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题解读

合集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整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整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所以,阅读小说首先要感知作品内容,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

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就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有比较清晰的透析。

然后组织语言,简明表述。

(一)组织答案要注意以下几点:1.紧扣题意,选用合理句式紧扣题意,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

选用合理句式,就是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如比喻、拟人,其答题模式一般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设问,其答题模式一般是: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等等;或引述原文中的某一词语、短语或句子:只要把原文引述下来,写在规定的答案处就行了。

如填空题。

2.紧扣原文,优化整合小说阅读题的答案一般都在原文中,即使需要概括的题目,答案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也在原文中,这就要求组织答案时必须在弄懂题意的基础上,先确定答题的范围,再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息,然后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的语言信息实施重组。

整合信息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是要根据题目要求变换表达角度,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达方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形成答案。

3.综合分析,分条表述有的题目要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从一定角度切人选项,从而推断出准确答案。

有的题目要根据题意,确定了答题的范围,但不宜用文中现成的语言作答,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评分时一般都是按点给分,因此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条分缕析地组织答案,而且对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最好用数字标明每一点,以使要点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4.简洁用语,注意字限有些题目有字数限制对这一点要严格遵守,不可超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解析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解析版)

一、认识文学类文本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是考察小说、散文,人物传记、新闻等等一些体裁。

近几年高考主要是考察小说和散文两种体裁,尤其是以小说居多。

二、悟文学之美,探内在规律——探求文学类文本阅读方法表达技巧的基本常识(一)表达方式1.记叙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描写(1)肖像描写:描写相貌、神情、打扮,揭示身份个性,甚至还可以暗示人物际遇。

(2)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3)语言描写: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心理描写: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

(5)环境描写(6)细节描写:描写小举动,小事情,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可以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个性特点。

(7)描写角度:①动景与静景,②远景与近景,③仰望、平视、俯看,④整体(面)与局部(点),⑤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议论5.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感情,②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第一人称在结构上有线索作用。

(鲁迅《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2)第二人称:①拉近距离,形成对话,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抒情,③有时运用人格化手法,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朱自清《绿》)(3)第三人称:①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②可以灵活自由地反映生活。

6.常见的表现手法(1)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包括三种类型:①虚幻世界和梦境,②回忆往事、历史。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考情特点备考方向1.近年高考全国卷一改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2021两套全国卷是小说、散文各一篇。

2020年全国卷Ⅲ考查了散文《记忆里的光》,2020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散文《建水记》。

考查文体的变化体现新课标重视多方面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育思想和新高考全面综合考查学科素养的命题理念。

2.文本选材突出人性美与时代性主题。

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突显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的结合;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则突显人性之美;2020年全国卷Ⅱ《书匠(节选)》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主题;2019年全国卷Ⅱ《小步舞》是映射工业化进程中精神家园丧失的主题。

选材的主题,契合时代精神,体现新课标和新高考重视“立德树人”的理念。

3.设题既注重常规性又兼顾灵活性。

2021全国乙卷的小说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情节的设计意图,一道考查人物心理,都是常规题型,难度也适中。

2021全国甲卷的散文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信息的筛选,一道考查中心句的作用,都是常规题型,但“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的说法简明而生动,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

灵活性另一方面是不拘常规,因文设题,个性化命题。

如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第9题根据文本特点考查海明威创作的“冰山理论”。

1.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以小说、散文为主,兼顾戏剧、诗歌。

这既是为了应对国家命题中心“反套路”的命题理念,也是为了培养考生真正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

2.因文学类文本考查点侧重文体特征,故本专题分小说、散文来备考。

3.读懂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因此,应以读懂文本为切入点,以必备文体知识为突破口,以教材为关联点,以高考真题为能力训练点来进行层进式备考。

如何读懂小说一、掌握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了小说的基本面貌。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202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评析解读及复习备考策略

202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评析解读及复习备考策略

202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评析解读及复习备考策略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察,已逐步由以往的考察技巧向“因文命题”、“指导教学”方向转化,使得以往的注重题型归纳、强化模板思路及单篇小说解析式阅读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在文学类文本教学及高考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三者之间的理念内涵关系,以任务群为抓手,以培养文本阅读的鉴赏者、创作者为目标,不断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教学及备考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小说阅读,题型变化,教学策略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丢分率提升及备考低效率化现象逐年凸显,刷题、多轮复习、题型归纳等常规复习手段的有效性迎来最大质疑,教与学双方陷入困境。

笔者借助问卷调查、访谈、试卷分析直面学生学习及备考的困境,以听评课、观摩为调研手段,归纳反思现行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及教材中任务群的落实与教学现状,寻找小说类文本阅读的突破口。

本文从近年来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变化情况、大单元背景下小说类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及小说类高考备考策略三方面进行阐述及探索,请方家斧正。

一、从“能力考察”向“教学指导”转化的设题变化1.小说考察不离“立德树人”从2023年全国高考卷文学类文本的试题进行梳理来看,文本主题紧扣“立德树人”的内核:皆节选国内优秀文学作品,而有意识的摒弃了国外的作品,有文化自信和阅读指引回归的倾向和需求;截取人物的生活片段,捕捉人物形象特征及人性的光辉;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聚焦民生热点,弘扬真善美,探索人文关怀;注重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

例如2023新高考语文1卷陈村的《给儿子》以情真意切的语言呼喊孩子走向乡村、走向生活,感受乡村的风俗美、纯情美、感受历史、感受成长;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感受机械的创造的力量及工人的能力;2023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重难点07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旨(一)-备考2023(解析版)

重难点07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旨(一)-备考2023(解析版)

重难点07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观题答题技巧(一)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分析小说主旨题“五抓”抓标题: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抓情节: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确定了小说的主旨方向。

抓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抓环境描写:①分析环境的特点。

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

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抓作者的思想倾向: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两种:1.理解标题含义(意蕴)型2.分析标题的作用型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意蕴等,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对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在某种程度上,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创作意图的精要概括。

所以解答主旨、标题题,首先要想到文章的创作意图。

小说的主旨和标题,即使考题中没有直接考查此类题目,也可能会出现在其他题目的解答中,因为均离不开对小说主旨的把握和对标题服务主旨意图的揣摩。

所以说,“小说主旨和标题”不考也考。

标题作用分析的“五个角度”一、(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技巧
如何利用规律实现更好记忆呢?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记忆后
选择巩固记忆的时间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TIP1:我们可以选择巩固记忆的时间! TIP2:人的记忆周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 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 是30分钟 第三 个记忆周期是 12小时 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
1. 什么是学习力
2. 高效学习模 型
3. 超级记忆法
4. 费曼学习法
什么是学 习力
什么是学习力-你遇到这些问题了吗
总是 比别人 学得慢
一看 就懂 一做 就错
看得懂,但不会做
总是 比别人学得差 不会举一反三
什么是学习力-含义
管理知识的能力 (利用现有知识
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
速度、质量等)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1.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 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13
关于小说的技巧
A、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
超级记忆法-记忆方法
TIP1:在使用场景记忆法时,我们可以多使用自己熟悉的场景(如日常自己的 卧室、平时上课的教室等等),这样记忆起来更加轻松; TIP2:在场景中记忆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顺序,比如上面例子中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记忆会比杂乱无序乱记效果更好。
场景记忆法小妙招
超级记忆法--身体法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

语文文本解读范文

语文文本解读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一注重文本,在阅读文本时要多疑和善思,一步步走进文本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总体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的意义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文本转变为作品,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

因此,作品最终必须由读者完成,也只能由读者完成。

这就是我们“走进文本”的理论依据。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40年代在美国得到发展的新批评派理论,更强调对具体的个别的作品的研究,他们强调文本是文学活动的本源,文本是文学的本体,研究文学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文学的特殊性质。

因为他们强调细读,这种批评也被称为细读法批评。

这种理论,对于细读文本,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所以,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文本。

《故乡》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的“别人”指谁呢?教参认为指杨二嫂。

我发现把杨二嫂理解为“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与小说的内容不符,细读文本,从小说主题和杨二嫂的生活实际两方面加以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虽有主次正反之分,但他们都应是“辛苦麻木”生活的一类人,再者,杨二嫂的生活虽不检点,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为了生活,到处贪小便宜,蝇营狗苟,用这种可怜的手段,做些可鄙的事情,然而和那些公然抢劫,仗势欺人且无法无天的放纵凶暴,任意胡为的“恣睢”者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不可同类而语。

我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解读。

一是品味悠悠的追忆之情。

文本既有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初到台湾早年生活的回顾和眷恋之情,文中有相当篇幅把现在的台北生活和以前相对比,点明现在的台北已无处可听雨,其间还穿插和恋人雨中躲在三轮车油布篷里的风情,回忆或是想象冷雨中初恋的浪漫与淋漓。

中学文学文本阅读主题分类

中学文学文本阅读主题分类

中学文学文本阅读主题分类一、素材主题分类:一)表达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剖析文学作品离不开“人”,因此对“人”自身的关注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在高考试题中,文学类作品的主题大多是指向“人”的。

1、人情人性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真善美的品质,如真诚、善良、淳朴、宽厚、正直、宽容、勤俭和仁爱。

相反,假丑恶的品质也常常出现,如伪善、刻毒、圆滑、阴险、势利、嫉妒、狡诈和冷酷。

2、人生态度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如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或者悲观消极、自我沉沦,超然物外、孤高自赏,淡泊名利、清静自守等。

3、人际关系现代人可能更加自私,少了一些爱心。

人与人之间也可能有更多的隔膜和猜忌,少了一些坦率和真诚。

4、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要弘扬人文精神,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

5、生命感悟文学作品也表现出生命的渺小与博大、脆弱与坚强、短暂与永恒、空虚与充实、平凡与伟大等感悟。

6、人生价值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应更加注重精神需求,淡化物质需求,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比如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中的爸爸,就像铁铃铛一样,尽情地唱过,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

二)表达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忧思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是高考始终强调的一个命题取向。

在高考所选的文学类文本中,尤其是散文,有相当一部分侧重表达的是当下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忧思。

1、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的特征是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多元碰撞、信息的方便快捷。

在现代文明大行其道的同时,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落乃至消亡,古文字、古音乐、古民俗、古建筑等正在一步步湮没在现代社会的浮华与喧嚣中。

失去传统就失去了根基,忘记传统就意味着背叛。

拯救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2、乡村情怀类乡土散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要和故乡、乡村有关的散文都可以归为乡土散文。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主题归纳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主题归纳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主题归纳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题材类型和主题归纳一、官场类小说这部分,不要过于忌讳和回避,高考也是会涉及到官场的一些不良风气和问题的,我们已经是高三的准成年人了,直面社会问题本来就是我们的责任,也是高考不可回避的一类小说阅读的形式。

1、揭示官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部分官员身上的不良风气,及时发现问题,引人深思:贪腐,走后门,官商勾结,以权谋私,官官相护等等2、但是对于年轻官员队伍的知错就改,正义公正的歌颂赞扬也是不可或缺的。

3、新时代,新农村,新社会,新青年,做好基层领导班子的排头兵,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力主扶贫工作,真正为百姓谋福利。

4、另外,如果涉及到国外小说中的官员,可回想咱们人教版教材初中阶段学过的课文《钦差大臣》,主要涉及黑色幽默,讽刺挖苦为主,引人深思。

二、文化类小说这一类小说是每年高考的老客,年年复习,年年损兵折将,因为文章偏重于散文,主题相对深刻,很多学生根本无法读懂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遇到这类的文章,不要慌乱,常规答题,找准定位,分析题型,这部分可参考我之前发布的小说常见题型和答题方法文章,做题型方面的汇总学习。

1、文化的范围比较大,有古董类的文章,古城拆迁,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文化创新,中外交流等这几个方面的不同类型的细化文章,可以平时刻意去找一下不同类型的文章做细化的复习,对我们高三的阶段的复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古董类:要注意,精明的商业和奸诈的炒作背后,可能蕴含的人情味。

古城拆迁:痛定思痛,社会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时代大背景下的传统的守护,是我们新时代人们肩上肩负的沉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解决的,文章最后可能会给考生留下一个悬念和问题,引发思考,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个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传统文化守护:这个是一个大的类型,主要是守护,保护,传承,力主正能量就可以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这种文章中可能还有法律,制度,国内外的态度,和国际严峻的文化形式方面去考虑,我们面临的是年轻人文化断层,后继无人,老师傅去世可能导致一门手艺的消失,没有接班人,要试着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才能把主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挖掘的更深入,才能得到更多的分值。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理解词句含义考点解读: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在命题中往往不是指其词典中的规范义,而是指文中的具体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其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

它往往指以下三类状况: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相关的词,如标题或标题中的词语;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如含有某种修辞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如容易表面化理解的词语。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

所谓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包含以下三层意思:1.理解句子的表层含意。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语境意义),即在一定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

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

提问方式:1.如何理解XX—词的含义?2.根据全文概括XX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含意?思路聚焦:[方法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1.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包括有临时义和指代义的词语。

2.结合中心来推断一般包括有深层意义和特定意义的词语。

3.结合修辞手法来挖掘为了表达需要,在散文写作中作者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理解词语含义可以依据修辞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句子的含意1.看句子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意一定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了关键词,有时就能领悟到句子的含意。

2.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在分析句子含意时要注意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如转折、递进、并列等。

如果能做到合理、有条理的切分,也能获得句子的丰富含意。

3.看句子用的修辞手法在分析句子含意时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就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4.看句子的位置特点在开头,中间或结尾,理解时根据句子的位置,找到答题区间,确定句子含意。

语文阅读课教案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析

语文阅读课教案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析

语文阅读课教案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析教案主题:语文阅读课教案——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析目标:通过解读和评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语文水平。

一、导入(200字左右)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一幅画作或者播放一段音乐视频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社会价值。

二、解读文学作品(400字左右)1.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在解读文学作品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年级特点选择一篇适合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等。

同时,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学作品,并思考作品中的核心主题和情感。

2.背景介绍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创作动机,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析作品。

3.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艺术手法,如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和描写、抒情、叙事等文学形式。

通过了解和分析这些艺术手法和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4.主题与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寻找主题和情感,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及社会价值观。

三、评析文学作品(600字左右)1.思考与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思考与讨论,例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否真实可信、作品中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自然、作品中的价值观是否积极向上等。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2.提供多元视角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以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评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

3.对比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的文学作品或者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体会作品中的风格和主题的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四、总结与延伸(200字左右)在本节课的总结与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结概括,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主旨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主旨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主旨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指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准确把握
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主旨是作者想要表达或传达给读者的核心
观点或信息。

在理解文章的主旨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角度:
1. 阅读全文,首先,我们需要通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
和内容。

这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段落和结尾等部分。

通过整体把
握文章的脉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关注关键词,在阅读文章时,我们需要留意作者使用的关键
词和重点表达。

这些关键词通常会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或者被特别
强调。

通过注意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推断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3. 分析段落结构,每个段落通常都有一个主题句或主旨句,它
们会在段落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和支持。

通过分析每个段落的结构和
内容,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在不同段落中想要表达的观点,从而推断
出整篇文章的主旨。

4. 推理和归纳,有时候,文章的主旨可能并不明确地表达出来,
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推理和归纳来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
据文章中提供的事实、论据和例证来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和中心思想。

总之,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需要我们综合考虑文章
的整体结构、关键词、段落结构以及推理和归纳等因素。

通过细致
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意
图和观点。

重难点0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方法(二)-备考2023(解析版)

重难点0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方法(二)-备考2023(解析版)

重难点0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把握整体阅读方法(二)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及主题的关系小说常见主题小说阅读步骤——读文“4步法”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通过情节的发展以及情节发展过程中对人物的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这一步中不要忽视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直接评价语。

第三步:抓住时空,初识环境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里。

从时间上看,人物生活在什么时代里;从空间上看,人物生活在哪个特定区域内(如南方或北方,城市或农村等)。

抓住了人物生活的时空特点,就初步认识了小说中的环境特点及作用。

当然,在这一步中如能注意到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能快速概括其特点及作用,那就更好了。

第四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整体把握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在综合归纳上下功夫,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1、试题位置:小说,在高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自2010年国家考试中心将命题卷称为“新课标全国卷”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聚焦在小说阅读上,小说阅读成为了高考测试中的必考内容,目的就是要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4 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析探究小说主题的内涵和意蕴(教考衔接教材典例)教学目标探究小说主题的内涵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小说主题的内涵教学过程一探究主题内涵小说主旨意蕴类分析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分析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表现为三类分析题:分析主旨、分析思想意蕴、分析情感意蕴。

主旨的范围要比主题广一些,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也称主题意蕴,也可以理解为俗称的创作意图。

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

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二小说主旨常见分类角度分类常见主旨指向人物褒扬类赞扬人物性情宽厚、乐于奉献、见义勇为、公而忘私敬业爱国等优秀品质。

同情类对人物遭遇不幸、生活艰难、处境困窘等表示同情。

批评类对人物的爱慕虚荣、追求私利、墨守成规、唯利是图等缺点进行批评揭露。

指向社会歌颂类歌颂社会进步、国富民强、民族尊严、平等交流、互帮互助、命运与共等。

反思类反思人情冷漠、舍义逐利、固守传统、愚昧落后、迷信思想等错误观念和做法。

三主旨意蕴的两个思考层面从整体来看,不论是哪一类的主旨意蕴题,都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去全面把握。

(1)形象角度。

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

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主人公的典型意义(从“一个”上升到“一类”)。

【教材典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就是一个顽固保守、反对一切变革的人,分析透了这个形象,就不难概括出文章主旨意在揭露奴性心理,批判奴性心理对人的戕害,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的阅读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的阅读方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的阅读方法考情分析(1)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多节选自现当代名篇,情节相对完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侧面。

作品多反映底层人的生活。

(2)人物选择上,主人公大多平凡而典型,他们身上具有闪光点;主题上,反映小人物身上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轻财重义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主,多展现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上的高贵品质。

(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

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

(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集中于拓展和探究题。

基础知识一、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

二、小说篇幅(1)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

一般认为,字数在六万或十万以上的小说为长篇小说,还可细分为小长篇(一般六万字到十万字),中长篇(一般十几万字到三五十万字),超长篇(一般超过百万字)。

(2)中篇小说(三万字至六万字)。

一般认为,字数在三万字至六万字的小说为中篇小说。

也有少数十几万字的小说也被算作中篇而不归于长篇,这取决于文章内容的丰富度。

(3)短篇小说(几千字至三万字)。

一般认为,字数在几千字到三万字的小说为短篇小说。

(4)微型小说(数百字至几千字)。

一般认为,微型小说的字数应在两千字以下。

三、常考小说题材、主题(1)军事小说。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1、文学文本的解读 (1)2、文学文本的解读步骤 (3)3、解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4、试表述罗兰•巴特所说的文本与作品的差别 (5)5、诗歌的含义 (6)6、诗歌的特征 (7)7、诗歌的意境 (12)8、意象 (14)9、意象迭加 (14)10、语境 (15)11、用典 (16)12、电影艺术的特点 (17)13、电影文学文本的特点 (19)14、电影镜头的类别 (20)15、电影拍摄的角度 (21)16.结合“诗歌的特征”具体分析杜甫的作品《登高》 (23)1、文学文本的解读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像,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解读者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

这也就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过程。

从读者的解读过程来看,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定是融会了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的,读者的感受能力、艺术趣味以及已经具有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读者已经具备的关于文学文本的相关知识,都将被运用于他对某个文学文本的解读之中,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文本进行“补充”甚至“改造”,从而也会丰富文本的内涵。

而从文学文本本身来看,它也要求必须有读者的补充和丰富。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将文学文本区分为“可读的”和“可写的”两类,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可写”性,即总是能够同时也需要调动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它。

初中语文阅读主题分类

初中语文阅读主题分类

初中语文阅读主题分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分类阅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初中语文阅读主题分类。

一、文学与文化文学与文化主题的阅读主要涉及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自然与环境自然与环境主题的阅读主要涉及自然风光、动植物、环境保护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关于自然和环境的文章,了解自然的美丽和脆弱,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三、人性与道德人性与道德主题的阅读主要涉及人性、道德观念、伦理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关于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文章,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历史与传承历史与传承主题的阅读主要涉及历史事件、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关于历史和传承的文章,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感和热爱。

五、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主题的阅读主要涉及科学知识、技术发展、科技应用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关于科学和技术的文章,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六、心理与情感心理与情感主题的阅读主要涉及心理学知识、情感体验、人际关系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关于心理和情感的文章,了解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健康的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

七、家庭与教育家庭与教育主题的阅读主要涉及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学校教育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关于家庭和教育的文章,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广东卷《面包》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答案】 ①夫妻双方发现对方老了,相互怜爱; ②丈夫关心妻子光脚站冷地上着凉; ③妻子发现丈夫撒谎却帮他圆谎; ④妻子在丈夫的咀嚼声中入了梦乡; ⑤妻子借口消化不好多给丈夫一片面包。
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 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夫妻真情, 也歌颂了一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理解尊重、互 相关爱以共度困境的精神。
看看高考试题考主旨题的表述:
2007辽宁卷《炉火》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2010广东卷《面包》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2010江苏卷《溜索》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 情感取向。(6分) 2011山东卷《审丑》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10浙江《静流》 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2011高考卷《第九车厢》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题情况
高三理科语文各小题得分率 永强中学 平均分 得分率 2.14 53.45% 0.85 28.41%
题 号
14 15
满 分
4 3
《2012年浙江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词句丰富含义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 领悟。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我与地坛》 《今生今世的证据》《第九车厢

②表达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忧思
——《品质》《纸丸》
③表达对文化精神的尊崇
——《听听那冷雨》《针挑土》
④表达对美的追寻与礼赞
——《西地平线上》《炉火》《面包》
融会贯通——课本与高考
• 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几种主题内容:
①表达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剖析
——《我与地坛》 《今生今世的证据》《第九节车厢》
试水:
阅读《纸丸》,你认为作者想说什么? 为什么?
15.对安德森作品的主题有着较为固定的 看法:“反映了工业化造成的现代人之间的情 感疏远和隔膜,他们的失落感,受挫后的无奈 何绝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赏析文中瑞 菲医生的影响。
融会贯通——课本与高考
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几种主题内容:
①表达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剖析
《2012年浙江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词句丰富含义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 领悟。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参考答案】 ①夫妻双方发现对方老了,相互怜爱; ②丈夫关心妻子光脚站冷地上着凉; ③妻子发现丈夫撒谎却帮他圆谎; ④妻子在丈夫的咀嚼声中入了梦乡; ⑤妻子借口消化不好多给丈夫一片面包。
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 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夫妻真情, 也歌颂了一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理解尊重、互 相关爱以共度困境的精神。
《中国地图》原创者的结尾:
……
那张中国地图,就算没挂在墙上,也挂在几 乎每一个老人的心里。
解读主题是一个 寻找蛛丝马迹的活动
再看高考试题考主旨题的表述: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理解。 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②表达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忧思
——《品质》《纸丸》
③表达对文化精神的尊崇与弘扬
——《听听那冷雨》《针挑土》
④表达对美的追寻与礼赞
——《西地平线上》《炉火》《面包》
祝同学们学有所成!
2012高考复习
文学类文本主题的解读
乐清市二中 2012.03.02 柴黎丹
【“一模”回顾】《中国地图》
14.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4分)
给下述答案赋分,并说出理由:
考生答题示例: ①结尾点题,使全文围绕地图展开,结构完整。 ②用有哲理性的民谣,给读者无限的思考和感动。
参考答案:(从内容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 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 旨;(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 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 评分标准:答出“说明该现象普遍”得2分。“点题”(或“呼应开头”或 “突出中国地图核心意象”) …… 中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14.装在金色小盒子中的纯金手表象征什么?为什么贝尔 瑟先生要把手表留给杰克?(5分 15.请简要谈谈“杰克的领悟”带给你的启迪。(5分)
回眸:温州“一模”《中国地图》 1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⑶段中“漫长的跋涉” 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4分)
【参考答案】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 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 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 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读读高考试题考主旨题的表述:
1.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2.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 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3.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 感悟。 4.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 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010广东卷《面包》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炉火》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
文章写了炉火伴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并用铜 火箱和篝火来衬托,艺术地揭示了“炉火” 带 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 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回眸:说说《中国地图》的主旨是不是表达 浓浓的亲情?为什么?
15.你认为作者写本文用意何在?(3分)
考生答题示例: ①说明在家的老人对出门打工的儿女们深深的思念, 从而体现了人们之间深沉的爱。 ②呼吁外出谋生的年轻人多关心自己家乡的父母,希 望他们常回家看看。 ③写了儿女们在外打工飘泊,表现了当下年轻在飘泊 的艰辛,表达自己对亲戚们的同情。
参考答案①反映家乡现实状况,表达对故乡亲人辛酸生活的 关注和同情;②对“为生活而外出务工”社会普遍现象的思 考,对外出务工的合理性进行反思;③希望读者能深入理解 外出务工人员的辛苦进而能同情、善待他们。
解读主题的思维方式


《杰克的领悟》(2012测试卷)
11.小说多次提及“谜团”有何作用?(3分) 12.(2)指出文中“男人的影响”的内涵。(2分) 13.根据情节,补写末段空格处的内容。(不超过40字) (3分)
□□□□□□□□□□□□□□,这成了杰克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领 悟,他取消了未来两天的所有安排。“为什么?”秘书珍妮丝不解地问 道。 “ □□□□□□□□□□□□□” 杰克对秘书说道,“另外, 珍妮丝,谢谢你的时间。”
回眸:温州“一模”《中国地图》
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 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
①反映家乡现实状况,表达对故乡亲人辛酸生活 的关注和同情; ③希望读者能深入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辛苦进而 能同情、善待他们。 ②对“为生活而外出务工”社会普遍现象的思考, 对外出务工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