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检测作业指导书
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
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一、检测目的为了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环境,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健康,本次检测旨在评估工作场所中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检测范围本次检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有毒有害气体:1. 一氧化碳(CO):由于燃烧、燃料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而产生,容易导致中毒,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2. 氧气(O2):大量氧气的缺乏会导致窒息,高浓度氧气可能加速火灾的发生。
3. 二氧化碳(CO2):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窒息,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
4. 氮气(N2):高浓度氮气会导致窒息,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
5. 硫化氢(H2S):天然气等有机物腐烂或工业过程中产生,有毒,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人体及环境有严重危害。
三、检测设备和方法1. 本次检测使用的设备包括可燃气体检测仪、多参数气体检测仪和甲烷检测仪等。
所有检测设备均经过校准和验证,确保准确、可靠。
2. 检测员将检测仪器放置在目标区域,并保证其周围没有明显的干扰物,如电器设备、风扇等。
3. 根据检测需要,采取点测和线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检测范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情况。
4. 检测过程中,检测员将记录每个点位的测量数值和检测时间,并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重复检测以确保准确性。
四、检测结果与分析1. 检测区域:工厂车间2. 检测目标: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硫化氢3. 检测结果:- 工厂车间一氧化碳浓度保持在国家标准要求以下,未超过安全范围。
- 氧气浓度正常,未发现异常情况。
- 二氧化碳浓度在正常范围内,未超过国家标准。
- 氮气浓度符合安全标准。
- 工厂车间未检测到有害气体硫化氢。
五、安全建议根据本次检测结果,工厂车间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但为了维持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的工作安全和健康,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通风系统正常运行。
2. 提供员工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并进行培训,以提高员工对有毒有害气体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公共场所现场检测采样作业指导书
公共场所现场检测采样作业指导书1 目的规范公共场所现场检测采样的方法,保证现场仪器检测和微生物采样工作顺利进行。
2 合用范围合用于公卫科公共场所现场仪器检测和微生物采样。
3 引用标准《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18204.1~18204.30-2000《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技术规范》GB/T17220-19984 职责4.1 现场检测人员按规范进行仪器检测和微生物采样,做好检测及采样记录,并按时送检。
4.2 复核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复查审核、签名。
4.3 现场检测负责人将资料归档。
5 工作程序5.1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5.1.1 采样前应根据公共场所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制定检测方案。
检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单位名称、联系电话、地址、检测项目、空气质量检测点数目、公共用具样本量、样品采集方法、现场采样操作的质量控制、样品保存和运送等。
5.1.2 检测采样前应对现场检测人员进行培训,熟悉仪器性能及合用范围,能正确使用检测仪器。
5.1.3 在工作开展前,应对检测仪器状态进行检查,确认正常后方可使用。
出发前检查所带的仪器电源和性能是否正常,采样工具是否齐全。
5.2 现场检测5.2.1 现场检测至少2人,并持有效采(抽)样员证,由被检单位人员陪同进行检测。
5.2.2 检测点的选择5.2.2.1 空气质量(包括物理因素)的检测点(以下简称检测点)应选择公共场所人群时常活动,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且不能影响人群的正常活动。
5.2.2.2 检测点应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
通常情况下应按平面布局检测出三个数据,取其平均值。
5.2.2.3 检测点应避开人流通风道和通风口,并距离墙壁0.5-1m远,高度0.8-1.2m。
5.2.2.4 确定检测点时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者梅花腔布点的方法。
5.2.3 检测点数目进行空气质量检测时,应按照公共场所不同性质、规模大小、人群时常停留场所分别设置数量不等的检测点。
5.2.3.1 旅店业表1 旅店业客房采样客房间数≤100>100采样点数(个)客房数5~10% 客房数1~5% 采样高度(米)0.8~1.2 0.8~1.2检测项目物体表面项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空气检测项目空气细菌总数、温度、湿度(三星级及以上需检测)、风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照度、噪声(A)、新风量。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卫通〔〕号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卫通〔2017〕24号关于发布《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部分:总则》等96项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通告国卫通〔2017〕24号现发布《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部分:总则》等96项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上述标准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被代替的标准同时废止。
特此通告。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11月9日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GBZ/T300.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部分:总则2017-11-092018-05-012GBZ/T300.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部分:锑及其化合物GBZ/T160.1-20042017-11-093GBZ/T300.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部分:钡及其化合物GBZ/T160.2-20042017-11-092018-05-014GBZ/T300.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部分:铍及其化合物GBZ/T160.3-20042017-11-095GBZ/T300.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部分:铋及其化合物GBZ/T160.4-20042017-11-092018-05-016GBZ/T300.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部分:镉及其化合物GBZ/T160.5-20042017-11-097GBZ/T300.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部分:钙及其化合物GBZ/T160.6-20042017-11-092018-05-018GBZ/T300.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部分:铯及其化合物2017-11-099GBZ/T300.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部分:铬及其化合物GBZ/T160.7-20042017-11-092018-05-0110GBZ/T300.1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部分:钴及其化合物GBZ/T160.8-20042017-11-0911GBZ/T300.1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部分:铜及其化合物GBZ/T160.9-20042017-11-092018-05-0112GBZ/T300.1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部分:铟及其化合物GBZ/T160.83-20072017-11-0913GBZ/T300.1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部分:铅及其化合物GBZ/T160.10-20042017-11-092018-05-0114GBZ/T300.1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6部分:镁及其化合物GBZ/T160.12-20042017-11-0915GBZ/T300.1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7部分:锰及其化合物GBZ/T160.13-20042017-11-092018-05-0116GBZ/T300.1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8部分:汞及其化合物GBZ/T160.14-20042017-11-0917GBZ/T300.1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9部分:钼及其化合物GBZ/T160.15-20042017-11-092018-05-0118GBZ/T300.2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1部分:钾及其化合物GBZ/T160.17-20042017-11-0919GBZ/T300.2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2部分:钠及其化合物GBZ/T160.18-20042017-11-092018-05-0120GBZ/T300.2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3部分:锶及其化合物GBZ/T160.19-20042017-11-0921GBZ/T300.2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4部分:钽及其化合物GBZ/T160.20-20042017-11-092018-05-0122GBZ/T300.2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5部分:铊及其化合物GBZ/T160.21-20042017-11-0923GBZ/T300.2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6部分:锡及其无机化合物部分代替:GBZ/T160.22-20042017-11-092018-05-0124GBZ/T300.2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7部分: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三甲基氯化锡和三乙基氯化锡部分代替:GBZ/T160.22-20042017-11-092018-05-0125GBZ/T300.2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8部分:钨及其化合物GBZ/T160.23-20042017-11-092018-05-0126GBZ/T300.2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29部分:钒及其化合物2017-11-092018-05-0127GBZ/T300.3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0部分:钇及其化合物GBZ/T160.84-20072017-11-092018-05-0128GBZ/T300.3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1部分:锌及其化合物2017-11-092018-05-0129GBZ/T300.3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2部分:锆及其化合物GBZ/T160.26-20042017-11-092018-05-0130GBZ/T300.3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3部分:金属及其化合物2017-11-092018-05-0131GBZ/T300.34-201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第34部分: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2017-11-092018-05-0132GBZ/T300.3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5部分:三氟化硼2017-11-092018-05-0133GBZ/T300.3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7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GBZ/T160.28-20042017-11-092018-05-0134GBZ/T300.3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8部分:二硫化碳2017-11-092018-05-0135GBZ/T300.4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3部分:叠氮酸和叠氮化钠GBZ/T160.29-20042017-11-092018-05-0136GBZ/T300.4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5部分:五氧化二磷和五硫化二磷GBZ/T160.30-20042017-11-092018-05-0137GBZ/T300.4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6部分:三氯化磷和三氯硫磷部分代替:GBZ/T160.30-20042017-11-092018-05-0138GBZ/T300.47-2017GBZ/T160.31-20042017-11-092018-05-0139GBZ/T300.4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48部分:臭氧和过氧化氢GBZ/T160.32-20042017-11-092018-05-0140GBZ/T300.51-2017GBZ/T160.33-20042017-11-092018-05-0141GBZ/T300.5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2部分:氯化亚砜GBZ/T160.33-20042017-11-092018-05-0142GBZ/T300.53-2017GBZ/T160.34-20042017-11-092018-05-0143GBZ/T300.5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4部分:碲及其化合物GBZ/T160.35-20042017-11-092018-05-0144GBZ/T300.58-2017GBZ/T160.85-20072017-11-092018-05-0145GBZ/T300.5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59部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017-11-092018-05-0146GBZ/T300.6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0部分: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2017-11-092018-05-0147GBZ/T300.6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1部分:丁烯、1,3-丁二烯和二聚环戊二烯GBZ/T160.39-20072017-11-092018-05-0148GBZ/T300.6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2部分:溶剂汽油、液化石油气、抽余油和松节油2017-11-092018-05-0149GBZ/T300.6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4部分:石蜡烟GBZ/T160.40-20042017-11-092018-05-0150GBZ/T300.6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5部分: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2017-11-092018-05-0151GBZ/T300.6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6部分: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部分代替:GBZ/T160.42-20072017-11-092018-05-0152GBZ/T300.68-2017部分代替:GBZ/T160.42-2072017-11-092018-05-0153GBZ/T300.6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69部分:联苯和氢化三联苯GBZ/T160.43-20042017-11-092018-05-0154GBZ/T300.7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3部分: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GBZ/T160.45-20072017-11-092018-05-0155GBZ/T300.7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7部分: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部分代替:GBZ/T160.46-20042017-11-092018-05-0156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8部分:氯乙烯、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部分代替:GBZ/T160.46-20042017-11-092018-05-0157GBZ/T300.8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0部分:氯丙烯和二氯丙烯部分代替:GBZ/T160.46-20042017-11-092018-05-01GBZ/T300.8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1部分:氯苯、二氯苯和三氯苯部分代替:GBZ/T160.47-20042017-11-092018-05-0159GBZ/T300.8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2部分:苄基氯和对氯甲苯部分代替:GBZ/T160.47-20042017-11-092018-05-0160GBZ/T300.8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3部分:溴苯部分代替:GBZ/T160.47-20042017-11-092018-05-0161GBZ/T300.8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4部分:甲醇、丙醇和辛醇部分代替:GBZ/T160.48-20072017-11-0962GBZ/T300.8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5部分:丁醇、戊醇和丙烯醇部分代替:GBZ/T160.48-20072017-11-092018-05-0163GBZ/T300.8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6部分:乙二醇部分代替:GBZ/T160.48-20072018-05-0164GBZ/T300.8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88部分:氯乙醇和1,3-二氯丙醇部分代替:GBZ/T160.48-20072017-11-092018-05-0165GBZ/T300.9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3部分:五氯酚和五氯酚钠2017-11-092018-05-0166GBZ/T300.9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7部分:二丙二醇甲醚和1-甲氧基-2-丙醇GBZ/T160.82-20072017-11-092018-05-0167GBZ/T300.9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99部分:甲醛、乙醛和丁醛GBZ/T160.54-20072017-11-092018-05-0168GBZ/T300.10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1部分:三氯乙醛部分代替:GBZ/T160.54-20072017-11-092018-05-0169GBZ/T300.103-2017部分代替:GBZ/T160.55-20072017-11-092018-05-0170GBZ/T300.10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4部分: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部分代替:GBZ/T160.55-20072017-11-092018-05-0171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0部分:氢醌和间苯二酚GBZ/T160.57-2004部分代替:GBZ/T160.51-20072017-11-092018-05-0172GBZ/T300.11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2部分:甲酸和乙酸部分代替:GBZ/T160.59-20042017-11-092018-05-01GBZ/T300.11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4部分:草酸和对苯二甲酸部分代替:GBZ/T160.59-20042017-11-092018-05-0174GBZ/T300.115-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5部分:氯乙酸部分代替:GBZ/T160.59-20042017-11-0975GBZ/T300.118-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18部分:乙酸酐、马来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GBZ/T160.60-20042017-11-092018-05-0176GBZ/T300.12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22部分:甲酸甲酯和甲酸乙酯部分代替:GBZ/T160.63-20072017-11-092018-05-0177GBZ/T300.12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26部分:硫酸二甲酯和三甲苯磷酸酯部分代替:GBZ/T160.63-20072017-11-092018-05-0178GBZ/T300.12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27部分:丙烯酸酯类GBZ/T160.64-20042018-05-0179GBZ/T300.12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29部分: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GBZ/T160.65-20042017-11-092018-05-0180GBZ/T300.13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0部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GBZ/T160.66-20042018-05-0181GBZ/T300.132-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2部分: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GBZ/T160.67-20042017-11-092018-05-0182GBZ/T300.13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3部分:乙腈、丙烯腈和甲基丙烯腈部分代替:GBZ/T160.68-20072017-11-092018-05-0183GBZ/T300.134-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4部分:丙酮氰醇和苄基氰部分代替:GBZ/T160.68-20072017-11-092018-05-0184GBZ/T300.13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6部分:三甲胺、二乙胺和三乙胺部分代替:GBZ/T160.69-20042017-11-092018-05-0185GBZ/T300.13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37部分:乙胺、乙二胺和环己胺部分代替:GBZ/T160.69-20042017-11-092018-05-0186GBZ/T300.139-2017GBZ/T160.70-20042017-11-092018-05-0187GBZ/T300.14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40部分:肼、甲基肼和偏二甲基肼GBZ/T160.71-20042017-11-092018-05-0188GBZ/T300.142-2017部分代替:GBZ/T160.72-20042017-11-092018-05-0189GBZ/T300.14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43部分:对硝基苯胺部分代替:GBZ/T160.72-20042017-11-092018-05-0190GBZ/T300.146-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46部分:硝基苯、硝基甲苯和硝基氯苯GBZ/T160.74-20042017-11-092018-05-0191GBZ/T300.14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49部分:杀螟松、倍硫磷、亚胺硫磷和甲基对硫磷部分代替:GBZ/T160.76-20042017-11-092018-05-0192GBZ/T300.150-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0部分:敌敌畏、甲拌磷和对硫磷部分代替:GBZ/T160.76-20042017-11-092018-05-0193GBZ/T300.151-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1部分:久效磷、氧乐果和异稻瘟净部分代替:GBZ/T160.76-20042017-11-0994GBZ/T300.153-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3部分:磷胺、内吸磷、甲基内吸磷和马拉硫磷部分代替:GBZ/T160.76-20042017-11-092018-05-0195GBZ/T300.159-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9部分:硝化甘油、硝基胍、奥克托今和黑索金GBZ/T160.80-20042017-11-09。
一氧化碳实验作业指导书
一氧化碳实验作业指导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1、方法依据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2、测定原理样品气体进入仪器,在前吸收室吸收4. 67 um谱线中心的红外辐射能量,在后吸收室吸收其他辐射能量。
两室因吸收能量不同,破坏了原吸收室内气体受热产生相同振幅的压力脉冲,变化后的压力脉冲通过毛细管加在差动式薄膜微音器上,被转化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放大器再转变为与浓度成比例的直流测量值。
3、仪器一氧化碳红外分析仪:量程。
0~62.5 mg/m3。
记录仪:0---10 mV 。
流量计:0~1 L/min。
采气袋、止水夹、双联球。
氮气:要求其中一氧化碳浓度已知,或是制备霍加拉特加热管除去其中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标定气:浓度应选在仪器量程的60~8 0%的范围内。
4、采样4.1使用仪器现场连续监测将样品气体直接通入仪器进气口。
4.2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时,用双联球将样品气体挤入采气袋中,放空后再挤入,如此清洗3~4次,最后挤满并用止水夹夹紧进气口。
记录采样地点、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气袋编号。
5、分析5.1仪器调零开机接通电源预热30 min,启动仪器内装泵抽入氮气,用流量计控制流量为0. 5 L/min ,调节仪器调零电位器,使记录器指针指在所用氮气的一氧化碳浓度的相应位置。
使用霍加拉特管调零时,将记录器指针调在零位。
5.2仪器标定存仪器决气口通入流量}0.SL/min的一氧化碳标定气,调节仪器灵敏度电位器,使记录器指针调在一氧化碳浓度的相应位置。
5. 3样品分析接上样品气体到仪器进气口,待仪器读数稳定后直接读取指示格数。
6、计算(1)按下式计算一氧化碳浓度:c=1. 25 × n式中:c—样品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mg/m³n—仪器指示的一氧化碳格数;1. 25—一氧化碳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mg/m³换算系数。
作业指导书(空气与废气KX2011修订版).
分析项目现场采样共 20 页第 1 页适用范围空气和废气颁布日期:2011年11月10日序号项目分析方法采样仪器吸收(吸附)管及填充剂采样方法采样流量(L/min)采样量 (L)采样时间(min)样品运输及保存条件其他特殊要求方法来源1 CO(空气)非分散红外法铝箔采气袋、聚乙烯(塑料袋)采气袋或衬铝塑料采气袋/双联球或小型采气泵/ / 24小时内分析现场用空气清洗气袋3-4次,再采集气样GB/T 9801-1988 气相色谱法聚乙烯薄膜采气袋/双联球或小型采气泵/ / 24小时内分析现场用空气清洗气袋3-4次,再采集气样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GB/T18204.23-2000CO(废气)定电位电解法烟气分析仪/ / / / /仪器示值稳定后读数。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年)非分散红外吸收法铝箔采气袋、聚乙烯采气袋或衬铝塑料采气袋/双联球或小型采气泵/ / 24小时内分析现场用待测气体清洗3-4次,再采集气样HJ/T44-1999分析项目现场采样共 20 页第 2 页适用范围空气和废气颁布日期:2011年11月10日序号项目分析方法采样仪器吸收(吸附)管及填充剂采样方法采样流量(L/min)采样量 (L)采样时间(min)样品运输及保存条件其他特殊要求方法来源2 NO X(空气)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发大气采样器5g对氨基苯磺酸溶解于200ml热水中, +50ml冰乙酸+50ml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储备液定容至1000ml,冷却至室温,临用时与水按4:1比例混合10ml吸收液多孔玻板吸收瓶0.4 L/min 4-24L 24小时内分析氧化管连接在吸收瓶入口段,内装1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管有明显沉淀物析出时应及时更换。
采样过程注意观察吸收液颜色变化,避免浓度过高而穿透HJ 479-2009 NO X(废气)定电位电解法烟气分析仪/ / / / /仪器示值稳定后读数。
一氧化碳作业指导书
一氧化碳作业指导书关键信息项:1、作业目的2、作业范围3、作业人员资质4、作业设备与工具5、作业前准备6、作业步骤7、安全防护措施8、应急处理程序9、作业后的清理与检查10、培训与教育要求11 作业目的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一氧化碳相关作业的操作流程,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止一氧化碳泄漏造成的危害,保障作业的顺利进行。
111 明确一氧化碳作业的具体目标,如检测、维修、清理等。
12 作业范围适用于涉及一氧化碳产生、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作业活动。
121 详细说明涵盖的具体场所和设备。
122 界定作业可能影响的区域。
13 作业人员资质131 作业人员应接受过专业的一氧化碳安全培训,熟悉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及防护措施。
132 持有相关的作业资格证书,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133 身体健康,无影响作业的疾病。
14 作业设备与工具141 配备检测一氧化碳浓度的仪器,且仪器应定期校准,确保准确性。
142 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服等。
143 准备必要的维修工具、通风设备等。
15 作业前准备151 进行作业现场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152 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设置警示标识。
153 检查作业设备和工具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154 确保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155 对作业现场进行通风处理,降低一氧化碳浓度。
16 作业步骤161 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设备的开启、关闭、检测、维修等操作。
16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控制作业时间和强度。
163 定期检测作业现场的一氧化碳浓度,如有异常,立即停止作业。
17 安全防护措施171 作业现场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设置强制通风设备。
172 作业人员应始终佩戴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
173 设立专人监护,监护人员不得擅自离岗。
174 严禁在作业现场吸烟、动火等可能引发危险的行为。
18 应急处理程序181 制定一氧化碳泄漏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
182 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如急救药品、消防器材等。
0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作业指导书
1.目的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符合认可要求,保证监测数据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并符合统计学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承担的一切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采样工作。
3.职责3.1市场部负责签订职业卫生服务合同。
3.22职业卫生评价部负责制定现场采样方案。
3.3检测部负责制定检测项目现场采样检测计划,现场检测室负责实施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采样及检测仪器的保管、现场使用、日常校准和维护工作。
4.工作程序4.1采集空气样品的基本要求1. 1.1应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
2. 1.2应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采样的要求。
3. 1.3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对采样的要求。
4.1.4在采样的同时应作对照试验,即将空气收集器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5. 1.5采样时应避免有害物质直接飞溅入空气收集器内;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应避免被衣物等阻隔。
用无泵型采样器采样时应避免风扇等直吹。
6.16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时,应采用防爆型空气采样器。
7.1.7采样过程中应保持采样流量稳定。
长时间采样时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用流量均值。
8. 1.8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体积,在采样点温度低于5C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 和高于103.4kPa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9. 1.9在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的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样品的污染。
10.1.10采样时,采样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
11.1.11采样时,应在专用的采样记录表上,边采样边记录。
4.2采样前的准备4.2.1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等,必须在采样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必耍时可进行预采样。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D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2)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
职卫标准
醇类(Alcohols)化合物
一、甲醇、异丙醇、丁醇、异戊醇、异辛醇、糠醇、二丙酮醇、丙烯醇、乙二醇和氯乙醇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二、甲醇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三、二氯丙醇的变色酸分光光度法
GBZ/T 160.4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硫醇类(Mercaptans)化合物
GBZ/T 160.5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苯基醚类(Phenyl ethers)化合物
一、氨基茴香醚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二、苯基醚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GBZ/T 160.5醛类(Aliphaticaldehydes)化合物
一、乙醛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钼(Molybdenum)及其化合物
一、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
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GBZ/T 160.1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镍(Nickel)及其化合物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Z/T 160.1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钾(Potassium)及其化合物
二、乙醛和丙烯醛的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三、异丁醛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四、甲醛的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五、糠醛的苯胺分光光度法
GBZ/T 160.5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脂肪族酮类(Aliphatic ketones)化合物
一、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二、丙酮、丁酮、甲基异丁基甲酮和双乙烯酮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环氧化合物(Epoxycompounds)
一氧化碳实验作业指导书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1、方法依据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2、测定原理样品气体进入仪器,在前吸收室吸收4. 67 um谱线中心的红外辐射能量,在后吸收室吸收其他辐射能量。
两室因吸收能量不同,破坏了原吸收室内气体受热产生相同振幅的压力脉冲,变化后的压力脉冲通过毛细管加在差动式薄膜微音器上,被转化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放大器再转变为与浓度成比例的直流测量值。
3、仪器一氧化碳红外分析仪:量程。
0~62.5 mg/m3。
记录仪:0---10 mV 。
流量计:0~1 L/min。
采气袋、止水夹、双联球。
氮气:要求其中一氧化碳浓度已知,或是制备霍加拉特加热管除去其中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标定气:浓度应选在仪器量程的60~8 0%的范围内。
4、采样4.1使用仪器现场连续监测将样品气体直接通入仪器进气口。
4.2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时,用双联球将样品气体挤入采气袋中,放空后再挤入,如此清洗3~4次,最后挤满并用止水夹夹紧进气口。
记录采样地点、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气袋编号。
5、分析5.1仪器调零开机接通电源预热30 min,启动仪器内装泵抽入氮气,用流量计控制流量为0. 5 L/min ,调节仪器调零电位器,使记录器指针指在所用氮气的一氧化碳浓度的相应位置。
使用霍加拉特管调零时,将记录器指针调在零位。
5.2仪器标定存仪器决气口通入流量}0.SL/min的一氧化碳标定气,调节仪器灵敏度电位器,使记录器指针调在一氧化碳浓度的相应位置。
5. 3样品分析接上样品气体到仪器进气口,待仪器读数稳定后直接读取指示格数。
6、计算(1)按下式计算一氧化碳浓度:c=1. 25 ×n式中:c—样品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mg/m³n—仪器指示的一氧化碳格数;1. 25—一氧化碳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mg/m³换算系数。
7 精密度和准确度四个实验室对二种不同浓度的一氧化碳六次测定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测量量程的1%。
作业指导书-一氧化碳
作业指导书-一氧化碳引言概述: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对于一氧化碳的了解和防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检测方法、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一、一氧化碳的来源1.1 汽车尾气:汽车内燃机的燃烧过程会产生一氧化碳。
1.2 家庭燃气:不完全燃烧的燃气设备会释放一氧化碳。
1.3 工业排放:工厂和炉窑的废气中也含有一氧化碳。
二、一氧化碳的危害2.1 中毒症状: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液无法正常运输氧气,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2 长期暴露危害:长期暴露于一氧化碳中,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记忆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2.3 一氧化碳中毒: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会导致中毒,严重时可致死。
三、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3.1 一氧化碳报警器:安装在室内,一旦检测到一氧化碳浓度超过安全标准,会发出警报。
3.2 便携式检测仪:可以随身携带,用于检测车内、室内等环境中的一氧化碳浓度。
3.3 专业检测仪器:由专业人员使用,通过取样分析来确定一氧化碳浓度。
四、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4.1 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排除一氧化碳。
4.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燃气设备、汽车尾气排放等,确保不会产生一氧化碳。
4.3 使用安全设备: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确保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泄漏。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5.1 立即离开危险环境:将中毒者迅速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5.2 呼叫急救: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医生中毒情况。
5.3 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如有必要,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以保证中毒者的生命安全。
结论:一氧化碳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检测方法、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一氧化碳的认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红外线气体检定规程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红外线气体检定规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常见的气体污染物,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必须定期对其进行检定,以确保符合相关的安全和环境标准。
以下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红外线气体检定规程,用于指导实施者进行检定工作。
一、检定仪器和设备准备1.确保红外线气体检定仪器和设备的状态良好,仪器和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保证检定结果准确的基础。
2.校准红外线气体检定仪器,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二、标准气体准备1.根据所需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选择适当的标准气体。
2.确保标准气体的纯度和浓度符合检定要求,并确保标准气体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
三、检定流程1.确定检定位置和环境,避免有任何可能干扰检定的因素,如风、震动等。
2.连接红外线气体检定仪器和标准气体源,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3.打开气体源,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要求,调节标准气体的流量。
4.启动红外线气体检定仪器,等待其稳定工作。
5.在检定过程中,确保检定仪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6.测量并记录红外线气体检定仪器输出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
7.根据标准要求,对检定仪器输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8.如有需要,根据检定结果对检定仪器进行校准和调整。
四、数据分析和报告1.分析检定结果数据,计算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值。
2.将检定结果数据整理成报告,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检定日期、检定仪器型号等。
3.根据需要,提供数据分析和建议,如对潜在问题的预警和改善措施等。
五、记录和保存1.将检定结果报告记录在相关的文档中,确保其可追溯性和完整性。
2.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保存检定记录和报告一定的时间,以备审查和验证。
六、定期检定1.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红外线气体检定计划。
2.按照计划进行定期检定,确保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总结:以上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红外线气体检定规程的内容,通过规范和指导实施者的操作,可以确保检定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帮助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作业指导书-二氧化碳
1、目的依据GB/T18204.24—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第一法测定,熟练掌握此规程,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测定。
3、责任使操作者熟悉此规程,并在具体样品检验中严格遵照操作,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
4、内容:4.1原理:一氧化碳对不分光红外线具有选择性的吸收。
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一氧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
根据吸收值确定样品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4.2 试剂:4.2.1变色硅胶:于120℃下干燥2h。
4.2.2无水氯化钙:分析纯。
4.2.3高纯氮气:纯度99.99%。
4.2.4霍加拉特(Hopcalite)氧化剂:10~20目颗粒。
霍加拉特氧化剂主要成份为氧化猛(MnO)和氧化铜(CuO),它的作用是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用于仪器调零。
此氧化剂在100℃以下的氧化效率应达到100%。
为保证其氧化效率,在使用存放过程中应保持干燥。
4.2.5一氧化碳标准气体:贮于铝合金瓶中。
4.3 仪器和设备:4.3.1一氧化碳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4.3.2 仪器主要性能指标如下:测量范围:0~30ppm;0~100ppm两档重现性:≤0.5%满刻度零点漂移:≤±2%满刻度/4h跨度漂移:≤±2%满刻度/4h 线性偏差:≤±1.5%满刻度 启动时间:30min ~1h 抽气流量:0.5L/min 左右响应时间:指针指示或数字显示到满刻的90%<15s 4.3.3记录仪0~10mV 4.4 检验程序: 4.4.1 采样方法用聚乙烯薄膜采气袋,抽取现场空气冲洗3~4次,采气0.5L 或1.0L ,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分析。
也可以将仪器带到现场间歇进样,或连续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4.4.2 分析步骤4.4.2.1仪器的启动和校准①启动的零点校准:仪器接通电源稳定30min ~1h 后,用高纯氮气或空气经霍加拉特氧化管和干燥管进入仪器进气口,进行零点校准。
二氧化碳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二氧化碳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农业温室、航空航天以及医疗领域等。
二氧化碳虽然无害,但过高浓度下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因此,为了确保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的安全,对二氧化碳进行现场检测是必要的。
本指导书将介绍二氧化碳现场检测的方法和步骤,以确保检测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一、检测仪器准备在进行二氧化碳现场检测之前,需要准备一台可靠的二氧化碳检测仪器。
推荐使用专业的二氧化碳检测仪,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仪器时,需要关注其测量范围、检测精度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二、检测区域准备在进行现场检测之前,需要对检测区域进行准备。
首先,保证检测区域的通风良好,确保空气流通,并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其次,清理检测区域,确保没有杂物或其他影响检测结果的物体存在。
三、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现场检测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确认检测目的:明确需要检测的二氧化碳浓度范围,以及根据该范围确定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2.了解仪器使用方法和测量原理:熟悉所选用的二氧化碳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原理,确保正确操作。
3.检查仪器状态: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确保电池电量充足,传感器无故障或损坏。
四、现场检测操作步骤1.将二氧化碳检测仪器打开并校准: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正确打开和准备二氧化碳检测仪器,校准仪器以确保准确测量。
2.确保仪器处于稳定状态:在进行测量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使仪器处于稳定状态,以获取准确的测量结果。
3.进行测量:将二氧化碳检测仪器置于待测空气中,确保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稳定。
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时间和空气体积的测量。
4.记录测量结果:在进行测量时,需要记录每次测量的二氧化碳浓度及其对应的时间和位置等信息。
5.分析和评估测量结果: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和评估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超过安全标准,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6.处理测量结果:根据测量结果,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责任人,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的安全。
一、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氧化钙、氰氨化钙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氧化钙、氰氨化钙检测作业指导书钙及其化合物的酸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钙及其化合物的酸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氰氨化钙、氧化钙的浓度检测。
2 引用标准GBZ/T 300.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7部分:钙及其化合物3 工作目的与要求3.1 确保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设备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3.2 熟知、熟练运用本作业指导书内容并严格执行。
4 工作原理及条件4.1 原理空气中气溶胶态钙及其化合物(氰氨化钙、氧化钙)用微孔滤膜采集,消解后,用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422.7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进行定量。
4.2 仪器4.2.1 微孔滤膜,孔径0.8μm。
4.2.2 大采样夹,滤料直径为37mm 或 40mm。
4.2.3 小采样夹,滤料直径为25mm。
4.2.4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L/min~2L/min 和 0L/min~10L/min。
4.2.5 烧杯,50mL。
4.2.6 控温电热器。
4.2.7 具塞刻度试管,10mL。
4.2.8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具乙炔-空气火焰燃烧器和钙空心阴极灯。
4.2.9 电子天平,感量0.001g。
4.3 试剂4.3.1 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试剂和酸为优级纯。
4.3.2 消解液:1 体积高氯酸(ρ20=1.67g/mL)与 9 体积硝酸(ρ20=1.42g/mL)混合。
4.3.3 盐酸溶液,1%(体积分数)。
4.3.4 铯溶液,10g/L:1.47g 硝酸铯或 1.27g 氯化铯溶于水,稀释至100mL。
4.3.5 镧溶液,10g/L:3.12g 硝酸镧[La(NO3)3·6H2O]溶于水,稀释至100mL。
4.3.6 标准溶液:用水稀释国家认可的钙标准溶液成50.0μg/mL 钙标准应用液。
5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 执行。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检测作业指导书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检测。
2 引用标准GBZ/T 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3 工作目的与要求3.1 确保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设备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3.2 熟知、熟练运用本作业指导书内容并严格执行。
4 工作原理及条件4.1 原理空气中的一氧化氮通过三氧化铬氧化管,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吸收于水中生成亚硝酸,再与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反应,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成玫瑰红色,在540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进行测定。
用两只吸收管平行采样,一只带氧化管,另一只不带;通过氧化管测得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总浓度,不通过氧化管测得二氧化氮浓度,由两管测得的浓度之差,为一氧化氮浓度。
4.2 仪器4.2.1 多孔玻板吸收管。
4.2.2 氧化管:双球形玻璃管,球内径为15mm,内装约8g 三氧化铬砂子,两端用玻璃棉塞紧。
4.2.3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3L/min。
4.2.4 具塞比色管,10ml。
4.2.5 分光光度计。
4.3 试剂4.3.1 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4.3.2 吸收液:将50ml 冰乙酸(优级纯) 加入900ml 水中,摇匀;加入5g 对氨基苯磺酸,搅拌溶解后,加入0.05g 盐酸萘乙二胺,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ml,为贮备液。
置于棕色瓶中于冰箱内保存,可稳定1 个月。
临用前,取4 份此液与1 份水混合。
吸收液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4.3.3 三氧化铬砂子:取20~30目砂子,用6mol/L盐酸溶液浸泡过夜,倾去盐酸溶液,用水清洗至中性,于105℃干燥。
称取95g处理后的砂子加到由5g三氧化铬和2ml水调成的糊中,搅拌均匀;滗去多余的溶液,在红外线灯下烤干。
二氧化碳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6.1ZJ—X—007《二氧化碳现场检测原始记录表》
4.2.3注意事项
4.2.3.1、炎热的夏季或长期不用时请经常检查电池电压,电压低于 5.5V 时请充电。
4.2.3.2不使用时,请将切换阀置于"调零"位置,这样可将仪器内部气路封闭以保护气路和过滤剂不失效。
5. 支持性文件
5.1GB/T160.2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碳化合物》
1.目的
为了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过程中工作场所二氧化碳测量工作,确保测量工作质量,制定 Nhomakorabea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作场所二氧化碳测量。
3.职责
现场监测人员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和作业指导书进行设点和测试。
4. 程序
4.1测量仪器:便携式红外线分析器。
4.2 测量步骤
4.2.1仪器的启动和校准
启动的零点校准:将仪器侧面板上的圆型切换阀旋钮沿顺时针方向拧到"零点"位置,(圆点对准"零点",要拧到底)。打开 "PUMP" (泵)开关,黄色指示灯亮,并可听到泵的声音,说明泵在工作,大约 15 秒,若表头指示值不是零,转动前面板 "ZERO"(零点)电位器,将指示值调为"0"。
4.2.2现场测定
现场测定:将取样器接在仪器入口,打开泵开关,便可将被测环境的气体抽入仪器内,从显示器上直接读出被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值。测量下一个数据时,不必回零,将取样器杆指向被测处,即可读出被侧值。一般情况下,工作一小时后,应该检查零点。当零点漂移较大时,需旋转零点电位器进行调整,若变化不大, 仍可继续工作,而不必进行修正。
一、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1,2-二氯乙烷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一1,2.二氯乙烷检测作业指导书1,2 .二氯乙烷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1适应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1,2-二氯乙烷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的1,2-二氯乙烷的浓度检测。
2引用标准GBZ/T 160.45-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烷炷类化合物。
3工作目的与要求3.1确保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平安、设备财产平安和环境平安;3.2熟知、熟练运用本指导书内容并严格执行。
4工作原理及条件4.1原理空气中的1,2-二氯乙烷用活性碳管采集,溶剂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别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 以保存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4.2仪器活性碳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碳。
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l/min。
溶剂解吸瓶,5ml o微量注射器,lOpilo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仪器操作条件。
a)色谱柱:30mX0.32mmX0.5um, FFAP;b)柱温:150°C;c)汽化室温度:200°C ;d)检测室温度:200°C ;e)载气(氮气)流量:25ml/min o4.3试剂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杂质峰。
标准溶液:将5ml二硫化碳参加10ml容量瓶中,准确称量后, 参加适量二氯乙烷,再准确称量。
加二硫化碳至刻度,由两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为二氯乙烷标准溶液。
5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BZ159执行。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翻开活性碳管两端,以3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翻开活性碳管两端,以50m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个体采样:在采样点,翻开活性碳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544样品空白:将活性炭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环境空气一氧化碳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一氧化碳的测定作业指导书一、执行方法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9801-88二、适用范围1、本标准适用于测定空气质量中的一氧化碳。
3。
最低检出限浓度为~62.5mg/m2、测定范围为03。
0.3mg/m 三、测定原理样品气体进入仪器,在前吸收室吸收4.67μm谱线中心的红外辐射能量,在后吸收室吸收其他辐射能量。
两室因吸收能量不同,破坏了原吸收室内气体受热产生相同振幅的压力脉冲,变化后的压力脉冲通过毛细管加在差动式薄膜微音器上,被转化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放大器再转化为与浓度成比例的直流测量值。
四、仪器设备3。
62.5mg/m~0、一氧化碳分析仪:量程1.2、记录仪:0—10mV。
3、流量计:0~1L/min。
3、聚乙烯塑料采气袋、铝箔采气袋或衬铝塑料采气袋。
4、弹簧夹。
5、双联球。
五、试剂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无亚硝酸根的蒸馏水、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1、高纯氮气:99.99%。
2、一氧化碳标定气:浓度应选在仪器量程的60%~80%范围内。
六、试验步骤1、采样(1)使用仪器现场连续监测将样品气体直接通入仪器进气口。
)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时,用双联球将现场空气抽2(.入采气袋内,洗3—4次,采气500mL,夹紧进气口。
记录采样地点、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气袋编号。
2、分析(1)启动和调零:开启电源开关,预热30min,将高纯氮气连接在仪器进气口,用流量计控制流量为0.5L/min,调节仪器调零电位器,使记录器指针在所用氮气的一氧化碳浓度的相应位置。
(2)校准仪器:将一氧化碳标准气连接在仪器进气口,流量为0.5L/min。
节仪器调零电位器,使记录器指针在所用氮气的一氧化碳浓度的相应位置。
3、样品测定:将采气袋连接在仪器进气口,则样气被抽入仪器中,由指示表直接指示出一氧化碳的浓度。
七、结果评定1、结果计算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c=1.25×n3;mg/m 样品气体一氧化碳浓度,c式中:—仪器指示的一氧化碳格数;—n3换算一氧化碳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mg/m1.25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检测。
2 引用标准
GBZ/T 300.3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7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3 工作目的与要求
3.1 确保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设备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
3.2 熟知、熟练运用本作业指导书内容并严格执行。
4工作原理及条件
4.1 原理
空气样品抽入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选择性吸收各自的红外线;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其浓度呈定量关系。
根据吸收值测定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浓度。
4.2 仪器
4.2.1 采气袋,容积为1 L~10 L。
4.2.2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为0 mL/min~500 mL/min 或二连球。
4.2.3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5 试剂
5.1 变色硅胶:于120℃干燥2 h。
5.2 零点校准气
5.2.1 一氧化碳校准气:高纯氮(纯度99.99%)或经过霍加拉特氧化剂和变色硅胶管净化的清洁空气。
5.2.2 二氧化碳校准气:高纯氮(纯度99.99%)或经过烧碱石棉或碱石灰和变色硅胶净化的清洁空气。
5.3 量程校准气
5.3.1 一氧化碳校准气:CO/N2标准气(50 mg/m3),储存于铝合金瓶内,不确定度<2%。
5.3.2 二氧化碳校准气:CO2/N2标准气(0.5%),贮存于铝合金瓶内,不确定度<2%。
临用前,用二氧化碳零点校准气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标准气体。
6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6.1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 执行。
6.2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现场空气样品清洗采气袋 5 次~6 次,然后采集空气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采气袋的进气阀,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样品在24 h 内测定。
6.3 样品空白:将采气袋带至工作场所,采集清洁空气后,同样品一起运输、保存和测定。
每批次样品不少于2 个样品空白(二氧化碳除外)。
7分析步骤
7.1 实验室测定:按仪器操作说明,将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
将采气袋中的样品空气通过干燥管送入仪器的气室,待读数稳定后,读取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浓度。
7.2 现场测定:将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带至采样点。
按仪器操作说明,将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
直接将空气样品采入仪器内测定,待读数稳定后,读取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浓度。
8 计算
8.1 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浓度由仪器直接读取,不需进行计算。
8.2 空气中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 TWA)按GBZ 159 规定计算。
9 说明
9.1 本法的检出限:一氧化碳为0.1 mg/m3,二氧化碳为0.001%;测定范围:一氧化碳为0.1 mg/m3~50 mg/m3。
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应选择较大量程进行测定。
9.2 本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取决于量程校准气的不确定度和仪器稳定性等误差。
9.3 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对测定有干扰,在测定样品时,应将样品空气先通过变色硅胶管,除去水分。
一氧化碳的特征吸收峰为4.65μm,二氧化碳为4.3µm,甲烷为3.3 μm,因此,低浓度的甲烷不干扰本法的测定。
9.4 应使用国家认可的、经指定的有关机构鉴定的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9.5 环境本底值:一氧化碳:0.2ppm;二氧化碳: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