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
候类型。
治则的确立
根据证候类型,确定治疗原则和 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
治疗方案的设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
效果。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异,制定 不同的治疗方案。
因时制宜
根据季节、气候等时间因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
因地制宜
感冒时正气虚弱,邪气入侵,治疗时应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如用黄芪、党参等补 益药,同时用麻黄、桂枝等祛邪药。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根据感冒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 制宜,如春夏感冒多用清凉解表药,秋冬 感冒多用温热解表药。
通过加强锻炼、饮食调理等措施,提高身 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高血压的中医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防治原则的理论基础 • 防治原则的具体应用 • 防治原则的实践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 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防治原则的未来发展方向
1 2
现代医学融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防治原则应积极 与现代医学融合,取长补短,提高疾病的防治效 果。
科学研究
加强中医防治原则的科学研究,深入挖掘其科学 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3
国际化发展
推动中医防治原则的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医防治原则。
调理气血
治则的确立
根据证候类型,确定治疗原则和 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
治疗方案的设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
效果。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异,制定 不同的治疗方案。
因时制宜
根据季节、气候等时间因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
因地制宜
感冒时正气虚弱,邪气入侵,治疗时应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如用黄芪、党参等补 益药,同时用麻黄、桂枝等祛邪药。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根据感冒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 制宜,如春夏感冒多用清凉解表药,秋冬 感冒多用温热解表药。
通过加强锻炼、饮食调理等措施,提高身 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高血压的中医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防治原则的理论基础 • 防治原则的具体应用 • 防治原则的实践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 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防治原则的未来发展方向
1 2
现代医学融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防治原则应积极 与现代医学融合,取长补短,提高疾病的防治效 果。
科学研究
加强中医防治原则的科学研究,深入挖掘其科学 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3
国际化发展
推动中医防治原则的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医防治原则。
调理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
13
冬吃萝卜,夏吃姜
萝卜有消食、降气之功;姜能益脾开胃,温经散寒 ;
14
养性调神
15
护肾保精
一是顺应四时,调理阴阳。二是节制欲望,泌藏肾精。 饮食: 1、大蒜、韭菜等葱属类蔬菜。女性可进食大豆等豆
制品。 2、西兰花、白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 3、牡蛎、瘦肉等富含锌的食物。
16
体魄锻炼
17
药膳保健
防治原则
1
概说
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 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 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 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 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2
调节情志
3
艾灸
4
膳食、推拿、拔罐、艾灸
5
6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
1. 避其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 药物预防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非典”时期:清瘟败毒散等清热解毒方
剂 夏日可口服藿香正气水防中暑
21
春天—避风;夏天—避暑;秋天—防 燥;冬天—防寒。
22
药物预防
23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 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29
指导思想 治则 治法
治病 求本
正治 治标 扶正 调整 三因 反治 治本 祛邪 阴阳 制宜
治疗 八法
具体 治法
治疗 措施
30
治病求本: 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 的本质进行治疗。
冬吃萝卜,夏吃姜
萝卜有消食、降气之功;姜能益脾开胃,温经散寒 ;
14
养性调神
15
护肾保精
一是顺应四时,调理阴阳。二是节制欲望,泌藏肾精。 饮食: 1、大蒜、韭菜等葱属类蔬菜。女性可进食大豆等豆
制品。 2、西兰花、白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 3、牡蛎、瘦肉等富含锌的食物。
16
体魄锻炼
17
药膳保健
防治原则
1
概说
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 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 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 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 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2
调节情志
3
艾灸
4
膳食、推拿、拔罐、艾灸
5
6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
1. 避其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 药物预防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非典”时期:清瘟败毒散等清热解毒方
剂 夏日可口服藿香正气水防中暑
21
春天—避风;夏天—避暑;秋天—防 燥;冬天—防寒。
22
药物预防
23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 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29
指导思想 治则 治法
治病 求本
正治 治标 扶正 调整 三因 反治 治本 祛邪 阴阳 制宜
治疗 八法
具体 治法
治疗 措施
30
治病求本: 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 的本质进行治疗。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和中药方剂基础知识PPT
从治
常见正治及反治举例
正治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反治
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二)标本缓急 1.急则治标 2.缓则治本 3.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 阳
阴阳平衡
阳旺
阴虚 阴虚+阳旺
调整阴阳的基本原则
损其偏盛 (有余)
补其偏虚 (不足)
1.滋阴制阳, 扶阳制阴
2.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补)
• 栓剂 • 锭剂
注射剂 • 注射剂
汤以荡之,丸以缓之,散以散之,膏以滋之。
课时要求
掌握: 1 治则之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 2 五味的作用; 3 中药配伍中七情的含义; 4 中药配伍中君臣佐使的定义。
熟悉: 1 “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同病异
治、 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内涵;
六、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 •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 •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 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用 药的原则。
……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 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 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 类,以顺秋将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 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2 八种基本治疗方法的概念和适应证; 3 中药性能的内容, 4 四气的含义; 5 十八反、十九畏中常见药对; 6 中药毒性的分级; 7 妊娠禁忌的原则;
具体、明确、详细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防治原则
三因制宜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治病求本 重视预防与养生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详解演示文稿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详解演 示文稿
第一页,共六十七页。
(优选)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 则
第二页,共六十七页。
目录
• 第一节 防治原则
• 第二节 治 法
第三页,共六十七页。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预
治
扶
调相
防
病
正
整因
为 主
求 本
祛 邪
阴制 阳宜
返第回四页目,录共六十七页。
一、预防原则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范于未然”,包
(1)正治
寒者热之 指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
表寒证—辛温解表法 里寒证—辛热温里法
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
(1)正治
热者寒之
指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 表热证—辛凉解表法
里热证—苦寒清里法
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
(1)正治 虚者补之
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
阳气虚证—温阳益气法 阴血虚证—滋阴养血法
年龄 老年人---治疗偏于补益,实证攻之宜慎;
小儿---治疗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
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七页。
第二节 治 法
治法,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 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
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五页,共六十七页。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
调摄情志 坚持锻炼
顺应自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生活起居有规律 防止邪气侵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第六页,共六十七页。
(二) 既病防变
第一页,共六十七页。
(优选)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 则
第二页,共六十七页。
目录
• 第一节 防治原则
• 第二节 治 法
第三页,共六十七页。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预
治
扶
调相
防
病
正
整因
为 主
求 本
祛 邪
阴制 阳宜
返第回四页目,录共六十七页。
一、预防原则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范于未然”,包
(1)正治
寒者热之 指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
表寒证—辛温解表法 里寒证—辛热温里法
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
(1)正治
热者寒之
指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 表热证—辛凉解表法
里热证—苦寒清里法
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
(1)正治 虚者补之
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
阳气虚证—温阳益气法 阴血虚证—滋阴养血法
年龄 老年人---治疗偏于补益,实证攻之宜慎;
小儿---治疗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
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七页。
第二节 治 法
治法,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 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
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五页,共六十七页。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
调摄情志 坚持锻炼
顺应自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生活起居有规律 防止邪气侵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第六页,共六十七页。
(二) 既病防变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
2021
8
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 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
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 、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针对性较强,较 为具体而灵活。
如:扶正祛邪是治则 扶正(治法):益气、养血、滋阴、补阳 祛邪(治法):发汗、清热、活血、吐下
2021
9
治则、治法的层次结构
主导思想 治则
如:正气虚弱的虫积病证。
先祛邪后扶正 , 适应于①邪盛为主 ,兼扶正反会助邪;②正气 虽 虚 , 尚 能耐攻者。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
2021
34
扶正祛邪治则的应用
病机
证候
治法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正气虚衰,邪气已退
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正气虚衰,邪气留着
实证 虚证
实中夹虚证 虚中夹实证
祛邪:实则泻之 扶正:虚则补之
热 因 热 用 , 是 用 温 热性 质 的 方 药治疗具 有假热征象的寒盛病证,即以热治热。适 用于真寒假热证。
如:患者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便清长、 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同时见身热、口渴、 面赤、脉大。
宜用温热的方药。
2021
20
寒因寒用
前一个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后一个寒,指病证出现的的假寒征象。
2021
40
调血
血虚则补 调理血液的运行
血瘀—活血化瘀 血寒—温经散寒 血热—清热凉血 出血—止血
2021
41
调理气血关系
气滞血瘀 — 行气为主,佐以活血 气虚血虚 — 补气为主,佐以补血 气不摄血 — 补气为主,佐以止血 气随血脱 — 益气固脱止血 气血两虚 — 益气养血
2021
42
调津液
最新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教学讲义PPT课件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信守承诺 勇担过错
你家购买了一台
* 电视机,根据商场送 货部门的统一调配, 电视机在周日上午10 时送到。周日早晨, 爸妈临时有事,要求 你在家等候。而你已 跟同学约好上午8时到 学校出黑板报。在妈 妈的建议下,你打电 话与同学商量把时间 改为上午10点30 分……
*如果商场送货工不能按时送货, 那么会……
标本兼治
征象
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
血压骤降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Shock) (寒象)
本质
治法
实热壅盛
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正治(逆治)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反治(从治)
寒凉药
寒因寒用
正治 反治
热则寒之 —高热———寒药 寒因寒用 —真热假寒—寒药
寒则热之 —胃寒———热药 热因热用 —真寒假热—热药
法
(
温:运用温热的方药——祛寒邪、补阳气
八 清:运用寒凉方药——清除热邪
法 补:运用补养作用的方药——消除虚弱证 )
消:具有消导和消散——治疗积、癥、痞等
思考题
1、为什么正治又称“逆治”,反治则称“从治” 2、标本缓急的治疗法则怎样区别应用? 3、阴盛、阴虚或阳盛、阳虚在疾病性质有治法
上有何不同?试列出2—3个鉴别症状。 4、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使刘汀失约于同学的诺言,并 影响出墙报工作。
*如果送货工准时把电视送到你家, 而你家没人等候,那么会……
• ◎影响商场送货部门的调配计划, 并且会影响其它客户的送机时间。
*你认为最好的结果应该是……
• ◎电视机按时送到,刘汀同学能信守 承诺,依时回校和同学们一起出好墙 报。回家后,见爸爸己把电视机安好。 晚饭,我们一家三口,边吃饭边看电 视,日子越过越幸福......。
中医学PPT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 之[1]。坚者削之[2],客者除之[3],劳者温之 [4],结者散之[5],留者攻之[6],燥者濡之[7] ,急者缓之[8],散者收之[9],损者温之[10], 逸者行之[11],惊者平之[12],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13], 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既病防变包括: ⒈ 早期诊治:见微知著,防范未然 ⒉ 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五脏相通,移 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多传其所胜。
一、养生与预防 (二)既病防变
高血压防治: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糖尿病防治:补益气阴。葛根、山药、生地黄等 良恶性肿瘤防治:扶正消徵 哮喘的防治:补益脾肺,化痰
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 ,主要加减配伍药物 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 ,肺俞是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 、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 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三伏天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2019年伏天时长40天) 2019年初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10天
戴原礼医案
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常御重纩, 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微温即吐。他医投以胡椒煮 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更剧。戴曰:脉数而大 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也。椒发三 阴之火,鸡能助痰,只益其病耳。乃以大承气汤下 之,昼夜行二十余度。顿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 汤加竹沥饮之,竟瘳。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 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 大论篇 具体内容: 热因热用:以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真寒假热的病证。如《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
★既病防变包括: ⒈ 早期诊治:见微知著,防范未然 ⒉ 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五脏相通,移 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多传其所胜。
一、养生与预防 (二)既病防变
高血压防治: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糖尿病防治:补益气阴。葛根、山药、生地黄等 良恶性肿瘤防治:扶正消徵 哮喘的防治:补益脾肺,化痰
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 ,主要加减配伍药物 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 ,肺俞是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 、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 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三伏天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2019年伏天时长40天) 2019年初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10天
戴原礼医案
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常御重纩, 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微温即吐。他医投以胡椒煮 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更剧。戴曰:脉数而大 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也。椒发三 阴之火,鸡能助痰,只益其病耳。乃以大承气汤下 之,昼夜行二十余度。顿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 汤加竹沥饮之,竟瘳。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 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 大论篇 具体内容: 热因热用:以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真寒假热的病证。如《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
中医防治原则完整版.ppt
第八章 防治原则
➢ 重点: ➢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精品课件.
1
第一节 预防 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 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 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精品课件.
28
发汗——麻黄、桂枝之类 清解——银花、连翘之类 涌吐——瓜蒂之类 攻下——大黄、芒硝之类 消导——莱菔子、山楂之类 通利——车前、泽泻之类
扶正可以祛邪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祛邪可以扶正
相辅相成
.精品课件.
29
使用原则 体壮初病——邪盛——实证—— 祛邪为主
一般而言 体弱久病——正虚——虚证—— 扶正为气
因时——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 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三因制宜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 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因人——根据病人年龄、性别 和体质等方面特点,制定
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精品课件.
35
重点回顾: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
2、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
3、治病求本的含义
4、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治标与治本的临床应
含义
反:反常、变异、非常规之意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采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性质相同
的方药进行治疗。
适应: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病情复
杂较严重)
.精品课件.
22
常用治法:
前一“寒”——治法和方药的
性
➢ 重点: ➢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精品课件.
1
第一节 预防 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 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 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精品课件.
28
发汗——麻黄、桂枝之类 清解——银花、连翘之类 涌吐——瓜蒂之类 攻下——大黄、芒硝之类 消导——莱菔子、山楂之类 通利——车前、泽泻之类
扶正可以祛邪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祛邪可以扶正
相辅相成
.精品课件.
29
使用原则 体壮初病——邪盛——实证—— 祛邪为主
一般而言 体弱久病——正虚——虚证—— 扶正为气
因时——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 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三因制宜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 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因人——根据病人年龄、性别 和体质等方面特点,制定
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精品课件.
35
重点回顾: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
2、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
3、治病求本的含义
4、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治标与治本的临床应
含义
反:反常、变异、非常规之意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采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性质相同
的方药进行治疗。
适应: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病情复
杂较严重)
.精品课件.
22
常用治法:
前一“寒”——治法和方药的
性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ppt课件
返回本
返回目
11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 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
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 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3
返回目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预 防 为 主
治 病 求 本
调 整 阴 阳
扶 正 祛 邪
病 治 异 同
三 因 制 宜
返回目
4
一、养生与预防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
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返回本
返回目
20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
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返回本
返回目
9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 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扶正
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
中医基础理论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
”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景岳全书》。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常用 的方法有
①饮食调节(勿使过饥或过饱)
②药物调节(白术 山药 薏苡仁等)
③精神调节(防止思虑伤脾)
④针灸按摩等(摩腹 灸足三里)
精选ppt课件最新
18
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 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 的。
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神即精神活动。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形与神俱“ 形神共养 :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也 要注意精神的调摄。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养生的基本原则
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 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达到强身的 目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养生的基本原则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养生的意义
禀受于父母,先天而生
(一)增强体质 决定体质的因素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出生后受到饮食、起居、 劳动、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体质——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先天不足精选pp,t课件最后新 天可补”
5
养生的意义
(二)减少疾病 与发病有关的两个方面
发病的内在依据
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
邪气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第九章:防治原则
学习目标
❖ 掌握养生的含义及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 掌握预防、治则、治法的概念 ❖ 了解中医主要治则及其运用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第一节 预 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
精选ppt课件最新
2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血分证实证宜以凉血散血为治则,若热盛动风,当予凉肝熄风;虚证则津 枯液竭,虚风内动宜滋阴熄风。
第四节 六经辨证
CONTENTS
01. 单击添加标题
02. 单击添加标题
返回目录
一、太阳病证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所表
现出的证候。 ○ [证候]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苔薄 白, ○ 脉浮缓。
(二)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表 现出的证候。 [证候]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 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阳明病证
(一)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是指邪客阳明, 邪热弥漫
全身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面赤心烦,身大热,
汗大出,口 大渴,舌苔黄燥,脉洪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少阴病证
少阴寒化证
壹
少阴寒化证是指病邪从阴化
寒,阴盛阳衰
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畏寒蜷卧,四肢厥
冷,下利清谷,舌
淡苔白,脉沉微。
(二)少阴热化证
贰
少阴热化证是指病邪 从阳化热,阴虚而阳 亢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心烦不寐, 口燥咽干,舌红少津, 脉细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 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 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 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 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 当配用补阴药。
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 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 不足”的治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疾病发生
邪气实 阴阳偏盛
扶正
第四节 六经辨证
CONTENTS
01. 单击添加标题
02. 单击添加标题
返回目录
一、太阳病证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所表
现出的证候。 ○ [证候]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苔薄 白, ○ 脉浮缓。
(二)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表 现出的证候。 [证候]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 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阳明病证
(一)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是指邪客阳明, 邪热弥漫
全身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面赤心烦,身大热,
汗大出,口 大渴,舌苔黄燥,脉洪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少阴病证
少阴寒化证
壹
少阴寒化证是指病邪从阴化
寒,阴盛阳衰
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畏寒蜷卧,四肢厥
冷,下利清谷,舌
淡苔白,脉沉微。
(二)少阴热化证
贰
少阴热化证是指病邪 从阳化热,阴虚而阳 亢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心烦不寐, 口燥咽干,舌红少津, 脉细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 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 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 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 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 当配用补阴药。
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 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 不足”的治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疾病发生
邪气实 阴阳偏盛
扶正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详解演示文稿
(二)补其不足
补其偏衰,主要 针对阴或阳的一 方甚至双方虚损 不足的病证。
现在是32页\一共有67页\编辑于星期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指导治疗原则
外感
夏季(腠理疏泄) 辛温 伤阴
风寒
冬季(腠理致密) 辛温 邪解
现在是33页\一共有67页\编辑于星期六
面颊浮红,烦躁,汗出
现在是18页\一共有67页\编辑于星期六
(2)反治
塞因塞用 指用补益药物治疗闭塞不通的病症,适用于因 虚而闭阻的“假实真虚”证的治疗。
脾虚不运 气虚血亏
脘腹胀满(健脾益气) 闭经 (补气益血)
现在是19页\一共有67页\编辑于星期六
(2)反治
通因通用 指用通利药物治疗通泄症状的实证。
水饮壅滞于里之实证
十枣汤、舟车丸
现在是56页\一共有67页\编辑于星期六
(三)施护要点
1.中病即止
2. 辨证施护 3.病情观察 4. 煎服药护理
现在是57页\一共有67页\编辑于星期六
5.饮食护理
第二节 治 法
六、消 法
(一)概念 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 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 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
胃脘 胀痛
脾胃虚寒: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肝气犯胃:胃脘胀满,每因烦恼 抑郁而作痛,脉弦。
现在是26页\一共有67页\编辑于星期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异病同护
对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 证候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
肾阴虚证 肝阴虚证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 津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 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 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 其有余”的治法。
(二)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 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 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 足”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 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 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3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预治 调 扶 病 三 防病 整 正 治 因 为求 阴 祛 异 制 主本 阳 邪 同 宜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4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
《难经•中七医十学-七防治难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7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既病防变
卫
气
营
血
木
(表 里 、轻 重)
水
火
金
土
例:肝木乘脾土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8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 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 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
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
热等方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3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征象
本质
治法
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 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2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 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9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 ❖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8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疾病发生
邪气实 阴阳偏盛
扶正
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 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 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 饮食调养等。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 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 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 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 法亦不一样。
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 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9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1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 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 寒症状的病证。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5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 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 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四肢厥冷, 脉沉,但壮 热心烦,渴 喜冷饮,小 便赤 (假寒象)
实热壅盛
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正治(逆治)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反治(从治) 寒凉药 寒因寒用
14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小结: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 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 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5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6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阴阳相对平衡Hale Waihona Puke 坏阴阳偏盛疾病发生
阴阳偏衰
实证
损其偏盛
虚证
补其偏衰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7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一) 损其偏盛
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0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 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未病先防
注重调养正气
养生保健 防止邪气侵害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二)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 的发展和传变。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 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
目录
• 第一节 防治原则 • 第二节 治 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2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二)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 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 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 足”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 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 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3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预治 调 扶 病 三 防病 整 正 治 因 为求 阴 祛 异 制 主本 阳 邪 同 宜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4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
《难经•中七医十学-七防治难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7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既病防变
卫
气
营
血
木
(表 里 、轻 重)
水
火
金
土
例:肝木乘脾土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8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 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 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
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
热等方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3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征象
本质
治法
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 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2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 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9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 ❖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8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疾病发生
邪气实 阴阳偏盛
扶正
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 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 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 饮食调养等。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 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 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 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 法亦不一样。
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 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9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1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 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 寒症状的病证。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5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 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 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四肢厥冷, 脉沉,但壮 热心烦,渴 喜冷饮,小 便赤 (假寒象)
实热壅盛
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正治(逆治)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反治(从治) 寒凉药 寒因寒用
14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小结: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 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 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5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6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阴阳相对平衡Hale Waihona Puke 坏阴阳偏盛疾病发生
阴阳偏衰
实证
损其偏盛
虚证
补其偏衰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7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一) 损其偏盛
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0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 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未病先防
注重调养正气
养生保健 防止邪气侵害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二)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 的发展和传变。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 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
目录
• 第一节 防治原则 • 第二节 治 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2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