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分析未来意义、分析内容结构、分析内容特点。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马斯洛
罗杰斯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
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关注 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人性的培育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 民主的关系。
循序渐进 原则
因材施教 原则
方向性 原则
教学原则
伦理性 原则
二、教学要素、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原则
方向性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伦理性
方向性原则: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选择教 学内容,分析和理解教学内容,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 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
第八章 教学
目录
一 二 三 四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教学的基本内 涵
教学的主要作 用
教学的基本任 务
Basic connotation
Main role
Basic task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教学的词源考察
✓最早将“教学”二字合在一起使用的文献 是《尚书·兑命》:“敩學半”。
✓唐 代 孔 颍 达 疏 : “ 上 字 为 教 者 , 音 敩 ( 音 xià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 己学之半也。” 说明当时的“教学”是 指通过教人而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 学,而是“学习”。
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组成的统一活动。也可以说,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的过程。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改革
2、苏联:从专才教育到综合教育 从学术性向学术和实用相结合转变 改革的重点:加强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 改革的结果:中学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通过普通教育进行职 业训练的计划未能实现;生产劳动教学与学科教学脱节,降低 了教学效率 反思:教育改革是一长期反复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都是看它有没有适应或促进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1913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将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为高等 教育培养新生转变为培养公民;强调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 和职业性;将传统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改革为统一的综合中学; 中学课程不仅要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要具有功利价值
20世纪前半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放弃传统教育目 标的学术化和精英化,使教育目标生活化和大众化;教学内容 放弃了学科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变得经验化、实用化和实践 化。 2、苏联: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 从实用主义走向学术主义 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使前苏联中学毕业生的质量低、数量少,专 业技术人员缺乏。 1931年《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反思:教育改革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 题;而且教育改革没有统一的或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二、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
1、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或人的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
2、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也一定有某理论作为指导
3、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 思考:国外的教育改革历程可以给我国教育改革以什么样的启 示?
(三)、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三阶段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中学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增加学习时间; 重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教育 2、日本
第八章
教育改革
一、20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概览 (一)、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1、美国: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以人文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书本知识,关注 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实用、民主 个人的教育改革实践: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 文纳特卡计划;沃特的葛雷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教育学 第八章 课外活动
教育学第八章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含义:答: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J)答:第一,组织上的自愿性。
第二,内容上的广泛性。
第三,形式上的多洋相。
第四,活动上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J)答:一,充实学生的活动,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课外活动的内容分为六类答:社会政治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
5、课外活动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6、群众性活动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
7、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学科小组活动),(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8、如何开展好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答: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9、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J)答: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能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确立的保证。
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
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五,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10、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结)等基本环节。
11、如何组织和实施课外小组活动?答: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
二,真人准备,抓好落实。
三,认真实施,全面检查。
四,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教育学PPT课件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能科学指导,精心培育班干部; 大胆使用与严格培养相结合。 群众监督与严于律己相结合。 因人制宜与统一要求相结合
能力培养:
➢更新人才观念; ➢掌握选用人才的辩证法;
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
基本要求: ➢ 能科学确定活动内容; 政治性活动。 知识性活动。 娱乐性活动。 实践性活动。 ➢ 能周密地安排活动计划; 有发动——有检查——有评比——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果 ➢ 能有效地指导活动实施; 积极发动。 指挥实施。 做好总结。
2、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 总结。
1)全面总结是综合性的班级工作总结,所涉 及的内容应反映全班同学在德、智、体、美等几 方面发展变化的情况,以及基本原因分析,从中 总结出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
2)专题总结或者是班级单项工作总结,或者是 学生中显著变化的某方面情况小结。班级工作总 结,除了在学期、学年终结时进行外,还可以在 期中、在某项活动 完成之后进行。
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应注意:合理可行;正面 教育为主,防止体罚;条文尽量简明,便于学生 理解和记忆;要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后通过。
• 非成文的制度:
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即是 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非成文的管 理制度是班级个性的体现。
•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 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
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 ①考核法、②观察法、③测量法、④问卷
法、⑤谈话法、⑥实验法、⑦调查法、⑧ 访问法、⑨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二)组织培养班集体(这是班主任工作的 中心环节)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步骤是:
[教育学]第八章 记忆与学习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3、两类记忆的加工特点不同 勒迪格(1990)指出: ➢外显记忆是概念驱动过程,是有意识的并 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内隐记忆是材料驱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 和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29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三、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一)基本概念 • 前瞻记忆:指对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
• 元记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哈特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关于知晓感的博士 论文。
• 元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 • 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就是记忆者对自己记忆状态的评估能力和已这种评估为依
据的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39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三)元记忆的理论假设
• 模糊痕迹理论是布雷纳德和雷纳1995年提出的,理论认为,字面及要点的痕迹 是再认判断的基础。(P453页)
36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3、神经生理过程的一致性:
都与左颞叶区血流增加有关。
4、共同的影响因素
• 许多研究表明,影响错误记忆的许多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 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真实 记忆的效果。
15
第一节 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二)再认法 1、含义:
再认法是指测验中同时向被试呈现学习过 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被试判断 是否使或哪个是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方法。
16
第一节 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2、测验方法
(1)是/否再认测验 操作方法:两项选择测验 缺陷:猜中概率高 (2)迫选再认测验 操作方法:多项选择测验 优点:减少猜测概率
(结合第一章回答)
%
节 省 的 百 分 比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后果较难预测、过程不易控制的校外间接途 径。主要有邻里、校外非正式社会群体、社 区文化氛围等。 1、邻里 2、非正式社会群体 3、社区文化氛围
第六节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 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二)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 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以及教育对 象的特点等。
二、中小学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1)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政
治观点、原理、道德观念、规则等时常用的 方式。 (2)报告是教育者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论述、 论证、分析某一个思想品德教育专题,涉及 范围广,所需时间较长。 (3)伦理谈话是指教师为了说服学生,而就 某个问题与学生之间亲切交谈。
4、从实际出发,要求研究学生. 二、整体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的内涵 整体性原则的内涵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中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全面 培养;教育影响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一致 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 多因素组织的整体功能。 (二)贯彻整体性原则的要求 首先要求全面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其二,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学生
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优点,因势利导,克服缺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培养优秀品德。 其三,在尊重信任学生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 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在严格要求学生时,相信 他们的力量和能力。 其四,既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性 特征,区别对待,不强求一致。 其五,要创设道德情境,提出实践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在自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其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一、班级概述(一)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知识延伸: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二)班级的地位1.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2.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三)班级的功能班级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和特点决定的。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的个体化功能(1)促进发展功能;(2)满足需求的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
二、班级管理(一)含义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教育学》第八章
②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劳伊德•特朗普创立。 内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 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 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 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 究占40%。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 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 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 、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最后,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 论,是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 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所涉及的问题有: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1)古代学校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 (2)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级授课制 发展历程:
特点: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 分类:演示法和参观法。
①演示法
定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 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要求: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B、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C、讲究演示的方法。
②参观法
定义: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 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 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育学第八章PPT课件
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优
化教育结构。
第三,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校办学效率。
第四,改革招生、收费和毕业就业制度。积极推选同等学校和
中等专业学校公费与自费并轨,毕业分配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自
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第五,转变教育思想,促进教学改革。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
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现象,走向素质教育发展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指出了为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教育体制改革要完成 的任务是:
第一,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
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
第二,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的各
方面建设,包括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
1
第八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2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概念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3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4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9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西欧双轨制:学术性的一轨(牛津、剑桥大学 )和生产性 的一轨。 美国的单轨制(资本主义): 前苏联型学制(社会主义单轨制):
10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学校潜力难 以发挥;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学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加上多头领导, 责权脱节,使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学校办学缺乏活力,也束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办学积极 性。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原则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原则教育学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原则。
教育原则是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准则。
教育原则有助于教育者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制定教育方法,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主要涉及教育目标原则、教育内容原则、教育方法原则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原则等内容。
首先,教育目标原则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的的准则。
教育目标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体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格为目标。
此外,教育目标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即可在教育实践中明确具体的内容、要求和标准。
其次,教育内容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内容安排的准则。
教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个体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另外,教育内容还应具有循序渐进、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稳定的知识结构。
再次,教育方法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实施方式和方法的准则。
教育方法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方法,如教师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游戏、网络学习等。
此外,教育方法还应注重启发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教与学的关系原则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准则。
教与学是互动关系,教师应把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需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原则是教育实践的基础和准则,对于指导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目标原则、教育内容原则、教育方法原则和教与学的关系原则,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向。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填空题
第八章
1,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辨析,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错误)(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看见基本途径就是教学。
看见根本途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详见书p80,p81)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统一原则的规律:(狂+巨)
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
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
5,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狂+巨)
6,直观教具一般分为三类: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8,循序渐进原则:
A按照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B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
C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有具体到抽象
(选填,ABC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9,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10,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既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学
1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种计划,既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1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狂+巨)
13,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14,课外辅导有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15,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
16,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百分之制记分法、等级制记分法、评语法1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狂+巨)
18,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9,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狂+巨)
20,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21,教学方法归并为两大类:启发式和注入式(注入式又名填压式)
22,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23,谈话法是指教师通过和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叫问答法,包括: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24,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全班获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2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a欣赏教学法(包括: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艺术的欣赏),b情景教学法
26,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体或设备
第九章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4,品德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品的活动的本领,主要包括品德的认识能力、情感能力、践行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
品德心里一般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
5,1993年和1995年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
6,德育过程由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共同构成,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7,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三方面矛盾,a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b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时间之间的矛盾。
其中第二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8,德育是吧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狂+巨)
9,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0,马可连柯所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11,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
1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13,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社会生产劳动、二是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三是社会调查活动
14,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15,榜样一般有三种:一是教育者的示范、二是伟人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典范、三是优秀学生的典型
16,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7,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第五章
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3,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4,学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设施,二是学校规章制度
5,按学校教育层次划分,学校教育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小学初中)、中等基础教育(高中中专)、高等教育(大学以上)
6,按学校教育类别结构划分,中国教育分为以下四类:基础教育(幼小初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7,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
8,按学校教育的形式划分,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制学校
9,1912~1922年,国民政府确定了以“六三三”(小六初三高三)制为主体的学制
10,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
11,我国现行学制小学和中学有“六三三制”和“五四三制”
12,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制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狂+巨)
13,2006年再次修订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了我国的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六三制”(小六初三),“五四制”(小五初四)~~~~~~~(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
14,西方现代中小学系统的形成有两天基本途径:a,自上而下的发展,b,自下而上的发展(狂+巨)
15,西方现代学制可归结为三种基本的学制类型:a,双轨制(西欧)b,单轨制(美国)c,分支制(苏联,中国)
16,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简单来说:义务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
17,义务教育发源于德国(狂+巨)
18,我国1986年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狂+巨)
19,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狂+巨)
20,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狂+巨)
21,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三个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狂+巨)
22,终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
a,终身教育,最早可追述到古代希腊教育家和哲学家柏拉图关于哲学的教育思想;
b,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闲暇教育思想同样具有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本质性萌芽;
c,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成人教育大规模出现;
d,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e,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论终身教育》;f,终身教育迅猛发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舒瓦茨《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
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的标志)
23,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24,终身教育具有两个本质特征:a,时间的延展性b,空间的包容性
25,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狂+巨)
26,教育法是指有立法权的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的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27,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28,宪法是一切教育立法的重要依据
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教育法律(选)
30,1995年通过: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教育法》(选)
31,教育法律包括:a,教育基本法律b,教育单行法律(填)
32,1993年通过的《教师法》是我国第一部以职业人员为对象的法律(填)
33,1991年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选)
34,1985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教师节的决定》(选)
35,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行政法规(选)
36,1995年国务院发布《教师资格条例》(选)
37,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地方性教育法规(选)
38,与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相比,地方性教育法规有三个特点:a,从属性b,区域性c,更强的操作性(填)
39,教育部颁布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教育规章
40,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填)
41,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在教师工作中的具体要求
42,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根本区别所在,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43,教育教学权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44,教育教学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填空,一个空填教育教学,两个空:进修培训和教育教学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45,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享有的主要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
46,《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47,人身权:人格权和身份权
48,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49,《教师法》规定,实行教师聘任制,必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狂加巨)
50,《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能、勤、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