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共4页

合集下载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上课时展现出的一些令人不悦的行为现象,如爱说话、上课玩耍、捣乱闹事、无礼视讲师等,这些行为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秩序,影响深远。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1、对课堂环境的不满学生在遇到一些令人不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时,很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并表现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例如,当学生觉得上课环境太吵、太闷无聊时,他们就会采取一些行为来让自己感到舒适,这些行为就可能会干扰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秩序。

2、对教学内容的不愿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或不够理解而表现出一些不合适的行为。

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看不懂教材而缺乏学习兴趣,也可能会因为教学内容太过枯燥而觉得无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做出一些无意义的行为,来引起老师或其他学生的注意。

3、对讲师的不满学生可能会因为讲师态度不好、对学生管理不当或教学能力不足而表现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有时候,学生也可能会因为讲师对学生的要求太高或课堂讲解模式太枯燥而不满,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不停地说话、打断讲师的话、无礼地视讲师等行为。

三、应对策略1、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要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应该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室应该有现代化的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也要加强课堂上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要求学生遵守。

2、改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教师应该多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3、与学生进行沟通对于一些学生因对教师态度不满或其他原因而表现出不当行为的情况,教师应该尝试与他们进行沟通,让学生更加珍惜上课的机会,并且要求学生尊重其他学生的学习空间,遵守课堂纪律。

四、结论课堂问题行为是学校教育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从重视课堂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方式和与学生进行沟通等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纪律性,控制住课堂的行为行为,维护好课堂的教学秩序。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教育文档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教育文档

初中生常见旳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1. 初中生常见旳不良行为体现类型(1)懈怠行为。

初中生旳懈怠行为重要表目前课堂上,如对学习不感爱好、上课听课不能集中精力,碰到难题及困难灰心丧气,缺乏自信,课下抄袭作业甚至不能准时上交作业等。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能准时上交作业旳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对学习不感爱好,这两种较为突出旳不良行为体现阐明学生旳积极学习能力较差。

(2)欺骗性行为。

初中生在生活中一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观念及责任感意识,如常常对老师及家长说谎,隐瞒学校和家里旳事情,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欺骗其他同学,模范家长签字等。

这些不良行为阐明学生不诚实,存在欺骗性行为,缺乏责任感。

其中抄袭作业现象尤为严重,表明初中生不乐意去付出努力,就想不劳而获,久而久之对他们此后旳健康成长导致严重影响。

(3)破坏性行为。

调查研究表明,近二分之一以上旳初中生均有破坏性行为,在常见旳不良行为中体现最为严重,一般体现为故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桌椅板凳,损坏书本,以及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等干扰其他同学听课。

从上述行为体现阐明他们旳文明道德意识不够强。

学生从小能否树立对旳旳文明道德意识对一种国家旳国民素质有着深远旳影响。

2. 初中生常见旳不良行为产生旳原因(1)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旳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旳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旳作用,因此父母旳言行及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

近年来,伴随独生子女家庭旳增多,家长对子女旳宠爱程度越来越重,导致一部分学生任性、自私意识较强,再加上部分家长综合素质偏低,其教育基本观念淡薄,以及家庭交流较少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旳发生。

(2)社会原因。

目前旳初中生正处在一种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多样化旳年代,在社会上出现旳某些缺乏社会公德、追逐名利、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丑恶现象及犯罪行为,势必对未成年人产生较为深刻旳影响。

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共4页

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共4页

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随着儿童不断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变化,校园里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学生将来很可能辍学或流入社会,成为社会不安全的因素。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1.德育缺失和重智轻德目前学校的德育往往建立在日常行为的管理上,更多的是显性的,而理性的德育思考较少。

特别是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薄弱,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重智轻德。

一些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即使进行品德教育,也只是表现在形式上、落在纸上,更多的还是把精力放到教师教学上和学生学习上。

德育的缺失和重智轻德,是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2.教师工作方法简单教师在工作中没有把更多的爱给予学生,有时候方法粗暴,学生犯错误不问清原因就妄加批评,使一些学生自暴自弃。

特别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发育较快,叛逆心理严重,对教师的单纯说教听不进去,不良行为反而由于教师的过分严厉而变本加厉。

3.缺少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许多不适合学生去的场所都对学生开放,学生的很多坏行为都在那里养成;政府对学生德育的投入很少,教育基地、活动中心建得不多或者没有。

另外出于对学生的人身安全着想,一些学校的大型活动,特别是校外的大型活动几乎为零。

上述种种,导致德育很难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实施。

4.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品德评价不能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的足够重视,没有发挥好其应有的功能。

5.缺少文学修养一些学校的图书室不对学生开放,成了摆设,学生缺少阅读,缺少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少了很多书生气。

由于学生思想多元化,缺少正确的判断力,对美丑分辨不清,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

6.家庭的影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心理失衡,对学习失去兴趣,经常出入游戏厅、网吧,或酗酒,或闹事,一些不良行为由此而形成;富有的家庭,父母双方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为了弥补对孩子感情上的欠缺,拿钱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还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只要学生在校受一点点委屈,家长就会到学校大吵大闹,给学生树立反面形象,导致孩子专横跋扈。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初中学生的行为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整个教室的学习气氛。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抗拒性行为、缺乏自制力和学习兴趣等常见行为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学习效果,甚至增加教师和家长的压力。

因此,如何解决课堂上学生行为问题,让学生和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当今教育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有效分析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要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有效的分析学生的行为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

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程度、家庭环境等方面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有效应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应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让家长重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

此外,学校也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行为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自制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解决行为问题。

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有充分的参与和体验,增加其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

最后,学校也可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监测和调查,尽早识别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有
效预防学生出现行为问题。

三、总结
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是当今教育界的重要课题,要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有效的分析学生的行为问题是重要的,教师还应采取有效的训练和应对策略,尽早发现学生的行为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及调控策略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及调控策略

和 老 师等 盲 目反 抗权 威 的行 为 : 恶意指 责 、 互相 攻击 、 彼此 动 机 看作 赢得 地 位 与 自尊 的根 源 一 旦 学 习成 绩 不 如他
争 吵 、 架 斗 殴 等 打 中突 纷 争 行 为 。 而 有 些 课 堂 问 题 行 为 虽 人 , 有 得到 期望 的 表扬 和肯 定 , 们 会产 生压 力 、 一 ∞ . 没 他 挫 折感 — 然 不 会 直 接 干 扰 课 堂 秩 序 , 会 影 响 教 与 学 的 效 果 。 如 , 和 焦 虑 , 而 直 接转 化 为 课 堂 问题 行 为 , 但 例 从 通过 捣 乱 、 骗 、 欺
糍纛

l ¨ “ |¨ 。 “ j “ 基
蠹 “
譬 =
l l ¨ “
_
”《 —

曼 誊
要 囊
誊 善 …嚣

j¨ ¨


、 j

洲 黜鞭董

要薯
叠 _… ¨Fra bibliotek 囊 鞲蹦
≯ 黔
| ¨
上课 时凝 神 发 呆 、 东张 西 望 、 看小 人 书 、 纸 飞机 、 不在 懒 散来 缓 解 内心的压 力 折 心 焉 等 注意 力涣 散行为 : 胡写 乱 涂 、 抄袭 作 业 等草率 行 为 : 胆 拒 行为 : 寻求赞 许 、 期待 帮 助的 过度依 赖行 为等 。 二 、 中学 生课 堂 问题行 为 的心理 因素 分析 初 4 .适 应 不 良 适 应 不 良是 指 不 能根 据环 境 的 要求 改 情 绪干 扰 。学 生在 遇 到转 学 、 班 、 学等 事件 时 , 果不 调 升 如
课 堂 问 题 行 为 是 指 在 课 堂 中 发 生 的 . 课 堂 行 为 规 范 的 结 局 难 以 改 变 , 而 自暴 自弃 , 事 生 非 。 与 从 无

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作者:李向东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10期摘要:课堂不良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课堂规则的行为,它会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初中生不良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并应用行为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

关键词:初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心理原因;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0-0052-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10.031初中生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初中阶段的教育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育。

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结构的特殊性,经常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课堂不良行为,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因此,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和家长的普遍关注。

一、课堂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心理原因,产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认知、情感、个性等多个方面。

既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因素,既有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的因素,既有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也有来自同伴的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一)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相冲突课堂不良行为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和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客观的规律性。

但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高分数,置学生认知规律于不顾,随意增加学习内容,拓展知识范围,加大学习难度。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执行的理念便是“考的内容反复练,不考的内容全部减”。

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替代学生的自主认知。

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课堂不良行为。

(二)情感缺失导致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初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中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中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中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许多学生面临着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业表现,也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对中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家庭中,家长缺乏合理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单一,对孩子过度纵容或过度严厉,缺乏关注和沟通,容易造成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作为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存在严重的竞争氛围和过分强调分数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过度焦虑和压力过大,进而出现行为问题。

3.同伴关系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一些学生在追求认同感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出现违规行为、早恋等问题。

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让青少年面临着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问题,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解决中学生行为问题的方案1.家庭参与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家长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情绪变化,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学习应对策略,增加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评价机制,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3.培养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学校应加强同伴教育,在班级、社团等活动中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与分享,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同伴关系。

同时,加强师生关系建设,为学生提供正面的榜样和指导。

4.社会共同关注和介入:社会各界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介入。

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力度,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和问题。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一、概述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身心发育迅速,面临着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

课堂上,一些学生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影响了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

研究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1. 缺乏自律性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格渐趋多变,思想意识日益丰满,因此缺乏自律性是他们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之一。

这种行为体现在上课时容易分心,爱打闹、说话,不守纪律。

2. 课堂消极态度部分初中生对学习课程、教师的教导表现出消极态度,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出现逃课、旷课等不良行为。

3. 违纪行为一些初中生可能会在课堂上出现各种违纪行为,比如打闹、抄袭、偷窃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

三、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1. 生理发育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多变和情绪上的不稳定。

2. 家庭教育一些初中生家庭教育不到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如何在课堂上行为得体、克制自己的情绪等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3. 同伴影响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初中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些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学生课堂行为不端。

四、对策研究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初中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变化,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 家校合作学校应该与家庭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情况,齐心协力,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提供家长教育和家庭指导。

3.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营造积极、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4. 强化纪律管理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纪律管理制度,对于出现违纪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相关处理,保障课堂秩序和学习环境。

五、总结针对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一、不良行为及其成因学生经常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

通常表现为损坏公物、不诚实、小偷小摸、聚众赌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考试作弊、无礼貌、爱骂人等。

正是由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及时的纠正,任其发展,则容易产生道德品质败坏,甚至使少数人走上犯罪道路。

1、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如下:(1)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①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表现,并不是智商差,而是受其家庭的影响,主要有:家庭自然结构差,父母离异,缺父或缺母;家庭意识不好,小孩耳闻目睹家庭的错误思想,不良恶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父母不良性格的影响。

②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的教育条件与水平、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时间少,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不了解孩子等;错误的家教态度与方式方法,有的娇生惯养,重养轻教,有的粗暴或忽视放纵等。

总之,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都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2)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有的学校办学思路不端正,抱着“一肥遮百丑”的办学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学缺乏针对性,搞形式主义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有: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以及心理需要;有的教师不去了解学生,不去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对学生强制命令,采用体罚;有的教师只教书而不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视而不见,导致学生任之放之;学校的各种压力,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压力等,常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和挫折心理,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主要有: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人的影响,尤其是不法的教唆;青少年不良品德与同学之间的影响,使其相互教唆,如道德败坏学生之间的相互教唆与影响等。

2、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其主观方面的心理原因如下:(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需要。

中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根源及应对策略.

中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根源及应对策略.

中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根源及应对策略仝欣媛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速度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成因;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与探讨。

一、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及成因经过有关人员的分析研究,中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冷漠,情绪反常,高度焦虑。

在个性品质方面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闭、自卑、猜疑、抑郁神经质。

在意志力方面的表现则是自我失控。

中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某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一家庭因素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行为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

所以说,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过程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同时,历史传统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内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许多弱点的客观存在,导致人们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延续的条件得到强化,从而使一些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阈值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

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来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习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

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上述种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

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

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弹奏出与他们身份、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中学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利用教育的手段方式途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符合历史客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教会他们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构成,探讨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发现寻求消退、减少、排除不良行为习惯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对策,促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正是开展本课题研究深层次意义和价值所在。

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及研究对策

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及研究对策

中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他们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

这既是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又是他们健康人格发展的黄金阶段,更是心理发展最富特色的时期,在感情上既表现为活泼、热情,但又容易急噪、激动,不善于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感情。

本人从事职教工作20多年,深感中学生不良心理的危害及矫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此谈谈我的管窥之见与粗浅认识。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心理成因对策一、中学生不良心理成因及其表现本人从所接触到数百个有种种不良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中,剖析其成因,归纳为在以下几个方面:1、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

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自卑心理对于一些挫折,一部分学生能正视它,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有的在其他方面展露头角,有的在学业上学有所成。

然而却有部分学生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比自己在某一方面强的同学相比,觉得低人一等,挫折感就时常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不思进取,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认为即使努力也不能赶上来,于是干脆放弃了学习,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

初中生不良学习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不良学习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不良学习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小学生升入初中以后,不仅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初中生年龄偏小,学习经验不足,一般尚未掌握系统的学习策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学习行为。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跟学生的接触中,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优秀生与学困生在学习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主要表现在:品学兼优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自我意识,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1)愿意学习和主动学习,对功课决不草率应对,能与老师的“教”紧密配合;(2)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上课聚精会神地听讲,有问题立即质疑;(3)一贯性地勤奋刻苦,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基础知识扎实、牢固;(4)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勤作笔记,有学习自信心;(5)具有高效的学习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能充实自己的学习经验,举一反三能力强。

而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1)对学科没有兴趣,缺乏自制力。

他们的兴趣便转移到课外,如篮球、电子游戏、武侠小说、动画片等上,学科学习的兴趣降低,动力不足,导致学科成绩下降。

(2)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时常处于失神状态,在家里做作业、复习也是这样。

(3)思维质量不高。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懒于动脑,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的低水平状态。

(4)学习缺乏激情。

学习过程消极、被动、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劲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甘居下游。

一、原因那么,致使初中生不良学习行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家长。

从上述调查分析看,真正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并不多,而像动机、兴趣、情操、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如何,忽视的恰恰就是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有的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尤其是在分数上比来比去。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毕业论文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由于受家庭的不良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因素,已显现出上升趋势,其表现为外向攻击型、内向退缩型、过错型三种类型,主要特征包涵认识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动机特征、行为特征。

面对中学生已出现的问题行为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行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进行分析,寻找原因,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措施,有效的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问题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表现出的与其年龄阶段不相称的,干扰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问题行为既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也涉及到学生人格的发展,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目的与方法中学生的问题行为随着形势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社会不良现象的污染等因素,显现出上升的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起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出现了什么样的中学生问题行为?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特征是什么?为了明确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调查。

找出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的手段、方式、方法有效地加以矫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目前有关教育学生问题行为的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偏重于外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内化因素。

我们认为要有效地持久地教育好中学生问题行为,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重点还是学生本体的作用。

如何通过学生本体作用来达到目的?首先得明确引起他们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然后才可着手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003年10月我们对万盛区10所中学运用观察法、调查法(电话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问题行为的约占6%。

由于中学生问题行为比例较大,在成因分析中我们发现引起目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中,家庭的不良影响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引起问题的因素,但不是引起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引起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

有效应对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教学策略研究

有效应对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教学策略研究

有效应对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教学策略研究引言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常见挑战。

这些不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打闹、缺席、迟到、懒散等,它们可能干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对教师和其他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应对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并开展相应的教学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不良行为及其原因分析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和它们的根源。

1.打闹和嬉笑:通常是出于寻求注意、无聊或厌倦等情绪;2.缺席和迟到:可能与家庭背景、不喜欢某门课程或缺乏自律等因素有关;3.懒散和消极态度:可能是因为缺乏动力或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

教学策略研究针对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提出的以下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有效地管理和应对:1. 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创建一个积极、尊重和支持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认可,并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鼓励积极互动和合作,培养同学之间的友善关系。

2.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向学生清楚明确地传达你对他们的期望,并制定可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规则。

•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并与学生讨论约束与自由之间的平衡。

3. 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帮助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参与度。

•考虑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采用多样化教材和资源以满足他们各自需求。

4. 提供个别辅导和反馈•发现那些需要额外支持或挑战的学生,并提供额外辅导。

•及时提供正向反馈并指出不良行为的后果,以促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5. 建立家校合作•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在需要时,邀请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加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支持。

结论通过研究有效应对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这一挑战时更好地处理。

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设定明确的规则、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供个别辅导和反馈以及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是实施这些策略的关键步骤。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杨晓萍
【期刊名称】《甘肃教育》
【年(卷),期】2024()5
【摘要】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成长期,受认知差异、人格差异以及性别差异的影响,极易出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构建课堂问题行为理论体系、建立课堂行为规范标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方式,有效应对初中生普遍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

文章结合实践就初中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原因及有效应对策略进行论述。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杨晓萍
【作者单位】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5.5
【相关文献】
1.探究课堂问题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和应对策略
2.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3.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4.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5.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DOI:10.16657/jki.issn1673-9132.2018.10.031
初中生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初中阶段的教育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育。

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结构的特殊性,经常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各?N各样的课堂不良行为,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因此,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和家长的普遍关注。

一、课堂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心理原因,产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认知、情感、个性等多个方面。

既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因素,既有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的因素,既有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也有来自同伴的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一)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相冲突
课堂不良行为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和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客观的规律性。

但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高分数,置学生认知规律于不顾,随意增加学习内容,拓展知识范围,加大学习难度。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执行的理念便是“考的内容反复练,不考的内容全部减”。

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替代学生的自主认知。

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课堂不良行为。

(二)情感缺失导致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初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旦学习动机水平下降,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课堂不良行为就随之产生。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同伴,都普遍关注学习效果。

而衡量学习效果的最有说服力也就是考试成绩。

教师往往更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那些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往往被忽略,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成就动机逐渐缺失,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不良行为的出现。

而另一方面,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通常比较简单粗暴,要么对孩子横加指责,一味求全求好;要么对孩子过分娇惯,事事迁就,事事包办。

更多的家长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动态,与孩子推心置腹交流很少。

这也是导致课堂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小学初中教学衔接不当导致课堂不良行为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学校管理模式不同,学科教学方式不同,课程数量增加,学习负担加重。

许多初中生依然保持着小学时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如果在小学和初中的过渡和衔接方面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不能及时进行引导,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茫然。

这是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应对策略
对初中生出现的课堂不良行为,必须依据其特点进行适当的干预,对其进行矫治,以使其尽快全身心投入到初中的学习生活当中。

所谓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行为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
每个学科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只设计教材内容,同时应该将学情特点融入备课之中。

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学科基础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先学后教、问题导学等方式,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二)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增强学生成就动机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初中学生健康发展。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层次性,让不同认知能力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基础上最大限度发展,让每个人都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多给予鼓励,多谈心交流,让孩子体验到家长的关注,同时增强自信心。

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有了信心,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正强化,从而逐渐克服课堂中存在的不良行为。

(三)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
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不适应。

在初中阶段,要不断强调日常行为规范。

学校常规是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框架,是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导航图。

在不断强化常规的过程中,学生明确“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将怎么去”,便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样课堂不良行为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三、结语
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种类繁多,表现各异,并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都
不同程度存在,对初中生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各教育机构、教学人员以及家长都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探究其不良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策略,通过下面引导使其不良行为逐渐消退。

只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饱含爱心和耐心,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有课堂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就一定会矫治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在心智方面得到最优化发展。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