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五个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说五个汉字
一、温
一个“温”字,与中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气候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这里既不像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那样阳光直射、全年高温,也不像以南北两极为中心的寒带那样只有冬夏之别,我国大部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也就是人与天地自然相顺应。以此为思想基础的中医理论则认为“寒伤形,热伤气”。中药的药性分寒、热、温、凉四性,称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或“六邪”,所以有温经散寒、温中祛寒、温化寒湿、温通经脉、温补气血、温养脏腑等诸方,以温为上。
在人的性情方面,殷勤抚慰、温柔体贴称作“温存”,为人温和宽厚称“温厚”,性情温和善良叫做“温良”,女性性格温和柔顺叫“温柔”,性情温和也称“温润”,态度温和顺从称“温顺”,对事物有利的环境喻作“温床”。此外还有“温馨”的家,“温煦”的阳光,“温文尔雅”的态度和举止,“温驯”的羔羊,脉脉的“温情”。
人们对不冷不热的“温”的肯定与推崇,是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密切相关的,也就是对于事物保持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态度,反对偏激和极端,这和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中庸章句》里所说的“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本质是相同的。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其中“温”居首位。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聪,色思温,貌思恭……”,孔子的弟子描述孔子“温而厉”,即温和而严正。《诗经》中有“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的描述,东汉郑玄注:“温谓颜色和也,”意思是说“温”就是指脸色、态度温和,体现了“诗教”温柔敦厚的基本精神和教育主旨。
“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度。对事,讲求适度,做到行为适中;对人,懂得温和谦让,做到心态平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冷若冰霜,也不急躁冒进,才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微
每到春节期间,总能收到一条条祝福的短信。不过今年似乎有了些变化,在手机短信拜年之外,还出现了多种送祝福的方式:微博拜年、微信拜年……近日,中国移动发布春节期间移动通信统计数据表明,春节七天(除夕至初六),中国移动数据流量猛增,同比翻番,增长105%,远远超过短信、彩信的增长。这个春节,微博、微信风头正劲,刷新着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记得在去年底一些媒体关于2012年“年度汉字”的评选中,“微”字脱颖而出,被评为了“年度汉字”。
人们常说,“微不足道”。可是这一次,一个“微”字,却让人沉思。
“微”生活,大变化,见证的是科技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刊物等等“微”产品的相继出现,成为科技时代里人们分享生活、陈述观点、通讯联系、休闲娱乐的新宠。这些新的科技产物从另一方面来说,其短小、精炼、灵活的形式,也正是当下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表征的一种呈现。
“微”时代,新时尚,反映的是当下时代社会人群分化所带来的明显代际差异。上微博、玩微信、看微电影……更多的属于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这一代人,成为他们与其父辈之间明显的区别标志。一位80后知名作家曾在自己的微博里说了这么一件事,她问自己的父亲(其父也是一位知名作家),爸爸你有没有微信?父亲的回答是,我说什么你现在都不听,我还能有威信?看完让人哑然。而这条微博也被网友们转发达三万多次。
“微”人物,见大义,展示的是普通人身上并不普通的能量。年轻妈妈吴菊萍用瘦弱的身躯托起了高空摔下的婴孩;杭州的司机吴斌用最后一点微弱的力气拉好手刹,挽救了全车旅客的生命;还有刚刚揭晓的“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高淑珍……人微,言不轻,力量并不渺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没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见、能被听见的人。”
谁说“微”不足道?于细微处,我们的社会就这样飞速前行。
三、熬
熬,从火,敖声。“敖”有“抬高”的意思,与“火”联起来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人生天地间,无论你如何年轻,如何坚强,如何伟大,也很难逾越一个“熬”字。有人说,生命就是一种期待。我们总是在期待着什么,我们的生命就是在期待中点滴地逝去。初来世上,盼着长大,说“熬”似乎有点勉强。长大之后的日子还很长,总得慢慢熬。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只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那是简而言之,极而言之,意思是“说到底都会那样”,是人生苦短的幽默,真实的人生并不那么简单。
一般说来,“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著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
一个人假如对自己的前程缺乏辨知、预见和选择的能力,剩下来的就只有迷茫的期待。迷茫的期待其实就是前路莫测的苦熬,而苦熬是一件让人十分头痛的事。在苦熬中,似乎能看到一点希望,似乎又什么也看不到。即使世情练达的人,也难以忍受无望的期待。特别是当这种期待一再没有转机,接连让人失望,总也没有尽头时,很容易就此颓唐,陷入更深的苦恼。苦熬较之无目标地混日子还要难耐。无目标混日子的人,走到哪里算哪里,至少没有心理负担,所谓“没心没肺,活得不累”。当然,你如果感到所面临的境遇确实不值,就不必干熬,可以选“跳”弃“熬”。
“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却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熬”字的分量,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盘,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番的拼搏付诸东流。
一个“熬”字,说出来轻松,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这些人没能熬过来。想当初,孙悟空困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接连熬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炼出了锐利无比的火眼金睛。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熬到陕北就是胜利。为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曼德拉执著抗争50年,仅铁窗面壁就达27年。熬到最后,宠辱皆忘,从阶下囚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