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宗教文化》课程标准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节“宗教文化概述”,第二节“佛教文化”,第三节“道教文化”,第四节“基督教文化”,第五节“伊斯兰教文化”。
详细内容涉及宗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宗教建筑、艺术、节日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主要宗教的历史背景、教义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2. 掌握我国各大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提高旅游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并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宗教教义的内涵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宗教建筑模型、宗教艺术品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引发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宗教文化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佛教文化为例,讲解佛教的教义、建筑、艺术、节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佛教文化。
4. 例题讲解:以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为例,分析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并分析其特色。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在旅游中遇到的宗教文化现象,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六、板书设计1. 宗教文化概述宗教起源与发展宗教在旅游中的价值2. 我国主要宗教文化佛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道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基督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伊斯兰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2)分析我国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
(3)列举并描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个节日。
2. 答案:(1)佛教教义: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doc 11页)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doc 11页)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旅游文化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类别专业一般课总学时26(16/10) 开课学期大二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考核方式考查编写人张静制定日期2009.2.26审核人葛书环审核日期2009.2.26修订人张静修订日期2010.3.1审核人张凤新审核日期2010.3.1一、课程概述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专业一般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二、培养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查阅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备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欣赏的能力;(4)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能力;P10-1 山水历史文化赏析古代科技发明推介;关帝庙(道教)文化讲解;山岳、湖泊、河流、海洋文化导游讲解K10-1:山水历史文化的类型K10-2:山水历史文化的内涵K10-3:山水历史文化的主要代表作品K10-4:对我国主要的山岳、水域资源进行文化内涵的讲解10-1-1: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和典型代表;10-1-2:掌握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中著名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10-1-3:掌握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道教名山;10-1-4:熟悉森林风景文化的典型代表;10-1-5:熟悉石林溶洞文化的典型代表;10-1-6:掌握山岳文化中的典型代表;10-1-7:掌握水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引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提升旅游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意识
课程大纲
1.课程导论
–介绍旅游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探讨旅游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的兴趣
2.国内旅游文化
–介绍中国各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体现
–分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国际旅游文化
–介绍世界各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特色
–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4.旅游管理与服务
–探讨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旅游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分析旅游投诉处理和纠纷解决的案例
5.旅游创意与创新
–培养学生的旅游策划和营销能力
–探索旅游产品和行程的创新设计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旅游创意
6.旅游文化教育实践
–安排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旅游文化经验
–开展旅游文化调研和报告撰写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题
•期末项目:设计旅游产品或行程方案
结论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是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素养的重要保障•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提升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未来从事旅游行业打下基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旅游文化课程是教给旅游从业人员的一种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旨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旅游业和旅游文化,并能够有效地向游客传达这些信息。
旅游文化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全球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和风俗习惯。
通过这些课程,学习者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比如历史、社会、宗教、经济、文化和环境等等,以了解游客及目的地游客间的文化差异,并做好针对文化差异的应对措施。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有助于确保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旅游文化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真正的工作中应用它们。
这些标准中包括哪些主题,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掌握,以及如何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等等。
下面是一些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例子:1. 地理知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于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需要知道全球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景点。
2.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包括了历史、宗教、艺术、音乐和食品等方面的知识。
在一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旅游时,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些当地的文化知识,以便于与当地居民沟通,并给旅游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
3. 语言技能: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有能力使用流利的语言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解,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4. 安全常识:安全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如何避免灾难性事件,怎样进行紧急情况的响应,如何提供一些紧急的救援服务等等。
5. 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涵盖了法律、社交礼仪、商业行为等方面。
当涉及到商业交易时,了解交易的基本法律和监管方面的知识,学习者将能够进行更高效的业务交流和合作。
同时,社交礼仪的学习,可以促进交互,加强客户服务和客户忠诚度。
这种知识有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服务。
总之,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是旅游业的核心基础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支柱。
只有在掌握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后,学习者才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业中获得长期发展的成功。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旅游是一种人们喜爱的活动,它不仅能够扩展人们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而旅游文化课程则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具备掌握和应用旅游文化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课程。
为了确保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些标准。
一、旅游文化课程标准内容1、旅游文化概述:介绍旅游的基本定义、特点、功能、影响等;2、旅游文化资源:涵盖旅游文化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开发与保护等;3、旅游文化地理与环境:涵盖旅游文化地理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影响等;4、旅游文化历史:介绍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变、影响等;5、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介绍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的基本内容、宗旨、对象、措施等;6、旅游文化文艺:涵盖旅游文化文艺的类型、特点、表现形式、影响等;7、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介绍旅游文化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方法、合作形式等。
二、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资源地理及其环境、相关制度与政策和文艺表现形式等;2、技能目标: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同感、爱好力、保护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三、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教学内容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介绍旅游与文化的概念定义、相互作用、影响机理等,使学生认识旅游文化的重要性;2、旅游资源概述:介绍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开发利用、保护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3、旅游文化地理与环境:介绍旅游地区的地理位置、景点、气候、地形地貌等情况,以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4、旅游文化历史: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为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发展变化提供历史支撑;5、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介绍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的基本内容、宗旨、对象、措施等,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6、旅游文化表演:学习旅游文化各种表演形式,掌握旅游文化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7、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介绍旅游文化交流的规律和方式,加强与旅游文化交流合作的策略思考和实践操作等内容。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旅游文化二、对象:三年制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三、课时:144四、学分:8五、课程目标《旅游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知识,理解旅游的内涵,发掘旅游文化的价值,从而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古代园林建筑文化、地理知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学等知识,使学生具备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旅游基本文化常识。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能收集资料掌握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
·能识别我国主要的古代建筑,具有必备的旅游历史、地理知识。
·熟练掌握宗教的基本知识,能辨别宗教供奉对象。
·能熟练运用诗词名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通过各种研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
六、设计思路本课程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框架,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要求,从岗位任务层面对服务人员所需掌握的旅游文化、知识、观念、行为进行分析,立足浙江旅游经济发展实际,按照专题进行内容的组织和设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工作所需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七、内容纲要八、教学方法与建议1.旅游文化面广,但各部分都涉及不深。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针对班级的不同情况,展开具有特色的教学。
2.教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主动“学”的过程。
以每章节的活动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一些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的了解。
4.在教学工作中,及时结合社会情况,融合新情况,新动态,新理念,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是指给予学生旅游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教育标准。
以下是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
1. 旅游概论:介绍旅游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重要性。
2. 旅游目的地:学习各个目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
3.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介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4. 旅游行业管理:讲解旅游行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市场营销、服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5. 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营销能力,学习如何设计和推广旅游产品。
6. 旅游文化交流与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旅游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也传播本国文化。
7. 旅游规划和策划:学习如何进行旅游规划和策划,包括目的地选择、行程安排、预算管理等。
8. 旅游教育与导游服务: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导游人员,学习导游服务技巧、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9. 旅游安全与应急处理:教授旅游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10. 旅游法律法规:介绍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旅游管理技能,为未来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的人才提供全面的基础教育。
旅游宗教文化教案
旅游宗教文化•当人们到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物丰富的人文景观去观光游览时,经常会看到绿树掩映中的古刹名寺,身披袈裟、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的僧众,会听到悠扬悦耳的钟声和诵经声,还有那神态各异的塑像,以及使人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壁画。
导游小姐那里,你会听到关于释迦牟尼看破红尘,放弃王位,出家布道,普渡众生的动人故事;太上老君如何用八卦炉炼丹,张天师如何得道成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许多神话传说。
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这些宗教设施、宗教活动,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建筑、绘画、雕塑、经典、教义、神话传说等事物和现象,就是现在宗教文化现象。
•宗教文化是旅游文化当中重要的一种,也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如南岳衡山的佛教南台寺:曹洞宗的祖廷,很多日本人都到这里来朝拜。
一、宗教文化的定义:宗教是指有一定的教义、教规,有一定的仪式和一定的组织系统的信神的社会“实体”。
你认为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活动的卜筮、相术、算命、拆字、召魂、圆梦等活动属于宗教信仰范畴吗?为什么?提示与分析迷信泛指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
宗教信仰与迷信从认识论上来看有共同之处,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
但是迷信不属于宗教范畴,其区别在于: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
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
迷信一般是指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以巫术所进行的看相、算命、卜卦、抽签、拆字、圆梦、降仙等活动,群众去看相只是为了预卜前途命运,并不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世界观。
第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所属系部:旅游艺术系学时:30 编写执笔人:审定负责人:审定日期:2013年8月10日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旅游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本课程与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等课程有机地衔接,共同构成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支撑性课程。
后续课程:《旅游美学》。
1.2课程基本理念《旅游民俗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始终贯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注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兼顾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导游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1.3课程设计思路《旅游民俗文化》采用以任务驱动并参照导游资格证书考试标准来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领域设计。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主要教学场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
2.课程目标本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点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1)掌握民俗与旅游主要概念、民俗旅游的`基本知识、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2)掌握中国各民族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等。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一学期总学时:64(4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导游、酒店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
也可作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公选课面向非旅游专业学生开设。
作为一门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方面,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专业支撑性课程。
旅游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作用1、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是前后续课程的文化支撑,共同构成旅游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共同构成加强专业素养系列课程,从而实现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本课程为职业技能提供旅游文化方面的支撑,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提供相关知识支撑作用。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实施体例模块化,内容专题化教学,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实践性、职业性,开展探索性、协作性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特点,着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设置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人文性、应用性,以适应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相关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及理解、介绍、欣赏旅游文化资源的能力。
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做合一,化文化为素养,化知识为行动,推动知行合一理念的实施。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完成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2、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学生敬岗爱业精神的培育;3、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课程类别:核心学习领域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2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定位:《中国文化与旅游》是我院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设置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人文性和应用性,以适应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公选课面向非旅游专业开设。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突出人文精神教育思想理念,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人文教育思想的平台上,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技能由经验层面相策略层面的提升。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山水文化。
2.了解旅游建筑文化。
3.掌握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文学。
技能目标:1.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意识。
2. 具备逻辑分析、自主学习延伸能力。
3.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素养目标:1.使学生理解旅游文化知识对专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
3. 培养良好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四)后续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内容标准(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三、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教学模式《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根据导游讲解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为主线,设计了七大学习领域,《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要打破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导游讲解、导游服务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突出对讲解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教学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展开,充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X10014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英语授课单位:外语与旅游系学时:30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2010-9-6学分: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2011-3-10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酒店管理、导游、旅游英语)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课程,是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基础。
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及景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文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适应导游业务及本专业的其他业务需要和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1)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2)在素质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3)在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在现有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情,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引言旅游文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参观景点、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参与传统活动等方式,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旅游文化课程旨在为旅游者提供全面的文化教育,使其在旅行中不仅能欣赏自然风景,也能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课程目标旅游文化课程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培养旅游者的文化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文化场所,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3.提供实际的旅游文化体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传统活动、艺术表演等,让学生深度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
课程内容1. 地理和历史本课程模块旨在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位置: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让学生对目的地的地理条件有基本了解。
•地形地貌: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如山脉、河流、湖泊等,让学生对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有基本了解。
•历史背景: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对目的地的历史有基本了解。
2. 传统文化本课程模块旨在介绍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民俗风情、艺术表演等。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传统习俗:介绍旅游目的地的传统节日、民俗习俗,让学生了解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民俗风情:介绍旅游目的地的民间文艺、民间音乐和舞蹈等表演形式,让学生欣赏和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
•艺术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当地的艺术演出,如京剧、民族舞蹈等,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当地的艺术表演形式。
3. 文化遗产保护本课程模块旨在介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相关政策。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化遗产: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建筑、古迹、文物等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
•保护工作:介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相关政策,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宗教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张 海 波
( 汕职业技术学院 , 东 潮汕 554 ) 潮 广 13 3
摘
要 :旅 游 宗 教 文 化 》 一 门 知 识 性 和 应 用 性 都 很 强 的专 业基 础 课 程 , 求 高 职 旅 游专 业 学 生具 备 一 定 的 宗教 文 《 是 要
化 知 识 和 熟 练 的 讲 解 技 能 , 统 的 以教 师课 堂讲 授 为 中心 的教 学方 法不 能有 效 培 养 学 生这 方 面 的 职 业 能力 。 以 学 生 为 中 传 心 的 、 实 一体 的 、 索 式 的、 检 验 成 果 的 项 目教 学 法更 适 合 本 门 课程 的 学 习 。 理 探 有 关 键 词 : 游 宗教 文 化 ; 目教 学法 ; 学 实 践)
21 0 1年第 2期
J u a fGu n d n oye h i r lUnv ri o r lo a g o g P ltc nc Noma iest n y No2, 0 1 . 2 1
项 目教学法在高职《 旅游宗教文化》
对 知识 的理解是机械 性的 , 不能将 知识转化 为能力 , 面对 实 际工作不会讲 、 敢讲 , 不 缺乏在现 实 岗位上 从业的职业 技 能。因此 , 如何在课堂上实施 突出职业 能力培养为重点
的教 学模 式 , 《 是 旅游 宗教 文化》 教学 方法 改革 的切实需
要 。笔者通 过长期 的教学探索与尝试 , 为采用侧重技能 认 和实 践的“ 目教学法” 项 能比较好 地解决 上述问题 。
作者简介 : 张海 波 (9 1 ) 男 , 南 灵 宝 人 , 汕职 业 技 术 学 院管 理 系 教研 室 主 任 。研 究 方 向 : 游 职业 教 育 、 18 一 , 河 潮 旅 旅游 管 理 。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内容本章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详细内容包括:宗教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我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具体涉及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我国旅游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宗教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我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
2. 分析宗教与旅游的密切关系,了解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对我国旅游宗教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宗教文化的概念、特点;我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难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与保护;宗教文化在旅游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旅游文化》第五章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宗教旅游景点图片,引出本章主题——旅游宗教文化。
2. 新课导入:讲解宗教文化的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
3. 例题讲解:分析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在旅游中的作用,讲解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价值。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互相讨论,加深理解。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计一个宗教旅游路线,包括景点选择、活动安排等。
六、板书设计1. 宗教文化概念、特点2. 我国主要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3. 宗教与旅游的关系4. 宗教旅游资源特点、开发与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在地区的宗教旅游资源,提出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答案要点:(1)列举所在地区的宗教旅游景点;(2)分析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3)提出具体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2. 作业题目:请你设计一条具有特色的宗教旅游路线。
答案要点:(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景点;(2)合理规划旅游路线;(3)安排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
03 旅游宗教的教案
第二章旅游宗教文化第一节中国佛教与道教的发展一、佛教(一)佛教的创立1、历史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地位最高的是婆罗门,他对其它三个等级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做了严格规定,激起了后三个等级的不满,后三个等级团结一致开始争夺政治权力,而佛教就这样应运而生。
2、释迦牟尼和佛教的创立:释迦牟尼的生平经历,举世皆知:出身于印度贵族阶级,他父亲是国王,他本人为太子。
他是一个历史人物,和孔子同一个年代。
此时印度的时代恰似我国的春秋时代。
佛教四大圣地是:(1)诞生处——蓝毗尼花园佛祖19岁(或者有的说29岁)因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痛苦,于是离家出走,到深山老林里苦修。
(2)成道处——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
直至35岁经过了6年的苦修没有成果,放弃了苦修,到一条河洗去了六年污垢,喝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
坐在菩提下进行禅定,终于在一个深夜顿悟成佛。
(3)初转法轮处——鹿野苑。
于是他就开始了他的传法。
第一次传法就在“鹿野苑”,据说有16个弟子。
(后来称作16罗汉)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大事。
从那时起,开始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三宝是指: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
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
(4)佛陀涅槃处——拘尸那迦。
80岁。
(二)佛教的经典与标志(1)佛教经典:“三藏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藏法师就是指精通三藏经的法师了比如:玄奘法师。
(2)佛教的标志: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有“卍”,读成“万”或者说是“法轮”(碾断人世烦恼)(三)佛教的基本教义1、四谛说:苦、集、灭、道2、八正道3、十二因缘说(四)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和佛塔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
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僧房。
第三章旅游宗教文化
小组成员 资料收集:杨心恬 李玲玉 孙丽丽 闫彤玉 王冲
Ppt 讲解:王丽虹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创立的历史背景 2、了解佛教、道教、基督教的主要宗教仪式 3、熟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主要供奉对象 4、掌握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经典和标志 能力目标: 1、能解释常见的宗教现象 2、能灵活运用常用的宗教礼仪 3、能应用所学为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情感价值目标: 能熟悉各宗教不同习俗,尊重各宗教习俗 教学重点: 掌握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经典和标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宗教礼仪,了解各宗教仪式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 段。
1) 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开来。这个时期的主要贡献是先后译出大量的佛 教经典。 2) 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 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创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开宗立派,天台宗、禅宗、 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等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已经独立发展成 为具有汉化特色的中国宗教。 3) 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宋元以后,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 教,不断地与中国原有的文化融合,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发展 局面,成为普通民众广为信奉的一种信仰。
4、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三世”即前世、今世和来世。 “六道”即:人道、 天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5、三法印: 诸行无常:世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 诸法无我:一切存在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都是因缘聚 合而成。 涅槃寂静: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 。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的内容,重点聚焦于旅游宗教文化。
具体涉及的章节为:5.1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5.2佛教文化旅游;5.3道教文化旅游;5.4儒教文化旅游;5.5其他宗教文化旅游。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及其在旅游中的独特价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主要宗教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2. 掌握各类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能够分析其对旅游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宗教文化的历史演变、宗教建筑和艺术品的鉴赏。
重点:佛教、道教、儒教等主要宗教的文化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宗教建筑和艺术品图片、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著名宗教景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各类宗教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著名佛教景点为例,分析其旅游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道教文化旅游价值的题目为例,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完成一道关于儒教文化旅游的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宗教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2. 内容:5.1 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5.2 佛教文化旅游5.3 道教文化旅游5.4 儒教文化旅游5.5 其他宗教文化旅游3. 结构图:展示各类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某宗教景点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答案要求:描述该宗教景点的基本情况;分析其旅游价值;提出提升该景点旅游价值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对我国宗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游专业《旅游宗教文化》课程标准旅行社管理系导游专业教研室《旅游宗教文化》课程标准专业名称:导游专业课程名称:旅游宗教文化专业代码:640103课程代码:020108计划课时:36 学分:2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制定部门:旅行社管理系制订人:常宇适用专业:导游审核人:王军雷制定日期:2012-6-14一、课程设置(一)课程属性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了解有关旅游宗教文化的内容,为报考导游资格证及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等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2.课程定位《旅游宗教文化》是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从旅游角度出发探讨旅游宗教文化,选取与旅游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广泛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向学生系统介绍宗教知识和理论。
通过宗教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佛教文化艺术、佛教名山古刹、道教名山、道教宫观建筑、基督教教堂、伊斯兰建筑以及宗教节日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宗教文化,扩大知识面,提高欣赏水平,提高自己的旅游文化素质。
3.课程任务《旅游宗教文化》主要讲述中国四大宗教相关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了解和掌握关于中国四大宗教的历史,在中国的发展、传播、文化艺术、宗教建筑、宗教节日等。
使学生系统而广泛的了解一个全新的文化层次。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针对本课程的课程定位、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及旅游服务职业岗位对员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要求,本课程选取适用于旅游管理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内容,强化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包括对佛教、基督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文化旅游等内容的系统分析,从而一改过去基本知识介绍多,基础理论阐释少的弊端。
1.按照旅游的职业工作过程,依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设计理念,突出能力为本位,采用项目式教学。
通过任务驱动、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2.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
3.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宗教文化知识的认识,能掌握较为全面的关于宗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也为从事旅游管理等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技能目标:掌握关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相关习俗禁忌等知识,具备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细心、周密、热情的服务意识,团结、协作、宽容的合作意识,灵活、克制、诚信的职业意识。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是导游证书考试的组成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序号单元(工作任务模块或实训项目)教学内容及要求活动设计课内学时安排1 专题一:佛教文化教学内容:佛教的创立。
教学要求:掌握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任务驱动、课堂讨论、案例研讨2教学内容:佛教的发展教学要求:佛教在世界和我国的传播路线任务驱动、课堂讨论 2教学内容:佛教的教义和神阶。
教学要求:掌握佛教教义、经典、标志、供奉对象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4教学内容:佛教的建筑艺术。
教学要求:掌握著名的佛寺、佛塔、石窟。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4教学内容:佛教的雕塑艺术。
教学要求:掌握著名的佛教雕塑艺术品。
合作探究、赏析 2教学内容:佛教名山。
教学要求:掌握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的文化艺术。
合作探究、赏析 2教学内容:佛教名寺。
教学要求:掌握著名的佛教寺院及其历史。
自主探究、课堂讨论 22 专题二:道教文化教学内容:道教的发展。
教学要求:掌握道教的创立情况和教义。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情景模拟、课堂讨论2教学内容:神话与道教。
教学要求:掌握道教旅游资源的形成;道教的名山。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情景模拟、课堂讨论2教学内容:道教建筑。
教学要求:掌握道教的著名道观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合作、讨论 43 专题三:基督教文化教学内容:基督教概况。
教学要求:掌握基督教的创立、教义、经典和标志。
合作探究、情景模拟、课堂讨论2教学内容:基督教在中国和教堂。
教学要求: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著名的教堂。
合作探究、情景模拟、课堂讨论24专题四:伊斯兰教文化教学内容: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外传。
教学要求:掌握伊斯兰教的创立;教义、经典、标志。
合作探究、情景模拟、课堂讨论2教学内容:伊斯兰建筑与穆斯林的生活。
教学要求:掌握我国清真寺的类型和特点;了解穆斯林的生活习惯。
自主探究、讨论 4合计学时36四、课程资源与条件(一)教学团队1.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实施“双元双师”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培养和遴选,形成优秀的教师职业人队伍(校内专任教师)和优秀的旅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并且所有专任教师均取得双师资格,具备双师素质。
课程教学团队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与计划、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旅游业准职业人。
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应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勇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活跃。
团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应合理。
同时,授课教师采用多样化得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师资主讲内容能力要求双师素质要求专任教师 中国四大宗教全部知识内容 专业知识扎实、理论实践水平高导游资格证 兼职教师 中国四大宗教全部知识内容有从事导游经历,本科以上学历,热爱教育事业 导游资格证1.教材《旅游宗教文化》,沈祖祥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版别(2006年10月,第四版)2.参考资料1)王冬青,杨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杜炜,张建梅.导游业务.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第一版3)/ 中国知网4)/ 旅研网(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本课程采用角色扮演、质疑激思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角色扮演针对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导游知识的情况,在教师讲解完主要国家的主要景点之后,教师安排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2.质疑激思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
每一知识点学习后,由学生提出疑问,再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则由主讲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给出学生正确答案。
3.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展现能力的培养。
由学生组成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某国旅游发展情况做专题探讨,并制作成PPT 上台演示研究成果。
4.任务驱动下达学习任务书,将学习目标分解,让学生在一个个小的任务基础上掌握课堂内容的学习,体会学习成功的快感和学习带来的乐趣。
,5.课堂讨论课堂上布置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讨论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组织形式与实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授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教学。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班级上课制实行是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又分为:①能力分组,学生学习的课程相同,学习领悟力不教学地点设 备 备注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黑板、教具 校内模拟实训室 校内宗教文化实训场所同。
②作业分组,针对不同的宗教论题,由各小组学生自行分配找资料,研究探讨不同的论题。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③讨论分组,各小组成员针对不同议题,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最终确定结论。
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七、考核及成绩评定办法(一)考核方式本课程总评成绩实行百分制,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60%。
过程考核包括学生出勤及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等;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成绩评定课程考核方法与成绩构成如下:1.出勤10%,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等。
2.作业完成情况10%,包括个人书面作业3.课堂活动表现2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发言等4.期末理论考试60%,撰写论文。
(三)考核评价本课程是导游专业拓展知识面的课程,故采用笔试,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 八、其它说明编制人:常宇编制单位:导游教研室编制日期:2012年6月审核人:王军雷考核模式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主考人 考核内容(例如) 比例(%) 笔试 1、期终论文1.书写技能:能够运用所学习的宗教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当下社会撰写相关论文2.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四大宗教基本知识3.基本素质: 善良、智慧校内 教师 1.出勤10 2.课堂活动 20 3.作业完成 10 4.期末考试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