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众媒介
李崧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号:2009050707
内容提要:本文从美国对外与对内两方面分析大众媒介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打比方,距离等手法,说明大众媒介在美国政治生活举足轻重的地位。
21世纪的今天,大众媒介在美国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在国家建构中,大众媒介起着政治动员作用;民主建设中则起着传播民主思想、维护民主制度的作用;此外还有在行政方面起着促进合理化的功能等。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装置",大众媒介影响巨大。在美国,传媒与政治的互动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活。对它的关注,无疑可以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大众媒介对美国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大部分人都不会否定,但在具体作用的认识上可能见仁见智。而且对大众媒介的总括性描摹常因流于空泛而让人望而却步。笔者不才,在此仅美国对外与对内的政治生活分析大众媒介作用,撮其要端,条陈如下,望专家指正。
在对外政治中的大众媒介——定音锤、游码、加速器
“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者的屋子里面。”这是摘自美国某位学者的言论。从早几年前开始,大众媒介就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国际政治和外交信息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通过通讯社、电视网络、广播电台、因特网以及报刊等媒介进入有关政策制定人员的办公室,成为制定政策不可或缺的依据。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里根在任期间每晚和他的高级助理一起观看电视新闻,然后研究电视新闻对政府决策的评论,并对第二天将会爆发新的热点问题进行预计以及讨论如何对付这些问题。曾任里根于布什两任政府外交事务顾问的丹尼斯·罗斯曾表示:“在突发事件中,从CNN报道中所获取的信息比从政府自己的渠道要多得多。”可见,当今大众媒介早已不仅是政府对外政策得传声筒,更是决定外交政策的一把定音锤。
为外交决策提供信息、决定外交政策方向的同时,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也充当着影响外交政策的轻重缓急的角色,正如天平上的游码决定着天平倾斜方向一般。通过对国际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美国大众媒介直接影响公众对国际问题的关注程度,从而拟定了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和倾向这一社会政治议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议程。与此同时大众媒介通过所提供的信息及提供信息的方式,潜移默化在公众的意识中形成某种定势,造成某种舆论,间接地对决策议程产生影响。当然,如果遇上一个缺乏魄力的政府,被大众媒介牵着鼻子走也在所难免。
大众媒介对国际事态发展的跟踪报道,其速度之快往往令外交决策者应接不暇。这时大众媒介的角色就好比加速器,迫使政府决策的时间从以天计算加快到以小时分秒计算。据了解,1998年11月,由于伊拉克拒绝联合国的武器核查,美国准备于14日对伊进行轰炸。轰炸时间定在美国东部时间9点。8点刚过,国家安全事物助理伯格就在家里接到手下的电话:CNN记者萨德勒正在巴格达进行直播,他从一位伊方官员处得知萨达姆已对安南秘书长要求伊接受核查的信作了
“积极的”反应。8点15分,伯格赶到白宫,克林顿一边收看CNN的报道,同时与他的安全顾问们在电话里进行讨论。8点45分,克林顿下令五角大楼推迟这项计划。结果,这项轰炸计划被取消。在该项中大众媒介的作用是双向的,对于合作方的政府,可以促使其短期内做出决定,缩短决策时间,以免贻误战机;而对于敌对方的政府,则可以扰乱其政治议程设置,迫使其处于被动地位。
对内政治中的大众媒介——政府监督者、政治明星制造商、家庭教师依靠美国宪法修正案赋予的权利,大众媒介一跃成为对政府、国会、法院三个机构行为进行监督批评的"第四个权力机构"。与美国政府的互动中,大众媒介与“三权”呈合作与对立共存态势。合作表现为传媒始终将政府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在涉及国家利益上的外事新闻与战争报道中,传媒则与政府基本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大众媒介还对政府官员腐化、决策错误、渎职行为进行揭露与批评。
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这就是有名的“水门事件”。在此事件中,美国大众媒介“政府监督者这一角色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根据与内应“深喉”(deep throat)里应外合所获的情报,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使当时的共和党主要领导人措手不及。事件发展到白热化时,尼克松拒绝交纳带有罪证的录音带并企图以行政特权罢免负责调查此事的特别检察官,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在大众媒介所制造的舆论与司法部门形成的共同压力下,尼克松被迫辞职。
此外,随着本世纪50年代"电视时代" 的到来,大众媒介制造政治人物的作用日益凸现。1963年,25万人的队伍进军华盛顿,进行为黑人自由与平等权利的游行演说。期间,电视媒体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从而直接使本次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进入美国公众的视线,成为政治明星。1960年总统电视辩论中的肯尼迪以年轻、干练的形象战胜老气横秋的尼克松,成为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明星也是如此。根据当时辩论以后民调发现,凡是通过看电视听辩论的,绝大多数人认为肯尼迪赢了;但是凡是听收音机听辩论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为尼克松赢了。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因为通过电视的方式把两个候选人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了。全国选民看到的一个尼克松就是一个穿着灰色的西装、跟灰色的背景也模模糊糊的,然后呢脸上胡子也没刮干净,看上去还老冒汗,不断的拿出手帕来擦头,给人的一个感觉是,这是一个非常无精打采的一个人,是一个已经被繁重的国事给压得不知道该如何去办的人。相反,肯尼迪出现的时候就给人一个神采奕奕的感觉,生气勃勃的,而且辩论的时候所用的语言也简短有力。
60年代末,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改善贫困儿童受教育条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制作了一部题为《芝麻街》的儿童启蒙电视系列片。有关研究显示,收看《芝麻街》的学龄前儿童在字母表、数字、身体部位、形状和分类等知识方面较其他孩子有优势,最突出的是字母认读——恰恰是《芝麻街》里最强调的部分。研究还表明,《芝麻街》甚至对学龄前儿童观众日后在学校里的学业表现都有积极的影响。然而如果从《芝麻街》的原始意图来说,大众媒介“家庭教师”这个角色并非完美,因为《芝麻街》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