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因与发病---温病学
温病学3病因发病精品PPT课件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按ESC键退出
请单击播放
一、温病的病因
(一)温病病因的共性
1、从外感受 2、性质属热 3、易伤津液 4、致病迅速 5、季节、地域相关 6、病位有别
(二)各种温邪的 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 风温
(1)形成条件
风热病邪多形成于冬春季节。
(2)致病特点
多先犯肺卫 易于化燥伤阴 病情变化迅速
至深传变。
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
难速愈。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 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
里热证。
引发,则无表证。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 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风温、秋燥、大头瘟等 春温、伏暑等。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自然灾害、地理环境、战乱有 关。
(2)致病特点
其性暴戾,致病力强。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 定位。 病情严重,病势凶险。
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 上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 各包括了多种病邪。
二、温病的发病
(一)发病因素
1、人体正气 2、自然因素
3、社会因素
(二)感邪途径
1、邪从皮毛而入 2、邪从口鼻而入
(三)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 2、伏邪温病
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比较表
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
成因 病机
温病课件——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3
(2)致病特点: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②易耗气伤津: ③易致闭窍动风: ④易夹湿为患:
③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④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⑤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40
7、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是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 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因其致病与 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时毒。 温毒病邪包括风热毒邪、风热时毒、暑热毒邪、 湿热毒邪、温热毒邪等。
41
(1)形成条件:
素禀体虚,御邪力弱 起居不慎,卫外失调 病邪太盛,正不胜邪
52
就温病而言,人们的体质与温病发 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素体阴精亏损或阳 热偏胜,温邪属阳,同气相感,故温热 性质的病邪容易侵入,如风温、春温、 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内 因多属此类。肺阴素虚者则邪易上受, 阴虚在营则邪易内伏,如伏暑之发于营 分者。素体脾虚湿聚之人,或因饥劳、 饱逸所致的脾虚失运或脾困失运,容易 感受湿热性质的病邪而发病,如湿温即 属此类。
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候反常有 关,乃邪气蕴结而成,并多能引起流行。 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 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
42
(2)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②攻窜流走: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
43
①具火热之性:
温毒病邪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因,具有火热
之性,它能导致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 功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血瘀等多种 病理变化的产生。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 清热解毒法的应用。
温病学-3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但应注意的是,古人对外邪感 受途径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其发病初起 的症状特点而推断出来的,并不一定 反映了病邪入侵人体的真正途径。如 初起时出现体表症状则认为外邪是从 皮毛而入的;如初起时出现肺卫症状, 则认为外邪从鼻而吸入;如初起时出 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认为外邪从 口通过饮食而入等。
(三)发病类型
伏 邪 温 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 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
难速愈。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 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 里热证。 引发,则无表证。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风温、秋燥、大头瘟等。春温、伏暑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温邪? 2、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3、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 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 4、温热病邪、疫疠病邪及病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主要有哪些? 5、试述体质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 6、试述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 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6、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又称为疠气,是 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 病因素。
(1)形成条件
与气候特别反常、地理环境、 战乱有关。
(2)致病特点
致病力强。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 病 变定位。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 行。 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2、暑热病邪
暑温、暑湿、伏暑
(1)形成条件:
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
(2)致病特点:
径犯阳明 易耗气伤津 易致闭窍动风 易夹湿为患
3、湿热病邪
湿温
(1)形成条件
湿热病邪的形成多在长夏季节
(2)致病特点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病位以脾胃为主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温病学-病因和发病
的一种。
温病学教研室
• 郁而化热:指寒邪郁遏了阳气,阳气与寒 邪互相斗争,人体的阳气将寒邪转化为温 热邪气,这种热邪伏藏在体内,称为伏邪。 到春天气温升高,阳气升发,腠理开泄, 体内的伏热就自内向外发而导致温病的发 生。
温病学教研室
(2)致病特点:
致 病 特 点
①病邪自里而发,病初即具里热证 ②病情复杂多变,易闭窍、动风、动血 ③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 由此可见,暑热与心有同气相从的关系。 故暑热病邪易直中心包,闭塞机窍,引动 肝风,出现痉、厥等严重症状。
• 暑厥、暑风、暑痫 温病学教研室
(4)兼挟湿邪
• 夏季炎热,天暑下迫,地湿蒸腾,暑热相 搏,郁阻气分。 • 叶天士说:“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 气分,湿亦伤气”。 • 暑热夹湿称为暑湿病邪。 • 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易困阻脾胃,弥漫 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温病学教研室
(1)病变以肺经为主
• 四时主气内应五脏,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
同气相从,故燥热病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 肺经。
• 正如张石顽云:“燥在上,必乘肺经”
• 叶天士:秋燥“证似春月风温”,“但温邪上受,
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
• 燥热犯肺,外则卫受邪郁,内则肺失清肃。
温病学教研室
温病学教研室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 薛雪:“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 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 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 章虚谷:“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 之气,同类相召,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温病学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名词解释一览第一章绪论1、寒凉派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2、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的一门学科。
3、广义伤寒把伤寒作为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4、戾气明代吴又可提出的温疫病因,认为温疫并非风寒暑湿等六气所感,而是自然界中独特的致病物质“杂气”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称为“戾气”。
第二章温病概念1、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天行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
3、时行之气出自王叔和《伤寒例》,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
4、新感温病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5、伏邪温病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6、新感引动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7、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8、温毒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斑疹等特征。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1、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
2、伏寒化温根据《素问》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天受见于《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传染见于《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5、邪伏少阴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
6、邪舍营分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
病因与发病课件
感,
实非暑中必定有湿也”
4、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是指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温邪, 以深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的季节 多见。 是引起湿温病的主要因素。
4、湿热病邪—致病特点
1、以中焦脾胃病变中心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
7、温毒病邪—致病特点
除具有一般六淫温邪的基本性质外, 还有以下特点: 1、攻窜流走 可上攻头面,下结阴器, 又可外窜肌肤经络,内攻脏腑。 攻窜至某一部位后壅结凝聚 而产生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的征象。
2、蕴结壅滞
8、疠 气
疠气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 种致病因素。也称戾气。 温热性质的疠气可引起温疫的发病、传染 和流行。
温 病 学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 2、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熟悉有关温病病因与发病学说
一、病因—温邪
温邪是指在四时不同的季节气候条件下 所产生的属于温热性质的病邪。
(一)温病病因的认识方法
——审症求因
? 诊断:风温,风热郁遏卫表 病例分析 治法:疏风泄热透表 某男,发热 10 余天。于 7 月 8 日着凉后出 方药:银翘散加减 现发热(最高 38.7 ℃)伴恶寒,头晕头痛,肢 银花12、连翘 10 、豆豉10、薄荷6后下、 桔梗10、生甘草6、玄参10、僵蚕10、 体酸重,出汗时作时止,纳差,饮、食后则饱 蝉蜕6、芦根10、花粉10 胀欲呕,舌苔白微腻,脉浮软而数。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归纳
温病学必背经典条文一、前半学期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生气通天论》2.“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3.“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五十八难》)4.“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叶天士《温热论》)5.“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温热论》)6.“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7.“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鞠通《温病条辨》)8.“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
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吴鞠通《温病条辨》)9.“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王孟英《温热经纬》)10.“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章虚谷《医门棒喝》)11.“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热风”(陆子贤《六因条辨》)12.“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叶天士13. 斑疹“红轻、紫重、黑危”——雷少逸14. 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叶天士15.“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叶天士二、后半学期16.“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内经》)17.“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18.“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谓要言不烦”(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19.“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2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俞根初《通俗伤寒论》)21.“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22.“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雪《湿热病篇》)23.“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吴鞠通《温病条辨》)24.湿温初起的治疗禁忌:“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吴鞠通《温病条辨》)25.“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课件
02
温病病因
外感温病病因
风热之邪
风热之邪是温病的主要外因,常 常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导致 发热、咳嗽等症状。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ppt 课件
目录
• 温病概述 • 温病病因 • 温病发病学说 • 温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温病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概述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描述
温病是一种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主要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类。新感温病是由外界温热病邪入侵引 起的,伏气温病则是体内潜伏的温热病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主要 观点
将外感温热病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分类,并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按照卫、气 、营、血的传变而发展。
卫气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内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 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卫气营血的分 类和传变规律,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 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三焦发病学说
三焦发病学说的主要观点
将人体划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部分,并认为温病的发生与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
三焦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难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
三焦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三焦的分类和功能特点,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E.郭雍 D.朱肱 B.《伤寒论》 D.《肘后方》第一章绪论 ----------------------------------------- ( 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 ( 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 --------------------------------- ( 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 ( 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 ( 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 ( 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 ------------------------------------- ( 97)第八章风温 --------------------------------------- ( 102)第九章春温 ----------------------------------------- ( 119)第十章暑温 ----------------------------------------- (138)第十一章湿温 ----------------------------------------- ( 152)第十二章伏暑 ----------------------------------------- (164)第十三章秋燥 ----------------------------------------- (172)第十四章大头瘟--------------------------------------- (181)第十五章烂喉痧 --------------------------------------- ( 186)第一章绪论.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 .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 王安道 C.刘河间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 《黄帝内经》 C.《外台秘要》6.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C.吴又可E.王安道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 E.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C.《湿热病篇》B.《外感温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B.《素问?至真要大论》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C.战国到晋唐B.明到清代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参考答案:A.刘河间C.张仲景3 .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 风温C.暑温4.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C. 口渴5.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以发热为主症C.易化燥伤阴6.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B.王叔和D.吴又可B.春温D. 湿温B.头痛D.局部红肿热痛)B.具有传染性D.热象偏重)B.病因是感受温邪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一. 单项选择题1、B;2、E;3、E;4、C;5、A;6、4、C;7、D;8、D;9、A; 10、E, 11、C; 12、D; 13、D; 14、D; 15、A; 16、A;二. 选择多项题1、AC;2、AD;3、EE;4、CE;5、EC6、 BCE;7、AEC;8、ACDE; 9、BCDE; 10、ABE; 11、AC; 12、BDE; 13、BD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温病学病因和发病PPT课件
温病学教研室 21
• 暑热致津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直接消耗津液,致津伤; ②间接原因——暑热逼津外泄,汗出而致津伤。 • 暑热致气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壮火食气”,“炅则气
常见的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温病学教研室 4
1、风热病邪
Q:什么是风热病邪? A: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
温邪。
温病学教研室 5
• 由春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风温。 •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
风,其气已温。” • 《温病条辨》:“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
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38
(2)易燥伤津液
• 《素问》:“燥胜则干”。 燥热病邪燥伤津液有一定规律: • 初起以燥伤肺津为主,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呛咳
无痰等。 • 继则燥伤肺、胃、肠道的阴津,症见鼻、唇、咽、
喉、皮肤干燥,口渴,大便干燥,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干,舌干红少苔等。 • 少数病邪深入下焦,燥伤肝肾阴精,出现真阴耗 伤证。
• 王孟英指出:“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即暑邪可以兼挾湿邪,也可以不兼挾湿 邪。
• 若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 • 若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 • 不兼挾湿邪的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如暑温; • 暑热挾湿的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温病学教研室 25
练习题:
•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 B.脾胃 C.阳明 D.肺
温病学教研室 31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温病重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旨在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既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又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
第二节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温病隶属于金刘河间,提出了变革外感热病的理论与治疗主张广义伤寒之中元王安道,真正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清吴鞠通,评价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韩和——推衍张仲景旨意宋庞安时——变通《伤寒论》治法初步变革朱肱——反对墨守经方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金刘河间立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重大转折制新方:表里双解剂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元王安道病机:温病为里热外达脱却伤寒治则:清理热为主明吴又可,第一部瘟疫学专著——《瘟疫论》①明确提出瘟疫与伤寒有“霄壤之隔”,其性质完全不同②在病因方面,推论出瘟疫是感受杂气所致,③在病机方面,杂气从口鼻而入,始客膜原,邪溃则有九④在治疗上,强调驱邪,创立疏利透达之法清喻嘉言,《尚论篇》提出瘟疫三焦病变定位,以逐秽解毒为主的治疗原则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温病下不厌早<驱邪>,伤寒下不嫌迟<除湿>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专著升降散→僵蚕、蝉蜕、大黄、姜黄柳宝,《温热逢源》春温专著余霖,《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主治:火热实证、气血两燔开专论温病先河 a.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吴又可:《瘟疫论》立杂气致病学说 b.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创疏利透达之法 c.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创立卫气营血学说 d.确立了温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病因病机 e.论述了妇人温病诊治指导温病辨证论治薛生白:《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规范四时温病证治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吴鞠通医案》补上焦如鉴之空王孟英:《温热经纬》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补中焦如衡之平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补下焦如水之注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学试题第三章病因与发病
温病学试题第三章病因与发病A型题1.导致人体卫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脆脏腑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的病邪是:BA.寒邪B.温邪C.湿邪D.疟邪E.风邪2.温病的病因是: DA.风邪B.寒邪C.湿邪D.温邪E.疟邪3.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 DA.湿热病邪B.疠气病邪C.温毒病邪D.风寒病邪E.疟邪 4.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A.卫气B.肺卫C.脾胃D.阳明E.心包5.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B.先犯上焦肺卫C.易耗血动血D.易损伤肺胃阴津E.易逆传心包6.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7.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A.身体壮热B.口渴苔黄C.心烦谵语D.局部红肿热痛E.脉象洪数 8.下列哪项不属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A.伤人急速,经犯阳胆B.暑胜酷烈,伤气耗津C.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D.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E.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9.暑热病邪致病初起多经犯: CA.上焦肺卫B.中焦脾胃C.足阳明胃D.手阳明大肠E.手太阴肺 10.对暑邪的认识,下列哪项欠妥? DA.暑乃火热之气B.暑多兼挟湿邪C.暑可兼寒D.暑必兼湿E.暑是火邪,纯阳无阴阴11.下列哪项不属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 EA.易因阻脾胃B.弥漫三焦C.伤络动血D.耗损元气E.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12.下列哪项属于风热与暑热病邪的共同致病特点? C A.首先犯肺 B.经犯阳明C.易损阴津D.兼挟湿邪E.兼挟寒邪 1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A.粘腻淹滞,传变较慢,难于速去B.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C.另损伤肺胃阴津而干咳舌燥D.易困遏清阳而恶寒身困E.易闭郁气机而脘痞胶腹胀14.湿热病邪为患较多的季节足: CA.春季B.夏季C.长夏D.秋季E.冬季15.湿热病邪致病是: AA.起病徐慢,化热转化较慢B.直中心包,易闭窍动风C.伤人急速,经犯阳明D.首先犯肺,伤外伤上E.攻窜流走,毐瘀互结16.湿热病邪致病后常见为: DA.一表即解B.一清而愈C.较快消退D.病程较长难于速祛E.传变较快,变化迅速17.下列哪项不属燥热病邪特点? BA.病变以肺为主B.初起径犯阳明C.燥伤肺胃阴津D.上干清窍下燥大肠E.燥热亢盛化火18.风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CA.病住在肺B.径犯阳明C.易伤阴津D.兼挟湿邪E.引动肝风 19.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邪是: B A.暑热病邪 B.燥热病邪 C.温热病邪 D.温毐病邪 E.疫疠之气20.不属于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CA.病自里发,初起即见里热证候B.病程中里热炽盛,动风动血C.困遏清阻,阻滞气机D.初病可见营血分证E.易伤肝肾阴津21.对于温热病邪的概念,下列哪一种认不妥? C A.舂季导致某一种温病的病邪B.温邪中的一种C.温邪的同义概念D.春温病的病因E.是根据”伏寒化温”的理论衍生出的一种新的病因概念22.”冬傷於寒,正春月病溫之由;而冬不藏精,又冬時受寒之由や”是誰所言?BA.王叔和B.柳宝诒C.吴又可D.王安道E.戴天章 23.具有致病力强,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传染性强,病重多变等致病特点的病邪是: BA.温毒病邪B.疫疠之气C.风寒病邪D.燥热病邪E.风热病邪 24.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东素是指: DA.风邪B.暑邪C.湿邪D.疠气E.燥邪25.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吴关系? C A.外感温邪 B.人体体质强弱 C.失治、误治D.自然因素E.社会因素2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感温病初起表现? D A.发热恶寒 B.无汗或少汗 C.头痛咳嗽 D.苔黄尿赤 E.苔薄百脉浮数2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伏邪温病初起表现? C A.灼热烦躁 B.口渴尿赤 C.苔薄白脉浮数D.舌红绛E.谵语神昏痉厥28.下列温病属于伏邪温病的是: BA.风温B.伏暑C.暑温D.湿温E.秋燥29.下列温病中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AA.舂温 B大头瘟 C.疟疾 D.疫疹 E.暑温30.下引列哪一项属于伏邪温病的特点? C A.发病于里 B.初起现里热证 C.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D.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E.初起直清里热为主治疗 3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特点? B A.感邪后立即发病 B.邪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 C.初起即现表证而无里热证 D.病情较轻 E.初起以解表迁透邪为主治疗B型题A.明确病邪特性和致病规律B.指示病变部位C.说明病变的传变趋向D.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E.从外感受,性质属热1.温病病因学的实际意义是: D2.温病病因特点是: E3.掌握温病病因理论,重点在于: AA.温疫论B.温热论C.外感温病篇D.湿热病篇E.温病条辨4.提出邪有”天受””传染”的是: A5.较早提出邪”自口鼻而入”的是: A6.较早提出”温邪”的是: B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E.温热病邪7.既困阻清阳,又闭郁气机的病邪是: C 8.先犯肺卫,又易逆传心包的病邪是:A 9.径犯阳明,又易伤津耗气的病邪是:B A.发病急 B.性质属热 C.病位有别 D.传变迅速 E.感受外界致病之邪10.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主要原因就在于: C 11.温病有别于伤寒病的根本原因因为其病邪: B A.上焦肺卫 B.中焦脾胃 C.手太阴肺 D.足阳阴胃 E.厥阴心包12.湿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B 13.燥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C A.首先犯上焦肺卫 B.可直中心包 C.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D.初起即见口鼻干燥干咳少痰 E.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 14.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15.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B16.温毐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EA.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B.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C.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D.温毐病邪的致病特点E.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17.传变较快,初袭肺卫,旋即逆传心包为: A 18.径犯阳明,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为: B 19.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痊后易于复发为: C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E.温毐病邪20.病变过程中刘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苔腻纳呆等中焦脾胃症状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 C21.病变过程中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等肿毐特征的温病温病?常属何邪所致? E22.病变过程中见有口鼻及唇咽干燥,干咳少痰等以肺经病变为中心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 DA.径犯阳明B.逆传心包C.传染性强D.以脾胃为病变中心E.兼挟湿邪23.风热病邪易: B24.湿热病邪多: D25.疫疠之气是: CA.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B.饮食相染,从口入侵C.接触相染,从毛皮而入D.蚊虫叮咬,从血液入侵E.疫水相染,从胃肠入侵26.吴又可谓”天受”是指: A27.吴又可所谓”传染”是指: CA.可以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B.可以作为温病的主因C.可以作为温病发生的兼挟之邪D.可以作为温病发病之内因E.可以作为温疫的病因28.寒邪: A29.湿邪: C30.疠气: EA.病程中易损伤肺胃阴津B.火热亢盛既伤津又耗气C.初起即口鼻干燥干咳少痰D.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E.咽痛红肿丹痧密布31.温热病邪致病: D32.燥热病邪致病: C33.暑热病邪致病: BA.困阻清阳,闭郁气机B.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C.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D.后期易伤肝肾之阴E.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34.风热病邪致病: C35.湿热病邪致病易: A36.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EA.风温、舂温、暑温B.舂温、伏暑C.暑湿、湿温、伏暑D.秋燥、大头瘟、冬温E.舂温、烂喉痧、霍乱 37.新感温病包括有: D38.伏邪温病包括有: BC型题A.首先犯肺B.逆传心包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燥热病邪致病可: A2.风热病邪致病可: CA.空气相染,邪从呼吸道入侵B.饮食相染,邪从口入侵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3.温邪感染于人的途径是: C4.外邪感染于人的途径是: CA.发病初起是否是里热证B.发病初起是否是表热证C. 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鉴别的依据是: C6.伤寒与风温鉴别的依据是: BA.风温、冬温、秋燥、大头瘟B.暑温、湿温、霍乱、烂喉痧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7.伏气温病包括有: D8.新感温病包括有: CA.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B.作为温病发生的兼挟之邪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9.寒邪可以: A10.湿邪可以:BA.首先犯肺B.易损伤肺胃阴津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 11.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C1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CA.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B以脾胃为病变中心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1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14.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BA.攻窜流走B.蕴结壅滞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 15.温毐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C16. 疫疠之气的致病特点是: DK型题1.与温病发生有关的因素是: EA.感受温邪B.体质因素C.社会因素D.自然因素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 AA.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B.易损伤肺胃阴津C.既易消退,又易逆传内陷D.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EA.伤人急速,径犯阳明B.暑伤酷烈,耗气伤津C.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D.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 4.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A.粘腻淹滞,传变较慢,难于速祛B.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C.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D.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5.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A.病变以肺为主B.易燥伤津液C.易从火化D.后期多肝肾阴伤6.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A.邪气内伏,病自里发B.里热炽盛,易动风动血C.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D.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7.温毐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BA.攻窜流走B.致病力强,触之即病C.蕴结壅滞D.传染性强, 引起流行8.疫疠之气的致病特点是: EA.致病力强,触之即病B.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C.传染性强,引起流行D.病重多变,症状复杂X型题1.温邪的共同特性主要有: A B C D E A.温热性质显著,致病后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B.从外侵袭人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C.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或转化,如热灼成燥,热蒸湿动,寒郁化热等 E.不同的温邪入侵部位有别,如风热病邪首先犯肺,暑热径犯阳明,湿热困阻太阴脾2.伏邪温病初起的证候表现有: A B C D E A.灼热 B.烦躁 C.尿赤 D.口渴 E.舌红3.新感温病的特点是: A B C EA.感邪后立即发病B.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入里,由浅入深传变C.发病初起为表证而无里热证D.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E.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大法4.伏邪温病的特点是: B C D EA.病情较轻,病程较短B.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C.邪自里发,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病情反复,变证迭起D.初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E.初起治疗以直清里热为主5.温病发病的社会因素主要气括: A B C D E A. 经济条件 B.营养调配 C.体育锻炼 D.防疫制度 E.卫生设施与卫生习惯6.温邪感染于人的途径主要有: A B C D E A. 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 B.饮食相染,从口入侵B. 接触相染,从皮毛而入 D.蚊虫叮咬,从血液而侵E.疫水接触,从皮肤而入7.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A B D EA. 外感温病B.体质因素C.性别差异D.社会因素E.自然因素 8.温毐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 CA.攻窜流走B.致病力强C.蕴结壅滞D.传染性强E.以脾胃为病变中心9.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 B C DA.致病力强,触之即病B.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C.传染性强,引起流行D.病重多变,症状复杂E.局部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10.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B C D A.困遏清阳,闭郁气机 B.邪气内伏,病自里发 C.里热炽盛,易动风动血D.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E.易兼挟湿邪,郁阻气分 11.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 B C A.病变以肺卫主 B.易燥伤肺胃阴津 C.燥热化火,上干清窍D.传染性强,引起流行E.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12.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C D E A.伤人急速,径犯阳明 B.致病力强,触之即病 C.粘腻淹滞,传变较快,难于速祛D.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E.困阻清阳,闭郁气机1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 B C D A.伤人急速,径犯阳明 B.暑性酷烈,耗气伤津 C.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D.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 E.局部红肿疼痛,甚至破溃糜烂14.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 C E A.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B.病初即见口鼻干燥,干咳少痰 C.易损伤肺胃阴津 D.邪生于秋季节气候干燥之时 E.即易消退,又易逆传内陷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 温邪,. 疠气,. 温毐病邪,. 天受,. 杂气学说,. 伏寒化温,. 邪从口鼻而入,. 传染,. 邪伏少阴,,. 邪舍营分二、填空题1.温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2.温病病因学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__________________、更主要的是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孟英认为暑热夹湿非必然,称暑乃天之热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叶天士认为””长夏湿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损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损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新感温病包括风温、____________、_________、秋燥, 伏邪温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9.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伤人急速、径犯阳明;____________;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A型题1.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A.湿热病邪B.疠气病邪C.温毒病邪D.风寒病邪E.疟邪 2. 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A.卫气B.肺卫C.脾胃D.阳明E.心包3.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E.温毒病邪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感温病初起表现?A.发热恶寒B.无汗或少汗C.头痛咳嗽D.苔黄尿赤E.苔薄百脉浮数B型题A.(温疫论 )B.(温热论)C.(外感温病篇)D.(湿热病篇)E.(温病条辨)5.提出邪有”天受””传染”的是:6.较早提出”温邪”的是:A.上焦肺卫B.中焦脾胃C.手太阴肺D.足阳阴胃E.厥阴心包7.湿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8.燥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C型题A.空气相染,邪从呼吸道入侵B.饮食相染,邪从口入侵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9.温邪感染于人的途径是:10.外邪感染于人的途径是:A.可以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B.可以作为温病发生的兼挟之邪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11.寒邪可以:12.湿邪可以:K型题13.与温病发生有关的因素是:A.感受温邪B.体质因素C.社会因素D.自然因素 14.温毐病邪的致病特点是:A.攻窜流走B.致病力强,触之即病C.蕴结壅滞D.传染性强, 引起流行15.疫疠之气的致病特点是:A.致病力强,触之即病B.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A. 传染性强,引起流行 D.病重多变,症状复杂 16.与杂气学说有关的是下列哪几项?A. 杂气学说为明末医家吴又可首先提出B. 杂气中有不同的病原,可分别引起不同的疾病C. 不同的病原,具有种属感受特弄异性D. 不同的病原,对脏腑经络具有特异的定后作用X型题17.温邪的共同特性主要有:A.温热性质显著,致病后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B.从外侵袭人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C.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或转化,如热灼成燥,热蒸湿动,寒郁化热等 E.不同的温邪入侵部位有别,如风热病邪首先犯肺,暑热径犯阳明,湿热困阻太阴脾18.伏邪温病初起的证候表现有:A.灼热B.烦躁C.尿赤D.口渴E.舌红19.新感温病的特点是:A. 感邪后立即发病B.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入里,由浅入深传变C.发病初起为表证而无里热证D.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E.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大法 20.温病发病的社会因素主要气括:A.经济条件B.营养调配C.体育锻炼D.防疫制度E.卫生设施与卫生习惯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指外邪中性质属温(热)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2.又称疫疠之气,因其致病暴戾,亦称戾气.是指温邪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3.”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温毒病邪即温邪中邪气蕴蓄不解导致有肿毒特征的一类致病因素.4.见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5.雜氣學說明末醫家吳又可首先提出.所謂雜氣指有別於六淫的一類致病邪氣,有多種不同的病原,引起溫疫流行.研究雜氣的理論和實踐的學說稱為”雜氣學說”.是溫病學多種學ポ學說之一.6.是前人根据(素问.生气天论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开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7.指外邪通过呼吸或饮食而侵犯到肺或脾胃.8.见吴又可(温疫论),通过接触感染.9.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10.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气于营分,因新感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二、填空题1.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2.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困论治”3.纯阳无阴虽易兼感实非暑中必定有湿也4.暑必兼湿暑伤于气分湿易伤气5.感受温邪正气盛哀自然因素社会因素6.病变以肺为主易燥伤津液易以火化7.粘腻粘滞传变较慢,难于速祛困阻清阳,闭郁气机8.暑温湿温春温伏暑9.易损伤肺胃阴津既伤气津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三、选择题1.D2.B3.E4.D5.A6.B7.B8.C9.C 10.C 11.A 12.B13.E 14.B 15.E 16.E 17.ABCDE 18.ABCDE 19.ABCE 20.ABC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湿病邪的致病特点 • 1、初起先犯肺卫,多夹寒邪 • 2、困阻脾胃,弥漫三焦 • 3、耗损元气,伤津阻气
12/9/2020
13
四、 湿热病邪
• 定义:主要发生于长夏具有湿和热二 重性质的致病温邪。
• 季节:四季 长夏为甚
病种:湿温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14
• 致病特点
• 1.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风热
暑热
湿热 温热
病邪 →人体 → 证候
温毒
厉气
温邪的共性
• 1. 热性显著----发热 • 2. 从外侵袭----外感 • 3. 相关季节----时邪 • 4. 相互转化 • 5. 病位不同
一、 风热病邪
• 定义:发生于冬春季的一种致病温邪。 • 季节:冬、春季
春季温暖多风,也可因冬季气候 反常,应寒反温,形成风热病邪。 • 病种:风温、冬温
• 2.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暑热亢盛酷烈,易伤津耗气。身热,汗
出,口渴,燥齿,神倦,脉虚等。
• 3. 易直中厥阴,闭窍动风 暑热属火,与心气相通,暑热病邪可直
中心包或引动肝风:身热,神迷,抽搐等。
三、暑湿病 邪
• 定义:主要发生于夏季具有暑邪和湿邪 二重性质的致病温邪。
• 季节:夏季 病种:暑湿、伏暑
燥热化火,上干清窍:耳鸣、目赤、 龈肿、咽痛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20
六、 温热病邪 • 定义:在春季致
病的一种温邪
不兼有风、暑、湿、
燥等病邪的性质, 温
热性质显著。
• 季节:冬、春
• 病种:春温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21
• 致病特点 • 1.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起病即见里热炽盛证候:高热,烦渴, 溺黄赤,或斑疹隐隐,神昏等。 • 2. 里热内较急,传变 较快,易逆传心包,也易消退。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9
二、 暑热病邪
• 定义:发生于夏 季的由火热之气 化生的一种 致病 温邪。
• 季节:夏季 • 病种:暑温
• 致病特点 • 1.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壮热,大 汗出,头晕,面赤,心烦口渴,脉洪大。
同类相召。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恶心脘痞,腹胀 便溏
• 2.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性重浊。
初期-湿重热轻:身热不扬、恶寒、头身重 着
神情呆顿、胸闷、脘痞腹胀等。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15
• 3. 粘腻淹滞,传变慢,病势缠绵
湿性粘腻,与热邪相搏,胶着难解。病程 长,传变较慢,缠绵难愈,瘥后易复发
冬温是冬季风温的别称。
• 致病特点:
• 1.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风性升散、疏泄,先犯上焦肺、肌表、皮毛。
• 初期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 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 2. 易化燥伤阴 风热——阳邪——劫灼津液——耗伤肺胃阴津
• 表现: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渴,舌红少苔
第三章 病因与发病
1
目的要求
• 1. 掌握各种温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
• 2. 熟悉温病发病类型 • 3. 了解温病病因的
共同特点和 温病发病因素
第一节
• 1.风热病邪 • 2.暑热病邪 • 3.暑湿病邪 • 4.湿热病邪 • 5.燥热病邪 • 6.温热病邪 • 7.温毒病邪 • 8.疠气
病因
审证求因
• 病种:温疫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26
• 致病特点 • 1. 致病力强
无论正气强弱,无论老幼皆可染 病。
• 2. 传染性强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气转
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
• 3. 多从口鼻而入 • 4. 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27
第二节 发 病
• 清 ·邵步清《温毒病论》
• 季节:四季
病种:肿毒温病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23
• 致病特点
• 1.攻窜流走
可内攻脏腑或窜扰肌腠、血络,可见咳喘, 神昏谵语,或痉厥或丹痧、斑疹等。
• 2. 蕴结壅滞
蕴结于脉络,导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 结,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 则破溃糜烂。
18
• 致病特点 • 1. 以肺为病变中心
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
• 先犯肺经,肺失清肃:发热,微恶风 寒,口干鼻燥,咳嗽少痰。
• 燥热化火,伤及肺阴:咳嗽气急,胸 满胁痛,咽干舌燥等。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19
• 2. 易致津液干燥 • 易伤肺胃阴津:口渴,口鼻、唇咽及皮
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 舌苔少津等。 • 3. 易从火化
热盛伤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引 动动风:斑疹显露,神昏,痉厥。 • 3. 易耗伤阴液
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出现身热,颧赤, 2020年口12月燥9日11咽时42分干,脉虚,神倦,或手足蠕动,舌干22
七、 温毒病邪
• 定义: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一类 温热性 致病因素。包括风热时毒、暑热
时毒、湿热时毒(暑湿时毒)、燥热时毒、 温热时毒等。
• 一、发病因素 • 二、感邪途径 • 三、发病类型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28
一、发 病 因 素
• (一) 体质因素 • (二) 自然因素 • (三) 社会因素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29
(一)体质因素 • 温邪能否侵入人体而发病,取决于人体
正气的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内 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
• 正气不足 • 邪气太盛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30
(二)自然因素
• 气候的变化,对温病病邪的形成、传播和人 体的防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16
病案举例
• 某女,04.7.21.初诊。发热恶寒4天,咳 嗽,口干,疲乏等症。舌淡暗,苔白腻, 脉滑。测体温39.9℃.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17
五、 燥热病邪
• 定义:发生于秋 季的具有干燥性 质一种致病温邪。
• 季节:秋季 • 病种:秋燥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 临床意义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24
• 病案举例(二) • 患儿,9岁,050119诊。两颌下有肿
块已4天,疼痛,头痛,疲乏,咽痛, 发热,无咳。舌淡红,苔白,脉弦数。
2020年12月9日11时42分
25
八、厉气
• 定义:指致病暴 戾,具有强烈传 染性 的一类致 病温邪。
• 季节:有不同季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