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文章内容】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生字注音】
畔(pàn)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①然而
..不胜者(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水池)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②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①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
②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
⑤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⑥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
利.(锐利)也
⑦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⑧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⑾得道
..者多助(施行仁政)
⑿寡助之至.(极点)
⒀亲戚
..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⒁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⒂故.(所以)君子
..(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
有.(要么)不战
6、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
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
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
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
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
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
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
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
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
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
助”之势。(用《<孟子>两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课文内容理解】
一、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
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
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
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
“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
“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
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
“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