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过关检测(一)-(四)

小说专题过关检测(一)-(四)
小说专题过关检测(一)-(四)

小说专题过关检测(一)中国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四季平安

杨帮立

这么大的雪,小杨不会来了吧。

一场雪封实了白露河两岸。白露河在这儿打了一个大深弯,河堤似鸟儿的双翼,大娘住在东边的翼尖上。现在,在大娘的眼里,这鸟儿是一只巨大的白天鹅,在白茫茫的天地间扇动着翅膀。

小杨是她的帮扶责任人。他初来的时候,老太太生病躺在床上,一只干瘦炸毛的猫,在窗台上饿得有气无力地叫着。搂柴生火、舀水做饭,土灶被他烧得红红火火。这孩子说他,家住在这白露河上边十几里的南河湾,爹妈都在家里种着地。大娘喝完稀粥,问起南河湾一个远门亲戚,小杨还真认得。

小杨说,大娘啊,现在政策好啊,没自来水,政府给你接;有病了,政府给你治;没钱花了,政府有低保,你这种情况,明个给你申请个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我都知道,我老了,不能干了,让我上敬老院,我舍不得这鸡鸭猫狗小菜园老果树,我身边少的是人啊。不是有我吗,明天啊我陪大娘去县城看病去。临走时,小杨要和大娘合个影,大娘死活不依,脸朝床里,怎么劝都不扭过来。大娘说,回去问问你爹妈,咱这白露河边可是有规矩的,像我这样不阴不阳的人,是不兴跟人照相的,会吸别人阳寿的。小杨说,我年轻力壮的,我不怕你吸我阳寿。你是好人,我更不能跟你照相。小杨被逼得没办法,才说,单位有要求,不跟你合个影,传工作群里,会挨批评的。大娘这才下了床,洗洗脸,把花白的头发往耳根捋了捋,坐下来。小杨站在她后面,把手机伸到前面,说大娘的气色好着呢。大娘笑了,小杨笑了。

从县医院回来,用大娘自己的话说,前一阵子是自己吓自己,本没得什么该死的病,还没到阎王爷收她的时候,腿弯也有劲了,腰板也直了,手也灵活了。每逢周六扶贫日,小杨都会过来,陪她拔拔草,挖挖地,种种菜,小菜园红是红,紫是紫,青是青,绿是绿,小鸭在池塘里扎猛子,小鸡振膀子能飞上树。小杨用生了锈的镰刀,把宅前屋后的杂草割得光光的,偏偏留下几丛野花来,剪下老枝,留下新头,花开得又大又旺。

来一次,把院子打扫一遍,从河边挑来黄沙,把院子铺得平平坦坦。八月十五,小杨送来了一大盒子月饼,说是女朋友从大城市里寄来的,一共两盒,送给他爹妈一盒,带来这一盒。

元旦前,小杨匆匆忙忙来说,大娘,我这段时间有点小事,顾不上来了,有事给我打电话哦。小杨给大娘买了个老年手机,教会了大娘一个动作,摁住键盘上的“1”不松,小杨的手机被拨通了,铃声愉快地响了起来。只顾学手机充电接听拨打电话了,还没问小杨啥事,小杨走得没影了,大娘撵到村部也没追上,这孩子太急了。驻村的工作队员嘻嘻哈哈地告诉她,能不急吗,小杨要接他女朋友回来结婚了。

总得给他们做点啥。大娘有了心事,老不中用了,做点啥呢?大娘想起她年轻时的一件老活计来。她在老木箱子里扒出了牛皮纸包,打开纸包,呈现出五彩丝线来。拿出几根针,穿上不同颜色的丝线,心,渐渐向记忆打开;手,渐渐灵巧起来;脸,渐渐泛起了喜色。她要把春天的草绿,夏天的花红,秋天的天蓝,冬天的雪白,一针一线地绣出来。小杨来时,她总悄悄地把活计藏起来,她守着她的秘密,心里是满满的温暖。

小杨说今天来给她送对联。这么深的雪,可能过不来了。天晴了,白露河滩里,跳荡着各式各样的光,晃着大娘的眼睛。一转眼,敞开着羽绒服,脸上淌着热汗,头上冒着热气的小杨站在了她面前。小杨让大娘到厨房里烧水打面浆。他开始揭掉旧春联,刮擦干净门堂门框,等大娘把热腾的面浆端来,小杨先找出一张横联贴在了门上方。扯端正拍平实了:四季平安。

四季平安。大娘念叨出声来,小杨一愣,从高凳子上跳下来:大娘,你不是不识字吗?大娘从屋里端出一簸箩花花绿绿的物件来:小孩的花顶帽、红肚兜、凤头单鞋、虎头棉靴……每件上面都绣着“四——季——平——安”!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了小杨在大雪天里为大娘贴春联的故事,插叙了小杨帮扶大娘的往事,如烧饭,陪大娘看病,送月饼、手机等构思巧妙。

B.小说细节刻画传神。如大娘先不愿照相,后又下床、洗脸、捋头发,表现了大娘焦虑、自卑、迷信,但体谅别人、爱美的微妙心理。

C.小说将平常生活小事写得曲折有致。如先写小杨忙,说“有点小事”,后交代他要

结婚了;先认为小杨不会来了,后又“站在了她面前”。

D.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如第二段运用比喻、想象的手法描写白露河的美丽雪景,表现了大娘等待小杨前来时愉悦的心情。

解析:选B“表现了大娘焦虑……爱美的微妙心理”错误,“焦虑”和“爱美”属于无中生有。

2.小杨帮扶前后,大娘发生哪些变化?小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步是审题,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小杨帮扶前后,大娘发生哪些变化”,二是“小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二步是根据题目要求,回到原文,找出与关键词“小杨帮扶前后”相关的语段,并分析“大娘发生哪些变化”“小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三步,概括归纳,形成答案要点。具体作答时,需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而分析变化的作用,实际就是情节作用题,可以从塑造人物、情节发展、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1)变化:①帮扶前,大娘生病躺在床上,家里没有生机;孤独悲观,认为自己行将就木,是不阴不阳的人;②帮扶后,大娘知晓自己没有病,身体健康,忙老活计,精神充实、开朗。

(2)作用:①前后变化形成对比,表明帮扶卓有成效;②侧面烘托了小杨工作细致、用心,把帮扶对象当亲人的美好形象;③突出主旨,肯定政府的扶贫政策,说明扶贫要深入被帮扶者的心灵。

3.小说结尾一段极其精妙,请结合全文从情节结构和思想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结尾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型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对于结尾段落的作用,内容上,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结构上,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已经指明了方向就是从情节结构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解答作用。所以从情节的角度考虑,结尾用设问,借小杨之口问,用大娘做物件的行动来回答,揭示“秘密”,使故事情节完整,逻辑严密。而从情感的角度考虑,大娘用小孩子使用的物件,寄寓“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表明大娘对小杨婚姻的深情祝福,使小说情调温馨浪漫,情感饱满,含蓄蕴藉。

参考答案:①借小杨之口设问,用大娘端物件的行动来回答,揭示“秘密”,使故事情节完整,逻辑严密。②用小孩子使用的物件,寄寓“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表明大娘对小杨婚姻的深情祝福,使小说情调温馨浪漫,情感饱满,含蓄蕴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回门

沈字

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嫁到其他村的姑娘必须要在夫家三个月后,独自回门,并将路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送给父母,以示孝道。

三天后夫家再来人接回去。

而明儿正好就是王庄的姑娘,人生得水灵,心善又爱笑,眼见明儿嫁到赵庄已经两个多月了,离回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村里的人都不免为她着急起来。

村里人都说“明儿是个好姑娘”,大人小孩都喜欢她,明儿的夫家是打鱼的,丈夫负责打鱼,明儿就负责卖鱼,明儿总是坐在竹凳上,身旁放着杆秤,但是明儿的手其实就是杆秤。

村东头打柴的大强来买鱼,高声说道:“明儿,来两条大鱼嘞!”

明儿笑了,从篮子里摸出两条大鲫鱼,用手掂量了下,朗声道:“两斤三两,十块一斤,一共二十三块,不信你可以上秤!”

“哪能不信呢!”大强哥笑道。

“我还有两个鱼头呢!你也带回去吧,也不好卖,你烧个鱼头汤给嫂子好好补补,生个大胖小子。”明儿一边说一边利索地拿袋子套起来。大强哥付了钱,笑着走了,临走之前,他告诉明儿从赵庄到王庄,走村口南边的路最好,路近又平坦,走路很快就到了。

可是,明儿的手也有不灵的时候,隔壁赵大娘一个人在家,就爱吃鱼,这不,今儿又来

买鱼了。

“明儿,给我来条鱼!中午红烧着来吃!”

明儿拿了条大鱼,用手掂了掂了,道:“就这条吧!六两!”

赵大娘心实,还是用秤称了下:“傻丫头,哪能次次都信你的手!瞧,这鱼都快七两半了,今儿,你的手不灵了。”

明儿也笑了:“一共六块!”

赵大娘愣了一下,嘴里念念有词,说:“算错了,不是这个数哩!”

“没错,鱼价跌了!”明儿嫣然一笑,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你这丫头,拗不过你!”赵大娘乐呵呵的,又和明儿拉起家常来:“这村南口靠小溪边的路石子多,不好走,昨天我去那儿散步,一路都磕磕绊绊的。你走那边小心点……”

明儿也特别喜欢小孩,每次有孩子来,都要给几个水果糖,瞧!小二狗又来了:“明儿,我和你说哦!今天我去村南边的小溪边,发现那儿有很多漂亮的花,就像姐姐一样漂亮!赶明儿我来送给你!”

明儿笑道:“好!姐姐可喜欢漂亮的花了!”说着,又拿出几个糖果。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晃就到明儿回门的日子了,明儿刚踏出家门,守在她家门前的小孩便奔走相告。

“明儿姐出来啦……”她站得笔直,面带甜甜的微笑,一步一步走得很慢,走了很久……

从赵庄到王庄一路上都站了很多人,他们都对着她笑,不断提醒着她:“明儿,前边有石头,小心些!”

“明儿,当心路边的草头!”

“明儿……”明儿走着走着,离王庄越来越近了。

到小溪边时,小二狗捧着一束美丽的花,从草丛里跑出来,笑着说:“明儿姐,送给你!”

就这样,明儿顺利走回了王庄,将漂亮的花送给了父母,完成了回门仪式。

其实,明儿,她是个盲姑娘。

但她说,她眼中的世界很美!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回门的日子越来越近,村里人都替明儿着急,主要是她不能独立回门,因为她是位盲姑娘。

B.明儿的手就是秤,掂一下就能精准报出鱼的重量,但也有不灵的时候,给赵大娘拿鱼时就估少秤。

C.小说围绕明儿回门这一事件展开情节,运用点面结合手法塑造村民的群像,为她顺利回门作铺垫。

D.小说运用白描手法,讲述了一个温馨和谐的乡村故事;语言朴实而鲜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析:选B“明儿的手就是秤,掂一下就能精准报出鱼的重量,但也有不灵的时候,给赵大娘拿鱼时就估少秤”错误,选项曲解文意,从文中来看,明儿其实是有意让利于赵大娘的,为此她也赢得了好人缘。

5.小说开头写“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开头写‘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分析句段的作用,然后结合该句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作答。文章开头说“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结合后面的句子可知,这一“习俗”就是“嫁到其他村的姑娘必须要在夫家三个月后,独自回门,并将路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送给父母,以示孝道”,这个习俗就是“回门”,这就照应了标题“回门”,且引出下文明儿出嫁后回门这一情节,“独自回门”引出下文村人的担心和帮助,“最美的东西”引出下文小二狗送给明儿的鲜花,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开头所写习俗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增添乡土气息,且作者以“奇怪”一词形容“习俗”,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呼应标题,引出下文明儿新婚回门;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为小说增添独特的乡土气息;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奇怪的习俗”设置悬念,勾起阅读欲望。

6.明儿为什么说“她眼中的世界很美”?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明儿为什么说‘她眼中的世界很美’?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结合文本理解“眼中的世界”指的是什么,“很美”又是指什么。从文中来看,明儿眼中的世界是指她生活的村庄,而这美源自村人对她的帮助和关爱,如赵大娘、小二狗、打柴的大强等;明儿之所以能感受到这些美,离不开她的善良,如她送鱼头给大强,卖鱼给赵大娘估少秤,给小二狗等孩子糖果;明儿能感受到世界的美还离不开她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明儿眼中的世界的美好源自她美好、善良的心灵,她眼中的世界都是美好的;②明儿诚心对待别人收获了众人对她的喜爱和帮助,村里男女老少都关爱帮助她,让她感受到世界的美好;③明儿眼中的世界之所以美好,还因为她乐观开朗,总以微笑对待别人,对待生活,她笑着拿鱼,笑着说话,笑着走回门的路。

小说专题过关检测(二)中国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东家

秦悦

东家不像个东家。

一脸疲倦,从粥厂踱回,一碗稀粥,一个黑不溜秋的馒头,吃完,倒杯酒,滋——滋——,那个香甜,那个美妙,仿佛困顿瞬间灰飞烟灭。

东家,富甲一方,闻名遐迩,善饮,常饮康百万酒。

以前,与一帮文人雅士聚,东家说“吴酒一杯春竹叶”“李白斗酒诗百篇”“劝君更尽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还说怀素醉酒书《自叙帖》,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醉而行云流水挥洒经典。

饥馑,可怕的饥馑来了。东家没了闲情逸致,诗情画意,有的,是雄心,打败饥馑这只魔鬼的万丈豪情。

但,每晚饭后东家的一杯酒,雷打不动。听着东家的陶醉声,下人们大咽口水,心中,一股温暖在奔腾:灾荒,不怕,马上会过去。好日子,不远了!

酒中乾坤大。东家躺下,片刻,沉沉进入了梦乡。

次日,醒来,东家袖手,低头,沉思,慢慢地踱向粥厂,若不是那身半新不旧的长衫,咋看咋像个饥民。

大灾之年,一碗稀粥,对于饥肠辘辘的灾民,就是美味佳肴;一碗稀粥,能救活生命垂危的饥民,胜过琼浆玉露。东家思绪如烟,摇曳,飘逸。

多少天来,没饿死一人。东家心中满是欣慰灿烂。

东家的粥厂,最大,最红火。

消息长了翅膀,早飞向四面八方。路上,络绎不绝的灾民蹒跚而来。因饿,他们走得比蚂蚁还慢,还缓,摇摇晃晃,像风中瑟瑟发抖的枯叶。

每天,东家的粥厂,热气腾腾,芳香四溢,与饥馑、与死亡顽强而热烈地叫板。

可是,这段时间,管家却形容枯槁,时不时,陷入沉思,长吁短叹。随着时间的推移,

管家的忧郁,更重了,更浓了,有时,喃喃自语,没人听清,也顾不上听。其实,他心中有一股火,左冲右突,差点憋不住,想喷发出来,但最终,还是压了下去。

当如血的夕阳又一次不堪重负轰然坠落地平线,东家慢慢地踱回去,吃饭,然后,品酒。管家进来,慌慌张张,吞吞吐吐,唠唠叨叨。东家听明白了,听明白了的东家,很淡泊,很平静,如一池水,水波不兴。

东家神色凝重,一字一板,掷地有声。那是,海一样的胸襟,山一样的气度!管家哑了,默默退出,可是,眼前晃动的,是东家消瘦的脸颊,单薄的身材。瘦而高的东家,如一节长长的竹竿,硬硬地重重地抽打在管家的心上。

失血苍白的日子,让人麻木。没有人清楚,日子的车轮沉重而缓慢地转了多少圈。

始终,管家的心,五味杂陈,潮潮的,热热的。有时,他忧心忡忡,愁肠百结;有时,他无怨无悔,悲壮慷慨。

小麦,珍珠似的小麦,运来了一车又一车。

玉米,金粒一样的玉米,运来了一车又一车。

还有,高粱,大豆,红薯……

都说,东家有个聚宝盆,从盆里取粮,永远也取不完……

粥厂,可爱的粥厂,在多灾多难中,擎起了一面鲜艳的生命之旗。成千上万的灾民,幸运地活了下来。

在望眼欲穿中,大雨终于来了。欢快的雨水,急不可耐地扑向龟裂的大地。无数声音呐喊:老天爷!老天爷!此时的东家,青枝绿叶,绽放出久违的喜悦和激动。

“牲口卖了,地卖了,首饰卖了,房契卖了,铺子卖了……”管家再也忍不住了,压抑长久的秘密,呼啸而出,砸得饥民个个像木桩,呆呆的。

饥民跪倒一大片,向东家叩首,泪水雨水交织在一起。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心声……

一个个秘密,争先恐后从他嘴里蹦出,再也拦不住,挡不住。

天旱时,东家停了酒的酿造;已酿成的,运往外省,换成了大量的粮食。那时,有官商找上门,让东家造酒,负责销售,说饥荒时没人造,造,可获暴利。东家怒发冲冠,严词拒绝,叹息,谁能做如此暴殄天物泯灭良心的事?!

说着,说着,管家成了泪人儿,哽咽不已。

泣不成声的管家再也讲不出那个藏在心里差点发酵的秘密:东家饮的,不是自制的酒,而是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东家从粥厂回来后,一碗稀粥,一个馒头,吃完,“滋——滋——”喝酒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B.文中写东家的粥厂“与饥馑、与死亡顽强而热烈地叫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当时粥厂红红火火的经营状态。

C.文中写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红薯等一车车运来,表现了东家实力雄厚,灾难到来时能够从容应对,突出东家形象的高大。

D.文章恰当运用神态、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方式,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形象地刻画了东家这一人物形象,主题鲜明。

解析:选D A项,“悠闲自在”理解不是十分准确,这一细节描写,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东家的悠闲自在,而更多表现出的是他希望以自己的行为让大家相信灾荒很快就会过去,坚定对生活的信心。B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当时粥厂红红火火的经营状态”分析不当,当时粥厂为了救济灾民,压力很大。C项,“表现了东家实力雄厚,灾难到来时能够从容应对”分析不当,由原文“牲口卖了,地卖了,首饰卖了,房契卖了,铺子卖了……”可知,东家是拿出了全部的家当来应对饥荒,他应对得并不从容,这样写也不是为了表现他实力雄厚。

2.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管家,请简要概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在小说中经常考查,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此题注意从情节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①从情节上看,作者不直接写东家的所作所为,而是由管家之口来交代重要情节,这样安排也使小说情节更曲折,更有艺术感染力。写管家一出场,就被秘密折磨着,这就为小说设置了悬念,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写了管家对东家的关心、忠诚,对东家的善举的忧心和感动,对管家着墨较多,其实是为了衬托出东

家形象的高大。

3.文章结尾揭示“东家饮的,不是自制的酒,而是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答出“急转直下”的结尾方式,然后从内容上、结构上、人物形象上和主旨上分析作用。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在结尾交代东家饮的不是酒而是水,消除了读者在灾难年月东家还每天饮酒的疑惑。②结构上,照应了前文东家饮酒的内容,同时也使情节突转,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人物形象上,东家每天饮酒,让处于灾难中的人们内心变得安宁,而结尾揭示出他饮的不是酒而是水,这就展示出东家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东家这一人物形象得到更充分的展现。④主旨上,结尾这样安排,深化主旨,进一步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崇高人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

于博

一碗高粱米,磨得有些破碎,里面夹杂着糠皮儿。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只有马槽上的马灯有些明亮。四周很静,狗叫的声都没有,只有马吃夜草的咔咔声。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

这碗高粱米是枣红马的夜宵。枣红马怀了驹,但日渐消瘦。生产队长就叫饲养员每天夜里给枣红马加一碗高粱米,补身子。德才就是队里的饲养员,这活自然就落到了德才身上。

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子给吐出来。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让老婆喝上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

德才剥削了枣红马几碗高粱米呢,不知道,但德才媳妇自从喝上了那晚的高粱米粥,浮肿慢慢消了,也不吐了。德才很高兴,看着枣红马,他的心却有点发酸。

枣红马要生产了,德才媳妇的肚子也拧劲儿地疼上了。生产队的大院里围了一帮人,德

才家也围了一帮人。

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

枣红马产驹却不那么痛快。好半天,马驹生下来了,枣红马却意外的死了。队长心疼得直叫,说枣红马是因为缺营养,后悔高粱米加少了。

德才喘着气跑到生产队时,正好听到队长这句话。他心一蹦,脸色就跟枣红马的毛一样。他低着头,看着枣红马的尸体,手心里出了一堆汗。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

队长说,这是两匹马的命。母马死了,小马驹还能活吗?可也怪,从那天起,家家轮班给小马驹喂饭米汤,小马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产队长叹了口气,吩咐人给枣红马扒皮。忙了小半天,一块块马肉被分到了各家。

德才拎着一斤多的马肉摇晃着回到家,媳妇乐了,说枣红马是可惜了,但好歹能吃上一顿马肉馅的饺子。说完,拿刀就去剁肉。倚在门框上的德才呼地抢过菜板子上的马肉跑出了门。媳妇当时愣住了,撵出去。德才跑得飞快。他出了屯子,在东山湾把马肉埋了。

不知什么时候,媳妇已经站在德才身后,抹着眼泪,她不明白德才为啥这么做。德才眼珠子有些发红,回过身狠狠说一句话:你想吃肉?你早就把马肉吃了,你吃了一匹马,一匹枣红马!

德才媳妇看着德才,有些害怕。结婚两年了,没见到老实巴交的德才这般吓人。嘴张了两下,想问问这话是从哪说起呢,但没有说出来。

德才在马坟旁边坐了好长时间,太阳落山了才往回走。屯子里到处弥漫着马肉的香气。德才媳妇吸了吸鼻子,眼睛有些湿润……

小马驹长大了,又成了一匹枣红马。德才也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车把式。

这年,他领着队里的三挂马车去山里倒套子,就是从小兴安岭上把木头运下来,再拉回屯子。下山时,枣红马不知什么原因受惊了,突然狂奔起来。跟着德才的掌包的,就是赶车的副手刘二急忙跳下车。德才拼命地拽着枣红马,刘二大喊,叫德才赶紧撒手,不然被卷到车底下或者挤到树上,德才肯定得成为馅饼。德才没有理会刘二破嘶拉声的喊叫,他使劲儿地一边拖住枣红马,一边喊叫着。德才说他要撒手,枣红马就成了馅饼。

结果,德才被挤到一棵粗大的松树上,成了馅饼。马车卡在树上,枣红马仰脖嘶叫一声,前蹄抬起,然后落下,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

马坟旁,多了一块新坟。德才媳妇跪到坟前烧纸,眼睛瞪得老大,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人们奇怪,不是因为德才媳妇没哭,而是坟头有一碗新磨的高粱米……

德才的儿子长大了,考到省城师范大学,学的是画画。毕业那年,德才的儿子画了一幅画,老师推荐他参加省里的美术比赛,说一准能获奖。交作品时,老师却找不到他了。

德才的儿子这时已经坐着火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二佐村。

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

(选自2018年8月《海燕》,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半部分将怀孕的德才媳妇与枣红马对照着写,表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B.德才偷了枣红马的夜宵,但他觉得枣红马会挺过去;听到队长的话以后,他明白是自己造成了马的死,内心愧疚至极。

C.德才因救小枣红马而死,德才媳妇明白他是为了报答枣红马的恩情而死,所以用一碗新磨的高粱米来告诉枣红马。

D.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德才偷高粱米写起,又介绍了媳妇与枣红马的现状,一步步讲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的故事。

解析:选D D项,“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表述错误,文章叙述方式以顺序为主,也有插叙部分,如原文为插叙,介绍德才家中情况和偷米原因。

5.小说结尾写德才儿子在坟前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生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来作答。这篇小说写的是枣

红马和一家两代人的故事,小说结尾写的是第二代人——德才的儿子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父亲的坟前和枣红马的坟前,以特殊的方式表达了给予自己生命的两个“人”——父亲和枣红马的感恩之情,完成了生命感恩的回报。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与标题“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合拍,儿子画中的枣红马就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亲和因缺少营养生产后死去的枣红马。从情节结构上看,这段内容使文章情节丰富,内容充实,前文写德才与马的关系,德才愧对枣红马;结尾延伸到儿子与马的关系,儿子感激枣红马;写到了父子两代人,时间跨度长。从文章主旨意义上看,德才的言传身教已让儿子明白做人的道理,知恩图报的思想从父亲延续到儿子,美好的精神品质代代相传,这样安排能深化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①表现德才儿子对枣红马的纪念,照应题目;②由德才与马的关系延伸到儿子与马的关系,情节更加丰富;③表现知恩图报思想的传承,深化主旨。

6.请简要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浓厚;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各种修辞的使用。本文写农村旧事,是一篇具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方言口语的运用,符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地域色彩,如“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倒套子”等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与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词的运用等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如开头段“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这里“死死地盯着”“咽了一口唾沫”“瞅”“咬牙”“慌乱地倒”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德才的矛盾心理。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语言生动形象,如“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

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把“枣红马”比喻成“犯了错误的孩子”,使马通了人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参考答案:①语言朴素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与小说真挚自然的情感相得益彰。如“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尿性”“倒套子”等具有方言特点的口语,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②语言细腻生动,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开头“死死地盯着”“咽了一口唾沫”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德才的矛盾与紧张。

小说专题过关检测(三)中国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沈从文

有这样事情发生,就是桑溪荡里住,绰号大牛伯的那个人,前一天居然在荞麦田里,同他的耕牛为一点小事生气,用木榔槌打了那耕牛后脚下。这耕牛在平时是仿佛他那儿子一样,纵是骂,在骂中还不少爱抚的。

但是脾气一来不能节制自己,随意敲了一下,不平常的事因此就发生了。牛后脚有了毛病。

大牛伯见牛不济事,就蹲到牛身下去,扳了那牛脚看。他这样温和的检查那小牛,那牛仿佛也明白了大牛伯心中已认了错,回头望到主人,似乎说,“我只一点儿不方便,过两天就会好的”。

天气实在太好了,大牛伯就仍然扛了翻犁,牵了那牛,到田中去做事。看到牛一瘸一拐的向前奔时,心中到底不能节制自己的悲悯。他只是一句话不说,仍然同牛在田中来回地走,仍然嘘嘘的督促到它转弯,仍然用鞭打牛背。但他昨天所做的事使他羞惭,“我本来愿意让你休息,全是因为下半年的生活,才不能不做事!”这种情形他不说话也被他的牛看出了的。

犁了一块田,他同那牛停顿在一个地方,释了牛背上的轭,他才说话。

他说:“我这人老了,人老了就要做蠢事,我想你玩半天,养息一会,就会好的,你说是不是?”小牛无意见可说,望着天空,头上正有一只喜鹊飞过去。

他呢,的确是有点忧愁了。他看到它那一只被木榔槌所敲打过的腿时时抽缩着,又看到

同那牛合作所犁过的田,新翻起的土壤如开花,于是为一种不敢去猜想的未来事吓呆了,“万一……?”那么,荞麦价不与自己相干了,一切皆将不与自己相干了。总之,牛一死,他什么都完了。

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牛的步伐,他心上的阴影更厚了。

吃过了中饭,他就到两里外场集上去找甲长。甲长是本地方小官,也是本地方牛医。

他先开口说话:“甲长,我牛脚出了毛病。”

甲长说:“这是脚癀,拿点药去一擦就好。”

他说:“不是癀,是搞伤了的。”

他这样接着说:

“……我恐怕那么一下太重了,今天早上这东西就对我哭,好像要我让它放工一天。你说怎样办得到?天雨是为方便我们落的。天上出日头,也是方便我们,田不在这几天耕完,我们还有什么时候?我仍然扯了它去。一个上半天我用的力气还比它多,可是它不行了,睡到草坪内,样子很苦。”

甲长答应同他到村里去看看那牛,到将要出门,别处有人送文书来了,说县里召集甲长会议,即刻就到会。

大牛伯叹了一口气,一人回了家。晚上听到牛吃草声音,大牛伯拿了灯照过好几次。

这夜里大牛伯做梦了,他梦到用四床大晒谷簟铺在坪里,晒簟上新荞堆高如小山。抓了一把褐色荞子向太阳下照,荞子在手上闪放乌金光泽。那荞子就是今年的收成。而那参预这收成的功臣——那只小牛,就站在身边,他于是向它说话,神气如对多年老友。他说:“伙计,今年我们好了。我们可以把围墙打一新的了,我们可以换一换那两扇腰门了,我们可以在坪坝栽一点葡萄了,我们……”

好梦是给人的一种嘲弄。所以到大牛伯醒来,就又点了灯到栏中去探望那“伙计”。他喊那牛作伙计,问它是不是好了一点。他看它还是那样瘸跛,噗的把灯吹熄,叹了一口气,走向房里躺在床上了。

到了平时下田的早上,大牛伯却在官路上走,因为打听得十里远近的得虎营有师傅会治牛病,特意换了一件衣,用红纸封了两百钱,到郡营寨去请牛医为家中伙计看病。

等会了面,问到情形,这师傅也一口咬定是牛癀。让他拿着药去就行。

到后大牛伯忽然想透了,明白是包封太轻了,答应了包好另酬制钱一串。这医生心一活动,不久就同大牛伯取道回桑溪了。

这名医在牛脚上扎了两针,把一些药用口嚼烂,敷到针扎处,包了杉木皮,说是过三天包好,嘱帮手拿了预许的一串白铜制钱扛到肩上,游方僧那么摇摇摆摆走了。

……

小牛居然很自然的同主人在一块未完事的田中翻土了,是四天以后的事,好天气还像是单因为牛伯的原故而保留到桑溪。他们大约再有两天就可以完事了,牛伯因为体恤到伙计的病脚,不敢吝惜自己的气力,小牛也因为顾虑到主人的原故,特别用力气只向前奔,他们一天所耕的田比别人家用帮工两倍还多。

于是乎,回到了家中,牛伯又有理由做那快乐幸福的梦了。牛伯为自己的梦也惊讶了,因为他梦到牛栏里有四只牛,有两只是花牛,生长得似乎比伙计更其体面。第二天一早起来他就走到栏边去看,且大声的告给“伙计”说:“伙计,你应当有伴才是事,我们到十二月再看吧。”

伙计想十二月还有些日子,就点点头,“好,十二月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叙写,庄稼汉大牛伯与耕牛关系的不同寻常已跃然纸上;闲话家常的口吻,既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又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B.甲长与得虎营牛医起先都一口咬定,大牛伯家耕牛的脚伤是牛癀,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耕牛的脚伤不以为意,这与大牛伯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要由“伤牛——治牛——牛愈”等情节组成。作者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流露出对他们的悲悯之情。

D.小说标题为“牛”,既指农民犁田抢种时节非常重要的耕牛,也指以大牛伯为代表的如牛一般勤劳、善良、朴实、本分的底层农民,可以称一语双关。

解析:选C“作者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解说有误,这里并不是写实手法。

2.小说中说“随意敲了一下,不平常的事因此就发生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句话在小说开篇,所以这里有暗示铺垫的作用,题目要求解说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梳理情节,可以发现主要是“伤牛——治牛——牛愈”这几个情节。所以伤牛的情节照应的是,大牛伯打伤小牛后脚,小牛受伤,影响了耕田。小说中多次写到大牛伯夜里去探视小牛,表明大牛伯担心错过抢种时节影响收成,陷入了忧愁和焦虑之中;小说也多次写到求甲长和得虎营的师傅给牛看病,表明大牛伯的担心恐惧,小牛要是病死自己就会失去生活来源,所以他不惜花费药费,几次给牛看病。

参考答案:①大牛伯不小心打伤小牛后脚,致使小牛不能正常耕地,耽误了在抢种的好时节和好天气里犁田的时间;②大牛伯揪心于如果错过了抢种的时节就会影响当年的收成,失去了平日生活的从容,陷入深深的焦虑和痛苦;③大牛伯恐惧于万一小牛病死,自己将失去生活的来源,不惜准备不菲的药费,赶到十里地外寻医求诊。

3.小说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方式来表现大牛伯对小牛的疼爱,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方式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本题要求从文中举出三处方式不同的例子,说明小说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方式来表现大牛伯对小牛的疼爱。本题非常明确,要求举心理描写的例子说明大牛伯对小牛的疼爱,先找到例子,再加以说明。具体来说有用动作暗示心理,有内心独白暗示心理,有自言自语暗示心理,有梦境暗示心理,有借作者观察角度来暗写心理描写。如“拿了灯照过好几次”,是用动作暗示心理;如“我本来愿意让你休息,全是因为下半年的生活,才不能不做事”,是大牛伯的内心独白;如“我这人老了,人老了就要做蠢事,我想你玩半天,养息一会,就会好的,你说是不是”,是大牛伯对小牛的自言自语式的谈话;如“而那参预这收成的功臣——那只小牛,就站在身边”,是大牛伯的梦境;如“他呢,的确是有点忧愁了”“总之,牛一死,他什么都完了”“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牛的步伐,他心上的阴影更

厚了”是作者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各个侧面表现大牛伯或既爱又怨或牵肠挂肚或抱愧和歉疚或急切或忧虑愁苦、悲观惊恐、焦灼加重等等的心理。

参考答案:如“就蹲到牛身下去,扳了那牛脚看”,是用动作暗示心理,表现大牛伯既爱又怨的心理。(如“拿了灯照过好几次”,是用动作暗示心理,表现大牛伯对小牛脚伤牵肠挂肚的心理。)②如“我本来愿意让你休息,全是因为下半年的生活,才不能不做事”,是大牛伯的内心独白,体现着对小牛的抱愧和歉疚。③如“我这人老了,人老了就要做蠢事,我想你玩半天,养息一会,就会好的,你说是不是”,是大牛伯对小牛的自言自语式的谈话,交织着懊悔与忧虑。④如“而那参预这收成的功臣——那只小牛,就站在身边”,是大牛伯的离奇梦境,写出大牛伯盼望小牛尽快好起来的急切心情。(如“伙计,你应当有伴才是事,我们到十二月再看吧”,是大牛伯梦醒后向小牛的喊话,表现了大牛伯想要继续平日幸福生活的愿望。)⑤如“他呢,的确是有点忧愁了”“总之,牛一死,他什么都完了”“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牛的步伐,他心上的阴影更厚了”是作者站在观察者的角度,用第三人称写大牛伯的忧虑愁苦、悲观惊恐、焦灼加重的心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①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②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

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③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④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一二一”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⑤回去的船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汇总汇编

小说阅读专题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

最新《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专题》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专题考试题 专业姓名学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元代剧作家__纪君祥___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土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____李逵负荆___》和高文秀的《双献功》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3.《单刀会》是元代杂剧作家___关汉卿____的历史剧代表作,剧中突出了关羽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并借关羽之口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 4.元代剧作家_____白朴____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又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5.元代很多杂剧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传奇小说《_____莺莺传___》,郑光祖的杂剧《____倩女离魂___》改编自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6.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___关汉卿___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 7.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 8.清初传奇创作非常繁荣,洪升的《___长生殿___》和__孔尚任_____的《桃花扇》代表了这一阶段传奇创作的最高成就 9.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包括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___紫钗记_____》。 10.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以戏曲来反映现实政治和平民生活,李玉、朱素臣等合作的_____清忠谱____是其代表作之一,剧中反映了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11、杂剧《四声猿》的作者是徐渭。 12、《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3.《桃花扇》传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表现南明历史。 14.“四大谴责小说”指《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15.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和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称为元杂“四 大爱情剧”。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汉语言文学测试题

第一阶段基础测验 本卷共分为1大题10小题,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 1[单选题,10分] 《西游记》的故事流变中孙悟空形象最早出现在:( ) A.《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B.《清平山堂话本》 C.《儒林外史》 D.《镜花缘》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暂无 2[单选题,10分] 结构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作品是:( ) A.《惊梦》 B.《儒林外史》 C.《聊斋志异》 D.《宝剑记》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暂无 3[单选题,10分] 水浒续书中最著名的当属陈忱所著的:( ) A.《清平山堂话本》 B.《儒林外史》 C.《水浒后传》 D.《辽海丹忠录》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暂无 4[单选题,10分] 《西京杂记》是古代汉族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 )。 A.洛阳 B.长安 C.西安 D.北京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暂无

5[单选题,10分] 哪部说是以义士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 ) A.《三侠五义》 B.《惊梦》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暂无 6[单选题,10分]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 ) A.吴硏人 B.李伯元 C.刘鹗 D.曾朴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暂无 7[单选题,10分] (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A.《水浒后传》 B.《三国演义》 C.《惊梦》 D.《儒林外史》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暂无 8[单选题,10分] 李开先的( )写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A.《宝剑记》 B.《水浒后传》 C.《三国演义》 D.《惊梦》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暂无 9[单选题,10分] 志怪小说,古小说的一种。志怪,记述神鬼怪异之事。盛行( )朝。 A.宋元 B.东汉 C.西汉

专题1:小说基本阅读法(如何读懂系列)

专题一:小说整体阅读训练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2.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 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 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高考选小说文本,主要以长篇节选和小小说(微型小说)为主。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小说,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初步把握小说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

2017高考小说阅读真题训练

2017高考小说阅读真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江苏卷)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考试题

《中国小说戏曲专题》 一.填空 1.最早提出小说一词的是《庄子`外物》,最初肯定小说价值,探索小说文体特征的是。 2.被鲁迅称赏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的作品是:《》。唐传奇开创“痴情女子负心汉”故事框架的作品是蒋防的《霍小玉传》。 3.今存最早话本是敦煌发现的【唐】时期话本,其进一步的繁盛在【宋元】时期。 4.被称为“七实三虚”的作品是《三国演义》,“游戏中暗传密谛”的作品是《西游记》。 5.“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的作品是《儒林外史》,借奇幻世界为“水,镜”照现实世界之“花,月”的作品是《镜花缘》。 6. 两汉杂史杂传风行一时,其中《燕丹子》被胡应麟誉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7.旧红学的代表是索隐派,主要人物为蔡元培;新红学代表是考证派,主要人物为胡适。 8.汉代百戏的著名作品是。 9.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 10.南北朝志怪作品最著名的是干宝的《搜神记》。 11.明代小说主题类型分为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四类。 12.中国戏曲理论史上系统全面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是【】。 二、单项选择 1.取经故事流变中最早出现猴行者的作品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 3、现知最早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

4、鲁迅目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纪昀讥为“一书兼有二体”的作品 是:()A:《传奇》 B:《莺莺传》 C:《子不语》 D:《聊斋志异》 5、被人称为“以公心讽世之书”的是《儒林外史》 6、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度”作品是:() A:《聊斋志异》 B:《红楼梦》 C:《儿女英雄传》 D:《林兰香》 7、《红楼梦》中“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人物是妙玉 8、堪称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的是:() A:《儒林外史》 B:《聊斋志异》 C:《老残游记》 D:《歧路灯》 9、明代写实为主的长篇小说中以魏忠贤一生劣迹为主线的是:() A:《梼扤闲评》 B:《辽海丹忠录》 C:《型世言》 D:《照世杯》 10、《西游记》最著名的评点者是:金圣叹 11.《水浒传》流传史上最著名的刊本是:金评本 12.现历史演义《三国》之后影响最大的是余劭鱼著,冯梦龙增补,蔡元放评改的:《东周列国志》 13.语言通俗具:“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琐语”特色的小说是:《金瓶梅》 14.被自称为“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的作品是;《聊斋志异》 15.被指为“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不能自己”的清小说是:《镜花缘》 16.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倡导者是:梁启超 17.清代以后《三国演义》最流行的刊本是:毛评本《三国演义》 18.《西游记》的故事流变中孙悟空形象最早出现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9.结构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作品是:《儒林外史》 20.水浒续书中最著名的当属陈忱所著的:《水浒后传》 三、多项选择 1、鲁迅小说中表现知识分子命运与悲哀的形象有:A:吕纬甫 B:魏连殳 C:涓生 E:孔乙己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旦角(注) 江岸 年轻的时候,他是闻名遐迩的人士。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黄泥湾,邀他加盟。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往外酥透了。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儿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有时候,媳妇儿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媳妇儿都埋了半年多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听儿把内情事细说根由。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后, 也算是门当户对第一流…… 媳妇儿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亲家母年轻时也是他的戏迷。亲家母来家了,和他有说不完的话。说得兴起,偶尔他也比划比划,但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让亲家母直感叹,到底是老了,老了。听了亲家母的话,他不知是忧伤还是高兴。但他每回都拼命挽留亲家母多住几天。只要过一段时间亲家母没来,他还会催儿媳回娘家去接呢。 儿媳不愿意了,和儿子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 儿子笑了笑。 儿媳又说,你爹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整天没事了哼哼唧唧的好不好,一个大老头子,男不男女不女的,算什么呀! 儿子不笑了,叹了一口气。 儿子还是和他谈了。从此以后,他进进出出都黑着脸,既不哼唱了,也不言语了,终于

古代小说专题期末复习参考题

古代小说专题期末复习参考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小孙屠》 宋元南戏。收录于《永乐大典》,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三种戏文都较高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面目。《小孙屠》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这和元杂剧创作晚期对道德伦理的关注表现出一致性。 2、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折子戏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折子戏的风行,是清代曲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南戏与北杂剧的不同。 提示: (1)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 (2)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 (3)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2、《拜月亭》的艺术成就? 《拜月亭》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第二是结构上两组线索的设置;三是曲辞的平易宛转、自然天成。 3、《宝剑记》在戏曲史上的价值 李开先《宝剑记》在题材上的开拓。李开先的《宝剑记》写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这个故事超越了传统的南戏,以前南戏利用传统题材——婚姻家庭,开始表现政治上的中间斗争,这里面显示出文人对政治的参与精神和他们的无耐。 4、沈璟的剧作有哪些特点? (1)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2)注意世风,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3)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4)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5)语言通俗浅近,并追求诙谐。 三、论述题 1.《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都是反映士子的爱情与婚姻的作品,试分析其创作主旨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提示: 《张协状元》主要是谴责文人的负心;《荆钗记》则着重肯定文人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忠贞,赞扬了他们的高尚情操;而《琵琶记》则通过蔡伯喈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文人“婚”与“仕”的道德反思,表达了文

小说阅读练习题(1)

高一小说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高中小说阅读训练(题目 答案)

小小说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意外乔紫 汪建国驾驶的汽车在行驶到距目的地还有十三公里的地方突然熄火了。他瞅了身旁正呼呼大睡的父亲一眼,又把头探出车窗外看了看渐渐发黑的天空,便小心翼翼地试着发动了几次,但汽车只是空响就是不肯挪窝。汪建国没办法,只好寄希望于父亲,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 “爸,醒醒,车坏了,你醒醒……” 如果你也有一腔墨水想抒发,幻音教育网里有个博客征文比赛,介绍给你们,另外还有卡通形象设计大赛,英语之星等比赛,奖金达1000多,那里将是你们发挥的殿堂哦,百度一下就行了,里面语文,数学,英语资源很丰富,有很多试题,有不懂的还可以在线解答,最主要的是里面知识很生动,讲解都很详细,还可以边玩小游戏边学习,介绍给大家!记得保密哦! 汪建国的父亲醒来的时候,听完汪建国结结巴巴的叙述,什么也没说。他伸手试着发动汽车,但车依然没动。汪建国感觉父亲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目光瞪了自己一眼,便拿着一张破席子和工具箱下了车。汪建国看见父亲把席子铺在车头下的地上,便钻了进去。之后,他便听见刺耳的金属撞击的声音从车底传出。 这时的汪建国觉得没什么事情可做,便将脑袋探出车窗外,观察起附近的景色来。他发觉这里似乎是个不太好的地方。一条只能并排行驶两辆汽车的柏油路直通向远方。路两旁是高而瘦的泡桐树。再往前看去,便是生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借着黄昏里太阳发出的最后一点光亮,他看见远方有几块红色的屋顶从黑压压的树丛中露出来。 车底下,金属与金属相碰的声音仍在继续…… 汪建国就是在这时看见那个白衣少女的。最先,他从反视镜里看见远远的有一个白点点在迅速地滑过来。当那白点点变大时,他便看清了那是一个骑着白色自行车的少女,汪建国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美丽的少女。但他知道这种可能性等于零。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跟父亲跑长途,并且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 白衣少女从汪建国的汽车旁经过时,扭头看了坐在驾驶室里的汪建国一眼,那表情好像是奇怪这辆车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停在这种地方。她走过之后,遗留在空气中的香水的气味使汪建国用力地翕了几下鼻子。 看着白衣少女渐渐远去的背影,汪建国不禁有些怅然。他的目光被白衣少女的背影牵引着,越牵越长。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令汪建国猝不及防。他看见当那少女距自己的车约两百米远的时候,从路旁的地里窜出一个人,他看见那人将少女掀下车来,往田地里拖……汪建国很快就明白了那人想干什么。他叫了声不好,手便下意识地向汽车电门的钥匙伸去,引擎轰响起来,车底下传出一声极其可怕的惨叫…… “坏了。”这一句话是从汪建国的心底发出来的。 (选自《语文新四书》) 1.小说以“意外”为题,结合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中的“意外”事件。 答: 2.小说第一段写到“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为什么会“颤颤地抖”? 答: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唐传奇《李娃传》的作者是()。 A.蒋防 B.元稹 C.白行简 D.白居易 2.下列作品不属于白话小说的是()。 A.《碾玉观音》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C.《虬髯客传》 D.《新编五代史平话》 3.下列作品中在题材类型上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是()。 A.《封神演义》 B.《杨家府演义》 C.《新列国志》 D.《荡寇志》 4.十三妹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A.《三侠五义》 B.《儿女英雄传》 C.《好逑传》 D.《醒世姻缘传》 5.中国戏曲上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是戏剧家()的作品。 A.马致远 B.康进之 C.尚忠贤 D.纪君祥 6.下列作品中属于关汉卿的是()。 A.《救风尘》 B.《东堂老》 C.《陈州粜米》 D. 《王粲登楼》 7.蔡伯喈是戏曲()塑造的一个文人形象。 A.《拜月亭》 B.《琵琶记》 C.《五伦全备记》 D.《荆钗记》 8.明代戏曲流派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 A.梁辰鱼 B.汤显祖 C.沈璟 D.阮大铖 9.《狂鼓史渔阳三弄》是明代戏曲作家()的代表作。 A.徐渭 B.王衡 C.康海 D.杨显之 10.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古代小说集()。 A.《西京杂记》 B.《后搜神记》 C.《传奇》 D.《世说新语》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古代文言小说集《搜神记》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分别是()和() 2.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描写了贫士郑六与狐精幻化的美女任氏的爱情,开《聊斋志异》描写花妖狐魅的先河。 3.明代拟话本()借年轻商贾蒋兴哥与妻子王三巧的离合遭遇,表达了一种新的贞操观念和爱情观念。 4.清代李宝嘉的小说()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

完整word版初中小说阅读训练习题一

初中小说阅读训练习题一 姓名总计 44 分实得分 三块钱 他是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负伤,双腿高位截瘫。他的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就靠着他的抚恤金生活。 为了能够养活自己的家庭,他安了假肢,买了一辆三轮车,靠拉人赚钱谋生。 那天傍晚,瓢泼大雨。在街道的拐角处,上来了两个西装革履的客人,客人说,快点啊,我们急着见人。没走多远,车在一个上坡的地方陷进泥坑。雨大路滑,怎么也上不去了。 他央求客人下来,先把车推过去,再上车。可是满地泥泞,客人怎么也不愿意下车。雨越下越大,他想等人来帮自己,可左等右等,也没有人影。 客人不耐烦了,要求退款坐别人的车。可是他不愿意,这是今天的第一笔生意,也可能是唯一一笔,虽然只有三块钱,他不想放弃。 还是没有人来,他只好尝试着自己推。淋着大雨,站在泥坑里,他双脚使劲蹬着地面,一手握着车龙头,一手用力推着车身。也许因为太用力,“啪”的一声,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假肢断裂了! 鲜血,从他的创口慢慢渗出来,混着雨水,一直流到泥坑里。从不流泪的他,在大雨中一边绑着自己的假肢,一边默默地流泪。 当客人再一次要求退钱的时候,他已经用布绑好了假肢。他的头发在雨水的冲刷下,紧紧地贴在脸上。他再一次请求客人下来,先让自己把车推过去,然后,再回来背他们过去,可还是被客人断然拒绝了。一个男人的尊严在雨中湿透了,为了三块钱。 他再次上了车,继续往前蹬,希望能出现奇迹。一个没有双腿的男人就这样在雨中弓着脊背,脊梁上托着他的家庭,他的责任。 故事的结局很简单--终于有人帮他把车推了上去。他揣着赚来的三块钱,跑到无人的地方,嚎啕大哭。然后,平静地回家。 两年后,他换了辆摩托车,五年后,他换了辆小汽车。 他还是以拉人为营生。开上汽车的那天晚上,他对妻子说,这个月我们终于可以有303块的收入了。 1、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 1分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①开端, ②发展_____________ , ③高潮______________ ,

小说阅读专题知识考点归纳

小说鉴赏专题知识考点 一、命题角度。 角度一:把握故事情节 角度二:揣摩人物形象 角度三:注意环境描写 角度四:概括探究主题 角度五:理解小说标题 角度六:品味语言特色 角度七:分析写作技巧 二、小说常识。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A、正面描写 人物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过程 小说三要素情节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决定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 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环境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 命题角度一:情节 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一)情节概括类 [ 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④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如:《项链》一文的情节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偿还因项链所欠的债务

——得知真相:项链是假的。 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的情节是:清兵卫爱好葫芦(开端);清兵卫买到喜爱的葫芦(发展);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高潮);葫芦被卖出高价(小高潮);清兵卫改变爱好(结局) 。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面包》也可以从场面入手,第一个是卧室内的场面,第二个是厨房内的对话场面,第三个是第二天晚饭时的场面,抓住这些场面,就能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二)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如《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2)、结构手法: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线索、照应、悬念、对比、起承转合、突转、衬托等。 如:《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为了还她的项链自己付出了十年艰辛,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件项链是赝品。这确出乎读者意料,但仔细想来,并不突兀。 这之前有几处铺垫: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应允,珠宝店老板说他只卖过装珠宝的盒子,以及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也没打开看看的漫不经心,这些都暗示项链并非珍品。假如缺少这些铺垫,结局就会显得突兀和不可理解。(三)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 两种题型]: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 解题指导]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一是结构上: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二是内容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教学博苑 2011-10-06 0652 5d56b7b40102ds1n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整理后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故事中不属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是( 干将莫邪)。 2. 蔡伯晴是戏曲名作(《琵琶记》)中的主要人物。 3. 李千金是元代杂剧( 《墙头马上》)的女主人公。 4. 小说《儒林外史》借着( .严贡生)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披着科举功名外衣的乡绅的讽刺。 5. ?狂鼓史渔阳三弄》是明代戏曲作家( 徐渭)的代表作。 6.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关汉卿的是( 《看钱奴》)。 7. 清代小说《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 8. 小说《封神演义》在题材类型上属于(神魔小说)。 9. 梁辰鱼的名作《洗纱记》是第一部用(昆山腔)演唱的的传奇,此后这种声腔几乎统治了曲坛。 10. 十三妹是小说( 《儿女英雄传》)的主要人物。 一、选择题 1.李千金是戏曲(《墙头马上》)中塑造的一个带有市民女性特征的女性形象。 2.小说《海上花列传》在题材类型上属于(世情小说)。 3.下列作品中出自《聊斋志异》的是(《促织》)。 4.唐代(蒋防 )的传奇《霍小玉传》中描写了名妓霍小玉和才子李益的爱情悲剧。 5.下列故事中不属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是(干将莫邪)。 6.戏曲史上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烷纱记》),作品借范蠢、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演绎吴越两国的兴亡。 7.侯方域和李香君是著名戏曲(《桃花扇》)中的人物,作品借他们悲欢离合的爱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 8.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作品《倩女离魂》借肉体和灵魂的分离表现了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9.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择偶标准的变化,如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萃瑶琴就爱上了忠诚善良的小贩秦重。 10.《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小说家(.吴跻人)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作品。 一、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讲述干将莫邪故事的“三王墓”出自小说集(《搜神记》)。 2.下列杂剧作品中属于关汉卿的是(《望江亭》 )。 3.唐传奇《李娃传》的作者是(B.白行简 )。 4.清代小说家俞万春的小说( 《荡寇志》 )续写《水浒传》,作品写陈希真父女领兵荡妖灭寇,将梁山英雄斩尽杀绝。 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小说家(吴跻人)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作品。 6.《夷坚志》是宋代作家( .洪迈 )的作品,是宋代志怪小说中篇幅最多的一部。 7.严贡生是小说( 《儒林外史》)的人物,作者借他的形象表达了对披着科举功名外衣的乡绅的讽刺。 8.著名水浒戏《李透负荆》的作者是( 康进之)。 9.传奇名作《南柯记》是(汤显祖 )的作品。 10.下列戏曲作品中不属于南戏的是( 《墙头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