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期末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模板)
![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f49e11f79563c1ec4da7102.png)
单元教学方案设计(地理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型:新授课设计者:容何芳审核人:一、本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图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是对我们生活世界的总体描述。
教材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认识世界,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单元内容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也将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区域地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辨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等基本概念,并能判别。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举例说明板块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5)培养学生阅读图文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的精神和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地球的情感。
3.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的轮廓及位置,四大洋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活动与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5.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和注意事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本单元教师多运用启发、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并准备各种图片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本单元用四课时。
配套K12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eee36df01dc281e53af071.png)
课件呈现知识测试
对学生进行抽查 提问及全体提问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掌握程度
对课件呈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积极回答问 题
对于学生出现疑问的问题要耐心讲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按照课件问题进行复习,并注意巡视、督促学生进行背诵,教师进行提问, 并给予小组加分
利用课件呈现的问题
进行阅读教材,并
小组内进行相互讨
论,解决问题。
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
复习,并小组进行互
考
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
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
行答题,务 必做到融
会贯通
本节课的内 容是一个难点,教师一定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和讲解,切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陆地和海洋
课题
第二章复习案
课型
复习课Leabharlann 课时第1课时复习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第二章的基础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重点
大洲、大洋的位置及大洲界限;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板块构造学说内 容
难点
掌握大洲的地理界限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策略
知
识
梳
理
海陆的分布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各大洲的界限
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说学说及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内容
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七大洲的位置及界限
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并说出海陆变迁的事例
说出全 球六大板块分别 是什么?并说出板块运动的基本内容
呈现课件
课件呈现问题,指导学生按照课件 问题进行复习
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复习,然后组内互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0dfd41f12d2af90342e646.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活动探索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活动一: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小结并提出问题: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 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dda1d4d4d8d15abf234e36.png)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课教案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b96f5b47360cba1aa811dab5.png)
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 陆地上,而且不会飞, 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
4、阅读世界大洲和大洋图,完成要求:
( 24 分 )
-5- / 6
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
(1)写出图中各大洲的名称: ①
③
④
⑤
⑥
(2)写出图中各大洋的名称: ⑧
⑨
⑩
-6- / 6
(
)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
球 D. 北半球 13. 七大洲中全部都在北半球的大洲有
(
) A. 亚洲
B. 南美
洲
C. 欧洲
D.非洲
14. 下列海峡,既是两大洋又是两大洲分界线的是
(
)
A. 台湾海峡
B. 白令海峡
C. 马六甲海峡
D. 直布罗陀海峡
15. 世界各大洲中, 四周被大洋所环绕的是 (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27. 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28.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6. 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7. 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的大洲是
(
) A. 南极洲
B. 非洲
C. 欧
洲 D. 南美洲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a6bf9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7.png)
3.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例如,地球仪、地形模型、板块模型等,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或损坏器材。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海陆变迁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海陆变迁教学目标和海陆变迁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海陆变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
4.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和合作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我可能过于侧重讲解和互动探究,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可能对学生的纪律要求不够严格,导致课堂纪律出现混乱。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海陆变迁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3c9b869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6.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学生在初识地理学科后,对地球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深入认识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形成及特点,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形成及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形成及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全球的地理观念,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形成及特点。
2.难点:陆地和海洋的成因、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课程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形成及特点,让学生了解陆地的类型、海洋的分布等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c6db925901020207409cb3.png)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认识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相邻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利用电子板展示太空中地球的全景图片,激发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貌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海洋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自主探究】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30页内容。
1.说一说: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2.学生归纳:地球上海陆面积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2.1,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合作探究】1.学生读图2.4,了解水半球、陆半球的划分。
(1)想一想: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陆面积比例怎样?(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占48%)(2)找一找:水半球与陆半球的中心各自在哪儿?(水半球和陆半球的中心,分别位于新西兰和法国)2.学生读图2.6,估计一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对比。
(学生答略,不要求回答准确)3.共同讨论任意将地球均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半球,每一个半球中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大小怎样?(结论: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 学习活动二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自主探究】1.学生读课本P32页内容及图2.5,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完整word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1新人教版
![(完整word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1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3371c6852458fb760b5675.png)
陆地和海洋章节(课题)名称第二章复习学时2-1总课时18三维目标知识技能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过程方法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结合图形反复识记强化记忆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结合图形反复识记强化记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一、陆地和海洋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
地表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A是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B 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C 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D 是 大洋E 是 海峡F 是 海湾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西洋:第二、呈“S ”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学生结合地图思考自主学习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在课本中,在老师的引导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0面图2.7)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编版)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4dce2649649b6649d747bb.png)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课时复习过程:1.海陆分布(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
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
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
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8624c6a216147916112889.png)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知识网络基本概念1.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是面积最大的大陆; 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3.大洲:大陆与其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4.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5.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海陆分布状况1.海陆所占比例: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2.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3.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4.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5.大洲基本是一南一北对称分布。
6.大陆的轮廓多呈三角形七大洲概况名称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位置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北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面积亚洲:4400万km2;非洲:3000万km2;北美洲:2400万km2;南美洲:1800万km2;南极洲:1400万km2;欧洲:1000万km2;大洋洲:900万km2洲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赫、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四大洋名称面积太平洋(18000万km2;)、大西洋(9000万km2;)、印度洋(7500万km2;)、北冰洋(1300万km2;)分布特征1.太平洋跨东西和南北半球,主体位于西半球;2.大西洋跨东西和南北半球,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呈“S”形; 3.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4.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终年冰雪覆盖海陆的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主要观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陆地,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板块构造学说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大致化分为六大板块。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c6593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1.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包括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海陆变迁、气候、地形等知识点。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气候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陆地和海洋的认识尚浅,海陆变迁、气候和地形等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气候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的原因,气候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气候和地形的形成及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海陆变迁、气候和地形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海陆分布、海陆变迁、气候和地形的课件。
2.地图:准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以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3.视频资料:搜集相关的海陆变迁、气候和地形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关注陆地和海洋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介绍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地图上的海陆变迁实例,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复习)第二章_陆地与海洋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复习)第二章_陆地与海洋](https://img.taocdn.com/s3/m/07406bffbd64783e08122bbd.png)
直布罗海陀峡:北冰洋与太平洋,北美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英吉利 海峡: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
海峡:红海与印度洋 麦哲伦
莫桑比克
白令
德雷克
曼德
➢世界陆地地形
➢ 世界陆地地形
山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安第斯山)
以高原为主 以平原为主,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冰雪大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分三部分: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分三部分: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分三部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一、世界国家和分区 1、面积大小不等
一、世界政区、国家和分区 目前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边缘海一濒临大陆,以半岛和岛屿与大 洋分开的海.如黄海、东海,南海等: 2。内海——伸人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 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波罗的海 等,
3.陆间海——位于两个大陆之间.如地中 海
海湾:伸入大陆,深度逐渐变浅的水域。 世界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五大海湾:位于印度洋东北部的孟加拉湾.位于大两洋西部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位于非洲中部西岸 的几内亚湾,位于太平洋北部的阿拉斯加湾,位于加拿大东北部的哈德逊湾。
平原: 高原:
南美亚马孙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盆地: 青藏高原、巴西高原
刚果盆地、塔里木盆地
非洲地形图
撒哈拉沙漠 埃塞俄比 亚高原
刚果盆地
南 非 高 原
澳大利亚地形图 大自流盆地
➢世界陆地地形
大洲名称
亚洲 非洲 欧洲 南极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地形特征 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及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及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4f5c37346bd97f192279e980.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及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及教学计划一、主题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本章包括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两节内容。
这一章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
它既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生特征分析1、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七大洲、四大洋,但不系统。
2、非智力因素: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课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性很高,热衷参与课堂活动并喜欢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和数据识记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5.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第一阶段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图。
学生活动:读图了解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及分布。
资源使用:课件、实物地图成果描述:通过课件和地图的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世界海陆分布。
第二阶段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并绘制七大洲的轮廓图,在图上标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推荐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b613fa384868762caaed541.png)
课件呈现知识测试
对学生进行抽查 提问及全体提问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掌握程度
对课件呈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积极回答问 题
对于学生出现疑问的问题要耐心讲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按照课件问题进行复习,并注意巡视、督促学生进行背诵,教师进行提问, 并给予小组加分
利用课件呈现的问题
进行阅读教材,并
小组内进行相互讨
论,习,并小组进行互
考
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
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
行答题,务 必做到融
会贯通
本节课的内 容是一个难点,教师一定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和讲解,切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陆地和海洋
课题
第二章复习案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第1课时
复习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第二章的基础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重点
大洲、大洋的位置及大洲界限;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板块构造学说内 容
难点
掌握大洲的地理界限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策略
知
识
梳
理
海陆的分布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各大洲的界限
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说学说及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内容
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七大洲的位置及界限
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并说出海陆变迁的事例
说出全 球六大板块分别 是什么?并说出板块运动的基本内容
呈现课件
课件呈现问题,指导学生按照课件 问题进行复习
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复习,然后组内互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海洋和陆地复习1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海洋和陆地复习1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44f35b680203d8cf2f2470.png)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海洋和陆地复习1》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课时第一课时年月日分管领导验收结果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重点、难点1.重点:①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②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2.难点: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回顾本章要点一、大洲和大洋1、地球上的地球表面陆地约占()%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
分布:从南北半球看,世界上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是()()大七大洲全部在南半球的是()跨南北半球的是:()()()()洲洲亚洲、欧洲的分界线:()()()()()()界亚洲非洲的分界线:()()3、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全部在东半球的是()四大洋跨南北半球的是()()()跨东西半球的是()()()典型例题1.读东西半球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④ ______⑤ _____ ⑥ ______ ⑦ ______(2)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洋的名称填写在下列的空格内。
A ____ _B _______C _______D ________ 学生根据提纲先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上讲台做小老师向全体学生讲叙,其他生在下面聆听指正。
先自行思考小组内部交流互通答案,小组推选代表解析。
(3)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
同为一个大陆的大洲是______和_______ 。
(4)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_____。
介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是_____ 和______ 。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______。
(5)按南北半球来说,海洋面积广阔的是____________ 半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54937e4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5.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陆地的分布、海洋的分布、海陆之间的联系、世界地理分区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特点,为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的基本认知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陆地和海洋的详细分布、形成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掌握海陆之间的联系,理解大陆和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3)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2)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海陆之间的联系。
2.难点: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陆地和海洋分布的图片、地图等;2.教学视频:准备与陆地和海洋分布相关的视频资料;3.教学用具:地球仪、地图、白板等;4.小组讨论材料:分发给每个小组相关的研究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用具
小地球仪、多媒体设备、七大洲和四大洋动画。
教学过程
一、地球?水球?
1、地球表面陆地占%,海洋占%,概括地说,
地球上。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但是北极周围确是一片;海洋主要分布在,而北极周围确是一块。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A:B:C:D:
E:F:G:
大洋的名称:I :H:
J :K:
2、图中①亚非分界线;②南北美洲分界线;亚、欧分界线是;北美洲和亚洲分界线是。
3、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的大洲是、最大的大洋是、最大的岛屿是;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纬度最高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