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数学总复习 基础知识名师讲义 第七章 第十一节轨迹方程的求法 文
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 轨迹方程的求解
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曲线的定义,那么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外语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知识点之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知识点之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总结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_,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_0、y0,然后代入点P 的坐标(_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_、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_、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_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_,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_,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2015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课件:9.70 轨迹与轨迹方程的求法
(2)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到直线 x=-1 的离等于
到点
C(1,0)的距离的点都在抛物线
y2=2px
上,其中p 2
=1,∴p=2,故抛物线方程为 y2=4x.
由方程组yx22=-4xx+,y2=4,得 x2+3x-4=0, 解得 x1=1,x2=-4,由于 x≥0,故取 x=1,此 时 y=±2.
y)满足 x2+y2=1,∴x02-2y0=1,即 y0=12x02-12,故 所求轨迹为抛物线.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六分。
3.已知点 M(-3,0),N(3,0),B(1,0),动圆 C 与直线
MN 切于点 B,过 M、N 与圆 C 相切的两直线相交于点 P,则 P
点的轨迹方程为( C )
A.x92+y42=1 B.y92+x42=1 C.x92-y42=1 D.y92-x42=1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六分。
【解析】由已知 A1(-3,0),A2(3,0),设 P1(x1,y1),则 P2(x1,-y1),A1P1 与 A2P2 的交点为 P(x,y),则x912+y412=1,
第 70 讲 轨迹与轨迹方程的求法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六分。
【学习目标】 1.了解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2.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利用坐标法研究几 何问题的基本方法. 3.能熟练地运用直接法、定义法、代数法、参数 法等方法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六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四十六分。
一、直接法及应用
例1已知点 C(1,0),点 A、B 是⊙O:x2+y2=9 上任意两个不同的点,且满足A→C·B→C=0,设 P 为弦 AB 的中点.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word文档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以下是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请考生认真学习。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总结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轨迹方程的求解。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_,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_0、y0,然后代入点P 的坐标(_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_、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_、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_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_,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_,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一)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1. 待定系数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也有人将此方法称为定义法.2. 直译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 的坐标(x,y)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点坐标x,y与该参数t的函数关系x=f(t),y=g (t),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x,y)=0.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x,y),用(x,y)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的轨迹方程.5.几何法:若所求的轨迹满足某些几何性质(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可以用几何法,列出几何式,再代入点的坐标较简单.6: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灯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二)求轨迹方程的注意事项:1. 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的运动规律,即P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2. 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出现增解则要舍去,出现丢解,则需补充.检验方法: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3.求轨迹方程还有整体法等其他方法.。
2015届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第7章 第11节 轨迹方程的求法
高考总复习•数学(理科) 点评:利用题设条件建立动点坐标x与y的关系,再等价变形
得到轨迹方程F(x,y)=0.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八分。
高考总复习•数学(理科)
变式探究
1.(2012·襄阳调研)平面内动点 P(x,y)与 A(-2,0),B(2,0) 两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41,则动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
曲线,则可以由该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八分。
高考总复习•数学(理科) 变式探究 2.已知两定点F1(-1,0)、F2(1,0),且|F1F2|是|PF1|与|PF2|
的等差中项,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解析:由|F1F2|是|PF1|与|PF2|的等差中项知: |PF1|+|PF2|=4>|F1F2|, 故动点 P 的轨迹是以定点 F1(-1,0)、F2(1,0)为焦点, 长轴长为 4 的椭圆,故其方程为x42+y32=1. 答案:x42+y32=1
高考总复习•数学(理科)
变式探究
3.M是抛物线y2=x上一动点,以OM为一边(O为原点),作正方 形MNPO,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解析:设动点 P(x,y),M(x0,y0), 因为正方形 MNPO,所以|OM|=|OP|,OP⊥OM.
x20+y20= x2+y2, ①
所以有yx·yx00=-1.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八分。
高考总复习•数学(理科) 点评:相关点代入法(代入转移法):动点P(x,y)依
赖于另一动点Q(x0,y0)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x0,y0)又在 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y的代数式表示x0,y0,再将 x0,y0代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
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2021高考各科温习资料2021年高三开学曾经有一段时间了,高三的同窗们是不是曾经投入了紧张的高考一轮温习中,数学网高考频道从高三开学季末尾为大家系列预备了2021年高考温习,2021年高考一轮温习,2021年高考二轮温习,2021年高考三轮温习都将继续系统的为大家推出。
契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构成的图形,或许说,契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括两个方面的效果:凡在轨迹上的点都契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地道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契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契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沛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画。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树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方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假设可以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曲线的定义,那么可应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失掉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觅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失掉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失掉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普通步骤①建系——树立适当的坐标系;外语学习网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契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总结高考复习开始,为了帮助考生们掌握最新资讯,特分享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供大家阅读!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教育文档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总结:以上就是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的全部内容,请大家认真阅读,巩固学过的知识,小编祝愿同学们在努力的复习后取得优秀的成绩!。
高考数学总复习 基础知识名师讲义 第七章 第十一节轨迹方程的求法 理
第十一节轨迹方程的求法知识梳理一、“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二、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它一般分为两类基本题型:一是已知轨迹类型求其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如求直线及圆的方程就是典型例题;二是未知轨迹类型,此时除了用代入法、交轨法、参数法等求轨迹的方法外,通常设法利用已知轨迹的定义解题,化归为求已知轨迹类型的轨迹方程.因此在求动点轨迹方程的过程中,一是寻找与动点坐标有关的方程(等量关系),侧重于数的运算,一是寻找与动点有关的几何条件,侧重于形,重视图形几何性质的运用.(1)用直接法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①建系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坐标M(x,y);②列几何等式: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P={M|P(M)},关键是根据条件列出适合条件的等式;③化为代数等式:用坐标代换几何等式,列出方程;④化简:把方程f (x ,y )=0化成最简形式;⑤证明:证明化简后的方程就是所求曲线的方程.除个别情况外,化简过程都是同解变形,所以步骤⑤可以省略不写.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加以说明,步骤②也可省略.(2)求曲线轨迹方程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若轨迹是曲线的一部分,应对方程注明x 的取值范围,或同时注明x ,y 的取值范围,保证轨迹的纯粹性;②若轨迹有不同情况,应分别讨论,以保证它的完整性;③曲线的轨迹和曲线方程是有区别的,求曲线的轨迹不仅要求出方程,而且要指明曲线的位置、类型.基础自测1.(2013·衡水中学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ABC 中,已知A (1,1),B (4,1),C (2,3),则AB 边上的高的方程是x =2B .方程y =x 2(x ≥0)的曲线是抛物线C .已知平面上两定点A 、B ,动点P 满足|PA |-|PB |=12|AB |,则P 点的轨迹是双曲线D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的方程是y =x解析:A 选项中高线为线段,B 选项中为抛物线的一部分,C 选项中是双曲线的一支.故选D.答案:D2.已知点A (-2,0),B (3,0),动点P (x ,y )满足PA →·PB →=x 2,则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椭圆C .抛物线D .双曲线解析:设动点P 的坐标为(x ,y ),则PA →=(-2-x ,-y ),PB →=(3-x 、-y ),由PA →·PB →=x 2,得y 2=x +6,因此选C.答案:C3.已知椭圆x 24+y 23=1的左、右两个焦点分别是F 1,F 2,P 是这个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延长F 1P 到Q ,使得|PQ |=|F 2P |,则Q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提示: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答案:(x +1)2+y 2=161.曲线C 是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1,0)和F 2 (1,0)的距离的积等于常数a 2(a >1)的点的轨迹,给出下列三个结论:①曲线C 过坐标原点;②曲线C 关于坐标原点对称;③若点P 在曲线C 上,则△F 1PF 2的面积不大于12a 2.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__.解析: ①曲线C 经过原点,这点不难验证是错误的,如果经过原点,那么a =1,与条件不符;②曲线C 关于原点对称,这点显然正确,如果在某点处|PF 1||PF 2|=a 2,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处也一定符合|PF 1||PF 2|=a 2;③三角形的面积S △F 1F 2P ≤a 22,因为S △F 1F 2P =12|PF 1|·|PF 2|sin∠F 1PF 2≤12|PF 1|·|PF 2|=a 22.所以②③正确. 答案:②③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已知圆M :(x +1)2+y 2=1,圆N :(x -1)2+y 2=9,动圆P 与M 外切并且与圆N 内切,圆心的轨迹为曲线C .(1)求C 的方程;(2)l 是与圆P ,圆M 都相切的一条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当圆P 的半径最长时,求|AB |.解析:由已知得圆M 的圆心为M (-1,0),半径r 1=1,圆N 的圆心为N (1,0),半径r 2=3.设动圆P 的圆心为P (x ,y ),半径为R .(1)因为圆P 与圆M 外切且与圆N 内切,所以|PM |+|PN |=(R +r 1)+(r 2-R )=r 1+r 2=4,由椭圆的定义可知,曲线C 是以M ,N 为左右焦点,长半轴长为2,短半轴长为3的椭圆(左顶点除外),其方程为x 24+y 23=1(x ≠-2). (2)对于曲线C 上任意一点P (x ,y ),由于|PM |-|PN |=2R -2≤2,所以R ≤2,当且仅当圆P 的圆心为(2,0)时,R =2.所以当圆P 的半径最长时,其方程为(x -2)2+y 2=4,当l 的倾斜角为90°时,则与y 轴重合,可得|AB |=2 3.当l 的倾斜角不为90°时,由r 1≠R 知l 不平行于x 轴,设l 与x 轴的交点为Q ,则|QP ||QM |=R r 1,可求得Q (-4,0),所以设l :y =k (x +4),由l 与圆M 相切得|3k |1+k2=1,解得k =±24. 当k =24时,将y =24x +2代入x 24+y 23=1(x ≠-2)并整理得7x 2+8x -8=0,解得x 1=-4-627,x 2=-4+627,所以|AB |=1+k 2|x 1-x 2|=187. 当k =-24时,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AB |=187, 综上,|AB |=187或|AB |=2 3.1.(2013·盐城模拟)设M 、N 为拋物线C :y =x 2上的两个动点,过M 、N 分别作拋物线C 的切线l 1、l 2,与x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且l 1与l 2相交于点P ,若AB =1.(1)求点P 的轨迹方程;(2)求证:△MNP 的面积为一个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1)解析:y ′=2x ,设M (m ,m 2),N (n ,n 2),则依题意知,切线l 1,l 2的斜率分别为k 1=2m ,k 2=2n ,切线方程分别为y =2mx -m 2,y =2nx -n 2,则A ⎝ ⎛⎭⎪⎫m 2,0,B ⎝ ⎛⎭⎪⎫n 2,0,设P (x ,y ),由⎩⎪⎨⎪⎧ y =2mx -m 2,y =2nx -n 2,得⎩⎪⎨⎪⎧ x =m +n 2,y =mn .①因为AB =1,所以|n -m |=2,即(m +n )2-4mn =4,将①代入上式得:y =x 2-1, 所以点P 的轨迹方程为y =x 2-1.(2)证明:设直线MN 的方程为y =kx +b (b >0).联立方程⎩⎪⎨⎪⎧ y =kx +b ,y =x 2.消去y 得x 2-kx -b =0, 所以m +n =k ,mn =-b ,②点P 到直线MN 的距离d =⎪⎪⎪⎪⎪⎪k ⎝ ⎛⎭⎪⎫m +n 2-mn +b 1+k2,MN =1+k 2|m -n |,所以S △MNP =12d ·MN =12⎪⎪⎪⎪⎪⎪k ⎝ ⎛⎭⎪⎫m +n 2-mn +b ·|m -n |=14·(m -n )2·|m -n |=2. 即△MNP 的面积为定值2.2.已知椭圆E :x 2a 2+y 2b2=1(a >b >0)过点P (2,1),F 1、F 2为其左、右焦点,且△PF 1F 2的面积等于 2.(1)求椭圆E 的方程.(2)若M ,N 是直线x =-32上的两个动点,满足F 1M ⊥F 2N ,问:以MN 为直径的圆C 是否恒过定点?若是,请给予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解析:(1)设椭圆的焦距为2c ,由S △PF 1F 2=12·2c ·1=2, ∴c = 2. ∴两个焦点为F 1(-2,0),F 2(2,0).又椭圆E 过点P (2,1),∴2a =|PF 1|+|PF 2|=4,得a =2. ∴b 2=a 2-c 2=2,∴椭圆E 方程为x 24+y 22=1. (2)设M ,N 的坐标分别为-32,m ,⎝ ⎛⎭⎪⎫-32,n , 则F 1M →=⎝ ⎛⎭⎪⎫-32+2,m ,F 2N →=⎝ ⎛⎭⎪⎫-32-2,n . ∵F 1M →⊥F 2N →,∴F 1M →·F 2N →=0,即94-2+mn =0,mn =-14. 以MN 为直径的圆C 的圆心为⎝ ⎛⎭⎪⎫-32,m +n 2, 半径为|m -n |2, ∴圆C 的方程为⎝ ⎛⎭⎪⎫x +322+⎝ ⎛⎭⎪⎫y -m +n 22=m -n 24, 即x 2+y 2+3x -(m +n )y +2=0. 令y =0,整理得x 2+3x +2=0,得x =-1或x =-2,∴以MN 为直径的圆C 必过定点(-1,0)和(-2,0).。
高中数学考前归纳总结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一、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1,待定系数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符合我们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那么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条件, 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也有人将此方法称为定义法.2,直译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是否符合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 但点P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那么可以先表示出点P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 再用点P的坐标〔x, y〕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那么可寻求引发动点P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 ,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点坐标x, y与该参数t 的函数关系x = f〔t〕, y = g 〔t〕,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 F 〔x, y〕 =0.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 而该点的运动规律,〔该点坐标满足某曲线方程〕,那么可以设出P 〔x, y〕,用〔x, y〕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的轨迹方程.5 .几何法:假设所求的轨迹满足某些几何性质〔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可以用几何法,列出几何式,再代入点的坐标较简单.6: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类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假设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二、求轨迹方程的考前须知:1 . 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的运动规律, 即P 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2 .轨迹方程既可用普通方程F〔x,y〕 0表示,又可用参数方程x f〔t〕〔t为参数〕y g〔t〕来表示,假设要判断轨迹方程表示何种曲线,那么往往需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即轨迹上方程.3.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 〔即以该方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出现增解那么要舍去,出现丢解,那么需补充.检验方法: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4 .求轨迹方程还有整体法等其他方法.在此不一一缀述.三、典例分析1,用定义法求曲线轨迹求曲线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根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通过坐标互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求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轨迹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圆锥曲线的定义在求轨迹中的作用,只要动点满足已知曲线定义时,通过待定系数法就可以直接得出方程.例1:ABC的顶点A, B的坐标分别为(-4 , 0) , (4, 0) , C为动点,且满足一一一5 .sin B sin A —sinC,求点C的轨迹.45 . . 5【解析】由sin B sin A -sinC,可知b a -c 10,即|AC| | BC | 10 ,满足椭4 42 2圆的定义.令椭圆方程为J 2 1,那么a' 5,c' 4 b' 3,2 2a b2 2那么轨迹方程为土2―1 (x 5),图形为椭圆(不含左,右顶点) .25 9【点评】熟悉一些根本曲线的定义是用定义法求曲线方程的关键.(1) 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2) 椭圆: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两定点的距离)(3) 双曲线: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两定点的距离)(4) 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变式1]:1:圆尸=有的圆心为M,圆住一4尸4了, .的圆心为M, 一动圆与这两个圆外切,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解:设动圆的半径为R,由两圆外切的条件可得:|P%l=R + 5 , |P叫l=R + l.,-.|PM1P5HPMJ-b|PM1|-|PM a|=4•••动圆圆心P的轨迹是以M、M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 c=4, a=2, b2=12.故所求轨迹方程为4 12M 的轨迹是:A:抛物线B:圆C:椭圆D:双曲线一支2.用直译法求曲线轨迹方程 此类问题重在寻找数量关系.例2: 一条线段AB 的长等于2a ,两个端点A 和B 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滑动,求 AB 中点P 的轨迹方程?解 设M 点的坐标为〔x, y 〕由平几的中线定理:在直角三角形 一— 1 一 1 八 AO 升,OM=AB - 2a a,2 2―22-222x y a,x y aM 点的轨迹是以O 为圆心,a 为半径的圆周.1【点评】此题中找到了 OM=1AB 这一等量关系是此题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般直译法有以下几2种情况:1〕代入题设中的等量关系:假设动点的规律由题设中的等量关系明显给出,那么采用直 接将数量关系代数化的方法求其轨迹.2〕列出符合题设条件的等式:有时题中无坐标系,需选定适当位置的坐标系,再根据题设条 件列出等式,得出其轨迹方程.3〕运用有关公式:有时要运用符合题设的有关公式,使其公式中含有动点坐标,并作相应的 恒等变换即得其轨迹方程.4〕借助平几中的有关定理和性质:有时动点规律的数量关系不明显,这时可借助平面几何中 的有关定理、性质、勾股定理、垂径定理、中线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等,从而分析出其数 量的关系,这种借助几何定理的方法是求动点轨迹的重要方法^| PAI 一【变式2】:动点P(x,y)到两定点A(—3,0)和B(3,0)的距离的比等于2(即 2),|PB|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解答]. . | PA = J(x 3)2__y 7/ PB | J(x 3)2父| PA | (x 3)2 y 2 2 2 22代入 ——1 2得 ——2 (x 3)2y 2 4(x 3)2 4y 22: 一动圆与圆O: x 2 y 21外切,而与圆C : x 22y 6x 8 0内切,那么动圆的圆心【解答】令动圆半径为R, 皿士 |MO| R那么有। ।| MC | R1c,那么 |MO|-|MC|=2 ,1满足双曲线定义.应选Do|PB| ..(x 3)2 y2化简彳导(x-5) 2+y2=16,轨迹是以(5, 0)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3.用参数法求曲线轨迹方程此类方法主要在于设置适宜的参数,求出参数方程,最后消参,化为普通方程.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例3.过点P (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i, 12,假设l i交x轴于A点,l 2交y轴于B点,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解析】分析1: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发现,点M的运动是由直线l i引发的,可设出l i的斜率k作为参数,建立动点M坐标(x, y)满足的参数方程.解法1:设M (x, y),设直线l i的方程为y-4= k (x-2), ( k w 0 )1 _由l i l2,那么直线l2的万程为y 4 —(x 2)k4l1与x轴交点A的坐标为(2 4,0),kl2与y轴交点B的坐标为(0,4 2), k・•.M为AB的中点,2k(k为参数)消去k,得x+ 2y—5=0.另外,当k = 0时,AB中点为M (1, 2),满足上述轨迹方程;当k不存在时,AB中点为M (1, 2),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综上所述,M的轨迹方程为x+2y—5=0.分析2:解法1中在利用k1k2=- 1时,需注意匕、k2是否存在,故而分情形讨论,能否避开讨论呢?只需利用^ PAB为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性:1 . .|MP| 21ABi解法2:设M (x, y),连结MP 那么 A (2x, 0), B (0, 2y),•••l」l 2, PAB为直角三角形1 .由直角二角形的性质,|MP| 31ABi--------------- 2 2-1 -----------2 2..(x 2)2 (y 4)22;,(2x)2 (2y)2化简,得x + 2y-5 = 0,此即M 的轨迹方程.分析3::设M (x, y),由l i _L l 2,联想到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 k i k 2=—1,即可 列出轨迹方程,关键是如何用 M 点坐标表示 A 、B 两点坐标.事实上,由 M 为AB 的中点,易 找出它们的坐标之间的联系.解法3:设M (x, y), •「M 为AB 中点, 又l 1, l 2过点P (2, 4),且l/l 2••• PAX PB,从而 k PA • k PB= — 1, 中点M (1, 2),经检验,它也满足方程 x+2y-5=0 综上可知,点 M 的轨迹方程为x+2y-5=0o【点评】 解法1用了参数法,消参时应注意取值范围.解法 2, 3为直译法,运 1 ,k PA • k PB= - 1, | MP | - | AB|这些等量关系.用参数法求解时,一 般参数可选用具有某种物理或几何意义的量,如时间,速度,距离,角度, 有向线段的数量,直线的斜率,点的横,纵坐标等.也可以没有具体的意 义,选定参变量还要特别注意它的取值范围对动点坐标取值范围的影响【变式3】过圆O: x 2+y 2= 4外一点A(4,0),作圆的割线,求割线被圆截得的弦 BC 的中点M 的轨迹. 解法一:“几何法〞设点M 的坐标为(x,y ),由于点M 是弦BC 的中点,所以 OML BC, 所以 |OM | 2 + | MA | 2 =| OA | 2 ,即(x 2+y 2)+(x -4)2 +y 2=16化简得:(x —2) 2+ y 2=4 .................................. ①由方程 ① 与方程x 2+y 2= 4得两圆的交点的横坐标为 1,所以点M 的轨迹方程为 (x —2) 2+ y 2=4 (0<x<1)o 所以M 的轨迹是以(2, 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在圆 O 内的局部. 解法二:“参数法〞设点M 的坐标为(x,y ), B (x 1,y0 ,C (x 2,y 2)直线AB 的方程为y=k(x -4), 由直线与圆的方程得(1+k 2) x 2—8k 2x +16k 2—4=0 .................... (*),由点M 为BC 的中点,所以x=x —x 2 」4k ) ................................ (1),2 1 k又 OMLBC,所以 k=Y (2)由方程(1) (2)消去k 得(x — 2) 2+ y 2=4,又由方程(* )的^> 0得k 2< 1,所以x< 1.3••• A (2x, 0),B (0, 2y).而k pA4 0 2 2x' 4 2y2 2x 2注意到l i^x 轴时,1,化简,得x 2y 5 0l 2±y 轴,此时 A (2, 0), B (0,4)用了2+ y 2=4 ( 0<x< 1)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在圆 O 内的局部.【点评】代入法的关键在于找到动点和其相关点坐标间的等量关系【变式4】如下图, R4 , 0)是圆x 2+y 2=36内的一点,A 、B 是圆上两动点,且满足ZAPE =90 ,求矩形APBQ 勺顶点Q 的轨迹方程【解析】: 设AB 的中点为R,坐标为(x , y ),那么在Rt^ABP 中,|AR =| PR 又由于R 是弦 AB 的中点,依垂径定理在 Rt △ OAF^, | AR 2=| A .2—|OR 2=36—(x 2+y 2)又|AR =| P 帘(x 4)2 y 2所以有(x-4) 2+y 2=36- (x 2+y 2),即 x 2+y 2—4x —10=0因此点R 在一个圆上,而当 R 在此圆上运动时,Q 点即在所求 的轨迹上运动 设Qx ,y) , R (x 1, y 1),由于R 是PQ 的中点,所以 y o ,222x +y -4x- 10=0,得(_y )2 4 x 4 _10=022所以点M 的轨迹方程为(x-2)所以M 的轨迹是以(2, 0) 4,用代入法等其它方法求轨迹方程x 2例4.点B 是椭圆-2 a2与1上的动点,A(2a,0)为定点,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 b 2轨迹方程.分析:题中涉及了三个点 A 、B 、M,其中A 为定点,而B 、M 为动点,且点 B 的运动是有 规律的,显然 M 的运动是由B 的运动而引发的,可见 M B 为相关点,故采用相关点法求动点 M 的轨迹方程.【解析】设动点 那么由M 为线段 M 的坐标为(x, y),而设B 点坐标为(xo, yo)AB 中点,可得x 0 2a 2 V . 0 2 x 0 2x 2aV . 2y即点 B 坐标可表为(2x - 2a, 2y)x 2点B(x°, y°)在椭圆-y a 2—1上b 22x 0 -2- a2〞1 b 2(2x 从而有——2a)2 2a叱1b 2整理,得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4J a22a) 4y 1 b 2x 4 x1=—,y 1代入方程(7)22QR整理得 x 2+y 2=56,这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四、常见错误:【例题5】 ABC 中,B, C 坐标分别为(-3, 0), (3, 0),且三角形周长为16,求点A 的轨 迹方程.22【常见错误】由题意可知,|AB|+|AC|=10 ,满足椭圆的定义.令椭圆方程为 : 4 1 ,那么a b22由定义可知a 5,c 3,那么b 4,得轨迹方程为—匕 1516【错因剖析】ABC 为三角形,故A, B, C 不能三点共线.【正确解答】ABC 为三角形,故 A, B, C 不能三点共线.轨迹方程里应除去点(5,0).( 5,0),22即轨迹方程为二匕 1(x5)25 16提示:1 :在求轨迹方程中易出错的是对轨迹纯粹性及完备性的忽略,除;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有无“漏网之鱼〞仍逍遥法外,2:求轨迹时方法选择尤为重要,首先应注意定义法,几何法,直接法等方 法的选择.3:求出轨迹后,一般画出所求轨迹,这样更易于检查是否有不合题意的部 分或漏掉的局部. 针对性练习:5 ___ 5、 一 一 22 一1:两点M(1,—), N( 4,一)给出以下曲线方程:① 4x 2y 1 0;②x y 3;③4 422— y 21y 21,在曲线上存在点 P 满足|MP | | NP |的所有曲线方程是(22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D【解答】:要使得曲线上存在点 P 满足|MP| |NP|,即要使得曲线与 MN 的中垂线y 有交点.把直线方程分别与四个曲线方程联立求解,只有①无解,那么选D2.两条直线x my 1 0与mx y 1 0的交点的轨迹方程是 : 【解答】:直接消去参数 m 即得(交轨法):x 2 y 2 x y 03:圆的方程为(x-1) 2+y 2=1,过原点O 作圆的弦0A,那么弦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是 ^因此, 在求出曲线方程的方程之后,应仔细检查有无“不法分子〞掺杂其中, 将其剔要将其“捉拿归案〞.2x 3【解答】:令 M 点的坐标为(x, y),那么A 的坐标为(2 x,2y),代入圆的方程里面便可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解答】:抛物线方程可化为它的顶点坐标为消去参数m 得:(4, 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 x 4的距离相等.那么点 M 的 4为准线的抛物线.故所求轨迹方程为 y 2 16x .6:求与两定点OO 1, 0、A3, 0距离的比为1: 2的点的轨迹方程为八, …, ,□… POl1一、… 一— 一〜…,一八【分析】:设动点为巳由题意- -,那么依照点P 在运动中所遵循的条件,可列出等量关| PA| 2系式.【解答】:设P x, y 是所求轨迹上一点,依题意得L1 O 得:(x 1)22y 2 :(x 0)4随意变化时,那么抛物线y x 2 2m 1 xm 2 1的顶点的轨迹方程为把所求轨迹上的动点坐标x, y 分别用已有的参数 m 来表示,然后消去参数 m故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为4x 4y 305:点M 到点F (4, 0) 的距离比它到直线50的距离小1 ,那么点M 的轨迹方程为【分析】:点M 到点F (4, 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 50 的距离小1,意味着点M 到点F(4, 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 x 40的距离相等. 由抛物线标准方程可写出点 M 的轨迹方程.【解答】:依题意,点M 到点F轨迹是以F (4, 0)为焦点、x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x 2 y 21PO 1 PA 2化简彳导:x 2 y 2 2x 3027抛物线y 4x 的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与抛物线交于 A 、B 两点,动点C 在抛物线上,求^ ABC 重心P 的轨迹方程.【分析】:抛物线y 4x 的焦点为F 1,0 .设^ ABC 重心P 的坐标为〔x, y 〕,点C 的坐 标为〔x 1, y 1〕.其中x 1 1【解答】:因点P x, y 是重心,那么由分点坐标公式得:x 另一2, y 也33即 x 1 3x 2, y 1 3y由点C x 1,y 1在抛物线y 2 4x 上,得:y 12 4x 124 2将x i3x 2, y i3y 代入并化简,得:y — x —( x 1) 338 .双曲线中央在原点且一个焦点为F 〔乔,0〕,直线y=x —1与其相交于 M N 两点,MNUI中点的横坐标为 5 ,求此双曲线方程.22【解答】:设双曲线方程为 2T 当 a b (b 2-a a)x a+ 2a ax- a 3- a ab a=0,此双曲线的方程为9 .动点P 到定点F 〔1, 0〕和直线x=3的距离之和等于【解答】:设点P 的坐标为〔x, y 〕,那么由题意可得1.将y=x — 1代入方程整理得由韦达定理得x 1 x 2解得 a 2 2,b 25.22aX I x 2~2~2 --a b 22 ,2a b2.又有+ 联立方程组,34,求点P 的轨迹方程.J (犬 _ + y* + | x — 31= 4(1)当xw3 时,方程变为J(x 1)2—y2 3 x 4,J(x 1)2―y2 x 1,化简得2y 4x(0 x 3).(2)当x>3 时,方程变为J(x 1)2—y7 x 3 4,J(x 1)2—y7 7 x,化简得y a = -12(x-4)(3<x<4)o毋足十的人口的-■铲曰必=4式.弓工43)一,= T2(x —4)0仃44)故所求的点P的轨迹方程是‘ 工 ,或, 八■10 .过原点作直线l和抛物线y x24x 6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解答】:由题意分析知直线l的斜率一定存在,设直线l的方程y=kx.把它代入抛物线方程了=/一4天4®,得又‘一04•的白=口.由于直线和抛物线相交,所以△>0,解得x ( , 4 2而)(4 2^/6,).设A (叼打),B (叼力),M (x, y),由韦达定理得句中句=4*k.盯盯=6.产1 4k由户工一厂消去k得y=2x〞-必.又2黑f % =4 +上,所以x ( , V6)(后).,点M的轨迹方程为y 2x24x, x ( , <6) (<16, ) o。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知识点总结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_,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_0、y0,然后代入点P 的坐标(_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_、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_、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_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_,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_,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总结:以上就是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的全部内容,请大家认真阅读,巩固学过的知识,小编祝愿同学们在努力的复习后取得优秀的成绩!。
高三数学知识点之轨迹方程的求解
高三数学知识点之轨迹方程的求解精品学习高中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数学知识点之轨迹方程的求解,供大家参考学习。
更多各科知识点请关注新查字典数学网高中频道。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高三数学重点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最新教育文档
高三数学重点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⒉写出点M的集合;⒊列出方程=0;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查字典数学网的编辑为大家带来的高三数学重点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节轨迹方程的求法
了解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知识梳理
一、“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二、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它一般分为两类基本题型:一是已知轨迹类型求其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如求直线及圆的方程就是典型例题;二是未知轨迹类型,此时除了用代入法、交轨法、参数法等求轨迹的方法外,通常设法利用已知轨迹的定义解题,化归为求已知轨迹类型的轨迹方程.因此在求动点轨迹方程的过程中,一是寻找与动点坐标有关的方程(等量关系),侧重于数的运算,一是寻找与动点有关的几何条件,侧重于形,重视图形几何性质的运用.
(1)用直接法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建系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坐标M(x,y);
②列几何等式: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P={M|P(M)},关键是根据条件列出适合条件的等式;
③化为代数等式:用坐标代换几何等式,列出方程;
④化简:把方程f(x,y)=0化成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化简后的方程就是所求曲线的方程.
除个别情况外,化简过程都是同解变形,所以步骤⑤可以省略不写.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加以说明,步骤②也可省略.
(2)求曲线轨迹方程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若轨迹是曲线的一部分,应对方程注明x 的取值范围,或同时注明x ,y 的取值范围,保证轨迹的纯粹性;
②若轨迹有不同情况,应分别讨论,以保证它的完整性;
③曲线的轨迹和曲线方程是有区别的,求曲线的轨迹不仅要求出方程,而且要指明曲线的位置、类型.
基础自测
1.(2013·衡水中学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BC 中,已知A (1,1),
B (4,1),
C (2,3),则AB 边上的高的方程是x =2 B .方程y =x 2(x ≥0)的曲线是抛物线
C .已知平面上两定点A 、B ,动点P 满足|P A |-|PB |=1
2|AB |,则P 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D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的方程是y =x
解析:A 选项中高线为线段,B 选项中为抛物线的一部分,C 选项中是双曲线的一支.故选D.
答案:D
2.已知点A (-2,0),B (3,0),动点P (x ,y )满足P A →·PB →
=x 2,则点P 的轨迹是( ) A .圆 B .椭圆 C .抛物线
D .双曲线
解析:设动点P 的坐标为(x ,y ),则P A →
=(-2-x ,-y ), PB →=(3-x ,-y ),由P A →·PB →=x 2,得y 2=x +6.故选C. 答案:C
3.已知椭圆x 24+y 2
3
=1的左、右两个焦点分别是F 1,F 2,P 是这个椭圆上的一个动点,
延长F 1P 到Q ,使得|PQ |=|F 2P |,则Q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提示: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答案:(x +1)2+y 2=16
1.曲线C 是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1,0)和F 2(1,0)的距离的积等于常数a 2(a >1)的点的轨迹,给出下列三个结论:
①曲线C 过坐标原点; ②曲线C 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③若点P 在曲线C 上,则△F 1PF 2的面积不大于1
2a 2.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__.
解析: ①曲线C 经过原点,这点不难验证是错误的,如果经过原点,那么a =1,与条件不符;
②曲线C 关于原点对称,这点显然正确,如果在某点处|PF 1||PF 2|=a 2,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处也一定符合|PF 1||PF 2|=a 2;
③三角形的面积S △F 1F 2P ≤a 22,因为S △F 1F 2P =12|PF 1|·|PF 2|sin ∠F 1PF 2≤12|PF 1|·|PF 2|=a 2
2
.
所以②③正确.
答案:②③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圆P 在x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22,在y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2 3.
(1)求圆心P 的轨迹方程; (2)若P 点到直线y =x 的距离为2
2
,求圆P 的方程.
解析:(1)设P (x ,y ),圆P 的半径为r . 则y 2+2=r 2,x 2+3=r 2. ∴y 2+2=x 2+3,即y 2-x 2=1. ∴P 点的轨迹方程为y 2-x 2=1. (2)设P 的坐标为(x 0,y 0), 则
|x 0-y 0|2
=2
2,即|x 0-y 0|=1. ∴y 0-x 0=±1,即y 0=x 0±1.
①当y 0=x 0+1时,由y 20-x 20=1得(x 0+1)2-x 20=1.
∴⎩
⎪⎨⎪⎧
x 0=0,y 0=1,∴r 2=3. ∴圆P 的方程为x 2+(y -1)2=3.
②当y 0=x 0-1时,由y 20-x 20=1得(x 0-1)2-x 20=1.
∴⎩⎪⎨⎪⎧
x 0=0,y 0=-1,
∴r 2=3. ∴圆P 的方程为x 2+(y +1)2=3. 综上所述,圆P 的方程为x 2+(y ±1)2=3.
1.(2013·盐城模拟)设M 、N 为拋物线C :y =x 2上的两个动点,过M 、N 分别作拋物线C 的切线l 1、l 2,与x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且l 1与l 2相交于点P ,若AB =1.
(1)求点P 的轨迹方程;
(2)求证:△MNP 的面积为一个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1)解析:y ′=2x ,设M (m ,m 2),N (n ,n 2),则依题意知,切线l 1,l 2的斜率分别为k 1
=2m ,k 2=2n ,切线方程分别为y =2mx -m 2,y =2nx -n 2,
则A ⎝⎛⎭⎫m 2,0,B ⎝⎛⎭⎫n 2,0,设P (x ,y ),由⎩
⎪⎨⎪⎧
y =2mx -m 2,y =2nx -n 2, 得⎩⎪⎨⎪⎧
x =m +n 2,
y =mn .
① 因为AB =1,所以|n -m |=2,
即(m +n )2-4mn =4,将①代入上式得:y =x 2-1, 所以点P 的轨迹方程为y =x 2-1.
(2)证明:设直线MN 的方程为y =kx +b (b >0).
联立方程⎩
⎪⎨⎪⎧
y =kx +b ,y =x 2
.消去y 得x 2-kx -b =0, 所以m +n =k ,mn =-b ,②
点P 到直线MN 的距离d =
⎪⎪⎪
⎪
k ⎝⎛⎭⎫m +n 2-mn +b 1+k 2
,MN =1+k 2|m -n |,所以S △MNP =1
2
d ·MN
=12⎪⎪⎪
⎪k ⎝⎛⎭⎫m +n 2-mn +b ·|m -n |=14·(m -n )2·|m -n |=2. 即△MNP 的面积为定值2.
2.(2012·天津六校联考)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 轴上,短轴长为2,且两个焦点和短轴的两个端点恰为一个正方形的顶点.过右焦点F 与x 轴不垂直的直线l 交椭圆于P ,Q 两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在线段OF 上是否存在点M (m,0),使得|MP |=|MQ |?若存在,求出m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因为椭圆的短轴长2b =2,b =1,
又因为两个焦点和短轴的两个端点恰为一个正方形的顶点,所以b =c ,得a 2=b 2+c 2
=2.故椭圆的方程为x 22
+y 2
=1.
(2)①若l 与x 轴重合,显然M 与原点重合,m =0.
②若直线l 的斜率k ≠0,则可设l :y =k (x -1),设P (x 1,y 1),Q (x 2,y 2),则⎩⎪⎨⎪
⎧
y =k (x -1),x 2+2y 2
-2=0,
消去y 得x 2+2k 2(x 2-2x +1)-2=0,整理得(1+2k 2)x 2-4k 2x +2k 2-2=0.
x 1+x 2=4k 21+2k 2⇒PQ 的中点横坐标为2k 2
1+2k 2
,
代入l :y =k (x -1)可得:PQ 的中点为N ⎝ ⎛⎭
⎪
⎫2k 2
1+2k 2,-k 1+2k 2, 由|MP |=|MQ |得MN ⊥PQ ,
则k MN ·k =-1,可得m =k 21+2k 2,所以m =k 21+2k 2=1
1
k 2+2
∈⎝⎛⎭⎫0,12,综合①②得m ∈⎣⎡⎭⎫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