酷。
这个小岛被遗弃已久,资源匮乏,人们陷入了贫困和困顿之中。
小说中描绘了贫困的生活、恶劣的生存条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一切使得约翰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小说通过展示现实的残酷,提醒读者要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寻找改变的机会。
第三部分:追求与失落小说中,约翰追求着一种更美好的生活。
他努力工作,寻找改变的机会,渴望能够离开这个小岛,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天堂。
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他也不断地失去东西。
他失去了彼得这个曾经的朋友,失去了一些自己的理想,失去了对小岛的美好幻想。
正是这种追求与失落,使得约翰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反思与启示通过阅读《失落的天堂》,我不禁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发了我对于人性、现实和追求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不应该简单地将人分为善恶两个极端。
现实并非总是美好的,但我们要正视现实,勇往直前,寻找改变和出路。
同时,追求不一定能够带来完全的满足,但追求的过程可以使我们更加成长和成熟。
这些启示将伴随着我,影响着我的生活。
结语《失落的天堂》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的小说,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残酷。
失落的天堂读后感人性与欲望的抉择
失落的天堂读后感人性与欲望的抉择《失落的天堂》读后感:人性与欲望的抉择《失落的天堂》是由约翰·米尔顿创作的长诗,被誉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作品探讨了人类的人性和欲望,并以此为主题展开了精彩的叙述。
阅读完《失落的天堂》后,我深感人性与欲望的相互困扰与抉择。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人性是人类内在天性的表现,它代表着人类存在的本质。
在《失落的天堂》中,人性呈现出了多样的面貌。
作品中的主人公亚当和夏娃代表着人类的初代祖先,他们天真无邪,纯洁而善良。
然而,随着他们的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对于禁忌的追求滋生了欲望,这种欲望让他们失去了原本的纯净。
欲望是人性的另一重要方面,它是对物质、权力或快乐的强烈渴望。
在《失落的天堂》中,撒旦成为了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的象征。
撒旦不满于自己的地位,他忍受不了与上帝平等并享受同样的权力。
因此,他背离了正义和真理,走上了邪恶的道路。
他的欲望驱使他犯下了罪孽,导致了人类堕落的开始。
人性与欲望的抉择是《失落的天堂》的核心主题之一。
作品中的角色们都面临着这一抉择。
撒旦的堕落和亚当夏娃的原罪都源于他们对禁果的渴望。
他们在面临这一选择时,选择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后果。
然而,作品中也有人物能够抵御欲望的诱惑,比如上帝对于人类的慈悲和忍耐。
这种抉择并不仅仅发生在作品中的角色身上,它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抉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临着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
我们可能会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放弃自己的欲望,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
因此,人性与欲望的抉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通过阅读《失落的天堂》,我深刻认识到人性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人性中存在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但与之同时,欲望也会驱使我们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只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平衡好人性与欲望的关系,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更好的人。
在《失落的天堂》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人类内在冲突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_天堂_里的_战争_对莫里森小说_天堂_两个书名的思考
天堂 里的战争!∀∀∀对莫里森小说 天堂 两个书名的思考李美芹内容提要:莫里森的小说 天堂 付梓前作者自己命名的书名是 战争 。
本文通过探析 天堂 和战争!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小说中依据血缘法则!建立起的乌托邦乐园!的不切实际和必然衰朽的历史命运,指出 天堂 所展示的是一场肤色之战、意识形态之战和心灵之战;并以小说中黑人女性获得心灵解放的方式为例,说明小说意在指出人类精神乐园的复归需要人们观念意识的再造更新、逻辑思维的多元整合、心灵气质的博爱宽容和文化态度的融合接纳。
关键词: 天堂 #战争!#乌托邦#血缘法则#心灵之战作者简介:李美芹,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黑人文学和女性文学。
T itle:W ar!i n the P aradise:On t h e Tw o T itles ofM orrison s Novel Parad iseAbst ract:Th is thesis pr obes i n to the re lationsh i p bet w een the t w o titles ofM orrison s1997novel before and after its publicati o n,analyzes the destined dec li n e o f the U topian paradise!bu ilt ac cord i n g to t h e r u le of skin co lour and po i n ts out that the novel Parad ise exposes the w ar concer n i n g skin co lours,i d eo log ies and sp irits.The novel suggests tha t i n order to rega i n t h e l o st para dise,peop le shou l d refor m their i d eo l o gy on the basis o f assi m il a ti o n,co mmun icati o n,l o ve and generosity.K ey w ords:Parad ise#w ar!#U top ia#the r u le of ski n co lour#i d eo l o g ica lw arAut hor:LiM eiqi n is associate pr o fessor atQ i n gdao Ag ricultura lUn i v ersity(Q i n gdao266109, China),and a Ph.D.candidate at Schoo l o f Fore i g 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 i versity.H er study focuses on A fr o Am erican literat u re and w o m an ist literature.Em a i:l sunlight chenx@i163.co m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要在评论界和读者群中掀起一阵热潮且有余音绕梁之势。
失落的“天堂”——莫里森《天堂》的主题研究
更 别说让他们进入社 区 了。在逼 于无 奈之 下 , 比镇 的先 辈们 鲁
才 试图在荒无人 烟 的西部 地 区建立 一个 不受 白人控 制 的纯黑
固步 自封 和 狭 隘排 外进 行 了 否 定 , 最 终 向 我 们展 示 了一 幅 美 并
人 百 年 历 史 的三 部 曲 。 在 该 部 小 说 中 , 里 森 一 如 既 往 地 运 用 莫
驱 车到 白人家里 求援 , 因而 , 几名 黑 人妇 女在 生孩 子 时 由于未 得到及 时. 医治而命归 黄泉。 白 勺
更为成熟的艺术手法 表现了黑人 民族 与文化 生存 的历史 、 状 现 以及对未来命运 的展望 。同前两部作品一 样 , 天 堂》 《 仍旧 以对 底 层黑 人尤其是底层黑人 女性 命运 的深切 关 注为主题 , 围绕黑 人社 区鲁 比镇的历 史变 迁 、 修道 院 的命运 , 出 了黑人 文化 女 提 传统与外来文化 因素相互如何 结合 、 同文化 间 的相 互包 容与 不 借鉴等 问题 。其 实 , 莫 里 森一 部一 部 的作 品 中 , 们 可 以看 从 我 到她对 黑人 民族 在美 国 的生 存 问题上 的 态度 和演 进 。从 最初 《 所罗 门之歌 》 中对黑 人 民族 文化 传统 回归 的呼 吁, 柏 油孩 到《
力极强 的主流社会 而大 举 西进 。一路 上种 族歧 视还 夺走 了许 多黑人的生命 。斯 图亚特 ・ 摩根 的妹妹 鲁 比在旅途 中害 了病 ,
他 们 明 白“ 情 明 显 到 非 认 真 求 医 不 可 的 地 步 ” 而 且 “ 是 走 病 , 真
投无路 了” 。然而 ,没 有病房肯接受有色 人。没有正 规 医生肯 “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美国当代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已发表 11 部长篇小说,包括《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家》和《上帝,救救孩子》。
1993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了莫里森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使她跻身美国和世界主流作家之列。
莫里森的文学地位建构于对边缘和他者的书写,其小说创作的中心主题是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讲述他们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找自我和建构文化身份的经历。
身为女性的莫里森把小说的重心置于黑人女性的命运,但对女性的关注却又时常超出种族的范围。
莫里森继承了美国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传统,并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美国黑人和女性的空间实践,空间成为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叙事策略。
莫里森立足他者,通过“他者空间”的书写重现美国黑人和女性的历史在场,以表达强烈的种族与性别意识,并试图借此重塑他者的主体性。
莫里森小说丰富的主题和典型的创作风格吸引了世界众多学者的关注,莫里森研究的成果也甚为丰硕。
西方的莫里森小说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最早的莫里森研究见于史密斯(BarbaraSmith)的《美国黑人女性研究》(1976),1977 年和1978 年斯特普陀(Robert Stepto)与贝克尔曼(JaneBakerman)分别在《美国多种族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论坛》上发表了与莫里森的访谈。
在《所罗门之歌》发表以后,《Callaloo》刊登了狄克逊(MelvinDixon)的书评《如果你屈服于空气》。
随着莫里森小说的陆续发表,有关书评、采访和论文不断增加,到了 20世纪80 年代,莫里森研究不断升温。
1985 年出现了第一部由琼斯(Bessie W. Jones)和文森(Audrey L. Vin-son)所着的莫里森研究着作《托妮·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该书探讨了《最蓝的眼睛》中的童话故事、莫里森小说中的场景、《秀拉》里的心理扭曲、《柏油娃》里的花园隐喻和基督象征,同时考察了莫里森小说中的神话人物、虚无主义和希腊悲剧母题[1]。
《天堂》的主题研究
边疆 经济与 文化
THE B ORDE EC R ONOMY AND CUL TURE
N 1 .O 1 2 2 1 G n r1 N 9 e ea. n 6
( 总笫 9 6期)
【 名著赏析】
《 天堂》 的主题 研究
宋莉莉 ,郭 红
(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 院,哈尔滨 104 ) 5 0 0
一
、
融合
莫 里森理 想 的乐 园是 不 分种 族 、肤色 和 性别 , 所有的人都可居住其中。在小说的最后 ,她暗示 了 黑人与 白人 、男人 与女人 的融合 。 鲁 比镇是一 个全 黑 人 的社 区。在 当地 人 H 中 , 艮 它是 安全 、美丽 、富足 的象 征 。与此 同时 ,镇上 的 人拒 绝与外界 进行沟 通 。鲁 比镇 与世隔绝 ,在他们 眼中外来 者等 同于敌 人 。 … 鲁 比人 的排外是 与他们 在历史 上受到 白人 和浅 肤色 人 的歧 视 有 关 。19 80年 ,小 镇 的祖 先 为 了 寻 找 自由和平等 ,在撒加 利亚 的带领下 开始 了长 途跋 涉 。途 中他们 遭 到 了 白人 和浅 肤 色人 的拒 绝 。 因 此 ,他们决定 继续西进 ,建立 了黑 文镇 。他们 在这 里享受 了与 世 隔绝 的幸 福 生 活 。到 了 14 99年 ,黑 文镇开 始衰落 。迪 肯和斯 图尔 德为 了寻找新 的发展 机 会 ,带领居 民再 次 出走 。鲁 比在途 中病 倒 ,被 送 进 医 院。 医生 拒 绝 治 疗 ,鲁 比死 在 了医 院 的 走 廊 里 。为 了纪念鲁 比,小镇 以她 的名字命名 。从此 以 后 ,小镇对外来人的仇视和敌意更深了。 排外 与孤 立 导 致 了黑 文 与鲁 比镇 的倒 台。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 管 小 镇 上 的 居 民 极 力 想 要 维 系 自 己 的“独 立 ”,但 外 界 发 生的一切还是无孔 不 入 ,威 胁 着 这 个 黑 人 们 的“天 堂”。 “水 门 事件”使小镇居 民 们 议 论 纷 纷 ,也 令 他 们 对 政 府 的 信 任 开 始 动
摇; 受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反主流文化的影响,镇上的年轻 人 的 生 活 观 念 也 有 了 极 大 的 变 化 ,酗 酒 、斗 殴 、未 婚 同 居 和 未 婚 先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反对种族歧 视、争取平等权 力 的 民 权 运 动 也 同 样 影 响 着 鲁 比 镇 。 总 之,无 论该 镇 如 何 闭 塞 ,也 无 法 避 免 社 会 大 环 境 的 变 化 给 她 带 来 的 影 响 。由 于 小 镇 的 宁 静 逐 渐 被 打 破 ,越 来 越 多 的 暴 力 事 件 频 频 发 生,令小镇的居民,尤其是男性无法解释和接受; 要想继续保持 小镇 的 原 有 秩 序 ,他 们 就 必 须 要 给 居 民 们 一 个 合 理 的 解 释 和 引 导,因而小镇旁的 女 修 道 院 就 成 了 替 罪 羊 ,也 就 有 了 小 说 最 开 始的一幕。这一惨剧的发生标志着鲁比镇的宁静被彻底打破, 天堂的形象也永远消失了。
她后来嫁给了比 利 · 卡 托,八 层 石 头 家 族 的 一 员 ,然 而 却 把 浅 肤 色 传 给 了 她 的 女 儿 。她 很 清 楚 若 不 是 因 为 她 女 儿 的 肤 色 ,镇 上的人们本不会对 她 有 什 么 成 见 。 鲁 比 镇 人 最 初 创 建“天 堂 ” 的目 的 本 是 为 了 摆 脱 种 族 歧 视 ,但 以 肤 色 深 浅 决 定 婚 姻 及 社 会 地位的现象却 违 背 了 祖 先 们 的 初 衷 ,从 一 个 侧 面 也 预 示 着“天 堂”未来难以维系的命运。
2 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种族歧视是 莫 里 森 小 说 中 永 恒 的 主 题,《天 堂 》也 不 例 外。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林肯于 1863 年颁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 言 》。然 而 ,黑 奴 虽 然 在 政 治 上 获 得 了 人 身 自 由 ,但 在 白 人 文 化 占主 流 的 社 会 中 ,他 们 仍 然 不 能 也 不 可 能 享 受 到 同 白 人 平 等 的 权利和待遇。这也就是为什么鲁比镇的黑人祖先们不堪忍受 种族歧视而于 19 世纪 70 年代举家西迁的原因。然而,无论他 们走到哪里都 不 被 人 接 纳,“从 密 西 西 比 州 和 两 个 路 易 斯 安 那 州的 教 区 到 俄 克 拉 何 马 的 路 上 ,一 百 五 十 八 名 自 由 人 在 雅 祖 至 史密斯堡之间的每一粒土壤上都没受到欢迎”。[1]11 - 12 贫穷的白 人要驱赶他们,有 色 人 种 也 不 愿 把 已 经 开 垦 的 土 地 分 给 他 们 ,
3 双重拒绝Βιβλιοθήκη 受害者《天堂 》中鲁比 镇 的 黑 人 前 辈 们 在 白 人 那 里 所 遭 受 的 种 族 歧 视 不 难 理 解 ,这 是 欧 洲 人 踏 足 北 美 洲 以 来 黑 人 与 白 人 之 间 的 固有矛盾。然而,当 他 们 在 西 进 途 中 想 要 找 个 城 镇 安 定 下 来 时,“没想到他们炭黑的面庞使他们遭到了‘双重拒绝’: 白人和 浅肤色黑人都不许他们在 各 自 的 城 镇 上 定 居 ”。[2]171 这 其 中 恐 怕 来 自 浅 肤 色 黑 人 的 歧 视 对 他 们 来 说 伤 害 更 大 ,也 更 加 让 他 们 难以释怀。从 这 一 角 度 来 说 ,他 们 无 疑 是 受 害 者 。 但 是,从 他 们 对 待 歧 视 的 态 度 和 采 取 的 行 动 来 看 ,他 们 所 受 到 的 伤 害 绝 非 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歧视那么简单。这种伤害已经深入这群 黑 人 的 内 心 ,以 至 于“他 们 以 牙 还 牙 ,试 图 建 立 另 外 一 个 纯 粹 黑 人 的 领 地 来 排 斥 自 身 之 外 的 美 国 社 会 ,但 这 恰 恰 是 对 其 自 身 所 遭受的伤害的简单重复”。[3]10 可见,白人持有的种族肤色观念 已 然 深 入 他 们 的 头 脑 ,他 们 深 受 种 族 观 念 之 害 而 又 陷 入 了 种 族 思想的陷阱,从“被排斥者”成为了“排斥他人者”。[2]173
失 落 的“天 堂 ”
———莫里森《天堂》的主题研究
王健
( 四川外语学院出国培训部,重庆 400031)
摘要: 托妮·莫里森的《天 堂》通 过 鲁 比 镇 二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向 读 者 展 示 了 废 奴 宣 言 以 来 美 国 黑 人 所 依 然 遭 受 的 种 族 歧 视 ,以 及 他 们 对 此 所 采 取 的 生 存 方 式 。 作 者 对 其 中 部 分 黑 人 的 固步 自 封 和 狭 隘 排 外 进 行 了 否 定 ,并 最 终 向 我 们 展 示 了 一 幅 美 国黑人由最初的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到最终几乎发展为一种黑 人种族主义,进而摧毁了他们自己建立的“天堂”的悲惨画卷。
一方面,鲁比镇的年轻一代开始背叛、抵抗老一代的固 步 自封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老辈们也难以接受鲁比镇 的变化,他们希望 小 镇 能 够 永 远 像 创 建 时 那 样 自 我 封 闭 ,与 世 隔绝 。为 此 ,两 代 人 之 间 产 生 了 尖 锐 的 矛 盾 和 冲 突 。 其 中 一 个 重要的事件就是对祖上流传下来的“大炉灶”的 争 论。“大 炉 灶”是老辈们创 业 之 初 建 立 的 ,是 黑 人 社 区 共 同 使 用 的 做 食 物 的 工 具 ,也 是 居 民 集 会 、讨 论 重 大 问 题 和 交 流 信 息 的 地 方 ,可 以 说 是 鲁 比 镇 的 象 征 。但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大 炉 灶 已 经 失 去 了 往 日 的 实 际 用 途 和 象 征 意 义 。因 而 ,年 轻 一 代 主 张 没 必 要 再 花 时 间和 金 钱 去 搬 迁 和 重 装 ,如 果 真 有 什 么 对 老 辈 们 来 说 非 常 重 要 的纪念性标志,也 只 需 将 其 拆 下 即 可 。 与 此 相 反,老 辈 们 认 为 年轻人对创建一个城镇需要经历的艰辛和磨难没有丝毫的概 念 ,因 此 没 有 资 格 对 大 炉 灶 的 用 途 和 未 来 指 手 画 脚 。 这 仅 仅 是 新老两代人矛盾和冲突的一例。虽然暂时老辈们的势力和权 力还很强大,但历 史 的 前 进 毕 竟 是 不 以 人 的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与 世隔绝也无法保证鲁比镇的安全。
关键词: 天堂; 主题; 种族歧视; 受害者 中图分类号: I25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0) 05 - 0004 - 02
1 引言
《天堂》( Paradise) 是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 于 199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年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与《宠儿》( Beloved) 、《爵士乐》( Jazz) 一起构成了一个旨在追溯和梳理美国黑 人 百 年 历 史 的 三 部 曲 。在 该 部 小 说 中 ,莫 里 森 一 如 既 往 地 运 用 更为 成 熟 的 艺 术 手 法 表 现 了 黑 人 民 族 与 文 化 生 存 的 历 史 、现 状 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展望。同前两部作品一样,《天堂》仍旧以对 底层 黑 人 尤 其 是 底 层 黑 人 女 性 命 运 的 深 切 关 注 为 主 题 ,围 绕 黑 人社区鲁比镇的 历 史 变 迁 、女 修 道 院 的 命 运 ,提 出 了 黑 人 文 化 传统 与 外 来 文 化 因 素 相 互 如 何 结 合 、不 同 文 化 间 的 相 互 包 容 与 借鉴等问题。其 实,从 莫 里 森 一 部 一 部 的 作 品 中 ,我 们 可 以 看 到她对黑人民族在美国的生存问题上的态度和演进。从最初 《所罗门之歌 》中对 黑 人 民 族 文 化 传 统 回 归 的 呼 吁 ,到《柏 油 孩 子 》中对黑白两种文 化 相 互 融 合 的 试 探 ,再 到《天 堂 》中 对 部 分 黑人的固步自封 、狭 隘 排 外 的 否 定 ,充 分 表 现 了 莫 里 森 在 这 一 问题上的思考日趋成熟和理智。与前期批判白人霸权文化和 种族歧视不同,《天堂》最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国黑人由最初 的种 族 歧 视 的 受 害 者 到 最 终 几 乎 发 展 为 一 种 黑 人 种 族 主 义 ,进 而摧毁了他们自己建立的“天堂”的悲惨画卷。
4 失落的天堂
莫里森笔下鲁比镇的黑人们由于饱受种族歧视之苦而创 立 该 镇 ,他 们 在 几 十 年 中 封 闭 自 己 ,杜 绝 一 切 外 来 事 物 ,并 期 望 以此来维系小镇“天堂”般的生活和宁静。诚然,在创立之初该 镇的黑人们的确过 着“自 得 其 乐 ”的 生 活,“那 里 既 没 有 也 不 需 要监狱。他的镇子就没出过罪犯。偶尔有一两个人行为不轨, 有辱 于 他 们 的 家 庭 或 者 威 胁 到 镇 上 的 观 念 ,都 得 到 了 良 好 的 关 照。……从一 开 始,镇 上 的 人 们 就 是 自 由 自 在 和 受 到 保 护 的”。[1]6 - 7 然而,这样的生活却是以对外封闭为代价的,其结果 就是落后、闭塞。在 20 世纪 70 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不断高涨、黑 人民 族 融 入 美 国 主 流 社 会 成 为 历 史 必 然 的 大 背 景 下 ,完 全 的 封 闭在 鲁 比 镇 已 经 不 再 可 能 ,不 可 避 免 地 产 生 了 一 些 文 化 融 合 的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