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导学案答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开卷有益】1.古诗赏读(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赏读:对千夫所指的民贼怒目而视,对孤弱的幼儿甘愿俯身做牛马。
表现了鲁迅对敌斗争、对弱者关爱的精神。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赏读:把我的拳拳爱国心向天上寒星表达,虽然不被察觉,但我仍要把一腔热血献给祖国。
2.成语积累(1)爱莫能助:爱,爱惜;莫,不。
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2)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3.名句积累(1)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知识储备】1.走近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字,中国现代伟大的、、,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2.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
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篇。
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选自《彷徨》中的唯一一篇。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
祝福答案
《祝福》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第三课时一、1、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了,可以被“宽恕”了。
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
她的精神崩溃了。
两句话的语气很不一样,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2、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
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3、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迫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和冷漠。
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
“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4、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烦恼,而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也未必”——意识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其实“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总之,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
“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二、1、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
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祝福 导学案 答案
《祝福》导学案(一)巩固案答案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1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
(不超过50字)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
②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祝福》导学案(二)巩固案答案3.【答案】C【考点】考查正确选用成语【解析】敝帚自珍:敝:破的,坏的;珍:爱惜。
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首先语境中作品是作家的不是编辑的,不算“自珍”,能出版的作品不算是不好,所以不算“敝帚”。
所以语境中的成语使用错误。
【思路点拨】成语使用主要要考察成语在使用时和语境的搭配是否得当,色彩、对象、场合、范围等,要注意在理解了成语的语义之后再加以判断。
4.【答案】B【考点】考查辨析语病。
【解析】A 项不合逻辑,第二个分句中,“参赛选手通过”“角逐”,与第三个分句中“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矛盾,应改“通过”为“经过”。
祝福导学案答案
《祝福》导学案答案1.梳理课文情节眼前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回忆开端初到鲁镇,帮工鲁家发展被迫改嫁,被卖深山,勤劳谋生高潮丧夫失子,再到鲁镇眼前尾声祝福之夜,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5、A (B项,炮páo烙;C项,拓tà本;D项,形骸hái)6、C (A项,百无聊“懒”应为百无聊“赖”;B项,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D项,“鬼”秘应为“诡”秘)7、D(解析:①俨然,庄重地样子。
凛然,指表情严肃,可敬畏的样子。
根据四叔这个人物形象判定应当是俨然。
②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和所料相符。
诚然,是的确,实在;据文意应是诚然,用果然后文就不能说推想了③漠然,指静默不语也指态度冷淡。
淡然,是不经心,不在意。
此处家里短工的淡然,是说穷死也没有什么好惊奇的。
故应用淡然。
④悚然,是恐惧害怕,意外震惊。
猝然,是突然,意想不到。
后背遭芒刺一般显然是祥林嫂给我的意外震惊之感,故用悚然。
⑤坦然,心里平静没有顾虑。
自然,是不勉强,不做作,不呆板。
此时是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一时的内心平静)8、D(解析:A项,“安土重迁”指在某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之谬;B项,“独树一帜”比喻自成一家,此处应为“独领风骚”;C项,“贻笑大方”意思是让内行人见笑,已有被动之意,属语意重复的错误。
)9、①(D )②(G )③(F )④(C )10、B(正衬应为反衬)11、B(解析:祥林嫂的与命运开始抗争,反抗命运的意识,萌发了反封建意识表述均不正确)第二课时衣着打扮脸色眼睛精神状态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2.比较三次肖像描写的异同,分析其用意。
高二《祝福》导学案附答案
高二《祝福》导学案附答案【高二《祝福》导学案】三维总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3.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自主学习】1、字音积累钝( dùn )响寒暄( xuān ) 朱拓( tà ) 间( jiàn )或悚( sǒng )然踌蹰( chóu chú ) 不更( gēng )事谬( miù )种淡( dàn )然俨( yǎn )然雪褥( rù ) 瑟( sè )瑟有声尘芥( jiè )堆形骸( hái ) 脸颊( jiá ) 沸反盈( yíng )天贺家墺( ào ) 荸荠( bí qí ) 絮絮( xù ) 呜咽( yè )驯( xún )熟桌帏( wéi ) 讪讪( shàn ) 咀嚼( jǔ )( júe )赏鉴(jiàn) 渣滓( zhā zǐ ) 瞥( piē ) 拗( niù )不过蹙( cù )缩门槛( kǎn ) 窈( yǎo )陷惴惴( zhuì )歆享(xīn xiǎng ) 牲醴( shēng lǐ ) 蹒跚( pán shān )2.字形积累寒暄(喧哗) 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 (回头)形骸 (惊骇弹劾) 惴惴 (揣摩湍急)3.字义识记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完整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描写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年8月初版。
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祝福导学案答案
祝福(答案)
第二课时
2.倒叙。
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人对祥林嫂一生的关注。
(2)增强作品的悲剧气氛。
(3)避免叙事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
(2)初来鲁镇时的祥林嫂,是逃避婆婆逼嫁而离家打工的,她以精神力量抗拒人生灾难,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
虽然生活困苦,“脸色青黄”,但精力充沛,两颊还是红的,穿着也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和内心世界的明净。
再来鲁镇时的祥林嫂,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吃,自己又被大伯逐出,精神受到挫伤,意志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习惯打扮。
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了精神力量。
临死之前的祥林嫂,因再嫁而且丧夫,受到周围所有人的歧视,沦为乞丐,物
质上一无所有,精神已经完全枯竭,也毫无寄托,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
(3、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有一定的反抗性,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
第三课时
3.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体会其精彩之处。
(略)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二、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2、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 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 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 而是她的自发反抗, 她要摆脱这任人宰 割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 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 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 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 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三、 1、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 品味和取笑的材料。 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 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 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2、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 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 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 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 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 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 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 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 镇上的人们 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 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这些, 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 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 要忍受巨大的精 神压力。 4、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 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 12 元鹰洋去捐门槛,是 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 她要顽强地活下去, 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 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 眼光也分外有神”, 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 运了。 5、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 可四 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 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 ”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阻断了祥林 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祝福》导学案答案
(一)了解作者,掌握背景
《春》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他的散文中的名篇之一,最 初发表于1933年7月。作者通过对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 景象的描绘,赞美了春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一)了解作者,掌握背景
寓有积极向上、奋发向前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前程乐观、充满信心的 态度和心情。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创自也须算在我之内,而且也不如相信自己之切于事实。……我也相信鬼 话了!而且还得依着它找出道理来,证实它。……这不但对于迷信之反抗而已, 在我说明它之内容后,已足证实它的存在了!这是第一步大胜利。我于是又进一 步要驱逐它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这鬼话原是可怕的!它分明又复来作弄了,报应!现的报应!三月十五日先 母的忌辰前夕。“前世的孽债要清算”哪!我应该给谁呢?家仍只是债之源很明 白了。老债要和新债算在一起,是的。……其实连老债都不很分明,因究竟未曾 与立契。
2、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2、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第①②段总写春天来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一个新来的季节写得有形有 情,有声有色。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找出描述性的语句划下来,并体 会其作用。
2、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②课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山” “水”“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并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前两个分句 分别从山的哪一方面,水的哪一方面说的?“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四叔且走且告,指土堆中包有“戕害生灵”的铁铸巨富的话,忽然记起, 正和喝五圣水一样。其实,这大抵已经成为我慢性的毒药了,因为很抱歉,我竟 完全被忘却,平时毫无预兆,每说悟不悟之类,常引起事物的本相来。我于是日 见烦躁,
《祝福》第四课时学案(带答案)
《祝福》第四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2、把握小说以“祝福”为题的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找出文中的雪景描写和“祝福”场景。
自然环境:年末雪景环境描写社会环境:鲁镇祝福景象二、分析小说中的雪景描写1、(第2段)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2、(第32段)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作用:表现祥林嫂死后“我”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3、(第112段)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凄惨命运。
三、把握小说中“祝福”场景的描写1、祝福1:鲁镇年终的大典(第2段)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句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作了伏笔。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作用: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而且年底“祝福”的忙碌情景与祥林嫂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了她最终悲惨的结局。
2、祝福2: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第72—76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第2课 《祝福》 导学案 (第一课时)【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提示与建议: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互动探究】 §背景知识扫瞄 1.文学文化常识《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
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版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有篇目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记住字形监.( )生 寒暄.( ) 陈抟.( ) 朱拓.( ) 两颊.( ) 蹙.( )缩 惴.( )惴 形骸.( ) 悚.( )然 谬.( )种 负疚.( ) 俨.( )然 窥.( )探 窈.( )陷 草窠.( ) 渣滓.( ) 歆.( )享 间.( )或 钝.( )响 更.( )事 新正.( )醺 桌帏.( ) 炮烙.( ) 醉醺.(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笼更 拗红 正 泊§文本精要探究1.快速阅读课文,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的主要2.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3. 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4.文中共有三处写到祝福景象,除了1-2段外还有两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含答案)
《祝福》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二、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6.找出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三、深入探究1.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2.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祥林嫂态度如何?3.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祝福》导学案答案一、文学常识1.《彷徨》,鲁迅,《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二、1.(1)鲁四老爷、四婶;(2)“我”;(3)祥林嫂;(4)柳妈。
2.倒叙。
3.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将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开头,然后通过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这样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祥林嫂的真正死因。
同时也表现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祥林嫂深深的同情。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示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5.眼前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1——2节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节回忆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节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节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66 ——110节眼前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1节6.(1)初到鲁镇:顺着眼一一安分、忠厚脸色青黄一一生活艰辛两频还是红的一一年轻模样周正手脚壮大一一耐劳、勤快(2)再到鲁镇两颊已经消尽了血色,眼角带着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精神一一这里写她丧夫丧子,精神备受刺激,极度悲伤,作者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极度痛苦和悲伤。
《祝福》导学案答案
2《祝福》导学案答案一、1、字音积累钝( dùn )响寒暄( xuān )朱拓( tà)间( jiàn 或悚(sǒng )然陈抟(tuán)踌蹰( chóu )( chú)不更( gēng )事谬( miù)种俨( yǎn )然雪褥( 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 )脸颊( jiá)贺家墺(ào )荸荠( bí)( qí)呜咽( yè)驯(xùn )熟桌帏(wéi 讪讪(shàn )咀嚼(jǔ)( jué)渣滓(zhā)( zǐ)瞥( piē)拗( niù)不过蹙( cù)缩门槛( kǎn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炮烙(páoluò) 2略3、文学常识(1)《彷徨》,鲁迅,《彷徨》和《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2)、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梳理情节1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开端:祥林嫂凄然死去发展:祥林嫂初到鲁镇高潮:祥林嫂被迫改嫁结局: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2倒叙作用:⑴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⑵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浓郁的悲剧气氛。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四、鉴赏人物形象(一)、祥林嫂1、⑴、初到鲁镇 A、肖像: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生机旺盛;又只是顺着眼——安分善良;她模样还周正——相貌端庄;手脚都壮大——吃苦耐劳;B、表现: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爱劳动,能劳动,不挑剔;C、变化:食物不论,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易满足,很容易活下去;在她身上,集中了旧中国农村妇女所有的优秀品质:善良、安分、吃苦、耐劳、易满足、不挑剔……⑵、二到鲁镇白头绳——再嫁再寡,夫死子亡;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生活依旧;脸色青黄,消失血色——再受打击,形容枯槁;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已无先前那样精神了——目光呆滞,饱含无限辛酸;手脚已没有先前灵活,死尸般的脸上没有笑影,直着眼睛讲她日夜不忘的故事,不和人交谈,紧闭嘴唇,默默的跑街,扫地——麻木,无望⑶、被赶出鲁家后,沦落为乞:头发全白,长相与年龄不相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衰老不堪;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精神已经完全麻木;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仅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具活僵尸。
祝福导学案,下载后直接用(包含答案)
《祝福》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过程一、基础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少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3、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5、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下来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手中,由各组组长挑选疑问最多的问题交给老师。
二、知人论世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祝福》导学案答案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
2、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三、结合具体情节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1、(1)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
(2)文中春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
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结合具体情节分析祥林嫂的形象A、肖像描写:找眼睛,论特点⏹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我鬼神——忽然发光(一丝希望)B、语言描写:找对话,论特点⏹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C、动作描写:找动作,论特点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为生存,维护做人的基本要求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为维护封建妇道自我尊严的反抗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追求人的平等权利问:死前问我鬼神——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3、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身份)2、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性格)3、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精神完全麻木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导学案【学习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知识链接】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
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第一、二课时(预习)一、描绘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
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
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点拨:倒序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节内容记叙方式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倒叙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二、文本解读,合作探究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
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据此体会许寿裳先生的名言:“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点拨: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
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
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皱了第二次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恪守礼教之顽固。
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这次,他暗暗告诫四婶,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这又恰恰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
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林嫂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赏鉴”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
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
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
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
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息的。
她并非死于自杀,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
再者,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
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
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
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如有,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明确:反抗过。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
”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
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4、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即如何辩证地看待她的反抗)?甲: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
这一切,都表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封建礼教也曾进行过坚韧的反抗。
这反抗闪烁着反封建礼教、反封建迷信的亮色。
乙:小说确实刻画了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但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
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
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
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
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
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
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
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5、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来源:Z|xx|]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
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三、探讨小说艺术特色1.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1)读下面三段选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
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
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
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
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
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
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小说中曾经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
如初来时顺着的眼;到再来时没有原来精神,且带些泪痕;捐门槛后“分外有神”;四婶一声吆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乞讨时“间或一轮”;问“我”时“瞪着眼”等。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最能传神,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心灵的秘密。
大师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语言特色,品读相关文段。
分角色朗读。
(参阅创新设计P16左上)*沉郁的语言特色*个性化人物语言*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归纳小结】请大家概括小说的主题。
确规明确:《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
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当堂检测】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
字数为2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