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文学中的意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中国文学中意境

摘要:“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意境所展现的美感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我国现当代作家所重视的审美范畴。

关键词:意境;中国文学;

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关于意境,从字面上即可得出两个问题:是“意”与“境”还是“意”之“境”?

前一种说法认为“意”是主观的情思,“境”是客观的景物,“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意”与“境”这两者是一种平列的结构。后一种则认为它是偏正结构。

按《说文》的解释,“境”是指时间中止之处,后来引申为空间中止之处,如“边境”,再往后引申为精神达到的高度,这就是精神境界,再往后引申为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因此,意境从词义上说,就是意之境,意思是诗意情感疆界的无限的绵延、扩张的艺术效应。如果从今天我们的理解倒推,意境应该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能动的形象化的反映,是诗人所选择的典型的生活画面,通过诗人富有感情色彩和透析能力的心灵,而折射出来的一幅动人的艺术画面。就像一束阳光通过棱镜,生成绚丽的七彩,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认识它的本质,并能使人产生某种情思上的共鸣,引起许多美好的联想。

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

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二、意境的构成

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

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因此,这不可能是诗人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简单相加,它还有在寓“意”于“境”“意”“境”交融的基础上潜生出来的一种“景外之景”“味外之旨”(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将“意境”理解为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指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指境界,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需要借物来表现;“境”需要由意所触发。

意境所展现的美感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意境的具体体现

在古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意”与“境”完美结合的佳作。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那富含诗意的诗歌在田园诗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真切的表现了身居田园的生活情趣,而且还成功地创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如《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达到了“无我之境”。作者在诗里创造出静谧安闲、物我交融的意境,充分表达了自己摆脱世俗环境干扰之后的恬淡心境。再如《归园田居》(五首)中,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情景交融,达到了主客观的完美统一,意境高超、深远,给人以美得感受。

再看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先描绘了自己周围的实景,冬至夜里,孤灯相伴,诗人独坐在居所里思念着家乡亲人。后两句转而渲染家人如何想念诗人、谈论诗人,此为设想之境。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渲染出诗境的冷凄,更增添一份诗人的乡愁。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国的古典诗词,特别是中国的唐朝的诗句中都运用了大量的虚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中国的文学艺术之美推到了最高境界。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里的“如在目前”是指意境创造里的“实”“,见于言外”是指意境创造里的“虚”。“实”是指作品中的景物“,虚”是指由具体的景物诱发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感悟等,即把客观的景物描写与内在的主观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王维的山水诗有很高的韵味,“情致闲雅、清丽秀逸、声调和谐,既有诗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