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再给孩子一次“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给孩子一次“机会”

任何的教育行为都是一种冒险。教育实则是一种个体生命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自我塑造和相互塑造,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和相互同情、相互帮村的事业。教育是母性的,教师的首要是把关注点从外在的成绩回收到孩子的生命状态——教师要有一种被召唤感。不是谁在发出呼唤,而且呼唤始终都在继续着,需要你用心去倾听,需要你“责任的在场”,犹如熟睡中的母亲,常常会因为婴儿一个轻微的翻身而惊醒过来。被召唤感赋予我们一种内在的警觉,一种特殊的听力。也唯有如此,我们对教育的全部期许才能因温暖地注视而被孩子全部感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又是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会摔碎,就不复存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需要呵护,教育时应该留有余地。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一切,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真正地去爱护每一个孩子,在教育中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有时间反思,给自己留下希望,取得较为满意的教育效果。

经典案例

今天上午四(1)的班主任因外出学习,我代替她主持教室的日常工作。像各位班主任一样,在晨会课的铃声响起之际,我走进教室。因为气候原因,我国云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我校大队部发起了募捐活动。走进教室以后,我让学生们把捐款的钱放在桌子上,下面大部分学生说“陈老师,XXX捐款的钱丢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丢了多少?”

学生立即回答说“12元。”

12元钱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是大数目了,我想事情有点严重了。立刻追问了下“谁拿的呀?”

听到了另我感到比较难过的声音“XXX。”

不会吧,这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呀。怎么会干这事呢。“XXX,你有没有拿别人的钱?”

“我没有。我的钱是我姐姐给的。”不仅回答了我,而且还告诉我她的钱的由来。

我想孩子是需要面子的,怎么肯在大众面前承认自己干了这么不光荣的事情呢。于是在晨会期间我没有继续查这件事。“那好吧!请大家把钱拿出来,现在进行捐款。”按照座位顺序,我依次收下去,到了XXX那边,我收到了12元的捐款。此时,我的心里在想也许就是她拿的钱。钱收完以后,下课铃响,我按时下课,然后特地把她叫到办公室,我想给她次机会,在我面前说实话。

“老实告诉我有没有拿别人的?”

“没有。”

她自以为很聪明地编了一套话来“哄"住老师,其实在其中是破绽百出。此时上课铃声已经敲响,我和她都得去教室了。就此我把这件事打住了,因为,我想再给这个孩子一点时间、一次机会,我也不是本班的班主任,打算把此事交给班主任解决。孩子的出发点仍然是好的。因为她是一名乘车学生中午无法回家要钱,自己却忘了带钱,拿别人的钱也是要捐款而不是去乱花的。我还想也许她会把钱还回远处呢?

第二天我向班主任回报了这一情况,主任找她谈话,她一口否定不是自己拿的是别人拿的。事件远不止我想的那么简单,我以为她该讲实话了,无论怎么班主任怎么找证据怎么问答案始终是一个“我没拿,是xxx拿的。”

事情既然发生在我看班的那天,我想还得我去解决。眼看着就要放学了,我走到教室门口,把她请出来了。因为在放学之间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都去教室了,我把她带到办公室,学生也是要面子的,再怎么样也要维护她的自己形象,不愿把自己的弊端暴露在别的老师面前。我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现在办公室一个老师也没有,只有我跟你,你是我的课代表成绩又好,在我心目中你始终是个好学生。不管你之前对我说的话还是对班主任程老师说的话都可以不计较,但是从此刻开始你要讲实话,不能说谎,我能原谅你,并且我也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你的爸妈及其他同学老师;现在我已经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万一你说的和我所见到的不一样,那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再给你一分钟时间考虑……想好了吗?”

听到了令我感到欣慰的答语“我想好了。钱是我拿的。”

在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丝不光彩,以及后悔。“说实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现在是不是感觉自己轻松许多了?”

点点头,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这钱是别人的,我们不应该去拿,你要捐款是好事,忘了带钱你可以和老师说第二天带也是可以的。以后可不能干这样的事了。回去跟爸妈说学校要捐款,把钱带来重新捐,别人的钱老师会去帮你取回来还给她,跟她说帮她把钱找到了。下次千万不能干这样的事了,知道吗?回去好好地想想老师今天讲的话。”

广播里传来了乘车学生乘车的音乐,"去吧!把书包整理下赶快回家。"

事情到此终于结束了。

启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说:“孩子的过失不管有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

他还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走路。”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样关怀,一样爱护,应该永远患有积极良好的期待,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教师要懂得“以心换心”“以爱博爱”的道理,因为宽容和谅解比惩罚更有教育意义,比急于求成效果更好。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育中,关键是你能否以真情打动学生的心,是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在上述的案例中,学生由于一时的“小聪明”而犯下的错误,最后在老师的真诚话语的感召下,留有余地的饭食中主动承认了错误,避免一次恶性事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留有余地给学生,留空间给自己,就是留希望给自己,这样才能引来素质教育的春天,真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坚韧的性格,早就未定良好的社会人。

总之,深爱每一个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去初级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一次机会,这是教育的一种艺术。只要我们保护得当,就一定能使这些即将枯萎的幼苗重新长出嫩绿的新芽,成为枝叶繁茂的大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