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的时间及意义
三大战役第一个打响的是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平津战役从1948年12月5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
因此第一个打响的是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顺序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平津战役从1948年12月5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
因此三大战役的顺序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的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巩固基础。
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 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 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 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 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 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 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 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 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 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 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 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 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 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 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 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 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 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 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 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 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 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 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 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 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 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牺牲,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其中,三大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战役的背景、战斗过程以及胜利经验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会战的背景是日军企图占领上海,控制长江口,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军民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会战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势的战术,而中国军队则在装备和训练上明显处于劣势。
然而,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他们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并形成了坚固的据点。
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最终迫使日军撤退。
淞沪会战的胜利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通过巧妙的布防和地下工事的建设,有效地限制了日军的进攻。
其次,中国军队注重战术灵活性,采取了分散防御和集中反击的策略,有效地瓦解了日军的进攻力量。
此外,中国军队还注重民兵的组织和动员,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
二、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至12月期间。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日军企图攻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以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中部地区。
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武汉保卫战的统一指挥体系,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武汉会战的战斗过程十分激烈和复杂。
日军通过空中轰炸和陆地进攻,试图迅速攻克武汉。
然而,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展现出了顽强的抗战意志。
中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积极的防御策略,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战役是战争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一系列战斗行动。
三大战役是指历史上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大规模战役。
下面将分别对三大战役进行名词解释和分析。
一、斯图亚特岛战役斯图亚特岛战役发生在二战期间的1942年。
它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斗。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之间在太平洋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行动。
斯图亚特岛战役是美军夺取所罗门群岛的一部分战略行动。
这场战役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军舰组成的美军联合舰队对日本帝国海军进行的一场攻击。
美军在战役中发挥了战略优势,成功阻止了日军对所罗门群岛的扩张势头,保护了美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后方基地。
斯图亚特岛战役的胜利对于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更在于它对于日本的战略计划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此次胜利策应了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对于日本海军的重创,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地位大幅下降。
二、圣哈拉岛战役圣哈拉岛战役发生在1950年,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一场战争,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军事冲突。
圣哈拉岛战役是美军同朝鲜和中国军队进行的一场战斗。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了大部分朝鲜半岛。
美国等联合国成员国为了支持韩国,组织了一支联军,其中包括美军。
圣哈拉岛战役是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圣哈拉岛战役中,联合国军队在突破重重防线的同时,对朝鲜和中国军队展开了有力的反击。
这场战役的成功巩固了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迫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撤退。
三、基辅战役基辅战役始于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的一次重大对抗。
这场战役见证了苏军的血与火的抗击,也展示了纳粹德国的残暴性。
基辅战役发生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后,纳粹德国希望通过歼灭苏联军队来迅速占领基辅。
然而,苏联军队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与德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三大战役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长平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军围攻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
上党郡守冯亭不敌,献上党于赵,借赵军抗秦,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一开始,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依凭险要地势坚壁增垒,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
秦军久攻不下,历时三年。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0年),秦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王中计,改任赵括为将。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实战经验。
秦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假装不敌赵军,连续后退。
赵括以为秦军已败,率领赵军开垒出击,长驱直入,攻击秦军营垒。
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不能攻下其营垒。
此时,白起派出两支奇兵,由左右两翼迂回,切断赵军退路。
赵军被围困,只得筑垒坚守。
赵王大惊,忙派兵增援。
秦王知道赵派援兵后,便往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十五岁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断其粮道。
九月,赵括将赵军分为四队,轮番冲击,企图杀出一条血道,但未成功。
赵括被射死,四十余万士卒被迫降秦。
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二百四十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
秦赵长平之战,结果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军先后死亡达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
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
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
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传》)。
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
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
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
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三大战役.ppt.
三大战役指挥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员战役国民党共产党辽沈战役卫立煌、廖耀湘、范汉杰、郑洞国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淮海役战杜聿明、黄百韬、邱清泉、黄维、李弥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邓平津战役傅作义、陈长捷邓宝珊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李宗仁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抗日英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人。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1948年5月20日-1954年3月10日)、代总统(1949年1月21日-1949年11月20日)。
抗日战争爆发。
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对日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于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
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
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热烈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三大战役结束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
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
三大战役345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从刚进入东北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拥有70万大军的东北野战部队,林彪居功至伟。
当年林彪废止与敌主力在锦州及其周围决战,并主动撤出四平,改变了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军委对东北的作战方针,实践证明是极富战略眼光的,其意义与关内我军内线作战的方针同样重大。
从1947年夏季攻势开始,特别是经过秋季、冬季攻势之后,东北我军已占绝对优势,野战主力达70万之众。
东北国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下风,虽然还有14个军55万部队,但主力不到40万人,其它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扩编而成,且被相对孤立在几个大城市。
当时情形下先打长春肯定比打锦州有利,毛泽东从战略高度考虑要“关门打狗”,林彪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判断并认为锦州作战会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
后来林彪招人非议的“回师打长春”之举其实也无可厚非,敌增兵锦西、葫芦岛确实对我军构成威胁。
林彪的犹疑多少与他孤独自私的个性有关,包括之前的要求华北杨成武兵团先行动和后来主力的推迟入关。
但实际交战中,仅用31个小时就攻克了锦州,“开创了我军功坚作战迅速解决敌人的光辉战例”。
以高度机动和大胆穿插将廖耀湘兵团打乱并分割围剿,仅用两昼夜就将其全歼,时间之短、战果之大,在我军战史上可谓空前的记录,毛泽东要求淮海前线我军也应仿效这种战法。
辽沈战役组织之精彩绝伦,林彪的军事指挥水平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以压倒性优势对抗国民党军的一次决战,此役我东北野战军主力(70余万)加上华北军区第2、3兵团主力(20余万)总数已达90万,连同地方部队参战人数多达100余万。
敌华北战区兵力总数不足60万,其中正规军人数只有30多万,其它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改编而成,有战斗力的部队人数也不多,又被孤立于几个城池,兵力使用上捉襟见肘。
较之淮海、辽沈战役,军事方面的对抗性和精彩程度相对要弱,战役胜败的悬疑度要小,政治范畴获取的胜利远大于军事上取得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名称:三大战役地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时间: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结果:解放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三大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1】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
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
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内容,具体内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三大战役
• 东北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 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 • 国民党于此地部队仅有55万人,卫立煌正规军仅 48万人,
• 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 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 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 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 32.43万人,反正及投诚6.49万人, 起义2.6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 高级军官186名。
5.三大战役从地理位置看,从北到南依次是 (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司令员:林彪
PK
主帅:卫立煌
政治委员:罗荣桓
• 第一阶段:解放长春,锦州 中央军委“久困长围”方略。
国民党,持久防御方针,采取“加强工事,控制机场, 巩固内部,搜配食粮”
• 第二阶段:辽西会战——全歼廖耀湘第九兵团 • 第三阶段:沈阳解放-——东北最大的城市
蒋介石把战役失败的责任归罪于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 10月底,蒋介石以“迟疑不决,坐误军机,致失重镇”为由, 下令将卫立煌撤职查办,并软禁于南京。这实际上是蒋“一 意孤行,下令死守到底”,“胡乱越级指挥”,逃脱“战败 责任”的一贯伎俩罢了。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名称: 三大战役
地点: 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 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 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 解放军胜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蒋介石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刘亚楼
上下的独裁梦想。
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
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辉煌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有三大战役被公认为特别重要,它们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本文将对这三大战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重要的战役,也被称为东北战役,它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期间,在辽宁省的沈阳、本溪、锦州等地进行。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剿灭国民党军在辽东半岛的主力,为解放东北打下基础。
辽沈战役的战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主动布防,以牵制和迫使敌人暴露自己的路线和意图。
第二阶段是反击阶段,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击败国民党军,解放了大部分沈阳。
第三阶段是追击阶段,解放军主力向南追击,逐渐控制了辽宁省。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战局,打破了国民党军队长期优势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
其次,此战役不仅解放了辽宁省,也为之后的解放工作开辟了道路,为接下来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被公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地点跨越了江苏、安徽和山东三个省份。
这场战役的目标是打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力量,解放长江以北的中心城市。
淮海战役分为攻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攻击阶段,解放军采取先从北线突破国民党军防线,然后在南线实施包围的战术。
第二阶段是防守阶段,国民党军队从北线撤退,解放军针对南线进行清剿,最终解放了苏北和苏中。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突破。
首先,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力量在这场战役中被彻底摧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主要城市。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接下来的解放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
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战役,它于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地点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和山东两省。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人口有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歼敌数量:歼灭敌东北“剿总”总部、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及非正规军等共计万余人。
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坚定抗击和不懈努力,形成了三大战役,为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人民在这三大战役中所展现的英勇斗争进行探讨。
第一战役: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武装保卫本土的战斗。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上海。
面对敌中有敌,国内又有内患的复杂情况,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奋起抵抗。
即使面对日本军队装备先进的优势,中国军民依然用顽强的抵抗、巧妙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组成了强大的抗战力量。
淞沪会战中,中国人民耐心地进行阻击战,通过多次阵地死守,迫使日军付出巨大代价。
无论是震天的炮火声,还是滚滚的硝烟,都无法动摇中国人民战斗到底的信念。
随着日军的一次次进攻被击退,中国人民的抗击精神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彰显,他们的英勇牺牲和顽强抵抗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推进打下了第一道坚实的基石。
第二战役: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至10月8日。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平型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队经过艰苦努力和天险地形的有力利用,成功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并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中,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得到了更加深厚的展示。
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军,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敢地与之抗争,坚决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第三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
这场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至12月10日期间进行,中国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与国内的敌军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最终,中国解放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歼灭了大量敌军,迅速解放了包括苏北、豫东、皖南等在内的广大地区。
三大战役归纳总结
三大战役归纳总结战役是军事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环节。
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其中包括三大战役。
本文将对三大战役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对历史和战争发展的影响。
一、战役一:汉朝的定陶之战定陶之战发生在西汉初年,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刘邦借助此战打破了项羽的围困,逃离险境,并最终建立了汉朝。
在定陶之战中,刘邦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成功地破解了项羽的包围圈,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邦的智谋和决断力,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定陶之战的胜利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结果使得汉朝得以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
定陶之战也向后世证明了灵活战术和正确决策的重要性,并成为中国军事思想中的经典战例。
二、战役二:拿破仑时期的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发生在1815年,是拿破仑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拿破仑的最后一战。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和其盟友成功击败了拿破仑的法军,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对于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结束了拿破仑统治的时代,为拿破仑战争画上了句号。
这场战役也奠定了英国在整个19世纪的霸权地位,对于塑造欧洲政治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滑铁卢战役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英国军队的组织极为严密,指挥官也具备出色的指挥才能。
此外,盟军之间的配合默契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也为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滑铁卢战役的影响让后世战争研究者追求军事协同和军事智能的发展。
三、战役三: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战争的一个重要章节。
1942年至1943年间,在斯大林格勒市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苏联红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纳粹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对于二战的走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纳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彻底扭转了战局,标志着盟军取得了对德国的战略优势。
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体现出了强大的顽强抗击能力和出色的指挥协调能力,无论是在城市阵地作战还是在草原战场上。
三大战役的胜利
三大战役的胜利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淮海战役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三大战役
国共冲突指得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军队为接受日本投降和抢夺地盘而发生的军事战部分均是因为国民政府军北上或抢占军事要点准备受降,中共军队发起进攻引发;同时,当年华北地区南北纵向铁路(主干线津浦,平汉等)遭到中共全面破坏。
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东北野战军70万人,国民党军55万人。
这场战役主要分为锦州会战、辽西会战、解放沈阳三个部分。
锦州会战特别关键,锦州是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
毛泽东认为“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锦州失守后,蒋介石一意孤行,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让廖耀湘继续西进,强攻黑山。
随后攻锦部队二三七八九及一纵主力迅速隐蔽东进,包围彰武、新立屯,将廖兵团分割包围。
独立二师攻占营口,切断了廖兵团的海上退路。
五纵、六纵在廖兵团出沈阳后,进驻郑家窝棚、二道岗子一线,切断了廖兵团回沈阳的退路。
廖耀湘兵团是东北国民党军的脊梁,打掉廖耀湘兵团,整个东北国民党军再也无力反抗。
(廖耀湘兵团:第九兵团是国民党东北“剿总”的主力,三大“王牌兵团”之一,全部美式装备,实力较强。
蒋介石的一意孤行:蒋介石严令卫立煌按照“放弃沈阳,全力援锦,长春突围,死中求生”的方案实施,组织廖耀湘兵团从沈阳西进,以解锦州之围,并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以监军的身份和卫一同回沈,监督卫实施这个方案。
但卫立煌不赞成蒋介石的作战方案,回沈后同廖耀湘研究对策,廖也不同意蒋的主张。
卫立煌还和顾祝同打赌说:“出辽西肯定全军覆没,不信我同你画个十字!”顾祝同无法监督卫、廖二人执行命令,一怒之下飞回南京。
蒋介石不得不亲赴沈阳,先是召集师以上将领训话,大骂东北将领不想打仗,接着又单独召见廖耀湘,斥责他说:“你是我的学生,为什么你也不听我的命令……这次沈阳军队出兵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你负责,如有贻误,也唯你是问!”在蒋介石的严厉督责下,廖耀湘硬着头皮勉强同意出兵辽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城八中问题(发现、生成、解决)评价单
(预习提纲和导学方案指导)
班级:组别:姓名:科目:历史主备:冯志丽辅备:姚雪华
学时课题:三大战役(1课时 + 10 分钟)【学习目标】:
1.识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大决战中的一环,其作战策略各有特点,同中辨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理解其战略意图。
3.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自主学习,课堂检测】(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一)复习巩固:1.国民党要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共产党去参加谈判的目的是。
2.内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标志是蒋介石撕毁《》,对发动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采取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3. 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标志性事件是。
1.以小组为单位复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你知道三大战役能迅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吗?
3.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选择进攻北平,而是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师生互动】:
1.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战役为什么选择在东北战场进行?
2.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的变化。
【进阶作业】
1.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②《平津战役》篇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2.在电影《大决战》中,邓小平参加指挥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3.《孙子兵法.谋略片》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下列城市的解放体
现了上述策略的是()
A南京B北平C天津D沈阳
4.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5.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渡江战役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
6.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
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7.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些有关解放战争时期最后战略大决战的历史,马小虎同学收集了以后几部经典电影,请你结合这四部作品,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A B
C D
(1)请你结合下列批给的提示,选择相对应的影片
①断敌退路,关门打狗____
②千里跃进,战略进攻____
③分割包围,先打两头____
④中间突破,规模最大____
(2)假设这些影片的摄制组都是采取了实地拍摄,请你分别说出拍摄每部影片所应该去的地点。
(3)在这些影片中,如果想了解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你应该观看哪些影片?并说出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具体贡献。
(4)请你总结一下,这些军事行动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疑点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