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语文教案148: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与之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六)精读品味1、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美,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图景更美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声音把它读出来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永久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2、教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九)课堂总结相聚总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人因伤离别而困顿萎靡;有的人却能淡然面对;更有的人会让短暂的美丽变成永恒,来以忘却离别之伤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让我们用的我们的智慧把生活变得诗化般的美好(十)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附板书设计:再别康桥招手惜别云彩依依惜别借回忆金柳映河欢喜眷恋景青荇拥抱康河永久恋情抒情寻找彩虹之梦渴望梦想情景星辉斑斓放歌激情澎湃交夏夜离别康桥失落伤感融《再别康桥》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再别康桥》教案十篇

《再别康桥》教案十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十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1、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2、体味诗中的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

3、再品读一遍,咀嚼、消化。

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意象的把握。

2、诗情的领悟。

4教学过程4。

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再别康桥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

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活动2【讲授】再别康桥二、背景1、关于志摩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

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3、作者其他名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六篇《再别康桥》教案范文六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2、了解徐志摩的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3、以本诗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走进徐志摩;4、品读诗歌意象,理解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设想】1、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综合呈现,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重在诵读和感悟,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结合徐志摩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情。

3、品读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英国剑桥大学的照片,配以轻音乐,了解康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

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整体思路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

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6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6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重点难点: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学习过程及指导:一、导入、示标(略)二、检查预习1、艾青简介:原名蒋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华现代著名诗人,《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我爱这土地》。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

1932年被捕,在冰冷监狱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2、解释词语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三、有感情地全诗。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四、理清文章的抒情结构:大堰河我的保姆五、“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等于作者,但由于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或者说,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六、布置预习: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第2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学习过程及指导: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1、学生讨论回答2、明确:A、通过精细描写大堰河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默默进行无休无止的各种劳动;°劳作之后,体现对诗人慈母般的爱,在流尽乳法后,又到地主家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排比句式,像特写镜头,写出她的勤劳、纯朴和善良的品质,她劳作时含笑,说明她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计较劳累、辛苦,深爱自己的乳儿,一种宽厚品格跃然纸上。

在表现她蒙蒙善良宽厚性格的同时,渗透着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指导研读4.7小节。

【精选】《再别康桥》教案三篇

【精选】《再别康桥》教案三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再别康桥》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3、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

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

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4、诗图5、思考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3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评价: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8篇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8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范文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案设计说明】《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

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7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7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7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四、课后小结(1分)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五、课后作业(1分)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再别康桥》教案篇二[教材分析与思考]这首诗内容上较为简单,学生很好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教师:现在老师要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和着古筝高山流水深情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学生热烈鼓掌)教师::谢谢大家的掌声,现在请大家谈谈为什么要鼓掌。

学生1:老师您的朗读很棒,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学生是那样的热爱自己的母校。

学生2:诗韵味十足,老师您的朗读把这美妙的韵味都给传达出来了。

学生3:这首诗的语言很美,我们听起来很舒服。

教师:你们的掌声一方面是对我的鼓励,一方面是因为被这首诗的魅力深深的吸引,那么大家知道这诗的题目吗?生全体:再别康桥。

教师:(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赏读这首诗,诗的作者是徐志摩,同学们知道他哪些情况?学生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教师:你从哪知道的?学生1:从书下注解看到的。

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2:上网看到的。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再别康桥》的呢?许多学生:不知道,老师给我们讲讲吧。

教师: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的崇拜者,在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时而仰卧在上有星星下有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时而到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的美好生活令他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

说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好,请同学们打开书,随着朗读录音先来自由读《再别康桥》。

(随着磁带里用情的朗读,同学们十分卖力的大声朗读着,教师在巡视中也深受感染,也情不自禁的加入朗读的队伍)教师:现在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后给他们作评价。

(很多同学举手要求朗读)教师:这样请大家发扬点风格,让平时不善言辞的张铎和肖奇锻炼一下好不好?众同学:好!(掌声响起来)学生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学生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在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教师:谁来给他们的朗读作一点评?(同学互视,显出为难状)教师:这样,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各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参与了四、五小组的讨论)教师:三分钟到了,现在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1:我们小组觉得他们能站起来给大家范读,勇气可嘉,但没有完全把诗的节奏读出来,比如,第一节三个“轻轻的”的后面都应停顿稍长一点,二三四节“那河畔上的”、“软泥上的”、“那绿荫下的”“油油的、悄悄的”后面都应有明显的停顿。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张铎在第一节朗读中语速有点快,我认为第一节应把诗人对康桥的依依不舍读出来,所以语调应是舒缓轻柔的。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张铎在读二三节时,情感有点压抑,这两节应读出诗人欣赏美境内心的喜悦,语调应当很轻快。

学生4:我们小组认为肖奇在读四五节时,注意了情感的表达,但表达得还不够味,我们感觉这两节是诗人回忆在康河泛舟的情景,诗人完全陶醉在如天上彩虹一般美景之中,撑一只长蒿,他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面对一船的星辉,他情不自禁的要放声歌唱,读这两节,语调应当昂扬,节奏应当稍快一点。

学生5:我们小组认为肖奇读第六节语调放轻比较好,但还没有淋漓尽致的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读出来,因为此时就连夏虫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他为之而沉默,往日欢乐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别而感动了,沉默了。

教师:听了各个小组的发言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小组讨论前许多同学不知所云,讨论后豁然开朗,真是协作交流力量大啊,从各个小组的点评老师感到你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此诗的朗读要求,又初步理解了诗的内容、特点,可谓是一石二鸟啊。

那么根据大家对诗的理解我们再随着录音有感情有节奏感把这两首诗齐读一遍,一、二、三、四节男生听女生齐读,五、六、七节女生听男生齐读,咱们比一比巾帼队与须眉队谁厉害,我来作裁判,大家同意吗?学生全体::同意。

女生全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请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柔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男生全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在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教师:两个队读的都比较好,祝贺大家!那么经过反复朗读,同学对这首诗的感受一定在逐步加深,请大家谈谈你们现在的感受。

学生:能不能让我们再看看书准备一会。

教师:可以,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你们可以边默读课文边思考,也可以先默读之后总结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好了,时间到。

谁先说?学生1:反复读这首诗,我感觉这首诗展示的意境相当的美。

教师:美在何处,你给描述一下好吗?学1:让我想想。

学生2:我试试,沐浴着晚霞,诗人又回到了母校,徘徊在这熟悉的校园,他的目光不禁投向了康河两岸,那河畔的垂柳依然伴着春风,它的枝条还是那样柔软、绵长,美丽的夕阳为它披长了金色的晚装,多么像一位长发飘逸、窈窕绰约的新娘,他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也映在了诗人的心河中。

学生3:还有那软泥上的水草,油油的翠绿欲滴,他们似乎在挥动绿色的手臂欢迎老朋友的到来,似乎在告诉诗人在这里生活很幸福,很美好,因为能和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碧波、霞光桥影长相为伴,面对着仙境一般的景色,康桥上站着的诗人被陶醉了,他甘愿做一条水草。

学生4:还有那绿荫下的河面,望着浮光跃金的水面,望着碧水与长天一色的图画,游兴大发,撑一只长篙,泛一只小舟,戴着满天星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昔日的乐境。

归来时星光点点,波光粼粼,诗人飘飘欲仙,情不自禁的要开怀放歌。

学生5:可是歌声又戛然而止,也许报时的钟声在提醒诗人,马上他将离这美景而去,离愁夹着凉风袭上他的心头,四周一片寂静,连不知疲倦鸣叫的夏虫也悄然无声,它们此时也仿佛在感受着昔日老友内心的愁情,长长的康桥,也在静默着,它静默在诗人无尽的离愁中。

教师:我们应当感谢四位同学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诗中美妙的意境,同时我也要祝贺四位对诗的富有想象力的理解。

(全班鼓掌)学生1:我最深的感受是,诗情感表现得很洒脱,但思路很清晰,开头一节以作别天边的云彩点题,引起对昔日在康桥美好生活的回忆,结尾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开头照应,二三四五六节具体描绘回忆的画面。

学生2:我认为高天畏说的有不妥的地方,我想给纠正一下,可以吗?教师:可以。

学生2:第六节不应该是具体回忆的内容,第六节是作者由对往事的回忆回到现实。

教师:其他同学同意杜晓谦的观点举手?(包括高天畏在内全班都举了手)教师:高天畏你为什么也举了手?学生1:杜晓谦分析的对,我看错了。

教师:我们大家应当为杜晓谦敢于质疑的精神鼓掌,(全班响起掌声)我们也应为高天畏的知错就改的虚心态度鼓掌!(全班又响起掌声)学生3:我读这首诗最深的感受是,这首诗写得太有真情实感了,可以说每一句都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母校的深深的热爱,我想徐志摩先生一定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教师:就李壮的发言,我补充几句,诗言志,康桥的大学生活对徐志摩一生有重大的意义:这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改变了他的兴趣,又学政治经济又学文学;康桥的文化熏陶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的基础;康桥的爱情萌生,深深影响着他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凡此种种徐先生怎能不与康桥结下深深的情谊?而这深深的情谊作者正是要借这首诗来一吐为快。

学生4:我觉得这首诗语言很美,作者把阳光照耀下的垂柳写成金柳,并把金柳比作夕阳中新娘,而把倒映在水中金柳的影子写成艳影,读这些美妙的语言,让我身临其境的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学生5:说到语言我有一个问题,作者写软泥上的青荇,能否把“油油的”变成“绿绿的”,把“招摇”变成“舞蹈”?学生6:我也有一问题,为什么把绿荫下的一潭,比作是天上的虹,为什么说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而不说包含着彩虹似的梦?学生7:我也有一问题,结尾改用轻轻的,效果是否更好一些?教师:三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谁来帮助解答一下?许多学生:老师能否让我们讨论一下?教师:可以,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各小组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活跃,教师进行巡视)教师:时间到,那个小组先说?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油油的比绿绿的好,绿得更浓,由此我们想到翠绿欲滴。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油油的要比绿绿的更有生机,更能显示这些青荇的生长的软泥土质肥沃。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招摇既有舞蹈的意思又有招手致意的意思,更显示美丽的康桥对诗人的吸引力。

学生4:招摇让我们想到诗人再次回到康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感到亲切,它们是诗人的老朋友。

学生5:我们小组认为,把绿荫下的潭比作虹,与晚霞映照下的潭面有相似点。

学生6:“那绿茵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读这几句我们仿佛置身在了道道彩虹铺水中的美丽画面之中。

学生7:我们小组认为“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表明作者昔日在康桥学习生活有许多美丽的梦想,而这些梦想有的没有实现,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惋惜。

学生8:我们小组认为“沉淀”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的当时的心境。

学生9:我们小组认为“沉淀”与上句的“揉碎”是照应的。

学生10:我们小组认为开头用轻轻,结尾用悄悄在语言运用上更富有变化。

学生11:我们小组认为开头用轻轻侧重表达我离开康桥心情,这心情既有惜别,又有唯恐惊动亲爱的母校意思;“悄悄”既包含着内心的不舍,也表现周围环境的安静。

学生12:由悄悄让我联想到一部小说的名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个词也和上一节的“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相照应,所以我们觉得结尾用悄悄比用轻轻更好一些。

(还有同学要发言,教师看表还有两分钟)教师:我们应当用掌声感谢三位同学的质疑和各小组的发言,是你们的质疑和发言,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的语言美。

(掌声又响起来)短短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下面请大家说说你们在本节课里的收获。

学生1: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按诗的节奏、进入诗的意境来读诗。

学生2:本节课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深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