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类药物可能诱发的皮肤病及皮肤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类药物可能诱发的皮肤病及皮肤损害
目的观察住院使用心血管药物后皮肤症状发生情况,分析皮肤症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心血管药物相关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46例,前瞻性调查,2017年1月,内科住院患者,其中使用过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患者562例,将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病例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象纳入对照组。结果西药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23例,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美西律、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索他洛尔、硝苯地平、卡托普利,23例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均为注射液。不良反应时间从用药
0 h~11年不等。病例组年龄、联合用药、静脉用药、中成药、过敏病史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类药物可能诱发的皮肤病及皮肤损害涉及药物众多,各种类型均有。皮肤病与皮肤损害的影响因素较多,需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标签:药物;不良反应;心血管类药物
药物存在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有时危害更甚于疾病本身。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不良反应常见类型,往往与过敏样反应有关,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皮肤反应给患者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报道显示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皮肤癌[1]。本文采用回顾性结合前瞻性研究,回顾性心血管药物相关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46例,同时在2017年1月前瞻性研究,观察住院使用心血管药物后皮肤症状发生情况,分析皮肤症状影响因素。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心血管药物相关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46例,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1~84岁,平均(45.3±8.4)岁。前瞻性调查,2017年1月,内科住院患者,其中使用过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患者562例,其中男314例、女248例,平均年龄(56.8±10.3)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调取医院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类型、涉及的药物药物。同时,前瞻性研究,在患者应用过心血管系统药物后,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症状表现,同时问询患者是否有瘙痒等不适,若有寻找原因,判断是否为不良反应,要求护士密切观察,出现荨麻疹样、痤疮样不良反应等皮肤症状,立即通报,建立不良反应卡,备份留存,将出现不良反应46例对患者入选病例组。前瞻性分析,从中选择未出现症状表现的对象纳入对照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回顾性分析
出现所致的皮肤病与皮肤损害,其中西药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23例,阿托伐他汀引起的皮疹2例、美西律引起的剥脱性皮炎1例,普萘洛尔引起的银屑病加重2例,美托洛尔引起的皮炎1例、瘙痒4例、荨麻疹3例,索他洛尔引起的皮疹1例,硝苯地平引起颜面与双下肢水肿7例,卡托普利引起的下肢水肿2例。23例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性皮炎6例,其中包括丹参注射液2例、银杏莫大注射液3例、川芎注射液1例,出现药疹、过敏性紫癜17例,其中丹参注射液5例、参麦注射液6例、黄芪注射液5例、葛根素注射液1例。不良反应时间从用药0 d~11年不等,其中用药即刻(1 h)发生11例,均为静脉滴注或推注患者,用药1 h~1周发生35例,1例口服卡普托利片11年,新出现下肢水肿。
2.2 因素分析
选择562例对象,出现皮肤不良反应2例,丹参注射液1例、美托洛尔引起的荨麻疹。560例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出现不良反应46例,加上新出现的不良反应2例,合計48例纳入病例组,进行因素分析。病例组年龄(45.6±8.4)岁,低于对照组(56.1±10.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联合用药、静脉用药、中成药、过敏病史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从本次研究来看,心血管系统药物引起的皮肤疾病以及不良反应主要特点为:①类型较多,主要为皮炎、荨麻疹、瘙痒、下肢水肿等;②涉及的药物类型较多,其中中药注射液发生率相对较高;③时间跨度长,从即刻到十数年不等,提示即使长期服药未出现不良反应,并不等于不会出现不良反应;④影响因素较多,联合用药、静脉用药、过敏病史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心血管系统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较复杂:①一方面与药物本身的靶点作用,如β受体、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的靶点广泛分布在各类组织细胞,并非仅仅针对心血管系统,这些药物受靶点作用,不良反应具有特殊性;②药物可能引起变态反应,特别是中药注射液,受限于生产工艺,其颗粒污染风险高,药物活性成分不稳定,临床试验不充分,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渗透性增加,从而引起水肿,产生抗体,引起药疹[2-3];③其他机制,还包括毒性反应、副作用反应等,如抗心力衰竭药物双吡啶类衍生物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从而诱发皮肤红肿出血,另有部分患者本身为过敏体
质,或免疫功能紊乱,用药后,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出现过敏性紫癜等免疫失衡相关皮肤症状。
小结:心血管类药物可能诱发的皮肤病及皮肤损害涉及药物众多,各种类型均有,影响因素较多,需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云,程旸,李爱民,等.非阿司匹林类非甾体抗炎药与皮肤癌发病风险:Meta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4,41(8):897-901.
[2] 吴嘉瑞,张晓朦,张冰.葛根素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1):213-217.
[3] 董翠萍,姚义鹏.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2016,9(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