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教材
《艾灸基础知识》ppt课件
第 一 01 章
艾
灸
ONE
文 化
第一节 艾灸的历史应用
Ple汉ase墓en出ter土yo灸ur 经text here . Please enter your text here 1973年长沙出土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 中,有两部古代经脉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阴 阳十一脉灸经》,其治疗方法专用灸法,不用药物 和针法,据推测其成书早于《黄帝内经》,是记录 灸法最早的医学文献。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 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 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 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 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 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 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皇帝用灸
北宋太祖赵匡胤弟弟得病,太祖亲自为他灼艾治病, 因直接灼肤灸很痛苦,太祖就用艾柱在自己身上烧 灼,分担弟弟的痛苦,这就是“灼艾分痛”的由来, 皇家一族也喜用艾灸治病。
画家描绘灸疗
南宋画家李唐(1085~1165年)的《村医图》真 实地描绘了村医用艾灸治病的场景。现存于台 北故宫博物院。
国际领导 人用灸
《黄帝内经》论灸 “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大病宜灸”。
《庄子》论灸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古代医家用灸
三国时期著名医家华佗(约145―208年)用艾灸养生,为他 人治病。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581年―682年),50岁之前体弱多病, 知晓艾灸的妙处后,每日艾火遍身烧,90多岁仍能“视听 不衰,神采甚茂,身轻如燕。”年过百岁,精力充沛,篡 写《千金药方》、《千金翼方》
按摩艾灸刮痧拔罐全书(套装全五册)
文前 前言 Preface
本书推拿符号使用说 明
第一章手法对了按摩 才有效
第二章推拿在小儿身 Hale Waihona Puke 更有效第三章推推按按百病 消
第四章保健按摩
附录十四经脉循行及 穴位速查
24种基础手法足够用 做好准备效果加倍 掌握这些就能安全推拿 推拿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对症辅助疗法
给宝宝推拿手法要轻柔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捏捏小手不生病
“察颜观色”知心养心 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养心护神刮痧法 预防心脑血管病:畅通血脉刮痧法 体虚多汗:生津固液刮痧法 易上火:滋阴潜阳刮痧法
“察颜观色”知肝护肝 身心和谐少生病:疏肝理气刮痧法 易疲劳、易激动:滋阴养血刮痧法 烦闷、抑郁:解郁开怀刮痧法 养目首调肝:耳聪目明刮痧法
“察颜观色”知脾养脾 脾胃功能紊乱:健脾益气刮痧法 身重气弱湿气重:化湿醒脾刮痧法 各种出血病症:益气摄血刮痧法
高血压 糖尿病 冠心病 耳鸣耳聋 腰椎间盘突出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痛经 乳腺增生症 慢性盆腔炎 月经不调 更年期综合征 带下病
前列腺炎 早泄 阳痿
健脾和胃 养心安神 排毒通便 瘦身降脂 补肾强腰 美容养颜 缓解疲劳
作者介绍
这是《按摩艾灸刮痧拔罐全书(套装全五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高血压 高脂血症 糖尿病 哮喘 头痛 颈椎病 肩周炎 后背痛 腰痛
疲劳 视疲劳 健忘 心慌气短 眩晕 空调病 食欲不振 焦虑烦躁 手足冰凉
任脉常用穴位 督脉常用穴位 手太阴肺经常用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穴位 足阳明胃经常用穴位 足太阴脾经常用穴位 手少阴心经常用穴位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位
1
第二章刮痧技 巧轻松学
2
中医艾灸讲座教材教学课件
施灸前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防止感染;艾灸器 具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艾灸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正常反应
01
艾灸后可能出现皮肤潮红、微痒、轻微刺痛等正常反应,一般
无需特殊处理,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
异常反应
02
如出现大水泡、皮肤灼伤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艾灸,并进
行相应处理,如涂抹烫伤膏、就医等。
表现为胃内容物经口吐出等症状。可选取中 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位进行艾灸。
04 艾灸养生与保健
四季养生艾灸方法
春季养生艾灸
以养肝为主,可选择肝俞、 太冲等穴位进行艾灸,以调 和气血,促进阳气生发。
夏季养生艾灸
重在养心,可选择心俞、 神门等穴位进行艾灸,以 宁心安神,清热解暑。
秋季养生艾灸
以养肺为主,可选择肺俞、 太渊等穴位进行艾灸,以养
艾灸疗法原理与作用
艾灸疗法原理
艾灸疗法通过艾叶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激发经气活动,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疗法作用
艾灸疗法可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扶阳固脱、升阳举陷等,对于多种疾病如风寒湿痹、 痛经、胃痛、泄泻、阳痿、遗尿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艾灸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起 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等。
注意事项
强调艾灸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如防止烫伤、保持通风等。同时, 介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 方法。
禁忌症与慎用情况
明确艾灸的禁忌症,如高热、昏迷 等情况不宜施灸。同时,针对孕妇、 儿童等特殊人群,提出慎用建议。
03 常见病症艾灸治疗
感冒咳嗽艾灸治疗
值得一看的六本古典艾灸著作
值得一看的六本古典艾灸著作艾灸是流传几年的一种中医自然疗法,在悠久的中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很多有关艾灸的医学书籍,给后人学习研究艾灸疗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本很不错的艾灸文献书籍,以供艾灸爱好者学习阅览。
黄帝明堂经1、《黄帝名堂灸经》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
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
并附40余幅腧穴图。
现存日刻本。
元代时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
2、《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
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
本书共分三卷。
主要内容介绍灸法。
卷上论以经络、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等施治原则;卷中、卷下介绍各病症的治疗,后列气海、石门、关元等二十二个灸穴(其中包括手、足三里)。
书后有附方,多用丹药及附、桂等热药,内载“睡圣散”,于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
书中提到元明时医家,如河间、丹溪、时珍等为后人所增补。
3、《宋本备急灸法》此书是晋江文学城连载的一部随笔,作者是楚人貉。
仆自幼业医,凡古人一方一技,悉讲求其要,居乡几四五十载,虽以此养生,亦以此利人。
仆今齿发衰矣,每念施药惠人,力不能逮。
其间惠而不费者,莫如针艾之术。
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
今将已试之方,编述成集,锓木以广其传。
施之无疑,用之有效,返死回生,妙夺造化。
其有稍涉疑难之穴,见诸图书,使抱疾遇患者,按策可愈,庶几少补云。
4、《灸膏肓腧穴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
首列于《千金方》、《明堂铜人灸经》。
作者庄绰以膏肓穴于人体病理关系至重,故此书专门介绍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图。
并有灸膏肓穴后补养法等论述,为后世研究膏肓穴之主要参考资料。
元·窦桂芳将之辑入《针灸四书》中。
5、《灸法秘传》雷君少逸,衢之名医也。
2024版艾灸教学课件ppt全文免费
艾灸教学课件ppt全文免费•艾灸基本概念与原理•常用艾灸方法及操作技巧•人体穴位与艾灸选穴原则•艾灸操作注意事项及安全规范目•艾灸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录艾灸基本概念与原理艾灸定义及作用机制艾灸定义作用机制艾灸历史与发展历史渊源发展历程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禁忌症常用艾灸方法及操作技巧无瘢痕灸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隔姜灸01隔蒜灸02隔盐灸03温针灸操作方法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器械辅助灸法温灸器灸操作方法人体穴位与艾灸选穴原则穴位定义与分类穴位分布规律穴位功能解析030201人体穴位分布及功能艾灸选穴原则和方法选穴原则选穴方法注意事项泌尿系统病症尿频、尿急、尿痛等对应穴位如关元、气海、三阴交等。
呼吸系统病症感冒、咳嗽、哮喘等对应穴位如风门、肺俞、定喘等。
消化系统病症胃痛、腹泻、便秘等对应穴位如中脘、天枢、足三里等。
神经系统病症头痛、失眠、多梦等对应穴位如百会、四神聪、神门等。
妇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对应穴位如子宫穴、归来穴、三阴交等。
常见病症对应穴位推荐艾灸操作注意事项及安全规范010204操作前准备工作和环境要求确保室内环境安静、舒适、温暖,避免患者受凉。
选择合适的艾灸器材和艾绒,检查其完整性和质量。
清洁患者皮肤,保持皮肤干燥、无破损或炎症。
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排除禁忌症,如孕妇、高热、昏迷等。
03正确使用艾灸器材和材料01020304防止烫伤、感染等安全措施艾灸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慢性胃炎通过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调和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中医艾灸基础 ppt课件
夏天艾灸好不好?
夏天非常适合做艾灸。中医中历来有冬病夏治的说法。 夏天身体属于发散状态,气血循环也较快。体内的湿 气寒气更容易排出体外。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天做艾灸可以起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 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 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 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是和针并称“针灸”的传统中医疗法,是通过艾叶燃 烧产生的热力和药力渗透到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 调节脏腑、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 疗疾病的目的。
17
中医八大养生疗法
中医大体有8种疗法,中药、针刺、艾灸、刮痧、拔罐 、推拿、食疗、药浴。艾灸是纯自然的疗法,是8种疗 法中唯一的物理和药理相结合的疗法,纯天然的自然 疗法。
4、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没有毒副作用。
20
治疗阳虚最好的方法之一
艾灸疗法由来已久,自古是补充阳气最好的方法之一。 所谓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即俗称“火力不足”,
机能减退或衰退,反应低下,代谢热量不足的一种体 能状态。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气虚为主,其临床 表现常出现平素怕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 热饮食,饮食生冷则易腹痛腹泻,或胃脘冷痛,腰膝 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舌苔白滑, 脉象沉溺等。 艾灸疗法是阳虚患者补阳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艾是 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灸是补充阳气最直接有效的 方法,用艾灸补阳是中华几千年传统养生的精华。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 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 供活化能。
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 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第二册 第一分册 2 艾灸疗法
一、基本技术
• 2、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 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 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 • 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 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一、基本技术 • 3、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 厘 米-0.5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 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放 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 可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 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 应灸壮数
• 4 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 脐部,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 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 炷再灸,每次艾灸7--10 壮。每日1 次,5--7 次为1 疗程。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 (四)痛经 •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 失养,复因情志不调 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 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 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 临床表现,可按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 3 患者在精神紧张 大汗后 劳累后或饥饿时 不适宜艾灸。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 4 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 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 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 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 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 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 • • •
泄泻病 操作步骤: 1 取穴:天枢 足三里。 2 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 内关;湿盛者 加上巨虚 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 公孙 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 肾俞 关元 神阙; 肝木乘脾者加脾俞 太冲。 • 3 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 部位有温热舒
艾灸基础(自用)ppt课件
• 灸花是由于湿气、寒气重,经络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 的水泡,是身体里病邪往外发的表现。湿寒之气属于邪, 阳气属于正,正要把邪逼出来,就会出现灸花。邪气排 除体外需要一个通道,灸花就是这个通道。当然,我们 在做灸的时候也会尽量避免灸花的出现,毕竟在现代来 说,忙碌的生活中出现灸花会带来一些不便。
• 出现灸花后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处理:如果是很小的泡 可以自行吸收,大的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干,再涂抹烫 伤膏即可。
艾灸基础(自用)
出现晕灸了怎么办?
• 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 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 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 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 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 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 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 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
艾灸基础(自用)
施灸注意事项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施灸 2.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
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3.皮肤较薄的部位和关节部位不宜施灸; 4.醉酒和情绪不稳时禁止施灸; 5.患者在高热、昏迷期间禁止施灸; 6.女性经期若非为了调经禁止施灸; 7.精神病患者等没有行为能力的人禁止施灸; 8.有大动脉、静脉血管处艾灸、基础心(自用脏) 部位疾病者禁止施灸;
施灸注意事项
10.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
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 可过强,以防“晕灸”。
艾灸PPT课件
美容养颜:艾灸可以调节内 分泌,改善肤色和肤质,达
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减肥瘦身:艾灸可以促进身 体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燃烧,
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
06
艾灸的未来发展
艾灸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
艾灸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灸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止痛消肿等功效 艾灸在传统医学中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艾灸具有简便易学、安全可靠的特点,适宜推广应用
患者
艾灸的注意事项
适应人群:适用于大部分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女性 禁忌:孕妇、体质虚弱者、过敏体质者慎用 注意事项:在艾灸前应先喝一杯温开水,避免空腹艾灸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后,将其悬空在穴位上方约3-5厘米处熏烤,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05
艾灸的实际应用
艾灸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缓解疼痛 调理脾胃 温经哮喘 等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腹胀 等
运动系统:关节炎、腰腿疼、 颈椎病等
皮肤系统:湿疹、皮炎、银屑 病等
03
艾灸的操作方法
艾灸的准备
选取艾叶:选择陈年艾叶,具有更好的药效 制作艾绒:将艾叶揉碎,去除杂质,制作成艾绒 选择器具:使用木质灸盒或灸筒,能够更好地控制温度 选择穴位: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施灸
艾灸PPT课件
CONTENTS
目 录
01 艾灸基础知识 02 艾灸的治疗原理 03 艾灸的操作方法 04 艾灸的适应人群和禁忌 05 艾灸的实际应用 06 艾灸的未来发展
01
艾灸基础知识
艾灸的定义和作用
艾灸是一种使用艾 叶制成的艾条刺激 人体穴位的中医疗 法。
艾灸有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祛风止 痛的作用。
第八章艾灸疗法
第八章艾灸疗法艾灸亦称火灸、艾火灸,是将艾炷安置在痛点(阿是穴)或一些穴位点然,以治疗一些疑难病症,使隆类疾病和寒性疾病在本位消除,余病不再复发等的一种外治疗法。
艾灸有简便易行、治疗范围广、疗效颇佳、费用较低等特点。
同时,要求医生医术高明、技术精湛、选择穴位准确,艾灸才会取得颇佳的效果。
第一节艾的采集加工和用量艾的采集加工和用量,是制作艾绒、灸炷的第一道工序。
分采集时间和用量两项概述。
.1.艾的采集时间和加工炮制艾宜在秋季艾叶旺盛时采集。
阴干后拣选干净,除去枯枝败叶,用细棍捶打,注意不要打断纤维。
捶打到艾如羊绒时,抖去沙尘、艾虱、杂质。
然后,按5公斤艾半公斤干荨麻秆燃盛的炭灰与艾混合,很好地搓卷,就成了黑色的艾绒。
这种艾绒卷艾炷时很方便,又容易点燃。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不同的灸穴,撕取大小相宜的一团艾绒,放在一片纸片上卷实,卷成青稞粒状两头尖中间粗的艾条。
然后,将艾条从正中切成两段,便成根圆顶尖容易快速点燃的灸炷。
2.灸炷的用量大小灸炷大小,要以灸的区位来分。
背部脊柱节穴位,灸炷的大小如同食指尖第一节尖。
头部、四肢和胸腹部的穴位,灸炷的大小如同小指的第一节尖。
失血封闭脉口的灸炷不是圆柱形的,大小如同压扁的羊粪蛋。
疮疖瘰疬、痞瘤之类的灸炷大小,如同中等的诃子尖。
儿童胸口等的灸炷,大小如同煮胀的小豌豆。
第二节艾灸适应症与禁忌症艾灸的适应症有:消化不良、胃阳衰败、浮肿、寒性肾型水肿、寒性隆偏盛的痞块肿瘤、寒性胆病、头部和四肢的黄水病、肉疖骨疖等疮疖瘭疬、疔疮、虚热症、疯病、癔病、一切脉病、热症后期后遗症等。
总之,培根和隆转化的一切寒性病症,尤其是神经和血管疾病、一切黄水病,用艾灸灸治,疗效颇佳。
艾灸禁忌症有:一切赤巴热病,一切血病;从部位来说,作为器官门户的五官、位于会阴结合缝的男左女右的生殖脉道、会阴阴毛间的动脉等处不可艾灸;从时间来说,胃等六腑饱食时不宜艾灸。
第三节艾灸穴位和主治艾灸穴位和主治,分病症自现的穴位和医生选择的穴位两大类。
介绍艾灸的书
介绍艾灸的书有:
1.《谢锡亮灸法》:这本书系统介绍了谢锡亮老先生几十年的灸法
临床经验,包括常用穴位、灸法基本知识、灸法医案等,是学
习艾灸的经典读物。
2.《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热敏灸的技术,
即通过艾灸激发腧穴的热敏化现象,提高艾灸疗效。
这本书对
于了解艾灸的现代研究和实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范长伟极简艾灸》:这本书以极简的语言介绍了艾灸的基本知
识和常用穴位,同时结合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适合初学者阅
读。
4.《神灸经纶释》:这本书是对《神灸经纶》一书的解释和注解,
对于了解古代艾灸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好的帮助。
5.《灸法直论》: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灸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穴位,
同时也涉及到了针灸的其他方面。
6.《灸法医鉴》: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常
见疾病的灸法治疗等,对于了解灸法的实际应用很有帮助。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培训课件
02
常用艾灸方法及操作技 巧
直接灸法
瘢痕灸
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燃烧到 皮肤深层,使皮肤组织坏死,形成瘢 痕。
无瘢痕灸
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烧至 皮肤感到灼痛时即去除,更换新的艾炷。
间接灸法
01
02
03
隔姜灸
将生姜切成薄片,置于穴 位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 上点燃施灸。
隔蒜灸
将独头大蒜切成薄片,置 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 蒜片上点燃施灸。
作用机制
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腧穴),激发人体经气活动, 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材料选择与制备
材料选择
以艾绒为主要材料,艾绒是由艾叶 晒干捣碎制成的,属纯阳之物,具 有温通经络、活血止痛、散寒祛湿 等功效。
制备过程
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圆锥 形的艾炷,大小可根据需要而定。 也可将艾绒装入温灸盒内或使用艾 条进行悬灸。
学习并掌握艾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如 艾条的选择、点燃、施灸部位的选择 及灸法的应用等。
艾灸的临床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艾灸在常见病症 中的具体应用及疗效。
艾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重点强调艾灸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如防止烫伤、防火等,以及灸后的调 理和保养。
学员自我评价报告
1 2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培训,学员对艾灸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能够熟练掌握艾灸的操作技能。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培训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艾灸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用艾灸方法及操作技巧 • 特定穴位选择与定位技巧 • 艾灸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 实践经验分享与问题解答环节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艾灸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医艾灸技术二、课程性质:实践技能课程三、课程目标:1. 掌握中医艾灸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 熟悉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疗效。
3.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中医艾灸基本理论1. 中医艾灸的起源与发展2. 艾灸的作用机理3. 艾灸的分类与特点4. 艾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第二部分:艾灸器具与材料1. 艾绒的制作与选用2. 艾条、艾柱的制作与选用3. 艾灸盒、艾灸棒等辅助工具的使用第三部分:艾灸操作技术1. 艾条灸的操作方法(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2. 艾柱灸的操作方法(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3. 艾灸的穴位定位与取穴方法4. 艾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第四部分: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1. 艾灸治疗常见病症(感冒、咳嗽、胃痛、腹泻等)2. 艾灸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3. 艾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第五部分:艾灸教学实践1. 艾灸基本操作技能训练2. 临床案例分析3. 艾灸技术考核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医艾灸的基本理论、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艾灸操作过程,学生观摩学习。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艾灸操作技能训练,教师指导纠正。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临床案例,提高学生对艾灸临床应用的认识。
六、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一周:中医艾灸基本理论、艾灸器具与材料第二周:艾灸操作技术(艾条灸、艾柱灸)第三周: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艾灸教学实践第四周:艾灸技术考核、总结与反馈七、考核方式:1. 期末理论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艾灸基本理论、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的掌握程度。
2. 技能考核:考察学生艾灸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3. 临床案例分析:考察学生运用艾灸治疗临床病症的能力。
八、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中医艾灸学》2. 参考书目:《中医临床诊疗学》、《中医经络学》等注:以上教学大纲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中医艾灸教材
中医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健有着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艾灸教材和参考书籍,供您参考:
1. 《中医艾灸学》:作者于鸿祚,系统介绍了中医艾灸的原理、方法、技巧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2. 《艾灸学》:作者吴道华,详细介绍了艾灸的历史、理论、方法、点穴、艾灸仪器等方面的知识。
3. 《实用艾灸学》:作者蔡荣樟,结合临床实践,详细介绍了艾灸的适应症、治疗原则、常用穴位和艾灸方法等内容。
4. 《常用中医艾灸》:作者韩志辉,对中医艾灸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和操作技巧进行了系统讲解。
5. 《艾灸经验与技巧》:作者黄孟定,总结了作者的艾灸实践经验,对艾灸的原理、技巧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6. 《实用中医养生艾灸》:作者易蓬瀚,介绍了艾灸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应用,包括艾灸的作用、方法和常用穴位等。
这些教材和参考书籍可以帮助您了解中医艾灸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和操作技巧,提高对艾灸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同时,与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参加相关培训课程也是深入学习中医艾灸的一种途径。
艾灸疗法课件演示文稿
第32页,共56页。
以上诸法(悬灸)对 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 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
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 灸治急性病。
第33页,共56页。
4、温 盒 灸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 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
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 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
第48页,共56页。
▪ (六)项痹病
▪
项痹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
痹阻,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
限,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椎
病。
▪
治则:活血通经。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
操作步骤:
▪ 1、取穴:颈部压痛点、颈夹脊、大椎、肩井。
▪
艾灸疗法课件演示文稿
第1页,共56页。
优选艾灸疗法课件
第2页,共56页。
概述
定 义
灸
烧灼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 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 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 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第3页,共56页。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 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2、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 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 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 灸10~15分钟。
*雀啄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雀啄灸治疗术后腹胀 *雀啄灸治疗足跟痛38例
第29页,共56页。
第30页,共56页。
3、回旋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 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 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 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 灸。
艾灸取穴的书
艾灸取穴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艾灸取穴的书籍推荐及其赏析:
1. 《艾灸取穴图解》:这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艾灸取穴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病症的艾灸取穴方法和技巧。
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实用的案例和操作步骤,方便读者学习和实践。
2. 《艾灸取穴与临床应用》: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艾灸取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临床实践,详细讲解了各种常见病症的艾灸治疗方案。
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对于想要深入学习艾灸取穴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3. 《艾灸取穴与经络学说》: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艾灸取穴与经络学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经络学说来选择艾灸穴位。
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实用的案例和操作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艾灸取穴的方法。
4. 《艾灸取穴与中医经典》: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艾灸取穴在中医经典中的应用和发展历史,以及如何将中医经典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艾灸治疗中。
书中还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中医理论和案例,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艾灸取穴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艾灸定义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之一。
是用艾叶制作成艾绒或艾条点燃,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经散寒、运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二、艾灸起源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一、“灸”字考“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
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季,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但“灸”的本字是“久”字。
如1975年于湖北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
“久”以后演变为“灸”字。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
灸法已在殷代出现。
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
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
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四、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
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五、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三、艾灸的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主要作用归结为一下: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
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
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
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
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
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
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
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
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药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
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
在《扁鹊心书》中有:“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的明确记载。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四、艾灸的方法(一)、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二)、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三)、悬灸1、温和灸:艾条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五、艾灸禁忌症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六、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