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范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及启示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及启示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及启示作者:王建平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03期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设在官府,以官吏为师。

随着封建社会个体经济的兴起,个体私人也进入举办教育的行列,出现了“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促进了“以吏为师”到“学者为师”、“智者为师”的重大转变。

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则是近代以来的事。

中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期,是应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需要而兴起的。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成两大政治派别——顽固派和洋务派。

洋务派在、“自强新政”的口号下,兴办洋务学堂。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指出:师范学堂应与普通学堂分设,而“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并认为在筹办小学堂之前,应先办师范学堂。

洋务运动期间,人们认识到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模仿西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办学模式,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师范学堂。

一、清末——中国师范教育的诞生期1897年(光绪23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在上海徐家汇创办“南洋公学”,内分四院。

盛宣怀认为“惟师道立则善人多”,师范“尤为学堂一切事务中之先务”,于是先设师范院,招收第一批学生40名。

以“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培养目标,为其他三院培养师资。

南洋公学师范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始。

同年秋,仿日本师范学堂有附属小学之例,设立外院,“令师范生分班教之”。

师范生既当学生又当先生,边学边教边管理,进步较快。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这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和中小学生的表率,因此师范馆招生要求较高,只有品学兼优者方能入选。

在课程安排上,该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学的每周课时数在全部课程中居第三位,多数课程还授以学科教学法,突出了师范教育的特点。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在这个章程中,师范教育系统得以正式确立,但尚未成为独立的系统,而是附设于各直属学堂。

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而师范教育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途径,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师范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师范教育的规模较小,教育质量也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师范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不仅学科专业得到了丰富和完善,而且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和改进。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政策措施。

目前,中国的师范教育已经成为国内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师范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同时,师范教育也逐渐摆脱了“学科较差、就业难”的“陈旧”印象,成为了高素质、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机构。

未来,中国师范教育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改进和提升,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低 了其优 势 地位 ,失去 了原 有 的独 立 性 ,严重 影响 了 师范教 育 的发 展 。短 短十 几 年开 放 式培 养教 师 的实践 ,导致 师 范学 校 和师 范 生骤 减 ,毕业 生 的质 量严 重滑 坡 。为 扭转 这种 不 利 的局 面和 加快 师范 教 育发 展 ,满足 基础 教 育 的需要 ,1 3 9 8年 7月 ,国 民政 府特 颁 布 《 范 学院 章 程 》 师 ,决定特 设 师 范学 院 ,专 门培 养 中学 师 资 ,并制 定 了学 制 、课程 和各 项 规定 ,师 范 教育 的独 立体 系 得到 进一
式 的教 师培 养模 式 代 替封 闭式 的教师 培 养模 式 。这 次改 革扩 大 了师 资培 养 的途 径 ,增 加 了学校 的
自主权 和 师 范生 的 自由选择 度 ,满 足 了学 生个 性发 展 的需要 ,有 一 定 的积 极意 义 。但 是 ,开放 式
的教 师培 养模 式 与 当时 的 国情 不相 适应 ,反而 削弱 了师 范 教育 ,影 响 了基 础教 育师 资 的培 养 ,降
开师范 院 ,到 1 9 8 8年 建立 京 师 大学 堂 ( 北京 师范 大学 的 前身 ) ,开 始 招师 范 生 ,再 到 1 0 9 3年 张謇
创办 私立 通 州师 范 学校 ( 今通 州师 范学 校 前身 ) ,开 中国私 立师 范 教育 之先 河 。 清政 府颁 布 的《 奏定 学堂 章 程 》为 我 国早 期师 范教育 的 发展 提 供 了较完 备 的法 律 依据和 保 障 。 ,
・ 收稿 日期 作者简介 z o —1 ~ l o1 z z 胡家会 (9 z 1 6 一)男 。山东聊城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基础 教育研 究,
一教育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摘要: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也就是说,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中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2.教师专业化;3.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4.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热点课题。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到成为一种行业,逐步形成了它的专业化特征,并且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建树它自身的精神”。

关键词:教师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热点课题;一、中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在原始时期,教育活动并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

夏代以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培养本阶级的力量,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

此时,教育活动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此时的教师还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学者为师、以吏为师,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特点之一。

但是,这些教学人员还未真正将教师作为职业来源,所以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在民间兴起,私学发端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汉唐,沿袭到清末,期间时有涨落。

唐宋时期,私学第二次兴盛,私学和官学相互补充、相互发展。

直至清代,私塾的种类已非常繁多,塾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队伍规模较之以前有所扩大。

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塾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因学识渊博、品行高尚、治学严谨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为后世的教师所批评接受,成为后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型学堂的设立,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涌现出来。

由于受教育的人数增多,所教学科门类增加,所以此时有知识同时掌握所教学科知识并知道如何教的人才能当好教师。

此时,人们已对教师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将它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训练。

二、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清末时期的教师培养机构的设立——师范学校。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设师范院,以培养上中两院的教员,解开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和职业化培养师资的序幕。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

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探析如果从20 世纪初清政府确立师范教育体系开始计算,我国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

在这百年的历程中,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过了动荡也获得过机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纵观整个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过渡期(建国初期到1957 年前)解放初期的师范教育主要是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同时沿袭了民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过由于国家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当时的师范教育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出:“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中心环节,师资问题如不解决,文化建设的高潮就很难到来,甚至会影响经济建设。

”当时的《人民日报》向全国强调:“师范教育就好比工业中的重工业,机器中的工作母机,它是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是全部教育的中心环节。

”于是,师范教育成了教育领域乃至国家建设的重心。

1953 年11 月,教育部专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会上讨论了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性质、方针、步骤等问题,强调:“高等师范教育是办好和发展普通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影响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培养。

”这一阶段,师范教育在模仿与摸索中获得了一定发展。

2、动荡期(1957 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从1957 年起,中国教育开始革命化、政治化。

1958 年对教育进行大批判,师范教育受到了巨大>中击,出现了“师范性” 和“学术性”之争。

1958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拔掉资产阶级教育教学中的一面白旗》的社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1960 年全国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召开,会上提出师范教育存在“少、慢、差、费”现象,认为课程内容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认为强调师范性是造成师范教育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提出要大力精减教育科目,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科合一。

会上还提出了“努力使高等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分别相当于综合性大学和高中的程度。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演变的历史轨迹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演变的历史轨迹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演变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前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并正向信息化经济变迁,这种变迁也使教师经历了兼职人员、职业教师和专业教师三种不同身份演变。

教师身份的演变使教师教育由自然养成方式发展为封闭式师范教育,进而发展为以大学为主体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

一、前工业时期前工业经济时期,教师不是一个单独的职业群体,而是作为一种依附于其他职业的兼职人员,教师的权利来源于“长者”、“吏”、“教士”等等。

教师既没有制度规定的独立的法律身份,也没有社会所确认的独立的社会身份。

教师工作是一种兼职性工作,凡有学问者皆可为师,既没有什么资格规定, 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予以培训,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能力、教育技巧、职业道德和教育艺术皆从后天的实践经验中模仿习得,教师的养成主要是靠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摸索逐渐成长起来,教师教育自然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教师成长完全是自然养成的结果。

二、后工业时期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纷纷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使人们基本摆脱当地自然资源限制,追求高生产效率成了社会的首要价值取向,这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分工。

正如亚当·斯密所言,分工使每一个人的业务减少到某种简单的操作程度并使这种简单的操作成为他终身的唯一职业,必然极大地增加工人的熟练程度。

教师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一种职业。

(一)职业教师———工业经济时期的教师身份工业社会以生产和机器为轴心发展经济,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

这个阶段的生产技术方式表现为“资本+技术+劳动力”的特征。

这对劳动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表现在劳动力构成中脑力劳动的比例提高了,而且劳动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机器对劳动的熟练程度也有了特别的要求。

相对农业经济时期而言,工业经济对劳动力的智力水平要求较高。

工业革命之初,需要普通劳动者具备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需要大规模的教师,这就需要一部分人相对稳定地专门承担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规律与路径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规律与路径
第 3 卷 第 2期 1
V 0 . 31。N o 2 1 .
吉首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社
J u n l f ih uUnv r i ( o il ce csEdt n o r a s o ie st S ca in e ii ) o J y S o
21 0 0年 3 月
投入 。
关键词 : 高等 师 范教 育 ; 程 ; 律 ; 径 历 规 路 中图 分 类 号 : 6 8 3 G 5 .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 4 2 1 )20 6—3 0 74 7 《0 0 0 —100
作 者简 介 : 云辉 ( 9 4 ) 女 , 士 , 何 1 7一 , 硕 吉首 大 学 师 范 学 院初 教 系讲 师 。
础} 资金 投 入 不足 直接 制 约 了 高等 师 范教 育 的发 展 。 因而 , 国 高等 师 范教 育要 发 展 , 须从 制 度 上 重 视 政 府 对 我 必 高等 师 范教 育 的 政 策 引 导 ; 专 业 建设 上 提 高 高等 师 范 教 育 的 学 术 性 地 位 ; 经 费上 加 大 高 等 师 范教 育 的 财 政 从 从
15 9 7年 的 5 所 猛 增 到 1 5 年 的 1 1所 , 加 了 近 2 8 98 7 增 倍 。 ] ’ 管 文 革 时 期 高 等 师 范 教 育 横 遭 挫 折 , 发 展 受 n( 尽 其
但 是 自 1 9 年 以来 , 97 在受 教 育者 普遍 按 照 成 本 分 担 原 则 缴
育 ”。
我 国高 等 师 范 教 育 产 生 于 清 朝 末 年 , 时 许 多 有 识 之 当 士认 为 “ 革 旧 习 , 智 学 , 以 立 师 范 学 堂 为 第 一 欲 兴 必

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在当时大规模创建了巨大的师范学堂以培养未来的教师。

然而,在近代中国历经了战争和政治运动的动荡之后,师范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并探讨其对中国教育体系和教师队伍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革新,这是为了满足新组建的国家教育体系的需求。

1902年,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天津北洋大学师范学堂创立,它为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的教师。

此后,师范学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例如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的南京师范大学等。

这些学校对培养合格的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教育体系的不满以及西方新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运动。

师范学校开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知识。

这使得师范学校成为了当时一些领先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培养基地。

开放以后,中国师范教育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大众化,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

师范学校不仅需要培养具备扎实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还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能力的教育领导者。

因此,师范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教育学科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和素质。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师范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师范学校的投入,提高了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标准。

另一方面,国家也积极推动师范教育的创新和,包括教师培养模式、教师评价制度等。

例如,国家提出“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呼吁培养品德高尚的教师,这引导了师范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近代师范教育的萌芽、开始及其发展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近代师范教育的萌芽、开始及其发展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学堂章程》《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习教员讲 习所章程》 、实 三个 部分 。 至此 ,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已经完成 了从 “ ” “ ”从“ 无 到 有 , 依附”
到“ 独立” 的全部过程。
虽然近代师范教育依然存 在很 多不完善 的地方 , 甚至曾经一度
引起多பைடு நூலகம்关于师范教育 是否需要独立 于普通教育之外的激烈争论 。
师范教育是伴 随着 国家 的现代 化和教育现代化而产生 的① 。本文主
要是总结了近代师范 教育 的产生 和发展 的过程 , 探讨 了其对当代教 育的一些影 响。
寅学制 ” 布实施 , 颁 其中将师范教育分为 中、 高两级 , 明确了各 自 并 的职能 , 是师范教育依附于普通教育 的情形并没有 改变 , 但 师范教
但是我 国近代师范教育还是在学制中争得 了 自己的一席之地 , 在促 进和推动我国教育近代 化和现代 化的进程 中有过 巨大贡献 , 实现了 师范教育管理 的初步 制度化 , 为师范教育发展 提供了制度保证 , 也 为更好地发展师范教育创造 了条件 。
32 师 范 教 育 的 重 要性 和 “ 范性 ” 得 到 了一 定 程 度 的 彰 显 . 师 也
为第一义 ” 此后 , 。④ 一种 “ 国以教育为根本 , 立 教育 以师范为根本 ”
的共识便在我 国形成 。 13理论界提 出了创办和发展师范教育的具体措施 .
近代之前 , 国根本没有专 门的师范教育和专 门的师资培训机 我 构, 因此 , 也就无从谈起师范教 育的重要性 。“ 洋务运动” 败后, 失 革 命家们才认识到师范教育 的重要作用。才有“ 育才以兴学为先后 , 兴学 以求师为急 ”“ ,师范为 教育之母” 的认识 。师 范教育是教育 的 母体, 决定着 国家 的兴衰 , 以说近代理论界对 师范教育重要性 的 可 认识达到了空前 的高度 。 近代 师范教育 的“ 师范性” 主要表现为 :

师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师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师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其中,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广泛的关注。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到现代的教育理念,师范教育已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师范教育的历史背景、师范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师范教育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师范教育的历史背景师范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封建时期。

在那个时代,学习文化和知识的门槛很高,不仅要有充足的物质基础,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当时只有富商和贵族才能学习读书识字,而农民则只能靠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然而,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由于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很难适应当代职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成为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一项改革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师范教育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简单的口传自学到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它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师范教育的现状师范教育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尽管中国师范教育目前的规模较大,但是实际上教育质量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中国师范大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

这导致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学生成为了“就业难、工作难、升职难”的“三难族”。

因此,对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三、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在当今时代下,师范教育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也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其中,最关键的是紧抓当下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在师范教育的改革过程中,也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此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

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

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
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师范教育主要体现在私学和书院等形式中,这些形式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士人和官吏。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官的进入,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官开始在中国创办现代学校,这也为中国的师范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接管旧中国留下的教育体系,并开始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这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师范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增加教师的数量和提升教学质量。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

其中,1951年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的召开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建立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等不同层次的师范教育体系,以满足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师资需求。

此外,中国政府还通过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师范教育又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其中,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现代远程教育为重要手段、职前职后相互沟通、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中国的师范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总的来说,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师范教育的形成和发展-2019年文档资料

我国师范教育的形成和发展-2019年文档资料

我国师范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师范教育在我国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三种不同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师范教育体制,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清末新政及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1897年 3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以培养各级教员,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揭开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序幕。

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于 1902年拟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

它规定师范教育分为设置于大学堂的师范馆、附设与高等学堂的师范学堂和附设于中学堂的师范学堂两级,分别构成高等师范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

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独立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开始。

但很遗憾该学制没有成功施行。

1902 年创立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

1902 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成立了师范馆(现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雏形。

1904 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将师范教育从中学学堂、高等学堂正式划出来,成为单独的系统。

并规定分为初级师范和优级师范,分别培养小学和中学教员,标志着“定向型”教师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开始。

1912 年在南京成立的民国临时政府也非常重视师范教育, 1912 年,教育部刚成立,即颁布《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将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至此,我国师范教育已经初步创立了独立的师范教育制度。

在体系上,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等;在管理上,属于公立教育,由政府投资兴办;师范生享受公费待遇,免交学杂费、食宿费,并酌补书籍费及服装费。

这些对保证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五四时期及国民政府时期。

“五四”运动之后,受美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影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师范教育的独立性受到学界的质疑,否定教师需要专门培训和师范教育应独立存在,提出将大多中等师范学校并入高级中学成为师范科,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到高级中学或改为综合大学。

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教师职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官师合一”变成独立职业,再到出现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的诞生,到如今我们把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看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水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有一些细节性的客观题,也可以整体作为简答题进行出题,主要考点集中在教师职业独立的时间、师范教育诞生过程的节点、世界上和中国对教师专业地位的确定时间、文件等。

但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点更多是零散的,不成体系,再此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

教师从“职业”到“专业”的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非职业化阶段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

在人类社会初期,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融合在一起,教师并没有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

在古老的原始社会里,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向年青代传授劳动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此时的教育就在劳动和生活中进行家庭中的父母兄长、部落的首领和长者都有义务承担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责任长者为师、能者为师,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因此,也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职业。

二、职业化阶段随着学校的产生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出现,开始有专门的人员从事教师职业,但此时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官师一体,教师职业并不是独立的。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演变,出现了私学,独立的教师职业由此而生。

如我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竞相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并且设学授徒,宣传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古希腊的智者也以专门教授人们知识为主。

私学教师逐渐成为一种行业,但并没有形成从教的专业技能,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数也十分有限。

三、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拉开了师范教育的序幕。

从教师教育历史变迁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

从教师教育历史变迁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
范,分别培养小学和 中学教员。11 92
系统,规定师范院校为独立设置,奠定
了我国现行高师办学模式的基本格局。
在历时十年的 “ 文革”中师范教育也倍
受破坏 ,1 8 9 年后得以恢复,进人 8 7 O
逻辑也有所区别。不过,我们从 目 前有
关 “ 教师专业发展”的诸种表述中, 可 以 得出一些共性特征: 一是强调发展要
南洋公学师范院,而独立设置的中等师
范教育 则始于 1 2 9 年创立的通州民 0 立师
思考过程密切相关, 但却 是合而不同的,
是在一致的 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着不 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 甚至研究方法和
范学校。1 4 9 年清政府颁布 《 0 奏定学堂
章程》 “ ( 癸卯学制” 将师范教育从中学 ) 学堂、 高等学堂 正式划出来,成为单独 的系统, 并规定分为初级师范和优级师
种“ 分体式”的师范教育。随着 “ 师范
教育”向 “ 教师教育”的转型, “ 分体
经济和社会体制的不断发展 , 对教师的
数量及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市
式”的师范教育也逐渐向现代化的 “ 一 体化”的教师教育发展。 ‘ 一体化”的 教师敦育发展以 终身教育为指导,根据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将教师的成长与
从本质上讲 ,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 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 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
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 要通过 不断的 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
是 2 世纪 6 年代后, O o 教师专业发展成
为一种强有劲的思想浪潮 , 并极大地推 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
LL I UNCHANSHl
◆ 李凤英

我国师范生政策的历史发展

我国师范生政策的历史发展

我国师范生政策的历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体制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1952年,国家开始实施了《关于教育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个教育法规。

该决定提出了培养大批合格教师的任务,为此,
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在这一时期,师范生政策主要是为了
满足国家对基础教育教师的需求,培养大量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师范生政策
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980年代末期,国家开始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
政策,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得到了扩大。

此时,师范生政策不仅
仅是为了培养中小学教师,还开始注重培养各类学科的优秀人才,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

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师范生政策也在不断调
整和完善。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优秀学生选择师
范专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此外,国家还推动了师范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师范生参与实践教学和
科研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总的来说,我国师范生政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满足基础教育
需求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师范生政策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师范生政策的历史发展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变革,为培养优秀教师和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国师范教育的生成与流变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其发展历程是一波三折的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师范教育在初创时期就饱受质疑,同时还受到保守势力的竭力阻挠,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破壳而出,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改写了中国师范教育零的历史。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师范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师范教育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不断的根据具体情况完善着自己,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

但是随着中国教育的大发展与受到其自身概念界定的有限性的影响,当今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顿与新的趋势。

第一节初创与定型谈到师范教育我们大多数人会想到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关于教师教育他有相当多的论点,包括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选择等内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孔子的这些教育名言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同时孔子的这些零散的关于教师教育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师范教育的发展。

孔子之后的汉代思想家杨雄在其《法言》中最早的提及了师范教育――“师者,人之模范也”。

[2]唐代的韩愈更加明确的论及关于教师的内容,其文章《师说》更是具体而明确的阐明教师的职责等内容,极大的影响了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

这说明我国古代先哲早已经开始思考“教师教育”的内容,并且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我《论语》娄可丰.师者,人之模范.教育管理,1995[2]国现代师范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出现于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该校于1897年4月8日开学共招收学生40人,这一创举开启了中国师范教育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此之后出现了众多的师范院校,其中就包括于1898年5月创办的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随后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开设师范馆开始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

与此同时,我国实业家们也纷纷私人开办师范院校,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张骞在南通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私立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师范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一百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三种不同的模式,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0
师范教育在我国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三种不同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师范教育体制,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清末新政及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1897年3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以培养各级教员,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揭开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序幕。

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于1902年拟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

它规定师范教育分为设置于大学堂的师范馆、附设与高等学堂的师范学堂和附设于中学堂的师范学堂两级,分别构成高等师范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

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独立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开始。

但很遗憾该学制没有成功施行。

1902年创立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

1902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成立了师范馆
(现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雏形。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将师范教育从中学学堂、高等学堂正式划出来,成为单独的系统。

并规定分为初级师范和优级师范,分别培养小学和中学教员,标志着“定向型”教师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开始。

1912年在南京成立的民国临时政府也非常重视师范教育,1912年,教育部刚成立,即颁布《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将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至此,我国师范教育已经初步创立了独立的师范教育制度。

在体系上,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等;在管理上,属于公立教育,由政府投资兴办;师范生享受公费待遇,免交学杂费、食宿费,并酌补书籍费及服装费。

这些对保证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五四时期及国民政府时期。

“五四”运动之后,受美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影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师范教育的独立性受到学界的质疑,否定教师需要专门培训和师范教育应独立存在,提出将大多中等师范学校并入高级中学成为师范科,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到高级中学或改为综合大学。

结果全国独立的高等师范学校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受到了破坏。

1932年,教育部拟定《改革我国教育之倾向及其办法》中提出:“大学以农工医为主,并将现行师范教育一律取消。

”至此,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处于低谷,从1923年到1938年长达15年中中国没有独立的高等师范院校。

废置独立的师范教育体制的做法降低了基础教育师资的质量,减少了基础教育师资来源,严重影响了刚刚起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引起了热心于师范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的强烈批评。

在各种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于1929年4月26日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确定“师范教育,为实现三民主义的国民教育之本源,必须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于可能范围内,使其独立设置,并尽量发展乡村师范教育”。

根据这一宗旨和方针,各省迅速重建师范学校,独立的师范教育体制开始恢复,并且恢复后的师范教育制度在师资培养方面、课程方面以及乡村师范学校的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1929年7月26日颁布《大学组织法》,规定教师教育的两种组织形式,一为普通大学附设的教育学院,另一种为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师范教育又一次受到严重破坏,但政府还是积极地采取措施加强师范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1938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国立师范学院现在的湖南师范大学,于湖南蓝田设立。

到1948年,国立和省立高等师范学院11所,大学师范学院
或教育学院4所,国立、省立教育学院3所,大学及独立学院教育系28个,师范专科学校13所。

至此,多种形式并存的师范教育制度已经形成。

三、建国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十分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

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教师来源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曾建立初级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和师范学校四级师范体系,到50年代中期取消了初级师范,形成了三级师范体系。

在恢复和建立师范院校的同时,根据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建设独立定向的师范教育制度,亦即封闭式教师教育制度。

1952年7月16日颁布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规定了教师教育的学校组织系统,规定师范院校为独立设置,奠定了我国现行高师办学模式的基本格局。

从195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师范院校全部改革为独立设置,使得高等师范院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历时十年的“文革”中师范教育再一次受到严重破坏。

自1977年,开始恢复和重建高等师范教育制度,恢复了高考制度、教师的职称制度等。

进入8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师范教育进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改革时期。

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

为此,要采取特定的措施提高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社
会地位和生活待遇,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至此,中国独立的高等师范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较完善的地步。

为解决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还包含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

1953年教育部发出在各大行政区“开始筹办教师进修学院”的指示,教育学院有了较快发展,到1979年才复办教育学院。

1980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为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任务的完成,独立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将随着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的被撤销了,有的被整合到高师院校成为其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4.
[2]黄崴.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图书公司.2007.
[4]张国强.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分析[j].内蒙古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5):92-95.
[5]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武海顺.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4):46-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