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

合集下载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诊重点第一章绪论1、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救科抢救③急重病(症)救护④急救医疗服务体力的完善⑤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等内容。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合适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合适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第二章院外急救1、院前急救(名解)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外急救的任务:①平时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③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急救知识的普及3、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4、医院急诊科救治: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和救治5、医院急诊科的任务:①急诊急救(P9页)②教学培训③科研④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6、急诊科的运转模式:①独立自主性: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②半独立性:部分固定的医护人员③轮转型:无固定的医生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1、每张抢救床净用面积不小于12m*12m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3、留院观察时间不超过48-72h4、急诊科24h连续接诊,相关科室10min之内到达在接到会诊后,患者5min内得到处置5、急救绿色通道: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急诊的特点: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院前急救(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救治的统称。

标准:1. 用最快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2.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3.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是应急能力强4.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任务:1. 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3. 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4. 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5. 普及急救知识三要素:通讯、运输、医疗运转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医院急诊科:是EMSS 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 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医院急诊科任务:1. 急诊急救(急救是首要任务)2. 教学培训3. 科研4. 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运转模式:独立自主型、半独立型、轮转型ICU (重症监护病房/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ICU 的任务:1. 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提供高级监测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 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预防并发症3. 最早时间捕捉到有重要意义的短暂动态变化并及时予以反馈,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运转模式:专科ICU 、综合ICU 、部分综合ICU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和管理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属于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急危重症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护理人才,以满足临床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需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具备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护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任务1.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应具备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护理能力,包括急救处理、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评估、药物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技能。

3.素质目标: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包括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等。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教学内容:本课程应包括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气道管理、液体复苏、机械通气、重症监护等。

同时,还应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护理实践,如休克、呼吸衰竭、心衰、脑卒中等。

2.教学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正确评估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并能够与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有效协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临床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3.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和平时表现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条件与支持1.师资队伍: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急危重症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实验设备:学校应配备先进的急危重症护理实验设备,如心肺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设备、液体治疗设备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我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看法

我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看法

我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看法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致力于为急性疾病或外伤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的学科。

它的目的是保护患者的生命,并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点是在急性疾病或外伤发生后的早期干预和处理。

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技能和知识,如体征监测、药物管理、机械通气、心肺复苏等。

此外,护士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决策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紧急处理能力。

急危重症护理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心脏急症、神经系统疾病、创伤、重症感染等。

护士需要了解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治疗方法和护理干预,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卓越的护理服务。

总之,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旨在提高急性疾病或外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学科。

它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

急危重症护理学_PPT课件

急危重症护理学_PPT课件

• 我国院前急救主要模式
独立型
院前型
依托型
指挥型
二、医医院院急诊急科诊(科h救osp治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医院急诊科是EMSS中最重要的
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 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 类伤、病员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此外,还经常承担各种类型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 任务。
20世纪50年代 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铁肺”----最早的“监
护病房”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真正的ICU,现代仪器集中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 一个部门,直到上世纪80年代 卫生颁发“加强城市急救工 作”、“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 的文件后,北京、上海等地才 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 急救中心,开创了我国急危重 症护理学的初级阶段。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国1际854急-1危856重年的症克护里理米学亚战的争起期源间,与前发线展的英国
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F. Nightingale)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 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 的重要作用。在救护伤员的过程工作中,南丁格尔首 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 点。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 雏形。
5.普及急救知识
院前急救的转运模式
通讯、运输和医疗(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 的三大要素。
国际院前急救主要有美-英模式和法-德模式,我国 主要借鉴法-德模式,即院前急救包括急救小组现场 治疗、送院继续治疗,医疗小组由专业的急救医生、 护士、驾驶员等人组成,急救内容不仅仅限于对症 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等。

急危重症护理学简答与大题

急危重症护理学简答与大题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知识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转运救护,急诊科和ICU 负责院内救护。

3.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救护或现场救护,是指在进入医院前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

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的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救半径:是指急救中心(站)所承担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市区内不应超过5km,农村则不超过15km。

✓5.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站)接到120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

✓6.急救绿色通道: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急危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程序按情况补办。

✓7.重症监护病房:又称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先进的诊疗护理技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及护理的一种特殊场所。

✓8.心搏骤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不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

✓9.心肺脑复苏:是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学方法,是心搏和呼吸停止患者恢复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

✓10.基础生命支持:又称初期复苏或现场急救,是指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现场,由最初目击者通过徒手操作维持人体生命体征最基础的需要。

✓11.心脏电复律:是用除颤器产生高能脉冲电流通过胸壁或直接作用于心脏,消除各类快速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为窦性心率的方法。

12.中毒:某些物质接触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会损伤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之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3.急性中毒是指毒物短时间内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使机体受损并发生器官功能障碍14.中毒后反跳现象:有机磷农药中毒经抢救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可在数日至一周后突然急剧恶化,重新出现急性中毒症状,甚至发生肺水肿或突然死亡15.急性酒精中毒89:一次饮入过量乙醇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16.热射病98:由于在烈日下较长时间暴晒且头部无防护,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17.中暑97是指在高温或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发生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受损的一种急性疾病18.淹溺又称溺水101,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呼吸道被水、污泥、杂草等杂质堵塞,引起换气功能障碍、反射性喉头痉挛而缺氧、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或其他液体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严重者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呼吸、心搏骤停而死亡19.电击伤105,指一定强度的电流或电能量通过人体,造成机体组织不同程度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心搏和呼吸骤停20海姆立克手法110是冲击伤病员腹部及膈肌下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气体形成一股气流,长驱直入气管,将堵塞住气管、咽喉部的异物去除简答✓1.急危重症护理工作范畴3①院前急救②急诊科急救③重症监护③灾难救援④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训和科研工作2.院前急救的特点①突发性②紧迫性③艰难性④复杂性⑤灵活性⑥社会性⑦风险性3.院前急救的任务①平时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②大型灾害或战争中的院前急救③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④急救通讯网络的枢纽任务⑤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4.院前急救的原则①先排险后施救②先重伤后轻伤③先施救后运送④先固定后搬运⑤急救与呼救并重⑥转运与监护相结合⑦紧密衔接、前后一致5.现场评估循环成人颈动脉,婴幼儿肱动脉①桡动脉触摸不到,收缩压<80mmHg②股动脉触摸不到,收缩压<70mmHg③颈动脉触摸不到,收缩压<60mmHg6.什么是首诊负责制?首诊负责制包括医院、科室、医生三级。

急危重症的护理学重点归纳

急危重症的护理学重点归纳

急危重症的护理学重点归纳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项关注和处理危急患者的护理专业。

在急危重症护理中,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人员配置、技术知识和临床技能,以迅速识别和处理病情危险的状况。

以下是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点归纳:1.生命体征和监测:护士必须能够准确测量和记录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

他们还必须能够识别异常的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行动。

2.呼吸管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呼吸系统可能受到严重的威胁,护士必须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支持呼吸。

这包括监测患者的呼吸机参数、维持气道通畅、进行吸痰、给予氧疗以及应用辅助呼吸设备等。

3.循环支持:护士必须能够评估患者的血循环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和血氧浓度,给予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以及实施心肺复苏等。

4.药物管理:护士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用途、剂量和不良反应,并能够安全地给予和监测药物治疗。

他们还必须能够评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并在必要时调整剂量。

5.疼痛管理:疼痛是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护士必须能够评估和缓解患者的疼痛。

这包括使用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疼痛管理策略,并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6.意识状态评估和管理:意识状态的改变可能是急危重症患者的先兆,护士必须能够准确评估和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保持通畅的气道、给予辅助呼吸和药物治疗等。

7.感染控制:急危重症患者容易感染,护士必须能够识别和预防感染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和管理感染。

这包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定期消毒设备和环境,以及执行清洁和无菌技术等。

8.心理支持:急危重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必须能够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辅导。

这包括倾听和理解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提供信息和教育,以及协助他们应对困难和焦虑。

9.团队合作和协调:急危重症护理是一个团队工作,护士必须能够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如医生、呼吸治疗师和药剂师等紧密合作,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他们还必须在紧急情况下灵活应对,并及时汇报和沟通患者的情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课件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课件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课件•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急救护理技术•重症患者的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与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的伦理与法律责任01CATALOGUE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专门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快速、专业、高效的护理的学科。

定义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时间就是生命,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特点定义与特点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及时的抢救和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

挽救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缓解家属压力专业的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专业的护理人员能够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和专业指导,缓解家属的焦虑和压力。

030201急危重症护理的重要性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于二战时期的战场救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历史回顾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急危重症护理学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高科技应用和人性化服务。

发展趋势未来,急危重症护理学将更加注重预防和康复,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未来展望急危重症护理的历史与发展02CATALOGUE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的监测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问题。

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了解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状态。

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判断是否存在缺氧、呼吸衰竭等情况。

测量血压,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血管状态,判断是否存在休克、高血压等问题。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睁眼、语言和运动反应,分数越低表明病情越严重。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综合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疾病严重程度和预期死亡率。

简明病伤严重度评分(SIRS)评估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等方面的指标。

病情严重度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求,确定护理问题,如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等。

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护理诊断03CATALOGUE急救护理技术心肺复苏术总结词心肺复苏术是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的关键技术,需要熟练掌握。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1.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是迅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并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气道管理:气道管理是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清除患者气道的分泌物、疏通气道、维持气道通畅等。

3.呼吸功能支持: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呼吸功能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给予患者氧疗、辅助通气和机械通气等。

4.心脏功能支持:心脏功能支持是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血管药物的应用、临时起搏和除颤等。

5.循环功能支持: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循环功能支持是十分关键的。

包括补液、输血、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6.神经功能支持:急危重症患者常常存在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神经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7.检测监测:急危重症护理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8.意识状态的评估与护理:急危重症患者常常出现意识状态改变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9.护理安全:急危重症护理中,护理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护士需要保证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包括防止跌倒、感染控制、药物错误等。

10.心理护理:急危重症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11.护理记录与交接:在急危重症护理中,护理记录与交接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需要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措施,及时进行护理交接,以确保患者的连续护理。

12.护理研究与实践:护理研究与实践是急危重症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护理知识,积极参与科研与实践,提高护理质量。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啥是急危重症护理学吗?这可不像表面听起来那
么简单哟!
比如说,当有人遭遇严重车祸,生命垂危,这时候急危重症护理学
就登场啦!它就像是战场上的急救兵,迅速而精准地采取行动。

急危重症护理学啊,简单来说,就是专门研究如何在紧急、危险和
重症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护理的一门学科。

这可不是随便照顾照顾病
人那么轻松,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就像在地震后的废墟中,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地寻找生还者,急危重
症护理人员也是在和时间赛跑,争取每一秒钟来挽救生命。

他们要具
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超强的应变能力。

比如要熟悉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像除颤仪,这玩意就像是给心脏
重新启动的神奇按钮。

还要掌握各种急救技术,比如心肺复苏,这不
就是在给生命重新按下播放键吗?
再想想,当有人突发心脏病,倒在街头,急危重症护理人员能迅速
判断病情,给予正确的处理,这难道不是在创造奇迹吗?
急危重症护理学还包括对患者心理的护理。

在那种极度危险和痛苦
的时刻,患者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护理人员就得像温暖的阳光一样,照亮他们黑暗的心灵角落。

在我看来,急危重症护理学就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在生死边缘拉回生命的那只强有力的手!它无比重要,不可或缺!。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一、引言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专门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实践和研究的学科。

急危重症患者是指在疾病或创伤等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及时救治的患者。

急危重症护理学强调对患者的快速评估、准确诊断、及时干预和全面的护理,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进行深入阐述。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医学、护理学、急救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其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性: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全面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以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3.精准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和病情状况容易发生变化,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精准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4.协同性:急危重症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救治任务,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特点急危重症护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急救技能: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本技能,以及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等。

2.重视团队协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工作。

急危重症护理学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要求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起高效的沟通与配合机制。

3.全面评估患者状况: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综合评估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4.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急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在面对紧急情况和疾病折磨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与适于急诊医学及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我国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涵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主要研究包括急诊和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可追朔到19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实践。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在救护伤病员的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点。

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雏形。

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

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伤员。

二战以后护士短缺,迫使人们将术后患者集中在术后恢复病房救治,明显的救治效果使得到1960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北欧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而将其集中辅以“铁肺”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此后,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笔记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笔记

急危重症护理学笔记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涉及到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全面护理和管理。

在这个领域中,护士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状况。

以下是一些关于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笔记:
1. 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急危重症护理是指对生命垂危、病情危急的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和治疗。

这包括对心脏骤停、严重创伤、中毒、严重感染等病情的护理。

2. 急危重症护理的原则,在护理急危重症患者时,护士需要遵循快速、准确的评估和干预原则,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3. 急危重症护理的技能,护士需要掌握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一系列急救技能,以及对各种急症情况的处理方法。

4. 急危重症护理的团队合作,在护理急危重症患者时,护士需要与医生、呼吸治疗师、药剂师等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
和实施全面的护理方案。

5. 急危重症护理的心理护理,除了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干预,护
士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度
过难关。

总之,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护理学科,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护理经验,以应对各种急危
重症情况。

希望这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治疗。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危重病人的监护和护理技术等。

以下是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急危重症的概念和分类:1.急危重症的定义:急危重症是指在短时间内进展迅速、威胁生命的疾病状态。

2.急危重症的分类:按疾病类型可分为心血管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急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急危重症、感染性急危重症等。

二、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技术:1.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2.呼吸功能监测:包括呼吸频率、呼吸音、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3.血液监测: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液PH值、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4.心电监测:包括心电图的监测和解读,监测心率、心律、ST段变化等指标。

5.胸部X线片和CT扫描:用于评估肺部状况、气胸、肺水肿等。

三、急危重症疾病的护理和治疗:1.心肺复苏:包括良好的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包括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

2.疼痛管理:及时评估和缓解疼痛,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并监测疗效。

3.气道管理: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使用人工气道和呼吸机辅助呼吸。

4.感染控制: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包括手卫生、使用无菌操作等。

5.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包括口服、肠内或静脉给药。

四、危重病人的药物治疗和药物监测:1.抗生素治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菌株进行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2.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结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扩血管药、补液药等。

3.药物监测:监测重要的药物浓度,如抗生素、镇痛药和肌松药物等。

五、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精神支持:1.提供情感支持:积极沟通,关心患者的情感需求,减轻焦虑和抑郁感。

2.预防和管理患者的焦虑和疼痛:提供适当的镇静和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

4、ICU:由受到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利用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急救措施对各种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5、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6、急诊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与对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使患者因为恰当的原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亦称分流。

7、心脏骤停SCA: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8、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9、多发性创伤:简称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受到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者。

1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是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以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例特点。

11、中暑:又称急性热致疾病,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2、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劳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对称性和阵发性疼痛,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医学护理的一个专业领域,研究重症病人的预防、救治和护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疾病特点、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

疾病特点急危重症疾病包括心源性休克、呼吸系统衰竭、严重感染、危象、各种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这些病症具有急性、危重和多系统受损的特点。

在这些疾病中,多器官功能紊乱是导致机体死亡的主要原因。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有效地监测和评估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治疗方法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还包括疾病治疗方法。

目前,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措施主要包括镇静、肌松、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支持、液体管理和营养支持等。

在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急危重症护理学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还需要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护理措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还包括各种疾病的护理措施。

急危重症病人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感染控制、血糖控制、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床位护理、营养支持等多个方面。

在护理过程中,急危重症护理学需要充分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提高护理效果。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个涉及广泛的专业领域。

在疾病特点、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等多个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急危重症护理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并为患者的救治和康复贡献更大的力量。

急危重症护理学在临床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急危重症疾病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急危重症护理学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以全面提供保障和支持。

急危重症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急危重症护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疾病的出现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也可能会对病人的情绪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护理学,急危重症名解,名词解释.doc.

护理学,急危重症名解,名词解释.doc.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4急诊科是急诊急救、重大灾害事件救护的重要场所,必须实行24小时连续接诊及首诊负责制,建立急救绿色通道,相关科室值班人员接到急诊会诊请求后应与10分钟内到达会诊地点,急危重症患者应在5分钟内得到处置。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优化工作流程、加强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保障急诊患者安全等,是急诊科管理的主要内容。

5急诊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和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使患者因为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亦称分流。

从临床狭义的角度来看,急诊分诊是急诊护士根据患者的主诉及主要症状与体征,对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判断,安排救治顺序与分配专科就诊的一项技术。

从广义上说急诊分诊实在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是最大数量的患者获得及时有效救治的决策过程。

6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7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8心肺复苏: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9脑复苏:是心肺功能恢复后,主要针对保护和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其目的是在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加强对脑细胞损伤的防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此过程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10 创伤:广义的创伤,也称为损伤,是指人体受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致伤因素作用后所出现的组织结构的破坏和(或)功能障碍。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使其具备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和技巧。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是提高护理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对急危重症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和护理技术的熟练掌握。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救治患者。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护理人员在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需要与医生、家属和其他护理人员进行紧密的沟通和协作。

他们需要清晰地传达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以便各方能够共同制定和执行护理方案。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还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在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护理人员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并做出相应的护理决策。

他们需要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如呼吸停止、心跳骤停等,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还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工作强度大、压力高,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护理质量。

他们需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是提高护理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认识和护理能力,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与适于急诊医学及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我国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涵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主要研究包括急诊和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可追朔到19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实践。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在救护伤病员的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点。

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雏形。

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

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伤员。

二战以后护士短缺,迫使人们将术后患者集中在术后恢复病房救治,明显的救治效果使得到1960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北欧发生了脊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而将其集中辅以“铁肺” 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此后,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

美国巴尔的摩德莫医院麻醉科医生Peter Safar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为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到60年代末,大部分美国医院至少有一个ICU。

此时,随着电子仪器设备的发展,急救护理也进入了有抢救设备配合的新阶段。

心电示波、电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的应用,使急救护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得到相应发展。

70年代中期,在国际红十字会参与下,在西德召开了医疗会议,提出了急救事业国际化、国际互助和标准化的方针,要求急救车装备必要的仪器,国际上统一紧急呼救电话号码及交流急救经验等。

可以说,急危重症护理起源于19世纪中期,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急危重症护理学是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的建立,于近30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

1970年美国危重症医学会组建;1972年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23个专业学科;1983年危重症医学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

到20世纪90年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拓展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救治、灾害医学等多项内容。

这些都预示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作为边缘或跨学科专业的强大生命力。

与之相呼应,急危重症护理学也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美国急诊护士、危重病护士学会相继成立,在培训急诊护士(emergency nurse)和危重症护士(critical care nurse)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些护士活跃在医院内外包括急诊科、各类重症监护病房、心导管室、术后恢复室,甚至是社区、门诊手术中心等岗位。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实践早期,并没有专门的急诊、急救和危重症护理学概念,急诊只是医院的一个部门。

直到1980~1983年卫生部先后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的文件后,北京、上海等地才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急救中心,促进了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开始了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初级阶段。

同期,我国危重症护理也只是将危重患者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急救室,以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将外科手术后患者先送到术后复苏室,清醒后再转入病房。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各地才相继成立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

北京协和医院在1982年设立了第一张ICU病床,1984年正式成立了作为独立专科的综合性ICU。

1989年,卫生部将医院建立急诊科和ICU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条件之一,明确了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在医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目前,各级医院已普遍设立了急诊科或急救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开通“绿色生命通道”,以急救中心及急救站为主体的院前急救网络也已成立,试图以较短的反应时间,提供优质院前急救服务。

全国各城市普遍设立了“ 120”急救专线电话,部分地区开始试行医疗急救电话“120”、公安报警电话“ 110”、火警电话“119”以及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 等系统的联动机制,一些发达城市还积极探索海、陆、空立体救援新模式,全国整体急救医疗网络在不断完善中。

此外,危重患者救护水平得到较大发展,ICU的规模、精密的监护治疗仪器的配置质量、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护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成为一个国家、一所医院急救医疗水平的主要标准。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后,国家又投入巨资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体系,急诊医学与急危重症护理学在应对大型灾害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国外相比,我国急危重症医学及护理学成为独立学科较晚,但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救治乃至灾害救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药的作用。

1983年,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1985年,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

此后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及灾害医学分会相继成立,中华护理学会也分别成立了门急诊护理和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

1988年,第二军医大学开设了国内第一门《急救护理学》课程。

此后,国家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中华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中心设立了多个培训基地并多次举办了急危重症护理学习班,培训了大量急危重症护理人员,特别是急危重症护理理论不单纯局限于人的生理要求,而是着眼于人的整体生理、心理、病理、社会、精神要求,将现代急危重症护理观、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由医院内延伸到现场、扩展到社会,更是一大进步。

第二节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其资质认证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深入发展,就要做好人才培训及其资质认证工作,这也是发展急危重症护理护理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一)国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急诊护士和危重症护士的培训工作,认为急危重症护理人员除了需要正规教育外,还要经过若干年实践磨练和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才能逐渐成熟并充当技术骨干力量。

为此,美国急诊护士和危重症护士学会开设了大量的急诊及危重症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可供在职护士选择。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开始后,部分医院通过对护士的进行短期培训,使之成为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专家。

此外,许多大学还专门开设了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研究生项目。

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兼有专科证书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两种形式。

日本急救医学会护理分会则在1981年制定了急救护理专家的教育课程和实践技能标准,急救护理专家的教育主要在日本护理学会的研修学校中实施。

各国培训内容也不尽相同。

例如,美国急诊专科护士证书课程一般包括急诊突发事件的评估及确定优先事项、对医疗和心理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及救生干预、创伤护理核心课程、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儿科急诊护理课程、急诊护理程序等。

日本急救护理专家教育主要是进行能力培养,包括抢救技术能力、准确地进行病情分类、调整治疗的顺序、把握患者及家属需求并给予援助。

教育课程包括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有抢救、分诊和应急沟通技能。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士培训我国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步受到重视。

目前《急救护理学》已是各高校护理专业必修科目,适合于在职护士的各类继续教育项目,也较为丰富。

随着我国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专科护士培训又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培训形式。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中明确指出:要在2005~2010年,分步骤在急诊急救、重症监护等重点临床领域开展急诊和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

在此思想指引下,我国安徽、江苏、上海、北京等许多地区尝试开展了急诊和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工作。

国内对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主要以在职教育为主,安排急诊和危重症抢救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

理论教学内容涉及急诊和急救、危重症监护的所有内容、学科发展与专科护士发展趋势、循证护理、护理科研、护理教育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

专科理论包括重症监护、急救创伤、各种危象、昏迷、中毒等急救最新进展。

采取理论讲座、病例分析、操作示范、临床实践等多种形式授课。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一)国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很多发达国家对急诊和危重症护士已实行资质认证(certification)制度,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专科护士。

如在美国,成为急诊护士的条件包括:①具有护理学士学位。

②取得注册护士资格。

③有急诊护理工作经历。

④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的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认证考试。

日本在1995年正式开始进行急诊护理专家的资质认证。

英国、瑞典、奥地利、丹麦等国家对急救和危重症护士的资质认证也有各自的要求,待遇也优于普通护士。

为了保证护理工作质量,这些国家还对证书的有效期做了具体规定。

如美国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5年,在此期间必须要争取继续教育学分来保持执照的有效性,否则执照会被取消或被迫重新参加资格考试。

日本护理学会及临床护理专家、专科护士鉴定部门规定:临床护理专家、专科护士每5 年必须重新进行1次资格审查。

审查条件包括:实践(工作)时间、科研成绩、专科新知识学习情况。

这种非终身制的资格审查机制导致了高级护理人员的危机感,促进其自身知识的进一步更新完善,推动临床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向更高方向发展。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我国的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资质认证尚处在尝试阶段,没有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

2006年在上海市护理学会牵头下,上海市开始进行急诊及危重症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对全上海各级医院在急诊科或ICU工作2年以上的注册护士,分期分批进行包括最新专科理论学习、医院实训基地临床实践在内的培训,考核合格发放适任证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