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120404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任务,主要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培养熟练掌握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制定和执行,能够从事管理和教研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培养专业从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员工福利及薪酬管理等管理职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该学科的培养方向主要有社会保障政策与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员工薪酬、福利与人力资源管理等。

经过培养的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学术修养。

(二)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社会保障管理和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对外进行交流和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四)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一)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二)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三)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四)员工薪酬福利与劳动关系管理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如确有必要,经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和所在学院同意,报研究生教育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一至两年。

三、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学分为45 学分,其中学位课21 学分、必修课14 学分、选修课10 学分。

(一)学位课程(共计21 学分)1.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 课时2 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 课时 1 学分);2.外语:第一外国语(72 课时 2 学分)、专业外语(72 课时 2 学分);3.公共基础课:《公共管理专题研究》或《Public Management》(二选一)( 54 课时 3 学分)、《公共财政专题研究》( 54 课时 3 学分);4.专业课:《社会保障理论研究》(36课时2学分)、《福利经济理论研究》(36课时 2 学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72 课时 4 学分)(二)必修课(共计 14 学分)1.《管理学方法论》( 36 课时 2 学分)2.《劳动经济学专题研究》( 54 课时 3 学分)3.《劳动法专题研究》( 54 课时 3 学分)4.《公共政策专题研究》或《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二选一)(54 课时 3 学分)5.《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54课时3学分)(三)选修课(共计10 学分)1.限制性选修课(限选 2 门,共 4 学分)( 1)《社会保障前沿问题研究》(36 课时 2 学分)(2) 《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研究》(36 课时2 学分)(3)《社会保险法研究》( 36 课时 2 学分)(4) 《人口经济学专题研究》(36 课时 2 学分)2.任意性选修课(任选 3 门,其中必须包含一门非本一级学科课程二门本一级学科课程,共计 6 学分)(1)《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2)《中外劳动法比较研究》(3)《社会研究方法》(4)《统计软件应用》(5)《中国社会政治分析》(6)《保险理论与保险法研究》(7)《 Political Science 》(8)《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LEEDS)( 9)《Compa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 LEEDS)四、培养方式与方法(一)培养方式以导师个人指导为主、导师组集体培养为辅。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较高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2.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

3.培养学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2.专业课程:劳动法学、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业务、劳动争议处理等。

3.实践课程: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

4.选修课程: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律等。

三、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增设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

3.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进行讲座和经验分享,拓宽学生视野。

四、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2.国际交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五、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

六、质量保障1.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定期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

3.加强学生管理,关注学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七、就业前景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劳动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

2.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前景广阔。

3.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10303专业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和管理,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可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政府政策研究部门、政府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性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公共经济部门从事实际工作,以及在有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以“新”为特色,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专业另一特色是它拥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唯一的一个国家级“985工程”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它所培养的人才要求系统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公共经济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研究工作的潜能。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4年。

学分要求:14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F、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行政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其他主干课程: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险、公共财政与税务、公共金融与投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保险学、保险精算、风险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统计学、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线性代数D等。

特色课程:社会保障概论、保险精算国家级精品课程:社会保险、公共管理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部分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他必要的说明修满140学分,必修课程及其他主干课程全部合格,英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回应社会现实需求的现代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是在完成经济管理大类基础课程培养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注重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专业自选的培养特点,强调在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和训练;力求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社会和经济管理专业领域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基础,熟悉现代经济管理分析工具,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决策方法,能够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领域的研究、分析、决策与管理工作,可以针对复杂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国际化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

三、学位授予及标准1.学位授予:北京交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双学位)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

2.授予标准:(1)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2)未受到过学校纪律处分。

四、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总学分要求:47学分注:在主修专业中已修过经济学原理的同学,可选择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或中央银行学、固定收益证券、投资银行学之中的两门课(共4学分)替代经济学原理课程。

五、教学执行计划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

劳动与及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本

劳动与及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本

劳动与及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本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办公室的角落,我开始构思这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这是一个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领域,我带着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试图用文字勾勒出这份范本。

一、人才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劳动和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

3.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社会学(4)经济学(5)劳动法学2.专业课程(1)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2)劳动法律法规(3)社会保障制度(4)社会保险业务(5)劳动争议处理(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实践课程(1)劳动法律法规实训(2)社会保障业务实训(3)劳动争议处理实训(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三、实践教学1.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2.开展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四、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五、人才培养模式1.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

2.实施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发挥个人特长。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就业方向1.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工作。

2.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3.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

4.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宣传和推广工作。

在这个方案中,我试图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份实用的范本。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五、培养方式及培养环节
1.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倡团队式指导。

2.研究生培养环节一般包括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践训练、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等6个主要环节。

六、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在学科内公开进行,具体按《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七、中期考核
硕士生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

具体按《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授予等环节。

其具体要求依据《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暂行规定》执行。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5-2 11:38:32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示:本文原版含图表word版全文下载地址附后(正式会员会看到下载地址)。

这里只复制粘贴部分内容或目录(下面显示的字数不代表全文字数),有任何不清楚的烦请咨询本站客服。

一、指导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基础上,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以下原则:1、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培养技能性人才;2、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以校企合作为模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4、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构建课程体系。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二)学制:全日制三年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又有较强的技术岗位技能,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及要求(一)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

其中,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劳动关系和社会有运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具有调研、决策与组织管理能力外语、计算机、普通话达到毕业要求标准。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以河北工业大学社保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以河北工业大学社保

分增加的调整之前 ,我校社保 专业就一直面临这个 问题 。由于招 生时 学生是文理兼收 ,且文科 生数 目较多 ,很多涉及到数学类课程或者 计 算类的课程学生成绩很 差。文科 生对所 有数 学类课 程 均存在 厌学 心 理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讲解 经济学上 同样 的微 积分计算问题 ,由于基础不 同,理科生觉得很简单 ,文科生觉得在 听 天书 ,课堂进度很难把 握。这一 问题 在数学类课 程增加后更 加 明显 , 部 分 文 科 生 怨声 载 道 。 三 、试行的方法及解决 问题 的建议 针对 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我专业经过研讨 ,提出 以下相应 的解 决 建议。 首先 ,关于培养方 案的整体设计定 位及如何 符合市场化 的 问题 。 我们都知道 ,高等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为 了培养能为市场所接 受 、为社 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 ,在依据市场需求 ,合理定位培养 目标时 ,首 先要了解 目标市场 的具 体需要 ,即相关 的用人单位 到底 急需 哪类人 才。 劳动与社会 保障专业包括 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层意思 ,而考虑到 就 业和社会需要 ,其发展应 该突出三个重点 :社会保险 、人力资源管理 和劳动关系。前两个方向的社会认 同度高 ,社会需求也 比较直接 。而 随着劳动者权益观念 日益突出,劳资矛盾 、劳资冲突越来越成为经 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 问题 ,需要 大量 的懂劳 动关 系 ,精通 劳动关 系 的人 才 ,来处理劳资冲突问题 ,促进社会 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因此 ,我 专 业增加了部分劳动关系方面 的课程 。同时 自2 0 0 7年开始 ,在学 院领 导 的大力支持下 ,社保 专业建 立了包 括河 北省人 力资 源和社会 保 障 厅 、衡水市 ( 承德 、邯郸 、秦皇岛 、唐山 、邢 台、廊坊 、沧州 、张家 口、保定 )人力 资源 和社会保 障局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人保局 、天津 河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局 、天津市新技 术产业 园区劳动人事 局 、 天津市红桥区 、南开区、河东 区社会保 障分 中心等单位在 内的若干 实 践基地 ,这为我专业进行实地调研打下 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也便 于及 时 了解就业市场的需要 ,并使 学生在实 习实践过程 中增强 自身工作 能 力。 其次 ,对于培养方案的特色建设 问题及实践课 的过程控 制 问题 。 我们决定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 社会调查 能力的培 养,结 合实践课程 , 将调研深入到学生大学 四年 的学习过程 中。在实践课程 内容设置上 , 从大一到大四 ,注意根据各个学期 的特点 ,设置相应 的实践课程 ,使 其前后衔接 ,形成一 个合 理体 系。在此过程 中,可在学分允许 的范围 内适当加大对学生社会 调查能力 的培养 。 当然 ,在开展实践课建设 过程中 ,对于实践过程 的控制及对 于实 践结果的检验同样重要 。比如 ,通过提交图片 、视频等资料对调研 过 程进行检验 ,或者对于每次实践调研活动之后做得 比较好 的调查作业 进行评优总结 ,通过学生大会 、新 闻 、系刊等多种形式进行 表彰 ,以 加强对调研结果的检验。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培养方案实施过程 中不 断完善。同时 ,在巩固及增加 现有实 习基地 的基础上 ,我专业还计 划 建立模拟实验室 ,让学生在实 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 的 全 过 程 ,以 期 进 一 步增 强 学生 的 实践 能 力 。 再 次 ,关 于 文 理兼 收 的学 生 的 问题 , 目前 学 院 领 导 给 出一 个 方 案 就是可以 3个班 在分班 时候进行划分 ,类似高 中的文理分班 ,但是 在 实际执行过程中肯定会 遇到一定 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具体协商 。 总之 ,以上问题及解决建议 是我专业在实 际运行过程 中遇到 的主 要问题及 目前已经和计划 实行 的方案 ,我专业会就未竞问题继续研 究 探讨 ,希望可以为促进 社保专业 的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 1 ] 王小春 李培智 刘萍 ,关于�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该专业的概述、专业课程、就业前景、培养方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该专业的概述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涉及到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劳动法律等方面的学科。

该专业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关系的管理、劳动法律的法规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问题。

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专业课程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市场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等问题。

2.劳动关系管理:研究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管理,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等问题。

3.劳动法律:研究劳动法律的法规制定、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争议的解决等问题。

4.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5.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的流动性等问题。

三、就业前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

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就业。

具体的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劳动法律顾问、社会保险经办等。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好。

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中,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较为迫切。

四、培养方案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等方面的课程。

2.专业课程:包括劳动力市场学、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律、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经济学等方面的课程。

3.实践教学:包括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教学。

五、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融合: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融合,如财政学、社会学等。

东南大学级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doc

东南大学级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doc

东南大学2015级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门类:管理学专业代码:120403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制: 4制定日期:2015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医学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在医疗保障和健康保险等相关领域内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健康保险高层次专门人才。

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到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商业保险公司等单位从事相关管理、产品研发、教学和培训、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二。

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1、掌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就业的基本理论,了解学科发展前沿2、熟悉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社会保障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工作流程3、掌握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撰写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4、具有一定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具有一定创新和开拓能力,具有较强合作意识,初步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三.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医学、管理学、经济学。

四。

主要课程1、通识教育基础课马列课、德育课及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

2、大类学科基础课管理学(全英文)、微观经济学(双语)、宏观经济学、解剖与生理学C、流行病学、药理学D、传染病学、内科学(含诊断学)、外科学、社会医学(双语)、病案与疾病分类学、公共卫生导论(研讨)、财政学3、专业主干课保险学(含人身保险)、社会保障学、保险精算、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疗保险(双语)、医院管理学4、专业方向与跨学科选修课计算机在保险中的应用(研讨)、计量经济学(双语,研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讨)、社会医疗保障导论(新生研讨课)、商业医疗保险(研讨)、健康、医疗与保险(研讨)、社会学、会计学原理、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循证医学等五。

主要实践环节1、医学临床实践(8周,第二学年结束到医院实习)2、社会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实践(12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到商业保险公司和社会保险机构实习)。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管理学二级类:公共管理类专业代码:1204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及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基本知识和社会保障理论与技能,熟悉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政策,具有一定社保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懂医学和劳动关系管理方面的高级医疗保障和劳动保障的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一般社保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各级社保经办部门、医保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各类保险机构及健康管理机构从事劳动保障与医保经办及健康管理工作。

二、培养要求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丰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熟悉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法规与政策,能够胜任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及商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2.系统地掌握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员工福利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地处理相关业务;3.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及终身学习的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掌握研究和工作所需要的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社会调查的科学方法或技术,拥有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办公室管理能力;6.有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实务工作的能力,以及在科研院所及高校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四年四、学位管理学学士五、主干学科公共管理、金融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医学。

六、主要核心课程及特色课程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Stata数据处理与分析、医疗保险、健康管理、病案学、薪酬与绩效管理、社会政策、风险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卫生经济与管理、诊断学、临床医学。

浙大15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浙大15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大 011A0050
学061B9090 201A0010
课程名称 会计学 微积分Ⅲ 社会学 金融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财务管理
24120030 公共管理学
24122230 社会政策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3.0 3.0-0.0 一 春夏 1.5 1.0-1.0 一 夏
Zh 2.0 2.0-0.0 二 秋 e3.0 3.0-0.0 二 秋冬 j2.5 2.0-1.0 二 秋冬 i3.0 3.0-0.0 二 秋冬 an 3.0 3.0-0.0 二 秋冬 g 2.0 2.0-0.0 二 春
n 24121400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ive (2)专业必修课程
24 学分
r 课程号
课程名称
s 24122200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
i 24120550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ty 24120660 人口学
2.0 2.0-0.0 二 夏 2.0 2.0-0.0 三 春夏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3.0 3.0-0.0 二 秋冬 2.0 2.0-0.0 二 春 3.0 3.0-0.0 二 春夏 2.0 2.0-0.0 二 夏 4.0 2.0-2.0 三 秋冬 3.0 3.0-0.0 三 春夏
24120560 劳动关系*
2.0 2.0-0.0 三 夏
Zhe Uni (4)实践教学环节
j v 课程号
课程名称
i e 24188110 社会调查
a r 24188011 学年论文
n s 24188271 社会实践
g it 24188220 专业实习
8 学分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1.0 +2
二短
浙 江
大 2015 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学

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培养方案(2015年5月修订)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基础,系统掌握法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法律,尤其熟悉和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工会、法律服务机构、企业等单位从事法律工作,特别是从事劳动法律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具有运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和规定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掌握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学基础知识。

(二)具有诚实公正的品质、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掌握法学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熟悉法律,特别是熟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深刻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

(三)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于法律实务之中。

毕业生应特别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本专业不同的任务检索相关文献。

2.实践能力在具备相关法律基础知识与法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从事一定的专业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具有从事劳动法律实际工作的能力。

3.创新精神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业思维和探索能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具备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有关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能在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机构、基层社区等,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操作及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公共行政管理及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实务的有关方法技能,具有从事相应专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伦理,并具备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一定的理论实践创新能力。

具体要求为:1.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我国当代的发展;2.了解熟悉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特别是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的内容;3.系统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4.较系统掌握管理科学、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及方法;5.掌握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工作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方法;6.理解并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特定价值观和伦理要求,并能身体力行;7.熟练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从事各种相关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8.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9.了解国情、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前沿的发展情况,能在两者的结合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10.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能适应有关工作的要求。

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养成运动的习惯。

三、学制与学位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一般为四年。

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学生四年中修满159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共142学分,占总学分的89%,具体分布如下:1.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15学分;2.通识基础必修课27学分;3.通识基础选修课16学分;4.专业必修课47学分;5.专业选修课37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一、总体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商业保险机构、慈善机构以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工作相关的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总体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自我继续教育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

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和相邻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的运作与管理,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始终以公众、社会的利益为己任,尊重社会公德。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敬岗爱业,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3、具有较强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尊重他人,真诚合作。

4、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健全心理,注重自我修养。

5、树立终生学习观念,追求卓越,并具有在保险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专业知识要求:
1、掌握与公共管理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劳动管理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熟悉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

4、了解国际及国内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最新前言理论。

专业技能要求:
1、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等科学方法或技术,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拥有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有较强的计算应用能力及办公室管理能力。

5、有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民营经济部门从事实务工作以及在有关的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学制与学位:四年,3-6年毕业;管理学学位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学
学位课程: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概论、公共政策学、社会保险学、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经济学原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社会学概论、人口学、组织行为学、劳动关系
五、课程设置
设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学科专业平台课程三大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42门,总学时共2350学时,共132学分;选修课13门,总学时432学时,要求达到12学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1:0.3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分分配一览表
最低学分要求(含实践环节)182学分(实践环节28学分)——16学时为1学分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2周
2、毕业教育:第8学期,共计1周。

3、毕业实习及论文写作:第7-8学期,共计28周。

4、毕业论及答辩:第8学期。

5、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机构见习、社会保障实践调查、公共事业管理软件应用实习:第3、4、5学期,各1周,共3周。

在部分课程的教学中安排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

七、课外指导课程
1、学术讲座每学期不少于2次,学生累计听讲座5次计1个学分,不计入总学时。

2、创新学分: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或自由进行课外科技活动获得成果,通过《XXX医学院创新学分实施细则》予以认定。

创新学分可抵选修课学分,但最高不超过10学分(含)。

八、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
九、成绩考核、毕业和学位授予
成绩考核分为课程考试和毕业论文。

课程考试包括在校学习期间所要求的所有必修课的考试与考查、选修课的考核。

学生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达到《XXX医学院学生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XXX医学院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十、课程体系(附后)
十一、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附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