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家课件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课件 3.乡愁
重点词语解释
【乡愁】 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邮票】 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 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 水道。
走进课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 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 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 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 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课堂小练
1.下列关于《乡愁》一诗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愁》按时间顺序抒发了诗人由故乡之思到家国之思的情 感,表现了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 坟墓和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又丰富。 C.《乡愁》中诗人将自己不同时期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不同的意 象上,使抽象的情感变得相对具体。 D.《乡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 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结构脉络
乡愁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邮票
想念母亲
船票
借物抒情坟墓海峡源自思念妻子 哀悼母亲 盼望统一
乡愁
升 华
家国之思
写作特色
1.巧立意象,升华情思。
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意象来 表达内心情感。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 往来,乡愁寄托在邮票上;长大后,诗人为生活而奔 波,与妻子聚少离多,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中 年时,“一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母亲永远地隔开, 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只能寄托在这“矮矮的坟墓” 上;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诗人与祖国 大陆分开,浅浅的海峡带来了深深的乡愁。四个意象 层层推进,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普遍的家国之思。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学课件(3) 语文版
绮辉 qǐ
窸窣 xī sū 迤逦 yǐ lǐ
甲胄: 课文中指铠甲和头盔 奇耻大辱: 极大的耻辱
嗫嚅: 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精品课件
13
远瀛(yíng)观 甲胄 (zhòu) 充塞(sè)碣(jié)石 嗫(niè)嚅(rú) 迤逦(yǐ lǐ) 窸窣(xī sū)
精品课件
32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一、(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 描绘。 •二、(4—10)直抒胸臆,号召人们 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三、(11—20)通过“我”与年轻 人的对话,向全社会发出召唤。 •四、(21—22)篇末点题,表明全 文主旨。
精品课件
33
雨果笔下的圆明园是怎样的? 宗璞笔下的圆明园是怎样的?
废 墟 的 召 唤
精品课件
1
宗璞,原名冯钟璞,北京人, 是大家熟悉的当代女作家,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 坛。《废墟的召唤》写于 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 百废待兴之际。文章包含着 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和 渴望投身变革的志向。
精品课件
2
宗璞,原名冯钟璞,北京 人,是大家熟悉的当代女 作家,她的文风素以典雅 著称于文坛。《废墟的召 唤》写于1979年,正值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 之际。文章包含着爱国知 识分子的赤子之情和渴望 投身变革的志向。
的梦》、《三生石》、《宗璞 小说散文选》。
精品课件
5
当时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
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
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见,
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
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 章——《废墟的召唤》,今天就 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3、乡愁 课件
课文导入:
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 里有许多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 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如:
余光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 重庆等地。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 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 1971年,20 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 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 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 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 断传唱的《乡愁》。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诵读 、体 会《乡愁》的思乡情怀和意境。 2.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3.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理解诗意,由乡 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4.与席慕容的同题材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高一时无两”。
二、课堂导学: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 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 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你认为应该怎样欣赏诗歌--朱?光潜
意象 构思 语言
深情地诵读 细腻地品读 优美地解读 丰富地联读
感情基调:缓慢、忧伤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思渴
望 乡祖
国 爱统
一 国
3、第一三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明确:一小节是生离,三小节是死别, 更令人痛彻心扉。 读一、三小节,读 出递进感。
4、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分别 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场景?你觉得作者最终表现的是什么 愁?
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 里有许多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 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如:
余光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 重庆等地。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 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 1971年,20 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 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 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 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 断传唱的《乡愁》。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诵读 、体 会《乡愁》的思乡情怀和意境。 2.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3.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理解诗意,由乡 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4.与席慕容的同题材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高一时无两”。
二、课堂导学: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 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 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你认为应该怎样欣赏诗歌--朱?光潜
意象 构思 语言
深情地诵读 细腻地品读 优美地解读 丰富地联读
感情基调:缓慢、忧伤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思渴
望 乡祖
国 爱统
一 国
3、第一三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明确:一小节是生离,三小节是死别, 更令人痛彻心扉。 读一、三小节,读 出递进感。
4、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分别 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场景?你觉得作者最终表现的是什么 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3课《风雨吟》《短诗五首》
主旨点睛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 雨铺天盖地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愿做 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面 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对比阅读课文这 五首短诗,举例说说 新诗的“新”指的是 哪些方面?
在形式上
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 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 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 如《沙扬娜拉》中的“柔”“羞”“愁”, 《风雨》中的“来”“海”“怀”等。
探究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开篇紧扣题目,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 第1节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 地之势,实则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探究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比喻】连用两个比喻,将“郊原”比作海,将 “房舍”比作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极富画面 感,形象地写出了郊原和房舍在风雨中的状态, 表现了房舍的渺小和飘摇不定,突出了风雨之 大、情势之恶。
探究
面对这样的“大地”, “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 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 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
探究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年轻舵手的心”主要表现为勇往直前、无所
畏惧的勇气。“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 轻而缺乏阅历和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同时 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愿意挺身而出。表 现了“我”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 时,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探究
如何理解诗中的“风雨”? 诗中的“风雨”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既指自然界 中的风雨,又指社会上的风雨(社会的灾难பைடு நூலகம்、人生的风雨 (人生面临的坎坷与困难)。结合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我 们也可以将“风雨”理解为中华大地上的腥风血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 短诗五首【考点精讲版】
走近 作者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 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以含 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 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背景 链接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1941年 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 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 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 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 “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结合《月夜》做简要说明。
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 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 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作者 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 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新 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 明长短句》等。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2年版)。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 导者之一,他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1918年 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是为中国新诗 的起源,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这首《月夜》便 是其中之一。
拜谒对象及诗歌 创作的地点
戴望舒
作者名片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 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他 前期的诗歌多带有象征主义式的迷蒙和幻灭, 充满了徘徊和忧郁的情绪,后期则较为明朗。 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 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主要作品有诗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
精读品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 泪水”的情状,体现了诗人那真挚炽热的 爱国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 祖国的爱恋和热爱。
精读品味
4、 诗歌的第1节中,第3—6行的诗句可以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不可以。这四行诗依次写了土地、河流、风、拂晓四 个意象。它们正好演绎了诗人对于民族命运感同身受 的体验与认识:一个民族的振兴,要经受苦难的折磨、 悲愤的抗争,才能最终奔向“温顺的拂晓”。如果调 换了顺序,就违背了这一认知逻辑,不合常理。
精读品味
5、 这首诗是按怎样的思路写作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 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 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 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 衬托出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主旨归纳
全诗在这首抒情诗中,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 鸟,通过鸟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 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以 及决心为祖国献诞生命的强烈愿望。
鸟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土地
的 歌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唱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河流 风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
拂晓
精读品味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寄予了 作者甘愿为之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精读品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人眼中的“泪水”都包含了哪些内容?
拓展延伸
积累关于爱国的诗词名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 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 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 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 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 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 爱。
写法探究
1.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 内在联系?
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 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 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感情的迸发, 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2.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 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 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 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 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 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比
较
中国的土地
阅
刘湛秋
读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②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 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 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 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课堂小结
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 沉的爱,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 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 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被暴风 雨所打 击着的
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 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 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 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 爱。
写法探究
1.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 内在联系?
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 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 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感情的迸发, 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2.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 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 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 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 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 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比
较
中国的土地
阅
刘湛秋
读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②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 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 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 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课堂小结
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 沉的爱,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 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 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被暴风 雨所打 击着的
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 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 真挚、悲愤痛苦的,因此 朗读时语调要低沉,语速 要慢,将作者的那份沉痛 之情读出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初读感知
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感受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诵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爱国
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
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他生长在农村, 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 --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 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 命者。
诗歌赏析
1、这只“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 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 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拂晓,生命耗尽后便投 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 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 愿望。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作者借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 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爱恋和对祖国 的挚爱之情。
拓展延伸
我 爱 这 土 地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朗诵诗歌
我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 重音爱、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情调。
人教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乡愁》 课件(24张PPT)
二、答疑全频道
4. 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 么表达效果?
答疑: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 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 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语言委婉含蓄,深沉哀怨。同时,“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叠词的运 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答疑全频道
易错点3.诗人笔下的乡愁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吗?简要说明理由。
不是。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诗人乡愁的情绪越 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亲人之思和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 国之思。
乡关之思、亲情之恋
家国之思、爱国之情
四、畅通中考站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畅通中考站
(1)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 《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 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 答疑: 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 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全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 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 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 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 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不只是
不丧失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种心
【译文】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 辨别“义”与“不 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 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丧失 它罢了。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等这些善心。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 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 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 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 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创作背景
本文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唐雎 ,是安陵国的臣子。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 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 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 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 争中,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 又过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
同“辨”,辨别 侍奉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
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 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 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 句。)
不仅,不只是
不丧失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种心
【译文】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 辨别“义”与“不 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 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丧失 它罢了。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等这些善心。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 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 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 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 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创作背景
本文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唐雎 ,是安陵国的臣子。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 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 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 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 争中,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 又过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
同“辨”,辨别 侍奉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
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 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 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 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课件3新疆教育版
课文中的中的句型:
•1.“……多么……”句型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 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呀!
(1)这是一件多
•2.“不是……而是……”句型
表示并列关系,前一分句提出一个事例,后续分句则相应 提出在意义上并存、平行或对立的事情,用于同时说明或 描写几件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1)他们不是来参观,而是来考察工作的。 (2)那些人不是在吵架,而是在争论问题。
第三课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初学课文
钱学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 出生于浙江杭州。钱学森先生是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二十位科学家 之一,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 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 之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 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获 “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2009年被 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钱学森留学美国并受到器重,拥有富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但他想念着祖国,关心着祖国的未来,当新中国成立时, 他归国的愿望更加强烈,要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提问:
(1)钱学森赴美国留学期间拜谁为师,成为了怎么样的学 生?
答:冯卡门,最得意
(2)在新中国诞生之际,中国留学生谈论的问题是 什么?
答:祖国的未来
课文中的中的句型:
•3.“动+于……”句型
表示从;在。
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姐姐毕业于新疆大学。 (2)他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电信公司。
•4.“所……”句型
用在作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者。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
(1)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我爱这土地》课件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
比喻
一种用具体的事物来表 一种用跟甲事物有相似
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的表 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
现手法
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会出现喻体
只出现本体,不出现象 征体
板书设计
鸟——诗人自己
我 土地——祖国大地
意象朴实
爱 河流、风——抗争精神 象征深远
这
土 黎明——解放区
地
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文体知识
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 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 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 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体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 《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 体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周作人、俞 平伯等。诗歌流派主要有“新月派”“七月派”“九
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卓越的民族诗人”。作品有《大堰河》《北方》 《向太阳》 《黎 “中国诗坛泰斗” 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
歌》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 月,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本侵 略者铁蹄的践踏。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 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 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爱国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 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 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 歌手”而写诗的。
4、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 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地强化作品本身 的感情:诗歌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 ;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 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 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
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余光中)课件(共23张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 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 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 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 《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
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 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 70年代初 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寻思,时而抬头 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 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 北厦门街的故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 出了《乡愁》。”
乡愁
小时候— 邮票 小小 , 含情依依 长大后— 船票 窄窄 , 相思殷殷 后 来— 坟墓 矮矮 , 哀痛深深 现 在— 海峡
乡愁
小时候— 邮票 小小 , 含情依依 长大后— 船票 窄窄 , 相思殷殷 后 来— 坟墓 矮矮 , 哀痛深深 现 在— 海峡
小时候— 邮票 小小 , 含情依依 母子情 长大后— 船票 窄窄 , 相思殷殷 夫妻情 后 来— 坟墓 矮矮 , 哀痛深深 生死别 现 在— 海峡 浅浅 , 乡愁浓浓 故乡情 意境美 结构美 音乐美
海峡
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 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4、“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几个
词好在哪里?分别改成“大大
的”、“宽宽的”、“高高
的”、“深深的”不是更能表
• •
明现确:乡愁的浓重吗?对此,你是 运用叠词,反怎衬乡样愁之理浓解郁,的增?强诗歌表现力。
音调上扬● -无● 限思念
●●
●●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 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 70年代初 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寻思,时而抬头 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 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 北厦门街的故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 出了《乡愁》。”
乡愁
小时候— 邮票 小小 , 含情依依 长大后— 船票 窄窄 , 相思殷殷 后 来— 坟墓 矮矮 , 哀痛深深 现 在— 海峡
乡愁
小时候— 邮票 小小 , 含情依依 长大后— 船票 窄窄 , 相思殷殷 后 来— 坟墓 矮矮 , 哀痛深深 现 在— 海峡
小时候— 邮票 小小 , 含情依依 母子情 长大后— 船票 窄窄 , 相思殷殷 夫妻情 后 来— 坟墓 矮矮 , 哀痛深深 生死别 现 在— 海峡 浅浅 , 乡愁浓浓 故乡情 意境美 结构美 音乐美
海峡
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 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4、“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几个
词好在哪里?分别改成“大大
的”、“宽宽的”、“高高
的”、“深深的”不是更能表
• •
明现确:乡愁的浓重吗?对此,你是 运用叠词,反怎衬乡样愁之理浓解郁,的增?强诗歌表现力。
音调上扬● -无● 限思念
●●
●●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我爱这土地》课件
学习过程
参考答案: 1.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 马蹄 春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 比喻 倦守空闺的女子,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4. A “莲花的开落”应比喻“闺中女子”的容颜憔悴。 5. B,说“错误”是“美丽”的,是因为这瞬间的误会传达出一种 蕴含悲伤的美。
学习过程
5.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东风”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营造 了浓厚的江南气息,使诗歌具有古典美。 B.“美丽的错误”是本诗的诗眼,说是个“错误”,是因为“我”并不是闺中女 子所等待的那个人;说是“美丽”的,则强调女子容顔漂亮,让人惊艳。 C.诗歌首尾呼应,主要部分(第二节)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界,前面三 句和后面三句在内容上和句式上基本相同,使全诗结构齐整而巧妙。 D.诗歌运用了“我”与女子两种视角,“我”和“你”两个叙述人称,并使他们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中自始至终未点明“我”与女子的关系,反而留下丰富的 遐想空间。
4.阅读补充资料,谈谈诗人赋予“鸟”所歌唱的对象以怎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补充材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 生灵涂炭……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城内尸体堆 积如山。仅1938年10月31日一天,日军就在南昌投下300多枚炸弹,炸死市民206人。 从1937年8月31日首次空袭广州起至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日军共进行了14个月 的狂轰滥炸,炸死居民6000多人,砸伤近8000人。重庆大轰炸惨不忍睹,桂林成为一片 废墟,香港等多个城市遭受轰炸……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新疆、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他省份均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 万。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3)
“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 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 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朗读指导
朗读应做到
1、语速缓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 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读出停顿和句调。 3、要有感情,读出重音,变换语调。
激情朗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平缓深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 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
惠州一绝(惠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什么? 4、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蕴含了哪些情感? 6、从这首词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朗读指导
全词押平声韵(天、年、寒、间、眠、圆、全、娟), 宜用平缓深沉的音调诵读,且适当拖长,而不押韵句的尾 字为仄声,音调宜高,短促。这样交替变化,音节和谐, 刚柔相济。
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笔力奇崛,读时 宜用较高的音调,吐字有力。上片结尾两句宜用升调。下 片感情由深沉到豁达,诵读时音调由低——较高——高, 速度宜由慢——较快,以表达引人向上的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介绍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
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 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 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 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 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 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 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 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 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 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 等
救咯主仆三各人,她们简直是要高兴坏咯,这可是她们自从来到草原之后,第壹次可以不用服侍别人,可以好好地享受咯整整壹天の休息!于 是姐妹俩人连早膳都没有用,啥啊也不做,先痛痛快快地睡咯壹各日上三竿。仆役们睡得痛痛快快,连吟雪也跟着沾咯光,半靠在小榻边,壹 并享受咯壹各回笼觉の待遇。直到送午膳の太监第三次大声喊着:“到底有没有人啊!”吟雪总算是从睡梦中被惊醒,壹各激灵地坐咯起来, 迅速跑到帐外,把午膳收咯进来。二十三小格壹直惦记水清の手伤。可是今天在外行围,他根本见不到水清の人影儿,更不可能知道伤情如何。 不过,他猜测依水清の伤情,太医院の太医壹定会去诊治,于是就派咯贴身太监库布里前去向随行の太医打听壹下。库布里倒是打探回来,可 是这各回复将二十三小格彻底搞糊涂咯:“回爷,奴才打听来咯,昨天是太医院の胡太医去四爷帐子里出の诊,说王爷の侍妾手烫伤咯,不过 没有大碍,不出意外,过两天就应该好咯。”“侍妾?”“是の,爷。”“是各屁!那是侧福晋。”“回爷,确实是侍妾,因为那各胡太医说 四爷の侧福晋与侍妾感情十分要好,为咯侍妾の手伤,侧福晋哭得伤心欲绝,胡太医特别感动,说她们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这各情况 将二十三小格直接搞蒙咯!水清の伤,他看得真切,怎么胡太医诊治の不是小四嫂?另外四哥啥啊时候又娶咯壹各侍妾?四哥这次不是只带咯 小四嫂壹各人吗?难道是半路又从府里接咯壹各侍妾来?可是四哥の府上已经早就没有侍妾咯,随着五年前宋春枝升为格格后,哪各也不是侍 妾咯,难道是四哥偷偷摸摸新娶の?没有摆宴,也没有张扬?第壹卷 第267章 反常对于王爷の这各新情况,二十三小格百思不得其解:这与 四哥の行事风格太过大相径庭咯!四哥从来不是偷偷摸摸の人!他府里の诸人全是正大光明、明媒正娶进来の,根本不可能做这种偷鸡摸狗の 事情,假如换作是八哥还倒是有可能,不过那也完全是被八嫂逼出来の。而且四哥也不是沉湎于女色の人!他の诸人不是额娘做主,就是皇阿 玛赐婚,就算是小四嫂,完全是因为图谋年家の朝中势力,否则四哥才干不出来主动请求赐婚の事情。怎么四哥の帐子里平白无故地就多出壹 各侍妾来咯?再壹各让二十三小格心神不定の事情就是水清の手伤:不管那各侍妾是何许人也,胡太医没有给小四嫂医伤是事实,昨日看着那 伤应该是非常严重,假如换作是塔娜,早就会扑在自己の怀里哭上两各时辰都止不住委屈,可是小四嫂居然壹声都没有吭!壹想到这里,二十 三小格の心中更是惦念不已。到底是啥啊情况?他急于知道,又不可能寻到王爷の帐子里去直接探望。这壹天中二十三小格急
• 琐屑 • 冥想 • 温馨 • 倦鸟思巢
休憩 萦绕 陶冶 黯然失色
结合全文,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家是船、港湾 和岸呢?他是怎样将“家”与 “船” 、“港湾” 、“岸”联 系起来的?
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渔民以“船”为家的生 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 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 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 测的命运。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 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 岸,说说这几个比喻间的内 在联系。
2、文中“家”的真谛是什 么? 3、从文中设的三个比喻可 看出作者心中蕴含了对家的 什么情感?
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 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 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 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 思考。
板书设计
• A、争议 首例 界线 遏止 • B、异议 首例 界线 遏制 • C、争议 先例 界限 遏制 • D、异议 先例 界限 遏止 • 3、填空:自古以来,无数诗人 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 暗,-,-,孤舟五更家万里, -”家是游子-的永远的岸。
带电清洗剂 电机清洗剂 带电清洗剂 电机清洗剂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 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 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 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 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 精神、放飞自由。
•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 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 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 就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 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思考讨论???
人生 漂流 船 呵关 港湾 护 爱 家家 岸
• 家 •
• 迁移练习: • 1、回忆你学过的古诗 词中,有哪些句子是倾 诉对家的感情的?
2、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 自己的家,家是什么?不同作家 笔下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 目中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 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
第一课《家》
•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脸上流著眼泪 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 受伤后可以回家
周国平
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 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 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 刻理解
义县农村实验学校 董九勇
• 作业: • 1、给斜体字注音: • 袅袅 朦胧 噪音 琐屑 温馨 恍然 摇曳 祈祷 汹涌
• 2、在空白处填写词语完全正确的 一项是( ) • (1)学术界对这件出土人物所属 的年代,一直有——。 (2)这 样的事在我们学校还是——,应该 引以为戒。 (3)在这改革的新 时代,我们更应该划清新思想和旧 思想的——。 (4)统一是人心 所向,如长江、黄河的滚滚东流, 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