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文学概况
一、诗歌
清初,诗歌创作进入比较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很多,成就超过明代。首先值得称道的是由明入清的爱国诗人,较著名的有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等,他们在诗中反映了国家民族兴亡大事,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内容丰富,风格沉雄。除了这些爱国诗人,清初还有几个不同的诗派。钱谦益是清代首开宗宋之风的诗人。吴伟业在当时诗坛上也很有名。比钱、吴稍后,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是王士稹。清代中叶,诗坛上拟古主义的诗风又严重起来,不受这种诗风影响的著名诗人有郑燮、袁枚等人。至道光、咸丰年间,由于清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诗人们冲破诗坛的沉闷局面,在作品中抒写忧国伤时的情怀,龚自珍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形成,梁启超等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这一诗歌改良运动中的创作成就以黄遵宪最为杰出,他的诗歌反映了新的思想文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富有时代精神。其他如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也有不少优秀作品,推动了“诗界革命”。
二、词
清代词的创作也颇为兴盛。清初,成就较高的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等人。嘉庆年间,张惠言又开创常州词派。清代词坛基本为浙、常两派所牢笼。
三、散文
反对清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的主题贯穿了清代散文创作的始末,这是它区别于以前各代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
清代另一散文流派是“阳湖派”,创始人是常州阳湖人恽敬和张惠言。
此外,还有袁枚、蒋士铨、汪中、洪亮吉等骈古文名家。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急剧动荡,为了挽救国家与民族危机,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怀抱宏图,立志社会改革,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言之有物,富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四、杂剧、传奇
杂剧、传奇发展至清代,虽然作者众多,但成就不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清初的戏剧作家李玉,李玉创作的传奇《清忠谱》直接表现了明末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的斗争,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的历史剧。康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使清代剧坛光辉大增。
五、小说
清代是小说创作最为繁盛的年代。清初时有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清中叶时,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成批出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杰出的讽刺小
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
晚清时,人们对腐败的清政府彻底丧失了信心。作家们也创作了不少抨击时弊的作品,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行世的又有刘鹗的《老残游记》。这类作品与讽刺小说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不同,故而别称之为“谴责小说”,它是清代小说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
吴伟业
圆圆曲 吴伟业
一、作家作品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左庶子。曾从张溥游,参加过复社。弘光朝,任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乞假归里。入清,官秘书院侍读、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因母丧辞归。诗、词、文、曲均有较深造诣,以诗歌成就为最大。部分诗作内容与明末史事有关,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描绘。七言歌行最为擅场,号称“娄东派”。有《梅村家藏稿》。
二、课后【提示】
(一)本诗通过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据清人刘健《庭闻录》载,吴三桂曾馈以重金,请求吴伟业删去此诗,但遭到严词拒绝。诗人在当时敢于批判声势显赫、不可一世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卖国罪行,不为利诱所动,确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这种谴责是建立在“忠于一朝一姓”的封建正统观念基础上的,诗中还流露出“女人祸水”的陈腐之见,也存在着不少污蔑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语句。
(二)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叙事诗,它突破了以时间前后为序的直线式发展的传统布局。诗从吴三桂引清兵“破敌收京”写起,“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两句,指出吴三桂打着复明旗号、标榜为君亲报仇,实际上只是为了美女陈圆圆而降清,有强烈的讽贬之意,实乃一篇之警策。然后,掉转笔端,逆流回溯,倒叙吴、陈二人的初次相见及陈之身世经历,挥洒淋漓,一波三折。“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一联与前呼应,再次点醒全诗主旨。接着,兜回笔势,写圆圆复归三桂,完成了吴、陈聚散离合故事的叙述。至此忽又宕开,插入教曲伎师和女伴的感慨及陈本人的哀怨两段描写,余音回响,袅袅不绝。最后写作者的感想,收束全篇。
(三)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抒写深沉的亡国之痛,这是《圆圆曲》艺术构思的匠心独具处。其具体做法是巧妙地将吴三桂、陈圆圆同吴王夫差、西施联系起来,同时,又运用不少史书典故入诗,从而使诗篇笼罩了一
种深沉的历史感,耐人寻味。
(四)此诗大开大阖而又圆转自如,具有一种跌荡流动、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这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顶真格”的技巧不无关系。
方 苞
一、作家作品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属安徽)人。寄籍上元(今江苏南京)。康熙四十三年(1704)进士。康熙五十年,因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被捕入狱。经大学士李光地竭力营救,幸免一死,被编入奴籍。后因文才,被提拔为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1723)免除奴籍,升为内阁学士。乾隆初官至礼部右侍郎。方苞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为文提倡“义法”。所谓“义”就是要言之有物,要阐发封建伦理观念;而“法”则是言之有序,要讲究词语、章法。这些观点,被他的同乡弟子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扬光大,方苞也就被誉为“桐城派”鼻祖。有《望溪文集》。
狱中杂记
二、文章讲解
【提示】
(一)、清代大兴文字狱,康熙五十年,御史赵申乔告发桐城戴名世《南山集》中有攻击清廷之词,刑部立案追查,前后牵连共三百余人。方苞系戴名世同乡旧友,曾为《南山集》作序,又藏有该集书板,于是遭捕,入江宁狱。同年十一月,被解送至京师刑部狱,直至康熙五十二年三月获释。在刑部狱的近一年半时间里,作者深切了解到了狱中的黑暗内幕,并将其形诸笔端,真实地记录下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罪恶事实。作者对狱中负冤含屈的受难者怀有深厚的同情,对为非作歹的狱吏也抱有强烈的憎恨。
(二)文章很少正面议论,其爱憎贯注于对客观事实的具体记述之中,事例典型,记叙生动。
(三)本文所记头绪纷繁,但作者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从牢房、缉捕、管理、办案四个方面揭露狱中之黑暗,具体生动地留下了旧时监狱更加暗无天日的事例。
纳兰性德
一、作家作品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曾多次随康熙帝出巡。善骑射,好读书,与顾贞观、陈维崧等交游契厚,数度接济或营救友人。作词主情致,工小令,多写离情别绪及个人哀愁,感伤情调颇浓。风格清新婉丽,不事雕饰,近南唐后主。有《通志堂集》、《饮水词》。
如梦令
二、诗文讲解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注释】
[2]穹庐:圆形的毡帐。
[3]狼河:
白狼河,即大凌河,发源于辽宁凌源县努鲁儿虎山,东流至锦县入辽东湾。
[4]解道:知道。
三、思想内容
这首小令写塞上风光,其中流露出思家之情及远行在外的孤寂无聊。
四、艺术特点
首二句写塞上夜景,壮阔中略见萧瑟。三、四句在写景中阑入归思,有情景兼融之妙。结三句应首句“人醉”,直抒无聊情怀。不缘藻饰,纯用白描,可见纳兰小令格高韵远的特色。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7]。清泪尽,纸灰起。
【提示】
(一)这首悼亡词,抒写了对亡妻卢氏的知己之感,其中隐含有他自己对人生无味的感喟。
(二)上片写暮春季节对亡妻的哀悼,集中抒发了妻子死后自己的孤单伤感。下片设想爱妻在另一世界的境况,担心欲结来生知己而不得,流露出对悲剧人生的忧惧之心。全篇痴语入骨,情深辞苦,令人不忍卒读,体现纳兰词“哀感顽艳”的特色。
(三)本篇纯是真情流露,未用典故,没有藻饰,自然本色,即王国维所谓“以自然之舌言情”者。
顾贞观
一、作家作品
顾贞观(1637—1714),初名华文,字华封,改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年二十游京师,以诗名闻,超擢秘书监典籍。康熙六年(1667)扈驾出巡,十年(1671)因事落职南归。明年中举人,官内阁中书。十五年(1676)馆大学士纳兰明珠家,与明珠长子性德为忘年交。后返里,读书终老。善填词,不落前人窠臼,注重白描,不尚雕饰。有《弹指词》。
金缕曲
二、词文讲解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干佛寺 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遗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注释
[1]清顺治十四年(1657),吴汉槎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因主考官作弊被弹劾,次年三月于北京复试。复试日兵卫森严,吴汉槎恐惧不能下笔,十一月被责罚,家产籍没入宫,全家流徙宁古
塔。作者对此万分悲愤,于此年冬第二次入京时作此词寄之。吴汉槎:吴兆骞,字汉槎,江苏吴江人,因科场案流放宁古塔,后经纳兰性德等救援放还。宁古塔:城名,宁古塔贝勒的简称,旧城在今黑龙江宁安西。丙辰:康熙十五年(1676),岁次丙辰。千佛寺:即戒坛寺,在北京马鞍山。
[2]季子:汉槎在兄弟中最幼,故称。
[3]悠悠:漫长貌。慰藉:安慰。
[4]搏:袭击。
[5]覆雨翻云:形容人情反覆无常。
[6]冰与雪二句:意谓汉槎在欺凌之下只能日久对付。冰与雪:喻恶劣环境、遭遇。周旋:犹言对付。
[7]泪痕句:劝慰汉槎不要过分难受。汉王章贫困时,卧牛衣中与妻对泣,见《汉书·王章传》。牛衣:用草或麻编制成的覆盖物,给牛御寒用。
[8]数天涯二句:意谓虽被谪戍边地,但全家依然团聚。
[9]绝塞:极远的边塞。此指宁古塔。
[10]廿载句:意谓自己一定要实践救汉槎的诺言。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子胥被迫出走时,谓包胥“我必覆楚”,包胥云“我必存之”。后吴国用子胥计破楚,包胥到秦国求救,在秦廷痛哭七日七夜,秦感其诚,出师救楚,吴兵方退。诺:许诺。
[11]盼乌头句:意谓即使困难重重也要营救。乌头马角:比喻不可能实现之事。
[12]札:书信。
三、思想内容
顾贞观与吴兆骞情同手足,曾援手营救,为文坛佳话,这首《金缕曲》则成为清词名篇。词抒发了对塞外友人的思念和同情,并表达了以身相救的承诺。
四、艺术特点
(一)此篇以词代信,属于创体。其内容,上片表思念,致慰问,处处流溢着对挚友遭害的同情和不平。下片则多设身体贴语,最后表营救决心,掷地有金石声。
(二)因是书信体,语言平易,如叙家常,使作者心迹一一如见。所用“魑魁搏人”、“牛衣对泣”、“包胥承诺”等典故,并不冷僻,用得自然贴切,曲折尽意。
郑 燮
一、作家作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绩。因得罪大吏而罢官,南归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以画兰、竹见长。书法自成一格,号“六分半书”。能诗文,家书、小品文等,亲切自然,尤具特色。有今人所辑《郑板桥集》。
板桥题画
二、文章理解
【提示】
(一)郑板桥题画小品,常由画面生发,阐发了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深刻道理。
(二)这里所选三则,第一则由日常生活经验生发出以造化为师的艺理
;第二则触及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根本问题;第三则带有象征意味,借种兰表达了发展个性的社会理想。
(三)在闲言中寓妙趣,文笔爽净传神,亲切自然。
袁 枚
一、作家作品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有政绩。三十三岁时,因父逝世而辞官,于江宁小仓山筑室闲居,从事诗文著述,历时近五十年,室名随园,因又自号随园主人。袁枚鄙夷礼教,敢于反对封建传统,曾受到时人的攻击。在文学上,他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写诗应以抒发性情为归,认为“性情之外无诗”,反对以政教功利、格律声韵害诗,反对厚古薄今,一味崇拜古人。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影响颇大。但其所谓性灵,大都是士大夫优裕生活之余的闲情逸致,很少关涉国运民生。诗虽写得清新自如,但社会意义不高;散文笔墨畅达,才气流溢。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祭妹文
二、文章理解
【提示】
(一)、据袁枚《女弟素文传》记述,他三妹与江苏如皋高娃子早被“指腹为婚’,高家鉴于儿子不肖,曾主动提出解除婚约。但素文受封建礼教影响很深,坚持“从一而终”,与高勉强结合。婚后,丈夫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素文以此郁郁成疾,抱恨而亡。本文探究素文的死因,虽未直言揭明,但文中“汝以一念之贞”,“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诸语,已十分明了地指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二)这是一篇非常动人的抒情散文,情真意切,哀惋酸楚,诸如“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等语,言辞平朴如随口道出,手足深情溢于言表,声泪俱下。
(三)文章叙事、抒情、描写三者紧相结合,互为表里。描写虽然不多,却很有效果。如以“椅裳悲恸”来表现素文对作者离家远行之依依不舍;以“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来表现兄妹重逢的欣喜;以“飞舟渡江”显示作者急于与素文一晤之心急火燎,言短情长。特别是末段“纸灰飞扬,朔风野大”的描绘,虽只八字,然却勾画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涸景,烘托出作者与亡灵告别时频频回首、不忍离去的眷恋伤痛,十分感人。
姚 鼐
一、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毂,有室名惜抱轩,学者因称为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早年随伯父姚范研读
经学,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曾担任《四库全书》的纂修官。后辞官,先后在南京、扬州等地书院主持讲学共四十余年。姚鼐是方苞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展了方苞及刘大槲的论文主张。他在方苞“义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而为一、不可偏废的主张,认为要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更好地阐发义理。并认为作文应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领会其神理气味,从而领悟“文之精”的真谛。由于生活环境与经历的限制,姚鼐的散文内容不够广阔、深刻,但文笔冶炼,结构严谨,风格典雅,艺术造诣较深,是清代后期的散文大家。著有《惜抱轩全集》,并曾编选了一本影响颇大的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
登泰山记
二、文章讲解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阳:山的南面。
[3]汶水: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的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6]阳谷:泰山南面山谷中的水流。
[7]古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泰山正当齐、鲁两国分界处,故齐筑长城以防鲁。
第一段总述泰山地理形势。末句点出日观峰作为伏笔,提示游览登临的主要目的地。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颠。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颠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命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以: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十二月:指农历十二月,即腊月,按说此时已是公元l775年初。
[9]京师:指北京。
[10]齐河、长清:均山东县名。
[11]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12]丁未:指这一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
[14]磴:石级。
[15]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有《水经注》四十卷。环水:总名中溪,一名梳洗河,水出泰山南溪。一说,环水系泰安城四周之护城河。
[16]少半:小半。
[17]天门:泰山天门有三处: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过南天门再登五、六里山路
,即至峰顶。
[18]崖限:指崖壁。限,门限,门槛。
[19]烛:照耀,用作动词。
[20]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第二段叙述登山时间、途径及到山顶后见到的如画景色。中间夹杂着一些考证,出笔轻松自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1]戊申晦:指这年腊月二十九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为小月,戊申这天正是月底。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2]五鼓:五更天,指黎明之前。
[23]日观亭:日观峰上的一个亭子。
[24]漫:弥漫。
[25]樗蒱:古代一种赌具,共有五子,以木制成,所以又叫“五木”。犹后来的骰子。
[26]极天:天边。
[27]正赤:纯红。丹:丹砂,色朱红。
[28]承:承托。
[29]东海:泛指东方的海。
[30]得日:得到阳光照耀。
[31]绛皓驳色:红白掺杂。绛,大红色,这里指被日光照到的山峰。皓,白色,这里指没有被日光照到的雪峰。
[32]若偻:好像弯腰屈背的样子。
[33]岱祠:即东岳祠,东岳大帝的庙,也称玉帝观。
[34]碧霞元君:女神名,据传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35]行宫: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处所。
(36]显庆:唐高宗年号(656--660)。
[37]漫失:磨灭缺失。
第三段记叙一天游览活动。重点描绘清晨于日观亭观看到的日出景象。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石生罅,皆平顶。冰雪,无瀑布,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38]罅:缝隙,裂缝。
[39]冰雪:意谓到处是冰雪。
[40]瀑、水:瀑布。
第四段记叙泰山的自然景象,富有冬季特色。
三、思想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重点描写泰山冬季得奇异景色。内容比较单纯,由于作者抓住了客观景物的时令特征,以简练的笔墨描绘泰山冬季冰封雪盖及日出的壮观景象,故成为写景名篇。
四、艺术特点
其一、结构上,以游踪为线索,循序渐进,移步换形。文章结构章法严明,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把泰山的地理形势、自然景色、名胜古迹以及作者对泰山地名
的考证串联起来,移步换形,循序写来。尽管篇幅短小,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主次分明,繁简得当。
其二、文中记叙京师至泰安一段的语言特色。文章写作者自京师至泰安,路途遥远,行程自非止一日,作者仅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二十六字,记叙这一过程,多用短句,精选动词,节奏急促,显示了作者风尘仆仆,急于登泰山的焦急情状,写得情文并茂。
汪 中
一、作家作品
汪中(1745一l794),字容甫,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幼年丧父,家贫无力就学,由寡母启蒙。后依书商为佣,得以博览经史百家之编。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后即不再应举。一生为人慕僚,生活清苦,有时甚至靠卖文度日。他性格刚直,嫉恶如仇,恃才傲物,与流俗格格不入。汪中是清代中期的知名学者,于哲学、史学均有研究。能诗善文,尤工骈文,驰誉一时,文格刚健,感情凄婉。著有《广陵通典》、《述学》内外篇及《汪容甫遗诗》等。
哀盐船文…
二、文章理解
【提示】
(一)本文以精练的笔触,对仪征盐船失火的惨况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表达了对遇难船民的深切悲哀和同情。当时文坛前辈杭世骏正在扬州主持安定书院,读了本文后深加礼敬,并作序称赞作者能“当人心肃然震动之时,为之发其哀矜痛苦,而不忘天之降罚,且闽死者之无辜”。因而本文曾传诵一时。
(二)文章描述失火情状,一面以时间先后为主轴,统率整个事件的描写次序;一面又从失火时的环境、氛围、船民垂死挣扎及死后形骸枯焦的各种凄惨景象展开,多方面地展现当时火焰冲天、烟雾迷漫、群声嘶号、枯木焦尸、横浮江面的惨况;描摹生动,设喻贴切,使读者对这场大火的灾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本文是骈体,但情感流走,控纵自如。这一则是因作者把用典、藻采化解在对场面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二则是由于承继了骈文善于夸饰、长于
抒情的特点,讲究对偶和用韵恰恰增强了文章咏唱情味和声调之美,更显哀怨动人。
张维屏
一、作家作品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官湖北广济县知县、江西候补同知、署南康府知府。少有诗名,曾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结“宣南诗社”。鸦片战争爆发,他目睹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写了不少格调高昂、富有爱国精神的诗篇,与黄培芳、谭敬昭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有《张南山全集》。
三元里
二、诗文理解
【提示】
一、l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次年包围广州,清靖逆将军奕山屈膝投降,签订《广州和约》,献赎城费六百万元,激起人民的义愤。五月三十日(初十日),英军千
余人在城外掳掠,经过三元里时,广州城西北十余里村民鸣锣聚众,竖起“平英团”大旗,奋起围歼。英领事义律率兵往援,也被围困。义律秘密遣人向奕山求救,奕山急令广州知
府俞保纯、南海知县梁星源、番禺知县张熙宇出城,用欺骗威胁手段强迫民众解散,侵略军方得解围逃窜。这首诗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是鸦片战争中最有思想光辉的诗篇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二、这是一首饱含爱国激情的抗敌颂歌。感情充沛,格调高昂。语言通俗形象,但也不避使事用典。其可贵之处既在于它再现了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的声势和气概,刻画了侵略者外强中干的丑态,还在于它揭示了斗争的正义性,同时也愤怒谴责了清统治者认敌为友、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无耻行径。其讥刺的矛头并非仅仅指向奕山之流的投降派官员。
龚自珍
一、作家作品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中举,道光九年(1829)进士,历任国史馆校对官、内阁中书、礼部主客司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因触犯时忌而愤然辞官南归,不久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自珍精通经学、小学、史地之滴,渊雅博识。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力主改革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诗、文、词各体兼长,其诗善发抒感慨,纵横议论;其文摹追先秦诸子,气势充沛,笔力道劲,表现了与桐城派古文迥然不同的风格。有《定庵全集》。
二、诗文讲解
(一)咏史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注释】
[2]金粉:古时妇女化妆用的铅粉,这里借以形容繁华绮丽的生活。东南向被称为“金粉之地”。东南十五州:泛指江南富庶地区。
[3]名流:知名之士。这里指当时社会上沽名钓誉的头面人物。
[4]狎客:陪伴帝王、权贵游乐,善于奉承拍马并深得信任的幸臣或门客。操全算:这里是把持的意思。
[5]团扇才人:指不学无术、流连声色而身居高位的人。踞上游:占据着官府的高位。
[
6]避席:离座避开。文字狱:指统治者寻章摘句,罗织罪名,对作者加以刑戮。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屡兴文字狱,株连甚广。
[7]稻粱谋:谋求米粮。此指得俸禄、谋衣食。
[8]田横:楚汉相争时,曾自立为齐王。刘邦称帝后,田横率其部属五百余人入海岛。
[9]列侯:汉制,群臣异姓有功封侯的,称为列侯。见《通典·职官典》。
1.思想内容
本诗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朽和残酷,批判了知识阶层的萎靡不振,表现出对坚持气节的赞赏和对热心功名的讽劝。
2.艺术特点
其一,借古讽今的手法。本诗的题目为“咏史”,实际上是借古讽今。从“金粉东南十五州”谈起,切合题目;结尾通过田横义不降汉的典故,反讽文人无节,仍然紧扣题目。在此框架之内,作者添加了高度概括的现实内容:“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指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批判尖锐。
其二,尾联的反讽作用。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造语凝重端正,属对严谨工整,读来有铁骨铮铮之感。尾联“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二句,用的是田横义不降汉的典故,反讽文人无节。结尾坚定有力,令人振奋警醒。
(二)己亥杂诗
其二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注释】
[1]九州句:意谓要使全中国具有蓬勃生气,必须依仗急风惊雷的震撼荡涤。九州:古代把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见《禹贡》),后来即以九州作为中国的代称。恃:依靠,凭借。
[2]万马齐喑:借喻清皇朝统治下死气沉沉的局面。喑:哑。究:终究。
[3]天公:道教所谓最高的天神玉皇大帝,这里暗指清朝皇帝。抖擞:振作精神。
[4]不拘一格:不限于一定的规格资历,即打破常规。降人材:让贤材降临人间。也有使用贤才的意思。
1.思想内容
这是一组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本诗是作者南归途经镇江时所作,诗后作者自序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词万数,道士乞为青词。”青词是道士祭神时的祝文,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本诗以青词的形式,表达了作者要求变革当时政治、大胆选拔人才的强烈愿望。
2.艺术特点
借题发挥,语意双关的表现手法。本诗使用“青词”的形式,表现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政治内容。表面上看,离不开“青词”祈求神灵佑护的体式要求,有“风雷”、“天公”等祭祷字眼。实际上则是用“风雷”暗喻变革社会的巨大力量,
用“天公”寓指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构思奇妙,内涵丰富,有振聋发聩的感召力。
(三)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殀梅、病晦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瓮,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瓮,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乎,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注释】
[1]江宁:今江苏南京。龙蟠:即龙蟠里,在今南京清凉山下。
[2]邓尉: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汉时邓尉隐居于此,故名。邓尉多梅树,有“香雪海”之称。
[4]欹:歪斜不正。
[5]固也:本来如此。
[6]心知其意:意指心中明白就行。
[7]明诏大号:犹言公开宣传。
[8]绳:衡量,用作动词。
[9]斫直:把本来直的梅树砍成曲形。删密:把本来密的梅树芟成疏形。锄正:把本来正的梅树锄成斜形。
[10] 殀梅:使梅早死。殀,同“夭”。病梅:使梅呈病态。
[11]隐:即上文的“心知其意”。
[12]鬻:卖。
[13]稚枝:嫩枝。
[14]遏其生气:阻抑梅的生机。
[15]重价:大价钱。
[16]瓮:同“盆”。
[17]无一完者:没有一盆是正常的。
[19]纵之:放松它。顺之:顺其天性。
[21]诟厉:辱骂,憎恨。
1.思想内容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作于作者辞官南归之后。通过对病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憎恶封建专制势力对人性的摧残,以及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民主精神。
2.艺术特点
其一、借梅喻人。这篇寓言小品通篇借梅喻天下人才,作者赋予梅以丰富深刻的意蕴,并且围绕梅表现三种人物形象,即文人画士、鬻梅者和作者自己。在三种人对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表现主题。作者用“文人画士”代指当时的专制统治者,揭露他们是使梅致病的根源,作者的疗梅,表达了渴望解放人才,治疗社会病态的迫切心情。
其二、善用排比。本文篇幅短小,简洁峻刻,尤其是排比
的使用使其气势充沛,感染力增强,如“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严 复
一、作家作品
严复(1854—1921),原名传初、体乾,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幾道,晚号瘉懋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建船政学堂首届毕业,曾随军舰出海实习,至南洋、日本等地。同治时随船政赴台湾筹备海防。光绪三年(1877)派赴英国海军学校留学,归国后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任京师大学堂编译书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等。曾创办天津《国闻报》,翻译多种西方论著,主张学习西方、开启民智。晚年曾发起成立孔教会。有《严复集》。
译《天演论》自序
二、文章理解
【提示】
(一)这是一篇译书自序。作者并不详介原著内容及体例,而将重点放在论述中学与西学的可以相通、互补,有利于各自的进一步发展,既不应盲目崇洋,也不可妄自尊大。
作者热情介绍了西方科学文化,体现出启蒙思想家当时已有远大目光,主张学习西学,追求真理,自强保种,救国济民。论述中涉及的有些学术问题限于时代,当时不可能理解,至今亦仍待深入讨论,前贤提出了重要的新思想,作出了许多人未能作出的新成绩,就是重大贡献。
(二)行文雄辩,是本文最大特点。作者博学多识,介绍旧学新知,历历如数家珍。有以科学真理力破封建顽固派谬论的理论勇气,语言又富于鼓动性,如江河直下,汪洋恣肆,淋漓酣畅。前人都称他“雄于文”。
黄遵宪
一、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嘉庆州(今广东梅州)人。光绪二年(1876)顺天乡试举人。历任驻日本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国使馆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回国后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与梁启超合办《时务报》,鼓吹变法。后任湖南按察使,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被放归乡里。晚年持立宪保皇立场。他主张诗歌创作应摆脱古人拘牵,“我手写我口”,用古文文法入诗。其诗广泛描写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海外新奇风物,艺术上敢于创新,风格铺展恢张,汪洋恣肆,是主张“诗界革命”的重要诗人。有《人境庐诗草》。
二、诗文讲解
下水船歌
【提示】
(一)这首诗写船行迅
速,洋溢着诗人乘风破浪的豪快心情。
(二)诗分四层。先连用比喻形容舟行之疾,再以山形、风声陪衬舟行之疾,“年来足迹”四句抒乘风破浪之志,末四句转出纤夫尽力拉船情景,表示从劳动者们的艰苦努力中,受到了只要奋发终能有成的启示,诗意深进一层。
(三)此为七言歌行体,频频换韵,节奏快捷跳荡,与诗人豪快心情相合。用譬多端,衬托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哀旅顺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洼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噉。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注释】
[1]旅顺:又称旅顺口,在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为我国黄海北岸第一军港。光绪二十年(1894)冬,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2]海水句:意谓鸟瞰濒临大海的中国国土。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烟九点:指中国。古代分中国为九州。
[3]阚:虎怒貌。
[4]红衣大将:大炮名。
[5]洼池:指船坞。
[6]龙旗:清朝国旗,上绣龙,因名。飐:飘扬。
[7]鲸鹏句:意谓帝国主义列强图谋并吞中国。摩:搏击。噉:吃。
[8]眈眈:垂目注视貌。
[9]劫灰:劫火余灰。佛家语。
[10]闻道句:此句写旅顺陷落经过。蹈背来:从背后包抄而来。罗惇曧《中日兵事本末》:“大东沟海战后,日军登岸占领金州,进逼大连湾以包抄旅顺后路。……旅顺诸将,皆仓皇备逃计。旅顺六统领不相辖,……邦道孤军再拒战,伤残殆尽,日艇已纵横海面,其陆军分踞炮台,守兵皆逃,旅顺遂陷焉。”
三、思想内容
旅顺是清朝的重要军港,但在甲午海战中却被日军攻陷。作者写下本诗抒发悲愤,表达了抵御外侮的强烈爱国情怀。
四、艺术特点
其一、以壮语写哀情。用壮语来表现哀情,是本诗的重要特色。全诗共十六句,可分成三层:前八句是第一层,写旅顺地理之险与军威之壮;中间六句是第二层,写旅顺的形势足以御敌;最后二句是第三层,写旅顺的陷落。全诗充溢豪情,更显示出哀旅顺的无限悲愤。言外之意,正是痛惜朝廷用人不当,将领进退失据,天险不足恃,人事败坏更为可悲。
其二、夸饰与比喻手法的运用。如“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洼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多用比喻、夸饰,形象
生动,气势充沛
康有为
一、作家作品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早年治旧学,接触西学后萌发维新变法思想。光绪十四年(1888)首次上书清帝,提出改良政治的主张。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北京参加会试时,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签《马关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嗣后又多次上书,阐述变法的道理和步骤,并提出“自强雪耻”四策(富国、养民、教士、练兵),深受光绪帝嘉许。光绪二十四年(1898),积极领导“百日维新”运动,全力策划推行新政。“戊戌政变”失败后,逃亡海外,坚持保皇立场。辛亥革命后,曾参与张勋复辟。后人辑有《康南海文集汇编》和《康南海先生诗集》。
强学会序
二、文章理解
【注释】
[1]此文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强学会成立时所作。强学会:又名译书局,或称强学书局或强学局,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与帝(光绪)党官僚组成的政治团体。后因遭后(慈禧)党压力而被禁。
【提示】
(一)本文是强学会这一政治团体的发起宣言书,旨在提醒国人正视严重的民族生存危机,以维新变法为救国救民之道。文章充分体现了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爱祖国、爱民族的强烈感情,但仍流露了保皇思想。
(二)将严密的历史论证与热烈的情感抒发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特色。一方面,作者援引史实,凿凿有据地论证“守旧不变”是亡国之根源,另一方面,又推想亡国后将发生的种种惨状。两相结合,文章既有说服力,又有震撼力。
(三)作者精于炼字,描状形象鲜明;又擅排比、反诘,情感奔涌,气势壮盛。
梁启超
一、作家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末举人,康有为弟子,两人同为维新变法运动主要人物,并称康梁。在清末主办《时务报》,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进行了舆论宣传,在当时很有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报刊,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宣扬君主立宪,沦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对派。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袁世凯政府,任司法总长,后又与蔡锷组织护护国军反袁。晚年主讲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著述丰富,有《饮冰室合集》。
代表作《少年中国说》
二、文章理解
【提示】
(一)满清末期,政治腐败,内外交困,中国被帝国主义者讥为“老大帝国”。梁启超以忧国忧民
的爱国情怀,注目于少年,注目于将来,起而大声疾呼,以“少年中国”之说激励国人,立志振兴中华。文中对清朝政府上层统治集团老朽昏聩的精神状态的揭露刻画,对少年中国灿烂前程的礼赞向往,写得极为出色。作者在文中鼓吹中国应“称霸宇内,主盟地球”,这种思想自然不足为训。
(二)梁启超散文的最大特点是自由解放,不受旧规拘束。他自己曾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本文立论鲜明,论辩透辟,感情充溢,条理清晰,正是“新文体”的代表作品。作者情兴所至,汪洋恣肆,或文或白,或骈或散,古今中外,都能自由驱遣于笔下。文章很有鼓动性、感染力,当时影响很大。
秋 瑾
一、作家作品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又字竞雄,号鉴湖女侠,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她蔑视封建礼法,主张妇女解放。庚子事变后,痛感帝国主义的侵略、清廷的腐败无能,为寻求救国之道,于l904年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先后创办中国公学和《中圈女报》,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主持徐锡麟在绍兴创办的大通学堂,亲往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准备配合徐锡麟在安徽的起义。后事泄被捕。1907年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工诗词,所作多表现爱国激情、革命斗志,风格奇警雄健。有《秋瑾集》。
二、诗文讲解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汪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注释】
[1]此诗作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岁末,作者由日本归国途中。日人:指日本友人银澜使者。索句:求取诗作。
[2]万里乘风:南朝宋代的宗悫,其叔问他志向时,曾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语。见《宋书·宗悫传》。去复来:作者于l904年夏赴日留学,至冬因事返国,次年春再次东渡,故云。
[3]只身:孤身一人。挟:怀藏。春雷:比喻救国的壮志和力量。
[4]忍看:怎忍看,不忍看。图画:指地图。移颜色:改变颜色,指我国领土被敌人侵占。
[5]肯使:岂肯使。付:变成。劫灰:劫火之后的余灰。此指战争破坏后的残迹。劫火,佛家语。《仁王经》:“
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6]浊酒:质量较次的酒。这里泛指酒。销:同“消”。
[7]救时:拯救时局。仗:依靠。
[8]拚:不顾惜。将:语助词。
三、思想内容
本诗作于1905年岁末,在作者从日本归来的轮船上,日本银澜使者向其求诗,并见到一张把中国领土画成与日本版图颜色相同的《日俄战争地图》,因此写下本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在祖国沦亡之际,为了国家振兴、人民解放而唤起民众起来革命,并且表现出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坚定意志和澎湃热情。
四、艺术特点
其一、风格沉痛慷慨。诗人充满报国热情,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所以语出惊人,如“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诗写得沉痛激昂,雄健慷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反诘的运用。本诗乃作者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救时报国、革命誓言,尤其是颔联二句“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都是反诘之词,强化了作者在国难当头之际的悲愤心情。
洪 昇
一、作家作品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予已趋中落的世宦之家,作国子监生二十余年,其间有十几年流寓北京,始终未获一官半职。康熙二十七年(1688),经营十余年、三易其稿的传奇《长生殿》写定。上演后,引起热烈反响。次年因在佟皇后丧期演唱,遭御史弹劾,被革去国子监生学籍。此后往来于吴越山水之间,后在浙江吴兴夜醉落水而死。所作除《长生殿》外,尚有杂剧《四蝉娟》,并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传世。以戏剧创作的成就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代表作《长生殿》
二、文章讲解
剧情梗概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政事日益荒怠。杨贵妃一方面极力博取玄宗的欢心,一方面排除宫廷里的竞争者,逐步把用情不专的玄宗,牢牢吸引在自己身边。七夕,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上面对牛女双星盟誓,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就在他们笙歌宴乐之际,一向为玄宗宠信的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仓皇幸蜀。车驾行至碍嵬驿,六军不发,将士杀死杨国忠,又逼迫玄宗赐杨贵妃自缢。杨贵妃死后,玄宗十分伤感,日夜思念不已。杨贵妃的阴魂也对自己生前的罪孽表示深深的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上天,杨贵妃终于复返仙班,玄宗也得以上天与其重圆。
惊变
【提示】
(一)《惊变》是《长生殿》第二十四出,它是依据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诗意,并参考白
朴《梧桐雨》杂剧第二折,重新创作出来的。它把唐玄宗、杨贵妃的“乐极哀来”集中地浓缩在一出戏中,为后人提供了历史的鉴诫。
(二)本出搬上舞台时,通常分为《小宴》、《惊变》两部分。前半秋景宜人,清歌倚笛,气氛轻松、欢洽;后半鼓声骤起,人心惶惶,气氛紧张、凄凉。情境大幅度转换,舞台效果十分强烈。
洪 昇
一、作家作品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予已趋中落的世宦之家,作国子监生二十余年,其间有十几年流寓北京,始终未获一官半职。康熙二十七年(1688),经营十余年、三易其稿的传奇《长生殿》写定。上演后,引起热烈反响。次年因在佟皇后丧期演唱,遭御史弹劾,被革去国子监生学籍。此后往来于吴越山水之间,后在浙江吴兴夜醉落水而死。所作除《长生殿》外,尚有杂剧《四蝉娟》,并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传世。以戏剧创作的成就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代表作《长生殿》
二、文章讲解
剧情梗概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政事日益荒怠。杨贵妃一方面极力博取玄宗的欢心,一方面排除宫廷里的竞争者,逐步把用情不专的玄宗,牢牢吸引在自己身边。七夕,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上面对牛女双星盟誓,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就在他们笙歌宴乐之际,一向为玄宗宠信的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仓皇幸蜀。车驾行至碍嵬驿,六军不发,将士杀死杨国忠,又逼迫玄宗赐杨贵妃自缢。杨贵妃死后,玄宗十分伤感,日夜思念不已。杨贵妃的阴魂也对自己生前的罪孽表示深深的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上天,杨贵妃终于复返仙班,玄宗也得以上天与其重圆。
惊变
【提示】
(一)《惊变》是《长生殿》第二十四出,它是依据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诗意,并参考白朴《梧桐雨》杂剧第二折,重新创作出来的。它把唐玄宗、杨贵妃的“乐极哀来”集中地浓缩在一出戏中,为后人提供了历史的鉴诫。
(二)本出搬上舞台时,通常分为《小宴》、《惊变》两部分。前半秋景宜人,清歌倚笛,气氛轻松、欢洽;后半鼓声骤起,人心惶惶,气氛紧张、凄凉。情境大幅度转换,舞台效果十分强烈。
孔尚任
一、作家作品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青年时代,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康熙二十三年(1684)因御前讲经受到康熙赏识,被
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两年后奉命往淮扬治河,得以凭吊南瞻遗迹,并结识一批明朝遗民,了解许多南明史料和轶闻。回京后继续担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等职。康熙三十八年(1699),经营十载、三易其稿的传奇《桃花扇》脱稿。次年被免职。晚年隐居故乡以终。所作除《桃花扇》外,尚有传奇《小忽雷》(与顾彩合撰)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
代表作《桃花扇》
二、文章讲解
剧情梗概 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在南京旧院认识名妓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暗送妆奁以拉拢侯方域,香君识破阮大铖圈套,坚决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向凤阳督抚马士英进谗,诬告侯方域暗通左良玉起兵叛乱,侯方域无奈只得投奔淮安漕抚史可法。李自成义军攻进北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排挤史可法。他们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香君誓死不从,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因名桃花扇。马、阮倒行逆施,又将河防前线的三镇兵马调去抵御左良玉,史可法独木难支,扬州、南京相继失陷,南明灭亡。几经波折,侯、李又得重逢。但国破家亡,旧情难续,遂撕裂桃花扇,分别出家。
余韵
三、思想内容
在本剧的戏剧冲突基本结束之后,作者特意增写一出《余韵》,让老赞礼、柳敬亭、苏昆生三位饱经事变的过来人痛定思痛,凭吊南明的覆亡,抒发对故国的怀念,讽刺那些应聘出山的“识时务的俊杰”和为清朝效劳的明朝开国元勋的不肖子孙。实现了全剧在思想艺术上的完整性,圆满贯彻了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四、艺术特点
老赞礼、柳敬亭、苏昆生三人的三段唱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老赞礼所唱的神弦歌[问苍天]通过自己与福德星君一贵一贱的对比,宣泄了对丑恶现实的愤懑;柳敬亭所唱的南曲[秣陵秋],概括了一部南明兴亡史,特别是抨击了马士英、阮大铖误国的罪行;苏昆生所唱的北曲[哀江南],则是通过吊废垒、吊孝陵、吊故宫、吊秦淮、吊长桥、吊旧院,集中反映了怀念故国的情感。三者的表现内容与演唱风格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一种悲怆的主旋律贯串其中,为全剧留下不绝如缕、耐人寻味的“余韵”。
蒲松龄
一、作家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自幼攻读经史,十九岁时在县、府、道三次考试中均名列第一,但其后屡试不第。为维持生计,曾受聘为宝应县知县幕僚,后回乡
设帐授徒为生,同时继续应考。七十一岁时援例成为贡生,五年后去世。年青时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另著有诗、词、赋、俚曲、杂著等多种著作。
《聊斋志异》共收文言小说四百九十一篇。其中多数作品或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幸福的追求,或抨击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或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与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并赞扬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蒲松龄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组织到现实生活中,又使之人格化与社会化,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实际是用文学方法,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矛盾。作品既继承六朝志怪与唐传奇的传统,又有所创造发展,形成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风格,在艺术创造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我国小说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婴宁
二、文章讲解
第一部分写王子服遇到了一个捻花女郎,对这个女郎一见钟情,王子服思念成疾;第二部分写王子服入深山寻得婴宁,倾诉爱幕之情,并与她同归;第三部分写婴宁和王子服结成夫妇,但她爱笑爱花深受众人怜爱,后因惩罚西邻子挑逗,受到婆婆的责备,发誓不再笑;第四部分写婴宁向王子服哭诉自己的身世,要求将鬼母与父亲合葬。
三、思想内容
本篇选自《聊斋志异》,主要描绘了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结成美满婚姻的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进展,塑造了婴宁含笑捻花、憨态可掬的形象。在交代了婴宁悲惨身世的同时,着重批判了封建礼法对妇女健康天性的压抑和窒息。
四、艺术特点
其一、婴宁的性格特征。婴宁从小生长在与世隔绝的美丽山村,保持着率真、淳朴、乐观的天性,特别爱笑。因此当她进入现实社会以后,就立即感受到封建礼教与世俗观念的压迫。作者描绘了婴宁从爱笑到“矢不复笑”,再由不笑到“哽咽”哀泣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其二、分析婴宁的笑与不笑的描写在情节进展中的作用。作品对婴宁笑与不笑的描写贯串始终,写其笑形式多样,如“含笑”、“微笑”、“大笑”、“狂笑”、“嗤嗤笑”等互不雷同,表现其率真、淳朴、乐观的性格,当她进入现实社会以后,就立即感受到封建礼教与世俗观念的压迫。作者描绘了婴宁从爱笑到“矢不复笑”,再由不笑到“哽咽”哀泣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健康天性的压抑和窒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其三、鲜花的描写所起的艺术表达作用。本篇虽然处处写婴宁之笑,又处处以鲜花作为映带。作者有意以鲜花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