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2019年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2019年文档资料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2019年文档资料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五千多年的沧桑,中华民族,以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著称于世,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伟大民族。

在源流深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的祖先不但善于创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特有经济、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文明。

翻阅我国历史,其实更像是一部战争史,但每一次经历了战争的更替、聚散分合、迁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

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干年而不衰的" 大一统" 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 的文化。

、文化大一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个人认为本要求和标志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创建;价值系统的奠定。

社会制度的创建,标志着政治统的完成和思想统一的进行,标志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统治者自觉进行文化建设的反映;社会制度的创建,确立了该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导向的作用,对处于文化深层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也起着引导方向的作用;社会制度的创建,使该国属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别的文化要素(子系统),整合于一个统一的制度之内,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统一类型的文化。

同时原来的不同文化的要素(子系统),又可以在整合后发挥更大的功能。

秦汉(主要是汉代)时期创建的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位一体的土地所有制度;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和特征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儒为主, 以法为辅,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而统合诸家的思想文化制度; 以太学为主导的官方学校教育制度,等。

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大一统的、多民族的、趋善求治的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形成,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PPT22页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PPT22页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Biblioteka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Thank you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先秦-秦汉(2019)

先秦-秦汉(2019)
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 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 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
B.佛教的广泛传播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选D。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牛是重 要的生产工具,也是财富的象征,因此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牛。
概念解释: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 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 世卿世禄。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 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 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 度规定。 (1)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 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适应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 B 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 C.学思结合 D.因材施教 (2)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 键时期,墨子的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 C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节用
小结: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 私有制
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
交纳贡赋
税制改革(初 税亩)
改革的分类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 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 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 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 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对现存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和完善。

秦汉时期的统一思想与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统一思想与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统一思想与民族融合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统一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通过秦始皇的统一和汉高祖刘邦的建功立业,中华民族实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迈向了统一和稳定。

然而,中华民族的统一并不仅仅是指领土统一,更是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统一思想和民族融合的推动下,秦汉时期塑造了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和繁荣的中华文明。

首先,统一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朝崇尚法家思想,通过强力统一和集权,实现了国家的一体化管理和社会的稳定。

秦始皇发布的一系列法令和行政措施,为中央集权和统一大一统政权打下了基础。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文化标准化的工作,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进一步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的稳定性。

在汉朝,刘邦采纳了儒家思想,充分发挥了其强调仁爱和民主的特点,通过文化合一的政策,使各个民族的人民都能够感受到统一的文化价值观。

这些统一思想和政策的推动,促使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其次,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度和汉朝发展起来的九品中正制,将各个地区的人民置于相同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之下,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秦汉时期的交通发展,尤其是河南和江汉地区的运河开通,进一步便利了民族间的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坚实的交流平台。

这些交流与互动的结果,使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被弱化,民族之间的关系逐渐趋向于融洽和和谐。

此外,秦汉时期的统一还体现在同化政策的推动中。

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央政权的统治力和控制范围,秦始皇开始实施了边塞封疆、并举措施。

这一政策鼓励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移民,既增加了中央政权的直接控制力,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从而使边疆地区的多民族聚居逐渐向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转化。

同时,秦汉时期还实行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即赐姓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中央政权赐予被统治地区的人民汉姓,使不同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形同普通汉族人民,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45秦汉时期的文化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45秦汉时期的文化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45秦汉时期的文化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一、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1.有机结合。

(统一;多样化)原因:秦汉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造就了文化的统一性;。

但各地文化特点不可能短期消除且秦汉又是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各民族的发展也促使文化多样化。

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朝独尊儒术,都具有大一统的特点;同时各地、各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中华文化。

2.空前频繁。

原因:秦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且中外交通发达,特别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秦汉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3.世界先进行列。

原因:秦汉政治强大,经济发展,继承先秦文化成就。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成就等,表明那时的中国科学技术等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先进行列,文学艺术等也形成与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格。

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4.气势。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和统治者的气魄的影响。

★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⑴国家长期,社会的与经济的,为科技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和条件。

秦汉时期出现了许多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⑵秦汉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各民族的加强,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⑶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交往频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佛教和与之有关的文化艺术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二、科技1、特点:秦汉科技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2、科技成就表:3、科学发展的原因:(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①政治统一、社会安定(前提是大一统);②封建制度的初步发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④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⑤对外交往的扩大,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⑥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三、哲学和宗教1、董仲舒新儒学取得统治地位背景:①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汉朝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

稳定的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文化的趋同与统一。

同时,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又使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

统一,使中华文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统一前提下的多样,又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举例:秦建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国家,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汉初以道家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随着边疆各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中华民族文化。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外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表现在哪里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两汉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通畅,极大地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举例:秦汉时期,交通发达,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明广泛外传至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同时,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流入中华。

西域成为当时世界几大文明汇聚处。

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使中国能够大规模地吸取外来文化,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举例: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数学方面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秦汉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很高,也很全面。

这就使秦汉文化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

4、气势恢弘第四个特点是秦汉文化气度不凡,气势恢弘,而且充满自信,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具有这一特色,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给它提供了大制作、大手笔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有关。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发源地——四川青城山
三、史学和文学艺术
1.史学成就 2.文学成果 3.艺术
1、史学的巨大成就
西汉司马迁《史记》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黄帝—汉武帝)
东汉班固《汉书》 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 (西汉历史)
无史
或或人
韵家
轻重固
——
鲁 迅
之 《 离 骚 》 。
之 绝 唱
(1)《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用“地理” 命名的地学著作,他在《山经》、《禹贡》等 古代地理学的基础上,开创了疆域沿革的的地 理学研究领域。它以疆域政区为纲,依次叙述 了103个郡国及所辖1578个县、道、邑、侯国的 建置沿革。并附记有各郡国的户口数字等。在 《汉书·地理志》的影响下,后代以论述疆域政 区沿革为主的地理著述大量出现,形成了中国 古代独具特色的地理学体系。
(2)绘画:墓室壁画、帛画(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汉代艺术的 珍品)、木刻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也 有许多珍品。
许多艺术作品都表现了秦汉时期国力 强盛、社会稳定的状况,表现了当时社 会生活的情形,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 艺水平和美学修养。
.秦兵马俑(1974年陕西临
潼陪葬坑出土的秦兵马 俑。)
4 气度不凡,气势宏伟,充满自信
一、秦汉时期的科技
1.天文历算、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2.数学的巨大成就 3.地理学 4.农学 5.良医辈出
1、天文历法
(1)汉代关于天象的记录非常丰富,《史书·天官书》和 《汉书·天文志》。《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河 平元年(前28)……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 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把太阳黑子的位置、目测大小、 形状和准确的出现日期都叙述得很详尽。这是世界公认的关 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思考: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 竹木简、帛。
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 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 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 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美]德克· 卜德《中国物品西传考》 造纸术问世前人类的书写材料 古埃及纸草: 易断裂,难以保存 巴比伦泥板: 笨重 印度桦树皮: 不易保存 希腊羊皮: 昂贵 甲骨;青铜;竹木简;丝絮 中国: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2.备考策略:(1)首先应该抓住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大一统,从政治的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等角度归 纳相知识,形成秦汉时期总的时代特点。 (2)秦汉政治是相似的,但是,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却差 异很大,学习中注意归验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 影响,并能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
一、秦朝文化
统一文字
(1)小篆: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 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 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 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 定。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 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 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 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 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 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儒生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 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 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 即为“坑儒”。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中外文化史课件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中外文化史课件
3.佛黄结合:佛教中国化的开端
– “老子化胡”的传言 – “无为”与“空”的比附 – 佛道共好的表征
3.道教的创建
– 东汉末年,东方,张角张梁兄弟,太平教,《 太平经》,黄巾起义。
– 东汉末年,川蜀,五斗米教,《太平经》,“ 以道法治民三十年”。
4.道教的文化渊源
– 古代的鬼魂崇拜——道教神祇体系 – 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道教修炼方术 – 黄老之学 – 吸收儒、墨、阴阳五行、谶纬、佛教等诸家内
五、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
1.背景:
– 世界文明史上,轴心阶段之后的帝国阶段通常 产生并利用宗教的时代。
– 两汉儒学虽然融入了阴阳谶纬之说,但依然受 到先秦儒家的人文传统的制约,有学无教; “敬 天法祖”有教无学。
2.佛教的传入
– 西汉末年哀帝元年(前2年),大月氏传入 –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正式传入 – 公元68,建立白马寺
地同域 • 废除封建邦国制,实行郡县制,打破地区
壁垒 • 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
– 湖南西部新出土的秦简内容表明了秦朝时候对 于边缘山区的行政管理的细致高效。
修秦律 • 在秦国原有刑法基础上,吸纳六国有关条
文法律,制定秦律。 • 20世 纪 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 11号墓中出土《秦 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 答》等多种法律文书,条文细密,苛责严厉,具备 了刑法、诉讼法、民法、军阀、行政法、经济法等 多方面内容 。
– “三皇”、“五帝”——“皇 帝”;命为“制”、令为“ 诏”,自称“朕”。
– 朝廷设“三公”、“九卿” ,使政权、军权和监督权分 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 辖制。
–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非世 袭的任命制。
–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秦汉文化知识框架

秦汉文化知识框架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经济蓬勃发展

汉朝:统一铸五铢钱

时 文化繁荣, 期 思想统一
秦朝: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汉朝:在中央设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民族联系加强
秦朝:修020
1.“秦王扫六合”
建立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王嬴政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思想:焚书坑儒 军事:筑长城、开南疆
2.“伐无道,诛暴秦”
原因



经过



结果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大泽乡遇雨 第一阶段:陈胜、吴广起义 第二阶段:刘邦、项羽起义 秦朝灭亡 西汉建立
3.大一统的汉朝
原因




措施


客观:“文景之治”的经济基础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 政治:削弱诸侯国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中央设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4.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
汉通西域
汉设西域都护 班超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
5.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治大一统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第二阶段: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秦汉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①大一统(疆域和制度奠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小农经济、儒家正统)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阶段大一统——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处于统一政权统治下的国家2、表现: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巩固,奠定后世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②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贸易开始(汉朝丝绸之路)③文化:由多元到统一,武帝以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汉初道家→武帝儒家)④民族:拓展疆域并加强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发展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前221——前206,定都咸阳)(一)统一条件:1、客观:大势所趋——①民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经济发展需要:各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2、主观:秦国强大——①地理: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历史基础:商鞅变法,富国强兵③统治者个人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广纳贤才(二)过程:远交近攻,灭六国→征服南方越族;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二、秦朝的国家治理(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选择性必修1第1课)(1)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强调皇帝独裁专断中央集权——指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一个核心:皇权至上(3)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4)两大趋势: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5)四个阶段:战国(萌芽)、秦汉(建立)、唐宋(成熟)、明清(顶峰)1、确立皇帝制度:(特点)①皇帝独尊——地位不可僭越②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③皇权至上——家天下2、中央行政制度(中枢机构):三公九卿(1)职能:丞相——行政,总揽全国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参政方式:廷议(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3)中央官职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互相牵制,总于皇帝)②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③家国同构(家事、国事尚未分开)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选择性必修1第1课P4)(1)内容:实行郡县两级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分别管理民众和治安(选择性必修1第17课P100)(2)分封制与郡县制对比(周秦之变)分封制(贵族政治)郡县制(官僚政治)身份贵族官僚建立基础血缘地缘(地域)权力来源世袭(世卿世禄)中央任命经济来源来源于封地来源于俸禄官员职权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易割据(地方分权)(3)意义: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准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延续至今(还有元朝的行省制)(概念)官僚政治:官吏由皇帝任免,皇帝通过各级官僚实现对国家的管理贵族政治: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4、文书制度(含义:政府政令、公文的发布、执行和管理的制度)(1)概况(选择性必修1第1课P4)前提:统一文字(书同文)→邮传系统(五里一邮,邮属于亭的下级机构)(2)意义:确保皇帝和中央的政令传送到各地5、选官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选择性必修1第5课)方式:向官吏学习律令做官标准:知法守法6、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①考核制度: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概念:将官员的政绩做成计薄上报中央②监察制度: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地方)(二)其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置郡县经济统一货币(秦半两);统一度量衡(选择性必修2第7课P35)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五尺道(选择性必修2第12课P67)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之后出现隶书);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政治法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撰;律和令都有法律效力基层分类编户籍;实行乡里制,推行什伍组织(选择性必修1第17课)社会迁徙六国贵族豪强——便于控制管理,以强化中央集权民族设典客、典属国官职(选择性必修1第11课P60)书法演变历程:甲骨文(商)→金文(西周)→小篆(秦朝)→隶书(汉)→楷书、行书、草书(魏晋)三、统一的历史意义(1)(疆域奠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初步奠定中国疆域(2)(制度奠基)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影响深远(3)(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四、秦的灭亡(1)原因:暴政(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阶级矛盾激化(2)过程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2、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贰、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概况:(西汉)前202——9,汉太祖刘邦建立,定都长安(东汉)25——220,汉光武帝刘秀建立,定都洛阳一、西汉(一)西汉的建立1、公元前207——前202年:楚汉之争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二)汉初的统治:文景之治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2、措施:(1)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2)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节俭、减刑)(3)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基本继承秦代制度,但也有发展)继承——中央:三公九卿制发展——地方: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推行)A、原因:①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②稳固汉初统治的需要B、汉高祖刘邦时郡国并行制前后的变化①前期分封大量异姓王(目的是拉拢各方势力,打败项羽夺得天下)②后期剪除异姓王,分封刘姓子弟,杀白马盟誓,目的是为了维护刘氏统治和皇位传承C、后果:随着王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D、后世解决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内容:a.允许封国子弟继续分封为侯,使封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b.诸侯只得衣食租税,没有其他特权。

秦汉大一统精神的认识

秦汉大一统精神的认识

秦汉大一统精神的认识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统一大一统的先河,而汉朝则将这一思想推向极致,形成了秦汉大一统精神。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秦汉大一统精神进行深入探讨。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他废除了诸侯分封制度,设立郡县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等标准,统一文字、法律等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官僚体系。

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石。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思想,更加强调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

汉武帝开创了“文景之治”,推崇儒家思想,设立太学,兴修经书,推行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此外,汉朝还通过丝绸之路和西域交流,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再者,秦汉大一统精神还体现在对外征战和边疆治理上。

秦始皇修筑长城,巩固北方边防,消灭了匈奴等北方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而汉武帝则开拓西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这种对外征战和边疆治理的精神,体现了中央政权的强大和统一的意志。

总的来说,秦汉大一统精神是中国古代统一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
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的延续,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象征。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秦汉大一统精神,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国家繁荣昌盛。

愿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秦汉大一统知识点总结

秦汉大一统知识点总结

秦汉大一统知识点总结秦汉大一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和西汉、东汉时期的汉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统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

本文将对秦汉大一统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统一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集权制国家。

他采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治改革,统一了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标准,统一土地制度,实行郡县制。

同时,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修建了兵马俑等众多伟大的工程。

二、秦末的动乱秦朝在秦始皇死后很快陷入了内外因素的困扰。

秦王政权的失序和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和起义,其中最有名的是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和项羽刘邦的楚汉战争。

同时,秦朝因为长期的战争而积贫积弱,国家财政资源枯竭,导致了社会动荡和天灾频发,最终秦朝灭亡。

三、西汉的建立西汉是在秦朝灭亡后由刘邦建立起来的王朝。

汉高祖刘邦通过楚汉战争击败了秦朝的将领项羽,消灭了秦朝剩余抵抗势力,统一了中国。

西汉政权在刘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实行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同时采取了察举制培养人才,推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国家逐渐恢复稳定。

四、汉武帝的改革西汉时期最为辉煌的是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推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政策,如推进国土开发、加强军队建设、实施行省制、改进中央官僚制度等。

汉武帝还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少府、大司马等部门来对皇帝进行直接统辖。

在文化教育方面,汉武帝也倡导了儒家思想,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汉朝的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五、东汉的兴衰西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和外部压力等原因,王朝逐渐衰败。

公元9年,王莽发动新朝革命,建立了新朝政权,但很快被东汉刘秀推翻。

东汉王朝在刘秀和刘秘之后继续统治了中国几百年,这一时期经历了“黄巾起义”和“宦官专权”等事件。

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

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

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变革及其影响――以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为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

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

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

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

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变革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秦始皇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

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

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和交融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和交融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和交融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被认为是文化统一和交融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科技和艺术成果,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文化统一和交融的原因、标志和后果。

一、原因秦汉时期文化统一和交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秦朝的统一战胜了各个诸侯国的混乱状态,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种制度使文化和科技得以快速和广泛地传播。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维护了五典制度,制定了法律和标准汉字。

这使所有人都能够使用统一的文字和法律。

第二,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文化积淀,并创新发展了很多方面的文化。

例如,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国家儒学,大规模普及和推广儒家经典书籍,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第三,大规模的行政系统、经济的兴盛以及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交流,也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果。

例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和西方、南亚、中亚形成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二、标志文化统一和交融的标志之一是汉字。

在秦汉时期,汉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从秦始皇的标准汉字到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经典,汉字在这一时期内稳定下来,并得到了巨大的传播。

汉字能够表达人类思想和文化,普及汉字对于文化统一和交融大有益处。

另一个标志是儒家思想。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普及。

普通百姓应该忠于君主和家长、讲礼仪和道德,开始扮演起了更加重要的文化角色。

儒家思想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借鉴,成为了新文化的承载者。

最后,艺术方面的也发展了很多。

例如,秦汉陶瓷、金器、银器和棉织品等各种艺术都成为了文化统一的重要标志。

这些艺术品传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三、后果秦汉时期文化统一和交融的后果影响十分深远,许多影响到今天还是非常显著的。

首先,统一的文字和法律系统使得法制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之后,大量的文艺作品为法律文化做出了贡献,很多大师级的艺术家和学家都有深入的法律学习和研究。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1、天文历法成就 、
①西汉天文历法成就
太初历
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 汉武帝时制定的“ 历”,是我国保存下来 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开 始以正月为岁首对以后 始以正月为岁首对以后 历法有很大影响。 历法有很大影响。
太阳黑子
古书里,记载了公元前 古书里,记载了公元前28 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 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这是 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 日出黄,有黑气, 录,“日出黄,有黑气,大如 居于中央。 钱,居于中央。”
造纸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 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 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迎来西 域高僧, 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 寺院白马寺。 寺院白马寺。后来有僧人在这里翻译佛 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 经。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 按照佛教的说法,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的肉体是要死 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能 够转生来世。 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一切 苦难,虔诚地信佛, 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 因此, 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 者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者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衡的主要成就 :
月食:“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 :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 光盈,就日则光尽。 光盈,就日则光尽。” 地动仪:制造于132 132年 地动仪:制造于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 方位的仪器。 方位的仪器。

秦汉的大一统

秦汉的大一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和巩固
秦 朝
统一越族地区;北击匈奴, 统一越族地区;北击匈奴,取得河套 地区, 地区,修筑长城
表 现
两 汉
西 域
西 匈 奴 东 汉
:

; ;

三,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
展; 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A,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 , B,西部与中原的贸易和交流的频繁 , C,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
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
佛教:南北方盛行佛教;佛寺政治经济势力大. 佛教:南北方盛行佛教;佛寺政治经济势力大. 反佛:范缜著〈神灭论〉 反佛:范缜著〈神灭论〉
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 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东晋南朝时,士族的势力很大, 东晋南朝时,士族的势力很大, 他们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经济上占有很多土地和劳动力, 经济上占有很多土地和劳动力, 文化上崇尚清谈.当时的皇帝都得依赖士族 文化上崇尚清谈. 支持. 支持. 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 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南朝末年, 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十六 国 北 魏 东 魏 西 魏 齐 梁 北 齐 北 周 陈 隋
曹 魏 蜀 汉 东 吴
西 晋
东 晋

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 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 盾交织 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经济:江南迅速开发, 民族关系:五胡内迁, 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 彩.

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

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

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变革及其影响――以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为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

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

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

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

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变革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秦始皇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

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

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五千多年的沧桑,中华民族,以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著称于世,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伟大民族。

在源流深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的祖先不但善于创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特有经济、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文明。

翻阅我国历史,其实更像是一部战争史,但每一次经历了战争的更替、聚散分合、迁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

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干年而不衰的" 大一统" 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 的文化。

、文化大一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个人认为本要求和标志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创建;价值系统的奠定。

社会制度的创建,标志着政治统的完成和思想统一的进行,标志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统治者自觉进行文化建设的反映;社会制度的创建,确立了该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导向的作用,对处于文化深层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也起着引导方向的作用;社会制度的创建,使该国属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别的文化要素(子系统),整合于一个统一的制度之内,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统一类型的文化。

同时原来的不同文化的要素(子系统),又可以在整合后发挥更大的功能。

秦汉(主要是汉代)时期创建的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位一体的土地所有制度;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和特征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儒为主, 以法为辅,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而统合诸家的思想文化制度; 以太学为主导的官方学校教育制度,等。

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大一统的、多民族的、趋善求治的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形成,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

从整体结构和功能而言,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很大程度来自秦汉时期所创建并为后世所承袭的各项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在功能上的整合。

没有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便没有后世所谓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生。

价值系统的奠定,是文化类型确立的前提。

一种文化类型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型,其关键即在于该文化的价值系统的特质。

价值意识的自觉,价值系统的建立是特定文化系统的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是该文化之所以如此的内在根据;值系统的奠定, 对于特定类型的文化,起着巨大的整合作用和价值观方面的导向作用。

文化价值系统的奠定,形成了一个主导型的价值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社会制度特别是文化价值的整合作用,使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学派的文化,逐渐渗透、融合,趋于一体。

一体化的价值系统一旦确立,无论它是一元化的,还是多元化的,也无论它是封闭型的,还是开放型的,都在客观上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

二、秦汉"大一统" 文化的由来"大一统"的本义是以"一统"为"大" 。

"大"在这里是推崇或尊尚的意思。

"一统",即以"一"" 统"之,所谓"总持其本,以统万物" [1] 。

因此,"大一统"就是高度推崇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即对"一统" 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也有人将"大一统"的" 大"理解为形容词,认为"大一统"就是"大的统一" 、"高度的统" ,即描绘、形容统一的程度"统者,始也,抱系之辞。

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2] 。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有所发展。

在秦汉时期,分为地理概念、政治概念和时间概念。

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

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即所谓" 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3] 。

到了宋代欧阳修、朱熹等人那里,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以弥补早期"大一统"说之不足。

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要以"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已经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

这之后,儒、墨、法等各家学派对此均大力倡导和弘扬。

如,孔子强调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 荀子热情讴歌和向往 "四海之内若一家 " ;墨家提倡 " 尚同" ," 天 子唯能壹同夭下之义, 是以天下治也 " 等等。

经过各家学派关于 "大一统"的宣扬和倡导,使得 "大一统 "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到了战国末年, 终于在统一条件基本成熟的基础上, 由秦国通过战 争的手段,横扫六合,鲸吞六国,使 "大一统 "的政治理想变成现实,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国虽然短暂,但继 起的汉王朝仍为高度统一的强盛封建帝国。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先 后形成,遂使"大一统 "的理念转化成了客观的政治实际。

尤其是 汉王朝作出 " 罢默百家,独尊儒术 " 战略抉择之后,更使儒家的 "大一统 "思想在政治操作的层面上获得了切实推行的基础。

现实的需要,促进了 "大一统 "思想的丰富和深化,这就是《公羊传》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流占据了汉代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在当时,公羊》学"是儒家 "大一统 "理论的主要载体, 它所主张的 "王者 无外"的"大一统"理想境界,为传统的 "一统"观增添了新的内涵, 使之发展到新的水平,使得 "大一统 "理论更加系统化、精致化, 成为适合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最高政治思想纲领。

的时代精神。

首先是学术文化上的统一。

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 为了维系 "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都对统治思想进 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这在秦代是 毫无疑义,秦汉时期的一切文化现象,都笼罩着" 大一统 ""法为教"、"以吏为师" ,在西汉初年是尊崇黄老"新道家" ,自汉武帝时代起是"罢默百家,独尊儒术" 。

这种思想上的整齐统一直接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规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制度文化上的统一。

这在秦代是实行" 车同轨,书同文"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地方行政机制等举措,在两汉也是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赋税摇役制度、统一的军事制度、统的法律制度、统一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统一的选官制度、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即如汉武帝在" 泰山刻石文" 中所描绘的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

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 再次是民族观念上对"大一统"理想的追求。

在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估》一书中表现为:"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详。

故崇仁义,讥二名。

"[2] 即四夷与诸夏地位平等,彼此和睦相处,互助互补,天下为一家。

这是极其卓越的民族思想,也是秦汉民族文化观念的主流。

这奠定了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理论前提是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还有在各种文化著作中对"大一统" 精神的讴歌与弘扬。

如,汉代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等人在各自的文章中,以宏伟的气势、丰富的词汇、华美灿丽的文采,反映了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物产丰足、都市繁华、宫室壮美、统一强盛的大汉王朝的声威,美化皇帝的功业,歌颂国势的昌盛兴旺,从而热情地宣扬了一统"的时代主题,"大在文学创作中突出体现了汉帝国的文化精神。

又如,司马迁撰著《史记》,其初衷也是为了弘扬振奋"大一统" 的时代精神。

这一点,在其《太史公自序》文中有充分的反映:"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可见,司马迁所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实际上就是为了"明圣盛德" ,对"大一统"政治局面进行赞扬。

即使到了东汉后期,现实中政治上大一统的局面渐趋瓦解,天子不尊、法令不一、豪强崛起、诸侯割据的形势正在形成,儒家的"大一统"理想面临严峻的挑战之时,"大一统"思想依然作为种顽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仍就受到很多学者的肯定和提倡。

如," 《公羊》学"大师何休就认为,"大一统"" 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 ,为此,他汲汲于提倡"弱臣势" 、"一法度,尊天子"、"重本尊统" ,把维护中央权威、摆正君臣关系、稳定封建等级秩序与纲常伦理、巩固集权统治机制作为在当时再造"大一统"格局的中心内容[4] 。

由此可见,"大一统"文化精神对秦汉社会生活的指导与规范是贯穿于始终的。

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之所以普遍怀有"大一统"文化情结,既是因为他们致力于与现实中的"大一统"格局保持高度的一致,服务"大一统" 于具体的政治需要,也是由于他们在观念深处完全肯定为"天地之常经" ,所以必须当仁不让、全力以赴进行弘扬:"春秋》大一统者,夭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3] ,"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