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个人主义人物思想摘要:在英国文学史上,十八世纪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爆发,导致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同时也是一场社会变革,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

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意识形态领域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抛弃传统,废除影响个人发展和个人独立思想形成的旧观念、旧模式和旧思维。

《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在英国文学史上,十八世纪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爆发,导致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同时也是一场社会变革,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

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意识形态领域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抛弃传统,废除影响个人发展和个人独立思想形成的旧观念、旧模式和旧思维。

一个新型的经济和政治组织给其成员最大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正是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新的名词“经济个人主义”诞生了。

这一思想促使了人们背离过去和社会传统规约,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和挖掘能力,同时在宗教界,新教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为“经济个人主义”思潮推波助澜。

政治、经济和宗教界的种种变化在英国产生了轩然大波。

丹尼尔.迪福,这个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伟大作家,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记录了当时时代、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变迁,其哲学观与17世纪经验派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其小说也从各方面揭示了社会的“经济个人主义”思想,《鲁宾逊漂流记》就是这一思想得以表达的典型代表。

这部小说是迪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按菲南德岛上,四年后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

英美文化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英美文化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

英国著名诗人波西•比希•雪莱的第二任妻子。

其作品以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最为知名。

小说讲述了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研究,他试图征服死亡,创造一种新的生命。

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诀。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再创造之旅。

但是,在创造出怪物的之后,弗兰肯斯坦因无法容忍其丑陋的相貌,而将自己的创造物抛弃。

怪物在人世间备受凌辱,于是开始反抗,疯狂报复人类,在制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后,终于同其造物主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

精神分析法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它为文学著作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文学研究在人类精神、心理这一视角上开拓出一片天地。

本文解读的是哥特名著《弗兰肯斯坦》。

小说是一部悲剧,“造物主”和“被创造者”最终都归于灭亡。

以往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阐释已经很多。

传记研究,女权主义分析,后殖民主义分析,生态主义批评,异化理论分析等等。

而弗洛伊德后期的“死亡本能”说,同样可以作为阐释这部小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

而到了晚年,弗洛伊德将“本我”修正为两类,“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也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存本能”是最广义的性本能,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息息相关,追求自我满足,不顾社会和他人。

“死亡本能”以破坏为目的。

弗洛伊德说:“假定远在远古,生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起源于无生物,那么据我们的假设,那时便已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复返于无机状态为目的。

有假定我们所称的自我破坏的冲突起源于这种本能,那么这个冲动便可被视为任何生命历程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表现。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

英国文学论文提纲

班级: 2005级8班;姓名:杜江娟;学号: 200505140803One’s Sacrifice in His or Her Society--After reading The Mill on the FlossOutlineThesis statemen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George Eliot’the Mill on the Floss. In the novel there are conflicts among individuals as well as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n this paper reveals one’s sacrifice in face of conflict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one’s own will and the outside’s bondage upon him or her. At last the conclusion that only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s is drew.I. Introduction.II. The influence of society upon individual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he outsideA.Man’s and woman’s 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 in 19th century illustrated withmembers in Maggie’s large familyB.The influence of one’s social background on his or her growth1.Maggie’s sacrifice as a woman during her growth in 19th century2.Tom’s loss at different time of his growth3.Philip’s deficiency and his family background4.Lucy’s merits in Victorian EnglandC.Different characters’ response in the face of various situations1.Maggie’s fight against discrimination2.Tom’s reactions to responsibility given by family3.Philip’s compromise as a gentleman4.Lucy’s standard behavior as a ladyIII. Analysis of the conflicts showed by main characterA. The conflicts displayed by Maggie1. The conflict in Maggie’s inner world2. The conflict between Maggie and the outside worldB.The cause of the conflicts1.The traditional attitude toward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2.The lack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peopleC.The solution to conflicts over the social relationⅣ. ConclusionReferencesBodenheimer, Rosemarie. The Real Life of Mary Ann Evans. Cornel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2Carrol,David. George Eliot: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1995.3 Henry, Nancy. George Eliot and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4Hogan, Anne. Women of Faith in Victorian Culture: Reassessing the Angel in the Hous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8.5George Eliot, the Mill on the Floss, Apr, 1996高晓声:《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ISSN : 1009-1270(2001)02-0040-03《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9卷第02期唐荷:《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英国文化论文

英国文化论文

英国文化班级12160401 学号********** 姓名徐心远英国文化摘要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英国特有的岛国文化,形成了英国人礼貌绅士的性格特征。

该文从英国的教育制度、体育和健身运动、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四个方面介绍了英国的文化。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介绍,可以了解英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英国文化;教育制度;多方面文化引言笼统地说,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该民族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实践活动不可分割。

综观世界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地理和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这种关系对于该民族的性格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1]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 高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3]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4]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法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 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6] 霍夫曼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7] 拉曼塞尔顿编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霍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0] 吕同六主编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1] 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12] 罗德霍顿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梅佛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4]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15] 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虽然英国的发展历史并没有很悠久,但其发展却极其迅速,下面是关于英国的地理、历史、君主立宪体制、政治、文学、媒体、经济、宗教和教育的概述。

英美文化论文:分析宗教改革语境下英国戏剧中的宗教论战

英美文化论文:分析宗教改革语境下英国戏剧中的宗教论战

分析宗教改革语境下英国戏剧中的宗教论战16、17 世纪,罗马教廷为阻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58 -1603)的宗教改革,在欧洲大陆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

除组织宗教战争外,教皇重用耶稣会发动宗教论战。

在这种宗教改革的大语境下,戏剧渲染新教与罗马教廷的对峙,介入到宗教改革运动之中。

①当时的英国剧作家们已经内化了新教改革者的圣礼理论,指责偶像崇拜混淆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暗示天主教神秘仪式是一种无知的迷信仪式。

他们经常使用“戏中戏”来隐喻和指涉相似的历史事件,借助符号或意象再现真理。

②观众通过“见证”以感受新教殉教者的壮举,通过移情使内心产生强大的信仰理想。

戏剧甚至成了揭示天主教灭亡命运的圣经启示录,在凸显新教正义中建设民族身份。

③除《戈波德克王》( Gorbo-duc,1561)讨论宗教战争外,戏剧《哈姆雷特》( Hamlet,1601)、《西班牙悲剧》( The SpanishTragedy,1587)、《马尔菲公爵夫人》( The Dut-chess of Malfi,1613)、《亨利五世》( Henry V,1600)等参与宗教论战。

基于此,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在宗教改革语境下重点研究英国戏剧中的宗教论战。

一英国早期现代戏剧积极参与到英国新教改革运动之中。

例如,1561 年末至 1562 年初的圣诞节期间,托马斯·诺顿( Thomas Norton)( 1532 - 1584)和托马斯·萨克维尔( ThomasSackville)( 1536 - 1608)合着的《戈波德克王》在伦敦的内殿法律学院上演,作为律师学院季节性狂欢的一部分。

它从新教立场探讨王位继承人问题,讨论英国与西班牙、意大利等天主教国家之间的宗教战争。

此时,伊丽莎白女王的个人婚姻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不少天主教势力试图通过与都铎家族的血统关系而获得王位继承资格,或试图与女王联姻而获得王位继承权,或通过武力铲除被罗马驱除出教的女王以征服英国。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在英国的文化开展史上,文学创作者们借助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拟定文学思路,从而成为了文学家的想象根底,对于推动海洋文化开展具有显著影响。

英美文学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浅析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一、英美海洋文学的形成概述海洋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开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无数劳动者、探究者、文学者共同研究后积累而成的新文学形式。

早期英美两国为了满足殖民扩张的需要在世界各地大范围探究地理,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之后才发现了海洋,后人延续了前人的海洋探究道路,逐渐深入地认识并开拓了海洋文化。

可以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学的基石,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必然趋势,两者是互相共存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海洋是茫茫无际的水源,海洋是生物生命的开场,海洋是辽阔天空的蓝色,这些都使人类的大脑思维中对海洋产生了敬畏之心。

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开展时期,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着人类的开展而开展。

人类对于海洋文化的最早认知是将其定义为人类认知、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通过挖掘利用海洋资源获得了生命,维持了正常的生活条件,对海洋也开场产生依赖之心。

由于人类大脑机能的进步,对于海洋的界定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而是人类文化的最早起源,是后期文化崛起的根本推动力。

因此,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流动、浪漫、梦想的特征,极其崇尚奋斗、开拓和机遇,犹如海洋波涛汹涌般气势磅礴,这些都是导致海洋文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正式将海洋文化确立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海洋为施展的平台,从而尽情展现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消费的所有作品均可以称为海洋文学作品;其二,以海洋为陪衬背景或表达对象,进而反映海洋与人类自身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作品:其三,具有鲜明海洋意识和特色,可以展示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

约翰·B·汤普森文化理论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及评析

约翰·B·汤普森文化理论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及评析

文化纵横约翰·B·汤普森文化理论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及评析张英洁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约翰·B·汤普森是英国社会学家和媒体文化专家。

现任剑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耶稣学院的研究员。

汤普森的文化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刻,对文化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他关注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形成中的影响力,将意识形态的研究围绕现代文化传媒化的中心进行研究,这是多数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尚未引起重视的话题之一。

其次,他还关注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转变以及在时空框架之外创造新的行动和互动方式。

另外,他受解释学的影响,尤其是利科的深度解释学影响,研究象征形式的交流及其使用,并将其与社会背景密切联系起来。

主要作品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1990)、《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1990)、《传媒与现代性》(1995)等等。

从21世纪初开始,汤普森的研究发生了转向,着重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政治丑闻和数字时代的书籍等等。

他前期的著作理论性强,包含了对意识形态、大众文化许多很有见解的论述,国内对汤普森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一、对意识形态研究单方面的集中国内对汤普森的研究大致从2008年《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的英文版权售出开始的,至今已持续十年,所以汤普森对于国内学者来说,还是属于较新的领域。

从文献检索状况来看,国内对汤普森的研究分布在三个方面: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大众传播理论的分析、深度解释学实际理论的研究。

尤其集中在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

在对汤普森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在所有关于汤普森的研究中占三分之二,主要的研究切入点是对汤普森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评论。

汤普森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了系统的梳理。

尽管汤普森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基本立场,却仍然存在一定偏差。

汤普森将意识形态的分析围绕着现代文化传媒化的中心维度,解析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

英国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范文(2)

英国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范文(2)

英国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范文(2)英国文化论文篇3浅析英国茶文化与英国文学1848年,东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来到中国,他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从中国开往印度的轮船,由此千万株以上的茶树苗在印度生根发芽,继而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

茶叶传入欧洲后,并没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样受到过多的欢迎,直到它进入远离欧洲大陆的英伦三岛,竟然奇迹地掀起了饮茶的风尚,并由此产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国的茶文化[1]。

一、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l/3生命的饮茶时间。

英式红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内容丰富闻名于世,其主要的内容包括:1.英式早茶英国人在晨起时要饮“早茶”,又名“开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时在早茶之前还会有“床头茶”,即清晨一睁眼靠在床头就能享受的茶。

而早茶主要是以红茶为主要饮料,是英国当家招牌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集浓郁和清新于一体,色泽和口感都相当出色。

正统的早茶要精选阿萨姆、锡兰、肯尼亚等地红茶调制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来自锡兰、浓度来自阿萨姆、色泽来自肯尼亚[2],可见英国人的早茶还是相当讲究的,最适合早上起床后饮用。

2.英式上午茶这是最不为外人所知的英国饮茶习惯,又称为“公休茶”,大约持续20分钟。

英国人在上午1l点(亚洲时间上午10点左右),无论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贵族还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这一时间休息一会儿,喝一杯茶,他们称之为elevens,即早上十一点时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国人工作间隙的一种很好的调剂方式[3]。

总体说来,上午茶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不可能很繁杂,所以成为英国茶中最简单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英文名称Afternoon Tea,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英国茶文化载体,英国茶正是凭借其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红茶文化享誉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

[论文]社会达尔文主义

[论文]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理论。

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英国哲学家、作家赫伯特·斯宾塞。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风行从19世纪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人认为现代的社会生物学也可归类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学派中。

“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于1944年初版的著作《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来指称1944年前的相关思潮是不确切的,但这种用法已被历史学界广泛采用。

社会达尔文主义曾被其拥护者用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理由是赫伯特·斯宾塞所说的“适者生存”。

至此,赫伯特·斯宾塞对社会和道德机制进化的理解被异化为与其哲学思想相对立的东西。

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政治倾向。

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用这一思想说明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不可避免,也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类的退化不可避免。

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进化论一样,经常被卷入关于优生学的争论。

达尔文主义和社会变革理论社会进化和文化进化的理论在欧洲思想界很常见。

达尔文之前的启蒙时代思想家,如黑格尔就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早期的思想家认为,斗争是社会生活的天然特征。

托马斯·霍布斯在17世纪写成的著作《自然状态》中已经出现达尔文所描述的对自然资源的竞争。

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其他社会变革理论的区别在于,它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应用于社会研究之中。

达尔文对进化的独特研讨与其他理论的区别在于:达尔文强调自然对人类的发展的影响高于超自然影响,认为人类像动物一样为生物学法则所约束,特别是人口增长对个体的压力。

与霍布斯不同,他相信这种压力使具备某种生理和智力性状的个体常胜于其他个体;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特征在种群中的积累会导致新物种出现。

达尔文觉得“社会本能”如“怜悯”和“道德情感”也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这些进化的结果使他们所在的社会得到增强。

世界史中的英国发展史 作文论文

世界史中的英国发展史 作文论文

英国通过第一、二轮勃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并最终攫取了海洋霸权,通过第三轮勃兴英国的霸主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增强。

英国是通过其优越的地缘位置、制度领域的创新所导致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根据机会所制定的合理政策而崛起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

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英国的崛起对当今寻求崛起的国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英国崛起历史小论文,欢迎阅读。

英国从一个在I5世纪并不为欧陆国家所重视的岛国逐步发展成为在19和20世纪大部分时问里其统治范围覆盖了非洲南部广大地区、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皮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庞大帝国。

这个帝国控制的区域范围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近40倍,人口达到了3亿多。

英国从一个位于北人两洋上的岛国崛起为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是通过与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的。

英国是在相继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之后才真正荣登世界霸主的宝座的。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政治所造成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使欧洲经济中心逐渐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人西洋西北沿岸诸国,这些国家包括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欧陆大国法国,波罗的海沿岸的荷兰与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的英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斯堪的那维亚国家。

英国通过第一、二轮勃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并最终攫取了海洋霸权﹐通过第三轮勃兴英国的霸主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增强。

(一)第一轮勃兴(1588——1674年)这里把英国第一轮勃兴的起始时间界定为1588年是从英西海战以西班牙失败而告终这一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一角度来分析的.英国的地缘政治条件和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开始的国际性的海外贸易和拓殖决定了英国的崛起是一种海洋战略的崛起,而这不可避免的会与处于海上霸权地位的西班牙殖民帝国产生矛盾。

1588年,两班牙国王腓力﹒世派遗了一支由130多艘舰船组成的“无敌舰队”进攻英国,其结果是英国凭借着巧妙的战术和先进的技术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英美文化论文:解读政治讽刺诗《押沙龙与亚希多弗》

英美文化论文:解读政治讽刺诗《押沙龙与亚希多弗》

解读政治讽刺诗《押沙龙与亚希多弗》1. 引言约翰·德莱顿( John Dryden)的政治讽刺诗《押沙龙与亚希多弗》( Absalom and Achitophel)创作于一个血与火的年代①。

此时英国正值王政复辟时期,经受着教派冲突和党派纷争等重重危机的袭扰。

德莱顿特意选择在 1681 年 11 月 17 日发表《押沙龙与亚希多弗》,此时英国政坛恰逢一个举国瞩目而又敏感的时刻:一周以后,法庭将对沙夫茨伯里伯爵被控叛国罪一案开庭审判。

由辉格党一手组建的陪审团最终设法为沙夫茨伯里伯爵洗脱了罪名,并于 1682 年 2 月将其从伦敦塔释放。

《押沙龙与亚希多弗》未能真正直接影响判决结果,但它发表后立即风行英国,引导了大众舆论,掀起一股声讨沙夫茨伯里叛国罪的浪潮,帮助查理二世所在阵营有效打击了沙夫茨伯里集团的炽热气焰。

2. 当历史照进现实:政治讽刺诗的锋芒《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长达 1031 行,是一首用英雄双韵体写就的政治应景诗,具有讽喻( allegory)特质与党派文化背景。

这首长诗混杂了基督教神学叙事、历史人物与现实指涉,形成一个宏大的时空架构,这种诗歌构造形式为德莱顿提供了一个文化叙事框架,便于他在虚构与事实之间往复穿梭。

《押沙龙与亚希多弗》是各种讽喻和影射的集合体,里面充满了众多对圣经的类比、对《失乐园》的引用、对古典传统的索引以及与真实历史事件情境的互动。

德莱顿在诗歌中将讽刺手法与反讽技巧混合在一起,制造嬉笑怒骂的效果,这种将反讽运用于引经据典模式的叙事风格被鲁本·布饶尔称为“影射式反讽”( allusive irony)( Brower 1952: 43) .德莱顿选择《圣经》典故作为讽喻框架,赋予其厚重的宗教意义与文化底蕴,恰如其分地在时事政治和历史典故之间找到极佳的类比效果和讽喻平衡点。

他的这一举动和他当时的政治身份有极大关系。

《押沙龙与亚希多弗》是以党派宣传册的形式出现,此时德莱顿拥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头衔---桂冠诗人。

英美文化论文:漫谈唯美主义世界童话的代表------奥斯卡·王尔德

英美文化论文:漫谈唯美主义世界童话的代表------奥斯卡·王尔德

漫谈唯美主义世界童话的代表------奥斯卡·王尔德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

但是,他创作的童话比他其他的作品流传更广,传播到了世界上每一个有孩子的地方。

王尔德生于都柏林的贵族之家,毕业于牛津大学,从小就受到浓郁的文学熏陶。

在都柏林三圣大学读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再加上本身才华出众,很快就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王尔德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稍带点女人气。

他衣着奇特,经常从历史书画中得到灵感来装饰自己,像个别出心裁的花花公子。

王尔德富有一种诗人气质,大学时曾得到圣三一诗歌大奖,但后来他并没有走上写诗的道路,而是选择了写评论小说和剧本。

虽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称,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已载入英国儿童文学史册。

王尔德在巴黎与伦敦遇到一些当时的印象主义画家作家评论家,他从各种观点中汲取养料。

他从一个传统美学的拥护者转化为唯美主义的创导者,成为唯美主义的先驱。

1884年,王尔德结了婚,生活富裕,心宽体胖。

1885—1886年,王尔德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当了父亲的王尔德在和儿子们在耳鬓厮磨之中获得许多灵感。

他与儿子们在乡间度过的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写下了优美动人的童话。

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有时会趴在育婴室的地上,轮番装成狮子、狼、马,平时的斯文形象一扫而空……玩累了时,他会让我们静静听他讲童话故事,讲冒险传说,他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王尔德的这种童心正是他童话的源泉。

王尔德在伦敦警局的一次扫黄行动中被发现有狎亵行为,还被证实是个同性恋者。

他爱上俊美不羁的年轻爵士道格拉斯而遭到爵士父亲的控告。

当时的英国法律不允许同性恋。

于是,他被诉讼,公众对他厌恶不堪,落井下石,他的书被查封,戏剧停演,房子里的名画与青花瓷器都被贱卖,最后被判入狱。

王尔德1897年经过两年监禁后出狱,化名隐居巴黎,1900年死于一家廉价的小旅馆,终年46岁,身边没有亲人。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向世界文坛展示了英美文学的丰富内涵、人文主义情怀,还向世界民众呈现了英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篇1论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素养、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改进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全新立体化教学思路。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跨文化人文精神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困境。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与市场关系较大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都被大幅度地压缩,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文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形象性,且精美凝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选择,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英语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高校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形成一门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人文素质、文学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1.感受语言魅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学生可以接触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作品中最为丰富的语言现象。

英语表意功能强,或典雅深邃,或诙谐幽默;或含蓄婉约,或明快粗犷。

其凝练精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在英美作家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英语音乐性的韵律美,品味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

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段、韵律等特征让读者感受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力,使读者感受艺术的熏陶。

英国历史文化概况的论文(2)

英国历史文化概况的论文(2)

英国历史文化概况的论文(2)英国文化的论文篇1浅谈从英国当代艺术看英国文化摘要:2011年11月1日,由英国大使馆文化协会推出的“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大幕。

100多件参展作品全部是1980―2010年间创作完成的。

艺术家们用雕塑、绘画、摄影、录像等不同的方式向我们纪录和展示了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艺术创新和探索及其由此引发的艺术观念、艺术风貌的变化;同时透过这些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英国近30年来的社会、文化变迁。

关键词:英国当代艺术;英国文化;英国制造2011年11月1日,由英国大使馆文化协会推出的“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大幕。

这次英国制造的展品全部都是由英国文化协会提供的。

英国文化协会成立于1934年,收藏有八千多件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为继续向中国观众介绍英国当代文化,英国文化协会在其八千多件藏品中,精挑细选了30几位当代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到中国进行巡展。

先后在成都、西安和香港举行了展览。

苏州是这次巡展的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大多出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活跃于英国艺术界,大多数是”英国青年艺术家”成员,其中包括迈克尔•兰迪,达明安•赫斯特,吉莉安•维尔林,莎拉•卢卡斯等,现在都是蜚声国际的知名艺术家。

这次参展艺术家中还有7位特纳奖的获得者。

特纳奖创立于1984年,以英国著名艺术家威廉.特纳的名字命名。

该奖项是英国首个给青年艺术家设立得奖项,以发展和推动先锋艺术为宗旨,被视为欧洲最重要和最有威信的视觉艺术大奖。

100多件参展作品全部是1980―2010年间创作完成的。

这30年,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动力带来了英国以及全世界生活、观念的革命。

艺术家们用雕塑、绘画、摄影、录像等等不同的方式向我们纪录和展示了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艺术创新和探索及其由此引发的艺术观念、艺术风貌的变化;同时透过这些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英国近30年来的社会、文化变迁。

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大全

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大全

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大全随着科技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的。

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教学方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浅论英美文学与英语阅读教学一.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定位(一)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开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进步。

程爱民(xx:17)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去进步学生的欣赏程度或是英语程度”。

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阔英语学习者。

因此,在高中阶段,一方面,老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课堂中浸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而且能实在进步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

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学生的英语程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步。

(二)高中学生的自身开展需求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当代的高中生,他们对新颖事物仍然充满好奇,内心感情丰富,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才能。

事实上,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化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他们尤其喜欢原版小说,学生要求老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

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浸透,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安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篇一一、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全球一体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来在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企,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员了解该企业文化以便工作顺利进展;与外企有往来的人员也要懂得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文化不同导致的交际不畅。

英国绅士文化英文作文

英国绅士文化英文作文

英国绅士文化英文作文英文:Gentleman culture in the UK is a fascinating topic. As a native Brit, I have grown up surrounded by this culture and have come to appreciate the values and tradition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being a gentleman.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gentleman culture in the UK is the importance of manners and etiquette. This includes things like holding doors open for others, saying please and thank you, and being respectful to others. These small gestures may seem insignificant, but they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in how people perceive you.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gentleman culture is the way that men dress. In the UK, it is common for men to wear suits and ties to formal events, and even to work in some industries. This shows a level of respect for the occasion and for the people around you.Being a gentleman in the UK also means being chivalrous towards women. This includes things like offering to carry their bags, walking on the outside of the pavement, and standing up when a woman enters the room. These gestures may seem old-fashioned, but they are still appreciated by many women.Overall, gentleman culture in the UK is about showing respect and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It is a way of lif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is still valued by many people today.中文:英国绅士文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英国社会与文化论文

英国社会与文化论文

British Parliament: Mother of Parliaments When it comes to British Parliament, the first impression occurs to us is “Mother of Parliaments”. We are told that many other countries followed the model of Britain to establish their own parliaments. However, what made British Parliament “Mother of Parliament”? Below are some of my points.First, it has the longest history. In 1215, the lords forced King John to sign the Great Charter, which covered two important matters: no tax should be made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council, and no freedom should be arrested or imprisoned except by the law of the land(Chang Junyue, p.50). After King John died, his son, Henry III, wanted to defeat the lords and their charter but failed. This time, the lords forced him to accept the charter and the “parliament”, including the lords, churchmen and knights from each county. In order to raise funds for wars, Edward I opened a new parliament in 1295. People called it the model parliament because its composition became the model for later parliaments. The model parliament is the beginning of British Parliament.Second, it always struggled to limit the monarchy. Since its birth, Parliament has started the fight against autocracy. There were a lot of despots in ancient Britain. They were irreconcilable with Parliament and intended to withdraw its powers. Therefore, Parliament used various methods to protect itself and constrained the king’s power. It influenced the state affairs by petitioning to the king, weakened the monarchy by financial powers and even threatened the king by wars. At last, Parliament managed to defeat the monarchy and make it work for 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 Because of these, British Parliament is known as “the cradle of democracy”.Third, it created new electoral system. Before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the electoral system of Parliament was under control of the king, so feudal officials and rich people could manipulate elections. Nevertheless, since 1832, Parliament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These reform measures gradually abolished restrictions on property and gender of voters and determined the constituencies b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us common people could enter Parliament to participate into politics, which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 UK.Forth, it also created party system. Before the mid-19th century politics in Britain was already dominated by the Whigs and the Tories, but they were not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modern sense. After the reforms, both evolved into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came to mature: the leader of the party with most members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becomes Prime Minister and he chooses other Ministers from his own party colleagues. The party with the next largest number becomes the Opposition. This system makes political parties in Parliament more systemat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Also,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Ruling and the Opposition makes Parliament more democratic.In conclusion, British Parliament is one of the earliest democratic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human history. Its originality brings it the title of “Mother of Parliaments” and its spirit will influence the world forever.Bibliography常俊跃,英国历史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朱永涛,Essential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关于反映社会的作文

关于反映社会的作文

关于反映社会的作文英文回答:In the labyrinthine tapest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society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shaping the experiences, values, and aspirations of its members. It is a complex and ever-evolving entity, mirroring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ose who inhabit it. Literature, as anart form that seeks to capture the human condition, has long served as a mirror to society, reflecting its myriad facets and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its complexities.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themes in literature is the exploration of social hierarchy and inequality. From the stratified societies depicted in ancient Greek tragedies to the caste systems of feudal Japan, writers have delved into the ways in which social structures shape individual lives. In Jane Austen's classic novel "Pride and Prejudice," for example, the rigid social hierarchy of Regency England serves as a backdrop for the romantic entanglements of theBennet family. The characters' social status influences their relationships, ambitions, and access to opportunity, highlighting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societal norms can have on personal fulfillment.Another significant aspect of society that literature often explores is the role of tradition and conformity. In many cultures, tradition exerts a strong hold on individuals, dictating their beliefs, behaviors, and expectations. Literature can illuminate the tensions that arise when individuals challenge or deviate from societal norms. In Henrik Ibsen's play "A Doll's House," the protagonist, Nora Helmer, embarks on a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that leads her to question the suffocating conventions of her society. Her decision to leave her husband and children in pursuit of her own happiness sparks controversy and forces audiences to confront the limits of societal expectations.Literature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edding light on social injustices and inequities. By exposing the suffering and discrimination faced by marginalized groups,literature can raise awareness and promote empathy. In Harper Lee's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the young narrator Scout Finch witnesses firsthand the racism and prejudice that pervade her Southern town. Through her innocent perspective, Lee exposes the hypocrisy and violence that underlie a deeply segregated society. Such works of literature serve as powerful catalysts for social change, inspiring readers to challenge injustice and work towards a more just and equitable world.In addition to addressing societal issues, literature also offers a window into the collective psyche of a society. By examining the characters, themes, and literary devices used in a particular work, we can gain insightsinto the values, beliefs, and anxieties that preoccupy a given culture. In the works of modernist writers such as James Joyce and Virginia Woolf, for example, we find a preoccupation with the fragmentation of identity and the alienation of individuals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Such literary explorations reflect the profoun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hifts that characterized the early 20th century.中文回答: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历来充当社会的镜子,反映其多方面特征,提供对其复杂性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姝彦(29)
Class 4
Comments on the Reservedness
The characteristic English pose involves keeping the head held high, the upper lip stiff and the best foot forward. In this position, conversation is difficult and intimacy of any kind of almost impossible. This in itself is a clue to the English character.
If you ask me which aspect of the English character impress me most, I will say "reserved" without hesitation. British people will not show their passion and feelings casually like the French.To other Europeans, the best known quality of the British,and in particular of the English, is"reserved". A reserved person is one who does not talk very much to strangers,does not show much emotion, and seldom gets excited. The English seem to be quiet most of the time. When making a journey, they may try their best to find an empty seat or compartment. If they have to share the compartment with a stranger, they may travel many miles without starting a conversation.
Sherlock Holmes, in the BBC's TV miniseries Sherlock, is a typical English person who is reserved.Sherlock is a British television series that presents a contemporary update of Sir Arthur Conan Doyle's Sherlock Holmes detective stories. He is presented as lacking sympathy, and it is implied that he has been diagnosed with a personality disorder.Without doubt, he is reserved and calm which gives people an impression that he is cold-hearted. However, at the end of the serious,he gives his life for his friend, Doctor John Watson.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being reserved does not mean being cold-hearted, it just because people can not demonstrate their love casually and audaciously. They just do not show their feelings and cherish their love in their heart, which reminds me of a person, Severus Snape.
Professor Severus Snape is a fictional character in Harry Potter written by J.K. Rowling. In the novel, he is hostile toward Harry. Snape is generally depicted as being cold, calculating, precise, sarcastic, and bitter. He strongly dislikes Harry and often
insults him by insulting his father, James Potter. As the series progresses, it is revealed that his treatment of Harry stems from Snape's bitter rivalry with James when they were in school together. In particular, James and Sirius bullied Snape.However Snape loves Harry's mother, Lily Evans.He met Lily when he was nine, and fell deeply in love with Lily, becoming a close friend of hers.However, Lily married James Potter, his deadly foe.After leaving school he joined the Death Eaters. Shortly before Lily Evans was killed by Lord V oldemort, Snape changed sides. He was killed by Lord V oldemort as he wanted to protected Harry. Upon his death, it was revealed that his deep, strong, romantic love for Lily Evans.
I was moved to tears every time I read the section that Snape was died. Without doubt, he was reserved as he hid his love for Lily so deeply that he insisted on protecting her son secretly, which was known by nobody.I was amazed by this reserved man. The reservedness is the symbol of the British, which leaves people an impression that the British is ruthless and heartless.What I want to say is that the British is just reserved.They just show their love in a low-key w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