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合集下载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ppt课件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ppt课件
利尿剂如噻嗪类和袢利尿剂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充血性心 力衰竭。然而,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如低钾、 低镁)、增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风险。
ACE抑制剂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ACE抑制剂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 脏病,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心血管副作 用。
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 酶来降低血压和减少心脏负担。然而,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低血压、肾功能不 全、干咳等副作用,其中干咳是最常 见的副作用之一。
间接毒性作用
药物通过影响内源性物质的合成、释 放或代谢,如影响心肌细胞内的钙离 子、钾离子等离子的浓度,从而影响 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的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心律失常
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室 传导阻滞等。
心力衰竭
如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 竭等。
心肌病
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 病等。
总结词
某些抗生素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毒性 反应。
详细描述
某些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QT间期延长、室性
早搏等。这些反应的发生可能与药物剂量、 用药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在使用这 类抗生素时,应注意监测心电图和心血管系
统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5
总结与展望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的现状和挑战
药物种类繁多
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肿瘤药、抗生素、 抗炎药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毒性表现。
毒性机制复杂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靶点,如心 肌细胞膜离子通道、血管平滑肌细胞等。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强心药 (二)抗高血压药 (三)抗心绞痛药 心律失常,如最常见的是
. 强 心
室性早搏二联或三联律,多形性室性早搏, 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非阵发性房
苷 室交界性(结性)心动过速、各种不同程度的
某些化学物质包括氯乙烯、砷、二硫化碳 以及电离辐射等心血管毒性都与动脉粥样 硬化有关联。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八、高 血 压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综合征。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去氧肾上腺素 等拟交感胺药物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 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如果用量过大和给药速度过快则可引起血 压过高,甚至死亡。
五、冠状动脉循环功能不全
冠状动脉循环功能不全主要由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引起,约占90%; 10%是由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他病变 所致,包括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静脉瘤、 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炎等,使冠脉血流 量减少,引起心肌缺血。
冠心病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下列 因素有关:
• 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破坏和血栓形 成两者互相促进,阻塞血管腔,使心 肌缺血,引发心肌梗死。
• ②冠状动脉痉挛使冠脉血管狭窄、闭 塞,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心 肌梗死和严重心律失常与猝死等。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可卡因诱导的心脏毒性与冠状血管收 缩有关。
• 大剂量的拟交感神经药物通过激活肾 上腺素能受体诱导冠脉血管痉挛。
无忧PPT整理发布
六、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 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 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 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吩噻嗪类长期大量给药也可引起心肌梗死和心肌梗 死变化。
六、心力衰竭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ppt课件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ppt课件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 作用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结词
该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导致心跳不规律,严重时可引起心源性猝死。
详细描述
某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部分患者出现了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心跳加速、心悸、胸闷等症状。进一步研究 发现,该药物可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干扰心脏正常节律,导致心律失常。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该药物应慎 用或禁用。
治疗原则
及时停药
一旦发现药物引起心血管毒性 作用,应立即停药,避免继续
损伤心血管系统。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 的对症治疗措施,如使用血管 扩张剂、利尿剂等缓解症状。
综合治疗
结合患者其他病情和心血管危 险因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恢复。
长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心 血管系统功能的变化,及时调
定义
01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是指 药物在达到或超过治疗剂量时对 心血管系统产生的损害或不良反 应。
02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包括心脏功能 损害、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 死亡。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的分类
案例三:某药物的致心力衰竭作用
总结词
该药物可引起心力衰竭,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
详细描述
某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部分患者出现了心力衰竭的不良反应 ,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药物 可影响心脏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心力衰竭。对于有心脏疾 病的患者,该药物应慎用或禁用。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理作用
药物对心脏的毒理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心脏毒性,如心律失常、心肌病和心衰等,严重影响心血管系 统的健康。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 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 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理学2、药物的毒性作用3、靶部位4、毒物5、毒素6、最小中毒量7、量反应8、质反应9、安全范围10、治疗指数11、变态反应12、毒性反应13、致癌性1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1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16、特异质反应17、迟发性毒性作用18、速发性毒性作用19、可逆性毒性作用20、不可逆性毒性作用21、局部毒性作用22、全身毒性作用23、终毒物二、问答题1、药物毒性作用的类别有哪几种?2、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有哪些?4、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5、药物毒理学在临床药学中的主要应用有哪些?6、终毒物和靶分子间的毒性反应类型有哪些?7、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有哪些?第二章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代动力学2、生理毒代动力学3、谷胱甘-S-转移酶4、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二、问答题1、生理毒代动力学房室模型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2、药物在组织的储存部位有哪些?3、药物进入机体后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三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血液毒性2、化学源性低氧症3、组织毒低氧二、问答题1、药物血液毒性通常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可分为那两个类型?3、举例说明,药物引起的硫血红素珠蛋白常出现在那三种情况?4、试述药物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或白血病的可能机制?5、铅中毒时引起贫血的机制如何?第四章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2、免疫抑制3、自身免疫4、细胞因子5、超敏反应二、问答题1、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有哪几种?2、药物狼疮与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那些共同点?那些异同点?3、用于评价药物免疫毒性的分析方法有那些?4、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5、简述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6、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1、精神神经系统
2、心血管系统 心率、心电、血压。 综合评价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呼吸系统
心绞痛、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 时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症状,是冠心病 的主要临床表现。
• 其诱发因素颇多。
• 药物包括治疗心绞痛的药物,由于自 身的药理作用或应用不当(剂量过大或 骤然停药)也可引起心绞痛。
·
4
二、毒性作用
(一)、动脉粥样硬化 (二)、心肌炎 (三)、心包炎 (四)、心肌病 (五)、对核酸合成的影响 (六)、心跳骤停 (七)、心律失常 (八)、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九)、心瓣膜损害 (十)、心绞痛 (十一)、血管病变 (十二)、高血压症 (十三)、低血压症 (十四)、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
7
药物可引起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 磺胺、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金霉 素、保泰松、消炎痛、抗抑郁药(阿密 曲替林)及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等。
病变主要累及左心室、室间隔、常 为间质性心肌炎,使心肌细胞坏死、淋 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
8
心包炎
·药物性狼疮时,也有心包炎局部表现。 ·任何能引起心肌炎的药物也能引起心 包炎。 ·青霉素过敏。 ·甲基麦角胺和普拉洛尔(心得宁): 心包纤维化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心 脏激动的频率和节律、激动传导的顺 序或速度发生异常,引起不正常的心 脏节律。
·
27
房室结 窦房结 右心房
主动脉
肺静脉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蒲肯野氏
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
28
心律失常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 常或心室停顿。 ➢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 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 然死亡。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化学物毒物引起的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主 要有下列两类:
. 急 性 心 用脏 毒 性 作
1
接或间接作用于心脏的药物或其他化学毒物, 如奎尼丁、洋地黄、依米丁、巴比妥类、普鲁 卡因胺、麻醉剂、安眠药、氨茶碱、氯化钡、 碳酸钡等,中毒后可刺激心肌,先产生过度兴 奋而后麻痹,且可使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钾 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导致严重低钾血症,使 心肌损害更为严重而致传导阻滞、异位心律、 心室颤动、心脏停搏。
①室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曾有 . 心肌梗死的患者。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阵发性第十室章性药物心对心动血过管系度统毒性作用
②心室扑动与颤动都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冲动 围绕着心室无序地传输,心室的泵功能效率降 低,极易导致死亡。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3
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称窦房传导阻滞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称房室传导阻滞。 位于心房内,称房内阻滞。 . 位于心室内,称为室内阻滞。 传 导 阻 滞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2


心射 跳性 骤的 停呼


吸入某些有毒气体或蒸汽如二氧化硫、砷化氢、 二硫化碳和氯气等导致呼吸中枢麻痹,或刺激迷 走神经致反射性心跳骤停,可迅速死亡。
长期吸人高剂量有机溶剂如苯、甲苯、四氯化碳、 三氯乙烯等可导致骤发的严重心律失常而致死。
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主要通过造成缺氧环境、引 起窒息而导致猝死。
甲基多巴胺、双氢克尿噻、磺胺、氯霉素等 药物可引起人的过敏性心肌炎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二、心 肌 病
➢ 心肌病:是指伴有心 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 病。
➢ 心肌病分为四型:即 扩张型心肌病、肥厚 型心肌病、限制型心 肌病及致心律失常型 右室心肌病。
➢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肥厚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Biblioteka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酒精性心肌病
酒精性心肌病:长期且 每日大量饮酒,出现酒 精依赖症者,可呈现酷 似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 有心肌细胞及间质水肿 和纤维化,线粒体变性, 左心室腔扩大,射血分 数降低,可伴有各型心 律失常,称为酒精性心 肌病。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②心房扑动是以每分钟200—380次/分快速而 规则的心房除极化为特征。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③房颤是以心房快速的、随机的以及不协调的 除极化为特征。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2
抗心律失常药物、吩噻嗪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中 毒等都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四、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 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心律失常分类
1
. ①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逐渐开始和终止。
室 频率大多在100-150次/分之间,偶有高达
上 性
200次/分。洋地黄中毒时特别易在低血钾时 发生这种心律失常。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按照传导阻滞的严重程度,通常可将其分为三 度: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通常无症状。
第二度房室阻滞可引起心悸与心搏脱漏。
第三度房室阻滞的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与伴随 病变,症状包括疲倦、乏力、头晕、晕厥、心绞痛、 心力衰竭等。
当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心室率过慢导致 脑缺血,患者可出现暂时性意识丧失,甚至抽搐, 称为Adams-Stokes综合征,严重者可致猝死。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吲哚美辛可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普萘洛尔长期用于心绞痛而突然停药时可加重症状,
甚至发生心肌梗阻。 大剂量长春新碱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口服避孕药能诱发心肌缺血。 二甲麦角新碱也能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诱发或
加重心绞痛。 吩噻嗪类长期大量给药也可引起心肌梗死和心肌梗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恢复期可突然发生尖端扭 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迅速转为室颤而死亡。
还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等虽不直接作用于心脏,也会 引起过敏性休克,导致心跳骤停。
苯、汽油、氯仿等多种有机溶剂毒物及氟代烃类化 合物中毒时能刺激心脏的肾上腺素受体,导致室颤, 以致心跳骤停。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血管壁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第二节 心血系统的毒性反 应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一、心 肌 炎
➢ 心肌炎:指由各种原因 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和 弥漫性炎症。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药物可引起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磺胺、青 霉素、四环素、链霉素、金霉素、保泰松、 吲哚美辛、抗抑郁药及抗癫痫药等。
服用阿霉素等抗癌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其他药 物等,可引起药物性心肌病
其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ST-T改变, 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或非梗阻性 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三、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
奎尼丁与普鲁卡因胺等药物中毒可引起各种类型的
传导阻滞。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五、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疾病:是指由于心肌血液灌注 不足导致心肌缺乏氧和营养物质,且不能 有效的清除代谢产物,从而引起各种病理 状态的一组疾病。
➢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慢性缺血和 心脏衰竭。
➢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梗阻。
药物毒理学
第十章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 作用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第一节 概 述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完成机体新陈代谢 具有内分泌功能:心钠
素 维持内环境稳定、体温
调节和血液的防卫功能
第十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 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