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
【VIP专享】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sterile, aseptic process validation guideline
Contents1 概述Summary (2)2 制剂湿热灭菌工艺Moist heat sterile process (3)2.1 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Study on moist heat sterile process (3)2.2 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Moist heat sterilization process validation (6)3 制剂无菌生产工艺Preparation aseptic production process (10)3.1 无菌生产工艺的研究Research of aseptic production process (10)3.2 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Aseptic production process validation (11)4 原料药无菌生产工艺API aseptic production process (16)4.1 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特点Sterile API producti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17)4.2 无菌原料药工艺验证sterile API process validation (19)1 概述Summary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完全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
一批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
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取决于合理且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的GMP管理。
Sterile drug means the preparations and API which legal drug standards list of asepsis check, generally, sterile drug including injection, sterile APIs and eye drops, etc. Strictly, sterile drug shouldn’t have any live microorganisms, but in current situation, it can’t be achieved. So current the sterile use a probability concept: SAL.无菌药品通常的灭菌方式可分为:1)湿热灭菌;2)干热灭菌;3)辐射灭菌;4)气体灭菌;5)除菌过滤。
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之欧阳语创编
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第二稿)目录1概述22制剂湿热灭菌工艺32.1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32.1.1 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32.1.2过度杀灭法的工艺研究32.1.3残存概率法的工艺研究32.2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32.2.1物理确认32.2.2 生物学确认33制剂无菌生产工艺33.1无菌生产工艺的研究33.1.1无菌分装生产工艺的研究33.1.2 过滤除菌生产工艺的研究33.2 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33.2.1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33.2.2 除菌过滤系统的验证34原料药无菌生产工艺34.1 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特点34.1.1 溶媒结晶工艺34.1.2 冷冻干燥工艺34.2 无菌原料药工艺验证34.2.1 验证批量34.2.2 最差条件31概述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完全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
一批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
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取决于合理且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的GMP 管理。
无菌药品通常的灭菌方式可分为:1)湿热灭菌;2)干热灭菌;3)辐射灭菌;4)气体灭菌;5)除菌过滤。
按工艺的不同分为最终灭菌工艺(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
其中最终灭菌工艺系指将完成最终密封的产品进行适当灭菌的工艺,由此生产的无菌制剂称为最终灭菌无菌药品,湿热灭菌和辐射灭菌均属于此范畴。
无菌生产工艺系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通过无菌操作来生产无菌药品的方法,除菌过滤和无菌生产均属于无菌生产工艺。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灭菌工艺的研究与验证是确保注射剂灭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下文将介绍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的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一、灭菌方法硫酸化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方法,其原理是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通过硫酸的浓度和反应时间达到灭菌的目的。
硫酸化法的灭菌效果通常良好,且内部流体与过量气体都可以通过使用缓冲盐来被中和。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辐照灭菌,其原理是利用辐射对微生物进行杀灭。
辐照灭菌要求灭菌剂的材料必须与放射物隔离,且需要进行辐射剂量的检测。
二、灭菌工艺的研究1. 灭菌剂选择灭菌剂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因素:(1)药品的特殊性质,例如特殊化学成分、PH值、温度等。
(2)灭菌剂的生物学效应。
(3)灭菌剂的可靠性和性能。
2. 灭菌参数灭菌参数是指灭菌的具体操作条件。
在制定灭菌参数时研究人员应该考虑到一些因素,如:(1)温度。
温度是影响灭菌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下,灭菌温度降低时,灭菌时间会相应地延长。
(2)压力。
在高温、水蒸气和其他灭菌方法中,压力是保证灭菌效果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在不同的药品生产领域中,压力的极限值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不同药品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确定。
(3)通气量。
通气量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产品中菌落的灭亡情况。
三、灭菌工艺验证灭菌工艺的验证是指通过实验方法验证所制定的灭菌工艺是否能够达到有效的灭菌效果。
灭菌工艺验证应该包括以下步骤:1. 工艺确认工艺确认是指通过实验测试验证所制定的工艺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并且符合要求的工艺参数。
工艺确认还包括对制定工艺的初步调试,对灭菌剂的选择及其对生产环境的适应性的验证。
2. 确定最小灭菌剂量最小灭菌剂量是指在给定的灭菌条件下,使无菌品转化为有菌品所需的最小灭菌剂量。
灭菌剂量的确定可以通过针对特定灭菌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物指标进行实验来完成。
3. 灭菌验证灭菌验证是指在已确立的灭菌工艺参数下,通过实验测试验证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灭菌要求,从而评估具体灭菌方法的效果和稳定性。
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
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1 概述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完全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
一批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
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取决于合理且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的GMP管理。
无菌药品通常的灭菌方式可分为:1)湿热灭菌;2)干热灭菌;3)辐射灭菌;4)气体灭菌;5)除菌过滤。
按工艺的不同分为最终灭菌工艺(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
其中最终灭菌工艺系指将完成最终密封的产品进行适当灭菌的工艺,由此生产的无菌制剂称为最终灭菌无菌药品,湿热灭菌和辐射灭菌均属于此畴。
无菌生产工艺系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通过无菌操作来生产无菌药品的方法,除菌过滤和无菌生产均属于无菌生产工艺。
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药品称为非最终灭菌无菌药品。
基于无菌药品灭菌/除菌生产工艺的现状,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在注射剂与无菌原料药的生产中比较常用的湿热灭菌与无菌生产工艺进行讨论。
本指导原则中的湿热灭菌工艺验证主要包括灭菌条件的筛选和研究,湿热灭菌的物理确认,生物指示剂确认等容;无菌生产工艺验证主要包括无菌分装、除菌过滤、培养基模拟灌装、过滤系统的验证等验证容。
最终灭菌工艺和无菌生产工艺实现产品无菌的方法有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决定了由这两类工艺生产的产品应该达到的最低无菌保证水平的巨大差异。
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为残存微生物污染概率≤10-6,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至少应达到95%置信限下的污染概率<0.1%。
灭菌 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
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1概述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完全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
一批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
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取决于合理且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的GMP管理。
无菌药品通常的灭菌方式可分为:1)湿热灭菌;2)干热灭菌;3)辐射灭菌;4)气体灭菌;5)除菌过滤。
按工艺的不同分为最终灭菌工艺(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
其中最终灭菌工艺系指将完成最终密封的产品进行适当灭菌的工艺,由此生产的无菌制剂称为最终灭菌无菌药品,湿热灭菌和辐射灭菌均属于此范畴。
无菌生产工艺系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通过无菌操作来生产无菌药品的方法,除菌过滤和无菌生产均属于无菌生产工艺。
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药品称为非最终灭菌无菌药品。
基于无菌药品灭菌/除菌生产工艺的现状,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在注射剂与无菌原料药的生产中比较常用的湿热灭菌与无菌生产工艺进行讨论。
本指导原则中的湿热灭菌工艺验证主要包括灭菌条件的筛选和研究,湿热灭菌的物理确认,生物指示剂确认等内容;无菌生产工艺验证主要包括无菌分装、除菌过滤、培养基模拟灌装、过滤系统的验证等验证内容。
最终灭菌工艺和无菌生产工艺实现产品无菌的方法有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决定了由这两类工艺生产的产品应该达到的最低无菌保证水平的巨大差异。
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为残存微生物污染概率≤10-6,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至少应达到95%置信限下的污染概率<0.1%。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一、起草背景无菌保证水平是化学药品注射剂的关键质量属性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和验证相关技术要求已不断完善。
参考美国注射剂协会(PDA)、欧盟及国家局公布的相关技术指南、GMP相关要求,我中心起草了本指导原则,旨在促进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研究和评价工作。
经过与行业专家、行业协会、国内外制药企业代表会议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起草内容与说明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注射剂湿热灭菌工艺、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附件及参考文献五个部分。
概述部分:对无菌的概念及本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明确。
注射剂湿热灭菌工艺部分:主要对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和验证进行了阐述。
灭菌工艺研究应关注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过度杀灭法和残存概率法对微生物污染监控要求的差异。
灭菌工艺验证包括物理确认和生物确认两部分,分别对工艺验证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说明。
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部分:明确了选择无菌生产工艺的前提条件。
对除菌过滤工艺、无菌分装工艺的概念及工艺研究中的关注点进行了阐述。
针对无菌工艺验证,主要对除菌过滤工艺验证及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中应验证的项目、相关操作要求及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对于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国内尚无指导原则进行系统的阐述,所以本指导原则进行了比较全面、详细的阐述。
对于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国家局2018年发布了《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制剂)》,本指导原则主要从注册申请角度,强调结合注册申请产品的特点设计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具体要求不再详细阐述,可以参照国家局2018年发布的上述文件执行。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 (3)二、注射剂湿热灭菌工艺 (4)(一)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 (4)1.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 (4)2.微生物污染的监控 (7)(二)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 (9)1.物理确认 (9)2.生物学确认 (13)3.基于风险评估的验证方案设计 (16)三、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 (16)(一)无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6)1.除菌过滤工艺的研究 (16)2.无菌分装工艺的研究 (18)(二)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 (18)1.除菌过滤工艺验证 (19)2.无菌工艺模拟试验 (21)1/ 29四、附件 (24)五、参考文献 (27)2/ 291一、概述2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3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4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5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6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7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
特定批次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8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910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需通过合理设计和全面验证的灭11菌/除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在生产过程中12执行严格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予以保证。
13本指导原则主要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和标准14起草制订,重点对注射剂常用的灭菌/无菌工艺,即湿热灭15菌为主的终端灭菌工艺(terminal 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16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的研究和验证进行阐述,17旨在促进现阶段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研究和评价工作的开展。
18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无菌注射剂申请上市以及上市后变19更等注册申报过程中对灭菌/无菌工艺进行的研究和验证工作,相关仪器设备等的验证及常规再验证不包括在本指2021导原则的范围内。
2020版《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 (3)二、注射剂湿热灭菌工艺 (4)(一)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 (4)1.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 (4)2.微生物污染的监控 (7)(二)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 (9)1.物理确认 (9)2.生物学确认 (13)3.基于风险评估的验证方案设计 (16)三、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 (16)(一)无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6)1.除菌过滤工艺的研究 (16)2.无菌分装工艺的研究 (18)(二)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 (18)1.除菌过滤工艺验证 (19)2.无菌工艺模拟试验 (21)1/ 29四、附件 (24)五、参考文献 (27)2/ 291一、概述2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3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4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5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6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7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
特定批次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8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910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需通过合理设计和全面验证的灭11菌/除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在生产过程中12执行严格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予以保证。
13本指导原则主要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和标准14起草制订,重点对注射剂常用的灭菌/无菌工艺,即湿热灭15菌为主的终端灭菌工艺(terminal 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16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的研究和验证进行阐述,17旨在促进现阶段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研究和评价工作的开展。
18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无菌注射剂申请上市以及上市后变19更等注册申报过程中对灭菌/无菌工艺进行的研究和验证工作,相关仪器设备等的验证及常规再验证不包括在本指2021导原则的范围内。
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
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1 概述无菌药品就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得制剂与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完全不含有任何活得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得局限性,绝对无菌得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得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得“无菌”概念,就是概率意义上得“无菌”。
一批药品得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得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得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
而这种概率意义上得无菌保证取决于合理且经过验证得灭菌工艺过程、良好得无菌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得GMP管理。
无菌药品通常得灭菌方式可分为:1)湿热灭菌;2)干热灭菌;3)辐射灭菌;4)气体灭菌;5)除菌过滤、按工艺得不同分为最终灭菌工艺(sterilizing process)与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
其中最终灭菌工艺系指将完成最终密封得产品进行适当灭菌得工艺,由此生产得无菌制剂称为最终灭菌无菌药品,湿热灭菌与辐射灭菌均属于此范畴。
无菌生产工艺系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通过无菌操作来生产无菌药品得方法,除菌过滤与无菌生产均属于无菌生产工艺、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得药品称为非最终灭菌无菌药品。
基于无菌药品灭菌/除菌生产工艺得现状,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在注射剂与无菌原料药得生产中比较常用得湿热灭菌与无菌生产工艺进行讨论。
本指导原则中得湿热灭菌工艺验证主要包括灭菌条件得筛选与研究,湿热灭菌得物理确认,生物指示剂确认等内容;无菌生产工艺验证主要包括无菌分装、除菌过滤、培养基模拟灌装、过滤系统得验证等验证内容。
最终灭菌工艺与无菌生产工艺实现产品无菌得方法有本质上得差异,从而决定了由这两类工艺生产得产品应该达到得最低无菌保证水平得巨大差异。
最终灭菌无菌产品得无菌保证水平为残存微生物污染概率≤10-6,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得无菌保证水平至少应达到95%置信限下得污染概率〈0、1%。
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注射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剂型,在医疗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证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灭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的研究及验证是确保注射剂无菌状态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的研究内容和验证指导原则。
一、注射剂灭菌研究注射剂灭菌是指将注射剂中的微生物完全去除或杀灭,使其达到无菌状态。
注射剂灭菌研究主要包括灭菌方法的选择、灭菌剂的选用和灭菌条件的确定。
1. 灭菌方法的选择:常用的注射剂灭菌方法有热灭菌、化学灭菌和辐射灭菌。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注射剂类型。
热灭菌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高温杀灭微生物。
化学灭菌利用化学物质来灭菌,常见的化学灭菌剂有过氧化氢和乙醛。
辐射灭菌则是利用电离辐射来杀灭微生物。
2. 灭菌剂的选用:灭菌剂需要具有广谱杀菌活性、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以及对药物无不良影响。
常用的灭菌剂有热灭菌中的高温、化学灭菌中的过氧化氢和乙醛,以及辐射灭菌中的电离辐射。
3. 灭菌条件的确定:灭菌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时间和湿度等因素。
不同的注射剂类型和灭菌方法需要不同的灭菌条件。
在确定灭菌条件时,需要考虑灭菌效果、药物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等因素。
二、灭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灭菌工艺验证是验证灭菌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地杀灭注射剂中的微生物的过程。
灭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主要包括验证目标的确定、验证方法的选择和验证参数的确定。
1. 验证目标的确定:验证目标是指验证灭菌工艺的有效性。
验证目标应该明确,包括灭菌方法、灭菌剂和灭菌条件等方面。
2. 验证方法的选择:验证方法应该能够真实地模拟实际生产过程,并具有可靠的检测灭菌效果的能力。
常用的验证方法包括生物指示剂法、物理化学指标法和微生物学检测法等。
3. 验证参数的确定:验证参数是指验证过程中需要监测的参数。
验证参数应该与灭菌工艺相关,并具有可测量性和可重复性。
常用的验证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时间、湿度和微生物存活率等。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是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这一过程是确保药品注射剂不含有任何微生物污染,保障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介绍一下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的指导原则。
首先,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的研究需要根据药品的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不同的药品注射剂可能有不同的成分、浓度、pH值等特性,这些特性对灭菌和无菌工艺的设计和验证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时,需要充分了解药品的特性,包括对微生物的抗菌活性、对热、辐射等灭菌方法的耐受性,以及对无菌条件下的保存稳定性等方面。
其次,灭菌和无菌工艺的验证是确保工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验证需要制定合适的实验方案和验证方法,对工艺进行全面的检验和评估。
其中,灭菌工艺的验证主要包括辐射灭菌、热灭菌等方法的可行性研究,验证合适的灭菌剂的类型和浓度,验证灭菌剂的撤除方法等。
无菌工艺的验证主要包括对无菌条件下的原料、设备和人员操作的控制和评估。
验证不仅要考虑工艺的可行性和稳定性,还要建立可追溯的记录与审查机制。
此外,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的研究和验证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对于工艺的控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测与分析系统,确保工艺符合设计标准,以及对决策与变更进行合理的管控。
另外,需要建立灭菌和无菌工艺的知识缺口管理机制,使得每个环节的工艺都得到充分的了解和把控。
最后,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和验证需要进行有效的培训与交流。
这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意识,提高工艺研究与验证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培训和交流也促进了工艺的创新与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主要包括针对药品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设计、建立可靠的验证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培训与交流等。
这些原则能够保障药品注射剂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可靠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安全的药品。
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引言:注射剂的灭菌过程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灭菌工艺的研究和验证对于保证注射剂的无菌性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的研究以及验证指导原则,以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注射剂灭菌工艺研究1. 灭菌方法的选择:在注射剂灭菌工艺研究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常见的灭菌方法包括热灭菌、辐射灭菌和化学灭菌等。
根据不同的药品特性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当的灭菌方法,确保药品的无菌性。
2. 灭菌工艺参数的确定:灭菌工艺参数的确定是灭菌工艺研究的关键环节。
包括灭菌温度、灭菌时间、灭菌压力等参数的确定。
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得出最佳的灭菌工艺参数,以确保药品在灭菌过程中的无菌性。
3. 灭菌效果的评价:灭菌效果的评价是灭菌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微生物学方法对灭菌后的样品进行检测,评估灭菌效果。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评价结果的合格性将直接影响灭菌工艺的验证结果。
二、灭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1. 灭菌工艺验证的目的:灭菌工艺验证的目的是验证所设计的灭菌工艺是否能够确保注射剂的无菌性。
通过严格的验证过程,评估灭菌工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验证样品的选择:灭菌工艺验证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验证。
样品的选择应考虑到药品的不同特性和使用要求,确保验证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
3. 验证方法的确定:灭菌工艺验证的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常用的验证方法包括生物指示物法、物化指标法和微生物学检测法等。
根据不同的药品特性和验证要求,选择适合的验证方法。
4. 验证参数的确定:灭菌工艺验证需要确定合适的验证参数。
包括灭菌温度、灭菌时间和灭菌压力等参数的确定。
通过合理的参数选择,验证灭菌工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 验证结果的评估:灭菌工艺验证的结果需要进行评估。
根据验证结果,评估灭菌工艺的合格性和可行性。
如果验证结果符合要求,说明灭菌工艺设计合理;如果验证结果不符合要求,需要进行工艺调整和改进。
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引言:注射剂灭菌是制药行业中至关重要的步骤之一,其目的是确保注射剂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引入任何微生物污染。
灭菌工艺的研究和验证是保证注射剂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的研究方法和验证原则,以指导相关工作的进行。
一、灭菌工艺研究灭菌工艺研究是确定注射剂灭菌工艺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灭菌方法的选择:常见的注射剂灭菌方法包括高温灭菌、化学灭菌和辐射灭菌等。
在选择灭菌方法时,需要考虑到注射剂的特性、产品稳定性和灭菌效果等因素。
1.2 灭菌参数的确定:灭菌参数包括温度、时间、湿度等。
通过研究不同参数对灭菌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灭菌参数组合,以保证注射剂的灭菌效果和产品质量。
1.3 灭菌容器的选择:灭菌容器的选择对于灭菌工艺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需要考虑容器的材质、密封性和透气性等因素,以确保容器不会对灭菌工艺产生干扰。
二、灭菌工艺验证灭菌工艺验证是验证灭菌工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确保注射剂产品在实际应用中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合适的验证方法选择:根据注射剂产品的特性和灭菌工艺的要求,选择适合的验证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生物指示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等。
2.2 灭菌效力的验证:通过验证实验,确定灭菌工艺对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灭菌效力,包括细菌、真菌和孢子等。
2.3 灭菌工艺监控:建立灭菌工艺的监控系统,定期对灭菌工艺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持续有效。
2.4 灭菌工艺变更的验证:如果需要对灭菌工艺进行变更,需要进行相应的验证实验,以确保变更后的灭菌工艺仍然能够有效灭菌。
三、验证指导原则在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的研究和验证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指导原则:3.1 合规性:灭菌和灭菌工艺的研究和验证需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3.2 综合性:灭菌和灭菌工艺的研究和验证需要综合考虑注射剂产品的特性、灭菌方法和灭菌参数等多个因素,以确保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研究目的:通过对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的研究和验证,制定指导原则,确保药品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 研究内容:1. 灭菌方法的选择和验证:根据药品注射剂的特性和要求,选择适合的灭菌方法,并进行验证,确保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2. 灭菌设备的选择和验证:根据灭菌方法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灭菌设备,并进行验证,确保设备的性能和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3. 灭菌剂的选择和验证:根据药品注射剂的特性和要求,选择适合的灭菌剂,并进行验证,确保灭菌剂的性能和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4. 灭菌工艺的优化和验证:通过对灭菌工艺的优化和验证,提高灭菌效率和灭菌质量,确保药品注射剂的无菌状态符合要求。
5. 灭菌后处理的研究和验证:对灭菌后的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和验证,确保药品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要求。
- 研究方法:1. 实验室研究:通过实验室研究,对灭菌方法、设备、剂和工艺进行验证和优化。
2. 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对灭菌后处理方法进行验证和优化,确保药品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要求。
3.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 研究成果:1. 制定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为药品注射剂的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提高药品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3. 推动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的研究和发展,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 研究结论: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是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灭菌方法、设备、剂和工艺的优化和验证,可以提高药品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制定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对药品注射剂的生产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0.12.30
•【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通告2020年第53号
•【施行日期】2020.12.3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通告
2020年第53号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为促进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研究和评价工作,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见附件)。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0年12月30日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试行)。
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引言:注射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形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为了确保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灭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以注射剂灭菌和灭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为主题,探讨灭菌的重要性、灭菌工艺研究的方法以及灭菌工艺验证的指导原则。
一、灭菌的重要性灭菌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杀灭或去除注射剂中的微生物,以确保药品的无菌状态。
灭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止微生物感染: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和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2. 保证药物有效性:某些药物在与微生物接触后可能失去活性,灭菌可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药物的疗效。
3. 维护药品质量:灭菌可以有效延长药品的保质期,保证药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二、灭菌工艺研究的方法灭菌工艺研究是为了确定适合注射剂的灭菌工艺条件,确保灭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般而言,灭菌工艺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温度和压力条件的确定: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灭菌效果,确定最佳的灭菌温度和压力。
2. 灭菌时间的确定:通过不同时间长度的灭菌实验,确定适宜的灭菌时间,以确保灭菌效果。
3. 灭菌剂量的确定:通过不同剂量的灭菌试验,确定适宜的灭菌剂量,保证药物中的微生物被彻底杀灭。
4. 灭菌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灭菌方法,如热灭菌、辐射灭菌等。
5. 灭菌工艺参数的优化:通过多次试验和参数调整,优化灭菌工艺参数,提高灭菌效果和工艺可行性。
三、灭菌工艺验证的指导原则灭菌工艺验证是为了验证灭菌工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确保药物的无菌状态。
以下是灭菌工艺验证的指导原则:1. 选择合适的验证方法:根据灭菌工艺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验证方法,如生物指示器法、物理化学指标法等。
2. 设计合理的验证方案:根据验证目标和要求,设计合理的验证方案,包括验证样本的选取、验证参数的确定等。
3. 严格执行验证方案:在验证过程中,按照验证方案的要求,准确执行各项操作,确保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一、概述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
特定批次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需通过合理设计和全面验证的灭菌/除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执行严格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予以保证。
本指导原则主要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和标准起草制订,重点对注射剂常用的灭菌/无菌工艺,即湿热灭菌为主的终端灭菌工艺(terminal 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processing)的研究和验证进行阐述,旨在促进现阶段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研究和评价工作的开展。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无菌注射剂申请上市以及上市后变更等注册申报过程中对灭菌/无菌工艺进行的研究和验证工作,相关仪器设备等的验证及常规再验证不包括在本指导原则的范围内。
本指导原则的起草是基于对该问题的当前认知,随着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药物研究技术要求的提高,本技术指南将不断修订并完善。
二、注射剂湿热灭菌工艺(一)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1. 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灭菌工艺的选择一般按照灭菌工艺选择的决策树(详见附件1)进行,湿热灭菌工艺是决策树中首先考虑的灭菌方法。
湿热灭菌法是利用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从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注射剂的湿热灭菌工艺应首选过度杀灭法,即F0(标准灭菌时间)值大于12的灭菌工艺;对热不稳定的药物,可以选择残存概率法,即F0值大于8的灭菌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第二稿)目录1概述 (2)2制剂湿热灭菌工艺 (3)2.1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 (3)2.1.1 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 (3)2.1.2过度杀灭法的工艺研究 (5)2.1.3残存概率法的工艺研究 (5)2.2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 (7)2.2.1物理确认 (7)2.2.2 生物学确认 (9)3制剂无菌生产工艺 (10)3.1无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0)3.1.1无菌分装生产工艺的研究 (10)3.1.2 过滤除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1)3.2 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 (12)3.2.1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12)3.2.2 除菌过滤系统的验证 (14)4原料药无菌生产工艺 (17)4.1 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特点 (18)4.1.1 溶媒结晶工艺 (18)4.1.2 冷冻干燥工艺 (19)4.2 无菌原料药工艺验证 (19)4.2.1 验证批量 (19)4.2.2 最差条件 (19)1概述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完全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
一批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
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取决于合理且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的GMP管理。
无菌药品通常的灭菌方式可分为:1)湿热灭菌;2)干热灭菌;3)辐射灭菌;4)气体灭菌;5)除菌过滤。
按工艺的不同分为最终灭菌工艺(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
其中最终灭菌工艺系指将完成最终密封的产品进行适当灭菌的工艺,由此生产的无菌制剂称为最终灭菌无菌药品,湿热灭菌和辐射灭菌均属于此范畴。
无菌生产工艺系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通过无菌操作来生产无菌药品的方法,除菌过滤和无菌生产均属于无菌生产工艺。
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药品称为非最终灭菌无菌药品。
基于无菌药品灭菌/除菌生产工艺的现状,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在注射剂与无菌原料药的生产中比较常用的湿热灭菌与无菌生产工艺进行讨论。
本指导原则中的湿热灭菌工艺验证主要包括灭菌条件的筛选和研究,湿热灭菌的物理确认,生物指示剂确认等内容;无菌生产工艺验证主要包括无菌分装、除菌过滤、培养基模拟灌装、过滤系统的验证等验证内容。
最终灭菌工艺和无菌生产工艺实现产品无菌的方法有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决定了由这两类工艺生产的产品应该达到的最低无菌保证水平的巨大差异。
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为残存微生物污染概率≤10-6,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至少应达到95%置信限下的污染概率<0.1%。
由此可见,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存在微生物污染的概率远远高于最终灭菌无菌产品,为尽量减少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污染微生物的概率,鼓励企业在生产中采用隔离舱等先进技术设备。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药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的理念,为保证无菌药品的无菌保证水平符合要求,研发者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应根据药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并系统地评估生产的各环节及各种因素对无菌保证水平的影响,根据风险的高低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来针对性地验证灭菌工艺的可靠性,验证的内容、范围与批数等取决于工艺与产品的复杂性以及生产企业对类似工艺的经验多少等因素。
只有在研发中经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与验证,获得可靠的灭菌工艺,并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该工艺,才能真正保证每批药品的无菌保证水平符合预期的要求。
当然,在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随着对所生产的药品的特性和生产工艺等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灭菌工艺也在不断的完善,此时就会涉及到对变更后的工艺如何进行验证的问题,本指导原则也适用于此种情况。
由于灭菌/除菌工艺验证的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基础还不牢靠,因此必然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故本指导原则只是一个一般性原则,药物研发者应从药物研发的客观规律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本指导原则作为阶段性产物,必将随着药物研究者与评价者对灭菌工艺研究与验证的认知加深,而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
2制剂湿热灭菌工艺2.1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2.1.1 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灭菌工艺的选择一般按照灭菌工艺的决策树(详见附件1)进行,湿热灭菌工艺是决策树中首先考虑的灭菌工艺。
湿热灭菌法是利用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高温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可能对药品的质量也有所影响。
如果产品不能耐受湿热灭菌,则需要考虑采用无菌生产工艺。
所以,对于药品的灭菌工艺的考察和确定,首先是考察其能否采用湿热灭菌工艺,能否耐受湿热灭菌的高温。
目前湿热灭菌方法主要有两种:过度杀灭法(F≥12)和残存概率法(8≤F 0<12)。
用其它F值小于8的终端灭菌条件的工艺,则应该按照无菌生产工艺要求。
以上两种湿热灭菌方法都可以在实际生产中使用,具体选择哪种灭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灭菌产品的热稳定性。
药物是否能耐受湿热灭菌工艺的高温,除了与药物活性成分的化学性质相关外,还与活性成分存在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在初期的工艺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药物热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能否采用湿热灭菌工艺。
2.1.1.1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与稳定性通过对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如果活性成分结构中含有一些对热不稳定的结构基团,则提示主成分的热稳定性可能较差。
在此基础之上,还应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强制降解试验对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做进一步研究确认,了解活性成分在各种条件下可能发生的降解反应,以便在处方工艺的研究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障产品能够采用湿热灭菌工艺。
2.1.1.2 处方工艺的研究在对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与稳定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处方工艺的优化研究。
如活性成分易发生氧化反应,则需要考虑是否需要在工艺中去除氧并采取充氮的生产工艺,或在处方中加入适宜的抗氧剂;如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与pH值相关,则需要通过研究寻找最利于主成分稳定性的pH值,当然此时需要关注该pH值在临床治疗时能否接受;如果主成分是因为某些杂质的存在影响了稳定性,则需要通过适宜的手段去除相关的杂质;如果是主成分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稳定性较差,则需要考虑更换溶剂系统,此时同样需要考虑所选用的溶剂系统在临床应用时能否被接受;湿热灭菌的不同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的组合对产品的稳定性的要求有所不同,可以在保证提供所需的SAL的基础上,通过灭菌时间和灭菌温度的调整来确定药物可以耐受的湿热灭菌工艺。
总之,需要通过各个方面的研究,使药物尽可能的可以采用湿热灭菌工艺。
只有在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即使采用了各种可行的技术方法之后,活性成分依然无法耐受湿热灭菌的工艺时,才能选择无菌保证水平较低的无菌生产工艺。
2. 2.1.3稳定性研究无论使用何种设计方法,都需要进行最终灭菌产品的稳定性研究。
考察最终灭菌程序对产品性质稳定性影响的试验可包括产品的降解、含量、pH值、颜色、缓冲能力以及产品的其它质量特性。
灭菌时,杀灭微生物的效果和活性成分的降解都随着时间和温度而累积。
这意味着加热和冷却的变化将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同时影响杀灭效果。
因此,稳定性研究用样品最好选取处于最苛刻的灭菌条件的产品,如:可采用在热穿透试验中F0最大的位置上灭菌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以确保灭菌产品的质量仍能符合要求。
2.1.2过度杀灭法的工艺研究通常来说,与残存概率法相比,过度灭杀法所需的被灭菌品开始生产阶段和日常监控阶段生物负荷的信息较少,但是过度杀灭要求的热能比较大,其后果是被灭菌品降解的可能性增大。
过度杀灭法的目标是确保达到一定程度的无菌保证水平,而不管被灭菌产品初始菌的数量及其耐热性如何。
过度杀灭法假设的生物负荷和耐热性都高于实际数,而大多数微生物的耐热性都比较低,很少发现自然生成的微生物的D121℃值大于0.5分钟。
因此,过度杀灭的灭菌程序理论上能完全杀灭微生物,从而能提供很高的无菌保证值。
由于该方法已经对生物负荷及耐热性作了最坏的假设,从技术角度看,对被灭菌品进行初始菌监控就没有多大必要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对污染可以完全不加控制。
仅从控制热原的角度,也应当遵循工艺卫生规范,控制产品的微生物污染。
如果实际生产中能够严格遵循GMP的要求,这一点是可以实现的。
2.1.3残存概率法的工艺研究与过度杀灭法相比,残存概率法方法所需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包括被灭菌品生产开始阶段及常规生产阶段的信息、指示菌(对灭菌程序呈现强耐热性的试验菌)以及生物负荷的信息。
只有积累了这类有价值的信息后,才能制定比过度杀灭法F值低的热力灭菌程序,同时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不会降低。
使用热力较低灭菌程序更有利于药品的稳定性,使产品的有效期延长。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残存概率法更适合那些处方耐热性较差的最终灭菌产品。
通常说来,不耐热药品的灭菌可能不能使用过度杀灭法,需要设计一个灭菌程序能够恰当地杀灭生物负荷,同时不导致产品不可接受的降解。
这种情况下,灭菌程序的确认就需研究产品的生物负荷和耐热性。
根据以下公式可以比较清楚的说明这一点:无菌保证值= F0 / D - lgN其中,无菌保证值是SAL的负对数,N为灭菌开始时产品中的污染微生物总数,D为污染微生物的耐热参数。
所以,菌工艺的无菌保证值与F0、N、D密切相关。
2.1.3.1 灭菌前生物负荷的控制采用残存概率法进行终端灭菌的产品,除了需要关注灭菌过程本身,还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一些适当的手段来监测和控制药品灭菌前的生物负荷。
具体的措施通常包括灭菌前微生物数量与耐热性的监测、药液过滤、工艺参数的控制等等。
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的监测将在下面的章节详细阐述。
产品过滤在终端灭菌的产品中仅仅作为辅助的控制手段,但是在工艺确定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滤膜的孔径、材质、滤器的使用周期进行必要的筛选。
在工艺参数控制方面,由于微生物的特性,通常在药液放置期间也会逐渐繁殖,尤其一些营养型的注射液,如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其环境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应通过工艺筛选和验证来确定溶液配制至过滤前、以及过滤后至灭菌前能够放置的最长时限,并相应确定产品的批量、生产周期等关键工艺参数。
2.1.3.2 灭菌前微生物污染的监测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的监测应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取样并覆盖整个生产过程,取样设计应选取生产过程中污染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样品,且要充分考虑到产品从灌封到灭菌前的放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