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林德曼):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生态密。

,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生殖潜能)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rm。

(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包括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FO)或流入量(FI)占库存总量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根据受人类干扰和控制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训化的生态系统、全人工设计控制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环境组分(能量环境、有机环境、无机环境)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组成。

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3种类群。

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丛的(聚集的)。

种群增长类型: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三种形式:有利、有害、无利无害。

种群调节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能流遵循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原、林地生产。

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测定、间接测定。

常规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收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碳的储存库:大气圈、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生物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主要研究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内部关系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等。

山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归纳

山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归纳

山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归纳农业生态学是农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稳定和优化。

在山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中,农业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必须被准确把握和理解。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学的重要概念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农业生态系统:指由土地、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因子组成的,以农业生产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

2.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产活动发生的特定环境,包括土壤、水、气候等因素。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指农业生态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平衡状态,维持一定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1.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并作为养分和水分的库存。

2. 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动物:包括家畜、野生动物和益生动物等,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维持生态平衡。

4. 微生物:包括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1. 生产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农作物的生物质,提供粮食等农产品。

2.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多样的生境,维护着大量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3. 水土保持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植物根系和土壤结构等,减缓水流速度,保持水土资源的稳定。

4. 环境净化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吸附和分解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方法1. 生物农药的利用:利用有益昆虫、细菌和真菌等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合理利用植物资源,保护濒危植物,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

3. 有机农业的推广:推广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山农成人教育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山农成人教育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普通生态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光周期现象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植物的( )、( )、( )进行的。

2、在一个资源不受限制的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的形状为( )型,而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为( )型,此时某种群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密度,即该环境对该种群的( )。

3、和麦冬相比,牡丹是( )对策种;和瓢虫相比,蚜虫是( )对策种。

4、群落交错区内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 )的趋势,即( )。

5、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可划分的基本类型为( )、( )。

6、下表是某公园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表(每个样方1m 2),那么该群落鸢尾的频度
7、生态金字塔可分为( )金字塔、( )金字塔和( )金字塔三种类型。

8、利用一些对有毒气体特别( )的植物来监测大气中有毒物质,根据它们受到毒气危害时会表现出的伤害症状,就可以推断出环境污染的范围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这类植物我们称之为( )植物。

9、城市的气温一般高于郊区,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效应。

1、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 )。

其作用特征包括( )、( )、( )、( )和生活因子的不可代替性与可补偿性。

2、在自然条件下,当光强大于( )时,光合强度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增加到一定值后,光合强度不再增加时的光强称为( )。

3、和碧桃相比,银杏是( )对策种;和麻雀相比,美国白蛾是( )对策种。

4、按演替的方向,可划分的基本类型为( )、(
)和( )。

5、下表是某公园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表(每个样方1m 2),那么该群落玉簪的频度。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1、五大危机:环境、能源、资源、粮食和人口等五大危机(1960s))。

3P问题: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①沙漠化日益严重;②森林遭到严重砍伐;③野生动物大量灭绝;④人口剧增;⑤饮水资源越来越少;⑥渔业资源受到破坏;⑦河水污染严重;⑧大量使用农药;⑨全球气温明显上升;⑩酸雨现象。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3、生态学体系:按照生态学研究的尺度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或景观生态学4、生态学研究方法:(1)对环境的研究:环境因子的测定法和控制法。

(2)对生物的研究:分类技术、数量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等。

(3)研究生态学的三大类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

(4)研究系统的三大理论:白箱、黑箱和灰箱。

5、农业生态学概念: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控制管理以便达到最大生产力和最佳生态效果,这样的一门学科称为农业生态学。

6、农业研究内容:农业生物多样性重建、保护与利用,食物系统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形成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与运行机制等.7、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8、基本内容(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3)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

(4)农业生态系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5)农业生态发展及演替规律。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9、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战略性10、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11、系统的结构特点(1)系统都有边界;(2)系统具有层次性,即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也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3)构成系统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4)系统的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排列位置关系。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分×5=15分)⏹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判断(2分×10=20分)⏹简答题(5分×6=30分)⏹论述题(15分×1=15分)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简单定义)。

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2、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首次提出者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3、五大生态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4、生态学有那些分支科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还有更具体的生物类群,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兽类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场所划分:陆地生态学包括: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水域生态学包括: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更具体的划分有:热带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山地生态学按应用领域划分: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家畜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按研究方法划分: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平衡的调节,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理论、群落边界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食物链与能量流原理、物质循环原理、信息传递原理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的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流动等方面。

4、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包括系统稳定性、恢复力、可持续性等。

5、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农业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研究方法1、观察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精细分析。

4、系统分析与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四、应用前景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生态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与质量:通过监控农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发展与社区建设: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区建设。

五、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列举几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
40.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41.演替系列:指从生物入侵开始直至顶级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42.植被型:凡建群种(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43.植被型组: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植被型组。
③光周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与消耗。
⑵适应:
①在黑暗条件下,植物会出现“黄化现象”;
②光强有利于果实的成熟;
③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④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
㈡光因子与动物
⑴生态作用:
①光照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
②光质影响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
10.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⑵研究意义:
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有些农作物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
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菜地与森林植被之间平衡的改变。
29.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0.捕食作用:是一种直接的对抗性关系,一种生物吃掉另一种生物。
31.叶面积指数:是一块地上阳光直射时作物叶片垂直投影的总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值。
32.季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33.干扰:指平静的中断,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
③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曲线呈“J”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增长曲线呈“S”型。

山西农业大学污染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山西农业大学污染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1、阐述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低的机制.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污染物引起生境改变,使生物丧失生存的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累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等。

2、试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的影响因素.迁移方式影响因素: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pH;氧化还原电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方式: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通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相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不同的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分布规律存在差异。

由于污染物具有易变性,可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结合方式在植物体内运输和储存。

根吸收的部位不同,向地上部移动的速率也有差异。

此外,土壤或培养液中离子浓度的高低,能直接影响离子的运输速率。

浓度过高时,离子向地上部运输的速率相应变小。

土壤中离子浓度高低还影响离子的形态。

重金属的物理形态不同,植物对其吸收、迁移的方式也不同。

根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器官,大量的重金属分布在根部。

流动性大的元素则可向上运输到茎、叶、果实中。

叶片吸收的重金属也能向下移动。

3、试述复合污染的类型.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制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4、植物的抗性指标包括几个方面?形态解剖指标:如气孔构造、栅栏和海绵组织的比例、角质层和木栓层的厚度生理生化指标:如细胞膜透性、细胞质含水量、酶系统活性及细胞内结合物质的含量生态学指标:如根的分布性、根基效应状况5、试述生物对污染的适应.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反应,以适应污染的环境;生理上的适应性反应,包括消极和积极两方面;遗传上的适应性,包括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变化和遗传基因自身的变化6、试述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易;超大型氧化塘工程;净化和利用相结合;广谱、高效和稳定的净化能力;人工强化系统塘的研究和应用7、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两重性:第一是对污染物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的适应;第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人工环境的类型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2 食物链的类型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4 食物链解列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4 次级生产的作用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6 生物放大作用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可持续农业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农业生态学重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检1102班生态学复习资料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定义(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4.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为生物圈。

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

5.人类生态问题:(1)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2)人类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粮食安全、能源短缺、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污染)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8.生态因子的类型:(1)气候因子,如光、温、湿度、降水量和大气等因子。

(2)土壤因子,主要指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结构、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微生物等。

(3)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等地貌特征。

(4)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即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9.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

10.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为生态适应。

11.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12.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时空变化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规律、限制因子原理13.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4.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子系统:由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叫做子系统。

6.整合特性: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

7.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环境组分:1.辐射、气体、水体、土体;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

9.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地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任务:1.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2.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3.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耐性范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11.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3.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7)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7)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检1102班生态学复习资料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定义(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4.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为生物圈。

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

5.人类生态问题:(1)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2)人类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粮食安全、能源短缺、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污染)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8.生态因子的类型:(1)气候因子,如光、温、湿度、降水量和大气等因子。

(2)土壤因子,主要指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结构、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微生物等。

(3)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等地貌特征。

(4)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即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9.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

10.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为生态适应。

11.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12.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时空变化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规律、限制因子原理13.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农业⽣态学复习资料讲解农学专业《农业⽣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技巧。

希望⼴⼤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

建议⼤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

在此祝⼤家新年快乐!---军军第⼀部分:⽣态农业与持续农业⼀、⽣态农业及其产⽣的原因1、⽣态农业:运⽤⽣态系统中⽣物共⽣和物质循环再⽣原理,采⽤系统⼯程的⽅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产系统。

2、产⽣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态农业的产⽣,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资源需求量⼤,供需⽭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压⼒不断增⼤、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化,⽔⼟流失等。

⼆、⽣态农业的基本原理1、整体效应原理;2、⽣态位原理;3、⾷物链原理;4、物质循环与再⽣原理;5、⽣物的相⽣相克原理;6、⽣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态农业技术体系1、多维集约⽤地技术(多熟种植、⽴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作为腐⽣⽣物的⾷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直接还⽥为肥、堆肥还⽥、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体种植、⽔⼟保持技术);4、⽣物防除病⾍草害技术(利⽤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草害;利⽤⽣物天敌来控制病⾍草害);5、⽣物能源及再⽣能源的开发利⽤技术(沼⽓的开发利⽤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技术)。

第⼆部分:农业资源利⽤和⽣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分类1、按可更新的能⼒可以分为可更新的⾃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然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检1102班生态学复习资料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定义(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4.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为生物圈。

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

5.人类生态问题:(1)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2)人类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粮食安全、能源短缺、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污染)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8.生态因子的类型:(1)气候因子,如光、温、湿度、降水量和大气等因子。

(2)土壤因子,主要指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结构、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微生物等。

(3)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等地貌特征。

(4)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即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9.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

10.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为生态适应。

11.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12.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时空变化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规律、限制因子原理13.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湿润地区虽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1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生态因子的整体作用、生态因子的主次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15.最小因子定律:作物的生长取决于最不足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最小因子定律。

16.耐性定律:即各种生态因子对具体的生物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幅度,就是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又称耐性范围)。

可用一钟型耐受曲线来表示。

17.生态幅:每个种对每一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例如,鲑鱼对温度这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0~12℃,最适温为4℃。

例: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C )。

A. 生物量B. 生长速度C. 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18.限制因子: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些生态因子不足和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19.胁迫(stress):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

20.生物体对环境胁迫适应能力的调节与生态适应(生物通过哪些方式可改变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1)驯化(Acclimation):人工的定向诱导可以导致生物的耐受限度的变化的过程。

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微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2)休眠(dormancy):生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时期的不活动状态,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当动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时,它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得多。

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胁迫或逆境适应)。

(3)随昼夜、季节变化:在昼夜及不同季节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和最适生存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如许多昆虫。

(4)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1.生态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生化适应、适应组合22.适应组合:生物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与行为上所表现的一整套适应。

如仙人掌23.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态和生理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活型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2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生态型属于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25.植物生态型类型:(1)气候生态型:依据植物对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不同适应而形成的。

不同气候生态型在形态、生理、生化上都表现出差异。

温度生态型——籼稻和粳稻。

光照生态型——早、中、晚稻。

(2)土壤生态型:植物在不同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

土壤水分生态型——水稻和陆稻。

(3)生物生态型:植物在生物因子如病、虫等的作用下形成的。

如生物生态型——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

26.生态位:生物完成其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的特性。

即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

也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27.生态位原理:竞争排斥、互利原理28.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B )。

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29.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有利于细胞伸长,不利于细胞分化(植株细长,顶端弯曲,叶小不展,茎叶呈黄白色——黄化现象)30.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红外线促进茎的伸长、种子萌发、体温提高;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则对蛋白质合成有利,蓝紫青光抑制植物生长,变矮粗;紫外线照射对果实成熟起良好作用(促花青素形成),并能增加果实的含糖量,抑制植物生长,变矮粗;31.高山、高原上的作物,接受青、蓝、紫等短波光和紫外线较多,一般植株矮,茎叶富含花青素,色泽较深。

32.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类型: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

如鸢尾,百合,作物中有冬小麦、冬大麦、燕麦、油菜、苜蓿、甜菜、甘蓝、萝卜、菠菜、芹菜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

如菊花等,作物中有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棉花等。

日中性植物:植物的开花结果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

如黄瓜、番茄、辣椒、四季豆、蒲公英等。

定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特定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

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日照长度约12小时45分的条件下才能开花。

33.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效应称为春化作用。

需要春化的农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白菜、萝卜、芹菜、甜菜、甘蓝、菠菜等。

生产上应用:如对白菜、萝卜、芹菜、甜菜、甘蓝、菠菜等解除春化,抑制开花。

34.( C )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光照强度B.光周期C. 低温D.昼夜变温35.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整个生育期或某一阶段过程,而且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36.积温:某地或某作物生长阶段内大于或等于某一界限温度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37.黑龙江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D )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表现。

A.日照长度B.日照强度C.常年温度D.有效积温38.冷害:0℃以上低温对喜温植物造成的伤害。

(哑巴灾)39.冻害:0℃以下低温使植物体内(细胞内或细胞间隙)结冰造成的伤害。

40.温周期现象:生物对温度有节律的昼夜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4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42.下面的哪项内容不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应该具有的特点(B )。

A. 根系发达B. 叶表面积较大C. 叶表面凹陷D. 茎可进行光合作用43.在大棚生产中,施放( C )可以提高光合作用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汽44.土壤的质地分类:砂土、黏土、壤土。

农田土壤结构类型:块状(土坷拉 、蒜瓣土)、片状(犁底层)、团粒结构(蚂蚁蛋,直径0.25-10mm )。

壤土是农业中最理想的质地类型,团粒结构是农业中最理想的结构类型,因为其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有利于根系下扎。

45.种群: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46.种群特征:空间特征: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数量特征:种群有一定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

遗传特征:种群内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遗传下去,不断发展下去。

47.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B ) 。

A. 个体B. 种群C. 种D. 基因库48.生物种群是由生物个体组成,但必须强调( A )。

A.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B. 种群就是个体的简单相加C.个体都是同龄的D. 个体之间没有生物学的差异49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个体数与种群总个体数的比值。

这里的出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包括分裂、出芽(低等植物、微生物)、结籽、孵化、产仔等多种方式。

生理出生率: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理上能够达到的最大生殖能力。

特点:常数,理论最大值,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生态出生率: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出生率。

特点:可变,实际值,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50.生态出生率是指( C )A .生理出生率B .最大出生率C ..实际出生率D .理论出生率生理出生率是指( B )A .生态出生率B .最大出生率C .实际出生率D .理论出生率51.年龄结构的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52.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最大增长率,或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rm ,固定参数。

53.环境容纳量: 某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中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饱和密度),K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