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材 分析
➢ 3、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 结合,符合新课标的基 本理念-----“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 会”,培养学生学以致 用的意识。
2
P A R T TWO
学情分析
3
P A R T THREE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 现象。知道物体的浮沉 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 沉;
2.知道轮船、潜水艇、热 气球、飞艇、密度计的 工作原理.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 ,加深对物体浮沉 条件和对潜水艇, 轮船的制造原理
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 ,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 、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1
环节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演示
明确概念:
状态:悬浮—漂浮 过程:上浮—下沉
A
B
C
学生在观察多媒体演示的鸡蛋漂浮实验中,思考并讨论鸡蛋的漂浮原理,教师 点拨和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实现对浮力重力密度等知识的系统化和迁移。
环节二:讲授新课
F浮
F浮
F浮
G
G
G
当 F浮<G时,合 力方向竖直下, 物体就下沉。
当F浮=G时, 当F浮>G时,合力 合力为零,即 方向竖直向上,物 二力平衡,此 体就上浮. 时物体将悬浮。 漂浮时F浮=G。
通过改变液体密度改变浮力大小,实现物体的浮沉
潜水艇能够实现 上浮下沉的原理是什么呢?
实验 过程
环节三:实验探究
物体浮沉应用
得出结论 步骤五
合作交流
实验探究
步骤三
问题引入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四
环节三:实验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0.3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首先,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 10 章第 3 节的内容。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 3 节,作用尤为关键,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总结和运用的作用。
2、本节课在课标中的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本节课课标要求会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教学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实验为基础得出物理普遍规律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物理思维,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难点: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较强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本节课利用高效课堂的思想,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
教师沿知识主线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五个部分(一)新课引入(二)新课讲授(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一)新课引入:播放我国核潜艇的视频,并简单介绍核潜艇在海洋军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的同时引出问题:潜水艇这个庞然大物,为什么能自由的上浮和下沉,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环节,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液体;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为什么会浮起来或沉下去。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装置。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2. 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探究环节在实验探究环节,我选择了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作为情景引入,这是基于我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了解。
幼儿对于直观、生动的物体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好奇,而轮船、木筏等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能够有效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这里我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浮沉现象,从而为后续的分析打下基础。
二、数据分析环节我还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如比较、分类、归纳等,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说课稿 省级中小学实验说课比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一、实验教学目标制定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能通过改变物体的受力,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3)能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通过观察与体验,让学生归纳出物体的浮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体的浮沉条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实验引入】首先,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探究,我通过“听话的小瓶子”小实验引入本节课,(边播放边讲解)现在我手中的矿泉水瓶子里,有个小瓶子,这小瓶子会听话,只要大家说“沉”,它就往下沉,说“浮”它就往上浮,你信不信?学生开始在下面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怎么可能,有的学生说不能,那么请大家拭目以待,见证奇迹的时刻。
(实验演示)看这是为什么呢?【实验难点突破——1、物体的浮沉条件】“听话的小瓶子”小实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非常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教材中并没有列出相应的实验内容,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自行设计了乒乓球的浮沉实验。
我用三个相同的乒乓球,但是有两个乒乓球分别用针筒注入了水和盐水。
我把乒乓球浸没在水中,让学生猜猜我松手后,乒乓球会如何?学生习惯性的认为,一定会浮起来。
但是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清晰的观察到,三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松手后,状态都不一样。
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同学们开始小组讨论,有的小组发现,物体在水中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物体静止时,浮力等于重力;有的小组说,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还有的小组说,下沉的过程中,浮力小于重力。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说我的乒乓球内分别是空心、水、盐水,这些密度对物体的浮沉有什么影响吗?学生继续讨论,得出实验结论:悬浮:F浮= G ρ液=ρ物上浮:F浮>G ρ液>ρ物漂浮:F浮= G ρ液>ρ物下沉:F浮<G ρ液<ρ物【实验难点突破——2、浮力的应用】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我们已经的除了物体的浮沉条件,但是大家是否能应用呢?此刻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特别想自己设计实验,我欣然满足了同学们的愿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说课稿《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说课稿云龙镇中学蒋静琤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由华师大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他探究的主题是:物体浮沉的条件及其应用。
本节教材是建立在前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因此在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动手,探究知识得到相应的结论。
就学习要求而言,既有过程性要求,也有结果性要求。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体浮沉条件,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二、学生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所以,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知道F<G,F>G,F=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
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
知道潜艇和热气球的基本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四、教法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示例文章篇一:《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索一个超级有趣的物理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漂在水面上,像小船悠悠荡荡,而有的东西却会一下子沉到水底,比如沉甸甸的石头?这背后可藏着大秘密呢!先来说说物体的浮沉条件吧。
其实就像我们在班级里评选优秀学生有标准一样,物体浮沉也有它的“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那它就会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向上浮起来,这难道不神奇吗?相反,如果浮力小于重力,那它就只能无奈地沉下去啦,就好像我们考试没考好,心情低落一样。
要是浮力和重力相等呢,那它就会在水里静止不动,就像我们有时候发呆,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一样。
那这些条件在生活中有啥用呢?嘿,用处可大了去啦!比如说轮船,大家都见过轮船吧?那么大的一艘船,为什么能在水面上稳稳地航行呢?这就是利用了浮力大于重力的原理呀!轮船的肚子是空的,这样排开的水就多,受到的浮力也就大啦,不就能漂起来了嘛!这就好比我们背着大大的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越多,我们就越难跑快,但是对于轮船来说,“肚子”里装的东西越多,反而越能浮在水面上,神奇不?再看看潜水艇,它一会儿能潜入水底,一会儿又能浮出水面,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啊,潜水艇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可以控制自身的重力。
当它想下潜的时候,就往里面加水,让重力大于浮力,它就乖乖地沉下去了;当它想上浮的时候,就把水排出去,让浮力大于重力,它就又能欢快地浮起来啦!这就像我们玩跷跷板,重的那头下去,轻的那头上来,是不是很有趣?还有气球,充满氢气的气球能飞上天,不就是因为浮力大于重力嘛!同学们,通过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我们是不是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呀?我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好多好多生活中的现象,这多有意思啊!所以说,物理真的是一门神奇又实用的学科,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能发现更多的奥秘!以上就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希望能让大家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示例文章篇二:哎呀,老师和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好好说一说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你们有没有玩过那种把东西扔到水里,看看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游戏呀?这其实就和咱们今天要讲的知识有关呢!先来说说物体为啥会浮起来或者沉下去吧。
《物体的浮沉条件》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浮力》的内容,研究的主题是:物体浮沉的条件及其应用。
本节教材是建立在第一节认识浮力和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物体的密度、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因此在教材中安排了学生活动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动手,探究知识得到相应的结论。
就学习要求而言,既有过程性要求,也有结果性要求。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体浮沉条件,难点是分析各个浮沉状态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学生分析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阿基米德原理和力和运动等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分析物体在各个浮沉状态中的受力情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所以,应着重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的上浮或下沉;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4)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附说课相关知识】初中物理说课稿:《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10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①重点:物体的沉浮条件②难点:轮船,潜水艇等的沉浮原因的分析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了解潜水艇、潜水艇、浮筒的浮沉等的工作原理;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通过对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二.说学情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节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讨论、探究、小组汇报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课上教师直接出示三个外形一模一样的小瓶(小瓶的外面已经被密封了看不到内部的情况)然后放到水槽中,(要求三个小瓶一个上浮、一个悬浮、而另一个则下沉了)让学生观察现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ppt课件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用约4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 课。先给学生看一段“泰坦尼克”撞击冰山的视频,启 发思考“为什么一首钢铁巨轮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一枚 铁钉却要落入海底?”创设情景,设置悬疑,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用约15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通过演示实验,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
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以
控制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3、能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力的示意图分析得到物体上浮、下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 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
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 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 主人.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U盘、电脑、 投影仪、黑板、烧杯、鸡蛋、食盐、乒乓球、橡皮泥若 干等。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第三环节 感悟收获 课堂小结 再用约5分钟的时间,由学生汇报哪些收获来小
结本节课的内容。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愉快地氛围, 以“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结束本节课,让学生带 着问题来到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让学生始环节 当堂检测 巩固升华 再用约6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练习是学生理解
再用约15分钟的时间进行浮力具体运用的实例介绍 。做演示实验,将橡皮泥捏成球状和捏成船状分别放入 盛满水的杯中,带领学生观察橡皮泥的浮沉情况。提出 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利用空心的 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讲解轮船的工作原理。 提出问题:潜水艇是如何在大海中实现上浮、下潜的呢 ?介绍潜水艇的构造。讲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提出问 题:气球为什么会升入高空呢?举出生活中气球的例子, 因为其中装满了氢气,进而解释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的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本节内容采用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作出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引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学生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第一章力的知识,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相关知识。
他们对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沉,轻的物体就会上浮。
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潜概念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认知困难。
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三.【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能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分析。
;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并探究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柳河县安口镇五人班中学李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教学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
其内容包括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艇、热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本节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应用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l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l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定为:l 重点: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l 难点: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学情分析:l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于浮力及其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体的浮沉也有一些生活体验,但通过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及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仍需要给予指导。
此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很多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探索新知。
教法学法: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自主探究、讨论归纳,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引入新知通过趣味实验和图片分析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促进新知学习。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浮<G F浮=G F浮>G F浮=G
• 活动2【活动】学生分组实验 • 实验器材:鸡蛋 橡皮泥 牙膏皮 蜡块 铁钉 盐 清水等 • 要求:利用桌面所给的器材,如何将下 沉的物体上浮,将上浮的物体下沉
浮沉条件 (1) 下沉 (2) 悬浮 (3) 上浮 (4) 漂浮
F浮<G F浮=G F浮>G F浮=G
实验评价与自我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 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教学内容由浅 入深,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层层递进,利于学生接受。 学生动手实验是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但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在时间分配上不好把握,需要 控制好活动时间。
• 欢迎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 谢谢
第四环节 当堂检测 巩固升华 再用约6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练习是学生理解 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用ppt的形式将练 习题展现给学生,巩固练习。然后作业布置,课时练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
板书设计
1.物体的沉浮条件 最终 上浮:F浮>G→漂浮:F浮=G (ρ 液>ρ 物) 悬浮:F浮=G(ρ 液= ρ 物) 下沉:F浮<G (ρ 液<ρ 物) 2.浮力的应用 轮船→原理:F浮=G “空心法”→受到较大的浮力 →漂浮 “排水量” 潜水艇→原理:通过往水舱里加水或排水,改变自 身重力达到浮沉的需要 气球和飞艇→原理:靠改变气体的体积改变浮力
重点:1、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2、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气球 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 和重力的大小并探究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金星照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物理组金星照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
本节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应用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与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本节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两部分内容构成。
教学重点是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的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所以,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模式本课我将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方式”实施课堂教学。
问题引导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基本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所谓“五环”: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三步”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分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一中心”是指以问题为中心。
同时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还融入了学生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多种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四、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步:创设情境引课:同学们都吃过饺子,但你们煮过饺子吗?为什么饺子下锅后先下沉再上浮,最终浮在了起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章的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板书课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二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初二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一、课本剖析本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巨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汽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怎样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议决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办理生活中的实际标题。
二、学情剖析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猛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
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概括总结本课的传授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育了学生实验操纵能力和联合协作的物质。
三、设计思路根据浮力知识的传授分化,本节传授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怎样调理浮力与重力的巨细干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剖析历程要求较高,是举行本节传授的要害,为此,本节传授的计谋设计是:从查看、剖析、比较物体的浮沉环境→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理浮力与重力的巨细干系→理解浮力的应用(汽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传授目标1.知识与技术·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2.历程与要领:·议决查看、剖析、明白汽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议决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明白浮力应用的社会代价。
3.情绪态度与代价观·初步明白科学技能对社会成长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传授重点:知道汽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劳动原理。
六、传授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干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传授仪器:烧杯、水、橡皮泥、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实验教学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定州市宝塔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师郭云霞,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下面我将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思路和改进要点,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等方面来说这节实验课。
一、使用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二、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
3.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探究活动中,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强化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感悟浮力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三、实验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涉及三个实验:(一)浮沉子:水入则重,则沉,水出则轻,则浮。
引发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影响。
(二)水中的气球: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改变气球的质量,观察浮沉状态,以此探究重力对物体的浮沉状态的影响。
(三)盐水中的鸡蛋:通过在水中加入食用盐的方法改变液体的密度,观察鸡蛋的浮沉状态,以此探究密度大小对物体的浮沉状态的影响。
总之,实验主要运用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作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实验器材:矿泉水瓶,小玻璃瓶,清水,新鲜的鸡蛋,食用盐,烧杯,气球,石子,细线。
五、实验教学内容: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浮沉是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会沉下去,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会浮起来。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如下:一、浮沉条件:1.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浮沉的基本原理,它表明浮沉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排除液体体积的重量,可以用公式Fb=ρfgV来表示,其中ρf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为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
2. 密度关系: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会浮出液体。
二、应用:1. 浮体测密:利用浮体的浮沉原理可以通过测量浮体在液体中浸入或浮出的深度来推算液体的密度。
常见的浮体测密器有密度计、露点计等。
2. 潜水艇的浮沉控制:潜水艇利用浮沉原理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深度。
通过控制艇内的水箱充水或排水,改变潜水艇的总体积,从而改变潜水艇的密度,实现浮沉控制。
3. 气球的浮空:气球内充满气体后,气球的平均密度小于周围的空气密度,因此气球会浮起来。
气球可以利用浮沉原理来实现浮空。
4. 船只的浮沉控制:船只利用浮沉原理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在船只内部布置大量空腔,使得船只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从而实现浮起来。
通过控制船只的结构设计和累加物体在船只内的布置方式,可以控制船只的浮沉状态。
5. 漏斗的灌注:在实验室中,灌注液体时,可以利用漏斗的浮沉性质,使得漏斗颈部的液体流速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避免溅出或液体过快灌注。
6. 鱼类的浮沉控制:鱼类可以通过控制体内的气体囊来调节自己的浮沉状态。
当鱼类需要下潜时,通过控制气体囊的排空来增加自身的密度;当鱼类需要上浮时,通过控制气体囊的充气来减小自身的密度。
以上是关于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的说明。
浮沉原理在实际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很多应用,对于我们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以及控制物体的浮沉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用约15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通过演示实验,
将里面装入不同质量沙子的乒乓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 中观察实验现象。再将鸡蛋放入清水中和浓盐水中, 观察鸡蛋的位置。这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浮沉 取决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摆脱“重的物体一定 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的错误观念。列出浸没在 液体中的物体的种运动上浮、悬浮和下沉,利用 PPT的演示引导学生知道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下 沉的最终结果是沉底,而悬浮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 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 系。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潘庄镇中学 连玉婷 2011015015
说说 说说 说
说
教学 教教 教
课
材情 学学 学
目方 流
流
标法 程
程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 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
本章内容主要讲的是浮力的相关知识,这章的内容与 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 用的意识。
说学情
在我所教的农村中学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两极分 化的现象十分明显,使我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 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学生活动安排上既要照顾基础薄 弱生,也要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思维的提升空间。
而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 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很多 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 上浮。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 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所 以,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 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
第三环节 感悟收获 课堂小结 再用约5分钟的时间,由学生汇报哪些收获来小
结本节课的内容。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愉快地氛围, 以“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结束本节课,让学生带 着问题来到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让学生始终保 持积极向上的求知状态。
第四环节 当堂检测 巩固升华 再用约6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练习是学生理解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这一节包括两个重要的知 识点:一是通过受力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利用 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的工作 原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 础上展开的,可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的知识 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 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物体的 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可以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 对科学知识的求知兴趣。
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U盘、电脑、 投影仪、黑板、烧杯、鸡蛋、食盐、乒乓球、橡皮泥若 干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用约4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 课。先给学生看一段“泰坦尼克”撞击冰山的视频,启 发思考“为什么一首钢铁巨轮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一枚 铁钉却要落入海底?”创设情景,设置悬疑,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本节内容采用先对物体上浮、悬浮、下沉做出力的 示意图的方法引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学生在前两节内容 的基础上运用第一章力的知识,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讲解浮力的应用就会容易很多。
重点:1、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2、会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气
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 和重力的大小并探究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潜水艇→原理:通过往水舱里加水或排水,改变自 身重力达到浮沉的需要
气球和飞艇→原理:靠改变气体的体积改变浮力
• 欢迎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 谢谢观看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 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的学法是: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 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
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 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 主人.
漂浮以及悬浮与被浸在的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3、通过得出的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轮船、潜
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体浮沉条件的研究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2、通过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研究提
升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说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
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以
控制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3、能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力的示意图分析得到物体上浮、下
沉的条件。 2、通过公式的推导得到物体的上浮、下沉、
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用ppt的形式将练 习题展现给学生,巩固练习。然后作业布置,课时练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
板书设计
1.物体的沉浮条件 最终 上浮:F浮>G→漂浮:F浮=G (ρ液>ρ物) 悬浮:F浮=G(ρ液= ρ物) 下沉:F浮<G (ρ液<ρ物)
2.浮力的应用
轮船→原理:F浮=G “空心法”→受到较大的浮力 →漂浮 “排水量”
再用约15分钟的时间进行浮力具体运用的实例介绍。 做演示实验,将橡皮泥捏成球状和捏成船状分别放入盛 满水的杯中,带领学生观察橡皮泥的浮沉情况。提出问 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利用空心的办 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讲解轮船的工作原理。提 出问题:潜水艇是如何在大海中实现上浮、下潜的呢? 介绍潜水艇的构造。讲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 气球为什么会升入高空呢?举出生活中气球的例子,因 为其中装满了氢气,进而解释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