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精)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对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有关情况进行说明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对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有关情况进行说明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10.18
•【文号】国卫办法规函〔2018〕904号
•【施行日期】2018.10.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诊断标准
正文
关于对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有关情况进行说
明的通知
国卫办法规函〔2018〕904号各有关单位:
我委组织专家对《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GBZ/T160系列)进行了修订,为了提高检验标准体系条理性,对GBZ/T160系列标准中的物质及检测方法进行了重新组合,并增加了新的物质和新的检测方法,完成修订的方法重新编号以GBZ/T300分部分的标准发布。
因涉及的物质和检测方法较多,GBZ/T 300标准将分批次陆续发布,目前我委已通告发布了2批(国卫通〔2017〕24号、国卫通〔2018〕13号)。
对于某项有毒物质的测定,GBZ/T300标准中新的检测方法发布实施之前,原GBZ/T160系列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方法继续有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8年10月18日。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GBZT160.7-2004
C 52GBZ xx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160.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in the air of workplace 2004年5月21日发布2004年12月1日实施————————————————————————xx卫生部发布GBZ/T160.7-2004前言为贯彻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监测方法,用于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包括铬酸盐(Chromates)、重铬酸盐(Dichromates)和三氧化铬(Chromium trioxide)等]的浓度。
本标准是总结、归纳和改进了原有的标准方法后提出。
这次修订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
同时代替GB/T 16019-1995、GB/T 16020-1995。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5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xx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和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钱位成、叶能权和黄振侬。
GBZ/T160.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现场采样与检测简便手册(2009年版)》
现场采样与检测简便手册(2009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采样1一、锑及其化合物1金属锑和氧化锑1二、钡及其化合物1金属钡、氧化钡、氢氧化钡和氯化钡1三、铍及其化合物1金属铍和氧化铍1四、铋及其化合物1铋及其化合物(包括碲化铋)1五、镉及其化合物2镉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镉和氧化镉等)2六、钙及其化合物2钙及其化合物(包括氧化钙和氰氨化钙)2七、铬及其化合物2铬及其化合物(包括铬酸盐、重铬酸盐和三氧化铬等)2八、钴及其化合物2钴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钴和氧化钴等)2九、铜及其化合物3铜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铜和氧化铜等)3十、铅及其化合物3铅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铅、氧化铅、硫化铅和四乙基铅等)3十一、锂及其化合物3锂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锂和氢化锂等)3十二、镁及其化合物3镁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镁和氧化镁等)3十三、锰及其化合物4镁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镁和氧化镁等)4十四、汞及其化合物4汞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汞和氯化汞等)4十五、钼及其化合物4钼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钼和氧化钼等)4十六、镍及其化合物4镍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镍、氧化镍和硝酸镍等)4十七、钾及其化合物5钾及其化合物(包括氢氧化钾和氯化钾等)5十八、钠及其化合物5钠及其化合物(包括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5十九、锶及其化合物5锶及其化合物(包括氧化锶和氯化锶等)5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十、钽及其化合物5钽及其化合物(包括五氧化二钽等)5二十一、铊及其化合物5铊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铊、氧化铊等)5二十二、锡及其化合物5锡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锡、二氧化锡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等)5二十三、钨及其化合物6钨及其化合物6二十四、钒及其化合物6钒及其化合物(包括钒铁合金和五氧化二钒等)6二十五、锌及其化合物6锌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锌、氧化锌和氯化锌等)6二十六、锆及其化合物7锆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锆和氧化锆等)7二十七、硼及其化合物7硼及其化合物(包括三氟化硼等)7二十八、无机含碳化合物7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7二十九、无机含氮化合物7无机含氮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氰化氢、氢氰酸、氰化物、叠氮酸、叠氮化钠等)7三十、无机含磷化合物8无机含磷化合物(包括五氧化二磷、五硫化二磷、黄磷、磷化氢、三氯化磷、三氯硫磷和三氯氧磷等)8三十一、砷及其化合物8砷及其化合物(包括三氧化二砷、五氧化二砷、砷化氢等)8三十二、氧化物9氧化物(包括臭氧和过氧化氢等)9三十三、硫化物9硫化物(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硫化氢、二硫化碳、硫酰氟、六氟化硫和氯化亚砜等)9三十四、硒及其化合物10硒及其化合物10三十五、碲及其化合物10碲及其化合物(包括碲、氧化碲和碲化铋等)10三十六、氟化物11氟化物(包括氟化氢和氟化物等)11三十七、氯化物11氯化物(包括氯、氯化氢、盐酸和二氧化氯等)11三十八、烷烃类化合物11烷烃类化合物(包括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11现场采样与检测简便手册(2009年版)三十九、烯烃类化合物12烯烃类化合物(丁烯、丁二烯和二聚环戊二烯)12四十、混合烃类化合物12混合烃类化合物(包括液化石油气、溶剂汽油、抽余油、非甲烷总烃和石蜡烟等)12四十一、脂环烃类化合物13脂环烃类化合物(包括环己烷、甲基环己烷和松节油等)13四十二、芳香烃类化合物13芳香烃类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对-特丁基甲苯、二乙烯基苯)13四十三、多苯类化合物14多苯类化合物(包括联苯等)14四十四、多环芳香烃化合物14多环芳烃化合物(包括萘、萘烷、四氢化萘、蒽、菲、苯并芘等)14四十五、卤代烷烃类化合物14卤代烷烃类化合物(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丙烷、六氯乙烷、溴甲烷、碘甲烷、1,2-二氯丙烷,二氯二氟甲烷)14四十六、卤代不饱和烃类15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包括氯乙烯、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丁二烯、四氟乙烯、氯丙烯等)15四十七、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15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包括氯苯、二氯苯、三氯苯、对氯甲苯、苄基氯和溴苯等)15四十八、醇类化合物15醇类化合物(甲醇、丙醇、丁醇、戊醇、辛醇、丙烯醇、二丙酮醇、乙二醇、糠醇、氯乙醇、二氯丙醇、1-甲氧基-2-丙醇)16四十九、硫醇类化合物16硫醇类化合物(包括甲硫醇、乙硫醇等)16五十、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17包括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和2-丁氧基乙醇等173 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和2-丁氧基乙醇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17五十一、酚类化合物17苯酚、甲酚、间苯二酚、β-萘酚、三硝基苯酚(苦味酸)和五氯酚及其钠盐17五十二、脂肪族醚类化合物17乙醚、异丙醚、正丁基缩水甘油醚18五十三、苯基醚类化合物18氨基苯甲醚(氨基茴香醚,茴香胺,苯基醚)18五十四、脂肪族醛类化合物18甲醛、乙醛、丙烯醛、异丁醛、糠醛、三氯乙醛18五十五、脂肪族酮类化合物19丙酮、丁酮、甲基异丁基甲酮、双乙烯酮、异佛尔酮、二异丁基甲酮、二乙基甲酮、2-己酮19五十六、脂环酮和芳香族20环己酮、甲基环己酮和异佛尔酮(3,5,5-三甲基-2-环己烯-1-酮)等20五十七、醌类化合物20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氢醌等20五十八、环氧化合物20包括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等20五十九、羧酸类化合物20甲酸、乙酸、丙酸、丙烯酸、氯乙酸和草酸等20六十、酸酐类化合物21包括乙酐、马来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等21六十一、酰基卤类化合物21光气(碳酰氯)等21六十二、酰胺类化合物21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丙烯酰胺等21六十三、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21甲酸甲酯、甲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乙酸戊酯、1,4-丁内酯、硫酸二甲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21六十四、不饱和脂肪族酯22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戊酯、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等)22六十五、卤代脂肪族酯类22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22六十六、芳香族酯类化合物2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三甲苯磷酸酯等23六十七、异氰酸酯类化合物23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多次甲基多苯基二异氰酸酯(PMPPI)等23六十八、腈类化合物23乙腈、丙烯腈、丙酮氰醇(2-甲基-2-羟基丙腈)、甲基丙烯腈23六十九、脂肪族胺类化合物24三甲胺、乙胺、二乙胺、三乙胺、乙二胺、丁胺和环己胺24七十、醇胺类化合物24乙醇胺等24七十一、肼类化合物24肼、甲基肼、偏二甲基肼等24七十二、芳香族胺类化合物25苯胺、N-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苯胺、对硝基苯胺、三氯苯胺、苄基氰等25七十三、硝基烷烃类化合物25三氯硝基甲烷(氯化苦)等25七十四、芳香族硝基化合物25硝基苯、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一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等25七十五、杂环化合物26吡啶、呋喃和四氢呋喃等26七十六、有机磷农药26现场采样与检测简便手册(2009年版)久效磷、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内吸磷、甲基内吸磷、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乐果、氧化乐果、杀螟松、异稻瘟净、倍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乙酰甲胺磷和磷胺等26七十七、有机氯农药27六六六、滴滴涕等27七十八、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27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27七十九、药物类化合物27考的松和炔诺孕酮等27八十、炸药类化合物28黑索金(三次甲基二硝基胺、硝化甘油、硝基胍和奥克托今(环四亚甲基四硝胺)等28八十一、生物类化合物28洗衣粉酶等28八十二、醇醚类化合物29醇醚类29八十三、铟及其化合物29气溶胶态铟及其化合物29八十四、钇及其化合物29气溶胶态钇及其化合物29八十五、碘及其化合物29碘及其化合物29附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29附2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33第二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37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37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38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 192.3-2007)38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39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GBZ/T 192.5-2007)39附3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39第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42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 189.1-2007)42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2-2007)42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3-2007)43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 189.4-2007)43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 189.5-2007)43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6-2007)44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44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45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 189.9-2007)47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0-2007)47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GBZ/T 189.11-2007)48现场采样与检测简便手册(2009年版)第一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采样一、锑及其化合物GBZ/T 160.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锑及其化合物金属锑和氧化锑第一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6.1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5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国内标准)职业病已颁布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详表
(Unsaturatedaliphaticesters)化合
壹、丙烯酸酯类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二、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的热解吸-气
物 相色谱法
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直接进样-气相色谱
法
四、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的吸收液采集-气相色谱法
GBZ/T160.65—2004
二、邻苯二甲酸酐的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三、马来酸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GBZ/T160.6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酰基卤类(Acylhalides)化合物
光气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GBZ/T160.6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胺类(Amides)化合物
二甲基酰胺、二甲基乙酰胺和丙烯酰胺的溶液采集-气相色谱法
〔国内标准〕职业病已公布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详表
职业病已公布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详表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方法
GBZ/T160.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锑(Antimony)及其化合物
壹、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BZ/T160.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钡(Barium)及其化合物
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Z/T160.2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锆(Zirconium)及其化合物
二甲酚橙分光光度法
GBZ/T160.2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硼(Boron)及其化合物
三氟化硼的苯羟乙酸分光光度法
GBZ/T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Carbon)化合物
2021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100题职业卫生题
第四篇!2021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100题职业卫生考试题1. 化学性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不包括()。
B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B、长时间接触容许浓度C、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D、最高容许浓度2. 工作场所作业条件卫生标准不包括()。
DA、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B、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准C、职业病诊断标准D、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3. 苯的工业用途广,但其不能用作()。
CA、喷漆B、油漆C、洗发水D、粘胶剂4. 苯所致的职业性慢性白血病诊断有哪些依据()。
ABCA、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B、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C、结合工作中接触溶剂成分、工作环境空气场所检测报告D、神经衰弱综合症的表现5. 由于环境中的二噁英类物质主要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对二噁英类进行评价时,通常将各同类物折算成相当于2,3,7,8-TCDD的量来表示,称为毒性当量()AA、Toxic Equivalent QuantityB、FiberglassreinforcedplasticdustC、DolomitedustD、Teadust6. 各种粉尘(石棉纤维尘除外),凡游离SiO2等于或高于()%者,均按矽尘职业接触限值对待。
BA、15B、10C、17D、47. 监测检测原则要求()。
ABCDA、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采样按GBZ 159执行B、对分别制定有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容许浓度的粉尘,应优先选择测定呼吸性粉尘的接触浓度C、与BELs相配套的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及其代谢物或效应指标的测定按照GBZ/T 295执行D、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和粉尘的检测按GBZ/T 160、GBZ/T 300和GBZ/T 192执行。
若无相应的检测方法,可参考国内、外公认的检测方法,但应纳入质量控制程序8. ()是评价劳动者接触水平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的主要指标。
AA、PC-TWAB、PC-TWBC、PC-TWCD、PC-TWD9. 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含有标注为“()”和“()”的化学物,对这些物质应采取可行措施控制其接触。
GBZT160.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铍及化合物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铍及其化合物标准号:GBZ/T 160.3-2004替代情况:替代GB/T 16023-1995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起草单位: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发布日期:2004-05-21实施日期:2004-12-01点击数:366更新日期:2010年08月03日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3原理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消解后,铍离子与桑色素反应生成黄绿色荧光络合物;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
4仪器4.1微孔滤膜,孔径0.8μm。
4.2采样夹,滤膜直径40mm。
4.3小型塑料采样夹,滤膜直径25mm。
4.4空气采样器,流量0~3L/min和0~10L/min。
4.5烧杯,50ml。
4.6电热板或电砂浴。
4.7离心管,5ml。
4.8具塞比色管,10ml。
4.9荧光分光光度计仪器操作条件激发光波长:415nm;狭缝:10nm;发射光波长:540nm;狭缝:8nm。
5试剂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用酸为优级纯。
5.1高氯酸,ρ20=1.67g/ml。
5.2硝酸,ρ20=1.42g/ml。
5.3盐酸,ρ20=1.18g/ml。
5.4消化液:取100ml高氯酸,加入到900ml硝酸中。
5.5盐酸溶液,0.6mol/L:10ml盐酸加水至200ml。
5.6盐酸溶液,2mol/L:10ml盐酸加水稀释至60ml。
5.7氢氧化钠溶液,160g/L。
5.8刚果红试纸,变色范围:pH3.0~5.2。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GBZT160+GBZ2.1)
定点:1L/min 15min
褪色即停
0.03
臭氧
32-2004 氧化物
定点:2L/min 15min
串联两支
0.3
过氧化氢
定点:1L/min至淡黄色
否
1.5
二氧化硫
33-2004 硫化物
多孔玻板吸收管
定点:0.5L/min 15min
5
10
三氧化硫、硫酸
微孔滤膜
定点:5L/min 15min
定点:0.3L/min 15min
个体:0.05L/min 1~4h
无限值
甲酚(全部异构体)
10
间苯二酚
多孔玻板吸收管
定点:0.5L/min 15min
20
三硝基苯酚
微孔滤膜
定点:5L/min 15min
个体:1L/min 2~8h
无限值
Β-萘酚
0.25
0.5
五氯酚及其钠盐
大型气泡吸收管
微孔滤膜
定点:1L/min 15min
6
二乙烯基苯
定点:0.2L/min 15min
个体:0.05L/min 2~8h
50
联苯
43-2004 多苯类化合物
溶剂解吸型活性炭管
1.5
四氢化萘
44-2004 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
无限值
萘烷
60
萘
50
75
蒽、菲
玻璃纤维滤纸
定点:25L/min 15min
个体:1L/min 4~8h
无限值
苯并芘
四氯化碳
个体:0.03L/min 2~8h
145
二乙基甲酮
定点:100ml
职业卫生检测
职业卫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一)新标准方法《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2004)》的应用1.新标准方法:2.新标准方法的特点(1)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标准体系表》进行编排:金属按英文字头排列共25个,非金属按元素周期顺序排列共13个,有机化合物按分类排列共44类。
(2)检测方法按类合并和编号(3)检测方法满足三种容许浓度检测的需要。
短时间采样(15分钟或小于15分钟)、长时间采样(活性炭管和滤料为2~8小时,硅胶管为1~4小时)、个体采样(活性炭管和滤料为2~8小时,硅胶管为1~4小时);增加了8小时加权平均浓度的计算。
(4)扩大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二)镉及其化合物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三)铬及其化合物的测定:1.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2.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3.三价铬和六价铬的分别测定。
(四)铅及其化合物的测定: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2.双硫腙分光光度法;3.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4.微分电位溶出法;5.四乙基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五)锰及其化合物的测定: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2.磷酸-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
(六)汞及其化合物的测定:1.冷原子吸收光谱法;2.原子荧光光谱法;3.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七)锌及其化合物的测定: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2.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八)碳化物的测定: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不分红外气体分析仪法;2.一氧化碳的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九)氮化物的测定:1.氧化氮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2.氨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3.氰化氢和氰化物的异於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
(十)磷化物的测定;1.磷酸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2.磷化氢的气相色谱法;3.磷化氢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4.五氧化二磷和三氯化磷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5. 五氧化二磷和三氯化磷的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分光光度法;6.黄磷的吸收液采集-气相色谱法。
GBZ T 160.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
前言为贯彻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 B Z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 B Z2),特制定本标准㊂本标准是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监测方法,用于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包括铬酸盐(C h r o m a t e s)㊁重铬酸盐(D i c h r o m a t e s)和三氧化铬(C h r o m i u mt r i o x i d e)等]的浓度㊂本标准是总结㊁归纳和改进了原有的标准方法后提出㊂这次修订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㊂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㊂同时代替G B/T16019 1995㊁G B/T16020 1995㊂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5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㊂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㊂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㊂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㊁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和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㊁钱位成㊁叶能权和黄振侬㊂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方法㊂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测定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㊂G B 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3.1原理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消解后,在357.9n m波长下,用乙炔 空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㊂3.2仪器3.2.1微孔滤膜,孔径0.8μm㊂3.2.2采样夹,滤料直径40m m㊂3.2.3小型塑料采样夹,滤料直径25m m㊂3.2.4空气采样器,流量0~3L/m i n和0~10L/m i n㊂3.2.5烧杯,50m l㊂3.2.6电热板或电砂浴㊂3.2.7具塞刻度试管,10m l㊂3.2.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配备乙炔 空气火焰燃烧器和铬空心阴极灯㊂3.3试剂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用酸为优级纯㊂3.3.1高氯酸,ρ20=1.67g/m l㊂3.3.2硝酸,ρ20=1.42g/m l㊂3.3.3消化液,高氯酸ʒ硝酸=1ʒ9㊂3.3.4硝酸溶液,1%(v/v)㊂3.3.5标准溶液:称取0.2828g重铬酸钾(光谱纯,于105ħ干燥2h),溶于水中,加1m l硝酸,用水定量转移入100m 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㊂此溶液为1.0m g/m l标准贮备液㊂临用前,用硝酸溶液稀释成10.0μg/m l铬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㊂3.4样品的采集㊁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 B Z159执行㊂3.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5L/m i n流量采集15m i n空气样品㊂13.4.2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1L /m i 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㊂3.4.3 个体采样:将装好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佩戴在监测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 /m i 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㊂3.4.4 样品空白: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㊂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清洁塑料袋或纸袋内,置于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㊂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㊂3.5 分析步骤3.5.1 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滤膜放入烧杯中,加入5m l 消化液,在电热板上加热消解,保持温度在160ħ左右,待消化液基本挥发干时,取下稍冷后,用硝酸溶液溶解残渣,并定量转移入具塞刻度试管中,稀释至10.0m l ,摇匀,供测定㊂若样品液中铬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硝酸溶液稀释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㊂3.5.2 工作曲线的绘制:取6只烧杯,各加1张微孔滤膜,分别加入0.0㊁1.0㊁2.0㊁3.0㊁4.0㊁5.0m l 铬标准溶液,各加5m l 消化液,然后同样品处理,制成10.0m l 样品溶液,配成0.0㊁1.0㊁2.0㊁3.0㊁4.0㊁5.0μg /m l 铬浓度标准系列㊂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在357.9n m 波长下,用富燃气火焰分别测定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吸光度均值对铬浓度(μg /m l )绘制工作曲线㊂3.5.3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溶液和样品空白溶液,测得的吸光度值后,由工作曲线得铬浓度(μg /m l )㊂3.6 计算3.6.1 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V o =Vˑ293273+t ˑP 101.3(1)………………………………………………式中:V o 标准采样体积,L ;V 采样体积,L ;t 采样点的温度,ħ;P 采样点的大气压,k P a㊂3.6.2 按式(2)计算空气中铬的浓度:C =10c V o(2)…………………………………………………………式中:C 空气中铬的浓度,m g/m 3;10 样品溶液的体积,m l ;c 测得样品溶液中铬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μg /m l ;V o 标准采样体积,L ㊂3.6.3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 B Z159规定计算㊂3.7 说明3.7.1 本法的检出限为0.1μg /m l ;最低检出浓度为0.013m g /m 3(以采集75L 空气样品计)㊂测定范围为0.1~10μg /m l ;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1%㊂3.7.2 本法的平均采样效率为95%㊂3.7.3 消解温度对铬的回收率有影响,应控制温度在200ħ以下,挥发干时降至160ħ㊂平均消解回收率>95%㊂本法测定的是三价铬和六价铬的总量㊂3.7.4 在标准和样品溶液中各加入3m l 100g /L 硫酸钠溶液,加1滴酚酞指示剂,用100g/L 氢氧化钠2G B Z /T 160.7 2004G B Z/T160.7 2004溶液调至红色,再用1+2硫酸溶液褪去红色㊂然后用硝酸溶液稀释至10m l㊂这样处理后, 1000μg C u2+㊁C a2+㊁C o2+㊁M o6+㊁N i2+㊁S i O32-㊁A l3+㊁F e3+㊁Z n2+,200μg M n2+㊁P b2+等不产生干扰㊂4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4.1原理空气中三氧化铬㊁铬酸盐和重铬酸盐用水采集,在酸性溶液中,六价铬离子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在550n 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进行定量㊂4.2仪器4.2.1冲击式吸收管㊂4.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L/m i n㊂4.2.3具塞刻度试管,10m l㊂4.2.4分光光度计㊂4.3试剂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试剂和酸为优级纯或高纯㊂4.3.1硫酸,ρ20=1.84g/m l㊂4.3.2硫酸溶液,25%(v/v)㊂4.3.3二苯碳酰二肼溶液:称取0.25g二苯碳酰二肼[(C6H5㊃N H㊃N H)2C O],溶于100m l丙酮中;于冰箱内保存可稳定15d㊂4.3.4铬标准溶液:称取0.2828g重铬酸钾(光谱纯,于105ħ干燥2h),溶于水中,并定量转移入100m 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㊂此溶液为1.00m g/m l标准贮备液㊂临用前,用水稀释成10.0μg/m l 铬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㊂4.4样品的采集㊁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 B Z159执行㊂4.4.1样品采样:在采样点,用一只装有10.0m l水的冲击式吸收管,以3L/m i n流量采集15m i n空气样品㊂4.4.2样品空白:将装有10.0m l水的冲击式吸收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㊂采样后,封闭吸收管的进出气口,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㊂样品尽快测定㊂4.5分析步骤4.5.1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吸收液洗涤吸收管的进气管内壁3次,摇匀,取5.0m l于具塞刻度试管中,加5.0m l水,摇匀,供测定㊂若样品液中铬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硝酸溶液稀释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㊂4.5.2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只具塞刻度试管,分别加入0.0㊁0.10㊁0.20㊁0.40㊁0.60㊁0.80㊁1.00m l铬标准溶液,各加水至10.0m l,配成0.0㊁1.0㊁2.0㊁4.0㊁6.0㊁8.0㊁10.0μg铬标准系列㊂向各标准管中加入0.2m l硫酸溶液和1.5m l二苯碳酰二肼溶液,摇匀㊂放置15m i n后,于550n 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吸光度均值对铬含量(μg)绘制标准曲线㊂4.5.3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溶液和样品空白溶液,测得的吸光度值后,由标准曲线得铬含量(μg)㊂4.6计算4.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㊂4.6.2按式(3)计算空气中铬的浓度:…………………………………………………………C=2m V o(3)3G B Z/T160.7 2004式中:C 空气中铬的浓度,m g/m3;m 测得样品中铬的含量(减去样品空白),μg;V o 标准采样体积,L㊂4.6.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 B Z159规定计算㊂4.7说明4.7.1本法的检出限为0.05μg/m l;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 g/m3(以采集45L空气样品计)㊂测定范围为0.05~1.0μg/m l;相对标准偏差为1.4%~4.7%㊂4.7.2本法的平均采样效率为95%㊂4.7.3本法15m i n显色完全,颜色可稳定90m i n㊂最佳测量吸光度的时间为15~30m i n㊂4.7.4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酸度应控制在0.05~0.3m o l/L硫酸溶液,最佳为0.2m o l/L㊂4.7.5 F e3+对本法干扰较大,少量C u2+㊁M o2+㊁C d2+㊁C r3+不干扰测定㊂5三价铬和六价铬的分别测定5.1原理空气中可溶性三价铬和六价铬化合物,用碱性微孔滤膜采集,洗脱后,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六价铬;经氧化后,测定六价铬与三价铬总量,再计算出三价铬的量㊂5.2仪器5.2.1碱性微孔滤膜,孔径0.8μm㊂使用前,将微孔滤膜在水中煮沸10m i n,换水后再煮沸10m i n,取出晾干㊂再在甲酸钠 碳酸钠溶液中浸泡1m i n,取出晾干㊂5.2.2采样夹,滤料直径40m m㊂5.2.3小型塑料采样夹,滤料直径25m m㊂5.2.4空气采样器,流量0~5L/m i n㊂5.2.5具塞刻度试管,10m l㊂5.2.6水浴锅㊂5.2.7分光光度计㊂5.3试剂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用酸为优级纯㊂5.3.1硫酸,ρ20=1.84g/m l㊂5.3.2甲酸钠 碳酸钠溶液:取50g/L甲酸钠溶液和50g/L碳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㊂5.3.3硫酸溶液,25%(v/v)㊂5.3.4高锰酸钾溶液,40g/L㊂5.3.5叠氮化钠溶液,40g/L㊂5.3.6二苯碳酰二肼溶液:称取0.25g二苯碳酰二肼[(C6H5㊃N H㊃N H)2C O],溶于100m l丙酮中;于冰箱内保存可稳定15d㊂5.3.7标准溶液:称取0.2828g重铬酸钾(光谱纯,于105ħ干燥2h),溶于水中,加1m l硝酸,用水定量转移入100m 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㊂此溶液为1.0m g/m l标准贮备液㊂临用前,用水稀释成10.0μg/m l铬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㊂5.4样品的采集㊁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 B Z159执行㊂5.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碱性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3L/m i n流量采集15m i n空气样品㊂5.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碱性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1L/m i 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㊂4G B Z/T160.7 20045.4.3个体采样:将装好碱性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 i 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㊂5.4.4样品空白:将装好碱性微孔滤膜的采样夹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㊂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清洁的具塞刻度试管内运输和保存㊂样品应在3d内测定㊂5.5分析步骤5.5.1样品处理:往装有采过样滤膜的具塞刻度试管内加入10.0m l水,浸泡30m i n,并不时振摇,取出滤膜后,取出5.0m l溶液置于另一只具塞刻度试管中,供测定㊂若洗脱液中铬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水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㊂5.5.2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只具塞刻度试管,分别加入0.0㊁0.10㊁0.20㊁0.40㊁0.60㊁0.80㊁1.00m l铬标准溶液,各加水至10.0m l,配成0.0㊁1.0㊁2.0㊁4.0㊁6.0㊁8.0㊁10.0μg铬标准系列㊂向各标准管中加入0.2m l硫酸溶液和1.5m l二苯碳酰二肼溶液,摇匀㊂放置15m i n后,于550n 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吸光度均值对铬含量(μg)绘制标准曲线㊂5.5.3样品测定:5.5.3.1六价铬的测定:在一只样品管中,加水至10.0m l;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进行测定㊂测得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得六价铬含量(μg)㊂5.5.3.2三价铬的测定:在另一只样品管中,加入数滴高锰酸钾溶液,摇匀,在沸水浴中加热30m i n;若红色褪去,则补加高锰酸钾溶液,确保红色保持到加热完㊂滴加叠氮化钠溶液至红色褪去㊂取出冷却,加水至10.0m l㊂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进行测定㊂测得的吸光度值由标准曲线得铬总含量(μg)㊂用铬总含量减去六价铬含量,即为三价铬含量㊂5.6计算5.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㊂5.6.2按式(4)计算空气中六价铬或三价铬的浓度:………………………………………………………C=2㊃m V o(4)式中:C 空气中六价铬或三价铬的浓度,m g/m3;m 测得样品溶液中六价铬或三价铬的含量(减去样品空白),μg;V o 标准采样体积,L㊂5.6.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 B Z159规定计算㊂5.7说明5.7.1本法的检出限为0.05μg/m l;最低检出浓度为0.002m g/m3(以采集45L空气样品计)㊂测定范围为0.05~1.0μg/m l,相对标准偏差为1.4%~4.7%㊂5.7.2本法的平均采样效率>95%㊂平均洗脱效率>96%㊂5.7.3本法15m i n显色完全,颜色可稳定90m i n㊂最佳测量吸光度的时间为15~30m i n㊂5.7.4 F e3+对本法干扰较大,少量C u2+㊁M o2+㊁C d2+不干扰测定㊂5。
2019年公卫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公卫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一、饮用水污染某小区一栋居民楼有15人突然发生腹泻腹痛症状,经过现场调查,发现该栋楼消防用水与饮用水合用一个水箱,且泄水管破裂。
1.请撰写本次调查报告答题要点: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1)饮用水污染引起的腹泻发生的经过(2)饮用水及病人粪便检测结果(3)污染事故原因分析(4)处理措施和建议2.请你说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以及处理原则和方式?答题要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处理原则及方式:(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反应及时,措施果断(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二、麻疹案例:2018年1月9日~15日,某县某小学某班发现6个学生出现高热,伴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症状,发病4~5天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由于未对患者隔离和及时进行疫情报告,该小学陆续出现多数病例,累计发病120例。
县防疫站1月19日接到疫情报告,进行现场调查及疫情处理,经确认为麻疹暴发。
1.请你拟定一个调查方案,简要说一下应包括哪些内容?答题要点:一般调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调查目的:核实麻疹疫情,疫情严重程度;(2)调查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3)调查内容:患者临床检查、密切接触者调查、监测;(4)调查表的设计:病人的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测信息,疾病转归。
2.为了控制本起疫情,你将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答题要点:控制本起疫情,预防控制措施的原则是边调查、边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如消毒隔离、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等,从一开始调查时就应采取,而不必等实验室确认是否为麻疹暴发。
(1)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麻疹病例发热后5天为隔离期,密切接触者(病人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医学观察14天。
卫生部公告卫通[2004]7号《采样规范》等86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编号和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卫通[2004]7号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劳动者健康,现发布《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86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锑及其化合物GBZ/T160.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钡及其化合物GBZ/T160.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铍及其化合物GBZ/T160.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铋及其化合物GBZ/T160.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镉及其化合物GBZ/T160.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钙及其化合物GBZ/T160.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GBZ/T160.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钴及其化合物GBZ/T160.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铜及其化合物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GBZ/T160.1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锂及其化合物GBZ/T160.1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镁及其化合物GBZ/T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GBZ/T160.1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汞及其化合物GBZ/T160.1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钼及其化合物GBZ/T160.1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镍及其化合物GBZ/T160.1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钾及其化合物GBZ/T160.1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钠及其化合物GBZ/T160.1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锶及其化合物GBZ/T160.2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钽及其化合物GBZ/T160.2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铊及其化合物GBZ/T160.2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锡及其化合物GBZ/T160.2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钨及其化合物GBZ/T160.2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钒及其化合物GBZ/T160.2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锌及其化合物GBZ/T160.2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锆及其化合物GBZ/T160.2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硼及其化合物GBZ/T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160.3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磷化合物GBZ/T160.3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砷及其化合物GBZ/T160.3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氧化物GBZ/T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GBZ/T160.3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硒及其化合物GBZ/T160.3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碲及其化合物GBZ/T160.3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氟化物GBZ/T160.3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化物GBZ/T160.3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GBZ/T160.3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烯烃类化合物GBZ/T160.4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160.4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烃类化合物GBZ/T160.4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苯类化合物GBZ/T160.4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 GBZ/T160.4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烷烃类化合物GBZ/T160.4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GBZ/T160.4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 GBZ/T160.4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类化合物GBZ/T160.4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醇类化合物GBZ/T160.5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 GBZ/T160.5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酚类化合物GBZ/T160.5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醚类化合物GBZ/T160.5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苯基醚类化合物GBZ/T160.5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醛类化合物GBZ/T160.5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GBZ/T160.5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酮和芳香族酮类化合物GBZ/T160.5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醌类化合物GBZ/T160.5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环氧化合物GBZ/T160.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羧酸类化合物GBZ/T160.6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基卤类化合物GBZ/T160.6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胺类化合物GBZ/T160.6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异氰酸酯类化合物GBZ/T160.6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腈类化合物GBZ/T160.6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胺类化合物GBZ/T160.7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乙醇胺类化合物GBZ/T160.7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肼类化合物GBZ/T160.7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胺类化合物GBZ/T160.7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硝基烷烃类化合物GBZ/T160.7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硝基化合物GBZ/T160.7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杂环化合物GBZ/T160.7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磷农药GBZ/T160.7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氯农药GBZ/T160.7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药物类化合物GBZ/T160.8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炸药类化合物GBZ/T160.8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生物类化合物GBZ 161-2004 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GBZ 162-2004 放射性口腔炎诊断标准GBZ/T 163-2004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GBZ/T 164-2004 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以上标准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
GBZT 160.1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镍及其化合物
前言为贯彻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 B Z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 B Z2),特制定本标准㊂本标准是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监测方法,用于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镍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镍(N i c k e l)㊁氧化镍(N i c k e l o x i d e)和硝酸镍(N i c k e l n i t r i d e)等]的浓度㊂本标准是总结㊁归纳和改进了原有的标准方法后提出㊂这次修订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㊂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㊂同时代替G B/T16103 1995㊁G B/T17087 1997㊂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5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㊂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㊂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㊂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㊁安徽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葆华和陈绯㊂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镍及其化合物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镍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方法㊂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镍及其化合物浓度的测定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㊂G B 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3.1原理空气中气溶胶态的镍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消解后,在232.0n m波长下,用乙炔 空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㊂3.2仪器3.2.1微孔滤膜,孔径0.8μm㊂3.2.2采样夹,滤料直径为40m m㊂3.2.3小型塑料采样夹,滤料直径为25m m㊂3.2.4空气采样器,流量0~3L/m i n和0~10L/m i n㊂3.2.5烧杯,50m l㊂3.2.6电热板或电砂浴㊂3.2.7具塞刻度试管,10m l㊂3.2.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配备乙炔 空气火焰燃烧器和镍空心阴极灯㊂3.3试剂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用酸为优级纯㊂3.3.1硝酸,ρ20=1.42g/m l㊂3.3.2高氯酸,ρ20=1.67g/m l㊂3.3.3消化液:高氯酸ʒ硝酸=1ʒ9㊂3.3.4硝酸溶液,1%(v/v)㊂3.3.5标准溶液:称取0.1000g金属镍粉(光谱纯),加入少量硝酸,加热溶解并蒸发至近干,用硝酸溶液定量转移入100m 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㊂此溶液为1.0m g/m l标准贮备液㊂临用前,用硝酸溶液稀释成10.0μg/m l镍标准溶液㊂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㊂3.4样品的采集㊁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 B Z159执行㊂3.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5L/m i n流量采集15m i n空气样品㊂3.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1L/m i 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1品㊂3.4.3 个体采样:将装好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 /m i 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㊂3.4.4 样品空白: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㊂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㊂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㊂3.5 分析步骤3.5.1 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滤膜放入烧杯中,加入5m l 消化液,置于电热板上缓缓加热消解,保持温度在200ħ左右㊂至溶液基本挥干时为止㊂若消解不完全,可再加少量消化液继续消解至完全㊂用硝酸溶液溶解残液,并定量转移入具塞刻度试管中,加至10.0m l ,摇匀,供测定㊂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硝酸溶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㊂3.5.2 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只具塞刻度试管,分别加入0.0㊁1.0㊁2.0㊁3.0㊁4.0㊁5.0m l 镍标准溶液,各加硝酸溶液至10.0m l ,配成0.0㊁1.0㊁2.0㊁3.0㊁4.0㊁5.0μg /m l 镍标准系列㊂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调节至最佳操作条件,在232.0n m 波长下,用乙炔 空气火焰分别测定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吸光度均值对镍浓度(μg /m l )绘制标准曲线㊂3.5.3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溶液,测得样品吸光度值后,由标准曲线得镍浓度(μg /m l )㊂3.6 计算3.6.1 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V o =Vˑ293273+t ˑP 101.3(1)………………………………………………式中:V o 标准采样体积,L ;V 采样体积,L ;t 采样点的温度,ħ;P 采样点的大气压,k P a㊂3.6.2 按式(2)计算空气中镍的浓度:C =10c V o (2)…………………………………………………………式中:C 空气中镍的浓度,m g /m 3;10 样品溶液的体积,m l;c 测得样品溶液中镍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μg /m l ;V o 标准采样体积,L ㊂3.6.3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 B Z159规定计算㊂3.7 说明3.7.1 本法的检出限为0.1μg /m l ;最低检出浓度为0.013m g /m 3(以采集75L 空气样品计)㊂测定范围为0.1~5.0μg /m l ;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6%㊂3.7.2 本法的平均采样效率>99%㊂3.7.3 样品中含有100μg /m l 铝㊁钙㊁镉㊁镍㊁铬㊁铁㊁锰㊁铅㊁锡不干扰测定㊂样品溶液中如有白色沉淀,可离心或放置过夜后取上清液测定㊂3.7.4 本法可采用微波消解法㊂2G B Z /T 160.16 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及检测标准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及检测标准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锑及其化合物GBZ/T160.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钡及其化合物GBZ/T160.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铍及其化合物GBZ/T160.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铋及其化合物GBZ/T160.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镉及其化合物GBZ/T160.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钙及其化合物GBZ/T160.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GBZ/T160.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钴及其化合物GBZ/T160.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铜及其化合物GBZ/T160.1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GBZ/T160.1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锂及其化合物GBZ/T160.1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镁及其化合物GBZ/T160.1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GBZ/T160.1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汞及其化合物GBZ/T160.1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钼及其化合物GBZ/T160.1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镍及其化合物GBZ/T160.1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钾及其化合物GBZ/T160.1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钠及其化合物GBZ/T160.1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锶及其化合物GBZ/T160.2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钽及其化合物GBZ/T160.2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铊及其化合物GBZ/T160.2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锡及其化合物GBZ/T160.2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钨及其化合物GBZ/T160.2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钒及其化合物GBZ/T160.2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锌及其化合物GBZ/T160.2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锆及其化合物GBZ/T160.2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硼及其化合物GBZ/T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160.3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磷化合物GBZ/T160.3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砷及其化合物GBZ/T160.3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氧化物GBZ/T160.3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GBZ/T160.3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硒及其化合物GBZ/T160.3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碲及其化合物GBZ/T160.3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氟化物GBZ/T160.3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化物GBZ/T160.3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GBZ/T160.3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烯烃类化合物GBZ/T160.4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160.4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烃类化合物GBZ/T160.4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苯类化合物GBZ/T160.4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烷烃类化合物GBZ/T160.4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GBZ/T160.4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类化合物GBZ/T160.4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醇类化合物GBZ/T160.5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GBZ/T160.5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酚类化合物GBZ/T160.5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醚类化合物GBZ/T160.5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苯基醚类化合物GBZ/T160.5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醛类化合物GBZ/T160.5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GBZ/T160.5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酮和芳香族酮类化合物GBZ/T160.5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醌类化合物GBZ/T160.5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环氧化合物GBZ/T160.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羧酸类化合物GBZ/T160.6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酸酐类化合物GBZ/T160.6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基卤类化合物GBZ/T160.6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胺类化合物GBZ/T160.6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异氰酸酯类化合物GBZ/T160.6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腈类化合物GBZ/T160.6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胺类化合物GBZ/T160.7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乙醇胺类化合物GBZ/T160.7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肼类化合物GBZ/T160.7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胺类化合物GBZ/T160.7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硝基烷烃类化合物GBZ/T160.7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硝基化合物GBZ/T160.7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杂环化合物GBZ/T160.7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磷农药GBZ/T160.7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氯农药GBZ/T160.7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药物类化合物GBZ/T160.8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炸药类化合物GBZ/T160.8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生物类化合物。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carboncompoundsin the air of workplace2004年5月21日发布2004年12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T 160.28-2004前言为贯彻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监测方法,用于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碳化合物[包括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和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等]的浓度。
本标准是总结、归纳和改进了原有的标准方法后提出。
这次修订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
同时代替WS/T 173-1999。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9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溪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曲正和。
GBZ/T 160.2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碳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碳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最新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年第60号,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2011年12月31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4.《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2]第352号令,2002年5月12日起施行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第63号文6.《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第63号文7.《高毒物品目录》卫生部卫法监发[2003]142号文8.《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生部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文9.《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年第47号10.《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年第48号11.《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年第49号12.《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年第50号13.《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51号14.《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15.《关于本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工作的通知(暂行)》沪安监管职安〔2012〕81号16.《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89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1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 197-200718.《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2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2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2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GBZ/T 159-200423.《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2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189.1-200725.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189.2-200726.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189.3-20072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189.4-20072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189.5-20072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189.6-20073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31.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32.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189.9-200733.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3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的心率GBZT189.11-200735.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GBZT192.1-20073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GBZT192.2-20073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192.3-20073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39.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GBZT192.5-200740.《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41.《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 195-200742.《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200743.《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GBZ/T 204-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5-200744.《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223-200945.《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4-201046.《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5-20104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201248. GBZ/T160.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锑及其化合物GBZ/T160.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钡及其化合物GBZ/T160.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铍及其化合物GBZ/T160.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铋及其化合物GBZ/T160.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镉及其化合物GBZ/T160.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钙及其化合物GBZ/T160.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GBZ/T160.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钴及其化合物物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GBZ/T160.1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锂及其化合物GBZ/T160.1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镁及其化合物GBZ/T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GBZ/T160.1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汞及其化合物GBZ/T160.1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钼及其化合物GBZ/T160.1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镍及其化合物GBZ/T160.1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钾及其化合物GBZ/T160.1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钠及其化合物GBZ/T160.1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锶及其化合物GBZ/T160.2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钽及其化合物GBZ/T160.2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铊及其化合物GBZ/T160.2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锡及其化合物物GBZ/T160.2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钒及其化合物GBZ/T160.2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锌及其化合物GBZ/T160.2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锆及其化合物GBZ/T160.2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硼及其化合物GBZ/T160.2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160.3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磷化合物GBZ/T160.3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砷及其化合物GBZ/T160.3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氧化物GBZ/T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GBZ/T160.3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硒及其化合物GBZ/T160.3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碲及其化合物GBZ/T160.3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氟化物GBZ/T160.3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化物GBZ/T160.3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物GBZ/T160.4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160.4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烃类化合物GBZ/T1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苯类化合物GBZ/T160.4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5-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烷烃类化合物GBZ/T160.4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GBZ/T160.4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类化合物GBZ/T160.4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醇类化合物GBZ/T160.5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GBZ/T160.51-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酚类化合物GBZ/T160.5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醚类化合物GBZ/T160.5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苯基醚类化合物化合物GBZ/T160.55-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GBZ/T160.5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环酮和芳香族酮类化合物GBZ/T160.5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醌类化合物GBZ/T160.5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环氧化合物GBZ/T160.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羧酸类化合物GBZ/T160.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酸酐类化合物GBZ/T160.6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基卤类化合物GBZ/T160.6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酰胺类化合物GBZ/T160.63-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酯类化合物GBZ/T160.6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异氰酸酯类化合物GBZ/T160.6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腈类化合物GBZ/T160.6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胺类化合物GBZ/T160.7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胺类化合物GBZ/T160.7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肼类化合物GBZ/T160.7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胺类化合物GBZ/T160.7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硝基烷烃类化合物GBZ/T160.7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族硝基化合物GBZ/T160.7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杂环化合物GBZ/T160.7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磷农药GBZ/T160.7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氯农药GBZ/T160.7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药物类化合物GBZ/T160.8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炸药类化合物GBZ/T160.8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生物类化合物GBZ/T160.82-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醚类化合物GBZ/T160.8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铟及其化合物化合物GBZ/T160.8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钇及其化合物。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的标准号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的标准号一、主题介绍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场所空气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毒物质更是让人担忧。
针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测定标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的重要性1.员工健康保障工作场所中的有毒物质如果超标,会对员工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职业病,因此有必要进行有毒物质的测定,以保障员工的健康。
2.环境保护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如果未经有效控制,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因此有毒物质测定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有毒物质测定的标准号及相关规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针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测定都有相应的标准号和规定。
具体涉及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T 189.6-2007)等。
这些标准和规定为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的测定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测定,我认为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测定方法和严格的标准要求,才能有效保障员工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有必要加强对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定标准的宣传和执行,以确保每个工作场所都能够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总结: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标准的执行和落实将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也希望员工和雇主都能够增强对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的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工作环境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工作场所空气质量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毒物质更是让人担忧。
针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测定标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员工健康的保障至关重要。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 151 部分:久效磷、氧乐果和异稻瘟净(部分代替 GBZT 160.76—2004)
ICS13.100C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300.151—2017部分代替 GBZ/T 160.7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1部分:久效磷、氧乐果和异稻瘟净Determin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in workplace air—Part 151: Monocrotophos, omethoate and iprobenfos2017-11-09发布2018-05-01实施前言本部分为GBZ/T 300的第15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GBZ/T 160.76-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磷农药》中分出,单独成为本部分,并做了如下主要修改:——修改了标准名称;——久效磷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改用了毛细管色谱柱;——增加了待测物的基本信息;——改进了空气采样和标准系列浓度的表达;——补充了样品空白要求和方法性能指标。
本部分中的主要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久效磷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氧乐果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要起草人:季永平、崔强。
——异稻瘟净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主要起草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主要起草人:张如午。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6211-1996附录A;——GB 16188-1996附录A;——GB 16189-1996附录A;——GBZ/T 160.7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51部分:久效磷、氧乐果和异稻瘟净1 范围GBZ/T 300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久效磷、氧乐果和异稻瘟净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蒸气态久效磷、氧乐果和异稻瘟净浓度的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发布单位】卫生部
【标准号】GBZ/T160.78-2004
【发布日期】2004-05-21
【实施日期】2004-12-01
【标题】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氮农药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氮农药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3.1原理
空气中的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用聚氨酯泡沫塑料采集,正己烷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仪器
3.2.1采样管,在长60mm,内径10mm的玻璃管内,装两段聚氨酯泡沫塑料圆柱,其间间隔2mm。
聚氨酯泡沫塑料圆柱高20mm,直径12mm;使用前,先用洗净剂洗净,再用正己烷浸泡过夜,并洗涤至无干扰色谱峰,干燥后装入玻璃管内待用。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L/min。
3.2.3溶剂解吸瓶,5ml。
3.2.4微量注射器,10l。
3.2.5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63Ni源)。
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1.5m×4mm,OV-101:ChromosorbWAWDMCS=3:100;
柱温:240℃;
汽化室温度:250℃;
检测室温度:310℃;
载气(氮气)流量:50ml/min。
3.3试剂
3.3.1正己烷。
3.3.2OV-101,色谱固定液。
3.3.3ChromosorbWAWDMCS,60~80目。
3.3.4标准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少量正己烷,准确称量后,加入一定量的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再准确称量,加正己烷至刻度;由两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为标准贮备液。
临用前,用正己烷稀释成0.10mg/ml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标准溶液。
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3.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159执行。
3.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采样管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3.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采样管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3.4.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将采样管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采样后,封闭采样管的进出气口,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在室温下可保存7d。
3.5分析步骤
3.5.1对照试验:将采样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3.5.2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放入溶剂解吸瓶中,加入2.0ml正己烷,用玻璃棒将聚氨酯泡沫塑料按入正己烷中,解吸30min,摇匀,解吸液供测定。
若解吸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正己烷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3.5.3标准曲线的绘制:用正己烷稀释标准溶液成0.0、0.025、0.050和0.10mg/ml溴氰菊酯标准系列,0.0、0.010、0.020、0.040和0.080mg/ml氰戊菊酯标准系列。
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1.0l,测定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
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浓度(mg/ml)绘制标准曲线。
3.5.4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的提取液;测得的样品峰高或峰面积值减去空白对照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的浓度(mg/ml)。
3.6计算
3.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式中:Vo-标准采样体积,L;
V-采样体积,L;
t-采样点的温度,℃;
P-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3.6.2按式(2)计算空气中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的浓度。
式中:C-空气中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的浓度,mg/m3;
c-测得的洗脱液中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的浓度,mg/ml;
2-洗脱液的体积,ml;
Vo-标准采样体积,L;
D-洗脱效率,%。
3.6.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GBZ159规定计算。
3.7说明
3.7.1本法的检出限:溴氰菊酯为0.002mg/ml,氰戊菊酯为0.01mg/ml。
最低检出浓度:溴氰菊酯为8×10-5mg/m3,氰戊菊酯为
4.4×10-4mg/m3(以采集45L空气样品计)。
测定范围:溴氰菊酯为0.002~0.1mg/ml,氰戊菊酯为0.01~0.08mg/ml。
3.7.2本法可采用相应的毛细管色谱柱。
4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4.1原理
空气中的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用玻璃纤维滤纸采集,甲醇洗脱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4.2仪器
4.2.1玻璃纤维滤纸。
4.2.2采样夹,滤料直径40mm。
4.2.3小型塑料采样夹,滤料直径25mm。
4.2.4空气采样器,流量0~5L/min。
4.2.5具塞离心管,5ml。
4.2.6微量注射器,10l。
4.2.7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光检测器。
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200mm×4.6mm,ODS;
波长:254nm;
流动相:甲醇+水=95+5;
流量:1.0ml/min。
4.3试剂
4.3.1甲醇,色谱纯。
4.3.2标准溶液:
4.3.2.1溴氰菊酯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0300g溴氰菊酯,用少量丙酮溶解后,定量转移入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3.0mg/ml标准贮备液。
临用前,用甲醇稀释成100.0mg/ml溴氰菊酯标准溶液。
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4.3.2.2氯氰菊酯标准溶液:在10ml容量瓶中,加入少量甲醇,准确称量后,加入数滴氯氰菊酯,再准确称量,用甲醇稀释至刻度。
由两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作为标准贮备液。
临用前,用甲醇稀释成100.0mg/ml氯氰菊酯标准溶液。
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4.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159执行。
4.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装有玻璃纤维滤纸的采样夹,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4.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装有玻璃纤维滤纸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4.4.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将装有玻璃纤维滤纸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清洁的具塞离心管中,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样品可保存7d。
4.5分析步骤
4.5.1对照试验:将装好玻璃纤维滤纸的采样夹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4.5.2样品处理:向装有采过样玻璃纤维滤纸的具塞离心管中,加入3.0ml甲醇,用玻璃棒将滤纸捣碎;浸泡20min,离心后,上清液供测定。
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甲醇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4.5.3标准曲线的绘制:用甲醇稀释标准溶液成0.0、4.0、6.0、8.0、10.0和20.0mg/ml 溴氰菊酯标准系列,0.0、5.0、10.0、15.0、20.0和25.0mg/ml氯氰菊酯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仪器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20ml,分别测定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待测物浓度(mg/ml)绘制标准曲线。
4.5.4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管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样品液,测得的样品峰面积值减去空白对照的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的浓度(mg/ml)。
4.6计算
4.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4.6.2按式(3)计算空气中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的浓度:
式中:C-空气中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的浓度,mg/m3;
c-测得的洗脱液中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的浓度,mg/ml;
v-洗脱液体积,ml;
Vo-标准采样体积,L。
4.6.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GBZ159规定计算。
4.7说明
4.7.1本法的检出限:溴氰菊酯为0.2mg/ml,氯氰菊酯为0.11mg/ml;最低检出浓度:溴氰菊酯为0.013mg/m3,氯氰菊酯为0.007mg/m3(以采集45L空气样品计)。
测定范围:溴氰菊酯为0.2~20mg/ml,氯氰菊酯为0.11~25mg/ml;相对标准偏差:溴氰菊酯为3.8%~
5.9%,氯氰菊酯为2.4%~8.4%。
4.7.2本法的采样效率均为100%。
平均洗脱效率为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