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课件——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合集下载
温病病因与发病课件
03
解表透邪可以 促进体内邪气
的排出
04
解表透邪可以 预防病情的进
一步发展
养阴生津
01
温病病因:外感温热邪气, 耗伤阴液
02
治疗原则:养阴生津,清 热解表
03
治疗方法:使用养阴生津的 中药,如麦冬、石斛等
04
饮食调理:多喝水,多吃水 果蔬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05
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 体质
01
02
03
04
避免接触患有 温病的人
2020
保持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
202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 足的睡眠
03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 质,提高免疫力
05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避免接触传染源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 食,避免暴饮暴食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和焦虑
论,进行辨证论治,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六经辨证
01 02
太阳经证: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等
阳明经证:发热、口渴、 便秘、腹胀等
03
少阳经证: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04 05
太阴经证:腹满、呕吐、 腹泻、食欲不振等
少阴经证:发热、恶寒、 口渴、小便不利等
06
厥阴经证:寒热错杂、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表、化湿、解毒等,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温病的特点
发病季节:多发 于春夏季节,气
候炎热潮湿
症状:发热、口 渴、头痛、身痛、
中医温病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医学课件
15
❖ (三)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
风性“善行数变”;“热变最速” -致病 后变化较为迅速→来势较急,传变较快而消 退亦较快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 (四)易出疹 ❖ (五)易动风
医学课件
16
❖ 病案:患者吴老海 ,男 57岁,初诊日期:2006-02-25
一、风热病邪
❖ 风热病邪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由
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冬温。 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
温也”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
风温之邪”
❖ 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 (一)先犯上焦肺卫 ❖ (二)易化燥伤阴 ❖ (三)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 ❖ (四)易出疹 ❖ (五)易动风
《临证指南医案》所说:“暑必兼湿,二者 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 病。”
❖ (四)易闭窍动风
暑热属火,与心气相通 ,易直中心包(厥阴), 闭窍动风
邵仙根:“暑之傷人也,不拘表裏,不以漸次, 不論臟腑”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 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
❖ 入院症见:咽痛,颜面部见红色小丘疹,多 数融合成片,其出疹先于发热,出诊顺序为 颧部、下巴、颈部、胸部,发热,恶风,无 流清涕,无流眼泪,干咳少痰,无关节痛, 胃纳差,眠差,大便2日未解,小便黄。舌淡 红苔黄厚腻,脉象:数
❖ 中医诊断:风温
❖ 西医诊断:药疹
❖ 辨证论治: 本病属“风温”,病属卫营同病,缘患者感受 风热之邪,风热侵及肺卫,正邪交争,出现发热、咽痛,邪 热侵及肺络,出现周身皮疹。治以疏风清热透疹凉营。处方 (银翘散加减):银花10,连翘10,菊花10,板蓝根15, 丹皮10,薄荷10(后下),红条紫草15,甘草10,防风10, 丹参15,杏仁10,柴胡10。
医学课件
15
❖ (三)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
风性“善行数变”;“热变最速” -致病 后变化较为迅速→来势较急,传变较快而消 退亦较快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 (四)易出疹 ❖ (五)易动风
医学课件
16
❖ 病案:患者吴老海 ,男 57岁,初诊日期:2006-02-25
一、风热病邪
❖ 风热病邪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由
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冬温。 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
温也”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
风温之邪”
❖ 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 (一)先犯上焦肺卫 ❖ (二)易化燥伤阴 ❖ (三)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 ❖ (四)易出疹 ❖ (五)易动风
《临证指南医案》所说:“暑必兼湿,二者 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 病。”
❖ (四)易闭窍动风
暑热属火,与心气相通 ,易直中心包(厥阴), 闭窍动风
邵仙根:“暑之傷人也,不拘表裏,不以漸次, 不論臟腑”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 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
❖ 入院症见:咽痛,颜面部见红色小丘疹,多 数融合成片,其出疹先于发热,出诊顺序为 颧部、下巴、颈部、胸部,发热,恶风,无 流清涕,无流眼泪,干咳少痰,无关节痛, 胃纳差,眠差,大便2日未解,小便黄。舌淡 红苔黄厚腻,脉象:数
❖ 中医诊断:风温
❖ 西医诊断:药疹
❖ 辨证论治: 本病属“风温”,病属卫营同病,缘患者感受 风热之邪,风热侵及肺卫,正邪交争,出现发热、咽痛,邪 热侵及肺络,出现周身皮疹。治以疏风清热透疹凉营。处方 (银翘散加减):银花10,连翘10,菊花10,板蓝根15, 丹皮10,薄荷10(后下),红条紫草15,甘草10,防风10, 丹参15,杏仁10,柴胡10。
温疫类温病PPT课件
❖ 【治法】亡阴须益气养阴,生津救逆; 亡阳则益气 固脱,回阳救逆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亡阳用通脉四 逆汤,或参附汤。
九、正气欲脱 2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大定风珠: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
味子、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 (1)生脉散有敛阴固脱之效,侧重上焦。 (2)大定风珠适宜真阴耗竭,时时欲脱之证,主治下焦。 (3)如疲软无力明显,酌加西洋参、白芍益气护阴。 (4)声嘶加诃子固肾开音。 (5)呕吐甚者,增入竹沥、竹茹、半夏。 (6)腹泻明显,加入五味子、乌梅。呼吸急促入五味子、
❖ 【辨证要点】身热,烦躁,黄疸,舌绛,甚则昏谵, 抽搐。
❖ 【治法】解毒逐邪,凉血护阴,清心开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适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 白豆蔻
神犀丹:犀牛角、生地、玄参、天花粉;银花、连翘、黄芩、粪清、板蓝根;豆豉、 石菖蒲、紫草。
– 温病≠温疫 ——区别在于传染与否
• 陆九之:温为温病,热为热病,……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 周扬俊: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温病 与 温疫
• (2)实质:
– 温病:感受温邪的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总称。大多具有传染 性和流行性。
– 温疫:是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是温 病中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疾病, 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性较一般温病更 甚。
辨治原则
治疗原则: 迅速祛除疠气, 恢复病变脏腑功能。
温疫 类温
病
主 要 证 治
湿热疫疠 之邪
邪遏膜原
暑燥淫热 疠气
卫气同病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亡阳用通脉四 逆汤,或参附汤。
九、正气欲脱 2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大定风珠: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
味子、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 (1)生脉散有敛阴固脱之效,侧重上焦。 (2)大定风珠适宜真阴耗竭,时时欲脱之证,主治下焦。 (3)如疲软无力明显,酌加西洋参、白芍益气护阴。 (4)声嘶加诃子固肾开音。 (5)呕吐甚者,增入竹沥、竹茹、半夏。 (6)腹泻明显,加入五味子、乌梅。呼吸急促入五味子、
❖ 【辨证要点】身热,烦躁,黄疸,舌绛,甚则昏谵, 抽搐。
❖ 【治法】解毒逐邪,凉血护阴,清心开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适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 白豆蔻
神犀丹:犀牛角、生地、玄参、天花粉;银花、连翘、黄芩、粪清、板蓝根;豆豉、 石菖蒲、紫草。
– 温病≠温疫 ——区别在于传染与否
• 陆九之:温为温病,热为热病,……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 周扬俊: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温病 与 温疫
• (2)实质:
– 温病:感受温邪的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总称。大多具有传染 性和流行性。
– 温疫:是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是温 病中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疾病, 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性较一般温病更 甚。
辨治原则
治疗原则: 迅速祛除疠气, 恢复病变脏腑功能。
温疫 类温
病
主 要 证 治
湿热疫疠 之邪
邪遏膜原
暑燥淫热 疠气
卫气同病
温病学-3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但应注意的是,古人对外邪感 受途径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其发病初起 的症状特点而推断出来的,并不一定 反映了病邪入侵人体的真正途径。如 初起时出现体表症状则认为外邪是从 皮毛而入的;如初起时出现肺卫症状, 则认为外邪从鼻而吸入;如初起时出 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认为外邪从 口通过饮食而入等。
(三)发病类型
伏 邪 温 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 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
难速愈。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 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 里热证。 引发,则无表证。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风温、秋燥、大头瘟等。春温、伏暑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温邪? 2、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3、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 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 4、温热病邪、疫疠病邪及病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主要有哪些? 5、试述体质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 6、试述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 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6、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又称为疠气,是 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 病因素。
(1)形成条件
与气候特别反常、地理环境、 战乱有关。
(2)致病特点
致病力强。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 病 变定位。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 行。 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2、暑热病邪
暑温、暑湿、伏暑
(1)形成条件:
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
(2)致病特点:
径犯阳明 易耗气伤津 易致闭窍动风 易夹湿为患
3、湿热病邪
湿温
(1)形成条件
湿热病邪的形成多在长夏季节
(2)致病特点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病位以脾胃为主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形成条件:雨水偏多,气候炎热,湿盛热蒸,湿热合而为患 病邪特性: ①湿性阴凝重浊,化热较慢 ②湿性粘腻,与热相合则氤氲难化(烟云弥漫状) ③湿土同气,易困脾胃 ④湿易蒙上流下,困阻清阳,郁遏气机 ⑤湿热久困不解可热化(阴虚或阳旺者);亦可寒化(阳虚 之体 )
致病特点: ①起病较缓,变化较少,病程较长。起病既有 湿象又有热象 ②病变以脾胃为主。若偏于脾则湿重热轻;若 偏于胃则热重湿轻 ③留恋气分,易发白培,易蒙心包,常三焦证 并见 ④其转归为 湿化伤阳 热化伤阴 致病种类:湿温
⑸温热病邪(伏寒化温)――是春温病的发病主因
形成条件: 冬时寒邪侵入人体,不即时发病,郁久而 转化成 温邪。 病邪特性: ①寒邪内伏,久郁化热“伏寒化温” ②温热性质显著 ③易伤人体阴液(久伏体内;温热邪盛)
致病特点: 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热郁气分――邪盛,正不虚――病情较轻 热灼营分――邪热深伏,营阴亏耗――病情重 ②里热内迫性显著 里热炽盛――闭窍、动风――神昏,惊厥 里热炽盛――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斑疹,出血 ③易耗伤阴液 起病即有阴伤的现象:口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后期耗伤肝肾之阴,轻者颧红、口干咽燥,重者手足蠕动, 舌质干绛而萎 致病种类:春温
风温
春季 春温
初起见表热证――新感温病
初起见里热证――伏气温病
2.伏邪的种类: (1)寒邪内伏说 (2)暑湿内伏说 (3)四时伏气说 (4)疠气伏邪说 (5)伏火说
3.伏邪的部位: (1)邪伏肌肤 (2)邪伏募原
(3)邪伏少阴
(4)邪伏营血
4.新感和伏气温病的鉴别(见下图)
发病
证候
传变
病情
治疗
⑹温毒病邪――是温毒病的致病主因 形成条件: 多在冬春季气候反常时产生(冬应寒反温,春过于温暖) 病邪特性:属温热火邪,火为热极 致病特点: 除具有一般温热病的各种表现如发热、口渴、尿赤外,尚 有局部红肿热痛症,甚者发生溃烂。
致病特点: ①起病较缓,变化较少,病程较长。起病既有 湿象又有热象 ②病变以脾胃为主。若偏于脾则湿重热轻;若 偏于胃则热重湿轻 ③留恋气分,易发白培,易蒙心包,常三焦证 并见 ④其转归为 湿化伤阳 热化伤阴 致病种类:湿温
⑸温热病邪(伏寒化温)――是春温病的发病主因
形成条件: 冬时寒邪侵入人体,不即时发病,郁久而 转化成 温邪。 病邪特性: ①寒邪内伏,久郁化热“伏寒化温” ②温热性质显著 ③易伤人体阴液(久伏体内;温热邪盛)
致病特点: 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热郁气分――邪盛,正不虚――病情较轻 热灼营分――邪热深伏,营阴亏耗――病情重 ②里热内迫性显著 里热炽盛――闭窍、动风――神昏,惊厥 里热炽盛――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斑疹,出血 ③易耗伤阴液 起病即有阴伤的现象:口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后期耗伤肝肾之阴,轻者颧红、口干咽燥,重者手足蠕动, 舌质干绛而萎 致病种类:春温
风温
春季 春温
初起见表热证――新感温病
初起见里热证――伏气温病
2.伏邪的种类: (1)寒邪内伏说 (2)暑湿内伏说 (3)四时伏气说 (4)疠气伏邪说 (5)伏火说
3.伏邪的部位: (1)邪伏肌肤 (2)邪伏募原
(3)邪伏少阴
(4)邪伏营血
4.新感和伏气温病的鉴别(见下图)
发病
证候
传变
病情
治疗
⑹温毒病邪――是温毒病的致病主因 形成条件: 多在冬春季气候反常时产生(冬应寒反温,春过于温暖) 病邪特性:属温热火邪,火为热极 致病特点: 除具有一般温热病的各种表现如发热、口渴、尿赤外,尚 有局部红肿热痛症,甚者发生溃烂。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课件
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口渴、心 烦、尿黄等症状,同时伴有舌红苔黄、脉 数等体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发病 季节、流行病学资料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 诊断方法也有助于确诊。
02
温病病因
外感温病病因
风热之邪
风热之邪是温病的主要外因,常 常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导致 发热、咳嗽等症状。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ppt 课件
目录
• 温病概述 • 温病病因 • 温病发病学说 • 温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温病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概述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描述
温病是一种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主要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类。新感温病是由外界温热病邪入侵引 起的,伏气温病则是体内潜伏的温热病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主要 观点
将外感温热病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分类,并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按照卫、气 、营、血的传变而发展。
卫气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内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 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卫气营血的分 类和传变规律,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 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三焦发病学说
三焦发病学说的主要观点
将人体划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部分,并认为温病的发生与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
三焦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难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
三焦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三焦的分类和功能特点,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温病病因
外感温病病因
风热之邪
风热之邪是温病的主要外因,常 常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导致 发热、咳嗽等症状。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ppt 课件
目录
• 温病概述 • 温病病因 • 温病发病学说 • 温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温病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概述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描述
温病是一种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主要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类。新感温病是由外界温热病邪入侵引 起的,伏气温病则是体内潜伏的温热病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主要 观点
将外感温热病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分类,并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按照卫、气 、营、血的传变而发展。
卫气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内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 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卫气营血的分 类和传变规律,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 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三焦发病学说
三焦发病学说的主要观点
将人体划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部分,并认为温病的发生与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
三焦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难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
三焦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三焦的分类和功能特点,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
温病学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ppt课件
《内经》“壮火食气”,“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 泄。”
13
➢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 邵仙根:“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 易于夹湿兼寒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叶天士:“暑必兼湿”; 王孟英:“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 为暑也。”
➢ 易致津液干燥
《素问》:“燥盛则干” 燥与热俱能消耗津液-津液干燥→口鼻唇咽干燥,干咳无痰→呛咳无痰、鼻咽干燥、口干作渴、
舌苔干燥。
➢ 易从火化 耳鸣,目赤,咽痛。
17
5.温热病邪 (1)定义 是一种致病后即有里热炽盛证候的外感温邪,可导致春温 。 (2)形成条件 发生与春季,里热偏盛,不兼有四时主气为特点-春温
1.风热病邪 (1)定义 风邪从热而化或与热相合,既有风邪的特点,又有温热的性
质,是导致风温病的主要原因。 (2)形成条件
◆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16
4. 燥热病邪 (1)定义 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 (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3)致病特点: ➢ 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 胸满胁痛、咽干舌燥→肺胃阴伤
➢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 发病初起即现里热证候,且郁热难透 热在气分→高热、烦渴、口苦、溲赤、苔黄 热在营分→身热、躁扰、谵语、斑疹隐隐
13
➢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 邵仙根:“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 易于夹湿兼寒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叶天士:“暑必兼湿”; 王孟英:“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 为暑也。”
➢ 易致津液干燥
《素问》:“燥盛则干” 燥与热俱能消耗津液-津液干燥→口鼻唇咽干燥,干咳无痰→呛咳无痰、鼻咽干燥、口干作渴、
舌苔干燥。
➢ 易从火化 耳鸣,目赤,咽痛。
17
5.温热病邪 (1)定义 是一种致病后即有里热炽盛证候的外感温邪,可导致春温 。 (2)形成条件 发生与春季,里热偏盛,不兼有四时主气为特点-春温
1.风热病邪 (1)定义 风邪从热而化或与热相合,既有风邪的特点,又有温热的性
质,是导致风温病的主要原因。 (2)形成条件
◆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16
4. 燥热病邪 (1)定义 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 (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3)致病特点: ➢ 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 胸满胁痛、咽干舌燥→肺胃阴伤
➢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 发病初起即现里热证候,且郁热难透 热在气分→高热、烦渴、口苦、溲赤、苔黄 热在营分→身热、躁扰、谵语、斑疹隐隐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教学课件
血府逐瘀汤
清代王清任创制,用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对于气血瘀 滞引起的病症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具有较好疗效。经临床 验证,其效果显著。
06
预防调护措施推广
日常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注意保暖防寒
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病情变化快:温病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病情较重,易于出现险恶证候。
传染性:温病具有传染性,易于流行, 常引起大范围的传播。
温病特点
季节性:温病多发生于春、夏、秋三季 ,尤以夏秋为多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温病分类方法及意义
01 02 03 04
分类方法:温病按发病季节、地域、传染性和临床表现等特点可分为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两大类。
忧思过度
忧思过度可损伤脾胃,导致气血 生化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易 感受外邪。常表现为神疲乏力、 纳差便溏、舌淡脉弱等症状。
饮食劳逸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从而引发温病。常表现 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劳逸过度
劳逸过度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 感受外邪。常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 酸软、舌淡脉弱等症状。
气分阶段
邪热入里,热势亢盛,表现为 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
。
营分阶段
热邪深入营血,耗伤营阴,表 现为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
斑疹隐隐等。
血分阶段
热邪深入血分,动血耗血,表 现为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发
斑等。
三焦辨证体系下的发病机制
01
02
03
上焦病变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表 现为发热、咳嗽、气喘等 。
清代王清任创制,用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对于气血瘀 滞引起的病症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具有较好疗效。经临床 验证,其效果显著。
06
预防调护措施推广
日常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注意保暖防寒
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病情变化快:温病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病情较重,易于出现险恶证候。
传染性:温病具有传染性,易于流行, 常引起大范围的传播。
温病特点
季节性:温病多发生于春、夏、秋三季 ,尤以夏秋为多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温病分类方法及意义
01 02 03 04
分类方法:温病按发病季节、地域、传染性和临床表现等特点可分为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两大类。
忧思过度
忧思过度可损伤脾胃,导致气血 生化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易 感受外邪。常表现为神疲乏力、 纳差便溏、舌淡脉弱等症状。
饮食劳逸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从而引发温病。常表现 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劳逸过度
劳逸过度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 感受外邪。常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 酸软、舌淡脉弱等症状。
气分阶段
邪热入里,热势亢盛,表现为 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
。
营分阶段
热邪深入营血,耗伤营阴,表 现为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
斑疹隐隐等。
血分阶段
热邪深入血分,动血耗血,表 现为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发
斑等。
三焦辨证体系下的发病机制
01
02
03
上焦病变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表 现为发热、咳嗽、气喘等 。
温病学病因和发病PPT课件
• 对于人体,既易伤津,又易耗气,症见身 热,汗出,口渴,齿燥,神倦,脉虚等。 津气耗伤过甚,可致津气两脱。
温病学教研室 21
• 暑热致津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直接消耗津液,致津伤; ②间接原因——暑热逼津外泄,汗出而致津伤。 • 暑热致气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壮火食气”,“炅则气
常见的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温病学教研室 4
1、风热病邪
Q:什么是风热病邪? A: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
温邪。
温病学教研室 5
• 由春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风温。 •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
风,其气已温。” • 《温病条辨》:“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
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38
(2)易燥伤津液
• 《素问》:“燥胜则干”。 燥热病邪燥伤津液有一定规律: • 初起以燥伤肺津为主,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呛咳
无痰等。 • 继则燥伤肺、胃、肠道的阴津,症见鼻、唇、咽、
喉、皮肤干燥,口渴,大便干燥,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干,舌干红少苔等。 • 少数病邪深入下焦,燥伤肝肾阴精,出现真阴耗 伤证。
• 王孟英指出:“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即暑邪可以兼挾湿邪,也可以不兼挾湿 邪。
• 若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 • 若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 • 不兼挾湿邪的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如暑温; • 暑热挾湿的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温病学教研室 25
练习题:
•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 B.脾胃 C.阳明 D.肺
温病学教研室 31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温病学教研室 21
• 暑热致津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直接消耗津液,致津伤; ②间接原因——暑热逼津外泄,汗出而致津伤。 • 暑热致气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壮火食气”,“炅则气
常见的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温病学教研室 4
1、风热病邪
Q:什么是风热病邪? A: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
温邪。
温病学教研室 5
• 由春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风温。 •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
风,其气已温。” • 《温病条辨》:“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
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38
(2)易燥伤津液
• 《素问》:“燥胜则干”。 燥热病邪燥伤津液有一定规律: • 初起以燥伤肺津为主,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呛咳
无痰等。 • 继则燥伤肺、胃、肠道的阴津,症见鼻、唇、咽、
喉、皮肤干燥,口渴,大便干燥,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干,舌干红少苔等。 • 少数病邪深入下焦,燥伤肝肾阴精,出现真阴耗 伤证。
• 王孟英指出:“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即暑邪可以兼挾湿邪,也可以不兼挾湿 邪。
• 若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 • 若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 • 不兼挾湿邪的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如暑温; • 暑热挾湿的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温病学教研室 25
练习题:
•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 B.脾胃 C.阳明 D.肺
温病学教研室 31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温病学》各论--温热类温病 ppt课件
ppt课件
10
第二节 春温
病机要点
1.初起即见里热证,有在气、在营之分 郁热内蕴,复感温热,热势亢盛
2.易伤阴液,后期肝肾阴亏尤为突出 素体阴精亏损,且温热久郁不退,故极易伤阴 张景岳:“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虚,穷 必及肾。”
3.发病及传变迅速,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路径多歧,随处可发”
ppt课件
本病后期多为肺胃阴伤,宜甘寒养阴为要
ppt课件
9
第二节 春温
概念: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以里热炽盛为初起证候 特征,病位多变、阴伤突出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外因-温热病邪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内因-阴精素亏,正气不足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温病条辨》:“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 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 摄身不慎,过度操劳,思虑多欲,房事不节,汗泻过 度,大病之后,禀赋不足
起病较急,初起先犯肺卫 传变迅速,顺传与逆传
病变以肺为中心 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肺胃阴伤
ppt课件
5
病理传变
口鼻
冬春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卫外失固
顺传
第一节 风温 逆传心包 内闭外脱
肺热炽盛
热在阳明
肺胃阴伤
热灼营阴
热燔血分
风温病理传变pp示t课件意图
6
第一节 风温
诊断要点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及冬季居多 诊断依据: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咳嗽、口 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症 侯,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热伤肺络等气分证, 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 病变过程中,部分病例出现发热、神昏、谵语 等热陷心包证候,表现特殊,较易误诊。诊断 时,应注意询问病史,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为火之气,暑季人体毛窍开泄,亦是导 致暑热病邪入侵的重要原因。因夏暑之时天暑 下迫,地湿上腾,暑热既盛,雨湿亦重,所以 暑热易兼挟湿邪,这种病邪又称为暑湿病邪。 感受暑热病邪即时而发的温病称暑温, 伏而后发者称伏暑。
13
(2)致病特点: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②易耗气伤津: ③易致闭窍动风: ④易夹湿为患:
③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④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⑤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40
7、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是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 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因其致病与 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时毒。 温毒病邪包括风热毒邪、风热时毒、暑热毒邪、 湿热毒邪、温热毒邪等。
41
(1)形成条件:
素禀体虚,御邪力弱 起居不慎,卫外失调 病邪太盛,正不胜邪
52
就温病而言,人们的体质与温病发 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素体阴精亏损或阳 热偏胜,温邪属阳,同气相感,故温热 性质的病邪容易侵入,如风温、春温、 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内 因多属此类。肺阴素虚者则邪易上受, 阴虚在营则邪易内伏,如伏暑之发于营 分者。素体脾虚湿聚之人,或因饥劳、 饱逸所致的脾虚失运或脾困失运,容易 感受湿热性质的病邪而发病,如湿温即 属此类。
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候反常有 关,乃邪气蕴结而成,并多能引起流行。 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 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
42
(2)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②攻窜流走: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
43
①具火热之性:
温毒病邪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因,具有火热
之性,它能导致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 功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血瘀等多种 病理变化的产生。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 清热解毒法的应用。
31
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温热病邪
《内经》认为,寒邪是春季发生温病的致 病因素,而不能藏精是发生温病的内在条件, 即柳宝诒说“冬伤于寒,正春月病温之由; 而冬不藏精,又冬时受寒之由也。”感受寒 邪后,寒邪内伏,并从热化,即衍生为一种 特有的温邪,称为伏寒化温。近年温病学者 根据该邪气的致病特点命名为温热病邪。该 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季的春温。
38
(1)形成条件:
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的形成与非时之寒暑、疾风 淫雨、久旱大涝等气候特别反常有关;亦与 某些地区的特殊气候地理环境有关,如岭南 地区山岚瘴气特甚,易形成疠气。此外,战 乱之后,灾荒之年,环境卫生差,动物尸体 腐烂熏蒸,均可促使形成疫疠病邪。
39
(2)致病特点:
疫疠病邪
①致病力强:
②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22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从外感受,多与饮食有关,病
邪易直接犯于脾胃。脾胃同属中土,而湿为 土之气,与脾胃属同气相求、同类相从,所 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易直趋中焦脾胃, 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出现脘痞、腹胀、 呕恶、便溏、苔腻等症状。由于湿性粘滞, 化热较慢,传变亦慢,病邪在中焦逗留的时 间较长,故其病机重心在中焦脾胃。
53
2、自然因素:
气候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
54
气候变化异常,不仅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 影响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也会影响温邪的产 生和致病。如骤冷暴热,疾风霪雨,人体不能 适应,易感邪发病。如长夏季节炎热多雨,不 仅极易滋生湿热病邪,还会影响人体的脾胃运 化功能,所以较易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生湿温。 如气候反常,或久旱、大涝等自然灾害之后, 温邪也易猖獗而广泛传播,从而引起温病的暴 发流行。古人所说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就反映了自然灾害与温疫的关系。
20
(2)致病特点:
湿热病邪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③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21
湿热病邪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因湿属阴邪,粘腻淹滞,与阳热之邪相搏 ,则胶着难解。致病之初起,来势较慢,发病 较缓。在发病后,不似寒邪之一汗即解,热邪 之一清而愈,其传变较慢,经久而湿邪逐渐化 热,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同时,在瘥后 往往还可因余邪滞留不尽而易于复发,即所谓 “炉灰复燃”。
34
①病初即见里热证:
温热病邪
温热病邪从里而发,故初起就有明显 的里热证。或见灼热、烦渴、尿赤、舌红 苔黄等气分证;或见斑疹、神昏、舌绛等 营(血)分证。如有新感引发则可兼见表 证,若无外邪引发则无表证。
35
温热病邪
②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由于温热病邪的温热特性突出,易化 火、化毒,多见闭窍、动风之变而致神昏、 痉厥。郁热内炽,易损伤血络,迫血妄行, 出现斑疹或腔道出血等症状。
28
②易致津液干燥:
燥热病邪
燥热病邪具干燥之性,加上热盛则 伤津,所以燥热病邪易伤人体阴津,由 于其病位在肺,所以特别容易耗伤肺胃 之阴液,症见口渴,口鼻、唇咽及皮肤 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舌 苔少津等。
29
5、温热病邪
伏寒化温
春温
30
温热病邪
温热病邪是一种能引起在 春季发病,病初即以里热炽盛 为主要特点温病的病邪。
10
风热病邪
因风邪“善行数变”,温邪又具 有“热变最速”的特性,故风热病邪入 侵人体,变化较快。少数病例邪犯肺卫 后,病邪未传阳明而直接传入心包,即 “逆传心包”,会迅速出现神昏谵语、 舌蹇肢厥等危重证候。
11
2、暑热病邪 暑温
12
(1)形成条件:
暑热病邪
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其形成与夏季 气候酷热密切相关。
32
(1)形成条件:
温热病邪
传统认为冬季感受寒邪,当时未 发病,寒邪内郁日久化热,到春季再 发病,称之为伏寒化温。也可认为是 在春季温热之气上升时,形成的一种 具有较明显温热性质的病邪,又称为 温热病邪。
33
(2)致病特点:
温热病邪
①病初即见里热证:
②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③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4
(二)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5
1、风热病邪 风温
6
(1)形成条件:
风热病邪
风热病邪多形成于冬春季节。
春季阳气升发,气候温暧多风, 易产生风热病邪,正如吴鞠通所说: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 令,风夹温也。”
7
(2)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
①多先犯肺卫:风热病邪在侵袭人体 时,多先犯于上焦肺卫。
50
1、人体体质因素:
温邪能否侵入人体,并导致发病,取决 于人体的抗病能力。若群体正气不足,防御 力低下,温病则易发生及导致流行。
张景岳《景岳全书》“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 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 吴又可《温疫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 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51
1、人体体质因素:
燥热病邪
燥热病邪亦从口鼻而入,所以先犯于 肺。且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 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初起以肺卫 见症为主,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干 燥,咳嗽少痰等。继则肺之热势渐盛,导 致肺燥阴伤,症见热甚,咳嗽气急,胸满 胁痛,咽干口燥等。病之后期则表现为肺 胃阴伤之证,可见干咳少痰,口燥,舌光 红等。
45
温毒病邪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脉阻滞, 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 疼痛,甚则破溃糜烂等,病变多见于咽喉部 位。温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胀疼痛等。 温毒引起的肌肤斑疹或皮下结节也与其蕴结 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
46
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上都 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各包括 了多种病邪。
②易伤肺胃阴津:风与热都属阳邪,风 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即叶天士所说 的“两阳相劫”。
③病情变化迅速:
8
风热病邪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 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 表证。
9
风热病邪
在风温病变过程中,由于其病变重心 在肺,因此,风热致病初起即可见肺津 受伤,而见鼻咽干燥、口渴等症;若邪 传于胃,则多见肺胃阴液受损,而见口 渴、舌燥、便秘等症;后期则以肺胃之 阴液损伤为主。
44
②攻窜流走:
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可内攻脏腑,外窜经络、肌 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其病变 部位的差异与温毒病邪的性质及感邪轻重 有关。如温毒攻肺,可使肺失清肃,或肺 气壅滞,甚则化源速绝。其证候轻则咳喘, 重则呼吸急促困难。温毒攻心,闭塞机窍, 则神昏谵语,甚则引动肝风,而痉厥兼臻。 温毒窜扰肌腠、血络,而致丹痧、斑疹密 布等。
古代医家提出“口鼻之气,通乎天 气。”并很早就认识到:“一人病气,足 充一室。”人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就可以受邪发病。通过空气相染的温病有 风温、秋燥、烂喉痧等。由于鼻气通于肺, 所以从呼吸道入侵的温邪,初起病变多在 上焦手太阴肺。如叶天士明确指出:“大 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
23
③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热病邪
因湿为重浊阴邪,所以具有闭阻清阳、阻遏气机 运行之性。当初袭人体时,其邪多郁遏于卫、气,既 有身热不扬,恶寒,头身困重,神情呆顿等卫阳受困 的表现,又有胸闷脘痞等湿郁气机的等症状。在病变 过程中,湿邪阻遏气机而引起的胸闷、脘痞、腹胀等 症状也甚为常见。湿邪久困,损伤阳气,甚至发生湿 盛阳微的病理变化,症见畏寒,肢冷,便溏,心悸、 面浮,肢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等。
暑热病邪
14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暑热病邪
暑热病邪侵犯人体往往可以直犯阳
明气分,甚至不分表里渐次。在暑温病 之初起,可不见明显的卫分证,或停留 卫分阶段短暂,很快出现暑热内炽阳明 的证候,如壮热,大汗出,头晕,面赤, 心烦,口渴,脉洪大等。故叶天士说: “夏暑发自阳明”。
13
(2)致病特点: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②易耗气伤津: ③易致闭窍动风: ④易夹湿为患:
③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④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⑤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40
7、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是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 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因其致病与 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时毒。 温毒病邪包括风热毒邪、风热时毒、暑热毒邪、 湿热毒邪、温热毒邪等。
41
(1)形成条件:
素禀体虚,御邪力弱 起居不慎,卫外失调 病邪太盛,正不胜邪
52
就温病而言,人们的体质与温病发 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素体阴精亏损或阳 热偏胜,温邪属阳,同气相感,故温热 性质的病邪容易侵入,如风温、春温、 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内 因多属此类。肺阴素虚者则邪易上受, 阴虚在营则邪易内伏,如伏暑之发于营 分者。素体脾虚湿聚之人,或因饥劳、 饱逸所致的脾虚失运或脾困失运,容易 感受湿热性质的病邪而发病,如湿温即 属此类。
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候反常有 关,乃邪气蕴结而成,并多能引起流行。 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 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
42
(2)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②攻窜流走: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
43
①具火热之性:
温毒病邪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因,具有火热
之性,它能导致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 功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血瘀等多种 病理变化的产生。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 清热解毒法的应用。
31
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温热病邪
《内经》认为,寒邪是春季发生温病的致 病因素,而不能藏精是发生温病的内在条件, 即柳宝诒说“冬伤于寒,正春月病温之由; 而冬不藏精,又冬时受寒之由也。”感受寒 邪后,寒邪内伏,并从热化,即衍生为一种 特有的温邪,称为伏寒化温。近年温病学者 根据该邪气的致病特点命名为温热病邪。该 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季的春温。
38
(1)形成条件:
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的形成与非时之寒暑、疾风 淫雨、久旱大涝等气候特别反常有关;亦与 某些地区的特殊气候地理环境有关,如岭南 地区山岚瘴气特甚,易形成疠气。此外,战 乱之后,灾荒之年,环境卫生差,动物尸体 腐烂熏蒸,均可促使形成疫疠病邪。
39
(2)致病特点:
疫疠病邪
①致病力强:
②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22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从外感受,多与饮食有关,病
邪易直接犯于脾胃。脾胃同属中土,而湿为 土之气,与脾胃属同气相求、同类相从,所 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易直趋中焦脾胃, 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出现脘痞、腹胀、 呕恶、便溏、苔腻等症状。由于湿性粘滞, 化热较慢,传变亦慢,病邪在中焦逗留的时 间较长,故其病机重心在中焦脾胃。
53
2、自然因素:
气候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
54
气候变化异常,不仅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 影响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也会影响温邪的产 生和致病。如骤冷暴热,疾风霪雨,人体不能 适应,易感邪发病。如长夏季节炎热多雨,不 仅极易滋生湿热病邪,还会影响人体的脾胃运 化功能,所以较易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生湿温。 如气候反常,或久旱、大涝等自然灾害之后, 温邪也易猖獗而广泛传播,从而引起温病的暴 发流行。古人所说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就反映了自然灾害与温疫的关系。
20
(2)致病特点:
湿热病邪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③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21
湿热病邪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因湿属阴邪,粘腻淹滞,与阳热之邪相搏 ,则胶着难解。致病之初起,来势较慢,发病 较缓。在发病后,不似寒邪之一汗即解,热邪 之一清而愈,其传变较慢,经久而湿邪逐渐化 热,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同时,在瘥后 往往还可因余邪滞留不尽而易于复发,即所谓 “炉灰复燃”。
34
①病初即见里热证:
温热病邪
温热病邪从里而发,故初起就有明显 的里热证。或见灼热、烦渴、尿赤、舌红 苔黄等气分证;或见斑疹、神昏、舌绛等 营(血)分证。如有新感引发则可兼见表 证,若无外邪引发则无表证。
35
温热病邪
②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由于温热病邪的温热特性突出,易化 火、化毒,多见闭窍、动风之变而致神昏、 痉厥。郁热内炽,易损伤血络,迫血妄行, 出现斑疹或腔道出血等症状。
28
②易致津液干燥:
燥热病邪
燥热病邪具干燥之性,加上热盛则 伤津,所以燥热病邪易伤人体阴津,由 于其病位在肺,所以特别容易耗伤肺胃 之阴液,症见口渴,口鼻、唇咽及皮肤 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舌 苔少津等。
29
5、温热病邪
伏寒化温
春温
30
温热病邪
温热病邪是一种能引起在 春季发病,病初即以里热炽盛 为主要特点温病的病邪。
10
风热病邪
因风邪“善行数变”,温邪又具 有“热变最速”的特性,故风热病邪入 侵人体,变化较快。少数病例邪犯肺卫 后,病邪未传阳明而直接传入心包,即 “逆传心包”,会迅速出现神昏谵语、 舌蹇肢厥等危重证候。
11
2、暑热病邪 暑温
12
(1)形成条件:
暑热病邪
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其形成与夏季 气候酷热密切相关。
32
(1)形成条件:
温热病邪
传统认为冬季感受寒邪,当时未 发病,寒邪内郁日久化热,到春季再 发病,称之为伏寒化温。也可认为是 在春季温热之气上升时,形成的一种 具有较明显温热性质的病邪,又称为 温热病邪。
33
(2)致病特点:
温热病邪
①病初即见里热证:
②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③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4
(二)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5
1、风热病邪 风温
6
(1)形成条件:
风热病邪
风热病邪多形成于冬春季节。
春季阳气升发,气候温暧多风, 易产生风热病邪,正如吴鞠通所说: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 令,风夹温也。”
7
(2)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
①多先犯肺卫:风热病邪在侵袭人体 时,多先犯于上焦肺卫。
50
1、人体体质因素:
温邪能否侵入人体,并导致发病,取决 于人体的抗病能力。若群体正气不足,防御 力低下,温病则易发生及导致流行。
张景岳《景岳全书》“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 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 吴又可《温疫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 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51
1、人体体质因素:
燥热病邪
燥热病邪亦从口鼻而入,所以先犯于 肺。且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 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初起以肺卫 见症为主,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干 燥,咳嗽少痰等。继则肺之热势渐盛,导 致肺燥阴伤,症见热甚,咳嗽气急,胸满 胁痛,咽干口燥等。病之后期则表现为肺 胃阴伤之证,可见干咳少痰,口燥,舌光 红等。
45
温毒病邪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脉阻滞, 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 疼痛,甚则破溃糜烂等,病变多见于咽喉部 位。温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胀疼痛等。 温毒引起的肌肤斑疹或皮下结节也与其蕴结 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
46
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上都 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各包括 了多种病邪。
②易伤肺胃阴津:风与热都属阳邪,风 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即叶天士所说 的“两阳相劫”。
③病情变化迅速:
8
风热病邪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 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 表证。
9
风热病邪
在风温病变过程中,由于其病变重心 在肺,因此,风热致病初起即可见肺津 受伤,而见鼻咽干燥、口渴等症;若邪 传于胃,则多见肺胃阴液受损,而见口 渴、舌燥、便秘等症;后期则以肺胃之 阴液损伤为主。
44
②攻窜流走:
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可内攻脏腑,外窜经络、肌 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其病变 部位的差异与温毒病邪的性质及感邪轻重 有关。如温毒攻肺,可使肺失清肃,或肺 气壅滞,甚则化源速绝。其证候轻则咳喘, 重则呼吸急促困难。温毒攻心,闭塞机窍, 则神昏谵语,甚则引动肝风,而痉厥兼臻。 温毒窜扰肌腠、血络,而致丹痧、斑疹密 布等。
古代医家提出“口鼻之气,通乎天 气。”并很早就认识到:“一人病气,足 充一室。”人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就可以受邪发病。通过空气相染的温病有 风温、秋燥、烂喉痧等。由于鼻气通于肺, 所以从呼吸道入侵的温邪,初起病变多在 上焦手太阴肺。如叶天士明确指出:“大 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
23
③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热病邪
因湿为重浊阴邪,所以具有闭阻清阳、阻遏气机 运行之性。当初袭人体时,其邪多郁遏于卫、气,既 有身热不扬,恶寒,头身困重,神情呆顿等卫阳受困 的表现,又有胸闷脘痞等湿郁气机的等症状。在病变 过程中,湿邪阻遏气机而引起的胸闷、脘痞、腹胀等 症状也甚为常见。湿邪久困,损伤阳气,甚至发生湿 盛阳微的病理变化,症见畏寒,肢冷,便溏,心悸、 面浮,肢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等。
暑热病邪
14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暑热病邪
暑热病邪侵犯人体往往可以直犯阳
明气分,甚至不分表里渐次。在暑温病 之初起,可不见明显的卫分证,或停留 卫分阶段短暂,很快出现暑热内炽阳明 的证候,如壮热,大汗出,头晕,面赤, 心烦,口渴,脉洪大等。故叶天士说: “夏暑发自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