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织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化学领域,了解物质的组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将主要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
通过学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元素1.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在化学方程式中用化学符号表示。
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铁元素的符号是Fe。
2. 元素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元素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
3.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变化,但是元素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二、化合物1.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是固定的,其化学式表示了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比例。
2.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与组成其的元素有关。
3. 化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反应可以分解为其组成元素,或与其他物质产生新的化合物。
三、混合物1.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物质通过混合形成的。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根据比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 混合物不具有固定的化学式,组成物质的特性仍然保持。
3. 混合物的分离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实现,如过滤、蒸发、沉淀等。
四、物质的变化1.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而化学变化则改变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气体、生成固体沉淀、产生新的颜色或放出光线等。
五、纯净物与杂质1.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
纯净物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杂质是存在于其他物质中的不纯净的物质。
杂质可能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 纯净物和杂质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综上所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以及物质的变化、纯净物与杂质等相关知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等。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 现象:通常表现为物质的形状、状态的改变。
如固体的粉碎、液体的蒸发、气体的液化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现象: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石蜡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再燃烧(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颜色、气味、状态),铁的硬度较大(硬度),水的沸点是100℃(沸点)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稳定性、不助燃性)等。
-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能”“会”“可以”“易”“难”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词语来描述;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
例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化学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水分蒸发、玻璃破碎、车胎爆炸等。
(2)伴随的现象: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常伴随形状、状态或大小的变化。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铁生锈、食物变质、蜡烛燃烧、火药爆炸、高粱酿酒等。
(2)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是上述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就属于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3)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
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在变化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三、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例如:煤能燃烧就决定了煤可以做燃料,而煤在燃烧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了煤具有可以燃烧这个性质。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与实验基本操作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反应容器(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2)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加热时,需垫石棉网,使其受热均匀,以防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分类1.物质的概念: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物体都是物质,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学性质相同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化学符号: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来自其拉丁名的缩写。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将化学元素按周期性规律排列的表格。
5.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上靠近左侧的元素是金属,靠近右侧的元素是非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有一部分元素被称为过渡金属。
6.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符号通常是将元素拉丁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如果有两个相同首字母的元素,后一个元素的符号会加上一个小写字母。
7.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割的。
8.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9.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原子核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质量的99.9%,电子的质量非常小。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相对质量约为1,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
10.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
11.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相连而成的结构被称为分子。
12.分子式和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的符号表示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式是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的标志。
13.离子的概念:在化合物中,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物质,这种带电的物质被称为离子。
14.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名称一般保留原来的元素名;如果原子失去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之为阳离子,其名称用元素名后加“阳”表示。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等。
特征是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种类不变。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的生锈、物质的燃烧等。
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 燃烧时: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以及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探究蜡烛燃烧产物。
3. 熄灭后:观察产生的白烟,并尝试点燃白烟。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 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和两瓶空气。
2. 实验探究:分别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不同。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1. 反应容器:如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2. 存放药品的仪器:如广口瓶、细口瓶等。
3. 加热仪器:酒精灯。
4.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等。
5. 分离物质的仪器:漏斗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
液体药品:倾倒法、滴加法。
2. 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给液体加热: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3. 仪器的连接和洗涤。
仪器连接时,玻璃管要先用水润湿,然后轻轻转动插入。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那么。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假设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 ◆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3 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4 蜡烛燃烧石蜡 + O2 H2O + CO2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氧元素。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见教材P151-152。
2 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物质和变化的认识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物质的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质经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a.物理变化:物质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而改变形态,但其内部结构不发生变化。
比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等。
b.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发生内部结构的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比如金属的生锈、木头的燃烧等。
二、原子和分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具有质量和电荷。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部的电子壳中。
3.元素和原子符号:每种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用原子符号来表示,如氢元素的原子符号为H。
4.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单位,用分子式来表示,如水的分子式为H2O。
三、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式和箭头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的构成: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组成。
3.化学反应类型的表示:化学方程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类型来表示,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1.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个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的反应。
3.置换反应:一个元素或基团从一个化合物中被另一个元素或基团置换出来的反应。
4.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的能量和氧化产物。
5.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6.物质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适用。
五、实验方法和技巧1.观察:通过眼睛和仪器进行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观察。
2.记录: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设计:合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前的思考和计划。
4.安全: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防止事故的发生。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如何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2.药品的取用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量一般取多少?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正确读数量筒?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3.物质的加热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4.药品和仪器的处理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铁丝、硫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3.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4.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列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5.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6.化合反应氧化物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列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初三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表示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则表示有新物质生成;2、物质的性质:物质性质中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比如说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而物质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比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一般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毫升;(2)注意事项:记住不闻、不尝和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需要用灯帽盖熄;(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此外试管要倾斜放置。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和氧气,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其它气体和杂质。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为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点燃4P2O5,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是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原子的性质:- 原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核中质子的数量。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分子的性质:- 分子保持了组成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
- 分子的质量是其组成原子质量的总和。
5.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原子是单一的元素,而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组成。
- 分子具有化学性质,而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所在的分子环境。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元素的性质:-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5.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元素是单一类型的原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 元素具有一致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结构。
三、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的定义:-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行(周期)和列(族或组)组成。
-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成沉淀等。
有时可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物是什么物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 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等。
(二)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课题2 化学式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温度最低)、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另取一个内壁用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含量减少,CO2和H2O的含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所含物质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二)实验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2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3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4、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判断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如氢气能燃烧)、助燃性(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 液体药品:较多量液体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滴管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定量液体用量筒量取,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物质的加热。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在容器口塞橡胶塞时,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 仪器洗涤:标准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 常见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等),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等。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外形或状态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2.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 常见现象: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例如,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铁生锈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铁锈,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首先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然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有特殊气味(气味),铝的硬度较小(硬度),水的沸点是100℃(沸点)等。
2.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碳具有还原性,在高温下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等。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的取用。
- 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操作时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等方面的学科。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了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物质的分类: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可进一步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由物质内部所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腐蚀性、稳定性等。
二、元素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可以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目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2.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
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质量为1,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也为1,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3.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升序排列的分类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个周期有相同数量的电子层。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是指元素的元素壳层数,而族是指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所组成的一列。
三、化学反应1.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反应中最开始存在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不能创造或者毁灭,只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
2.化学反应的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置换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酸碱反应等。
置换反应是指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与还原剂发生反应,将一种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转变。
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种原子之间发生互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是指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
一、绪言: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我国有些化学工艺发明较早,象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
3、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得出了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A、蒸发
B、潮解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
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产生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F、铁生锈;
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水: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二氧化碳: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3、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四、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化学药品的取用
1、化学药品取用规则:①“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③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通常放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块状固体或重金属药品的取用: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慢慢使试管竖立,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
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3、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放在细口瓶里。
①大量液体常用倾倒法取用。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
标签应向着手掌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读偏大,仰读偏小③取用少量液体用滴管。
a、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b、取液后的滴管,不要平放或倒置。
c、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
注意: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绝对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3)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2、给物质加热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6)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如果向上倾斜,固体加热后的水蒸汽遇冷形成的冷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三)连接仪器装置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双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来,则装置不漏气。
(四)洗涤玻璃仪器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五)托盘天平的使用
天平一定放平整,左物右码先调零,由大到小夹砝码,称毕归原要记清。
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一、药品的取用
(1) 块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立
横放容器,把药品放在容器口
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顺着器壁滑到底部
(2) 粉末状药品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Ⅱ. 液体药品的取用
(1)多量取液——倾倒到指定容器
(2) 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
俯视读数会使测量值偏大仰视读数会使测量值偏小
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
1.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底处相平。
2.量筒底无“0”刻度。
3.不能加热。
4.不能做反应器、不能溶解、稀释溶液。
(3) 少量取液——滴管
【注意事项】
1.使用滴管时,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也不能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于容器正上方。
2.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放。
3.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用冲洗)。
用滴管取少量的液体滴管滴瓶用后的滴管的放置
小结
1)酒精不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2)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四分之一
3)与桌面成约450角4)手不要拿试管夹的短柄
5)外壁有水,加热前要擦干6)加热后不能马上用冷水冲洗
7)先预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人8)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突然接触灯芯9)试管夹要由下往上,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注意:“焰心”和“灯芯”的写法
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
1、常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少量液体或固体加热的仪器是。
2、搅拌、过滤、蘸取液体时常用。
3、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
4、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5、取粉末状药品。
6、溶液蒸发、浓缩和结晶。
7、量取80mL的盐酸。
8、将锌粒加入试管。
9、取18克NaCl固体。
10、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11、拿到热的蒸发皿。
12、使烧杯、烧瓶均匀受热。
13、给较大量加热,较大量物质反应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